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7月19日人民日报 第6版

第6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东西携手为了人类健康
  ——二十一世纪东西方卫生保健展望大型学术会议侧记
本报记者李新彦
  2001年6月24日至29日,“21世纪东西方卫生保健展望”大型学术会议在美国文化名城波士顿召开,共有1000余名中美专家参加了会议。其中,由中华医学会名誉会长吴阶平、中华医学会会长张文康率领的中国卫生保健代表团共有成员近600名。本次活动由中华医学会和哈佛大学医学院共同主办,是中国和美国医疗卫生系统之间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学术交流活动。
  搭建沟通中西医学的桥梁
  作为协办单位,与哈佛大学近邻的麻省理工学院体育馆暂时变成了大会的主场之一。体育馆前绿草茵茵的草坪上,一座近千平方米的白色帐篷里高朋满座。
  记者第一天参加会议,就向工作人员索要参加各项讨论活动的人员名单。但被告知,这些讨论活动是开放和自由的,除了主持人和一些事先准备的发言之外,没有固定的人选。专题讨论活动鼓励参与者进行非正式的交流,每个代表都可以选择三个感兴趣的领域,从医疗、教育与研究三个方面进行深入探讨。在随后几天的会议中,记者深切地感受到了这次大会与其他专业会议的不同。这次会议赋予了中美双方医学专家们一个独特的视角,涉及内容非常广泛,探讨的角度也在很大程度上跳出了技术的层面,从宏观角度,广泛、深入地展望新世纪中美两国医疗卫生体系的完善与发展。
  过去50年里,中国人群疾病的流行模式已经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战乱、贫困造成的饥饿与瘟疫一去不返,恶性肿瘤、脑血管病、心脏病、损伤中毒和精神疾患、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已经代替传染性疾病成为主要死因。这种变化轨迹既与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工业化国家有相似之处,又有明显的不同。两国在卫生保健方面的合作也就以此为出发点,并有着巨大的交流与学习空间。
  6月29日,即将在2天后正式就任哈佛大学第二十七任校长的萨默斯,在会议发言中认为,哈佛大学参与举办这次会议对于加强美中在卫生保健领域的合作,对于21世纪的哈佛大学、美中两国人民和全世界来说都将起到有益的作用。这位曾经担任过克林顿政府财政部长的著名经济学家提出,中国在公众医疗保健系统的经验,中医药在治疗一些疑难病症方面的经验,以及防止灾难方面的经验等等,都是值得美国学习的地方。
  同样,美国先进的医疗水平与高度市场化的医疗保险制度,也是中方与会者关心并深入研究的课题。中华医学会会长、卫生部部长张文康在讲话中谈到,中国低投入、高产出的卫生工作效益受到国际组织和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但在21世纪到来之际,中国卫生改革也面临着医疗费用过快增长、卫生资源总量不足与局部浪费、农村卫生问题等诸多挑战,需要更多的交流与学习。
  这次来自国内的近600名专家是中国医药卫生界40多个专业领域的精英,其中包括10位院士及60余位港澳代表。他们认为,中美两国的卫生保健是不同文化、不同系统的典型代表,能有这样的机会让大家充分沟通、畅所欲言,是为东西方医学搭建了桥梁。
  世人关注中医药走向世界
  说起中医药,中华医学会名誉会长、著名医学家吴阶平向记者们回忆了一段往事。他忆起当年在协和医学院读书时曾对中医比较歧视,比如对中医能治疟疾就不太相信。他说:“当时我说疟疾是由疟原虫引起的,难道针灸能把疟原虫一个一个地扎死吗?后来我才知道针灸能够提高肌体的抵抗力,从另外一个角度治好了病。”
  吴阶平说:“人是生物学意义的人,也是社会学意义的人,纯粹的生物学意义的人是不存在的,好的医生不是治人的病,而是治有病的人。这一点中医要优于西医。”
  所幸的是,近10年来,作为中华瑰宝的中医药以其突出的民族特点,独特丰富的科学内涵,已经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关注。在这次会议上,对于中医药的探讨也成为热门话题之一。
  据记者了解,目前全世界药品的处方药市场年销售额约为3000亿美元,非处方药市场约500亿美元,植物药市场约160亿美元。在美国市场,年销售药品约1246亿美元,1998年美国人花在补充和替代医学的年消费已达270亿美元,花在草药上的钱是43亿美元,其中绝大部分是自费而不能用医疗保险报销。这些数字说明,在“回归自然”的世界思潮影响下,中药作为天然药物中的佼佼者,已经开始逐步走向世界。
  美国从事基因研究的著名学者、耶鲁大学教授肯尼思·基德在发言中认为,中医治疗强调整体性,讲究辨证施治、因人而异。中医的这些特色和优势,对根据人的个体差异而进行更有效的药物治疗具有重要价值。他说,人的基因排序是千差万别的。美国人与欧洲人不一样,欧美人与亚洲人也不同。造成基因疾病的物质不一样,这就要求医学研究要个体化,要更注意对每个人疾病的用药研究。
  不仅美国学者开始注意中医药的研究,有关科研院校和机构也对此发生了浓厚的兴趣。哈佛医学院传统与替代医学研究部主任戴维·艾森伯格博士介绍说,近几年来,美国医学界对中医药的价值认可更加普遍。从1995年至今,仅哈佛医学院就有4700多人从事传统替代治疗医学的研究。据了解,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在10个著名大学设立了替代医学研究中心,对中医药进行研究;施贵宝、辉瑞、科文斯等跨国医药公司更是纷纷表示要参与中药的研究开发和合作。
  东西合作并不意味着中医药要放弃自我。中国中医研究院副院长刘宝延坚持认为,中医是中国在自然科学领域最有特色的学科,东西合作一定要坚持中医的民族内涵,其术语和衡量标准应该从中国深厚的文化出发,而不必完全沿用西医的标准来衡量。必须建立符合中医自身发展规律的衡量标准,才能真正发展中医。他的发言引起了与会专家的热烈讨论。
  从中医药的经络学、到以天然药物为主体的复方药物药学新理论、到针灸的协同治疗研究,凡是有中医药话题的会场几乎都是人声鼎沸。专家学者们的共识是:东西携手让世界了解了中医,东西携手才能让中医真正走向世界。
  东西交流培育复合型人才
  哈佛大学是美国历史最悠久的一流高等学府之一,创建于1636年。300多年来已为美国培养出了大批的政治家、科学家、企业家、作家、学者,其中包括6位总统,30多位诺贝尔奖获得者,29名普利策奖获得者。自清末以来,这里就有众多的中国学子就读,电子专家王安、建筑学家贝聿铭和梁思成、气象学家竺可桢等便是其中的佼佼者。目前,来自100多个国家的约1.6万名学生和学者在这里读书、研究。
  沿着校园内的马萨诸塞大道,漫步在具有历史凝重感的古老建筑前,应邀在会议期间参观哈佛大学的卫生部部长张文康十分感慨。他几次三番地对记者说,“千军易得,一将难求”,中国医疗卫生的改革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在对整个卫生系统的定位和政策制定实施方面,我们不能再以经验来管理了,我们缺乏高层次、高素质的专业人才,也缺乏在医学研究领域的领军人物。
  哈佛公共卫生学院是培养致力于研究和解决全球公共卫生问题、带动世界卫生事业发展人才的摇篮。在该学院的非正式午餐上,言必谈“人才”的张文康部长与分管科研事务的院长詹姆斯·威尔一会面,就表达出求贤若渴的心情,“我以一个朋友的真诚,希望公共卫生学院能为我们多培养人才,培养卫生经济、卫生政策、医院管理等全方位的人才”。威尔院长当即愉快地表示:“我非常高兴地看到,以往在哈佛公共卫生学院培养过的人才,回到中国后在公共卫生领域发挥了各自重要的作用。哈佛公共卫生学院愿意继续支持中国公共卫生事业发展,我们将认真对待部长此次提出的要求,与你们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并列入我们学院优先考虑的工作议事日程中。”
  据记者了解,从今年以来,北京一些医院开始聘请具有MBA(工商管理硕士)和MHA(卫生管理硕士)学历背景的人才进入高级管理层,公共卫生、公共管理的专业学位又重新受到青睐。与此同时,人才资源的不足已成为制约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在大会期间,记者与哈佛公共卫生学院群体遗传研究室主任徐希平博士谈起了人才培养,在宽敞明亮的实验室里,这位多年在国际生物医学领域颇有学术声望的华人教授向记者介绍说,他及其研究室的同事们已经与国内开展了近8年时间的合作。我们还从大会交流中了解到,徐教授和国内外同事身体力行,共同在常见慢性病如高血压、哮喘、骨质疏松症等的生态遗传学研究,以及环境、职业危害如空气污染、苯和铅暴露等对生殖健康不良影响等领域开展了多项前沿课题的合作;北医、南医、中国医大和安徽医大等很多研究生先后参与了合作科研,他们在学习期间就直接经历国际前沿的科研工作,拓宽了视野,培养锻炼了学科知识和技能,较快提高了科研能力和水平。同时,在哈佛大学他们至今已经为国内培养出8名博士后、4名博士、20名高访学者和4名特别资助研究员,这些跨学科、能迅速与国际接轨的人才归国后,很多人已经在生物医学和公共卫生领域挑起大梁。
  在哈佛与麻省理工学院的校园内,东西医学交融的情景随处可见。戴着会议胸牌的代表们,不管来自中国还是美国,不管是黄皮肤、黑皮肤还是白皮肤,都在三五成群地热烈探讨中美双方,乃至世界卫生保健的前景。正如中华医学会会长、卫生部部长张文康在大会闭幕式上所说,这次大会是中美医学交流史上具有历史意义的盛会,将构筑起两国医疗卫生工作人员密切交流合作的网络。这次会议的成功,不仅在于会议本身,还在于达到了中美双方主办这次大会的初衷,更在于会议对今后产生的深远影响。通过这次大会,建造新世纪中美两国医学交流的桥梁,铺设新世纪中美医学合作的道路。


第6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编余短论

江河衰,民族何以兴?
苏人
  曾经有一则公益广告这样说:“我们见到的最后一滴水就是我们的眼泪。”这话绝非危言耸听。对于我们这个人口众多而水资源严重缺乏的国家而言,只要我们依旧毫无节制地开采水资源,肆无忌惮地挥霍水资源,一如既往地污染水资源,这样的危险就会越来越近。
  水是人类的生命之源,中国只有一条长江,江河衰,民族何以兴?长江之水是否清洁,不仅关系到三峡工程和南水北调工程的成败,而且关系到长江流域的可持续发展,关系到全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长江沿岸省市的各级政府以及相关企业都应当从这样的高度认识这一问题,为子孙后代守住长江,守住一条清洁明澈的母亲河。决不能重蹈泰晤士河的覆辙,更不能成为第二条淮河,而应让长江成为一条奔腾不息的绿色江河。


第6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我国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发挥大国作用
  本报北京7月18日讯记者温红彦报道: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努力执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积极参与该组织在各领域的国际合作计划,仅2000年在交流、研究、培训和试验计划方面,就为国内争取到270多个合作项目,继续发挥了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的大国作用。这是记者在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上获悉的。
  此次会议宣布,韦钰同志不再兼任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主任的职务,由教育部副部长章新胜接替兼任主任。
  另据了解,今年8月下旬,我国将承办我恢复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合法席位以来级别最高的一次会议——“九个人口大国教育部长会议”。届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以及执行局主席将来华与会。


第6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北京中小学生向贫困地区捐书
  本报北京7月18日讯记者王娜梅报道:300多名北京中小学生和来自受援地区的代表日前参加了由教育部、团中央和全国少工委联合在这里举行的北京市向贫困地区捐赠教科书及图书仪式。
  今年7月9日,教育部、团中央和全国少工委联合下发了《关于开展向贫困地区捐赠教科书及图书活动的通知》,全市中小学生热烈响应。几天时间,仅宣武区中小学生就捐赠各类图书10万册。
  此次活动还得到了热心教育事业的社会各界,特别是图书出版、发行部门的大力支持。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分别捐赠了价值50万元的图书,北京新华书店捐赠了价值10万元的图书。此次捐赠的图书将装车运往内蒙古自治区和北京的一些郊区。


第6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探索明天的教育
本报记者蒋建科
  记者日前到寿光采访国际蔬菜博览会,发现市郊崛起一片现代化建筑群。这就是刚刚在4月20日举行落成典礼的寿光现代中学。学校占地460亩,已完成建筑面积13.2万平方米,拥有五网合一的多媒体教室100个,物理、化学、生物实验室20个。学校可容纳5000名学生和1000名教工。
  寿光市是我国著名的蔬菜生产基地。近年来,寿光人在发展蔬菜生产的过程中,切身体会到科技和教育的巨大作用。市委、市政府决定投资2亿多元,兴建一所面向21世纪的现代化中学。1999年9月,寿光现代中学破土动工,2000年8月25日,第一批学生正式入学。
  在历时一年的工程施工建设中,现代中学得到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和关注。寿光市五套班子的领导经常到现场办公,及时解决存在的各种问题。市教委主任张文南把建好现代中学作为自己工作的重点,无论早晚,经常出现在工地上。
  要把现代中学办成一流的学校,还需要一流的师资队伍,一流的管理水平。1999年12月,经多方考察论证,年仅52岁的寿光市实验中学校长张春和被寿光市委选聘为现代中学校长,并兼任实验中学校长。张春和校长经过深思熟虑,提出了“让寻常百姓的孩子受到最优质的教育”的办学理念,受到普遍重视。谈起今后的打算,张校长说,学校将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能够适应21世纪要求的高素质人才为目标,坚持以人为本,大力实施素质教育。
  学校还与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的中学联合办学,其中,与澳大利亚联合成立了中澳现代外国语学校,与山东永安篮球俱乐部联合成立山东永安篮球学校。现代中学开创了在国内横向办学、与国际教育接轨的新路子。


第6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空中客车公司在北航设立奖学金
  本报讯法国空中客车公司自今年起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设立奖学金,用于奖励优秀学生、资助贫困学生,并支持学生的科技制作活动。该公司首席执行官诺尔·费加德先生日前专程到北航演讲并颁发奖学金,同时接受学校颁发的名誉教授证书。(董文)


第6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创源公司向教育部捐赠反病毒软件
  本报讯为了建立有效的网络安全保障体系,推进我国教育行业内部信息安全工程建设,上海创源计算机信息安全有限公司日前在京向教育部捐赠了价值一千万元的反病毒软件,以提高基础教育网络和各应用系统的抗攻击能力。
  (甘露)


第6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心脑血管病救助工程启动
  本报讯全国心脑血管疾病救助工程启动仪式暨“络欣通杯”健康勇士评选颁奖仪式日前在北戴河举行。由中国老年报社和山西瑞福莱药业有限公司共同发起的心脑血管病救助活动,主要内容包括送医送药下乡、健康知识普及、定期救助无力治疗的患者等。(晓丁)


第6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黑色的警示
——长江生态安全述评之一
本报记者白剑峰
  “蛮河水,实在脏,闻得臭,洗得痒,鱼不生,草不长。”这是流传在湖北襄樊的一段民谣。蛮河,汉江支流之一,由于污染严重,已经成为一条“死河”,水中溶解氧为零。然而,就是这样一条条黑色的河流,最终汇入长江,给长江的生态安全带来威胁。
  长江是我国第一大河,干流总长6393公里,径流量占全国径流总量的36%。沿长江而行,记者常常看到这样的情景:浓浓的黑液泛着白沫,从岸边的排污口中喷涌而出,肆无忌惮地注入长江,犹如一条条乌龙。据了解,许多城镇的生活污水、工业污水和粪便等均未进行过无害化处理,直接排入了长江。
  据1999年《中国水资源公报》显示,长江流域工业废水和城镇生活污水为207亿吨,占全国废污水排放总量的近1/3。在已监测的3万多公里的总评价河长中,劣于3类水河长占20.8%。沿江21个城市江段,岸边污染带累计总长已达560余公里。
  长江水利委员会专家史立人指出:尽管长江水量巨大,稀释自净能力较强,总体水质尚好,但部分支流、湖泊及城市江段近岸水域污染严重,近几十年来一直呈发展趋势,水污染的范围和程度还在不断加剧,水体中污染物种类和含量也在上升。目前水污染正由城市向农村蔓延,由支流向干流扩展,由东部向西部延伸,长江水资源保护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湖北荆州市沙市造纸厂曾是污染大户,每天向长江排放大量黑液,直接危害到下游自来水厂取水口的安全。去年底,该企业由于未能实现达标排放,被市环保局下达了停产治理通知书。但是,该企业明关暗开,一直在断断续续生产,群众反映十分强烈。然而,面对这种破坏环境的行为,荆州市环保局却不闻不问。日前,记者先后两次到该企业暗访,均发现有非法排污现象。在这里,神圣的《环境保护法》变成了一张苍白的废纸,而长江母亲河也成了一条“排污沟”。
  多年来,长江沿岸许多地区习惯于向大自然索取和掠夺。在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时,首先想到的不是如何治理污染,而是如何将污染转嫁给长江,致使长江水质呈持续恶化趋势,许多城市近岸水域污染严重。目前,长江干流沿岸共有取水口近500个,但取水口与排污口犬牙交错,清水与污水共生,有的排污口竟在自来水厂取水口上游不足百米。更令人担忧的是,长江沿岸城市的生活污水处理率极低,许多城市连一座污水处理厂也没有,就连上海市的生活污水处理率也仅为50%,从而形成了“一江浊水向东流”的局面。于是,人们无法摆脱这样一个怪圈:自己排污自己喝。试想,如果真有一天,守着长江没水喝,那又会是怎样的悲哀?
  中国工程院刘鸿亮等院士指出,2003年三峡水库蓄水后,长江水质将面临更大的威胁,因为长江流速将变缓,自净能力减弱,原来已形成的污染带变长加宽;同时,库区人口规模扩大,库区环境容量减小。因此,治理长江水污染刻不容缓。


第6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团中央组织暑期实践教育活动
 数百万中学生走进社会大课堂
  本报长春7月18日电全国中学生“走进社会大课堂”暑期实践教育活动启动暨长春市中学生实践营出征仪式今天在此间举行,这标志着由团中央组织的这项中学生暑期实践活动全面展开。全国各地数百万中学生将陆续加入到活动中来,掀起寻访革命圣地、素质训练、环境保护、志愿服务的实践热潮。
  “走进社会大课堂”暑期实践教育活动到10月结束,旨在发挥共青团组织实践育人的优势,鼓励和引导中学生积极参加各种形式的课外实践教育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推进素质教育。活动内容包括素质训练、科普行动、法律宣传、环境保护、志愿服务,各地还根据实际情况组织中学生进行实习、军训、勤工助学、生产劳动、文艺演出等。
  团中央书记处书记胡春华在出征仪式上说,“走进社会大课堂”暑期实践教育活动是适应社会和学生的新变化,对已开展10多年的中学生实践教育活动的深化和发展。他希望广大中学生通过参加各种活动,更多地认识社会,了解国情,锤炼过硬本领,树立团结协作、互助友爱的精神,在社会实践中健康成长。(王松山郭舒)


第6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7月18日,第二届全国教育工作者发明与科教制作展览会在南京开幕,选自2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403件优秀发明与科教制作成果参加了展览。图为发明者在介绍和展示他们的发明成果。本报记者顾兆农摄


第6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302医院走出肝病治疗新路
  本报讯解放军302医院积极开展外科手术,感染外科成立两年来共收治病人410例,开展手术306台次,手术数量和质量在全国兄弟医院中都位列前茅。该院于1999年6月正式组建感染外科,为中晚期和重症肝病患者带来了福音。感染外科瞄准国际医学前沿,聘请国内著名肝胆外科专家韩本立教授为顾问,医院还配备了层流净化手术间、氩气刀等一流的医疗设备。(黄显斌唐明山)


第6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北京内蒙古中学生共植“绿色友谊树”
  本报讯来自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的八十名青少年日前与北京宏志中学结下了“绿色友谊”——他们结为友好共建单位,在长城脚下共同种植“绿色友谊树”,并联合向全国青少年发出倡议:保护环境,做一名绿色环保宣传员,每年至少参加一次义务植树或环境保护公益活动。(何文)


第6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新型管道防腐技术问世
  本报讯光大国际建设工程总公司采用国际先进技术,日前在京建成“环氧粉末喷涂生产线”。这项技术采用无毒的环氧树脂,并通过对其改进,
  提高了粉末涂层的高分子交联密度;通过对固化剂的改进,提高了管道的硬度。该生产线的建成标志着我国管道防腐业告别小作坊,具备大批量制造高质量管道的能力。(肖佳)


第6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北京推广中学名校长办学经验
  本报讯有一位好校长,就会有一所好学校。正因如此,北京市日前为中学名校长举行了办学思想和经验研讨会,以期通过推广他们的经验,促进中等学校的改革和发展。
  曾经担任全国名校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校长多年的王本中、张锦斋在研讨会上登上讲台讲述了自己在深化教学改革等方面的不懈探索。(尹鸿祝)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