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8月23日人民日报 第12版

第12版(港澳台侨)
专栏:华夏人语

亵渎和平的分裂闹剧
邰海
  在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庆祝反法西斯战争胜利56周年之际,“台独”分子吕秀莲却在台北策划了一场所谓的“世界和平、台湾发声”活动。这场活动打着“和平”的幌子,否定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制造两岸之间的敌意,公开挑战一个中国原则,鼓吹将台湾问题国际化。这是一场欺骗国际舆论和台湾人民的分裂闹剧,是对全世界人民和平愿望的亵渎。
  吕秀莲在这场“自导自演”的闹剧中,又鼓噪什么两岸是“远亲近邻”关系,兜售“台独”主张,乞求外国势力介入台湾问题等。在这个标榜要促进“世界和平”的活动中,人们未曾听到一句吕秀莲对法西斯、军国主义侵略战争的谴责,也没有听到和平之声,听到的只是“台独”分子挟洋自重的“分裂”和卖国之声。
  对于吕秀莲的粉墨表演,人们本不奇怪,因为挑拨离间,制造两岸同胞的敌意,是她惯用的伎俩;数典忘祖,鼓吹外力干涉中国内政,是她一贯的本性。令人鄙夷的是,她居然厚颜无耻地把自己装扮成“和平的维护者”。人们要问,一个曾经跑到日本下关《马关条约》签订地感激涕零地赞美日本侵华战争,且至今仍在鼓吹分裂中国领土的民族败类,有什么资格向两岸中国人、向国际社会侈谈和平?
  半个世纪以来,中国政府和人民一直努力争取以和平方式解决台湾问题。
  早在50年代,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就提出“和为贵”,要争取“和平解放台湾”。1979年元旦,祖国大陆提出“和平统一”号召,主动宣布停止对金门的炮击;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了“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成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日前,江泽民总书记在接受《纽约时报》专访时重申:“在这个世界上,没有谁会比我们更希望以和平方式解决台湾问题。”由此可见,中国政府和人民为实现祖国和平统一有多大的诚意与耐心。
  而台湾当局至今拒绝承认一个中国原则,拒绝接受大陆和平统一祖国的各项方针、主张和呼吁,给两岸民间往来和经济文化交流设置障碍,企图割断两岸人民血浓于水的亲情。不仅如此,台湾当局一次次地花费老百姓的血汗钱,向外国购买先进武器,鼓吹“决战境外”,要与美、日结成针对大陆的军事同盟。台湾当局的分裂行径,已对为祖国和平统一努力与奋斗的海内外中国人造成了极大的伤害。而吕秀莲在她一手策划的所谓的“世界和平、台湾发声”活动上,鼓吹所谓的“大陆威胁论”,显然是倒打一耙、“贼喊捉贼”,其目的是企图利用民众希望和平的良好愿望来遮掩其破坏和平的分裂行径,对抗两岸人民要求发展两岸关系、和平统一的主流民意。吕秀莲的分裂行径再次告诉人们,她是一个货真价实的正在玩火的“麻烦制造者”。
  没有祖国的统一,就不会有真正的和平。一小撮顽固分子妄图搞分裂、独立,只会给台湾带来灾难。今天的中国早已不是积贫积弱的旧中国,当年汪精卫不能做到的事情,吕秀莲今天更不可能做到。企图在外国反华势力的支持下,搞所谓的“和平分裂”不过是痴人说梦,一场徒留笑柄的闹剧而已。


第12版(港澳台侨)
专栏:

香港将举办第二届世界服务业大会
  本报讯香港将于9月20日至21日举办第二届世界服务业大会。
  今年大会的主题是“服务业:全球经济的动力”。届时,世界各国商界领袖、政要、学者、决策领导和传媒将共同探讨服务业的重要课题,包括中国入世的挑战与契机、全球化效应、新经济的发展与冲击等。(亦文)


第12版(港澳台侨)
专栏:

情系三峡
张晓芽
  7月19日,参加文化部中华文化联谊会“情系三峡——两岸文化联谊行”的王蒙、吴祖强、邓友梅、李炎、严隽泰、邱坤良等200多位大陆和台湾文化艺术界的知名人士,从重庆沿江而下,来到湖北宜昌,兴致勃勃地参观了三峡工地。滚滚东逝的长江水、巍然兴起的三峡大坝,让两岸名家流连忘返。
  三峡大坝泄洪坝段迎水面前的二期围堰观景台。当中国三峡总公司副总经理郭涛向大家介绍,这里将在蓄水后变成水下世界时,大家惊叫起来,纷纷呼朋引伴合影留念。同行的记者们也趁势围住了兴致勃勃的台湾代表团团长李炎先生,请他谈谈对三峡工程的感受。李先生用很抒情的语调说:“三峡工程太宏伟了,令人难以言表。欣赏自然的美很轻松,但看大坝却很震动,相信这植根于坚实基础上的三峡大坝建成后会给国家和人民带来很多实际利益,它的美就由此而生了。”
  致力于曲艺的台湾汉霖说唱艺术团团长王振全先生,面对烈日下宏伟的三峡工程,颇为感慨。他说自己这是第一次来到三峡工地,书上也有“滚滚长江东逝水”的句子,但难以想象将“东逝水”截断建设大坝是怎样的壮观情景。台湾山高水急,也有水库,但是与长江三峡相比就不可同日而语了。他连连赞叹三峡工程的鬼斧神工,三峡此行,他说他不仅大开眼界,还借此行来大陆寻根。他所表演的相声、京韵大鼓、山东快书都是源于大陆,这次他还对原来从未接触过的湖北大鼓、单弦拉戏等曲艺有了初步了解。
  相聚的时光快乐而短暂,同胞的亲情深厚而绵长。离别之时,大家互道珍重,并相约来年。
(附图片)
  两岸文化界人士在三峡工程展览馆了解日新月异的工程进展情况。
  (张爱忠摄)


第12版(港澳台侨)
专栏:

两岸文化一脉相连
——访台湾东吴大学教授曾祥铎
本报记者姚小敏
  瘦削的脸庞,沧桑刻在额头;紧缩的浓眉下,略显忧郁的眼神,执著,睿智。
  他,就是台湾东吴大学历史系教授曾祥铎。记者在北京曾多次听过他的演讲,这次到台北,曾教授就成了我们采访的第一位学者。
  在一间传统的中国茶座,我们各自点了一杯福建乌龙茶。“是不是很传统?很中国?”曾先生知道记者第一次来台,便问起我们的感受。
  是啊,走在台北大街上,感觉就是走进南方某个都市。满耳的“国语”,仄仄的骑楼,古色古香的金字招牌……熟悉而亲切。
  “但是,岛内就是有人不承认自己是中国人,不承认台湾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曾教授说。
  台湾教育界以推崇儒家文化、儒家哲学为荣,孔子的思想和哲理已深深扎根在台湾同胞的心中;京剧、相声、杂技等中国传统艺术有相当数量的爱好者;传统中国文化中的中医中药、民俗歌舞、琴棋书画,在台湾都得到较好的保留和发展;台湾的饮食文化荟萃中国各方饮食流派之大全,大陆地方菜系在岛内处处可见;即使台湾中南部的人所遵循的闽南文化,也是从福建省传过海的,无可否认是中华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不管台湾人也好,其他省人也好,大家用的书面语言都是中文汉字。
  在台北,只要深入下去就会发现,中华文化传统正在这里一脉相传:榕树下,大庙旁,你会看到拉着二胡唱戏的老者;学校里,课堂上,你会见到学子们在吟咏唐诗、宋词。
  “这些都是基本的事实,怎么能否认掉?”曾教授说,“台湾文化抽掉了这些东西,还能有什么?”
  文化的最大功效,是潜移默化,耳濡目染,不知不觉地“内化”到人的心中。
  近来岛内一些分裂主义分子发出种种谬论愚弄台湾人民。曾教授指出,“文化台独”歪曲历史的手法,非常险恶,应引起警惕。曾教授说,大陆20多年来改革开放所取得的快速进步,极大地改变了台湾人民对大陆的认识;民进党登台一年来搞得岛内乱象丛生,政局不稳,经济萧条,治安败坏。工商界唯一的自救之道,便是西进大陆。这么一来,大陆自然已经成台湾的希望。
  “这就叫形势比人强。”曾教授指出,“两岸人民,秉乎过去共同的历史文化优良传统,一定会走向祖国和平统一的康庄大道。”(本报台北电)


第12版(港澳台侨)
专栏:

又踏层峰望眼开
——海峡两岸经贸交流与合作透视
本报记者吴亚明
  虽然海峡两岸的政治僵局迟迟没有打破,两岸关系紧张的根源依旧没有消除,但是在我对台方针政策的推动下,经过两岸同胞的共同努力,两岸的经贸交流与合作持续向前发展。今年上半年,台商对祖国大陆的投资金额比去年同期增长23.46%,与此同时,两岸贸易的增长也有不俗的表现,这再一次说明,两岸经贸交流与合作,是海峡两岸人民共同的愿望和需要,同时也是共同利益之所在。
  经贸关系依存度逐步增强
  海峡两岸同胞同宗同文,同根同源。两岸经贸在资源、技术、资金、市场、人才等许多方面存在着互补关系,有着极其有利的合作条件。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10多年来,两岸的经贸交流与合作有了长足的发展。1979年,两岸的贸易额才只有0.77亿美元,到了2000年,两岸的贸易额达到了300亿美元。十几年中,两岸的贸易总额达2000多亿美元,其中台湾得到了1000多亿美元的顺差,这个数目相当于台湾目前的外汇存底。与此同时,祖国大陆也成为台湾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主要基地,在台湾不具竞争力或者已经失去优势的一些产业,不仅在祖国大陆找到了生存发展的机会,有的甚至壮大为著名的企业集团。稳定的环境、巨大的市场、丰富的劳动力资源等等,使得来祖国大陆投资经商的台湾工商业者络绎于途,台湾成为祖国大陆重要的外资来源地之一。
  蓬勃发展的两岸经贸交流和合作,为台湾产业结构的升级和高科技产业的形成提供了机遇和可能,也是过去10年来台湾经济维持中速增长的重要条件,也使得台湾在当年震撼世界的金融风暴中“幸免于难”。两岸的经贸交流和合作,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祖国大陆的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两岸的经贸交流和合作,还增加了同胞间的了解,增进了同胞间的感情。
  目前,两岸的经贸交流与合作有这样一些特征:首先是基本形成以间接贸易和台商投资祖国大陆为主体,包括兴办实业、科技交流、金融交流、人员培训等为内容的多种形式并存的发展格局,具备了相当的规模。经过了一定的发展过程之后,台商投资正由传统的制造业向高科技产业发展,两岸的产业分工体系也将有所调整,金融、保险、科技、能源、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新经济领域的合作,将成为两岸经贸关系发展的主旋律。其次,两岸的经贸关系依旧表现为单向性、间接性和不平衡性。台商来祖国大陆投资主要还以间接方式进行,两岸贸易也只能经过第三地间接进行,同时,台湾当局严格禁止祖国大陆的资金进入岛内从事任何投资活动。第三,两岸经贸关系的依存度逐步增强,形成互补互利的局面。
  台商正当权益得到保障
  在台资企业密集的江苏昆山,有一家工厂的门前因车流量大但没有红绿灯而经常发生交通意外。当地的台商投资企业协会便把这个情况向市政府作了反映,结果,不到三天,厂门口就架起了红绿灯。类似这样的事,各地不胜枚举。事实上,一直以来祖国大陆就致力于保护台商的合法权益,积极为台商排忧解难,促进大陆和台湾的经贸交流与合作。
  早在1988年7月6日,国务院就颁布了《关于鼓励台湾同胞投资的规定》(即“22条”)。这也是祖国大陆第一个较为系统的有关台湾同胞来祖国大陆投资与两岸经贸关系的行政法规,对台商投资的合法权益提供保障,并给予较大的优惠和便利。1994年3月5日,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又审议通过了《台湾同胞投资保护法》。这是第一部就台胞在祖国大陆投资制定的法律,这项法律的通过、实施,使保护台商投资的正当权益走上了法制化轨道。同年4月,国务院召开对台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对台商投资的领域、项目、方式采取“同等优先、适当放宽”的原则。1995年1月30日,江泽民总书记在《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的重要讲话中,主张“要大力发展两岸经济交流与合作”,提出“无论在什么情况下,我们都将切实维护台商的一切正当权益”。1999年12月,国务院颁布《台湾同胞投资保护法实施细则》,增强了《台湾同胞投资保护法》的可操作性。各级地方政府还依据有关国家法律和规定,制定和颁布了保护台商投资的地方性法规或行政规章。与此同时,从中央到地方还先后设立台商投诉协调机构,受理台商投诉,协调有关部门对纠纷作出客观公正、及时有效的处理。就拿国务院台办所属的台商投诉协调处来说,结案率超过了90%。
  各地各部门扎扎实实做好维护台商合法权益的工作,热情为台商排忧解难,支持和帮助办好现有的台资企业,所有这些努力,增强了台商投资祖国大陆的信心,有力地促进了两岸经贸关系的发展。
  “三通”是两岸同胞共同愿望
  长期以来,台湾当局出于拖延和阻挠两岸统一的目的,限制、干扰两岸经贸往来,顽固地推行“戒急用忍”政策,阻挠两岸直接“三通”。两岸经贸交流与合作,在台湾当局“戒急用忍”政策没有调整、在“三通”没有开放的情况下有如此的发展,取决于经济规律的支配,不是人为所能阻挡。台商选择投资地点是根据他们的需求而决定,台商愿意到大陆投资,主要是符合经济利益,同时有利于祖国的发展。台湾当局的倒行逆施,已经使得台湾经济陷入严重困境,岛内要求两岸直接“三通”的呼声空前高涨,不仅工商界、政界和学界,就连岛内的外商也加入到敦促台湾当局废除“戒急用忍”政策、尽快实现两岸“三通”的行列中。
  台湾工业总会、商业总会、工商协进会等六大工商团体不久前联合向台湾当局发出呼吁,要求松绑“戒急用忍”政策和开放两岸“三通”。多位台商日前还专程从大陆返回台湾参加一个座谈会。在会上他们一致要求台湾当局实现“三通”。台湾工商界的领袖人物如王永庆、高清愿等,也一再呼吁当局开放两岸“三通”。他们认为,台湾投资环境越来越恶劣,工商界再不到大陆投资就没有出路。不少学者更尖锐抨击台湾当局的“戒急用忍”政策,并指出,“台湾经济的出路在大陆”,如果台湾当局以政治意识形态干扰经济问题,将使台湾经济长期衰退。辅仁大学经济系教授张万同认为,再“戒急用忍”下去,台湾在经济上会丧失竞争力。与此同时,“三通”不通,连外商都按捺不住了,在台外商开始将有关机构迁离台湾。美国戴尔公司亚太区国际采购管理总部总经理方国健说,戴尔电脑的采购也需要经香港转机,费时费钱。台湾如果再不开放“三通”,台湾就难成“采购中心”,反而成为“沸水中的青蛙”。据悉,戴尔电脑公司已决定把亚太采购总部从台湾移往香港,未来很可能会进一步移往祖国大陆。
  松绑“戒急用忍”政策,符合经济规律,符合两岸同胞的利益。开放直接“三通”是两岸同胞长期以来共同的愿望,也是两岸经贸交流与人员往来的客观需要,对台湾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民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将起到积极作用。大陆早已作好了直接“三通”的准备,包括实施办法、港口设施、机场配置等相关的配套措施。大陆一贯主张,两岸直接“三通”应该遵循“一个中国、直接双向、互惠互利”的原则。台湾方面只要是把两岸“三通”视作一个国家内部的事务,即可以用民间对民间、行业对行业、公司对公司协商的办法,尽快地通起来。我们希望台湾当局尽快改变阻止两岸直接“三通”和“戒急用忍”的政策,为两岸经贸交流与合作创造条件。
(附图片)
  压题照片:高雄港一角。(亚明摄)


第12版(港澳台侨)
专栏:

  参加“2001年中国寻根之旅”活动的海外华裔青少年日前和北京的青少年朋友联欢。(本报记者刘龙摄)


第12版(港澳台侨)
专栏:

《驻点台湾——大陆首批驻台记者手记》出版
  本报讯今年2—3月,新华社记者范丽青、陈斌华作为大陆首批驻点记者赴台采访,迈开了两岸新闻交流的重要一步。由当事人陈斌华撰写、详述事件来龙去脉和个中内情的《驻点台湾——大陆首批驻台记者手记》一书,近日由当代世界出版社出版。新华社副社长马胜荣为该书作序。(思佳)


第12版(港澳台侨)
专栏:宝岛采风

走进草药巷
本报记者武侠
  拥挤的摊位、堆集的药草,高高低低的药柜间、幽暗朦胧的光线里,掌柜在翻弄着破旧的账本,空气中弥漫着药香,清清苦苦……
  这就是台北著名的青草巷,又叫“草药巷”,“台湾空中艺术学院”的教材把它称做“神农氏的仓库”。实际上,青草巷比较规范的名字应该是“台北市万华区西昌街224巷”,它位于古刹龙山寺之侧,是全台湾贩售草药最集中的地点。
  步入窄窄的巷道:“一通”、“四知”、“万安”……一幅幅古意盎然的招牌已经光泽暗淡,仿佛在诉说一个个久远的故事。
  传说,100多年前,这里是台北开发最早、最热闹的所在。当时疾病盛行,缺医少药,许多先民前往龙山寺求得医签后,就会在周边的草药店抓药,久而久之,草药店愈开愈多,青草巷大名远播,渐成气候。如今,商业中心转移,多少繁华都成过眼烟云,唯有寄托着民众平安健康的龙山寺和青草巷,依旧香火鼎盛、生意兴隆。
  青草巷里供应的草药品种繁多。正当夏季,铺面上摆的大都是蒲公英、左手香、半边莲等败火解毒的药材。店主介绍,这些草药基本上是本岛所产,新鲜的来自北部,南部地区供应的则是干燥后的草药。
  听说记者从祖国大陆来,店主摆出姿势让拍照,并热心推销自家生产的蒲公英凉茶。夏季炎热,各草药店自产的各种凉茶也成为青草巷的一大特色,芦荟、冬瓜、半边莲……减脂、养胃、保肝……应有尽有。店主说,没有什么统一的标准,都是各家祖传的配方,老祖宗的惠泽。
  事实上,这里的店家多数是代代相传,店的历史动辄在半个世纪以上。药店老板没有几个是科班出身,但是年长日久,口耳相传,家家都有自己的绝活。
  “德安行”是青草巷里第一家草药店,民国初年落在此地,至今已有五代传人了。老板娘人称“阿来嫂”,她有一手治疗带状疱疹的绝技。全岛各地前来求诊的病人络绎不绝,许多影视名人也辗转来求医。“阿来嫂”因此名声大噪。有人说,像这样的传奇与秘方在这条巷子里还有很多。
  现在,走在巷中随时可以看到外地人带着大塑料袋来采购药材,这里不仅有着最古老的中国街道、最传统的中国草药、最神秘的祖传秘方,还有着中国人街坊之间特有的和乐相濡的亲情,如同空气中化不开的药香,隽永而清新。这或许也是世界各地的游客们在此流连忘返的重要原因之一。
  台北市准备把青草巷翻修成为“国际观光景点”。这个消息令那些关心青草巷的人们又喜又忧。喜的是被遗忘已久的青草巷终于又在这个现代化的城市里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忧的是明日的青草巷是否仍然是人们心目中的那个青草巷?
  看来,在城市的发展中如何处理继承传统与现代化的关系,是两岸同样面对的课题。(本报台北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