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7月8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地方新闻)
专栏:

生活会上谈体会
本报记者何伟
  “我记了一下,在江总书记重要讲话的过程中,会场共响起26次掌声。这说明,讲话充分反映了全国人民的愿望,充分表达了6400多万党员的心声。”7月4日上午8时30分,宁波市委办公厅一间资料室里,议论声声。市委书记黄兴国的开场白,引出了综合处党支部生活会的话题。
  “讲话中说,‘我们要坚持正确的前进方向,但不可能也不必要去对遥远的未来作具体的设想和描绘。’说这句话是需要非凡勇气的。”一位同志说。黄兴国表示赞同:正如江总书记说的,忘记远大理想而只顾眼前,就会失去前进方向;离开现实工作而空谈远大理想,就会脱离实际。
  话题转到“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如何学讲话见行动”。黄兴国说:“我根据自己的学习体会,结合多年的从政经验,归纳出三句话。第一句是为人民,为人民谋福利,让大家共同富裕;第二句是干得好,每个共产党员都要在自己的岗位上建功立业,做‘三个代表’的积极实践者;第三句是过得硬,要干事还要干净,又‘红’又‘专’。总之,原原本本学原文,扎扎实实见行动。”
  讨论结束时,大家意犹未尽,提议下一次生活会请中央党校的有关同志来上党课,争取把“七一”讲话学得好一点,深一点。


第3版(地方新闻)
专栏:

阿坝10万牧民喜定居
  本报成都7月7日电记者刘裕国报道:“七一”前夕,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红原县境内,又有一批藏族群众喜气洋洋地搬进了新建的永久性定居房屋,从而告别了传统的“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至此,阿坝州近两年来共有10余万牧民住进砖瓦结构的新居。
  为使定居下来的牧民改变落后的生产条件,阿坝州对牧区的基本环境建设进行统一规划与科学管理。他们在有条件的地方将四季草场全部围起来,实行分区轮牧;在围栏草地中进行除杂试验和天然草地补播优良牧草的试验示范,使有毒有害草减少90%,优良禾本科牧草增加40%以上,补播的天然草地可增产优质牧草20%以上,使牲畜出栏有了较大提高;不断扩大生产规模,有计划、分步骤地开展人工草地建设;加强棚圈建设,要求每户牧民修建的80—120平方米棚圈中,必须设有20—40平方米采光好、保暖好的暖棚,以提升怀孕母畜过冬和产仔成活率;注重畜种的优化改良,取得显著效果。


第3版(地方新闻)
专栏:

湖北社会科学下乡来
  本报武汉7月7日电记者杜若原报道:理论研究如何为经济建设服务?湖北省社会科学院通过推行“社科创新”工程,走出了一条理论联系实际、搞活社科研究的新路子。
  自1996年以来,湖北省社科院每年组织一次“社科下乡”活动,“专家学者下基层,进村入厂问大计”。6年共组织专家学者下乡近300人次,行程28000多公里,撰写研究报告180多篇。其中,关于黄石市国有企业改革、黄冈市发展特色经济、长阳县“文化经济”等项调查,得到了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成为决策的重要参考。日前,省社科院组织40多位学者,围绕“三农”问题进行了9项专题调研,为省委、省政府深化农村改革提供了第一手材料。
  一年一度的“社科下乡”,已成为湖北省社科院专家学者认识世界、联系实际、服务大局的重要载体。每次“社科下乡”前,院领导带领有关科研人员,先请省委、省政府领导同志和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省委政研室、省政府研究室等部门出题目,将省领导关注的重大理论和社会现实问题以及难点热点问题,作为“社科下乡”的调查重点,做到目的明确,主题突出。专家学者们带着专题,深入农村、企业,了解了大量的新情况、新问题和新经验,表现出了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探求真理的良好精神风貌,不仅激发了科研创新能力,还出了一批科研成果。


第3版(地方新闻)
专栏:现场目击

昆明非法行医查而难禁
本报记者张帆
  昆明非法行医为害已久。据昆明市卫生局医政处统计,该处1998年查处非法行医200余家,1999年查处400余家,到2000年竟高达600余家。进入2001年,非法行医活动更为猖獗,1—6月,已发生了数起非法行医致人死亡的事件。
  医疗、药品市场的严峻形势使昆明市政府痛下决心,从5月下旬开始,出动大批执法人员分阶段对全市非法行医进行清理整顿。一个月过去了,记者探访了被整治过的地区。7月7日上午,记者来到官渡区严家地新村,这是一个流动人口聚居的地区,非法行医活动在此比较频繁。记者发现,曾被查处的5家药店、诊所,除一家药店、一家牙科诊所按规定关门停业外,其他几家又恢复非法营业。接着,记者又来到东寺街高地村,这里有3家来自浙江东阳的“牙医”,市卫生局医政处曾多次对这3家“诊所”进行过整顿。记者曾亲眼目睹了“牙医”们用未消毒的器具对病人进行治疗。记者发现,这3家被查处的牙科诊所均已重新开张。
  看来,非法行医在昆明就像他们贴在大小厕所里的性病广告一样,成为春城一块名副其实的“牛皮癣”。多次清理整治,不能说政府不重视,不能说执法人员不尽责,但为何查而难禁呢?这起码说明有关部门没有找到问题的要害,没有找准非法行医的“命门”,光治标不触及根本,久而久之,一切整治行动最终流于形式。


第3版(地方新闻)
专栏:

巫山:外迁移民申请入党
  本报重庆7月7日电“就要外迁到广东去安家了,我们还有一个请求:希望能加入中国共产党,使我们在第二故乡更好地带领移民勤劳致富。”江泽民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发表之后,已收拾好行装准备外迁的重庆巫山县巫峡镇移民王惠章等25人再次找到镇党委,表达他们要求加入党组织的迫切愿望。
  地处重庆东大门的巫山县是三峡库区移民大县,全县共有8万余人需要搬迁,今年8月底之前有1万人将要外迁至广东、安徽和湖北。不少移民在即将离开世代聚居的三峡之际,向党组织表达了发自内心的渴望之情。自去年外迁移民试点工作开展以来,至今该县已有4个乡镇的143名移民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巫山县委对移民的进步要求十分重视,分别在这4个乡镇的移民工作组中成立了临时党支部,并确定了127名移民为入党积极分子进行培养。各临时党支部都组织开展了一系列学习教育和社会实践活动。(崔佳赵宁章)


第3版(地方新闻)
专栏:

荣成:老干部向党献礼物
  本报济南7月7日电“七一”这天,山东荣成市的4000多名老干部将他们精心准备的一份特殊礼物献给党组织:一套手抄的《毛泽东选集》1—4卷、一套手抄的《邓小平文选》1—3卷,一块刻有毛泽东诗词《满江红》的大理石匾和一个地球仪。
  老干部们解释说,这份特殊的礼物表达了他们的爱党之情。手抄《毛泽东选集》和《邓小平文选》,表达他们对已故的第一代和第二代领导人无限怀念,对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崇高信仰。《满江红》的大理石匾和地球仪,寓意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的正确领导下,中国将实现伟大的复兴,巍然屹立在世界的东方。(宋光茂张震亚)


第3版(地方新闻)
专栏:

蓝田县考试清退不合格教师
  本报西安7月7日电记者郑少忠报道:陕西省蓝田县对全县所有代课教师进行全面考核和综合考评,对232名考试成绩和综合能力测评成绩不合格者全部清退回家,仅工资一项,每年即可为贫困山区农民减轻负担50多万元。
  蓝田县是陕西省的革命老区县,由于历史原因,现有各类代课教师1400多名。他们当中有的没有经过严格考核和培训就进学校任教,部分人文化素质偏低。
  针对这种状况,蓝田县委、县政府在认真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于今年年初作出了“一把尺子考评,清退南郭先生”的决定。4月份以来,县教育局还组织专门工作班子,对全县29个乡镇代课教师情况进行“拉网式”普查,基本摸清了代课教师的“家底”,提出了清退不合格教师的安排实施意见,对考评办法、清退范围、清退方法等作出了明确而又具体的规定。
  经过专门考试和综合测评,对文化考试和专业技术能力测评不合格的232名教师全部清退回家。


第3版(地方新闻)
专栏:

汕头城市规划方案问计于民
  本报汕头电连日来,在广东省汕头市林百欣国际会展中心展出的汕头市城市总体规划(二000—二0二0)方案公众咨询展,吸引了众多市民前往参观。在现场参观的王小姐对记者说,以前,城市总体规划方案我们只有等报纸公布后才知道。现在我们不但可以事先了解,还可以发表意见。(侯伟生)


第3版(地方新闻)
专栏:

新疆一博士后工作站挂牌
  本报昌吉电新疆地方企业首家博士后工作站——新疆特变电工股份有限公司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日前正式挂牌。
  这是国家人事部批准西部地区二十五家企业设立的博士后工作站之一。目前,已有两名西安交大博士进站工作。(李忱)


第3版(地方新闻)
专栏:

云霄又闻枇杷香
本报记者赵鹏
  在广东打了七八年工的张解福今年刚一开春,就怀揣着从亲戚处借来的和自己的多年积蓄10多万元,搬进了闽南莆美大山里,种起了枇杷。
  福建省云霄县自古便是全省三大枇杷种植基地。然而,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制造假烟的浊流开始在当地泛滥成灾。张解福所在的莆美镇就是当年云霄制假重灾区,最严重时,几乎是村村有制假,户户皆涉假。就是这样一个地处城关边上、紧靠着324国道、基础条件相当好的乡镇,长期的制假行为让这里许多人懒于农事:曾经遐迩闻名、畅销东南亚的云霄枇杷、蜜柚、杨桃、金枣,不仅已基本无人会种,年轻的一代甚至无人知晓。在一度虚假的繁荣过后,云霄人终于尝到了他们酿下的苦果:全县经济一落千丈。1995年至2000年,GDP增速由27.5%下降至13.8%,税收增幅由平均每年的19.5%降至3%。工业一片萧条,农业更是吃尽苦果:2000年云霄全县农业特产税不足3000万元,甚至还比不上邻县的一个大村。
  “制假绝对带不来繁荣和发展!”在这严酷的现实面前,云霄县委、县政府和全县40万群众开始对这10年发展进行痛苦反思:为什么全县每年打假就要耗资6000多万元,可没过多久,制假风潮便又卷土重来?为什么一部分群众不惜挺身犯法而要屡屡制假?究其原因,关键在于打假过后,全县群众经济发展的空白该如何填补。
  1999年10月,云霄县主要领导来到福州,邀请各路专家为全县经济发展把脉会诊。经考察,省农科大专家特地将他们最新研制出来的枇杷新品种“早钟6号”送给了云霄。据试种,这个品种不仅个大、味好,而且入冬即可种植,比全省其他地方至少要早熟半个月,名副其实是“八闽春来第一果”,极具市场价值。
  路,找到了,可群众肯接受吗?去年底,云霄县县长黄舜斌带着试种出来的枇杷到全县各乡各村中去推广,可他看到的却仍是群众们充满疑虑的目光。
  “说上一千遍,不如党员干部亲自干!”今年初,云霄县委召开全县乡镇领导干部大会,要求每一名党员挂钩10家农户、每一乡科级党员干部挂钩一个村、每一县处级党员干部挂钩一个乡镇,背起行包,驻村驻户,让全县6358名党员亲自动手深入大山一线,帮助群众一道种植枇杷。
  记者日前来到了全县经济最落后的下河乡龙透村,看到700亩2.8万株枇杷树已是新绿吐翠。村里人不好意思地告诉我:年初当县里免费把枇杷苗肩挑人扛地运进村里时,很多人不相信那小小的枇杷也能赚大钱。眼看过了春节,再不种就要错过农时了。早已多年不事农活的村卫生所医生、57岁的老党员张文辉,关了诊所,第一个带上全家,爬进大山,三天内种下128棵枇杷苗。老张挂钩的10户群众,没再说一句话,放下手中的年货,全部上了山……
  经冬历雨果最甜,枇杷结出民心齐。今年4月,云霄第一批“早钟6号”枇杷刚一上市,就吸引来全国各地的采购商,价格也从十几元一斤飙升至22元。由于供不应求,来自美国的订单连明年都预订下来了。为了能让枇杷迅速成为全县的主导产业,云霄县政府又提出按照“谁开发、谁受益”的政策,广泛吸纳国有、集体、个体、外商共8400多万元资金,准备全力引导群众开发莆美大山、和平金山两个万亩基地,力争到明年底,全县种植枇杷10万亩,至2005年,实现枇杷产值10亿元,增加农业特产税1亿元,农民人均增收3000元。


第3版(地方新闻)
专栏:

心系大别山
——记共产党员、退伍战士盛云龙
本报记者蔡小伟
  建党80周年前夕,浙江省湖州市练市镇的退伍兵、共产党员盛云龙又来到了安徽省六安市的大别山区。这已是他第十八次进老区了。这次又像过去一样,他给老区人民送上了温馨的祝愿和经济扶持意向。在这之前,他办的扶贫企业已成为大别山区具有一定规模的经济实体。
  盛云龙第一次进大别山还是在80年代初,那时他在南京军区当汽车兵。部队拉练经常进入大别山,当汽车在崎岖的山道上行驶时,老区人民生活还不富裕的情景让这位汽车兵心情沉重。那些天,他只好把部队发的津贴送给山里的孩子,使他们不辍学。但从此以后,使生活在这块诞生过数十万红军的土地上的人民群众尽快富起来,就成了盛云龙的一个心愿。
  1991年,退伍5年后的盛云龙“临危受命”,出任了濒临倒闭的湖州练市镇一家针织厂的厂长。经过3年的努力,这家乡镇企业成了浙江著名的股份制企业集团,盛云龙也拥有了一部分股份。此时,这位农民的儿子又想到了大别山。在部队老首长的帮助下,盛云龙回到了阔别多年的六安市。这是一块未开垦的热土,土地肥沃,桑园茂盛。但由于缺乏资金和技术,工业一直发展不快。支持地方办一家丝厂的念头在盛云龙脑海中出现了。
  当时许多人不理解:在盛云龙的老家有一个市场前景很好的医疗项目正等待资金上马,放着好的项目不上,到山沟里去办厂,这不明明是做亏本买卖吗?但盛云龙自有想法。一年后,他携资480万元帮老区办起了六安缫丝厂,300多名大别山人进了企业。经过他与工人们的日夜操劳,企业很快正常运转,第二年就实现利税100万元。这个数字虽不大,却是当地多年来少有的赢利数字了。后来他和同伴算了一笔账,这样的投资也许不是一种最好的企业投资,但作为一名共产党员,考虑的应该是一本大账:支持中西部发展,帮助老区人民致富。
  此后,盛云龙每年要来大别山两三次。他与大别山人亲如兄弟,他们有什么要求,盛云龙尽量满足。六安厂里一个临时工家里经济困难,他一次就接济他1000多元。而他自己生活却非常俭朴,出差舍不得住像样的宾馆,一家人住在只有30多平方米的商品房里。直率的山里人告诉他,老区经济不发达,一个重要原因是观念落后,缺少技术,“在‘输血’的同时还要注重‘造血’。”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盛云龙从大别山招收了300多名工人,去他的老家练市。小盛发给他们工资,让他们学技术、学文化,也让他们接受发达地区的新思想、新观念。如今,这批人中的大部分已回到了六安,他们成了老区致富的带头人。舒城县农民沈新富,在练市学到了许多技术手艺,也学到了市场经济的诀窍,回到老家后,自己办了一家小型织造厂,年收入在5万元以上,还带动了周边群众致富。


第3版(地方新闻)
专栏:

  宜昌长江公路大桥日前完成主体工程建设。该桥位于三峡工程坝址下游50公里处,全长1188米,是国家公路网主骨架沪蓉国道主干线在湖北境内跨越长江的一座特大桥。
新华社记者杜华举摄


第3版(地方新闻)
专栏:

遵义扶贫开发见成效
  本报贵阳7月7日电记者胡跃平报道:贵州省遵义市发扬当年红军长征精神,坚持不懈抓扶贫开发,目前全市4个国家级贫困县都越过温饱线,91%的贫困人口解决了温饱,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教育卫生事业、特色产业等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自实施“八七”扶贫攻坚计划以来,遵义市始终坚持开发式扶贫,变“输血”为“造血”,贫困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7年中共有166万人越过温饱线,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993年的582元提高到2000年的1722元,人均占有粮食达到549公斤,扶贫攻坚目标基本实现。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明显得到改善。有105万人解决了饮水困难,兴建和改造公路5718公里,全市实现乡乡通公路、通电、通程控电话。教育卫生事业的发展促进了人口素质的提高,贫困地区基本实现了九年制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了青壮年文盲,解决了偏远地区就医难问题,人人能享有初级卫生保健。通过扶贫开发,特色产品野木瓜、银杏、茶叶、中药材等已形成主导产业的雏形,总产值近11亿元。


第3版(地方新闻)
专栏:

宝坻干部进村帮增收
  本报天津7月7日电天津宝坻县围绕农民增收组织干部进百家门,知百家情,解百家难,暖百家心,到农村一线为群众增收铺路搭桥。
  今年以来,宝坻县因地制宜,确定了以发展生猪、肉牛、渔业、“三辣”(大葱、大蒜和辣椒)、瓜菜、优质粮为主的农业产业经营思路,县委、县政府的领导和各级干部到田间地头,帮农民算经济账,给农民调整种植和养殖结构出谋划策。1—5月份全县生猪饲养量达到90万头,已出栏50万头;全县农民扩大经济作物的种植,种植棉花14万亩、辣椒12万亩、瓜菜10万亩,大葱育秧8000多亩。
  县委、县政府提出,发展村级经济,必须坚持多种形式、多种所有制成分一起上,第一、二、三产业共同推进,让农民有活干,有钱挣。各级干部扑下身子,帮助农民解决遇到的资金、科技、信息等方面的问题,服务到村,落实到户。目前,全县35个乡镇700多个村都结合实际,制定了发展村级经济的具体措施,一批村办企业、个体企业建了起来,增加农民就业达8000多人。
  (陈杰宝广)


第3版(地方新闻)
专栏:

柱濮:“民情访谈”得民心
  本报太原7月7日电记者刘杰报道:背了多年“老上访村”坏名声的吕梁地区孝义市柱濮镇的小青河,不久前终于甩掉了黑锅,成了镇上讲稳定、重发展的先进村。在柱濮镇,由于镇党委、政府坚持“民情访谈”制度,党委、政府一班人重民情,知民意,办实事,使全镇连续多年获孝义市目标考核第一名,成了全市“信访工作红旗单位”。
  去年以来,镇党委、政府着手建立实施“民情访谈日”制度,规定包村镇干部每月要有几天进村入户与村民谈心,并填写谈心联系卡,镇上每月定期召开“民情会商”会,就村情民意,汇集情况,研究解决方案。
  在“民情访谈”活动中,柱濮镇党委、政府还归纳分析出一些带有普遍性的问题,从根本上摸索一些解决办法。如来村反映村集体财务不清,干部不廉,镇上立即请市有关部门进行审计,公开审计结果,还干部清白,让群众明白。镇党委、政府由此得到启发,在全镇普遍建立了村务公开、村民议事制度,依法建立了村规民约,推进了农村民主化进程。目前,“民情访谈”成了柱濮农村“三个代表”的最好体现,两年来,柱濮镇共接待村民访谈1800多人次。


第3版(地方新闻)
专栏:

三明:3万党员与农民喜结对
  本报福州7月7日电记者江宝章、宣宇才报道:福建省三明市开展“党员带头学用科技搞营销,党支部带领群众闯市场”活动3年多来,已有近3万名农村党员与农民喜结对子,共走富裕路。
  永安市南板村党支部副书记杨志坚是远近闻名的“贡鸡老大”,年出栏4万多只,创利6万多元。他主动和村里6家困难户结对子,在选种、饲养、资金、信息、销售等方面为他们提供便利。经过3年多的努力,该村养贡鸡近5000万只,产品畅销省内外。建宁县金溪村党员陈森强自费赴山东考察后引进水果套袋技术,经过试验示范确认无风险后无偿向其他果农推广。到今年5月,此项技术已在建宁县推广近2000亩。据介绍,由党员带头示范,上新项目,推广新技术,带领农民跟着干,或由党员大户建基地,基地带农户,逐步形成规模经营的形式,已成为三明农民发家致富的重要载体。


第3版(地方新闻)
专栏:

海南采取措施遏制公款吃喝
  本报海口7月7日电记者贺广华、陈一鸣报道:近来,海南省普遍恢复和建立了乡镇职工食堂,严格基层接待标准,有效地遏制了基层公款吃喝风。截至目前,全省已有265个乡镇办起了职工食堂,占全省乡镇总数的82%,建立并执行公务接待制度的乡镇292个,占总数的90.4%。
  海南省纪委等单位联合制定了《关于加强招待费管理制止奢侈浪费的通知》,要求公务接待一律在乡镇食堂就餐,按规定标准接待,招待费用必须在财务上单独列项,并定期向干部职工公布。恢复和建立乡镇食堂之后,全省乡镇一级公务接待费用开支下降了30%到40%,有的乡镇接待费用下降了50%以上。


第3版(地方新闻)
专栏:

银川市向宁夏大学赠地
  本报银川电近日,银川市在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府的支持下,将四百零五亩土地赠予宁夏大学,并与宁夏大学正式办理了土地移交手续。此次赠地是宁夏与银川市为保证宁夏大学和宁夏农学院合并工作顺利实施,保证高校扩招工作有序开展,支持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实际举措。赠地后,宁夏大学校本部和北校区将连成一个整体,为该校的教育改革和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郑有义)


第3版(地方新闻)
专栏:

青岛党员捐款修复“红色旧址”
  本报青岛电经过两个多月的修复,在中国共产党诞生八十周年之际,中共青岛地方支部旧址纪念馆隆重开馆。
  在修复过程中,全市广大党员积极为修复旧址捐款,共有一百八十多个单位捐款近二百万元。修复后的旧址分别设有陈列室、展览室、放映室等,总建筑面积八百五十平方米。(宋学春)


第3版(地方新闻)
专栏:

珠海取消录像放映经营
  本报珠海电珠海市日前关闭了全市所有的录像厅,并正在将其陆续改为电影院,成为全国率先取消录像放映经营项目的城市。十几年前,珠海的录像放映为满足迅速增多的打工一族需要而发展起来。由于这些录像厅经营管理不善,暴露出的治安、卫生、消防、侵犯知识产权等问题已成顽症。据统计,珠海的一百二十五家录像厅,证照齐全能通过审查登记的只有三十八家。
  (赵京安)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