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7月4日人民日报 第6版

第6版(真理之光)
专栏:思想纵横

不断创新促发展
田力夫
  中国共产党在80年的光辉历程中创造了彪炳千秋的丰功伟绩。但是,这过去的80年,对于以实现共产主义为最终奋斗目标的共产党人来说,只不过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第二步,不值得骄傲自满,更不能止步不前。在新世纪的征程中,怎样通过不断创新来推动新的发展,书写共产主义事业的新篇章,是摆在全党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回顾党成立的时候,为了取得革命胜利,响亮地喊出了“走俄国人的路”。可是这个路该怎样走?是照抄照搬俄国革命“从城市到农村”的经验吗?实践证明这样做行不通。是毛泽东,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提出了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从此,中国革命的前途豁然开朗。如果没有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大胆创新,我们就会在黑暗中摸索更长的时间。“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中国怎样才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走原来的老路吗?实践证明,这条路不可行。是邓小平,创造性地制定了改革开放的路线,开创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从此,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日新月异。如果没有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大胆创新,或许我们今天还要在贫困中度日。80年来,党的事业的每一步发展都离不开创新。
  今天,我们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是全新的事业,“马克思没有讲过,我们的前人没有做过,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也没有干过,所以,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学。”为了把这一伟大的事业领导好,首先必须进行理论创新。实践是理论的源泉,理论又对实践起指导作用。面对改革和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我们只有通过创新形成新的理论,才能更好地推动实践。其次是制度创新。制度是一定社会进步的成果和基本表现形式。制度建设是党和国家的基本建设,是治党、治国的根本之策。目前制度建设虽已取得重大进展,但还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必须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加强党和国家的制度体系建设。再次是领导方式和领导方法的创新。在领导环境、领导对象和领导任务都发生了深刻变化的条件下,如果我们的领导方式和领导方法不能跟上这种变化,就无法实施正确的领导。实践一再告诉我们,只有创新,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才能推动党的事业的不断发展。
  历史上,当新的领导集团登上政治舞台的时候,大都生气勃勃,富有创造性,因而充满活力,有所作为。但随着执政日久,惰性就会慢慢多起来,思想就会逐渐僵化,在新情况、新问题面前就会越来越束手无策,最终无法摆脱“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周期律。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中国共产党人决不步他们的后尘,而且要以他们为“前车之鉴”。面对新世纪的新形势、新任务,我们一定要以“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大胆地进行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和其他各个方面的创新,以创新应对新挑战,以创新铸就新的辉煌。


第6版(真理之光)
专栏:学习通信学习党史系列谈

为什么说“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出了新时期加强党的建设的基本方针
林晓光
  为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江泽民同志2000年初在广东考察工作时提出了“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他指出,只要我们党始终成为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我们党就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永远得到全国各族人民的衷心拥护并带领人民不断前进。这一重要思想从根本上回答了在充满挑战和希望的21世纪,我们要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重大问题,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全面加强党的建设的伟大纲领和指导思想。
  世纪之交,党所处的国内外环境都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变化,使党面临着一系列新的重大考验。放眼世界,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不可逆转,但世界并不太平。纵观国内,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使全社会范围的经济成分、利益主体、社会组织和社会生活方式日趋多样化;我们党正进入新一轮整体性新老交替的重要时刻,党员干部队伍发生了重大变化。这些都对党的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和前所未有的课题。
  因此,如何在国内外复杂形势下,结合新的历史条件和党的根本任务,从严治党,全面加强党的思想、组织和作风建设,坚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提高党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如何更好地使我们党适应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不断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增强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推进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快更好地向前发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成为我们党必须从理论和实践上加以回答的根本性问题,成为新时期党的建设所面临的最重要课题。
  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高屋建瓴、高瞻远瞩,提出了在新时期加强党的建设的基本方针,从经济、文化和政治三个方面科学地阐述了党的先进性的本质和内涵,集中回答了共产党在执政条件下、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如何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如何使党永远充满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等问题。
  为了使党能够永远保持先进性,就必须按照“三个代表”所指明的方向,紧密结合国内外形势的变化,紧密结合我国生产力的最新发展和经济体制的深刻变化,紧密结合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的发展要求,紧密结合我党面临的现实状况和形势任务,使“三个代表”的要求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部实践中统一起来,使党的性质、宗旨在新的形势下、新的任务中得到更充分的体现。
  为了使党能够永远保持广泛的代表性,就必须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不断加强自身建设,用先进的理论武装自己,用先进的知识丰富自己,在保持先进性的基础上不断巩固和壮大自己,永远为人民的根本利益而努力奋斗。
  为了使党能够永远保持坚强的战斗力,就必须在新的世纪里,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深入细致地研究和认真切实地解决党的建设方面存在的各种问题,使我们的党更好地适应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不断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增强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永葆欣欣向荣的活力与朝气蓬勃的生机,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开拓前进,实现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共同富裕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总之,“三个代表”是新形势下党的建设的行动指南和基本方针,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附图片)
  上图:江西瑞金深入开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把党对人民群众的关怀真正落到实处。这是瑞金市象湖镇绵水村群众在居务公开栏前查看居委会的财务收支情况。新华社记者张国俊摄


第6版(真理之光)
专栏:真理的足迹

顺应历史发展规律反映时代进步要求
  ——理论界专家学者畅谈学习江泽民同志“七一”重要讲话的体会和认识
本报记者胡健卫庶吴珺
  理论界的专家学者学习江泽民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后,备受鼓舞,反映强烈。他们普遍认为,讲话顺应历史发展规律、反映时代进步要求,是一篇马克思主义的纲领性文献,谱写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新篇章。
  理论创新的光辉典范
  专家学者指出,作为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理论,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长盛不衰,一方面是因为它本身具有保持活力的内在素质;另一方面是因为它具有自我发展、自我更新的能力。在马克思主义诞生之时,马克思、恩格斯就提出了“不是从原则上出发,而是从事实出发”的著名论断,从而同一切空想社会主义和教条主义划清了界限。
  北京大学社会发展研究所薛汉伟教授认为,一切有大作为的马克思主义者,都是主张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都对马克思主义有很大的发展。马克思认为社会主义革命将首先在英、美、法、德等先进资本主义国家同时发生。可是,随着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资本主义危机的发生,出现了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国家率先走向社会主义的历史性机遇。列宁根据时代的发展和实践的新经验,改变了马克思这个思路,提出社会主义在经济落后的俄国率先胜利的理论。毛泽东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创立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指导中国革命取得了胜利。邓小平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和时代的发展,实现了一系列重大的理论突破,创立了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毛泽东曾说过:“我们历史上的马克思主义有很多种,有香的马克思主义,有臭的马克思主义,有活的马克思主义,有死的马克思主义,把这些马克思主义堆在一起就多得很。我们所要的是香的马克思主义,不是臭的马克思主义;是活的马克思主义,不是死的马克思主义。”
  大家认为,江泽民同志的重要讲话始终贯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这篇重要讲话,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系统地总结了我们党80年的光辉历程和基本经验,全面阐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深刻地回答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进一步指明了党在新世纪的历史任务和奋斗目标。
  国防大学马列所所长黄宏教授认为,江泽民同志的重要讲话,突出了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始终坚持从我国改革和建设的实际出发,正视矛盾,对如何认识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状况,如何认识工人阶级先锋队的先进性等问题,都作出了有说服力的理论新阐释,为我们作出了实事求是,敢于理论创新的榜样。
  掀开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新一页
  大家认为,江泽民同志重要讲话全面阐述了“三个代表”的科学内涵及辩证关系,科学地回答了在充满希望和挑战的21世纪加强和改进执政党建设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对于全面深入地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使我们党在世界形势深刻变化的历史进程中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在应对国内外各种历史考验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的领导核心,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武汉大学李斌雄副教授认为,“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科学地回答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个基本问题,是我们党进一步解决“两大历史性课题”,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行动纲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与马列主义建党学说、毛泽东建党思想和邓小平党建理论一脉相承,又是对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宝库的新贡献。
  大家认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适应时代和形势发展的需要,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作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党的建设的完整纲领而提出来的。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徐崇温说,只有做到“三个代表”,紧跟世界发展进步的潮流,正确把握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以及党和群众的血肉联系,坚决解决党内存在的突出问题,才能使我们党始终站在时代前列、始终保持先进性,不断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立于不败之地。
  大家认为,江泽民同志这篇讲话阐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建党思想,即我们要坚持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的性质,保持党的先进性和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必须把不断加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统一起来。
  中央党校党建部主任卢先福教授说,一方面我们党作为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必须坚持以工人阶级为基础,保持党的先进性。工人阶级与社会化大生产相联系,其先进性也在发展,党的阶级基础不断增强。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我国工人阶级发生了很大变化,我们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地看待这种变化。一是工人阶级队伍不断壮大,二是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日益提高,三是结构不断优化。另一方面,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不仅要坚持自己鲜明的先进性,而且要根据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实际,不断扩大党的群众基础,不断提高党的社会影响力。我们不仅使来自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军人、干部的党员成为党的队伍的组成部分和骨干力量,同时也应该把承认党的纲领和章程,自觉地为党的纲领和章程而奋斗,经过长期考验,符合党员条件的社会其他方面的优秀分子吸收到党内来,并通过党这个大熔炉,不断提高广大党员的觉悟,不断增强我们党在全社会的影响力和凝聚力。
  推进事业的新要求
  专家学者指出,江泽民同志的重要讲话强调,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我们的思想认识也应不断前进,应勇于和善于根据实践的要求进行创新。号召大家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党的基本理论指导下,一切从实际出发,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对此,中央党校哲学部主任庞元正教授深有体会地说,这一论述阐明了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的关系。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是一个互动过程。一方面,实践创新是理论创新的活水源头,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我们的思想认识也应不断前进,应勇于和善于根据实践的要求进行创新;另一方面,理论创新对实践创新而言又具有相对的独立性,理论创新只有不滞后,才能成为实践创新的先导。
  大家表示,作为理论工作者,应按照江泽民同志的要求,站在时代的前列,立足于新的实践,把握时代特点,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研究现实中的重大问题,不断深化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不断吸取一切科学的新经验、新思想、新成果,对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作出应有的贡献。


第6版(真理之光)
专栏:时代乐章“五个一工程”参评作品评介

纵横捭阖创新意信笔抒写大气势
——评大型文献专题片《使命》
建芳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风雨历程,中国共产党迎来了自己盛大的节日,意义非同寻常。正因如此,一大批庆祝党的80岁生日的精彩之作隆重推出。其中,由中组部、中宣部、中央政策研究室、中央文献研究室、人民日报社、国家广电总局和中央电视台联合摄制,云南电视台等承拍的八集大型文献专题片《使命》,无疑是最具分量的重头戏。该片全面系统地反映了80年党建的历程和基本经验,特别是新时期以来加强党建的重大理论和重大实践,展现出党领导人民为实现跨世纪的宏伟目标团结奋进的精神风貌。相比“七一”前后同时推出的许多文献片,《使命》在立意、格调和气势上别具一格,引起较大反响。
  片中采访人数众多,从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到普通老百姓,从中央高级干部到基层领导,从外国政要到国际知名新闻机构,从来华经商或工作的“老外”到中国出口产品的外国消费者,总共达200多人。尤其是对江泽民、李鹏、朱镕基、李瑞环、胡锦涛、尉健行、李岚清等7名中央政治局常委分别进行了采访,由他们直接面对镜头阐述党的思想路线方针。每每涉及重大事件,围绕党的建设一系列重大历史决策和大政方略,都通过全方位的采访和旁征博引,在片中得以充分展示。全片以现实为基调,涵盖党的历史,也就是说,兼顾80年,重点在改革开放以来的20多年,突出了90年代以来的各种风雨考验,从而在内容上具有厚重的历史感和现实的针对性。
  第一集通过解说把江泽民总书记关于“三个代表”思想讲话的原话完整地表述出来,并以之为贯穿全片的主线,把党建问题放在党的事业大背景中审视,说明“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从80年前那开天辟地的红色旅程的动人起点,从1944年第一部《毛泽东选集》在晋察冀根据地出版,河南农民王西玉三次进城购买《邓小平文选》,直到江泽民总书记在考察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时提出“三个代表”思想,片中着力揭示出中国共产党人在自己的思想旗帜上先后书写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历史逻辑,证明了真理的光泽只有经过历史的淘洗,才能愈发光彩夺目,才能愈发生机勃勃。正是在中国共产党成败得失、历史征程的追述之中,在那些画卷历历在目、跃然荧屏的抒写之下,《使命》主旨鲜明地回答了如下问题:
  一个政党靠什么赢得了人民的选择?一个政党靠什么渡过了历史难关?一个政党靠什么肩负起民族的使命?一个政党靠什么去迎接未来的挑战?
  显然,这些问题是编创者围绕党建内容在创作之初设解的问题,也是编创人员接受的一道难题。一般来说,党建主题的取材空间相对较窄,而要回答的课题又要求具有宏观的视野。正是在这种创作考验中,《使命》各集的选材和主题定位走出了一条新路。八集《使命》,一集一个焦点,广大人民群众最关心的恰恰也是这些焦点。编创者注重各集间的内在联系,结构清晰,布局合理,开篇于党的历史定位,收笔于党的历史使命,从指导思想、组织制度、干部队伍,基层组织、党风党纪、党员先锋、执政水平等不同的角度娓娓道来,层层递进。《选择》揭示出历史和人民为什么选择了中国共产党的必然;《旗帜》描画了作为党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发展脉络;《力量之源》表现了民主集中制和群众路线使中国共产党始终充满活力的原因;《关键在人》告诉人们干部队伍建设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是党的事业不断取得成功的关键;《基石》把视角延伸到我们党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党的基层组织;《考验》把关系到我们党生死存亡的党风问题和党反腐倡廉的决心摆在人们面前;《时代先锋》映入人们眼帘的是一个个堪称楷模的优秀共产党员;《复兴之光》铺展开一幅中国共产党肩负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的壮阔画卷。可以说这些焦点组合形成了我们党的构架,《使命》仿佛把观众带进了中国共产党这座宏大的建筑中,明明白白告诉人们我们党是怎样建成,如何发展的。这样的视野,这样的题材,在以往的文献片中是没有过的,因此可以说《使命》开启了文献片创作的一个新领域。
  《使命》在发挥文献片激活资料这一优势的同时,最大限度地体现主观性,加大了解说词主观表达和哲理议论的力度。这样做难度很大,却恰恰使《使命》兼具文献片纪实和专题片政论的双重风格,由此拓展出新的叙述空间。《使命》的创意在于,对党史党建素材采取了灵活的组合结构方式,其中对一些人们已经熟悉和不太熟悉的史料做画龙点睛的提炼,不仅体现在如前所述的八集八个焦点的整体布局上,也贯穿于各集的叙述之中。
  在充分占有史料的基础上,根据主题的需要,自由结构,素材运用得当。《选择》从摄制组到法国寻找一百年前在中国云南担任总领事的方苏雅的后人起笔,拍到了一百年前方苏雅使用的照相机以及方苏雅当年在中国拍摄的一些写满苦难和期待的人物图片。这样的起笔,几乎不用太多的语言,便描绘出中国在进入20世纪的那一刻沉沦到何等的处境、面临着怎样的现实,中国共产党登上历史舞台的意义也不言而喻了。《旗帜》的开头不仅对上个世纪绚丽多彩的余晖作了航拍,也借西方媒介评选千年人物,对人类的一个千年作回顾和梳理,历史伟人马克思被认同,也正说明了中国共产党所高举的旗帜的永恒魅力。也是在这一集,为了说明邓小平理论和人民群众的关系,发掘出了河南农民王西玉三次到县城购买《邓小平文选》的故事,并在现场的采访中,让王西玉以亲身经历说明了邓小平理论是农民的传家宝这一事实。这样的构思,匠心独运,切入精巧,善于在历史变幻的长镜头中变焦和聚焦,善于沿着现实发展的峰峦起伏登临制高点,也显示出该片艺术表现风格上的大气势。
  挖掘史料的新意,也是文献片编创者功底深厚的体现。《使命》在展现毛主席书写“自力更生,丰衣足食”时,突出了延安炼铁厂生产的那块用做压纸镇尺的生铁,实实在在地说明任何时候生产都是革命事业的保障;在表现延安大生产运动时,重点介绍了培养出一批科学家的延安自然科学研究院,说明我们党重视科学技术由来已久;“七大”期间毛泽东强调既要承认山头,又要克服山头主义,说明越是局面复杂,越要增强党的团结和统一。又如:通过江总书记与清华师生座谈时引用“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诗句,反映出党的领导人的胸怀与党的历史使命贴切的吻合,体现出很强的时代风貌。
  纵观《使命》全片,一部反映和表现8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四大以来,中国共产党致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实现自己的历史使命全面加强自身建设,不断提高执政水平和领导能力,面对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重托和时代的考验,党的三代领导集体殚精竭虑,上下求索的文献大片,通过鲜活的历史、动人的故事、丰满的典型和平凡的真理,向人们娓娓叙说、款款道来,令人信服地向世人昭示:中国共产党无愧于人民和历史的选择,是一个伟大、光荣、正确的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