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7月17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国际)
专栏:

江主席会见俄国家杜马主席
  本报莫斯科7月16日电记者刘水明、孙勇军、马剑报道: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今天下午在俄罗斯国家杜马大厦会见了俄罗斯国家杜马主席谢列兹尼奥夫。
  江泽民说,这已经是他第三次来国家杜马(议会下院)做客,很高兴见到老朋友。他向谢列兹尼奥夫主席转达了李鹏委员长的问候,并表示李鹏委员长期待着今年秋天与谢列兹尼奥夫主席在北京见面。
  江泽民说:10年来,中俄关系发展取得重大成就。双方睦邻友好合作关系的社会政治和经济基础不断巩固。世纪之交,两国领导人肩负着为中俄关系发展作出长远战略规划的历史使命。这正是我去年向普京总统提议签署《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的初衷。现在我们高兴地看到,这个条约已顺利签署,中俄“世代友好、永不为敌”的和平思想已经用法律形式确定下来,并成为指导两国关系发展的大纲。
  江泽民说:根据两国法律规定,《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需经双方议会批准。中国人大和俄国家杜马都是发展两国友好合作关系的积极倡导者。对条约在两国议会顺利通过我们很有信心。同时也希望两国议会利用批准条约的机会,在你们所代表的广大选民中广泛宣传条约的原则和精神,使两国人民都能自觉自愿投入到发展中俄睦邻友好与互利合作的大业中来。
  谢列兹尼奥夫对此表示感谢,并表示非常高兴又一次在俄国家杜马与江主席会见,他对江主席访俄表示热烈欢迎。他对北京将承办2008年奥运会表示衷心祝贺,对北京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感到高兴。他说,他高兴地获悉,今天上午江主席和普京总统进行了富有成效的会谈,并签署了两国睦邻友好合作条约。今年秋天俄议会复会后将尽快讨论通过这一条约。
  江泽民说:议会交往是两国关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去年初产生的新一届国家杜马积极主张发展对华全面友好合作,与中国全国人大建立了密切的交往与协作关系。这与你及在座各位朋友的共同努力是分不开的。“俄中友好小组”是杜马最大议员小组之一。这充分说明,中俄发展睦邻友好与互利合作关系深入人心,有牢固的社会政治基础。
  江泽民对谢列兹尼奥夫一贯支持中国在台湾、西藏等问题上的原则立场表示高度赞赏。谢列兹尼奥夫表示,俄国家杜马支持发展俄中关系,支持一个中国的立场是坚定不移的。
  江泽民欢迎谢列兹尼奥夫今年秋天再度访华,希望他多带一些议员,到中国多走走,多看看,为增进两国全面友好合作继续作出贡献。
(附图片)
  7月16日,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在俄罗斯国家杜马大厦会见俄罗斯国家杜马主席谢列兹尼奥夫。新华社记者马占成摄


第3版(国际)
专栏:国外特写

盛典载史册
  坐落在涅格林纳河和莫斯科河汇合处鲍罗维茨丘陵上的克里姆林宫是莫斯科的心脏,它是俄罗斯古老文明的象征。今天,这座建于800多年前的著名宫殿成了又一重大事件的见证。上午,金碧辉煌的弗拉基米尔厅华灯齐放,灿烂的阳光透过圆形拱顶的玻璃天窗,照射在右侧的大理石柱上,与厅内灯光交相辉映。大厅正前方的楼梯两侧插着中、俄两国国旗,中央一张镶嵌着金色花边的乳白色长条桌上,摆放着耀眼的红色文本。具有深远意义的《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的正式签字仪式,就在这里隆重举行。
  离签字仪式开始还有一个多小时,上百名各国记者就早早来到现场,有的还肩挨肩地挤在一起,翘首等待一个庄严时刻的到来。中午12时45分,军乐奏响,刚刚结束会谈的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和俄罗斯总统普京从冬季花园步入大厅并在签字桌前分别入座。这时,司仪宣布仪式开始。江主席和普京总统同时拿起笔,首先庄重地在《中俄元首莫斯科联合声明》上签字。接着,江主席和普京总统又庄重地在《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文本上签字。顿时,大厅内爆发出热烈的掌声。这掌声,充分表达了中俄两国人民渴望世代永做好邻居、好伙伴、好朋友的共同心声。
  闪光灯闪烁,江主席和普京总统相互交换条约文本,将四只大手有力地叠握在一起,然后又高兴地长时间热烈拥抱。江主席与普京总统的握手拥抱,意义非同寻常,表明中俄两国14亿多人民的心贴得更紧了。签字仪式结束后,江主席与普京总统共同会见记者,对今天签署的条约给予高度评价。
  盛典激动人心,条约永载史册。人们带着酣畅的笑声走出弗拉基米尔厅,仰望万里晴空,衷心祝愿中俄两国人民的友谊与日月同辉,光耀千秋。
  (本报莫斯科7月16日电)


第3版(国际)
专栏:

外国领导人和官员祝贺北京申奥成功
  综合新华社7月16日电连日来,一些国家领导人和政府官员继续以各种形式祝贺北京申奥成功。
  柬埔寨国王诺罗敦·西哈努克13日晚从电视上看到中国北京申办奥运会成功的消息后,立即委托他的秘书打电话给中国驻柬大使馆临时代办张金风。西哈努克国王说,他对中国北京申奥成功感到无比高兴,并表示热烈祝贺。
  朝鲜外务省副相金永日16日会见中国驻朝鲜大使王国章,代表朝鲜政府对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获得成功表示热烈祝贺。金永日说,北京获得2008年奥运会举办权是中国民族史上具有特殊意义的大喜事,同时也是朝鲜人民的喜事。他说,朝鲜劳动党总书记金正日12日在会见中国友好代表团团长姜春云时,已经预祝北京申办奥运会获得成功。他表示,朝鲜人民衷心祝愿中国人民做好一切准备,成功举办2008年奥运会。
  斯洛伐克外交部长库坎、司法部长恰尔诺古尔斯基14日就北京获得2008年奥运会主办权,向中国驻斯洛伐克大使苑桂森表示祝贺。他们指出,“在人口最多的国家举办奥运会将载入奥运史册,相信中国运动员将会夺得更多金牌”。
  阿尔巴尼亚奥委会14日致函中国驻阿尔巴尼亚大使馆,热烈祝贺北京申奥成功。这封由阿尔巴尼亚奥委会秘书长贝洛签署的信函中说,“我们惊喜地获悉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获得成功。对于中国奥林匹克运动和全体中国人民取得的这一成功,我们表示最衷心的祝贺和最崇高的敬意”。
  喀麦隆司法国务部长阿马杜·阿里15日致电中国驻喀麦隆大使许孟水,对北京申奥成功表示最衷心的祝贺。他说,北京申奥成功不仅是中国的胜利,也是包括非洲国家在内的发展中国家的共同胜利。喀已故国际奥委会主席埃松巴的夫人也给中国驻喀使馆打来电话,热烈祝贺北京申奥成功。
  约旦前王储哈桑亲王14日打电话给中国驻约旦大使邱胜云,对我申办2008年夏季奥运会取得成功表示热烈祝贺。哈桑亲王说,他愿与中国人民分享这一喜悦成果。
  马达加斯加参议院院长、国民议会议长和总理等官员14日向中国驻马达加斯加代办薛金维祝贺北京申办奥运会取得成功,并表示,中国赢得2008年奥运会举办权是当之无愧的,马达加斯加与中国共同分享胜利的喜悦。得知中国赢得2008年奥运会举办权后,马达加斯加前驻华大使、马中友协副主席拉库图费林格及中国旅马华侨、华人纷纷打电话、发传真给使馆表示祝贺,认为北京申办成功是一大盛事,长了中国人的志气,振了中国的国威,是海外中国人盼望已久的事情。


第3版(国际)
专栏:

江主席会见叶利钦
  本报莫斯科7月16日电记者刘水明、孙勇军、马剑报道: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和夫人王冶坪今天下午出席了俄罗斯首任总统叶利钦和夫人举行的茶会。双方在亲切、友好的气氛中进行了愉快的交谈。
  江泽民说:“我们不久前在北京见过面,谈得很愉快。现在又在莫斯科重逢。老朋友相聚总是特别高兴。我们共事10年,为建立新型中俄关系付出了很大努力。根据冷战后国际形势的变化,从两国和两国人民的根本愿望出发,我们共同缔造了面向21世纪的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使两国各领域的合作取得了丰硕成果。你退休后,仍一如既往地关注中俄关系的发展,我很钦佩。”
  江泽民说:今天上午我和普京总统签署了《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条约体现了我和你过去共同发表的10多个宣言或声明的原则和精神。我想,这样的条约,不仅会造福两国和两国人民,而且对世界和平、稳定与发展也是一大贡献。
  叶利钦对江泽民主席来访表示热烈欢迎。他说,江主席是他的老朋友。他为有机会在莫斯科与江主席再次见面感到十分高兴。
  叶利钦说,他一直密切关注着俄中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发展。江主席同普京总统签署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对俄中两国、对世界和平都非常重要。
  钱其琛副总理及夫人周寒琼、中国驻俄大使武韬、外交部副部长张德广会见时在座。
(附图片)
  七月十六日,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和夫人王冶坪出席俄罗斯首任总统叶利钦和夫人举行的茶会。新华社记者王新庆摄


第3版(国际)
专栏:

江主席会见萨马兰奇
  本报莫斯科7月15日电记者刘水明、孙勇军、马剑报道:正在俄罗斯进行国事访问的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今晚在中国驻俄罗斯大使馆会见了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
  江泽民对国际奥委会作出2008年奥运会在北京举办的决定表示非常高兴。他说:“这一消息传来,不仅整个北京,而且中国举国上下都沸腾了。在北京市群众的庆祝大会上,我祝贺北京申奥成功,也对全国人民以及国际奥委会的大力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我相信,北京一定有能力把2008年奥运会办好,我们欢迎世界各国朋友光临2008年奥运会。”
  萨马兰奇代表国际奥委会对2008年奥运会能在中国首都北京举办同样表示十分高兴。他说,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中国人民一直十分支持国际奥林匹克运动。他对自己在担任国际奥委会主席期间能看到中国申奥成功深感欣慰。他说,北京终于赢得了奥运会主办权,这不仅对中国是重要的,而且对国际奥委会也是至关重要的。他表示相信,北京一定能够展现其卓越的组织能力,把2008年奥运会办成奥林匹克历史上最出色的一届奥运会。
  国务院副总理钱其琛以及国际奥委会部分官员会见时在座。
(附图片)
  七月十五日,正在俄罗斯进行国事访问的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在中国驻俄罗斯大使馆会见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新华社记者马占成摄


第3版(国际)
专栏:述评

中俄两国人民的共同心声
刘水明
  7月16日,正在俄罗斯进行国事访问的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和俄罗斯总统普京在莫斯科克里姆林宫共同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俄罗斯联邦睦邻友好合作条约》(简称《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这是中俄两国关系史上一件具有划时代意义和深远影响的大事。
  《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的主导精神是两国和两国人民“世代友好,永不为敌”,把双方永做好邻居、好伙伴、好朋友的坚定意志用法律形式固定下来,充分表达了中俄两国人民的真诚愿望和共同心声,必将得到两国人民由衷的拥护和支持。该条约的正式签署,标志着中俄平等互信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又迈入一个新阶段。
  近10年来,中俄从“相互视为友好国家”到“建设性伙伴关系”,再到“平等互信、面向21世纪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两国元首签署了10多个联合声明和宣言,为不断加强、深化和充实双边关系确定了一系列重要原则。《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就是这些原则的高度概括和提炼,它是指导21世纪中俄两国关系长期、健康、稳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开宗明义,在导言部分就昭示天下:中俄“坚信巩固两国间各个领域的友好、睦邻与互利合作符合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有利于维护亚洲乃至世界的和平、安全与稳定,重申各自根据《联合国宪章》及其参加的其它国际条约所承担的义务,希望促进建立以恪守公认的国际法原则与准则为基础的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致力于将两国关系提高到崭新的水平,决心使两国人民间的友谊世代相传。”
  《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共25条,主要内容有:双方根据公认的国际法原则和准则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长期、全面地发展两国睦邻、友好、合作和平等信任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在相互关系中不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也不相互采取经济及其它施压手段,以和平方式解决彼此间的分歧,重申互不首先使用核武器和互不将战略核导弹瞄准对方;相互尊重对方根据本国国情所选择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道路;相互支持对方在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问题上的政策。俄方承认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代表全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俄方反对任何形式的“台湾独立”;决心并积极致力于将两国边界建设成为永久和平、世代友好的边界,将根据现行的协定采取措施,加强边境地区军事领域的信任措施和相互裁减军事力量;互不参加任何损害另一方主权、安全和领土完整的行动,一方不得允许第三国利用其领土损害另一方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等。此外,条约还就双方在政治、经贸、科技、人文、环保、司法以及国际事务等领域开展全面务实的合作规定了基本框架。
  《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是两国领导人共同构筑的新型国家关系的法律化,这种关系的本质特征是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国,其基本宗旨是实现长期睦邻友好、平等信任、互利合作、共同发展。毋庸讳言,中俄两国关系是在经过几十年的风雨洗礼后,才逐步走向成熟的。历史上中国与原苏联有过结盟关系,也曾发生过长期对抗,实践证明两者都不是最佳的选择。中俄毗邻而居的特殊地缘联系,注定两国拥有不少利益汇合点。目前,中俄两国都面临着对内发展经济、维护民族团结,对外捍卫独立和主权、维护各自在国际上应有的地位和正当权益的繁重任务。中俄新型大国关系的建立、巩固和发展,是双方总结历史经验教训、以国家最高利益为出发点而共同作出的必然抉择,是一种高瞻远瞩、面向未来的长期战略安排,既符合两国人民的迫切愿望和根本利益,又顺应冷战结束后世界要求和平、稳定与发展的潮流,因而具有坚实的基础和强大的生命力。
  《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的诞生,在当今国际关系史上堪称创举,其积极影响已远远超出两国关系的范畴。这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是它丰富的内涵完全与《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其他公认的国际法准则并行不悖;二是它所体现的以互信、互利、平等、合作为核心的安全观,彻底摒弃了冷战思维、集团政治的旧模式,是建立新型国家关系的成功范例;三是条约对当前重大国际问题提出了许多共同一致的主张,标志着两国将进一步密切在国际事务中的磋商与协调。如双方“主张严格遵守公认的国际法原则和准则,反对任何以武力施压或以种种借口干涉主权国家内政的行为”,“反对可能对国际稳定、安全与和平造成威胁的行为”,“共同致力于维护全球战略平衡与稳定”,“积极推动核裁军进程”,“加强在联合国及其安理会和联合国专门机构的合作”,“确保联合国安理会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领域的主要责任”,“大力促进加强两国周边地区的稳定,推动旨在上述地区建立符合其实际的安全和合作问题多边协作机制的努力”,等等。中俄把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提升到更高的层次,有利于推动世界多极化进程,有利于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
  《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赋予两国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以长期稳定的性质,它为这种关系所确立的基本方向,不会因两国国内局势和国际风云的变化而改变。可以预见,在《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的指引下,两国战略协作关系必将取得更加丰硕的成果。中俄两国人民一定能够成为永久的好邻居、好伙伴、好朋友。中俄两国人民的友谊之树一定会世代常青!(本报莫斯科7月16日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