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6月15日人民日报 第11版

第11版(国际副刊)
专栏:

  殒落的航空界巨星
  本报驻俄罗斯记者孙勇军
  前不久,一则噩耗令世界航空界、特别是俄罗斯航空界人士扼腕长叹、悲痛不已。世界知名航空专家、俄罗斯超音速飞机研究室主任阿·图波列夫5月12日在莫斯科撒手人寰,享年76岁。在俄罗斯人看来,阿·图波列夫的去世不仅是俄航空界无可弥补的损失,一代宗师的远逝还意味着俄罗斯“航空设计业最辉煌的时代已经成为过去”。
  熟悉世界航空史的人都知道,图波列夫父子可谓两代英豪,声名远播。
  老图波列夫素有“俄罗斯航空之父”之称。作为俄罗斯飞机制造业的奠基人之一,父亲安·图波列夫一生设计了100多种飞机,3次被苏联政府授予“苏联英雄”光荣称号,8次获得列宁勋章,其在世界航空业的成就无人可出其右。
  “老子英雄儿好汉”。在老图波列夫盛名之下,小图波列夫——阿列克谢·图波列夫亦不甘落后,其在世界航空界取得的巨大成就并不亚于老图波列夫,父子两代英豪的业绩令人称道。
  也许是秉承了父亲的基因,阿·图波列夫自幼酷爱航空。他1949年毕业于莫斯科航空学院时,已经有了在父亲领导的实验设计局工作7年的经历。1957年,小图波列夫被委以图波列夫实验设计局超音速飞机研究室主任的重任。赫鲁晓夫时期,冷战愈演愈烈,这位年轻的主设计师主要负责远距离快速无人驾驶侦察机“图—123”的研制工作。1963年,年  近四十的阿·图波列夫成功地研制出世界上第一架超音速客机,成为与父亲齐名的世界著名飞机设计师。阿·图波列夫事业的顶峰是他研制出了世界最强大的战略轰炸机“图—160”。此外,小图波列夫设计的“暴风雪”航天飞机性能先进,在世界航天史上占据重要地位。同时,他还详细搜集了有关飞碟的材料,俄社会上曾一度盛传阿·图波列夫试图设计生产太空飞碟。1973年,老图波列夫去世后,小图波列夫子承父业,开始担任该设计局总设计师。在他的领导下,原苏联研制成功了图式系列军用和民用飞机以及无人飞行器。小图波列夫还曾参与俄罗斯第一代喷气式客机图—104以及图—144超音速运输机等图式系列飞机的研制工作,参与设计了使用低温燃料的图—155客机、图—154客机、图—204节能型客机,为俄罗斯航空业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
  5月12日,就在人们准备庆祝阿·图波列夫76华诞前夜,这位与其父齐名的世界著名飞机设计师在莫斯科溘然辞世,令人唏嘘不已。图波列夫父子虽已相继离开人世,但人们不会忘记这对为苏联乃至世界航空业作出巨大贡献的“伟大父子”,在日常生活中仍时时处处感受到他们的存在。图氏父子研制的“图—154”型飞机仍然是俄罗斯和许多国家航空公司的主机型,在阿·图波列夫生前领导下设计的现代客机“图—204”和“图—334”在不远的将来也会成为普通百姓乘坐的空中交通工具。
  人们不会忘记图波列夫父子两代英豪。


第11版(国际副刊)
专栏:世界见闻

  从特拉维夫到加沙地带
黄培昭
  今天巴勒斯坦和以色列的所在地,古时被称为“圣地”,或“迦南地”。这里既弥散着浓郁的历史、宗教和文化氛围,又是一个历尽沧桑的多事之地。
  阔别数载,我再次踏上这块“圣地”,感触良多。从飞机深夜降临特拉维夫的本—古里安国际机场开始,我就感到这里一派紧张。几天前刚发生过自杀性爆炸事件,搞得人心惶惶,仿佛空气中都充斥着火药味。维持治安的以色列警察警惕地四处探巡,不放过任何一个可疑的目标。机场里的手续也比以前复杂多了,甚至连到达的行李都得被抽查。
  我们驱车连夜直赴加沙的途中,在港口城市阿什克隆的一家餐馆吃饭。店门上挂着24小时营业的牌子,可叫了好一阵才出来一个上了年纪的犹太人,问原因,回答说:“最近恐怖事件很多,我们得先观察半天,确实弄清楚不是恐怖分子了才敢开门。你知道,从去年到现在,已经有70多名同胞被杀了。”他一副心有余悸的样子,令人不胜慨叹。
  埃雷兹检查站是从以色列进入加沙的必经之地。以前外交人员只消晃一晃身份证就可通过了,现在却不行了,以色列士兵要将证件上的照片与持件人仔细对照,确认无误后才予以放行。
  进入加沙地带,只见原来坑坑洼洼的街道铺上了油黑瓦亮的沥青路面,低矮破旧的房屋正在被一幢幢拔地而起的高楼所代替。与此不和谐的,是笼罩在加沙的冲突气氛。自去年9月巴以爆发流血冲突以来,加沙便难有宁日。隆隆的炮声震天响,枪声更是屡听不鲜,数百名巴勒斯坦人丧生,大批在以色列境内的打工者因加沙遭封锁而失去饭碗,有的甚至生活在贫困线以下。
  一次,加沙的艾资哈尔大学校长请我们赴宴,大约是天下书生一样清贫的缘故吧,真正做东的是他的弟弟,一个颇有文化气质而又有钱的建筑商。地点在建筑商的家里,那是一个很气派的单门独院,别墅式的小洋楼掩映在一大片浓密的各种翠绿色植物中。屋内摆设和装饰也很讲究,晚宴自然丰盛。席间,校长的弟弟告诉我们,原先他的建筑公司有300多人,规模和名气在私营同行中都是数得着的,还可以到以色列去承包工程,利润丰厚,工人们的收入大大高于一般的加沙居民,现在揽不到活了,公司不得不临时解散,只留下二十来人守摊儿。“我眼下倒是衣食无忧,毕竟多年下来攒了一笔钱。但这样继续下去,就坐吃山空了。同时,我还为工人们操心,他们没活干就没饭吃呀。”这位满脸皱纹的建筑商说。
  由于资金匮乏,加沙街道上一些楼房盖到一半就被迫停工了,裸露着一根根难看的钢筋柱子。一些房子的墙壁上涂满了乱七八糟的标语,既有拥护阿拉法特的,也有支持“伊斯兰抵抗运动”的,更有藉此发泄牢骚、抱怨对生活每况愈下的不满的。
  加沙本是一座凋敝之城,满目疮痍,民不聊生,自治后才展现出蒸蒸日上的发展势头。而现在这种势头正在经受着严重的挫伤。据悉,暴力冲突至今,巴方经济损失已达几十亿美元。如果冲突长期不息,加沙居民将生活在更加痛苦的水深火热之中,巴以双方辛苦多年的谈判成果也将化为泡影。
  古老而饱尝苦难的“迦南地”,何时才能迎来和平?


第11版(国际副刊)
专栏:

  白求恩中加友谊的象征
  本报记者陈特安
  碧波万顷连天涌,天涯纵远有相知。中国与加拿大虽然远隔重洋,但中国人民对加拿大并不陌生。毛泽东主席著名的《纪念白求恩》一文,已使诺尔曼·白求恩大夫的名字在中国家喻户晓,许多中国人是通过白求恩认识加拿大的;记者年前访加期间也听说不少加拿大人通过白求恩了解中国。白求恩成了中加两国人民友谊的象征。
  白求恩是一面旗帜,白求恩精神闪耀着不泯的光辉。他的高尚情操陶冶了一代又一代人。
  他毫不利己、专门利人,为了人类进步事业,毫不犹豫奉献一切。白求恩抛弃舒适生活,不远万里来到极其艰苦的华北抗日前线,感到帮助受侵略压迫者,比当一名享有盛名、拥有高水准生活的医生,更能使他得到心灵上的慰藉。他在连续工作40小时后,仍不肯休息。他的48岁和49岁生日,是在给伤员上药包扎和做手术中度过的。他一次遇到失血过多的伤员,当即卷起袖子,要求抽取自己的血,使伤员获得了第二次生命。他不顾自己安危,把自己的衣服、粮食,甚至随身携带以备受伤后用于自身疗护的现代药品——黄胺制剂,全部慷慨地用在了伤员身上。
  他对技术精益求精,怀着对伤病员一丝不苟的责任感,练就了一身过硬本领。他要求自己“必须有一颗狮子般的心,一双巧妇的手,就是说,必须胆大、坚强、敏捷、果断,但同时也得对病人和蔼、体贴”。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他创造69小时为115名伤病员动手术的纪录。
  他富于开拓创新精神,生命不止,创新不息。白求恩发明了新的人工气胸器械和肋骨剪,创造了胸膜涂粉法。在援助西班牙反法西斯斗争前线,他发明了流动血库和输血技术,1936年第一次输血,就成功地挽救了12名伤员的生命,被誉为当时军医界最伟大的创举。在中国的抗日前线,从组织战地医院到培训医护人员,从提高医疗技术到充实医学理论,白求恩在挽救成千上万战士生命的同时,还完成了重要著作《游击战争中师野战医院的组织和技术》一书,被赞为“他一生最后心血的结晶”。
  他富于正义感和远见卓识。还在中国处于“夜茫茫,路漫漫”的艰难岁月,他就认为毛泽东“是一个巨人,他是我们世界上最伟大的人物之一”,他就看到了抗日的火焰“在人民的心中燃烧,随之而来的是一个新的民主共和国的远景”,看到了解放区“就是未来中国的希望和雏形”。
  中国人民永远不会忘记白求恩。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后,白求恩的陵墓就由河北唐县迁至石家庄华北军区烈士陵园,并建有白求恩纪念塑像。他一手倡导成立的晋察冀军区卫生学校改名为白求恩卫生学校。在当年松岩口模范医院旧址上,建成了宏大的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院内还辟有白求恩纪念馆。如今,石家庄白求恩军医学院是全军唯一以人名命名的学院;白求恩奖是全国卫生界的最高奖;“弘扬白求恩精神,培养白求恩传人”是全国卫生教育界崇尚的口号。在白求恩生前战斗过的地方,都经常举行纪念他的隆重集会或仪式。正如宋庆龄所说:“新中国永远不会忘记白求恩大夫。他是那些帮助我们获得自由的人中的一位。他的事业和他的英名永远活在我们中间。”
  加拿大人民也为有白求恩这样的优秀代表而深感骄傲与自豪。白求恩于1938年1月来到中国,1939年11月不幸牺牲。在短短近两年的时间里,为中国人民的抗日解放事业作出了重大的贡献。这正是加拿大人民深切同情和竭诚支持中国抗击法西斯的反映。白求恩说:“千百万爱好自由的加拿大人……的眼睛都遥望着东方,怀着钦佩的心情注视着正在与日本帝国主义作着光荣斗争的中国”。加拿大政府于1972年宣布白求恩为“历史性人物”。加拿大人民把白求恩视为国家的一位“先驱者”、“精神领袖”。他们成立了白求恩纪念委员会,设立了白求恩医学院,在白求恩1890年3月诞生的地方——安大略省格雷文赫斯特镇建立白求恩纪念馆。
  中国和加拿大两国人民对白求恩不尽缅怀、无限景仰,经常携手举办各种活动,以弘扬白求恩精神。两国合作举办“白求恩讲座”,拍摄故事片《白求恩——一个英雄的成长》、发行纪念白求恩诞辰100周年的邮票等等。去年8月,由加拿大政府出资、中国白求恩军医学院和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捐助,还在白求恩的故乡格雷文赫斯特镇中心有100多年历史的剧院广场上,竖起白求恩铜像(见上图邹德浩摄)。加拿大总督克拉克森、中国驻加拿大大使梅平共同为白求恩塑像揭幕。克拉克森总督在讲话中赞扬白求恩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江泽民主席则专门发了贺电,颂扬白求恩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国际主义精神,祝愿中加两国人民友谊万古长青。
  白求恩虽然已离开我们60余年了,但无论是在广袤的神州大地,还是在辽阔的枫叶之国,白求恩这个伟大的名字不知有多少人在呼唤,在传颂。正是他,在中国和加拿大之间架起了一座跨越时空的友谊之桥,在中加两国人民心中树起一座永恒的友谊丰碑。


第11版(国际副刊)
专栏:五洲茶亭

  解读“尼科西现象”
  李新烽
  6月1日,正当各国的少年儿童欢度自己节日之际,南非著名的艾滋病小斗士尼科西却被病魔吞噬了年仅12岁的生命。消息传出,南非全国不分黑白种族和男女老幼,不论党派异见与职位高低,不约而同地表达失去尼科西的惋惜与悲痛之情,异口同声地称赞尼科西与艾滋病魔搏斗的精神与毅力,表示要遏制艾滋病蔓延,建设好自己的祖国。一名黑人少年因艾滋病而死引起的社会反应,说明了世人对艾滋病患者与艾滋病蔓延的强烈关注,反映了人们遏制艾滋病肆虐的决心与信心。这一“尼科西现象”值得深思与剖析。
  1989年2月4日,尼科西降生于一个贫穷的黑人家庭,因受其生母遗传而患有艾滋病,当时医生判断他只能活9个月。谁知,这个不幸的孩子竟奇迹般地一再打破医生对他预言的死亡期限。两岁那年,生母因病魔缠身不得不放弃工作,备受世俗冷眼的母子二人在走投无路之际求到了白人女士盖尔的门前,盖尔以善良和宽厚的爱心收容了他们。在当时的南非,盖尔的这一善举不但是对视艾滋病为“洪水猛兽”的世俗观念的勇敢挑战,而且是对黑暗的种族隔离制度的极大蔑视。
  尼科西一方面深受艾滋病折磨,一方面因艾滋病而受到歧视。1997年,尼科西的生母被艾滋病折磨而死。就在同一年,他的入学遭到校方拒绝。为使他能与正常孩子一样走进课堂,养母盖尔四处游说抗争,最终迫使教育部门让步,尼科西成为南非第一名艾滋病患者学生。这一行动还使国家教育部取消了限制艾滋病孩子入学的禁令。可问题并没有结束,尼科西刚到学校时受到种族与艾滋病的双重歧视。但是聪明好学、善解人意、热爱生活的尼科西不久就以自己的行动,既赢得了同学和老师的共同关心与爱护,还改变了同学们对艾滋病的无知与恐惧,对艾滋病患者的偏见与歧视。
  尼科西不是一个消极的病人,而是一名积极的艾滋病斗士。他利用自己的亲身经历,不但在学校,而且走向社会,讲述艾滋病给人类带来的痛苦,告诉人们如何预防艾滋病。去年7月,他走上世界艾滋病大会的主席台,呼吁人们不要歧视艾滋病患者,请求政府给患艾滋病的孕妇提供药物以防止将病魔传给婴儿,呼吁政府采取有力措施遏制艾滋病蔓延。他稚嫩的童声引起了人们的强烈共鸣,他的名字随之传遍全世界。
  去年12月底,他病情突然发作,处于半昏迷状态,人们大都认为他活不到自己的12岁生日。可是,正是凭着坚强的信念和顽强的斗志,凭着对生活的无比热爱和对未来无限向往,尼科西一直活到今年的“国际儿童节”,成为迄今为止世界上生存时间最长的艾滋病患者。曼德拉称赞尼科西“将灾难转变为胜利”,“为成人和孩子与艾滋病搏斗树立了榜样,赢得了荣誉、尊严与尊敬”。
  尼科西去世仅几个小时,温妮·曼德拉作为南非妇女界代表特意看望其养母并与之深情拥抱,两位分属黑白种族而又互不相识的女性因尼科西而走到一起。南非影响最大的《星报》发表评论指出:“尼科西是黑皮肤,又患有艾滋病,但他毕竟是一个孩子,与其他所有的孩子一样。他提醒我们,除肤色不同外,我们都是一样的,正是种族成见使我们对人性视而不见。”评论进而认为,尼科西不仅仅是一个艾滋病斗士,他那稚嫩的微笑,以及对生活的热爱与对人们的友好,“在黑白两大种族之间架起的一座座桥梁,胜于一千个充满‘彩虹国度’这类美丽词藻的演讲”。“他战胜不幸与灾难的精神鼓舞着我们去取得消灭艾滋病这一长期斗争的胜利。”
  尼科西是幸运的,他虽生活在存在种族歧视的社会里,但没有受到种族歧视;他虽患有艾滋病,但没有被社会遗弃。在南非社会,他同时跨越了种族歧视与艾滋病隔阂两个巨大的鸿沟。在他去世后,人们正在抛弃种族观念和对艾滋病患者的偏见,黑白两大种族携起手来,一致表示要共同遏制艾滋病的蔓延,重建和发展自己的国家。这就是“尼科西”留给南非、乃至全世界的遗产。


第11版(国际副刊)
专栏:

  拉丁美洲的英雄玻利瓦尔
  刘大年
  委内瑞拉与哥伦比亚大陆相连,历史上一度是一个国家。委首都加拉加斯紧靠加勒比海南岸。我们去圭亚那、巴巴多斯、特立尼达和多巴哥,往返都经过这里。其间委两院议长和有关人士出面款待,陪同参观议会建筑。
  美洲于15世纪起,先后沦为西班牙、葡萄牙、英国、法国的殖民地。美洲遭受殖民统治的时间特别早,人民反殖民地斗争的时间也特别长。美洲殖民地获得独立或半独立基本是两种类型:进行独立战争、对“母国”革命,或改良渐进、由自治到独立。美国和委内瑞拉等拉美国家属于前一种类型,今天的英联邦成员国属于后一种类型。美国独立战争要打倒的“母国”是英国,拉美民族革命要打倒的“母国”是西班牙,不一样的地方,仅在于此。
  参观议会建筑、游览加拉加斯市、听人们的谈吐议论,给我一个突出的感觉:委内瑞拉人强烈关心自己的民族荣誉,尊敬“解放者”西蒙·玻利瓦尔,将他的事迹制成壁画,嵌于议会大厦墙壁。
  议会大厦位于市中心广场右侧,宏敞精致。大厦中心是椭圆形大厅,每年7月5日独立纪念日,总统在这里发表演说。1821年6月,玻利瓦尔统帅的革命军在卡拉沃博与效忠于西班牙殖民主义的拉·托雷指挥的保皇军大战。革命军取得决定性胜利,重新解放加拉加斯。椭圆大厅的屋顶画着巨幅卡拉沃博战役图景。进到房子里,抬头仰望,就仿佛身在战场上。描绘玻利瓦尔解放祖国的三个时期:一、宣誓、独立;二、玻利瓦尔率领主力军翻越安第斯山脉高峰,艰苦行军;三、“解放者”去世,灵魂尚在的绘画,是在另一个大厅的整面墙壁上,庄严、肃穆。1819年,玻利瓦尔从委内瑞拉东部根据地出发,绕开敌人强固设防的加拉加斯,行军数千公里,直奔盘踞哥伦比亚境内的殖民军。在波亚卡的一次遭遇战中,消灭殖民军主力,解放波哥大。后来人们把这次翻越安第斯山脉的军事行动与古罗马大将汉尼跋越阿尔卑斯山的战略转移相比。壁画上的翻越安第斯山脉就是讲的这次战略转移。
  玻利瓦尔所领导的民族革命力量,先后解放委内瑞拉、哥伦比亚、厄瓜多尔、秘鲁、玻利维亚和巴拿马。玻利维亚并用他的名字作为国名。壁画所述的三个时期,概括了玻利瓦尔一生业绩中直接与委内瑞拉有关的部分。
  议会大厦外面便是市中心广场。场地直长,但不狭窄。两侧建筑物高大多样。“伟人们”的巨大铜像,矗立在广场靠中间的位置。他们是委内瑞拉历史上的杰出人物、民族英雄。共十人,五人一排,相向而立,栩栩如生。本地人士说,委内瑞拉每个较大城市,都辟有玻利瓦尔广场,大凡公共场所总能见到玻利瓦尔铜像。知识分子的议论是:玻利瓦尔是有缺点、有错误的,但他功绩伟大,我们尊敬他。艺术作品、电台节目十分重视民族独立、爱国主义的题材。电台播放国歌,群众自动跟着唱。那歌声,不用说,是自发表现出的群众的爱国感情。
  玻利瓦尔被赞赏的人称之为南美洲的华盛顿,持不同意见的人说他主张中央集权,更像美国开国要人之一亚历山大·汉密尔顿。
  客观地说,他领导和完成南美独立战争,坚决反对帝制,宣布解放奴隶,其功绩与华盛顿相比,毫不逊色。可惜拉美独立以后不久,玻利瓦尔一些部将争夺权利,内部分裂。委内瑞拉地区著名的勇士、军人派斯首先发动反对波哥大中央政权的叛乱;波哥大内部,以桑坦德尔为首的分裂派阴谋杀害玻利瓦尔,发动政变;主张统一、在反殖民主义战争史上取得最辉煌胜利的年轻军事家苏克雷被分裂主义者暗杀。玻利瓦尔去世,分裂再也无可挽回。如果大哥伦比亚继续下来,或设想中的“南美联邦”实现了,而不是像后来分裂为若干小国,那么,今天美洲有着一个与美利坚合众国并立的南美强国,是完全可能的。
  客观形势相近,前途是否相近,人物的活动就起着重要作用。“创业难,守成亦不易”。美国早期联邦派与反联邦派,即统一派与分裂派的斗争相当激烈。汉密尔顿、杰斐逊等人顺应形势的要求,把统一巩固下来,守成功绩,不下于创业的伟大。当前拉丁美洲各国仍然面临着反对殖民主义、帝国主义、霸权主义,巩固政治独立,发展民族经济等一系列艰巨任务。1983年7月,委内瑞拉、哥伦比亚等“玻利瓦尔国家”隆重集会,纪念玻利瓦尔诞辰二百周年。发言者一致强调玻利瓦尔关于拉丁美洲团结和一体化的思想与理想。实际上,这是历史教训的重要总结。
  编后这篇文章是历史学家刘大年先生1981年参加中国人大代表团访问拉美后写的散记,一直没有发表,他去世后家属在整理他的遗稿时才发现。文章虽然写的是他出访时的所见所闻,却渗透着一个历史学家的深刻思考。现经刘大年先生家属的同意,将这篇文章公开发表。


第11版(国际副刊)
专栏:

  形形色色的水下建筑
水下村庄红海苏丹港外有一个水下村庄。该村庄建在水下14米处,建筑物顶部呈锥形,以便分散海水压力;房间布局呈放射状。空气、淡水分别用特殊的管道来输送,人员也通过专用通道往来。
  水下旅馆在美国佛罗里达州的一个珊瑚礁海底,修建了一座水下旅馆,称为“凡尔纳”。其形状就如一辆巨大的露营汽车,里面现代化设施十分齐全。
  水下车库瑞士日内瓦市中心罗纳河底有一个水下车库,高40米,长150米,宽70米,共有4层,可容纳365辆汽车,洞口有6条车道与河岸公路干线交叉相连,出入车辆由电脑控制。
  水下电影院美国迈阿密州有个举世无双的水下电影院。观众座位设在海平面下约5米处,观众与舞台间由一层较厚的玻璃分隔着。
(解红寇向东)


第11版(国际副刊)
专栏:

  日本医生烟民多
最近出版的《美国医学会会刊》上有一份研究报告称,日本医生中吸烟人数要比他们的美国同行多的多。
  在这项研究中,日本东京国家公共卫生研究所对3771名医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发现:在日本,近1/4的男医生和1/15的女医生吸烟。这个比例差不多是美国医生的2至3倍。在日本医生中,男性吸烟者占27.1%,女性吸烟者占6.8%;普通人群中,男性烟民差不多占一半,达54%,女性烟民是14.5%。
  研究人员认为:应该在日本医生中开展戒烟运动,以减少医生中的吸烟率,同时还应对他们进行教育,激发他们负起社会责任。(名流)


第11版(国际副刊)
专栏:

  乌克兰近日在基辅举行庆祝城市日活动。很多人穿上民族服装,或是在山坡上起炊,或是在草地休憩,展现了一个富有传奇色彩、过着恬美生活的古老民族。图为集市上的姑娘。
  新华社记者宋宗利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