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7月23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国内要闻)
专栏:权威发布

国家旅游局宣布
  上半年入境旅游者逾4281万人次
旅游外汇收入累计达84亿多美元
  本报北京7月22日讯记者龚雯报道:日前,国家旅游局宣布:今年1至6月,我国入境旅游人数与旅游外汇收入继续保持稳定增长。
  据统计,1至6月,入境旅游人数4281.17万人次,比去年同期增长6.87%;旅游外汇收入累计测算数为84.78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0.68%。上半年入境澳门同胞人数增长最快,增幅达34.3%。15个主要客源国中,除印尼下降外,其余国家均有增长,其中泰国、韩国、俄罗斯、日本、美国、加拿大等6个国家实现两位数增长,泰国增幅达28.8%,韩国增幅达19%。过夜旅游者和一日游旅游者上半年在华花费分别为77.76亿美元和7.02亿美元。


第2版(国内要闻)
专栏:

城郊一体重视绿化多元投资
 上海城市建设有新意
  本报上海7月22日电记者郭伟成报道:近期来访的各国友人,纷纷赞扬上海的城市建设有新意。纵横交错的立体高速公路网,把上海城郊连成一体;花团锦簇的绿地,把都市装扮得生机盎然;多元化的投资来源,盘活了城市建设。
  上海市制定的“153060”规划,使人们从郊区任何一点进入高速公路只要15分钟车程;两个中心城镇互连只要30分钟;市区的任何两点相连接只要60分钟。市区将成为金融、贸易中心,钢铁、化工、汽车等重工业和微电子等高新技术产业则放在郊区。到2005年,上海将和整个长江三角洲连成一片。
  “十五”开局之年,上海加大了环境建设的力度。全年绿化投资将超过全市国内生产总值的3%。徐家汇商业圈里,动迁10万人,建设了10万平方米绿地。连接市区内外的高速公路外环线内侧100米绿化带、高速公路两侧25米绿化带,形成了嵌入城区的绿化“楔形地带”。近3年,上海人均每年增加0.5平方米绿地,绿化建设总量超过过去的50年。如今的上海,闹市处处有“绿洲”。
  支撑上海这篇锦绣文章的是崭新的投融资体制。去年以来,上海市政重大项目全部面向社会招商。目前,已有4条高速公路、一座黄浦江大桥和外环线越江隧道完成招商,筹集资金117亿元,全部工程进展良好,预计明年底以前可建成通车。据了解,在全市重大市政建设中,多元化融资已占到30%—40%。


第2版(国内要闻)
专栏:

湖北干部群众奋力抗旱
 气象部门已实施35次人工降雨
  本报武汉7月22日电记者罗盘报道:今春以来,湖北大部分地区降雨比历年平均值少二至五成,其中5月以来有40个县市降水为历史同期最低值,尤其是6月21日以来,降雨量之少为历史罕见。目前,旱情仍很严重。
  为紧急抗旱,湖北省直机关已有15个抗旱工作组深入农村,指导抗旱。省气象部门在鄂北、鄂东北、江汉平原有效实施了35次人工降雨,覆盖了8.4万平方公里的受旱区。全省抗旱高峰时参与抗旱人数达400多万人,投入抗旱资金3亿多元。


第2版(国内要闻)
专栏:

内蒙古上半年国民经济快速增长
  国内生产总值503.8亿元,同比增长9.6%
  本报呼和浩特7月22日电记者郅振璞报道:内蒙古自治区今年上半年完成国内生产总值503.8亿元,同比增长9.6%,为“九五”以来上半年增速最快的一年。
  内蒙古各级党委、政府紧紧抓住国家继续扩大内需和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机遇,推动经济发展。上半年全区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达126.34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7%,生态环境、能源开发、交通通讯、城市基础设施等西部大开发重点建设领域投资明显加快。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238.75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0.7%。尽管受特大旱灾影响,第一产业增加值仍增长2%;第二产业增加值增长12.9%,国有大中型企业实现全部工业利润的82.3%,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8.9%。
  全区财政收入和城乡居民收入也实现了“两个提高”:财政收入提高16.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牧民人均现金收入分别提高7.5%和3.1%。


第2版(国内要闻)
专栏:社会多棱镜

公交车定期消毒
北京人放心乘车
  据北京日报报道,公交车地板上的污渍、座椅和扶手上都可能留有传染病菌,不利于人们的身体健康。为此,北京巴士公司决定,从7月10日起委托专业公司对运营车辆定期清洁、消毒,每月一次。巴士公司拥有的3800辆公交车将在一个月内全部完成第一次消毒。今后,他们将逐渐缩短清洁消毒的时间间隔,保证车辆清洁。据了解,目前世界上只有日本、瑞典、挪威等少数国家对公交工具进行消毒。
  点评:公交车上,人员密集、流动性大。北京巴士公司对公交车定期清洁、消毒,消除了影响乘客健康的隐患,是公共服务向规范化迈出的重要一步,也是一个城市文明程度的体现。


第2版(国内要闻)
专栏:社会多棱镜

理财小组新规矩
干部花钱群众定
  据福建日报报道,福建华安县高车乡所辖各行政村立下新规矩:干部咋花钱,群众说了算。高车乡在全乡各村均成立了由村民代表、村民小组代表、村干部代表、乡干部代表四方参加的“民主理财小组”,规定定时、定点对财务开支公开集体审批。凡没有通过“村民主理财小组”审批签订的发票,一律不予报销。全乡实行这一民主理财新制度后,今年头5个月,各村节省资金支出60多万元。
  点评:在高车乡各村推开的理财制度表明,这种有别于事后“财务公开”的“事前”财务监督管理,从根本上消除了以各种名义挥霍与不负责任的开销,的确是村级财务民主理财制度的好尝试。


第2版(国内要闻)
专栏:一周视线

本期关注:退耕还林还草
 让延安的山峁沟坡披上绿装
本报记者孟西安
  1997年8月,江泽民总书记发出了“再造一个山川秀美的西北地区”的号召。今年,国务院批准了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等六大林业重点工程。按照《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要求,今后十年我国预计须退耕还林(还草、还湖)5700多万亩。延安落实的情况如何?本报记者做了专题采访——
  “夫妻栽树”传佳话
  被称为“夫妻栽树”模范的安塞县农民张莲莲和丈夫王耀武,从1981年起,20年来坚持在村前屋后退耕栽树。到1999年18年间,累计栽树15000多亩。从去年至今,一年半时间,他们栽树500多亩。他们栽树的劲头为何这么大?全国劳动模范张莲莲对记者说:“眼下国家的政策好哇!俺们是用当年延安‘兄妹开荒’的劲头来搞‘夫妻栽树’哩!”——这是延安百万群众积极植树种草的一个缩影。
  日前,记者来到延安市宝塔区燕沟示范区的山峁上,只见原来寸草不生的黄土山峁顶上,种植的苜蓿草长得一人多高,空中飞鸟鸣叫,草中野兔窜跑。四周山坡不是栽了树,就是种了草。
  延安是黄河中上游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地区,水土流失面积2.88万平方公里,占其总面积的78%,年入黄河泥沙高达2.58亿吨。长期以来,延安虽然坚持开展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但由于垦荒种地,林草成活和保存率低,致使治理后的保存面积仅占水土流失总面积的27%。
  退耕还林还草极大地激发和调动了延安农民的积极性。延安市委书记王侠指着延安四周已经或正在变绿的山头说:“退耕还林还草,关系千家万户,荫及万代子孙,延安人为此付出了艰辛的努力。”王侠向记者列出了以下统计数字:1999年,国家确认延安退耕还林还草和荒山荒地造林种草面积164.8万亩,占陕西省当年造林种草总面积的38.7%;2000年延安实际完成造林种草面积达325万亩,其中完成退耕还林还草面积200.5万亩,是国家下达计划的13.4倍,完成荒山荒地造林种草面积124.5万亩,是计划的102.7倍。其中仅吴旗县当年就退耕还林还草155万亩,退耕还林还草的面积在全国各县名列第一。
  好政策春风化雨
  在实施退耕还林还草中,延安市委、市政府确定了“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分步实施”的原则,计划在3年内使耕地由1400万亩减至400万亩,用10年左右的时间,使水土流失治理程度达80%以上。去年年底,延安市共向全市农民兑现粮食1.6亿公斤和现金1.2亿元。许多退耕还林享受政策补贴的农民高兴地说:吃的是国家的粮,花的是国家的钱,而栽的树种的草却是自己的,这真是做梦也没想到的好事!
  坚持栽种与保护并重,是延安退耕还林还草工作见实效的重要保证。过去,年年栽树种草,却看不见树和草,树苗和草不是入了羊口,就是当成柴火烧掉了。对此,延安市各区县实行封山禁牧禁伐。国有林业单位把工作重点由采伐利用转移到植树造林、保护资源。宝塔区实行封山禁牧禁伐后,林活了,草旺了,羊多了,全区舍饲养羊由前年的3.6万只发展到今年的9.8万只。在禁伐前,麻洞川林场管理的林场已无林可伐。封山禁伐后,林场与职工实行“股份制造林”以及林场与周边村子联合造林共6300亩,同时搞大棚育(树)苗,山绿了,林场活了,职工的收入也比原先高出近3倍。
  绿了山川富了乡亲
  要解决国家有“被子(绿化)”和农民有“票子”的矛盾,关键在政府拿出符合实际的好“点子”。在组织实施退耕还林还草中,延安市委、市政府坚持与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促进农民增收相结合,在赢得生态效益的同时,也赢得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洛川县根据地处苹果最佳优生区的实际,退耕后栽种的苹果树已发展到30多万亩,每年苹果收入占到县财政收入的1/3和农民纯收入的3/4。“腰鼓之乡”安塞县将耕地移向川地,退耕的山坡地累计造林达26万亩。他们将以种粮为主的川地改为以发展大棚温室蔬菜为主,现在全县大棚菜已发展到4205棚(亩),棚均产值达1.1万元,使农民年均收入由1995年的921元增长到去年的1706元。
  宝塔区区长冯毅介绍说,现在农民的观念变了,把种草当产业来抓,为草施肥、盖地膜,从国外引种的阿尔钢金紫苜蓿当年一亩可收入400元,3年后可收入数千元,比种粮的效益好得多!
  现在,延安的山峁沟坡正迅速变绿。从今年起,国家决定将延安市13个县区全部列为退耕还林还草试验示范区,并增加每年的退耕计划。延安正朝着3年内完成退耕还林还草1000万亩的目标迈进。


第2版(国内要闻)
专栏:

绿起来的启示
王斌来
  告别了一片片光秃秃的黄土高坡,延安的生态环境好起来了,延安乡亲的腰包也鼓起来了,这样的良性循环来之不易。
  山川依旧,坡地依旧,可绿起来以后,延安的面貌却今非昔比,带给我们许多有益的启示。
  启示之一:必须尊重自然规律。宜耕则耕,宜林则林,宜牧则牧,这是自然规律的客观要求。硬要违背规律人为地改变山川土地的用途,既不能真正发展经济,又破坏了生态环境,得不偿失。过去,不少地方始终走不出“越穷越垦,越垦越穷”的怪圈,原因就在于此。延安的乡亲们吸取了这方面的教训,张莲莲夫妇从20年前开始尝试退耕种树,在再造秀美山川的“绿色革命”中迈出了至关重要的一步。
  启示之二:必须及时更新观念。如今,发展经济必然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错误观念在许多地方仍有市场。对此,延安人做出了响亮的回答:解决国家有“被子(绿化)”和农民有“票子”的矛盾。事实上,打破延安农村沿袭多年的广种薄收的农业生产方式,既要及时更新观念,又要有解放思想的勇气。退耕还林还草不是消极地退耕,而是在退耕的同时积极引导农民调整产业结构,在增收上下大气力,做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双丰收。耕地面积减少了,农民的收入增多了,退耕还林还草才会受到群众发自内心的拥护。
  启示之三:必须有一步一个脚印的实干精神。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退耕还林还草的正确决策,延安人毫不犹豫地把精力投入到实干中去。退耕还林还草是一项涉及地方政府实际工作、千百万农民切身利益的系统工程,光靠一两次会议、一两个人、一两项措施是远远不够的。正是继承了革命年代的实干精神,延安的吴旗县才创造了2000年一年退耕还林还草155万亩、在全国各县名列第一的佳绩。正是有了无数个遍布延安的“夫妻栽树”式的干部和群众,延安地图上的绿地才一天天多起来。


第2版(国内要闻)
专栏:图文广角

送英雄王伟“回家”
  7月21日上午,南京酷热难耐,可人们依然聚在南京艺术学院的广场,送英雄王伟“回家”。
  庄严而简短的仪式后,6辆分载着王伟烈士半身塑像的卡车同时启动,直驶王伟的家乡浙江湖州。
  今年4月1日,王伟为捍卫国家尊严壮烈牺牲。南京艺术学院青年教师李广玉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历时3个多月,创作完成了高达10米的王伟塑像。
  在塑像创作过程中,李广玉到王伟的家乡湖州收集了大量资料,并请王伟的亲属到南京制作现场提意见。(本报记者顾兆农摄影报道)
  (附图片)
  1、启程前,李广玉(右)和同事对作品做最后的细微调整。
  2、李广玉在创作中倾注了对英雄的崇敬之情。


第2版(国内要闻)
专栏:

和平利用军工技术真情回报国防建设
  长安集团向驻京部队赠车
  本报北京7月22日讯记者崔佳报道:在“八一”建军节即将来临之际,长安汽车集团今天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隆重举行“和平利用军工技术,真情回报国防建设‘八一’赠车仪式”。在明快的乐曲中,10辆性能先进的小型多功能迷彩车“长安之星”由长安集团总裁尹家绪等赠送给了驻京部队。
  据悉,长安集团昨天在重庆举行了隆重的“长安汽车投放市场100万辆庆典仪式”。
  据介绍,长安集团已经形成汽车30万辆、发动机36万台的年生产能力,并具有较强的常规兵器生产能力。今年上半年,长安集团完成工业总产值58.78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7.44%;实现销售收入50.57亿元,同比增长24.92%;生产汽车120839辆,同比增长15%;销售汽车116944辆,同比增长27.8%。今年,长安有望实现工业总产值和销售收入双双突破百亿元大关的目标。


第2版(国内要闻)
专栏:

深圳成为全国产权交易重地
  本报深圳7月22日电记者胡谋报道:截至6月底,深圳市产权交易中心累计完成产权交易2117宗,成交金额达251.2亿元,交易数量、成交金额均居全国第二,仅次于上海,成为全国产权交易重地。
  近一年来,该中心共组织了5次竞投转让,交易金额3.1亿元,净增值2.1亿元,资产净增值率达197.8%。


第2版(国内要闻)
专栏:

第四届全国风险投资年会召开
  本报贵阳7月22日电记者胡跃平报道:以“风险投资与政策环境”为主题的第四届全国风险投资年会7月21日在贵阳召开,来自全国22个省、区的50余家风险投资机构参加会议。
  此次会议旨在加强风险投资机构间的交流与合作,更好地发挥风险投资对国民经济尤其是高新技术产业的推动作用。会议将签署《贵阳宣言》,签约方将在资金、项目、人才、信息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推动中国风险投资事业的发展。据介绍,目前我国的风险投资机构有160多家,资金总额210多亿元,已投资项目1800多项。


第2版(国内要闻)
专栏:社会多棱镜

改革审批遇尴尬
有关部门不积极
  据工人日报报道,在甘肃省今年3月开始的省级政府部门审批制度改革中,47个部门共掌握多达1988项审批、核准、备案项目的权力,其中审批项目有886个。但各部门自报、并经有关部门初步认可的改革项目只有161项,各部门表示“自愿取消”的仅有92项,其中属于审批项目的只有61个。各部门还为70%多的审批事项找到了法律、法规和政府规章上的依据。一些干部认为,管理就是审批,不审批就乱了。
  点评:甘肃一些省级部门之所以不愿割舍原有的审批等职能,关键在于担心其权力在调整中失去。只考虑部门利益,缺乏对政府职能转变的理解和认同,很难营造出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