2001年8月7日人民日报 第9版

第9版(理论)
专栏:学习贯彻江泽民同志“七一”重要讲话专论

把“三个代表”思想贯穿到实际工作中
陈元
  “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来源于对实践经验的高度概括和科学总结,也必将在实践中体现出其勃勃生机和巨大指导意义。金融界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定要把这一重要思想体现到办好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实践中去,切实抓好党的建设,建设高素质的领导班子和职工队伍,充分发挥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作用,干出一流的事业,做出一流的成绩。
  中国共产党在八十年的奋斗历程中,始终站在时代的最前列,同束缚生产力发展的旧制度和旧体制、同不适应历史发展潮流的旧思想和旧观念做坚决的斗争。江泽民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阐述了“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这一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是我们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推进中国经济社会的伟大变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法宝。学习“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充分发挥党组织在推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就是要身体力行“三个代表”,把“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贯彻落实到各项实际工作中去。
  “三个代表”思想具有鲜明的实践指导性
  “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来源于对实践经验的高度概括和科学总结,也必将在实践中体现出其勃勃生机和巨大指导意义。因此,贯彻落实“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对于抓好党建、做好实际工作具有重要意义。金融界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定要把这一重要思想体现到办好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实践中去。
  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是具体的。江泽民同志指出:“全党同志无论在什么岗位上,都要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经常加以检查和总结。看看是不是符合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符合的就毫不动摇地坚持,不符合的就实事求是地纠正。”金融是国民经济的血液,是配置资源的主要渠道,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作为体现先进生产力的重要产业之一,在国民经济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金融机构的作用发挥得好,就能够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和效益,促进生产力发展;发挥不当,就会产生金融风险和经济危机,阻碍和破坏生产力的发展。我们作为金融工作者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感使命光荣,责任重大。国家开发银行作为我国最大的政策性银行,其重要职责就是按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规划,支持基础设施建设,促进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开发银行自成立以来,根据国家的总体经济发展战略,有效配置资源,缓解了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制约,促进了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目前,开发银行正在进一步深化改革,在提高支持经济发展能力的同时,优化信贷结构,完善风险控制机制,以更有效地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
  生产力与文化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二者谁也不能孤立地发展。先进文化是人类文明的结晶和共同财富。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要求我们站在历史和整个人类社会的高度,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吸收借鉴国外的文明成果,通过不断创新,构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并以之指导和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金融业是国际化程度很高的产业,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的今天,银行等金融机构尤其不能故步自封,自我孤立,而必须有世界眼光,不仅善于学习和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而且善于学习和借鉴国外先进的经营管理理念和企业文化,在组织机构、人员管理、业务功能、技术手段、员工素质等方面实现现代化。与此同时,必须树立坚定的政治立场和正确的理想信念,培育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企业文化,改进工作作风,在开放中创新,在改革中发展。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代表和维护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在金融领域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银行运用的是公众资金,因此,在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银行承担着直接的责任。我们应时刻注意从国家经济发展的大局出发,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贯彻落实国家经济政策,通过打造安全稳健的信用结构,把风险控制在最低限度;通过科学高效的经营管理,最大限度地提高资金使用效益。跳出小集团利益和短期、局部利益,杜绝人情贷款和违规经营,最大限度地防范金融风险,努力实现好、维护好和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抓好党建是落实“三个代表”思想的保证
  “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是永葆党的先进性的基石,是不断提高党的战斗力、增强党的创造力的法宝,是新时期全面加强党的建设的思想武器和指导方针。它涵盖了党的建设的根本问题,是对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新发展。把“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贯彻落实到实际工作中去,必须切实抓好党的建设,建设高素质的领导班子和职工队伍,充分发挥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作用。开发银行党委以“三个代表”思想为指导,探索“抓好党建,推进改革,办好银行”的新路子,通过抓好党建促进改革和发展。在努力使制度、业绩等指标达到国际标准的同时,全面提高领导干部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切实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改进工作作风,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建设一支政治过硬、业务精良的干部队伍。
  以提高政治素质为重点,加强思想建设。以坚定理想信念为重点,提高广大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的政治鉴别力和政治敏锐性,把政治意识贯穿到全部工作中去。巩固“三讲”教育的成果,加强思想政治建设,增强党员干部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明辨是非的能力。完善学习制度,加强落实和检查,倡导“真学,深思,活用”的风气。在学习教育中,把党性修养与全局观念、宏观意识、战略思维、世界眼光结合起来,着力培养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新型人才。
  以领导班子建设为重点,加强组织建设。“要坚持党的领导,必须改善党的领导。”开发银行在信贷体制改革中,突出抓好各级领导班子建设,在坚持干部“四化”方针的同时,按照“双肩挑”的要求,配备在党务、业务方面都能胜任的干部,所有的领导岗位都实行“一岗两责”,使党的工作与业务工作有机结合起来。江泽民同志告诫全党,“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几年来,开发银行通过建立健全基层党组织,为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开展各项工作提供了组织保证。
  以完善监督机制为重点,加强作风建设。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是党性观念的实际体现。几年来,开发银行党委按照中央的要求,加强教育整顿,党员干部队伍的精神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在此基础上,我们把作风建设作为一项长期工作,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重点加强思想作风、学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和干部生活作风建设。加强作风建设,教育是基础,制度是保证,监督是关键。必须改变过去“不失大原则,不出大问题”的评价标准,加强定量考核,接受群众评议,实行全方位监督,做到内强素质、外树形象。
  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为职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找准思想政治工作与业务工作的结合点,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努力为群众办实事,努力解决自身存在的问题,切实解决思想政治工作与业务工作“两张皮”的问题。要研究信息化、全球化、知识化浪潮对员工思想、思维和行为方式的冲击,积极探索新形势下金融部门思想政治工作的规律,创新工作方法,使党的光荣传统在新世纪继续发扬光大。
  在干一流事业中实现“三个代表”思想
  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彻落实到实际工作中去,要求我们必须干出一流的事业,做出一流的成绩。具体到开发银行,就是要按照国际标准办好银行,建立高效益、高效率的组织系统和网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长久的支持,为满足客户不断增长的需要提供周到便捷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形成世界一流的信贷风险管理能力。近几年来,开发银行通过深化信贷体制改革,在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经营方式、完善功能和业务创新等方面取得了飞跃性发展。“十五”期间,我们将继续深化改革,加快与国际接轨的步伐,把开发银行办成国际一流水平的银行。
  继续贯彻落实国家政策,支持经济增长和结构调整。开发银行成立以来,支持了一大批关系国计民生的重点项目,有力地缓解了经济发展的“瓶颈”制约。“九五”期间,累计发放“两基一支”贷款6173亿元,占全部贷款的95.7%。1998年按照中央“既要防范金融风险,又要支持经济增长”和扩大内需方针的要求,在防范风险的基础上,加大了对基础设施建设的贷款投放力度。近三年,承担了国家重点建设项目89%的信贷资金,为国债项目提供了38%的配套贷款,发放的基建贷款占国有银行基建贷款新增额的49%,对拉动经济增长发挥了重要作用。“十五”计划纲要为开发银行做好新时期的工作指明了方向,我们要全面贯彻中央的战略部署,以经济结构调整为主线,支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西部大开发;以市场为导向,优化信贷结构,提高资产质量;配合扩大内需和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大对在建国债项目的贷款力度,重点支持三峡工程、南水北调、西电东送、西气东输等国家重点项目建设,为实现我国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发挥积极作用。
  进一步提高资产质量,改善经营状况。经过几年努力,开发银行按五级分类的不良资产率已由1998年的32.63%下降到今年6月底的7%。这是一个很大的成绩,但距3%的国际标准还有差距。提高资产质量是办好银行的主要标志,“十五”期间,我们将继续深化改革,不断创新,做好防范金融风险工作,提高资产质量,重点抓好本息回收,加大力度,提高回收水平,争取在“十五”期间把不良资产控制在3%以内。
  建立项目开发机制,确保优质充足的项目储备。做好项目开发工作,是提高优质资产比率、防范金融风险的关键环节。“十五”期间,我们将继续加大项目开发的工作力度,突出开发重点,提高开发质量,调整入库项目的行业、地区和规模,为优质资产的增加提供可靠的来源。以大企业、大行业、大项目为重点,对国家关心的重大项目、重点企业及早介入前期工作,跟踪培育。明确开发计划,转变工作作风,为企业提供融资策划、贷款、承销、担保、直接投资等综合服务。把项目开发与资本市场运作结合起来,有效控制风险,提高资产质量,使大项目的融资走上市场化轨道。
  努力健全和完善社会信用结构。目前,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尚不完善,银行等金融机构应通过自己的工作,为健全和完善社会信用结构作出贡献。这不仅有利于健全金融体系,提高金融服务质量,防范金融风险,而且有利于支持经济增长,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银行为健全和完善社会信用结构而努力,主要是帮助企业规范经营,增强其还贷能力,提高地方和企业的信用等级,促进市场信用机制的发育。社会信用机制是长期发挥作用的,这项工作做出了成效,其作用是单纯地做好几笔信贷业务所无法比拟的。
  以信贷业务和资本市场对接为重点,推进业务创新。从国内外的经验来看,银行单纯从事长期信贷,风险很大,其中已有许多教训。实现传统信贷业务与资本市场业务相融合,是银行业发展的趋势。开发银行应以现有的贷款业务为基础,把贷款业务与发行企业债券、可转换债券、股票及资产证券化等资本市场运作方式结合起来,平衡信贷与债券业务,构造信贷融资和证券融资的“双通道、双出口”,为基础设施和重大项目融资提供更加灵活有效的综合融资服务,发挥好主力银行的作用。
  以深化改革和科技进步为动力,增强银行竞争力。增强银行的国际竞争力,需要把引进与创新结合起来,不断提高科技水平和经营管理水平。不仅要搞好硬件、网络链接等有形设施的建设,还要把金融产品开发、经营管理和营运系统等提高到国际先进水平。推进电子银行建设,解决管理粗放、各个业务环节之间缺少反馈机制等问题。
  扩大国际交流与合作,加快与国际接轨进程。为按照国际标准办好银行,我们聘请国外知名咨询公司和会计师事务所就机构建设与风险管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咨询、诊断。借鉴国内外先进银行的信贷管理技术和方法,编制了《信贷管理手册》。成立了由国际知名人士和专家学者组成的国际顾问委员会,定期讨论有关重要问题。开发银行今后将继续扩大国际交流与合作,提高管理水平和风险防范能力,促进改革与发展。


第9版(理论)
专栏:思想纵横

与时俱进的道理所在
李明华
  在纷繁复杂的社会实践面前,在奔腾不息的历史长河之中,任何一种理论,只有与时俱进才能永葆生机。马克思主义作为我们党的根本指导思想,同样必须与时俱进,这既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要求,也是推动我们事业不断前进的需要。
  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马克思和恩格斯向来把自己的理论与时代的前进、实践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他们在《共产党宣言》中为欧洲大陆革命风暴和巴黎公社所做的理论总结以及对各种机会主义者的批判,都是根据时代的要求进行的。1848—1849年欧洲革命失败,马克思和恩格斯感到需要重新审查自己的理论,根据实践的要求研究革命的经济根源和社会基础,研究革命的动力、失败的原因以及未来的前途。于是,马克思立即着手研究经济学和市民社会,剩余价值理论就是由此而逐渐形成的。十九世纪八十年代以后,针对资产阶级学者把唯物史观歪曲为“经济唯物主义”、“经济史观”、“经济决定论”的论调,恩格斯全面论述了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强调了上层建筑的积极作用和意识形态的独立性,补充和发展了唯物史观。恩格斯在剖析费尔巴哈哲学局限性的根源时说,这位哲学家“在穷乡僻壤中过着农民式的孤陋寡闻的生活”,远离当时自然科学和社会发展的重大实践,只能从他“孤寂的生活”和“孤寂的头脑”中产生思想,因此注定摆脱不了唯心主义的缺陷,这是这位高明的哲学家的悲剧。正如人类改造世界的实践永远不会停止一样,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也决无自满自足的时候,惟其如此,它才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马克思主义必须与时俱进,这是由它的实践品格决定的。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人们的思想认识也不能不随之前进,这就要求人们必须勇于和善于根据实践的要求进行创新。马克思和恩格斯都确认一个伟大的基本思想,即认为世界不是由一成不变的事物构成的,而是过程的集合体,其中各个似乎稳定的事物以及它们在我们头脑中的思想映象即概念,都处在生成和灭亡的不断变化中。这就是辩证法。列宁把马克思主义运用于俄国实践,发展了马克思的国家与革命的学说,创立并实现了社会主义首先在一国胜利的理论。中国共产党在八十年的奋斗历程中,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形成了两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这两大理论成果都是中国化了的马克思主义。一百五十多年来,马克思主义就是这样不断地在实践中发展和完善自己的。
  今天,我们正在进行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一项亘古未有的宏伟事业,有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摆在我们面前。我们要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背景下参与世界竞争、发展社会生产力,进而实现民族的振兴;要在世界各种文明和社会制度长期共存、多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的环境中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为人类社会作出新的贡献;要在国内经济生活、社会生活多样化的情况下稳步地推进改革事业,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党的领导、改善党的领导,继续推进党的建设的新的伟大工程,就不能不牢牢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用马克思主义而不是教条主义的态度去对待马克思主义,去观察变化中的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去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如果不顾历史条件和现实情况的变化,拘泥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针对具体情况作出的某些个别论断和具体行动纲领,我们就会因为思想脱离实际而不能顺利前进,甚至发生失误。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党中央反复强调要抓住机遇而不可丧失机遇,开拓进取而不能因循守旧。也正是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结合现阶段国内外的复杂情况,江泽民同志提出了“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这既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光辉结晶,也蕴涵着与时俱进的深刻道理。


第9版(理论)
专栏:理论信息

承前启后开拓创新
  ——“学习江泽民同志‘七一’讲话研讨会”综述
岳理
  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省委组织部、省直机关工委、省委党校、省委党史研究室联合举办的“学习江泽民同志‘七一’讲话研讨会”前不久在广州举行。与会者围绕“七一”重要讲话的精神实质和重大意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及其对党的建设和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意义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与会者一致认为,江泽民同志的“七一”重要讲话是一篇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大胆创新的马克思主义纲领性文献,是指引我们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的行动指南。讲话深刻回答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和复杂的国际环境中如何保持党的先进性、提高党的领导能力和执政水平、增强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等重大问题,进一步指明了新世纪的历史任务和奋斗目标,内容丰富,思想深刻,是使我们党在充满新的矛盾和挑战的二十一世纪立于不败之地的强大思想武器。
  与会者指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七一”讲话的核心内容,是对党的历史经验进行深刻认识并加以提炼、升华的结果。它把实践标准、生产力标准、社会进步标准、人民利益高于一切标准有机地统一起来,赋予我们党的性质、宗旨和任务以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时代内涵,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新贡献。一方面,“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脉相承,其各方面的基本内涵在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之中都可以找到它的源头;另一方面,“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也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和创新,是坚持与发展、继承与创新的辩证统一,是超越前人的重大理论创新。
  与会者认为,讲话充分体现了改革和创新的精神,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进行理论创新的典范。讲话科学地回答了这些年来在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建设上遇到的一系列带根本性、全局性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提出了许多符合时代特征和历史发展要求的新思想、新观点和新论断,廓清了困扰人们的模糊认识和糊涂观念。这些新思想和新观点,凝结了全党和全国人民的智慧,体现了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的规律、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境界和高度,形成了继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之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又一重大理论成果。
  与会者强调,当前必须深入学习江泽民同志“七一”重要讲话,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讲话精神上来,努力把讲话精神落到实处。
  把握客观实际的发展趋势,高扬时代精神。当今世界是经济与科技激烈竞争和迅猛发展的时代,我们一定要把握现代经济、科技发展趋势,强化竞争和开拓精神。在激烈的国际竞争舞台上,必须高度重视先进生产力的发展,创造先进生产力发展的条件,满足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面对文化作用日益彰现的趋势和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的局面,一定要把握现代文化发展趋势,弘扬民族精神与人文精神。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要不断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把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提高到更加重要的地位。经济、科技、文化的发展,归根到底是为了人民的根本利益。一定要把握现代人的发展趋势,发挥人的创新精神。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科技、文化功能将不断得到强化,社会将越来越重视把人作为实践、开发的对象,人力资源越来越成为最重要的资源。赋予人的发展以现代特征,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是对人民根本利益的全面和本质的阐述。
  永远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进入新世纪,党的建设和现代化建设都面临着新的时代特点和新的历史条件。我们应当从理论和实践的统一上,充分认识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首先,党在长期执政和实行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如何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已成为关系党的前途和命运的迫切课题。其次,始终当好“三个代表”,是总结我党八十年的奋斗历程得出的基本经验,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三个代表”的核心和关键是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再次,我们党的一切工作,必须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只有忠实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才能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只有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党才能有效地领导人民群众为实现自身的根本利益而团结一致,奋勇前进。
  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实践中不断进行理论创新。贯彻落实“三个代表”要求,首先必须坚持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求真务实,勇于创新,创造性地推进党和国家的各项工作,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不断取得胜利的法宝。在充满新的矛盾、新的挑战的新世纪,创新精神已成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新的时代内容和党的事业不断取得新胜利的不竭动力。以“三个代表”为指导,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勇于创新,必须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第9版(理论)
专栏:

须臾不可离开的法宝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精髓,也是我党的思想路线。实践证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凝聚着中国共产党人的智慧,体现着中国共产党人与时俱进的品格,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它都是我们须臾不可离开的法宝。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认识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主体对于客体的能动的创造性的反映。只有达到意识与存在、主观与客观的统一,人们的思想认识才能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产生能动的、革命的作用。从根本上说,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过程就是从客观实际出发,揭示事物的客观规律并得到正确的认识,再用正确的认识指导实践,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不断发展的过程。如果人们的思想主观臆断或凝固僵化,就会脱离实际,出现偏差,阻碍事物的发展。因此,人们在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只有适应发展了的新情况,不断解放思想,才有可能正确地认识和把握事物内在的规律性,真正做到实事求是。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运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不断开拓创新。
  江泽民同志指出:“实践是永无止境的,认识真理不是一次完成的,一切从实际出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也要一以贯之。”在实践中探索真理、发现真理、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在继续前进,我们的探索和认识也要继续下去。要使我们的路线方针政策符合不断发展变化的实际,就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当前,改革开放的任务极为艰巨,而思想上的陈旧落后观念、影响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性障碍,依然阻碍着各项任务的完成,迫切需要继续解放思想。在新的世纪,随着两个根本性转变的推进,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将不可避免地产生许多矛盾和问题,引起新旧观念的碰撞与冲突。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经济发展创造更加有利的体制条件,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实施西部大开发,等等,都迫切要求我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打破习惯势力和受封建思想影响的主观偏见的束缚,克服头脑中的惰性和思维定势,转变观念,确立大开发、大开放、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观念,使我们的思想和行动与时俱进,永葆活力。
  当前,坚持和实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就必须解决干部队伍中存在的教条主义、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从表现形式上看,教条主义、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都是脱离实际的,从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上看,它们都是主观唯心论和形而上学的外在表现,其要害是抛弃了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原则。它们败坏党风和社会风气,损害党和政府的形象,不利于调动广大群众的积极性,严重妨碍着新世纪发展战略的实施。因此,必须努力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着力解决好实际工作中存在的教条主义、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
  反对教条主义,进一步端正学风,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具体实践相结合。一切从实际出发,破除对马克思主义的教条式理解和附加到马克思主义名下的错误观点,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
  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改进工作作风,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不断加强党性锻炼,提高党性修养,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头脑,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牢固树立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强化宗旨意识,坚决克服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一切以人民利益为重,不图名,不图利,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把党的思想路线贯穿到一切领域和一切工作中。
  勤于思考,勇于探索,勇于创新。要实现新世纪的发展目标,必须加快体制改革和创新的步伐,不断破除制约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和僵化观念,努力实施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形成新认识,开辟新境界,实现新飞跃,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