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7月5日人民日报 第12版

第12版(大地·副刊)
专栏:长沙杯七一之歌

第一缕曙光
 张庞卜宝玉
  红色诗典的第一缕曙光
  是在南湖的红船上点亮
  东方神话的第一声春雷
  是在南湖的水面上炸响
  当那十三个被称为先驱的水手
  代表七个地方的五十三名党员
  在那个雨急浪险的盛夏
  第一次用一种全新的方式
  擦拭旧中国结霜的门窗
  南湖烟雾迷蒙的风景中
  便升腾起一曲璀璨瑰丽的旋律
  升腾起他们在漫漫求索中
  用青春用理想
  用胆略用智慧
  用无畏的战斗和开拓
  用鲜明的旗帜和宣言
  用坚定的纲领和信仰
  写下的惊天动地的篇章
  或许是太寒冷了
  他们才选择了在炎热的七月
  举起火把和旗帜
  用汹涌的火焰
  在饥寒交迫的岁月心头
  燃起一道传播温暖的亮光
  或许是太黑暗了
  他们才选择了用鲜亮的红船
  载起使命和希望
  用壮丽的远航
  在云重雾浓的时代之中
  追寻改变民族命运的太阳
  总之当十三名水手携着燃烧的圣火
  悄悄撤出上海望志路一百零六号的会场
  南湖碧波中的这一叶轻舟啊
  便负载起了沉睡的土地上新生的种子
  负载起了古老的山河改换容颜的力量
  哦那些先驱困惑的目光
  在红船的光芒中豁然开朗
  他们和年轻的工友农友们
  奋然崛起开始呐喊和吟唱
  他们用淌血的青春和喷火的生命
  在曙光中描绘旗帜的形象
  那不屈的风骨树起的旗杆
  挺起了被压迫者弯曲的脊梁
  那旗帜在船头上舞动的情景
  那渐渐蔓延的浓重的红色
  那改天换地的无畏的大纲
  舒展着华夏民族的面容
  舒展着山川河流的愁肠
  那随着红船的航行
  逐渐展开了的自由的
  天空和土地自主的
  命运和前途始终回荡着
  南湖碧波的声响
  啊在风雨之中在征途之上
  南湖之水哟非凡而又寻常
  浸染过烈士的鲜血
  也回荡过英雄的呐喊
  生长过理想的翅膀
  也装饰过生命的辉煌
  碧波中荡漾着真理的涟漪
  风雨里闪烁着思想的波光
  宛如神圣而又神奇的精灵
  蓄含起天地日月的精华
  伴着黄皮肤黑眼睛的红船
  泊向祖祖辈辈梦幻的远方
  一路上沐着太阳的光泽
  朝一个个斑斓的目标流淌
  点点滴滴融化着
  忠诚和爱恋
  滴滴点点啊结晶出
  崇高的主义和信仰
  一年又一年的风雨船程
  尽管受过挫折有过教训
  尽管走过弯路遇过风浪
  南湖红船却始终高擎着旗帜
  驶过南昌驶过井冈
  驶过河流草地驶过重峦叠嶂
  驶过延安驶过太行
  驶过抗日烽火驶过解放战场
  当凄风苦雨化为十月的和风丽日
  当硝烟弥漫变成大地的鸟语花香
  当屈膝的民众昂起头颅
  当贫穷的国家走向富强
  南湖之水啊
  依旧温暖如初依旧甘美丰腴
  依旧向着美好的远方奔涌
  依旧提供着我们生活的营养
  依旧令我和我的父老乡亲
  热泪盈眶虔诚向往
  南湖红船啊
  也依旧如同往常一样
  引导着我们和我们的孩子
  接过前辈的精神和传统
  承袭他们的作风和思想
  继续他们的征程和远航
  引导着我们的帆群和船队
  驶过包围和封锁
  驶过落后和贫穷
  驶过喧嚣的工厂
  驶过解冻的土壤
  驶过改革的春风春雨
  驶过收获的秋色秋光
  驶出国门驶向开放
  驶入新世纪的门槛
  驶向新一轮的辉煌
  如今当我漫步在嘉兴湖畔
  漫步在风光旖旎的湖心岛上
  红船上第一代水手和船长
  已成了令人景仰的伟岸的铜像
  而他们燃起的第一缕曙光
  却清晰照耀着现代史的每场风霜
  照耀着民族的面容和岁月的沧桑
  那些茶具方凳和陈旧的炉灶
  在如画的湖光中极为普通
  而它们却细致而又全面地记载了
  革命在每个季节的长势和声响
  小小的红船小小的南湖
  在宽广无垠的风光中并不显眼
  而我虔诚的思维和心灵之中
  却时刻不停地回荡着
  一个世纪中最嘹亮的喧响
(节选自长诗《东方神话》)


第12版(大地·副刊)
专栏:

希望之门(油画) 乔保华


第12版(大地·副刊)
专栏:神州情思

是雪还是哈达
郭海英
  我教的学员都是从各个单位来进修的。摸底考试时我给他们出的作文题目是《令我感动的那一个瞬间》,并告诉他们要写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情,写出真情实感。最令我感动的是一名叫李丹的学员在文章中讲述他对青藏高原的情感。他说,他一踏上青藏高原的那一瞬间,就被这接近天堂的圣洁和神秘深深地感动了。
  他是军校毕业时被分配到西藏的,只因要远离父母亲朋,毕业时应有的兴奋和欢愉之情少了几分,却没有一丝被分到西藏的抱怨。他写道:“当飞机沿着雅鲁藏布江宽阔的江面低飞,徐徐降落在跑道上时,我便开始赞叹造物主的伟大,深深地被青藏高原的美景所吸引。步出机舱口,也没有众人传言的缺氧反应,反而有种清新的感觉扑面而来。拉萨的空气似乎比家乡的少些湿润,有种刚硬的味道,也许是因为蒸发了高山上的雪的缘故吧。高原的一切渐收眼底,心中的思乡之情反而一点一点地淡了下来。”我想,也许是青藏高原怕他的思乡之情太重会使他重返京城,才故意用这种独有的美丽来吸引他吧。
  “站在飞机的舷梯上便能对远处、近处的山一览无余。长这么大,我第一次看见这样的山,确切地说应该是山群;最引人注目的是每座山上都系着一条洁白的哈达,终年洁白,终年不落。也许这是上天送给大山的祝福吧。后来,我还在电话中告诉朋友,我看见青藏的山都围着洁白的哈达。电话那边笑了,说:‘那是雪,不是哈达。’而我却坚持说:‘那是哈达,不是雪。’”我想,他看到的一定是哈达,因为当他背起背包告别军校,从北京走向青藏高原,准备在那安营扎寨时,他的心中早就系上了一条洁白无瑕的哈达。所以他才走得那样坦然、无悔。
  “山与山之间是零星的草坪,当它们成片连接时,像是准备给群山的绿军毯,无边无际地铺在那雪岭夹击下的平地,让你在欣赏高山雪岭的广阔壮观时突然眼前一亮,山间绿草带给你的惊喜绝不亚于发现新大陆。和草坪交织在一起的还有不知名的野花,绿的、黄的、白的,高的、矮的。它们都没有名字,但它们都自在快乐地活着,乐意用自己的生命去为群山作点缀,终日活在最需要它却不引人注目的角落,用平凡的心态平静地去面对一切,用自己的身躯向人昭示着:平凡不意味着没有意义,不意味着碌碌无为,也许只有能耐得住平凡才能成就伟大吧!”对,要耐得住平凡,就像青藏高原的野花、野草,就像守卫在祖国角角落落的身穿国防绿的军人,就像这个刚刚走向工作岗位的名叫李丹的军校学员,他们都在最需要他们的岗位上默默无闻地工作着,正是平凡的他们造就了伟大和光荣。
  当我批改到“远处还有不知从何而来从何而终的蓝色河流,也许它是被这里花草的默默无闻感动了,就丁冬作响、心甘情愿追随它们而来,为它们滋养灌溉吧”这一段时,我感觉到我的灵魂也像这名学员一样,融入到青藏高原这片美丽而又迷人的土地了。我想象着我用手指轻轻地触摸着青藏高原的草尖,任每一种思绪从指间滑落,慢慢浸入山与山的深处。我尽情品尝着自然的滋味,感受着自然的伟大。
  神奇的青藏高原啊,我好像从学生的作文中看到了你———天像一把碧蓝碧蓝的大伞支在我的头顶,云是点缀在其上的几朵白花。脚下的地是绿绿的,河是纵横在其上的蓝带,犹如一面非常艺术的长镜子,使群山能欣赏自己巍峨的倒影。我深深呼吸着来自于这片天地之间的空气,总觉得她里面含着某些让我心动的成分,终有一天我会踏上这片土地,去看望曾被她深深地感动过的学员。请蓝天白云作证,请群山河流放心,我会让属于高原的儿子在进修学习之后,带着更多的知识回到你宽阔的怀抱……


第12版(大地·副刊)
专栏:

1920春·陈望道
方竟成
  1919年太不平静
  此刻,义乌分水塘初春夜
  又太平静
  几声狗吠,一钩月牙
  溪水凉凉地流
  在这太平静与
  太不平静之间
  是年轻陈望道
  独坐柴屋
  猛然翻开
  那个叫马克思的大胡子
  写的《共产党宣言》
  鲁迅称你“这一仗总算打胜了”的
  “一师风潮”
  又在耳边呼啸
  “五四”的力量
  虽然逼退了军警的枪刺
  要动摇和摒弃旧制度
  “改良实施都是劳而无益”
  阿芙乐尔巡洋舰的炮声
  划破了冬宫的统治
  镰刀铁锤迸发出
  毫不迟疑的火
  砸碎锁链
  摧枯拉朽
  才是根本的解放
  一块铺板
  两条长凳
  一盏油灯
  孜孜不倦
  陈望道在一页一页翻译
  太平静的柴屋
  于无声处
  汇聚着中国共产主义的火种
  此刻,柔和的晨光
  从柴屋木窗流进来
  舔拂着平静入睡的陈望道和
  他手上的最后一页文稿
  整整一个春季
  多少次手足冻麻
  一个个耿耿难眠之夜
  终于诞生了
  《共产党宣言》第一部中文本
  1920年春天的陈望道
  就这样离开了老母亲煮的菜饭
  离开了故乡分水塘的柴屋
  怀揣着新火种
  追踪着新朝阳
  大步向前去


第12版(大地·副刊)
专栏:艺文短波

艺文短波
《光辉八十年人物画精品展》在京举办
  由中央电视台、文化部艺术司、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辽宁盼盼集团协办的《光辉八十年人物画精品展》近日在中国美术馆举行。这次画展是以绘画的艺术,再现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的优秀人物的光辉形象。(大为)
《诗刊》将扩大阵地
  中国作协、《诗刊》社近日在京举行研讨会,讨论、研究《诗刊》改为半月刊的总体策划和具体操作。与会者希望,在当前报刊给诗歌版面越来越少的情况下,《诗刊》能为名家名作、新人新作提供更多的阵地。(闻山)
小蝉水墨画展举行
  “小蝉的艺术——自然与心灵”画展,日前在中国美术馆举行。小蝉原名张斌,师从著名画家朱家陆先生,后进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深造。她以近百幅韵味浓厚,构图奇巧,色彩和谐的写意花卉作品,较好地表达了个体抒发与回归自然之间的关系。
王耀东诗作研讨会在京举行
  日前,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王耀东的新作《插翅膀的乡事》,并在京举行了王耀东乡土诗创作研讨会。与会专家和诗人不仅就他的创作开展了讨论,还就乡土诗的继承和革新发表了意见。(闻征)


第12版(大地·副刊)
专栏:心香一瓣

六块弹片
周湘玟
  他像一潭秋水,清澈却难见其底;又像一处幽谷,静谧而难穷其奥;更像一本奇异的书,极具魅力而永远读不完。其实他是一个普通的人,有一个普通的名字:汪洋。
  他的经历,简单明了。他的为人,朴实坦诚。我和他相识相爱半个世纪,结婚也已48年。此前,假如有人说我还不够了解他,我肯定不会同意。然而现在是我自己感到还远远没潜入潭底,远远没穷其谷奥,我还没读完汪洋这本书。
  说来心酸。这个认识是他走了以后才获得的。
  他于今年4月17日走了。写他的生平时,我才感到他还有那么多业绩我并不熟知,甚至知之而熟视无睹。老战友来说起他的往事,我才知道他还有那么多我不知道的故事,打鬼子,打蒋军,打美军……一个个小小的故事中,都凸现出一个我既熟悉又陌生的汪洋。
  有一个有关他负伤十三处的故事,倒是我听他自己说的。故事大体如下:1943年8月3日,淮海敌后战场,时年22岁,任独立二团团长的汪洋与战友任茂如率两个连攻克了秦西圩敌伪据点。8月4日,日伪军500余人向他们反扑。汪洋和一名班长、两名战士坚守在一处炮楼上。敌人一发炮弹打来,班长当场牺牲,汪洋和两名战士都身负重伤。汪洋身中弹片13处,血流如注。当时医疗条件很差,开刀时连麻药也没有。唯一的一位医官(从国民党部队起义过来)把汪洋放在一块门板上,一边叼着烟卷,一边为汪洋动手术。汪洋右胸锁骨下一处弹片进入较深,那位医官打开伤口后,用手去抠,却怎么也抠不出来。他气得一边骂娘,一边任烟灰落在汪洋身上。而这一切都是在没有麻药的情况下进行的。第一次取弹片失败,医官只得把汪洋的伤口缝合上。尖锐的弹片在体内肆虐,汪洋的痛楚可想而知。不得已,医官又第二次为他开刀。同样的门板,同样的没有麻药,同样的打开了伤口,同样的抠,同样的抠不到,同样的骂娘……但这次医官却没有再为他缝合上,而是下决心把在五里外的一位小卫生员叫回来“让他来抠”。汪洋的伤口就这么打开着,躺在门板上等……通知卫生员的人走了五里,卫生员回来又走了五里,总算把卫生员等来了。卫生员当然也是在没有麻药的情况下为他抠,也是同样的“不好抠”“抠不着”。但最后,比较年轻手巧的卫生员总算把弹片抠出来了!
  这个故事如果还有点尾声的话,便是后来从伪军那边投诚过来一位神炮手,他弹无虚发,自称命中炮楼的那发炮弹是他打的。他说:他心里想,打中国人可不能发发命中。于是每次都故意有点偏差。但是他又说:也不能一发不中,否则交待不过去。于是这一次命中了,哪想到打中的就是汪洋。
  这个故事到此该算结束了。但是它还没有。
  2001年5月17日,是汪洋遗体火化的日子。我们的儿子在捡拾父亲骨灰时,捡到了大小不等的六块弹片!
  从1943年8月4日至2001年5月17日,它们在汪洋体内整整折磨了他58年!
  2001年5月17日以前,写汪洋生平时,起草的同志写道:“1943年8月,汪洋指挥独立二团攻占秦西圩,与500多日伪军激战,夺取了胜利。战斗中他全身13处负伤,至今身上留有六块弹片。”
  在征求家属意见的时候,由于我只在汪洋的膝关节X光片上看到过两块弹片,又想到汪洋一贯实事求是的品格,便提出把“六块”二字去掉,改成“至今身上留有弹片”。
  然而,果然是六块!这么说,除了他自己和我知道的膝关节处的两块以外,还有四块弹片不知道嵌在他身体的什么部位,侵蚀着他的血肉,损害着他的健康!整整58年!他就这么“带”着这六块弹片继续抗日,继续参加解放战争,继续参加抗美援朝……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才得以摆脱它们的折磨!
  我在心酸和悲痛中竟也闪现一丝欣慰:这些弹片在伤害汪洋血肉之躯的同时,又被他“特殊材料”的血肉之躯所降伏,磨平了几乎所有狰狞可怖的棱角!我仿佛看到他在烈火中如何把自己从铁炼成精钢,又如何把精钢铸成宝剑。
  这个故事完了。但我知道他带走了更多的故事,关于他自己的,关于他的英雄战友们的;他身上的弹片留下来了,但我知道他带走了更多的关于战争和历史的思索……
  我确实远远没读完汪洋这本书。


第12版(大地·副刊)
专栏:金台随感

掌声响起来
元明
  “伟大的祖国万岁!伟大的中国人民万岁!伟大的中国共产党万岁!”当江总书记在人民大会堂以这样的强音结束重要讲话时,全场报以热烈的经久不息的掌声。我在电视机前,禁不住感慨万千。
  不久前,我到嘉兴南湖,走近向往已久的红船。当我低头进到只有几平方米的船舱时,我就很感慨:这么巴掌大的一块地方,就召开了一次开天辟地的会议,就诞生了一个伟大的党!当会议结束的时候,挤在一起的十几个代表有没有压低声音呼喊“中国共产党万岁”?或者“乌拉”?如果没有喊出声,那肯定也在心里喊着!因为,从此中国革命有了主心骨儿,有了把握航向的舵手。“中国共产党万岁”这个庄严的口号,从此鼓舞着共产党人和一切革命者前赴后继去战斗,它给人们的是信心和力量。它传到哪里,哪里就会星火燎原。那些走上刑场的志士,那些站在狼牙山、红岩上的英雄,是呼着这个口号慷慨赴义的。
  当第一面五星红旗在天安门升起时,人们纵情欢呼“中国共产党万岁”。从此,这个口号响遍神州大地的每一个角落。它带给人们的是一种兴奋和喜悦。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人民感谢党,共产党人也为党感到骄傲和自豪。党没有停步,继续领导人民前进,改变一穷二白的落后面貌。因此,共产党万岁,就像日出东方,天经地义,没有人置疑。
  近一二十年,我们党面临严峻的考验,面对严重的挑战。十年动乱之后,中国改革开放,世界风云变幻,社会主义运动发生严重曲折,一些国家长期执政的共产党丧失了政权。一时间,乌云翻滚,浊浪排空。中国向何处去,中国共产党作何选择,成为世界的焦点。我们党经历了前所未有的风暴,经受了最严峻的考验,终于驾驶航船冲破惊涛骇浪,驶进新世纪的海洋!“社会主义在中国展现出蓬勃的生机和活力。”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中国改革开放、繁荣富强的今天,“中国共产党万岁”又重新响起。不过,这声音给我们的已不再是一种单纯的兴奋和自豪了,而更多的是让人感到一种如释重负,是一种重塑形象的重任!
  当毛主席走出西柏坡前夕,他说,夺取全国革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我初读这段话时,总觉得是领袖的谨慎。半个世纪过后,又听到江总书记“我们取得的一切成就已经载入史册。在我们的前面,还有更长的道路要走”的告诫,对“长征第一步”才有了真切领悟。风雨八十年已经过去,“而实现共产主义是一个非常漫长的历史过程”。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党要在长征路上一步一步走好,那就要按照“三个代表”建设好党,武装好六千多万党员,才能永葆青春,永葆活力。
  在南湖,当我走出红船时,正好一队一队的红领巾走上来,我就想,他们中有多少人会成为未来的红色水手啊。在聆听江总书记的讲话时,人民大会堂前边也坐着几排少先队员。孩子们胸前飘扬的红领巾,那是红旗的一角啊。他们是祖国的未来,也是党的未来。
  我们没有理由不对未来充满信心!


第12版(大地·副刊)
专栏:

迎接我们的一定是辉煌
杨春长
  滔滔黄河,滚滚长江,
  莽莽昆仑,巍巍太行,
  是谁撑起民族的命运?
  是那开天辟地的共产党!
  镰刀铁锤,打造世界,
  科技进步,告别蛮荒。
  与人民心心相印、血肉相连,
  党拥有无坚不摧的伟大力量。
  励精图治,长路漫漫,
  团结奋斗,自新自强。
  忠实践履“三个代表”,
  迎接我们的一定是辉煌!


第12版(大地·副刊)
专栏:品书札记

了解故乡
吴文科
  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故乡。故乡之于我们每个人,就像是母亲之于游子,一种用情感凝结的文化脐带梦牵魂绕,永远无法剪断。而且,个人对于故乡的亲情,往往与时空成反比。离开故乡的时间越长,与故乡的距离越远,对于故乡的情感也就越深沉、越浓烈。谓予不信,试看那些早年离乡远游、奋斗在外的成功人士,也常常不能免俗而求“落叶归根”的文化情结;试听理想远大跨海涉洋到异国他乡负笈求学的春华青年,每每述说的“越是到了外国,越是感觉自己确实很中国”的表白,我们对于故乡的感情,大体会有一个比较深切而且几乎可以说是终极般的理解。
  然而,具有天然的故乡情结是一回事情,对于故乡的了解似乎又是另一回事情。因为,每个人无一例外地都可以说是一定时空的现实性存在。对于包括故乡在内的许多事物的了解,必然地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和随意性。记不清是谁说过:“真正的爱恋始自深刻的了解”。在我们对于故乡的感情中,热爱那片曾经或正在哺育自己的神奇土地,毫无疑问是最最核心的本质内容。而要想为自己的故乡自觉地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有意义的事情,必要的了解当然是最为基本的前提。或者换句话说,如果有人向你打听有关你故乡的事情,你敢说你很了解自己的故乡吗?
  热爱自己的故乡,但对于故乡的事情尤其是故乡传统深厚的历史文化包括山川秀美的自然景观知之不多,我就算一个。直到日前有机会拜读了张津梁主持编写、甘肃人民出版社出版的10册函《天水历史文化丛书》,对于曾经哺育过自己的故乡,方才有了一个比较全面而又深刻的了解。
  我国著名的新闻工作者范长江先生在他《中国的西北角》一书中曾经写道:“甘肃人说到天水,就等于江浙人说到苏杭一样,认为是风景优美,物产富饶,人物秀丽的地方。”贤哉斯言!天水的山川风物所以如此,不只是由于天地的造化,更由于人文的开化。这里独特的伏羲文化、大地湾文化、秦国早期文化、三国古战场文化和以麦积山为代表的石窟艺术文化,在中国乃至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据着特殊的地位。作为三皇五帝之首的“人文初祖”伏羲氏,以及神农氏,和传说中以石补天的女娲,都出生在天水。天水市区今存完好的元代建筑“伏羲庙”,和距市区仅17公里的卦台山,就是世代祭祀羲皇和伏羲当年创画八卦的地方。位于天水市秦安县东部的大地湾原始村落遗址,其间保存的人类最早“水泥”地面建筑群等极具考古和历史文化价值的遗址,使得在20世纪全球百项重大考古发现中位列第12。天水又是秦文化的发祥地,秦始皇的先祖赢非子因牧马有功,分封秦亭即今天水,为后来他的后代挥师东进、统一中国奠定了基业。麦积山石窟属中国四大石窟之一,始凿于1600多年前,保存完好的194个洞窟和荟萃其间的7000多尊泥塑石雕包括1000多幅壁画,为自身赢得了“东方雕塑馆”的美誉。天水又是三国时期魏蜀交兵的前沿,诸葛亮六出祁山、痛失街亭、智收姜维、计杀张郃等重大战役的遗址如街亭、天水关、木门道、诸葛军垒等至今完好。凡此使得天水不仅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而且孕育了许多杰出的人物。古代先贤伏羲氏、神农氏和女娲等自不必说,汉代著名的“飞将军”李广、唐代的开国皇帝李渊、“诗仙”李白、“诗鬼”李贺以及明清贤吏胡缵宗、安维峻等人的故乡均为天水。此外,从地理位置来说,天水还是“古丝绸之路”的重镇,南北水文与气候的过渡,山川秀美,温泉广布,堪称观光旅游和疗养休憩的胜地。天水不仅是历史文化名城,兵家必争之地,而且有着比较优越的交通条件,值得人们前往追踪览胜、旅游观光。
  “谁不说俺家乡好”!是的,天水的确很美。但天水的美好不仅属于天水的人民,也属于全中国乃至全世界的人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