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8月2日人民日报 第12版

第12版(大地·副刊)
专栏:名人近况

惠风细雨访巴金
翟泰丰
  六月初的上海,细雨蒙蒙,惠风宜人,与北京干燥高温的气候相比,使人感到格外舒适。此次来上海,我是作为一年一度的惯例,专程拜望巴老的。
  三日上午,我来到病房时,首先见面的是小林。当小林告诉我巴老近来病情稳定的情况后,我那颗忐忑不安、紧张担忧的心,才松弛了许多。走进病室见到巴老时,出乎我的预料,他老人家竟然要起卧而坐。我一步跨近巴老劝他静卧,小林及其他医护人员也忙扶稳他。他炯炯有神的一双眼睛亲切而又慈祥地望着我,两只手紧紧地与我对握着,从他强劲的握力中,似乎感到一股蓬勃的生命力在他的体内涌动,我眼中兴奋的泪花转动着,对他说:“见到您身体恢复得这么好,我格外高兴。文学界的朋友们也一定都会高兴。”然而他却当即回答:“我身体不好。”他的话语虽然是缓慢的,甚至有些吃力,但从他的神态中,我感觉到他那颗一贯关注我国文学事业的心正和我国文学事业的发展一起跳动。他是何等深切地企盼着重新拿起笔来,继续为我们民族的文学事业作奉献啊!
  我知道,就是身在病床上的这些年,他还总是坚持看电视,听新闻,要人读报,有时还听长篇小说,看电视剧。前些年当长篇小说数量逐年剧增时,他曾对我说:“要爱护这种创作热情”,并且对当时长篇创作发展形势,充满信心地作了辩证的分析,指出:“长篇数量多了,难免有些思想性和艺术上质量低的作品,但有了数量才能有质量,时间长了一定会有优秀作品问世。”当时文学界和社会上,对这个问题正在争论,巴老一席话,给了我很大启示,对长篇小说的创作形势更加充满信心。
  在中国作协工作的六年间,每年在召开作协的全委会前,我都拜望他,向他报告工作,向他请教,聆听他对文学形势的分析和教诲。在这多年的接触中,我深深为他亲切厚道、谦虚待人、朴实真诚的崇高的人格力量所感动,对他专心致志地关注我国文学事业,倾听读者呼声,勇于自我批评,严谨求实,敢于追求真理的精神,深为敬佩。
  六年间,我们还一起漫步在杭州汪庄西子湖畔的绿荫小道上。有时是和小林一道,推着轮椅车,听巴老讲有趣的往事。
  六年间,我们曾十数次和巴老谈现代文学馆的建设,向他汇报工程设计、工程艺术、工程进度。每次他都是仔细听,认真询问每个细节,还常常提出意见、要求和希望,临别时,他总要亲切地道一句:“拜托了!”这句“拜托了”,含着老人对文学事业的关注、期望、要求……这句“拜托了”对我来说又是何等的沉重,唤起我的责任感。每当在现代文学馆建设中遇到困难时,他那句“拜托了”就会响在我的耳边。
  现代文学馆永远铭记着党中央、江泽民总书记的关怀。当巴老致信总书记,倡导建立我国现代文学馆时,江泽民总书记立即作了批示,并对文学事业的发展作了十分重要的指示。因而现代文学馆在中央和北京市各有关部门、有关领导亲切关怀下,在一年半的时间里就建成了。
  当现代文学馆建成剪彩时,文学界的朋友都为之兴奋、奔走相告,我的心情却很不是滋味,因为我们曾和巴老约定,哪怕是坐着轮椅车,也要赶到北京,为现代文学馆的建成剪彩。然而,正当这一年,他的身体却十分虚弱。当时,我们只能邀请一批在京的老作家共同剪彩,我受命也参与了,我觉得手上的那把剪刀实在太沉重了……
  此时,站在巴老的病床前,我再次向他报告现代文学馆建成后的有关情况,老人对现代文学馆的进展及工作表示赞许,他的眼角湿润了,似乎饱含不无遗憾之情,好一阵才十分动情地道了一声:“我看不见了!”面对这位文学大师、我国现代文学馆的倡导者、创建者,我的双眼再次被伤感的泪水蒙住了。临别时,巴老如同慈祥的长辈亲切地望着我,依依惜别,一双有力的手再次紧紧地握着我,很久很久才示意再见……


第12版(大地·副刊)
专栏:

永远的绿
吕东风
  当我出生在绿色中的时候,注定了我的生命将永远走不出绿色。“倘若有一天,我告别军营,我会怎样呢?我曾多少次问自己。”记得有位诗人这样说。我说:“哪怕真有一天,我不再拥有它的装束,但是,军营的绿色早已注入我的血液,将奔腾到生命的终点。”
  一名天山深处的士兵,因常年坚守在白雪覆盖的雷达哨所,见不到一草一木,探家途中抱住一棵大树哭了个够。我被这故事深深感动了。为此,我精心挑选了一个常青树的盆景托有培训任务的飞机把它带到了乌鲁木齐,又辗转周折送到了那个雷达哨所。却不知那个战士能否读懂一个女兵的心愿:绿色是生命的象征,没有了绿色,树叶凋零,草叶枯黄,那该是一幅什么情景?我要让天山深处的“大兵”的生命得到浸润、滋养,为心灵注入绿色情愫。我还为天山深处的“大兵”创作了一首歌曲,尽管稚嫩,却同样注释着我对绿色的向往:“绿色的山,绿色的水,绿色的大地,绿色的春天。为了祖国安宁,穿上绿军装,我们愿战斗在边疆高原。白雪皑皑,纯洁一片,我们的军装绿得更耀眼。啊,战士,战士就是一片绿色。”自己编的歌,唱起来格外亲切。
  共和国的土地正是因为有了这片绿色,才勃勃生发,坚定地迈出了改革开放的巨人步伐。绿色盎然,是另一道坚不可摧的长城堡垒;绿在四方,是百姓心中无限信赖的屏障;永远的绿色,构成中华民族挺立的脊梁。
  林木百草,总会依四季变换、南北差异而盛衰青黄,但我心目中那盎然的绿,却不会褪色,更不会凋零。在最南边的南沙群岛,在最东面的最先看到太阳的地方,在黑龙江的漠河,新疆的红其拉甫,绿,冷暖如一,绿,四季坚守,永不下岗。
  我呢,我不敢说一生着装不变;但我永远是绿的笃行者和维护者。
  这不是,我眼前全是一片生气勃勃的绿。


第12版(大地·副刊)
专栏:

晨光(版画)
莫测


第12版(大地·副刊)
专栏:

新北京新奥运
李平安
  新世纪,新世界,
  新纪录,新憧憬。
  啊——
  新北京,新奥运!
  天长蓝,水长清;
  人长在,情长新。
  啊——
  新北京,新奥运!
  为友谊,为和平,
  永不忘,再相逢,
  啊——
  新北京,新奥运!


第12版(大地·副刊)
专栏:七一之歌

三棵树
王忠民
  我从没看到过这么可怕的狂暴、肆虐——
  刚刚蓝天还在你的头上高悬着,极目望去,尽是空旷、寂寥的沙漠、戈壁,刹那间,数万吨级的沙石突然开始飞扬起来,旋转起来,狂啸起来,天空被吞噬了,戈壁被兜底掀起来,巨风把你裹进沙尘的昏暗和深渊中,无可攀扶,无可呼救……
  这便是巴丹吉林大沙漠的沙尘暴。
  同来的H先生告诉我,就是在这沙尘暴最频繁的地带,距这儿不远,还有村舍和林场。在这连飞禽走兽都不愿涉足的地方,他们是怎样生活着呢?我下定决心要去看看这儿的林场和这儿的工人。
  吉普载着我们向喇叭泉林场护林作业站驶去。
  汽车起先在细软的黄沙上面像蜗牛一样地爬着,接着走上了一条沙砾间杂、车辙不定的道路。不久,一道青灰色的屏障出现了,渐渐地,那屏障越来越近,越来越逼真,变成了一棵棵的树,一簇簇的灌木,从车窗外晃过去。吉普“嘎吱”一声停下的时候,面前突然出现了偌大一片杂树林。白杨树很高很高,沙枣树、红柳很密很密……在树丛里拐几个弯儿,面前出现了红砖围起的院落,一排三间的红瓦房。
  这就是喇叭泉林场护林作业站。
  足有几亩地大的院子里,堆着几万株沙枣、白杨和杏树的苗木。一两个工人正往落满沙尘的树苗上喷水。顿时,那一捆捆沙枣、白杨扎成的苗木上泛出了微微的淡青色,露出了点点的鹅黄嫩绿;而一捆捆杏树扎成的苗木则透出了殷殷的红意……
  作业站共有三个正式工人,其他人员都是春秋两季植树时临时组织来的。三个工人姓杨、姓柳、姓林,当年他们来这里时,场部的领导对他们说:你们都姓木爱木,希望你们能把自己的姓根植在沙漠上,竖立在沙漠上,将沙漠变成杨柳成林的绿地。几十年过去了,三个老实的“木头人”硬是坚持了下来,在农田与巴丹吉林大沙漠接壤的风沙线上,营造出一条宽一至五公里,长近三十公里的绿色长城。
  姓杨的工人忧心地说,这几年,地下水急剧下降,地表来水量锐减,致使一些树木的根须汲不到水分,逐渐干枯死亡了。他指着院子里的一个提灌机说,回想当年,机井打到十多米就可进行浇灌,可是现在,机井打到百米时往往还难以浇灌。
  说着,三个工人都沉默下来,脑袋低低地耷拉着。刚刚喷过水的苗木上,晶莹的水珠悄悄地滴落。
  许久,三个“木头人”又都把头颅昂扬起来。他们说,西部开发的大战略制定得太好了,只有实施西部开发,投资才有保证,植树造林,治理沙漠才有希望。他们又说,场部已制定了防止林木枯死的对策,准备着手对原有林木进行更新改造;同时,场部今年购买了大量的苗木,要进行大规模的栽植和打井浇灌等。说着,个个摩拳擦掌,信心十足,气昂昂地站起来。三个“木头人”,站成了三棵树!我感到,他们的心真正种进了沙漠。是夜,宿于护林作业站简陋的屋舍中。第二天早晨,我被一阵机器的轰鸣声惊醒了。
  起来一看,院里院外已经是一番热火朝天的劳动景象。十多辆手扶拖拉机排队等候在作业站的大门外,几十名临时组织来的人员进进出出,把一捆捆的树苗装在车里。院内,三个老工人站在高高的苗木堆上,在霞光的辉映下,精神抖擞地指挥分发着苗木。我的心忽然像红霞那样令人振奋。
  沙尘暴过后的沙漠格外宁静。阳光倘佯在沙漠深金色的皮肤上,吉普向远处黄沙簇起的美丽花朵中驶去。湛蓝而高远的天空中,一只雄鹰坚定地向远方飞去。偶尔有几尾纵跃而没的红狐,在车前面划出一道动人的光亮。我想象,这些沙漠中的勇者,美妙的精灵,肯定会把我们引进一片甜美的绿洲……


第12版(大地·副刊)
专栏:金台随感

苏东坡何时“发达”
宋志坚
  张居正十三岁赴武昌乡试,湖北按察会事陈束看了他的试卷,拍案叫绝。正在武汉巡游的湖广巡抚顾玉麟却说最好让张居正落第。理由是:居正年少好学,吾观其文采志向,是个将相之才,如过早让他发达,易叫他自满,断送了他的上进心。如果让他落第,虽则迟了三年,但能够使他看到自己的不足,反而更能使他清醒,促其发奋图强。.这个掌故是从别人的文章中转引的,未经核实。文章在叙述了这个掌故后说:“我们不能不说顾玉麟在选人用人尤其是培养人才上有远见卓识。”然而,这到底是远见卓识还是削足适履,我却感到大可置疑。
  张居正参加的是乡试,而不是殿试。乡试不落第,充其量不过是当了一个举人,就像现在考上高中考上大学差不多,离“将相”还十分遥远。甘罗十三为上卿,历来都传为美谈,干吗张居正十三中举人,就叫“过早让他发达”了呢?乡试也要经过“资格审查”,张居正能够参加乡试,就说明他有这个资格,包括他的年龄。那么,中举还是落第,只能根据考试的成绩来定。以考试选拔人才,讲究的就是一个公正。
  人是需要有挫折磨练的,但这种挫折不能人为地制造。或是因为时代的原因,或是因为家庭的原因,或是因为人际关系的原因,或是因为本人身体的原因,人生一世,遭遇挫折的机会很多,能够“发达”的机会却是可遇而不可求,大可不必因为要让人才经受磨练而去人为地制造挫折。“自满”云云,也并非就是年轻人的专利。年轻有为的会自满,老朽昏庸的照样也会自满,不是连年龄和资历都可以成为骄傲自满的资本吗?人为制造的挫折,未必就能使人得到“磨练”。如果让他落第,能够使他看到自己的不足,反而更能使他清醒,促其发奋图强,这其实只是顾玉麟的一厢情愿。在许多情况下,这种人为制造的挫折,只能使当事人感到愤愤不平,也使局外人感到心冷齿寒。在我们这个国度,用人怕冒尖而不怕平庸的思想可谓根深蒂固,源远流长。不让年轻有为的人“过早发达”以免“自满”,大概就是遏制甚至扼杀拔尖人才的一种习惯动作。
  于是想到一个题目:苏东坡何时“发达”?苏东坡是嘉祐年间中的进士,那时他才二十几岁,但他的“发达”,却是在他五十岁之后。“十月之间,三迁清要”,又是翰林学士,又兼皇帝侍读,简直炙手可热。垂帘听政的太后与开始“发达”的苏东坡有一番耐人寻味的对话。太后问曰:“卿前为何官?”对曰:“常州团练副使。”曰:“今为何官?”对曰:“待罪翰林学士。”曰:“何以遽至此?”对曰:“遭遇太皇太后,皇帝陛下。”曰:“非也。”对曰:“岂大臣论荐乎?”曰:“亦非也。”轼警曰:“臣虽无状,不敢自他途进。”曰:“此先帝意也。先帝每读卿文章,必叹曰:‘奇才,奇才!’但未及进用卿耳。”太后说的“先帝”,即仁宗皇帝,大概也像顾玉麟一样,不想“过早让他发达”,给他一番“磨练”的机会。然而,他怎能想到,没有多久,自己居然一命归天,更没有想到,此后苏东坡历经英宗治平(四年),神宗熙宁(十年)、元丰(八年),在风华正茂的岁月过后,方才得到重用。怪不得苏东坡听了这话,居然老泪横流,失声痛哭起来。
  其实,苏东坡还是幸运的。古人寿命不长,五十已属老年,要是当时也来个“一刀切”,说年过五十的不再提拔使用,这个“奇才”恐怕只能安心去当他的“常州团练副使”,很难再有施展自己抱负的机会了。


第12版(大地·副刊)
专栏:

冲绳的迪篙花
李慎明
  三月,迪篙花盛开的季节。我们乘飞机抵冲绳。
  那是一个上午,我们驱车前去参观美军本土以外快速反应作战能力最大的空军基地——坐落在冲绳西南的嘉手纳机场。道路两旁,间或闪过豆科落叶乔木迪篙枝头上的火样红。
  天有阴霾,但没有布满。拾级刚刚登上机场东侧高于围墙的“安保之丘”,比黄豆还大的雨粒便砸下来。透过雨帘,放眼望去,机场北侧,多架各式战机排列有序,机身上的红色指示灯在深重的灰云中闪烁。就在两架F—15折翅盘旋降落之时,一架空中预警机正在跑道上加速滑行。机场西面,成排的机库、指挥塔、贮油罐等清晰可见。成团的乌云低垂,雨越来越大,那架预警机又啸叫着在密集的雨点中腾起。一位当地百姓在“安保之丘”向游客兜售着美军士兵私下卖出的服装、食品、小刀等军用品。他告诉我们:除了星期天外,不管何种气候,美军天天都要训练。当然,此时的我们,还决然不会把这里起飞的侦察机与四天后撞毁我战机、侵入我领空的那架侦察机联系起来。
  冲绳是日本唯一一个亚热带休闲胜地。这里常年气候温暖、空气清新,为碧绿的海水所环抱。站在这“安保之丘”上,极目俯瞰这极不协调的近景与远景,耳畔充满战机刺耳的轰鸣声,心头不禁涌起“秋日战场布寒霜”、“回首心悲苍”之感。
  逗留期间,日本驻冲绳担当大使、县知事公室次长都极为详尽地给我们介绍了美驻军的情况。美军在日本共有133处设施,在冲绳有41处。冲绳面积仅占日本全国面积的0.6%,但美军在冲绳基地的面积却占驻日全部基地面积的75%,占冲绳全岛总面积的20%。冲绳城区的最好地段几乎全部被美军占用,在有美军基地的市区行走,往往要绕行很长时间。美军在亚洲驻军10万,在冲绳就有近3万。
  在本国国土上,竟常年派驻着自己国家的大使,我们不免感觉新奇。在大使举行的午宴上,当我们问及此事时,桥本宏大使回答:“我的职责是代表日本政府协凋冲绳县政府、民众与美驻军之间的关系。最忙碌的工作,就是接受和转递冲绳县居民抗议美军不法行为的抗议书!”我们还得知,桥本宏大使刚刚到任一个月。一个月中,他接转四次抗议书,平均一周一次。美军驻冲绳加上家属共4万余人,特别是血气方刚的15000余人的海军陆战队,出事更多。他们杀伤人,挑逗侮辱女性,发酒疯、掀桌子、砸汽车。1995年,3名美军士兵强暴了一名日本少女;去年7月,又一名美军士兵闯入民宅,公然对一名14岁的女中学生进行猥亵。另外,常年的噪音、污染和训练引发的多次火灾也让当地百姓苦不堪言。前不久,又有美军士兵发E—mail辱骂冲绳知事。这频繁的事端,使冲绳人民心头的怒火越燃越烈。桥本宏大使摇头苦笑着说:“我是冲绳第三任担当大使。历任大使和我们外务省冲绳事务所都尽心做了大量工作,但无法弥止冲绳民众对美驻军厌恶感的日益增长。”
  在冲绳县政府,我们看到县知事公室基地对策室刚刚汇集出版的冲绳美军有关统计资料集。资料集中,赫然标明这样的数据:1972年冲绳回归日本后至2000年,美军核动力军舰先后进驻冲绳各港口162次;1972年至1997年,美军共发射实弹180次,总弹数达33100余枚;1972年至2000年,美军演习造成火灾408起,共烧毁绿色面积累计多达3000多万平方米;1972年至2000年,美军官兵种种犯罪达5000余起,共29万余人次。
  冲绳“首里城公园”2000年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创建于16世纪尚清王时代的守礼门上高悬着“守礼之邦”四个大字。“首里”就是“守礼”的谐音。琉球民族是闻名的“守礼之邦”。守礼之邦对不仁、不义、不礼的行径更为愤慨。翻着近百页的美驻军罪行录,任何有正义感的人都会理解冲绳民众对美军愈加强烈的厌恶之情。
  冲突不断,且常呈尖锐之势,为何美军要铁心常驻?在环境优美的琉球大学,森田孟进校长对我们说,这是美国霸权者的战略眼光使然。冲绳东承美国在西太平洋最大的海、空军基地——美属马里亚纳群岛中的最大岛屿关岛,北瞰千岛群岛和朝鲜半岛,南探巴士海峡甚至直指马六甲海峡,西窥我国台湾海峡及全部沿海地区。冲绳仅距台湾640公里。正因于是,在二战后期,美军出动大批兵力与日本激战近百日,不惜伤亡7.5万余人,折损飞机763架,沉失舰艇404艘,强行占领冲绳,1972年方将其归还日本,但仍在此常年驻扎重兵。
  战争产生于绝望或独霸的心理,但更深植于经济关系之中。说到底,现代战争和战争准备,都是为巨大的相对剩余生产力寻找出路的重要手段。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不正是从这种意义上说:“战争是万物之父”吗?大洋彼岸的经济繁荣与其在亚洲包括冲绳的驻军不正是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内在必然联系吗?
  据说,美军在亚洲、在冲绳的驻军是为了亚洲乃至世界的和平。而和平是相互之间不加任何恐怖于对方,相互之间衷心相赖、相互爱护的一种状态呀!
  当我们乘机离开冲绳的时候,打开日本友人赠送的《冲绳》画册,一树迪篙花映入眼帘:细细枝头处,结出由无数针状蕾丝组成的穗形花蕾。无数的花蕾渐次绽开,深红深红,一如燃烧般的美丽。这就是十分闻名的冲绳县的县花。这次冲绳行,因行色匆匆,无缘近睹迪篙花的芳容,心里涌动丝丝的遗憾。
  遗憾吗?此时此刻,耳畔又响起日本友人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我们迟早要把山姆大叔请回家。”我理解冲绳人的感情。可是作为一个中国人,我想问:日本政府对自己当年的侵略历史还能回避多久?


第12版(大地·副刊)
专栏:

盛开的五环
刘海起
  亿万条不同肤色的臂膀
  挽作铺天盖地的五环
  千百种不同音调的语言
  汇成震撼山河的呐喊
  超越自我,超越挑战
  更快,更高,更强
  和平,友谊,进步
  冲刺人类的极限
  缔造希望和未来
  再创辉煌的明天
  让五彩缤纷的五环
  像春天盛开的鲜花
  把我们共同的地球装扮得更美,更新,更灿烂


第12版(大地·副刊)
专栏:品书札记

读沈鹏诗词杂感
张平
  也许是沈鹏先生作为书法家名气太大的缘故,以致很少有人会把书法家的沈鹏和诗词家的沈鹏联系在一起。
  我是在一个极偶然的情况下读到沈先生《三余续吟》(荣宝斋出版社出版)这部诗词集的。沈先生的诗词很好读。一如沈先生的书法,拙朴、厚重、韵味悠长,显示出先生非凡的文字功底。在慢慢阅读和品味这些诗词时,常常突然会让你感到一种超凡脱俗的惬意与陶醉,以至会让你产生出大彻大悟的体验和感受。这些年来,在当代诗词的阅读经验上,还很少能引发你进入到这样一种境界的时候。
  “斜阳好,万物浴光凝。顾影徐长时足惜,行云慢渡景移情,日日看天青”。先生的心境柔和而洁静,在这种淡淡的、徐徐的表述中,显示出来的则是一种难以透视的深厚和丰富。“废纸三千犹恨少,新诗半句亦矜多”。“眼底昏昏应知倦,胸前历历傥能闲”?“名利是非身内外,声光杂沓影徘徊”,平易亲和,深入浅出,对仗工稳,字字珠玑,几乎都是千锤百炼的警句,展示着先生广阔的人文情怀和无悔的人生感念。“古槐毁去易新槐,随处移来随意栽。苦教后人常记取,乔装陈迹隐疑猜。欲云真假真痴绝,不识存亡存劫灰。今日新枝苍翠滴,槐花应记几回开!”寓意深邃,底蕴丰厚,耐人咀嚼,如闻天籁,几乎会让你忘了是在吟诗!“鼠尾牛头何所之,汽车电话最宜时。读书每责贪床晏,阅世未嫌闻道迟。饭局频频夸剩菜,行程草草懒寻诗。逢人拜拜天时好,无事忙将日历撕。”宁静洒脱的笔端,流露出先生自由的心境和令人温馨的生活情趣。而颔联的哲理与颈联的讽喻意味也发人深思。
  生活中的沈先生其实就是一个十分平易亲和、情趣高雅的人。面容清癯,神态安详,目光慈爱而深邃。为人朴实亲切,毫不张扬。同他相处交流,常常会让你忘了他的身份。一如读他的诗词,犹如一个宽厚仁慈的长者在同你促膝谈心,平等交流。似乎有一种难以抗拒的魅力,不知不觉地在吸引着你,影响着你。
  不过你别以为先生的诗词和为人显示出来的只是冷静和超脱。在先生的诗词中,你还可以看到他的另一面,在先生敦厚和善的心境中,裹着的是一副年轻、奔放、自由而火热的心肠,表露出一种积极的、正直的、入世的心灵状态。
  在《跪告》中,他对某地副专员下乡视察,遇三百人伏地请愿,却被该员称之为“跪着的暴动”,表示了强烈的义愤:“跪告罪甚甚暴动,身余半截驼峰肿。为官不识水能柔,一旦狂涛川决壅!”在《鲁迅冥诞115周年》这首诗中,再次表现出了属于先生自己的声音:“死后灵魂孰个知,蔷薇多刺厌花姿。为笞今弊斯翁在,俯首横眉岂但诗!”鲁迅先生曾翻译《死魂灵》,《祝福》中祥林嫂总在问人死后有没有魂灵,先生又写了《无花的蔷薇》,沈鹏先生的这首诗寓意深远,有着极强的批判意义。特别让人动情的是《公园群众自动聚集歌咏》这首词。“久居闹市塞聪明,几欲断诗情。今晨独步南园路,却听得大众歌声。顿觉精神抖擞,教人意气难平。八方凝聚似葵倾,情溢泪花盈。和声响遏行云上,《后庭花》但醉幽灵!战火纷飞昨日,居安毋忘新亭。”一个充满激情,一个浑身燃烧着热血,一个保持着崇高人格的时代老人,透亮鲜活,栩栩如生,让人感奋,让人振作!
  沈先生在他的后记中写道:“再反视当今世界,真善美的事物益愈可贵了,从伪劣产品到推销克隆,从姑嫂勃豁到攻讦利用,从炒作莺歌燕舞到炫耀皇帝新衣,真善美何在!但真正的诗人,却是看透了那真与伪的一面,借诗的语言讴歌、鞭笞应该讴歌与鞭笞的事物。诗文的作者只要是真诚的,不论从何种角度,取何种题材,宁可浅近不故弄玄虚;宁肯平实不故作深奥。”
  先生的好恶、感情、立场、取向,淋漓尽致、溢于言表。作为一个职业写作者,我不禁深受感染,也不禁为先生的胸襟和品格而喝彩!
  文如其人,诗如其人。先生不仅是一个难得的书家,更是一个可贵的诗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