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8月11日人民日报 第6版

第6版(学术动态)
专栏:

城市以文化论输赢
  ——“广州市第六次文化发展战略研讨会”综述
李伦初
  8月2日至3日,广州市委、广州市人民政府主办的“广州市第六次文化发展战略研讨会”在广州市举行。与会者认真学习贯彻江泽民同志“七一”重要讲话,以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和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广州市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现代化中心城市的总目标,探讨了本世纪初广州文化发展战略的若干重要问题以及加快现代化中心城市文化建设的新思路。
  与会者认为,认真学习和深刻领会江泽民同志“七一”重要讲话,要在实践中牢牢把握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正确处理建设先进文化与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关系。要深刻认识到:中国的先进文化,是科学的、健康的、催人向上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它与那些带有迷信、愚昧、颓废、庸俗等色彩的落后文化和腐蚀人们精神世界、危害社会主义事业的腐朽文化是根本对立的。发展中国的先进文化,必须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坚定不移地在文化领域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方针,在全社会形成凝聚人心、统一意志的正确指导思想和共同理想;必须既立足于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又着眼于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努力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必须既立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又着眼于世界科学文化的发展趋势,代表时代的主流和社会发展的方向,形成引导和促进经济社会全面进步的巨大精神力量。没有先进文化的指引,文化建设将失去方向;没有先进文化的发展,经济建设和社会全面进步将失去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没有精神财富的极大丰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将得不到满足。因此,按照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推动新时期的文化建设,是发展先进生产力、维护和发展人民根本利益的需要,是时代赋予执政党的历史使命。不仅要有繁荣的经济,而且要有繁荣的文化,这是我们共产党人的重大历史责任。
  与会者指出,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在全球视野下,立足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增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自觉性,探讨新世纪之初的文化发展战略和思路。制订和实施新的文化发展战略,必须全面把握两个文明建设的辩证关系,坚持把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作为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现代化中心城市的重要内容和重要目标;必须坚定地把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作为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任务;必须紧紧抓住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这一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把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结合起来,为社会保持良好的秩序和风尚营造高尚的思想道德基础;必须在坚持重在建设的同时,通过完善政策和制度,努力防止和坚决抵制腐朽文化和各种错误思想观点对人们的侵蚀;必须充分体现时代精神和创造精神,既结合时代精神继承和发扬一切优秀的文化,又结合新的实践和时代的要求,积极进行文化创新,深化文化管理体制改革,优化文化资源配置,促进文化产业发展,形成有利于优秀文化人才健康成长、脱颖而出的人才机制,推动充满时代气息的文化精品创作,在创新中繁荣先进文化;必须坚持以提高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水平为根本出发点和归宿,以先进性为引导,以广泛性为基础,努力掌握和发展各种现代化传播手段,提供积极健康、丰富多彩、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必须有利于增强广州作为中心城市的文化集聚和辐射功能,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和标志性工程建设,促进历史文化名城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利用,扩大国内外文化交流,整体提升城市文化品位,使广州以奋发进取的姿态走向先进文化发展的前列。
  与会者认为,加快文化建设,增强中心城市综合竞争力,是促进广州现代化建设的迫切要求。看一个城市是否有吸引力,是否有竞争力,最重要的是看它的文化资源、文化氛围、文化发展水平,在很大程度上讲,城市以文化论输赢。因此,城市文化建设必须有民族特点,必须继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同时,又要有“海纳百川”的胸怀,吸取世界文明的优秀成果,在文明对话和文化交流中发展本土文化,使中华文化成为一种开放的、不断前进的、生机勃勃的民族文化形态。我们应该在建设现代化中心城市这个总目标的统领下,深入挖掘和全面整合历史文化资源,建设富有特色的历史文化名城。要立足本地,面向世界,建设区域性的文化艺术中心和国际文化交流中心。要按照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要求,努力构建中心城市的现代化文化体系。这一体系,既要弘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又要具有时代特色。在继承和发扬岭南文化优秀传统的基础上,立足新的实践,以现代精神对传统文化进行扬弃、改造和更新,努力实现广州传统文化向现代化的转换。同时,要融合世界先进文化,适应经济全球化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趋势,以开放的气度和精神,在各种文化的整合中,建立起符合世界潮流又具民族特色的现代化文化体系。要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为动力,优化文化市场环境,加快培育发展文化产业。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相适应的、科学合理和灵活高效的文化管理体制;建立与广州现代化建设相匹配、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文化产品生产运营机制;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配套、又能促进现代化中心城市发展的文化法规体系;建立一个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文化市场体系和一支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文化产品生产的主体队伍。把城市建设与文化建设有机结合起来,营造浓郁的文化氛围,提升城市文化品位,为吸引文化人才、繁荣广州文化提供优良的平台。


第6版(学术动态)
专栏:学术信息

社会政策论坛在清华大学举办
  本报讯最近,由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社会政策研究所和人文与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系主办的“社会政策论坛”第一期在京举办。来自首都高校的专家学者和政府部门的研究人员20多人参加了研讨会。与会者围绕社会政策与教育、社会政策与就业、社会政策与性别平等、社会政策与环境保护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
  与会者认为,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我国社会事业的各个方面有了飞速的发展,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同时也出现了性别歧视、环境污染、职工下岗等问题和现象。妥善地解决这些问题,不仅关系到社会的稳定,更关系到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与会学者认为,经济社会越发展,越需要社会政策的进一步完善。当前,主要应加强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进一步建立健全法制;二是进一步提高地方各级领导干部的环保意识,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使人们能在优美的生态环境中工作和生活;三是在公共政策、社会政策的选择和制定上,要符合大多数人的利益,特别要关注弱势群体的利益。(梁平)


第6版(学术动态)
专栏:报刊文摘

思想路线问题至关重要
  邢贲思在《党的历史和党的思想路线》一文中指出,思想路线问题至关紧要。只有党的思想路线端正了,才可能制定出正确的政治路线和一系列正确的方针政策,才能引导革命和建设事业战胜各种困难走向胜利。这是中国共产党80年的历史所一再证明了的。思想路线问题实际上是一个世界观、方法论的问题。在制定路线方针政策时,是从实际出发呢,还是从本本出发,是一切唯实呢,还是一切唯书、唯上,也就是说是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呢,还是割裂开来。前一种世界观、方法论或者说思想路线是正确的,是马克思主义的,而后一种则是不正确的,是非马克思主义或者反马克思主义的。
  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围绕着思想路线问题,发生过几次重大斗争,其中最为突出的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思想路线同教条主义的斗争,以及以邓小平为代表的正确思想路线同“两个凡是”的错误思想路线的斗争。
  (摘自《马克思主义与现实》杂志2001年第三期)


第6版(学术动态)
专栏:书刊评介

《影响未来的中国基金产业》
陈生
  由国务院经济体制改革办公室经济体制与管理研究所牵头,组织国内金融、证券业的专家学者组成了“中国基金产业发展研究”课题组,对我国基金产业的相关问题进行了两三年的研究,形成了一系列较有价值的研究报告。由陈立主编、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出版的《影响未来的中国基金产业》一书,就是上述研究成果的汇集。
  该书介绍了基金的产生和发展、基金的概念和种类,重点分析研究了我国基金产业发展的基本政策和目标、环境和条件,以及证券投资基金与直接投资基金的结构和发展政策、基金的管理与运作、有关监管与自律原则、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基金产业的发展情况和经验等。投资基金区别于一般投资的显著特点可以简要地概括为:集合资金、专家经营、组合投资、分散风险。健康发展的基金产业与经济活动中的其他积极因素结合起来,对激活整个社会经济生活,推动国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该书不仅能帮助读者了解基金的概念和发展状况,而且能使读者对基金产业的组织运作方法、监督评价机制有比较深刻的认识,并进一步引起读者对我国金融体制改革、金融市场发展、资本优化配置机制和法规建设的深层次思考,从而有利于推动我国的基金产业在健康、有序的轨道上更快地发展和成熟起来。


第6版(学术动态)
专栏:学术交流

网络影响的哲学问题研究追踪
王路军
  网络影响问题是当前哲学界关注的一个热点。综合来看,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
  对社会生产力的影响
  专家学者认为,信息网络对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从生产力主体到生产工具、生产过程、生产结果都因为网络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因此,网络对社会生产力的影响实际是孕育和创造了其运行和发展的崭新形式。具体概念,有的以信息生产力来概括,有的以知识生产力来标示。
  专家学者强调,网络社会验证了“知识就是力量”这句名言。这是因为,首先,网络社会是一个智能化的社会,知识生产代替传统的物质生产成为主流,人们只有具备丰富的知识和由知识转化而成的创新能力,才能对生产过程要素和结构的选择进行明确的判断;其次,网络社会是一个典型的信息社会,人们的实际生产过程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感觉信息的重要:没有信息,生产方式无法选择;没有信息,生产过程无法组织;没有信息,结果无法实现。
  人是生产力诸要素中首要的和最活跃的因素。有的专家学者认为,一方面,信息网络所创造的电子时空是一个非常自由、民主、平等、开放的环境,人们生活其中,不仅可以充分享受到交流的喜悦,而且可以极大地释放自我,进行发挥和创造。因此,作为生产力的主体——人的能动性得到了极大的发挥。另一方面,由于信息网络的全球性,使每一个社会个体得以在一种更为广泛的对比之下发现自己的许多不足,因此有可能更加积极主动地通过各种方式学习和完善自我。这样,不仅个人的才能可以得到增长,个性得到完善,而且可以极大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进步。
  热赞之中也有冷静思考。不少学者指出,同先前人类发明的一切新技术一样,网络要想真正发挥对人类社会生产力的促进作用,还必须依赖许多现实的社会条件,比如良好的制度环境、较高的人员素质等。它们是技术作用于社会的中介条件,只有具备了这个条件,网络技术才能真正成为人类的福祉。
  对人类生存方式的影响
  对人们实践方式的影响。有的专家学者指出,自20世纪以来,随着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实践为特征的人类生存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出现了所谓虚拟化、一体化、智能化、创新化等特征和趋势。虚拟化,指人们的实践活动从过去的以物质和能量为基础的物理平台转向了以网络为基础的电子平台,呈现出一种数字化、拟人化的特征和趋势。一体化,指人们的实践活动在范围和方式上呈现出的日益增强的整体性和相互制约性。智能化,指人们实践活动手段和方式日益增强的智能特征。创新化,指人们实践的基础、要素、内容、方式和手段的日新月异性。
  对人类生产方式、交往方式、思维方式的影响。有的专家学者认为,由于知识生产代替一般物质生产成为社会主流;虚拟生产代替现实生产成为普遍,因此人的“劳动表现为不再像以前那样被包括在生产过程之中,相反地,表现为人以生产过程的监督者和调节者的身份同生产过程本身发生关系”。借助于网络,人们形成了一种新型的交往方式——网络交往。由于网络的虚拟性、交互性、无边性等特点,网络交往呈现出戏剧性、平等性、广泛性的特点。适应网络时代的发展,人们的思维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对个人社会化方式的影响。有的专家学者认为,网络对个人社会化的方向、内容、方法等各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具体表现是,网络通过传播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和生活经验等信息帮助社会成员掌握社会生活本领,顺利实现自身的社会化;网络通过传播各种信息促使社会成员有意识有目的地学习新知识、了解新事物、接受新观念,通过新一轮的社会化来重新适应社会生活;网络为个人社会化提供了更大范围的“网络群体”环境,人们可以毫无限制地进行交往,因此有助于社会成员建立新型的社会关系。
  对自然观的影响
  给物质观提出了新问题。有的专家学者认为,对于信息网络所带来的“虚拟现实”,哲学应该给予本体论的确认。论者列举了虚拟现实的四大特性:仿真性、交互性、人工性、沉浸性,认为从这四个特征来看,虚拟现实既不是真实的物理世界,也不是虚无,更不是虚假,但也不是意识,而是一种特殊的存在。有的专家学者提出场、电子场的看法,认为虚拟现实实际是电子象征物,是信息再现的现实,它把真实的世界与虚拟的世界之间的界限变得异常模糊,以至于从根本上改变了我们的认识方式,因此哲学物质观就不能再以物质和精神的关系来硬套虚拟现实,而应该考虑用新的范畴去反映它的本质。
  使时空观面临新的整合。有的专家学者提出,网络条件下,当信息以数码的方式组织并以电子作为载体传送时,时间呈压缩的形式;当各式各样的信息形式通过国际互联网传送时,国界和地理距离暂时消失,空间呈压缩的形式。而按照我们现行的时空观念,空间是三维的,时间是不可逆的。那么这两者如何统一?或者说,对于信息网络的时空压缩特性,现行的时空观将做如何整合?论者认为这些都是哲学应该深入研究的重大理论问题。
  为联系观开辟了新的视野。中介视野。有的专家学者指出,辩证唯物主义哲学世界观正确地揭示了世界的普遍联系,但这种揭示现在看来只是指出了事物之间联系发展的一般方向,至于事物间是怎样联系的,靠什么东西才能联系起来并没有涉及。之所以这样,有的专家学者认为,主要是因为缺少中介;没有有效的中介,联系只能是粗略的、模糊的。有的专家学者认为,网络所带来的“虚拟现实”,是现代高科技提供的最理想的中介,是表达中间状态的最佳方式,它将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绝妙地沟通了起来,因此也就成了人们理解事物联系发展变化的一把宝贵钥匙,一个崭新视野。
  非线性视野。有的专家学者指出,传统哲学尽管提出了许多种联系,如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主要联系和次要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但归结起来是线性的联系;事物间事实上还存在着大量的非线性联系,只有开辟新的视野才能全面地反映它们的复杂关系。网络信息处理的超文本技术,实质就是对这种复杂联系的图式反映,它以网状思维来观察和思考事物的发展变化,因此能够清楚地模拟出事物之间各种各样的非线性复杂联系,从而也就使得人们能够以更为准确的方式把握事物之间联系的丰富画卷。


第6版(学术动态)
专栏:学术随笔

追寻历史原创精神
徐兆仁
  尽管研究者由于学科背景各异,治学之道也不尽相同,但是学术旨趣却往往相通。历史学研究的目的和境界,不在皓首穷经,老死于章句之下;不在支离破碎,埋头于烦琐考据;不在思古怀旧,沉湎于悠悠往事;不在博闻强识,满足于夸夸其谈,而在于诠释人类活动的真迹,追寻历史原创的精神,考察时代走向的动因,剖析社会发展的根本,吸取文化遗存的资源,把握知往鉴来的智慧。
  古往今来,那些有成就的历史学家或以考据著名,或以叙事见长;或以经世闻名,或以撰述传世。但其毕生研究的学术指向、最高宗旨、理想境界和终极目标,则无不试图穿越历史隧道,以追寻历史原创精神。
  所谓历史原创,是指人类历史演化过程中区别于以往任何时期的活动,这些活动为历史内容增添了新的成分和色彩,给历史舞台开辟了新的空间和天地,使历史走向出现了新的途径和样态,为历史潮流提供了新的活力和动力。历史原创就是人类历史长河中不断涌动的波浪,就是历史演进中铺向远方的路石,就是人类在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文化和生活等等众多领域内的创举,这些创举是人类一去不复返的生命活动和精神活动的外化与凝固。历史原创最具活性,没有固定的模式,没有前人的样板。层出不穷的历史原创,使得历史的画卷变得跌宕起伏,丰富多姿;使得历史演变的潮流显得汹涌澎湃,波澜壮阔。
  追寻历史原创的精神,是历史学研究者从事学术活动的最高境界,没有深厚的功力、正确的方法、独到的认识是难以达到的。
  历史学是一门研究者借助史料这一中介对研究客体进行深入研究的学科,这一特点决定了研究者必须花大力气掌握第一手史料。为了解读史料,研究者需要掌握尽可能多的语言文字工具。例如,研究先秦的历史,就离不开对甲骨文、金文、战国文字等古文字史料的引用。研究佛教,自然最好要懂得梵文、巴利文等。研究希腊、罗马文明就要精通希腊文、拉丁文……仅此一项,就可能耗费一个学人毕生的学术生命,遑论其余。但是,掌握了必要的语言文字,对于历史学研究还只是起到解读文献的初步作用。要想洞知历史,还要借助深入的历史考证。中国历史研究传统中的考据之学和西方兰克学派的考据方法,就是历史研究最为基本的功夫。
  除了历史考据法,历史学研究还必须借助于更多的方法和理论,因为历史学研究的领域包罗万象,研究的问题千差万别,任何单一的方法,都显得有所局限。正如沙子不等于沙漠、水珠不等于海洋一样,史料也不等于历史。历史的纵向展开是一个过程,其横向联系又是错综复杂的;历史研究所凭借的史料具有模糊、不全面和不确切等特性,需要全面、整体的研究才能符合历史实际。这一切都决定了研究者必须运用远景式的、全方位的、宏观的研究方法。
  历史的眼光、见识、领悟和洞察力是历史学研究者最应该具备的素养,否则,在研究中就无法穿透表面现象,容易被一些假象所迷惑,局限于肤浅的认识和简单的结论,缺少理论的总结和升华。历史学的研究如果认识不到历史的主流,捕捉不到历史原创精神,其研究成果必然苍白、无力,历史学家也就不能完成自己的神圣使命,不能满足社会和大众对历史学的期望。这一切,必将影响历史学的社会形象,使得历史学家感到某种压抑和尴尬,而严肃的反思和反省正应当从此开始。


第6版(学术动态)
专栏:学术信息

《中国政府采购》杂志创刊
  本报讯我国第一份全国性的政府采购类专门期刊《中国政府采购》杂志最近在京正式创刊。该刊是我国政府采购工作信息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将紧密配合和适应政府采购工作的发展,在提高政府采购的透明度和及时性,发布和披露政府采购各类信息,进行理论和政策研究等各方面发挥工作指导刊的作用。
  推行政府采购制度,是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公共财政框架体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加强财政支出管理改革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从源头上防治腐败的一个治本之策。它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和各级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也为社会各界所普遍关注。自1996年以来短短几年的时间里,我国政府采购工作获得了长足发展,各级政府采购管理和执行机构相继设立,制度框架体系初步确立,政府采购范围和规模不断扩大,2000年全国政府采购规模已达到328亿元,比上年增长1.5倍,节约率为11%,市场政府采购在社会经济中的作用逐步显现,显示了广阔的发展前景。该刊的创办,标志着期刊、报纸、网络三位一体政府采购信息管理体系媒体建设的基本完成。
  该刊由财政部创办和主管,经济科学出版社主办,并接受财政部国库司的业务和政策指导。(吴珺)


第6版(学术动态)
专栏:书刊评介

《中国经济命运与前景的深层次思考》
李崇峰
  周天勇撰写的《中国经济命运与前景的深层次思考》一书已由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这是一部反思传统社会主义模式,分析现存经济问题和未来经济发展趋势的学术著作。
  该书研究的范围是中国一九七八年以来社会主义经济模式的转轨过程。作者在对传统社会主义模式反思的基础上,对我国目前经济面临的挑战、存在的问题以及变动的趋势进行了深入的经济学分析与思考。指出,我国未来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金融风险、收入差距、失业和农村剩余劳动力压力三个方面,并进一步提出了解决这些影响中国未来社会稳定和经济持续健康发展问题的具体对策建议。


第6版(学术动态)
专栏:书刊评介

《政治经济学》
黄泰岩
  于良春主编,山东大学、南开大学、南京大学、武汉大学、浙江大学、中山大学、中南财经大学教材编写组共同编写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最近由经济科学出版社出版。
  该书坚持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关于社会生产与再生产及社会经济制度分析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重视对经济运行机制和经济发展过程的分析,并吸收了大量当代经济科学发展的新成果,从而使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更加丰富,使读者不仅能认识社会生产关系发展变化的规律,还能了解和掌握对现实经济运行和经济发展具有指导意义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
  该书注重分析方法的科学性和规范性。在政治经济学的发展过程中,有两种方法论倾向妨碍着政治经济学这门学科的健康发展:一种倾向是片面强调政治经济学的阶级性和为阶级利益服务,而忽视对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一般规律的研究;另一种倾向是混淆政治经济学与各种部门经济学和技术经济学的界限,盲目推崇技术分析而忽视对基础理论和基础范畴的研究。该书在方法论方面正确处理了这两类问题,从而较好地把握了政治经济学的基本性质和学科定位。
  该书在政治经济学的体系框架上做了有益探索,以社会经济活动的基本范畴和基本原理为依据,吸收当代经济科学发展的成果,使政治经济学更加富有时代感和生命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