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6月25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民族希望)
专栏:新世纪的共产党人

迎难而上的“老正点”
——记共产党员、郑州机务段司机张俊卿
本报记者李杰
坐在记者面前的是一个普通而富有传奇色彩的火车司机,如果没有人介绍,你很难把他同“中华技能大奖”第一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全国劳动模范”等诸多荣誉联系起来。今年54岁的张俊卿,从18岁起开始同“火车头”打交道,开了36年火车,驾驶过蒸汽、内燃、电力三大类8种机型的机车,牵引600多趟专运、10000多趟客车,趟趟正点。安全行走160多万公里,相当于绕地球飞奔40圈,而没发生过任何事故。共为国家节约煤、油、电折合人民币400多万元。
张俊卿身上有一股迎难而上的劲儿,总是在艰苦危险的关头站出来打头阵
1965年,年仅18岁的张俊卿从郑州铁路司机学校毕业,主动报名支援祖国边疆铁路建设,被分配到成都铁路局贵阳机务段。他所在机班担当的400多公里的铁路线上就有400多个隧道和桥梁,地理环境十分险恶。张俊卿最初在解放1型蒸汽机车上当司炉,干的是火车上最苦最累的活,跑川黔线上最艰险的贵阳至遵义段,154公里的运行线路,最大坡度达千分之二十,对行车安全要求特别高,这使得张俊卿比别人要付出多几倍的力气。从那时起,他养成了钻研技术作笔记的习惯。厚厚的笔记中,记满了他对各种机车性能、构造、运用情况、疑难问题的解决方法和安全行车的经验体会。
张俊卿身上充满了迎难而上的劲儿,总是在艰苦危险的关头站出来打头阵。1973年,张俊卿参加了铁道部组织的货车定吨牵引试验,驾驶解放1型蒸汽机车在贵阳至六枝间千分之十二的长大坡道上试轴。这段150公里的线路坡度陡、隧道多、曲线半径小,此前货车牵引吨位始终在900吨左右,现在一下子要把货车牵引吨位提高到1460吨,任务异常艰巨。与张俊卿同时参加试验的一个机班4位同志因列车被迫停在岩角寨隧道遭遇瓦斯毒害而全部牺牲。在生与死的考验面前,张俊卿主动请缨:“这段线路我熟悉,让我来吧。”凭着丰富的行车经验和过硬的技术,在伙伴们的密切配合下,8分钟后,他们胜利闯过了被称为“鬼门关”的长达2740米的岩角寨隧道,创下了用蒸汽机车牵引1460吨货物的最高纪录,为提高运输能力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数据。
1982年,张俊卿调回郑州机务段西线车队,他把自己担当的郑州至三门峡西269公里的线路上沟沟坎坎都记在心里,哪里坡度大需要加速,哪里曲线半径小需要减速,甚至哪架信号灯瞭望困难,他的脑子里都有本明细账。他熟悉掌握机车性能和区间运行时间,达到了出神入化的状态,车队战友们都敬佩地叫他“老正点”和“节约标兵”。
做一名优秀的火车司机,是他生命中最大的价值和乐趣
当火车司机没有节假日,不分白天黑夜,长年累月奔波在外。可张俊卿却毫无怨言,做一名优秀火车司机已成为他生命中最大的价值和乐趣。多年来,每次机车换型,他都是第一个掌握机车性能。几十年来,他记了30多本学习笔记,画电路草图1000余张。西线SS7新型电力机车上马,年过半百的他又第一批考上一等司机,成了工人技师。
“开火车要多动脑筋、多学习,技术老本可吃不得。”铁路提速调图后,列车跑不上点是常事儿,大伙都很发愁。张俊卿在跑点上下了大功夫,每一趟车,他都根据线路纵断面、区间时分、天气状况等细心琢磨操纵方法,做到小区间不丢点、大区间不运缓,保证了趟趟正点。
“我要对我身后所乘坐列车的千万名旅客的生命安全负责,开好车、保安全是咱的天职。”朴实无华的话,体现出一位普通共产党员爱岗敬业的主人翁精神。多年来,张俊卿在工作中始终坚持一个“早”字:早出勤、早起机、早出库。按要求,提前80分钟出勤就行,可他总是提前近2小时,及早检查机车。他还摸索出“四定一观”安全行车法,共防止各类事故1460多件,其中防止重大、大事故270多件。
在荣誉面前,张俊卿仍然原来本色,依然干着司机本行
张俊卿在机务段有着“放心司机”的说法,每当有重要牵引任务,车队领导总是第一个想到他,果然趟趟安全平稳。他不仅自己开好车,还热心做好“传帮带”。当司机以来,他先后带过300多个徒弟,其中有20多位走上了领导岗位。
有人羡慕地说,老张开火车有绝活,凭这一手一辈子也吃不完。可张俊卿说:“现代技术更新这么快,不学哪成?瞧,SS8型机车刚学会用,SS9型机车又上马了,技术老本吃不得呀。”这些年来,每次机车换型,他都是第一个掌握机车性能。SS1型机车上马时,为了了解新设备,他带着业务书钻机械间,钻地沟,一点点对照。为掌握各接触器上的线号,他将其制成卡片,一有空就掏出来看。
在荣誉面前,张俊卿从不摆老资格,仍然原来本色,依然干着司机本行,急、难、险、重的任务抢着干,默默地做着一个普通党员该做的事,组织上给的照顾要么谢绝,要么让给别人。同事、邻居谁家有了困难,他都会伸出援助之手。他用“中华技能大奖”的20000元奖金,设立了“人才奖励基金”,用于奖励在技术改造和安全生产中做出贡献的职工。连正常的休息他也常常放弃,累计奉献义务工作日200多天。(附图片)


第8版(民族希望)
专栏:党旗在召唤

发自南湖的“E-mail”
黄琼辉
在我的电脑信箱里,珍藏着一封“伊妹儿”,每次读到她,我的内心都有一种特别的激动。不仅因为她是我收到的第一封电子邮件,更因为她来自嘉兴南湖,来自我们党诞生的圣地。
那是去年的7月1日,刚刚宣读了入党誓词的我,打开了南湖革命纪念馆网站。我没有去过南湖,只是有一次曾在火车上与南湖擦肩而过。那是我最接近南湖的时刻,记得那一刻心里涌起一种莫名的感动,一想到那荡漾的湖水曾孕育出革命的种子,演绎出中国乃至世界革命史上最壮丽的诗篇,便想将来有机会一定要去看一看。此刻南湖就在我的眼前了,虽然我触摸不到那清澈的湖水,但我却分明能够感觉到她的甘甜。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只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红船。它静静地泊在湖面上,仿佛伟人们刚刚离开。我抑制不住激情,打开了网站的留言簿,在上面写下了内心的感受。我告诉他们,我刚刚加入中国共产党,儿时的梦想,今日成了现实,不仅感到光荣与骄傲,更感到一种神圣的责任。参观南湖革命纪念馆网站,重温党的光辉历史,对我这名新党员而言,是一次终生难忘的生动教育。
很快,我收到了南湖革命纪念馆回复的邮件:
“你好!首先祝贺你成为了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愿你怀着心中的梦想,永远紧跟时代的车轮。
“7月1日是党的七十九周年华诞,南湖迎来了数以万计的中外游客,前来瞻仰革命圣地;而且,‘全国党史学术讨论会’在嘉兴召开,这是一件世纪盛事,来自全国各地的党史专家、学者汇聚南湖之畔,为七一的南湖更添喜庆之色!”
这真诚的话语,似一股暖流传遍了我的整个身心。对我这名新党员来说,这是一件多么珍贵的礼物!透过这短短的“伊妹儿”,我分明看到,南湖的红船正乘风破浪,载着我们民族的希望奔向更加崭新的未来。


第8版(民族希望)
专栏:

五四运动前后,一批优秀的知识分子接受了马克思主义。随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中国唯一的无产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诞生了。从此,中国历史揭开了新篇章——
开天辟地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十月革命帮助了全世界也帮助了中国的先进分子,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重新考虑自己的问题。”
1918年7月至1919年元旦,李大钊先后发表了《俄法革命之比较观》等四篇文章,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论述十月革命的性质和伟大意义,拉开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大幕。与李大钊携手战斗的,是被誉为“五四运动的总司令”的陈独秀。继在上海创办《新青年》后,1918年底,他又与李大钊创办了《每周评论》,积极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
从1919年3月到1920年底,2000余名勤工俭学学生赴巴黎留学。留法勤工俭学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产生了重要影响。他们中的周恩来、邓小平、陈毅、李富春、聂荣臻、蔡和森、陈延年、王若飞、李维汉、李立三、蔡畅、向警予等人,后来都成为了中国革命的领导骨干。
在湖南,毛泽东主编《湘江评论》,热情赞颂十月革命的伟大胜利,介绍各国革命运动;在广东,杨匏安发表了一系列推介马克思主义的文章,成为华南地区最早的马克思主义传播者。李汉俊、李达、黄日葵、恽代英、林育南等人也都利用自己主编的报刊或创建的书社,扩大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影响。
1920年3月,中国第一个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团体———北京大学马克思学说研究会成立,邓中夏、高君宇、何孟雄、罗章龙、张国焘成为最早的成员。8月,中国第一个共产主义小组在上海成立,《共产党宣言》第一个全译本也由陈望道翻译出版。随后,北京、武汉、长沙、济南、广东、巴黎和东京等地的共产主义小组相继成立,董必武、陈潭秋、何叔衡、王烬美、邓恩铭、谭平山、林伯渠、赵世炎、施存统等,是这些组织的重要成员。
经过长期思想和组织上的准备,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正式宣告成立,中国历史由此揭开了崭新的篇章。(附图片)
李达董必武邓中夏李汉俊施存统李大钊陈独秀杨匏安毛泽东


第8版(民族希望)
专栏:因为我是共产党员

旗帜·信念
宏君
红色的背景上镶嵌着金光闪闪的镰刀铁锤图案——这,就是中国共产党的党旗。
每一个中国共产党人都熟悉这面旗帜。它火红、炽烈,渗透着无数无产阶级先锋战士抛洒的热血;它豪迈、激越,寄托着千千万万共产党员奋斗的信念和理想……
在弹雨横飞的战场上,在白色恐怖的环境里,经过血与火考验的革命斗士,面对镰刀铁锤默默宣誓:……永不叛党!
在热浪沸腾的现代化建设中,在远征南极科学考察的巨轮上,胸怀报国之志的优秀儿女,面对党旗庄严地举起右手:……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
这旗帜下,是我们的信仰。在一次新党员入党仪式上,一位鬓发斑白的新四军老战士抚摩着党旗,激动地回忆起战争年代的情景:“部队行军打仗,指导员总是带着一把伞一样的东西,外面包一层雨布,里面就是一面党旗。到达宿营地以后,每召开连队党支部会,都要把党旗悬挂在墙上。在战士的心目中,党旗,是十分神圣的,不允许任何人玷污它!”
旗帜下,举起右手,是共产党人精神、信念和理想的凝聚和升华。
在名利面前,在各种各样的诱惑面前,我们的心与那面鲜红的旗帜很容易产生距离。这距离可能会由小变大,也会由大变小。这时刻需要我们再一次庄严地面对那面鲜红的旗帜,检验我们的信念。
“我宣誓:我是真理的信徒,我是正义的战士,我要永远永远为人类的自由幸福而战!”“我们——没有玷污党的荣誉,我们死而无愧!”
这时刻,我们也应该重新捧起革命烈士的诗篇,去倾听那穿过时间长河仍汹涌澎湃的声音。
是什么使得这历史的记录具备了穿透时间的力量?
是顽强的生命力,是代表着中华民族坚强意志的力量!在铁镣、拷打、严寒、饥饿以至死亡的挑战面前,一批批义无返顾的战士奉献出他们所能奉献的一切。为着理想、信念而牺牲的烈士,活得艰难,却又活得尊严。因为,一种崇高的信念,鼓舞和激励着他们。
在革命烈士纪念馆里,我们每天可以看到不息的人流怀着崇敬的情感走进历史,缅怀先烈。然而,我们要做的还远远不止这些。我们不仅要脱帽致敬,献上一束鲜花,我们更需要的是用烈士的信念与品格强壮我们的筋骨,纯洁我们的信仰。
因为,我们有一个神圣的称号:共产党员!


第8版(民族希望)
专栏:旗帜永飘扬

大漠里的“党员家庭”
孙彬王大霖
走进位于和田西北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47团,就走进了一望无际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一位“老八路”怀着对党的坚定信念,半个多世纪以来在这生存条件十分恶劣的地方无怨无悔地默默奉献。
在47团领导的指引下,我们找到了“老八路”王传德的家。这是一间极其普通的平房,王传德老人和老伴王秀兰带着两个孙子住在这里,房内只有子女凑钱买来的一台电视机还透着些许现代气息,其它的与几十年前毫无二致。
今年73岁的王传德老人十分硬朗,岁月在他脸上刻下了一道道年轮。他大声地告诉记者,1949年他所在的部队进入新疆,日夜兼程,横穿塔克拉玛干沙漠,直抵和田,粉碎了敌对势力的分裂阴谋,他所在的团因此被上级授予“英雄团”的光荣称号。为了开发和建设边疆,王传德和战友们留在了亘古荒原里,艰难地开荒造地。为了造福当地群众,他们曾把千辛万苦开垦出来的好地无偿地转送给当地农民,进驻到更加艰苦的沙漠中重新拓荒。
半个世纪以来,王传德老人和其他老战士一样,与干旱、沙漠顽强抗争着。开荒,挖渠,春种,秋收,年复一年。老人说,51年来,他从未回过安徽老家,许多当年一起来的“老八路”一辈子再没有走出沙漠。王传德说:“不管多苦多累,我们没有动摇对党的信念。”
随着时光流逝,当年进疆的一些老战友和60年代的上海、北京知青或退休或返城,他们的子女也纷纷到外地寻找出路,饱受流沙侵袭的团场又陷入后继乏人的窘况。
然而,王传德和老伴王秀兰却并未因此动摇过为国屯垦戍边的信念。王秀兰是1952年参军,她以山东人的执着和坚韧随丈夫在沙漠里苦苦奋斗了近半个世纪。在两位老党员的带领下牞他们的4个子女也相继放弃了外调机会,接过父辈手中的工具,与流沙做着殊死争斗,保卫自己的绿色家园不被吞没。
如今,王传德的4个子女都留在团场工作。尽管收入低微、生活艰苦,但他们经受了考验,先后加入了党组织,像父亲一样成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普通共产党员。其中,长子王新全任8连连长,次子王新平任1连指导员,两个女儿则在团场包田种地。在漫漫风沙和炎炎烈日下,老人与儿女们年复一年地播种着希望……
骄阳下的塔克拉玛干沙漠中,生生不息、傲然不倒的胡杨却显得格外苍翠动人。


第8版(民族希望)
专栏:

为旱作农业奋斗40年的老共产党员、全国劳模李立科一直致力于黄土高原旱作农业技术研究和推广工作。他的旱作农业技术在渭北20多个县推广后,当地小麦亩产成倍增加。图为李立科(右)在向农民技术员传授小麦品种选育技术。范德元摄


第8版(民族希望)
专栏:向党说说心里话

春联诉衷情
一九四九年十月一日,新中国成立,父亲在一九五○年春节深情写下春联:饮水不忘挖井人,翻身感谢共产党,横批:饮水思源。一九七八年十二月,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饱受十年动乱之苦的我兴奋地写下一副春联:“三中全会东风化雨,十亿神州柳暗花明。”横批是“春回大地”。到二○○○年,我家人均收入达一万元,这年春节,在山东大学念书放假回来的儿子写下春联“政通人和华夏今朝逢盛世,国泰民安神州无处不飞花。”横批“中华复兴”。在纪念建党八十周年之际,回想三副对联感慨万千,没有共产党就没有现在的国富民强,我们一家三代人决心永远跟党走。
黑龙江省绥化市广播电视局金永波


第8版(民族希望)
专栏:向党说说心里话

党的光辉照我心
我生长在农村,从小家境贫寒,从小学到中学,学校把我作为特困生照顾,是党的关怀,使我这个农村孩子一步步完成了学业。一九八○年,我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大学,成了村上第一名大学生。大学毕业后,我投身农村教育事业。一九九○年,一场灾难突然降临我头上,我患了严重的左膝化脓性关节炎,卧床几年,欠下医药费两万多元。一九九六年春,正当我万般无奈之际,镇党委向全镇党员发出倡议,为我捐款治病,在短短两天内,捐款达一万多元,镇里领导又护送我到南阳市骨科医院作手术。手术很成功,一年后,我重新站了起来。如今,我重新走上工作岗位,决心把毕生精力献给党的教育事业。
河南邓州市汲滩镇周己楷


第8版(民族希望)
专栏:向党说说心里话

感谢共产党
我是湖北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一个年近六十的农民,这么些年恩施的变化太大了。解放前,我们这里有民谣“养猪为过年,养鸡下蛋换油盐,种田混个肚儿圆,得病烧香求神仙。”那时的交通、文化都相当落后,出远门要走几十里甚至上百里山路,教育基本是空白,像我这样年纪的很多人,连自己名字都不会写。解放后,共产党实行少数民族自治政策,对我们给予人力、物力支持。现在农民不但吃饱了饭,而且种的东西还能出口,我家孩子读书后都参加了工作。如今的恩施,有了高等级公路,通了飞机,要到哪儿去都方便得很。我的家乡能有今天,全靠共产党。我打心眼儿里信共产党,感谢共产党!
湖北鹤峰县邬阳乡农民黄庭阶


第8版(民族希望)
专栏:向党说说心里话

苦去甜来谢党恩
在建党八十周年前夕,我专程走访了九十九岁老人杜远秀。杜远秀和子女们作为三峡工程移民迁到宜昌市三峡商城。老人说,我六岁就被裹脚,疼得如受大刑,八岁被送到婆家做童养媳,婚后又生了四个子女,等孩子长大,儿子又成了抓壮丁的对象,东躲西藏。到三十六岁,丈夫因病去世,我和子女相依为命。一九四九年十月,新中国成立了,我们见了天日,全家分得了田地,子女有了上学读书的机会,日子过得越来越美。如今,国家修三峡大水电站,这是为子孙后代造福,政府安排我们住进高楼大厦,什么都是电气化。这都是托共产党的福啊。湖北宜昌市中山路学院街街道办事处李临川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