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7月14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大地·读书)
专栏:论著简评

捧出新编谢后人
——读《骈体语译文心雕龙》
缪俊杰
  诗人张光年(光未然)在他八十一岁生日时,写了三首名为《自遣》的七绝,其中第三首曰:“何尝生不逢良辰?一代风云百代惊!中年遗憾晚年补,捧出新编谢后人。”这是有感而发的。时间过了七年,在这位老诗人米寿将临之际,他的《骈体语译文心雕龙》由上海书店出版社出版,他在本书序言中高兴地说:“我的四十年的愿望即将实现了,这对于一个‘将进酒’(戏用这个汉代饶歌名与‘将近九十’谐音)的老人,是值得欣慰的。”可以说,这是他“中年遗憾晚年补,捧出新编谢后人”两句诗的最好注脚。
  《文心雕龙》产生了于公元六世纪齐梁时代,是一部“体大思精”的古代文学理论巨著。鲁迅先生曾将它和古希腊亚里士多德的《诗学》相提并论,认为是我国文化史上永放光芒的经典之作。研究《文心雕龙》成为国际性的一门显学。但由于这部古典理论名著是用骈体古文撰写的,理奥文深,一般的文学爱好者是相当难于读懂和接受的。四十年前,即1961年,张光年在主持《文艺报》工作时,曾向作协刊物编辑部的同仁讲授《文心雕龙》,并将其中的《神思》、《体性》、《风骨》、《通变》、《定势》、《精采》六篇用语体文翻译出来,油印分发给听者。结果大受欢迎。于是,许多文友同仁鼓励他把全书都译出来。他暗下决心,不管多么困难,也要做完这件工作。但是四十年的政治风云和几次疾病的袭击,使这件工作长期中断。八十岁之后,特别是近一两年来,光年同志以病弱之身,重理旧业,终于做完了这件艰巨而有益于文坛、有益于社会的工作,我们广大读者怎么不为老诗人的丰收而高兴呢?
  作为一部古典理论著作,《文心雕龙》在结构和行文上都具有它的独特性。张光年立意将刘勰漂亮的骈体古文,也用语体骈文翻译出来,力求做到上下句对偶相称,平仄协调,一句古文译成一句语体文,不失原意。译者认为,要做到这一点,至少有三个难度:一是“信”(准确),二是“达”(流畅),三是“雅”(美好)。我们这位文学前辈、老诗人迎难而上,不辞辛劳,一直朝着“信”、“达”、“雅”这三个目标挥毫运斤。
  《文心雕龙》全书共五十篇,张光年先生根据“古为今用”的原则,只选取了对当代文学爱好者研习、对他们从事创作与评论工作有重要参考作用,也有助于青年一代增进文学知识提高文学素养的三十篇,把它翻译出来。其中作为全书纲领性的《原道》、《徵圣》、《崇经》、《辨骚》,作为文体论的《明诗》、《诠赋》、《诸子》、《论说》,自《神思》、《体性》、《风骨》以下属于创作论、批评论直至最后的《知音》、《程器》、《序志》译者认为这些都是十分重要的、文字非常美好,而且是他十分赞佩的。因而根据“信”、“达”、“雅”的原则,逐篇把它翻译出来。我读了光年同志的这部译著,觉得他翻译得非常精到,既不失原意、不失古韵,保留了原著优美的原貌,又畅达易懂,让人得到清新畅晓的新的美感享受。
  光年同志在本书的扉页上写下了这样几行字:“谨以此书献给新世纪的文学青年:我架起一座龙纹桥,通向他中古的文心。他的文心寄托深远啊,寄予龙飞凤舞的后来人。”这是一位将近九旬的文学前辈的殷切之情。他架起这座“龙纹桥”,是想把我国古代文论与今天的文学创作沟通起来。我们新一代的文学新人辈出,愿他们不仅从现实生活中吸取素材,也愿他们能从我国的文学遗产中吸取理论素养。我在读了张光年同志的这个译本之后,很想借用歌星们的一句口头禅:“希望大家喜欢”,向广大读者、特别是青年文学爱好者推荐这部情文并茂的好书!


第7版(大地·读书)
专栏:

《毛泽东与共和国重大历史事件》
萧心力主编
本书以翔实的材料,生动的文笔,着重叙述了毛泽东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中发挥的别人不可比拟和取代的历史作用。全书共记事项三十一件,内容涉及毛泽东与抗美援朝、高饶事件、胡风事件、整风反右、“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特赦战犯、农业学大寨、林彪事件、乒乓外交等共和国历史中有影响的重要历史事件。


第7版(大地·读书)
专栏:

“伟人的非常之路”丛书
  丛书各册以生动的文笔、翔实的材料,介绍了一代伟人在重大困难关头坚毅而睿智的表现,展示了他们傲霜立雪、勇往直前的非凡人格。这套丛书共分十本,分别记述了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邓小平、任弼时、张闻天、宋庆龄、陈云、李先念等伟人不平凡的人生之路。(以上图书由人民出版社出版)


第7版(大地·读书)
专栏:

走上伟大的道路
——简评《红军之父》暨元帅传记丛书
徐贵祥
  1950年5月6日,美国女作家艾格尼丝·史沫特莱与世长辞,临终留下遗嘱:把骨灰埋在中国,遗物交给朱德总司令处理……这位“像热爱自己的祖国一样热爱中国”、“经常忘记了自己并不是中国人”的美国人,就是以这样一种令人震撼的方式表达了她对中国人民和朱德元帅的诚挚感情。而在此之前她生命的最后日子里,她的全部能量几乎都投入到朱德元帅的传记《伟大的道路》写作之中。诚然,史沫特莱并非是第一个踏进中国革命土地、并且始终以中国革命事业为己任的外国人,早在1936年,与史沫特莱同时代的另一位美国作家埃德加·斯诺就冒险进入中国的陕甘宁边区,采访了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彭德怀、徐向前、聂荣臻等中国人民军队的缔造者,为当时的英美报刊写了轰动一时的通讯报道和后来成书的《红星照耀中国》。迄今为止,《红星照耀中国》和《伟大的道路》仍然是介绍中国革命早期情况和介绍中国革命领袖的具有权威意义的著作,也可以看成是记述中国革命斗争的开先河之作,它们为此后几十年有关此类题材的写作,尤其是传记文学创作提供了重要的原始依据和无限丰富的想象空间,而史沫特莱在《伟大的道路》中恰如其分地赋予朱德“红军之父”的称谓,则在六十多年后成为朱德元帅另一本文学传记的书名:《红军之父》。
  如今,把这本新书同《红星照耀中国》和《伟大的道路》对照阅读,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因为聚焦点不同,诞生的背景不同,功能不同,对于读者产生的影响不同,尤其是对于中国革命所产生的作用不同,后者是无法和前者相提并论的。但是,在这二者之间,描绘中国革命辉煌的历程,塑造伟人形象,探索领袖人物的心灵,启迪和激励后人的根本目的,又是相同的。
  较之史沫特莱的《伟大的道路》,刘学民、王法安、肖思科共同创作的《红军之父》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新,因为历史已经走到了新的世纪,当代作家观照历史的角度和侧重审视的断面必然区别于六十多年前。二是近,因为这部传记是由中国人写的,贯穿着中国人的价值观念、道德尺度和审美趣味,使读者与元帅的距离自然又近了一步。三是真,毕竟经历了六十多年的风雨,随着时间推移和对于大量资料的重新考证确定,历史上的许多迷雾都已经被驱散,一些鲜为人知的史实浮出了水面,在新的出版物里,对于一些必须的而又曾经失传的情节进行挖掘补充成为可能。
  《红军之父》属于传记范畴,但又并非严格意义的人物传记,同国内已经出现的众多的传记、回忆录等形式的图书相比较,它更加注重文学性,侧重于写出历史中的人物,而不是人物的历史。首先,叙述语言和描述语言以及人物的生活化语言的熟练运用,使作品变得充满灵性,具有较强的感染力。它是这样把我们带进那个时代并接触那些人物的:一位布衣青年夹着一把油纸雨伞,在通往安源矿山的路上行走着。那是中共湖南地区的委员毛泽东。一位英俊腼腆的青年在欧洲的原野上穿行着。这是中共旅欧支部的负责人之一周恩来。一位憨实的汉子在上海的街区打探他要去的地方。这是滇军名将,此时已退出滇军的朱德。1922年9月初,逃脱缉捕的朱德到了巴黎,然后又辗转来到柏林,找到了中共旅欧组织的负责人周恩来,假如说朱德的一生是一条充满传奇的长河,那么入党则是一朵特异的浪花。这浪花是清新快乐的,它把朱德由于语言不通造成的阴影一扫而光。就是从这一年起,他同未来的战友们一起,站到了同一信仰的起跑线上,一直走到他们生命的终点,始终没有分开过……这种寓情于物、蕴含诗意的叙述,生动机智,引人入胜。毫无疑问,加入中国共产党,这就是史沫特莱所说的“伟大的道路”的起点,从这里出发的还有彭德怀、刘伯承、徐向前、聂荣臻……作为卓越的军人,在信仰的旗帜下,他们是以战斗来捍卫信仰的。也许,那时候他们中的许多人还都互不相识,但这又有什么关系呢?共同的信仰最终要把他们集合在几十年后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的授勋仪式上,甚至还要共同出现在同一套丛书里。
  《红军之父》是解放军出版社自五年前就开始培育选题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元帅传记丛书”之一种,这套丛书目前已出版五本,编者对既有出版资源进行创造性的开发,在宏观上把握丛书的整体文学风格,并对内容的取舍统揽考虑,选择元帅们人生经历的不同侧面和重要阶段,将其放大投射,因而使每部作品各具特色,人物形象血肉丰满。其中,《雄关漫道》以凌厉豪放的笔触,浓墨重彩地描抹了彭德怀屡次受命于危难之中,力挽狂澜的大将风采;《新孙吴》塑造了刘伯承军事理论家和战略家的风度;《高山魂》集中笔墨刻画了徐向前元帅历尽艰难坚韧不拔的性格特征;《大漠长空》再展聂荣臻在国防科技战线上高瞻远瞩深谋远虑的风采。这套丛书的问世同六十多年前的作品形成遥相呼应的态势,元帅们的光辉业绩经过几代中外作家的细致拂拭,闪射的光辉更加璀璨夺目。


第7版(大地·读书)
专栏:

三联新书
  《现代中国学术论衡》
  钱穆著在这部著作中,作者分别就宗教、哲学、科学、心理学、史学、考古学、教育学、政治学、社会学、文学、艺术、音乐等近现代学术门类,从中西对照的角度,指出中国重和合会通,西方重分别独立“这一中西学术乃至思想文化之根本区别”,并将各现代学术还诸旧传统,指出其本属相通及互有得失之处。作者从大处着眼,又具体论证,深入浅出地剖析了现代中国学术的复杂处境及其未来走向。
《中国历史研究法》
  钱穆著本书由作者的八次演讲汇集而成。作者以通史和文化史为总题,以政治史、社会史、经济史、学术史、历史人物、历史地理为分题,言简意赅地论述了中国历史研究的大意和方法,可谓作者对中国史学大纲要义之简述。
《国史新论》
  钱穆著作者从中国的社会、文化演变、传统的政治、教育制度等多个角度,对洋洋几千年中国历史之特质、症结、演变及对当今社会现实的巨大影响,作了高屋建瓴的精彩铺陈与抒发。每一论题必分古今先后时代之不同,而提示其演变。各篇著作有其共通之本源,本之于当今社会之思潮。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钱穆著作者在书中分别就汉、唐、宋、明、清五朝的政府组织、百官职权、考试监察、财经赋税、兵役义务等政治制度作了概观和比较,叙述其因革演变,指陈其利害得失。既总括了中国历史与政治的精要大义,又点明近现代国人对传统文化和精神的种种说解。不失为一部“简明中国政治制度史”。
《十六世纪明代中国之财政与税收》
  黄仁宇著黄仁宇作品系列。作者以《明实录》、明人奏疏笔记和明代地方志史料为基础,充分吸收了七十年代以前中国大陆、台湾以及欧美、日本的研究成果,对明代中国的财政与税收进行了极为细致的分析,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见解,是明代财政史研究的力作。
《新英语九百句——语调对白》
  米勒编这是一部英语学习的辅助读物。旨在培养学习者的语感,增强听说能力。


第7版(大地·读书)
专栏:

《毛泽东武略》
  胡哲峰著
本书重点在揭示毛泽东军事艺术和用兵谋略,对其建军思想等内容则略而不详;对理论的阐述尽量做到简明扼要,对某一思想在战争实践中的形成和演变则条分缕析。叙述中以军事理论为经,以战史战例为纬,纵横上下,将丰富的军事理论融于生动的战争实践分析之中。本书写作取法“形而中”,文笔晓畅,学术性和可读性兼俱。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