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5月9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国际)
专栏:科技大观

  从蒂托太空之旅看俄航天业
  新华社记者栾海
  莫斯科时间5月6日9时41分,载有太空游客蒂托的俄罗斯“联盟”号宇宙飞船的返回式座舱,准确安全地降落在哈萨克斯坦境内,历史上首次太空之旅圆满地画上了句号。此次太空之旅创造了世界航天史和旅游史上的奇迹,向世人展示了俄罗斯的航天技术水平及其航天商业开发所取得的骄人成就。同时也显示,未来俄美在国际空间站等航天计划上的合作与斗争将会继续下去。
  自1961年尤里·加加林勇闯太空以来,俄载人航天业已走过了40年的风雨历程。40年航天科学成果的积累,创造出了一个传奇般的成就,那就是普通地球公民遨游了太空。虽然蒂托也曾是一名航天专家,但其专业职务毕竟是航空航天工程师,若想成为合格的太空游客,还须经历技能和体能方面的考验。蒂托在俄加加林宇航员训练中心接受了专项航天训练。他先后学习了“联盟”号飞船设施、国际空间站构件、生命保障系统、航天器飞行控制等有关知识,并在“星辰”号服务舱和“曙光”号功能货物舱练习器上经受了锻炼。这些技能的训练帮助了蒂托得以顺利往返空间站。
  今年1月蒂托曾被查出患有肺炎,并接受了两个星期的住院治疗。据俄航空航天局局长科普捷夫表示,在经过治疗之后,蒂托的恢复状况令人满意,训练计划的如期完成没有受到影响。事实证明,俄宇航训练技术、航天医学和太空生命保障技术,确保了蒂托平安度过了8天的太空之旅。蒂托太空之行的成功显示出,俄航天技术依然保持世界领先水平。
  蒂托的太空之旅还反映出,俄罗斯正在着力推进航天商业开发。据俄航空航天局提供的资料显示,今年,俄政府的航天预算额约为1.65亿美元。该预算额与俄航天业所需经费之间存在着较大缺口,弥补这一缺口的主要措施就是进行航天商业开发。在“和平”号空间站未坠毁之前,俄曾在“和平”号上成功地进行了商业开发活动,创造了年收入2000万美元的良好业绩。目前,俄正打算利用国际空间站俄属太空舱和先进的航天技术继续进行商业活动,并计划在俄所支付的国际空间站建设资金中,力求使预算外资金的比例达到30%至35%。另据俄航空航天局管理处主任古谢耶夫介绍,今年,俄有望在国际航天市场上创收约10亿美元。今后,俄将努力使这一开发的年收入达到约20亿美元。
  此次蒂托的太空之旅也并非一帆风顺。美国宇航局一直对蒂托之旅耿耿于怀,并以“国际空间站工作将受到干扰”等为理由为蒂托太空旅行计划设置重重障碍。但是在俄方的据理力争和坚决抵制下,美方的企图未获成功。5月2日美宇航局局长戈尔丁在国会听证会上宣称,蒂托的旅行使空间站的建设工作被迫中断,宇航局将因此向俄航空航天局索赔。对此,俄方国际空间站计划负责人留明指出,所谓的“国际空间站工作受到干扰”,实际上是美方臆造出来的借口,其目的是为了部分地抹煞俄所取得的航天商业开发成就。
  俄航空航天局新闻秘书戈尔布诺夫指出,目前已有多人表示愿乘“联盟”号飞船赴空间站旅游。俄将就此事同参与国际空间站计划的各方协商,以解决与此相关的法律和行政问题。但是,从美国宇航局近期的所作所为不难看出,围绕国际空间站商业开发等问题,美俄将面临一番激烈斗争。
  戈尔布诺夫介绍说,在国际空间站计划以外,基于生存发展的需要,俄将继续着力开展航天商业。目前,俄罗斯正与乌克兰、澳大利亚、法国、比利时和欧洲航天局进行一系列的航天商业合作,部分合作项目将被纳入2001年至2005年俄联邦航天规划。顺利开展这些合作,将使俄航天业的生存空间逐渐扩大,俄总体航天实力的恢复将因此而充满希望。
  (新华社莫斯科5月6日电)


第7版(国际)
专栏:漫步地球村

  保护好另一张面孔
  本报驻法国记者顾玉清
  西方有一位诗人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人们要想体面地生活并得到应有的尊重,必须保护好两张面孔:一是母亲的面孔,另一是城市的面孔。事实上,由于现代社会的过度消费、过度浪费、过度排放和过度污染,已使不少城市面目伤痕累累,倘若再不给予重视和悉心保护,那可就真的会“容颜”难保了。
  一个城市的形象可以反映出一个地区,乃至一个国家的发展水平和文明程度。发达不一定意味着有多少现代化建筑,但肯定包含了整体环境的整洁、绿化与协调。在欧洲国家旅行,人们不难发现,城市里的许多街道、路面、商店和住宅未必怎么样,它们不讲排场,不摆阔气,非常实用,但其间的鲜花、碧草、绿树却写满了清新的字句。尤其是,洁净给人带来了美的享受。
  在西方超市购物,塑料袋是随便使用的,可在城市的任何角落都很难看到白色垃圾;纸张、塑料和玻璃制品等废物分放已成为居民的自觉行为;餐馆和商店经常用水清洗门窗地面,房屋定期修缮和洗刷;街头的垃圾桶要用药喷洒消毒等等。总而言之,常规污染绝大部分已从源头堵住。前不久,欧盟又作出一项加强环保的法令,规定从现在起,凡报废的电器电子产品不得随便弃之,必须回收,无论任何个人或企业都必须遵守,违者将受到3000至1.5万法国法郎的重罚。
  生产越多,消费越多,扔得也就越多,这是当今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据有关方面统计,欧洲人每年扔掉700万至1000万吨电视、电脑、手机和电池等电器电子旧物。具体到法国人,全国每年废弃的电器电子产品约达150万吨,而且还以3%至5%的速度上升。由于这些废弃物中含有大量的重金属,对水源和地表造成的污染亦将越来越严重。尽管从理论上讲,欧盟强制性要求回收这些有害物质,但在实际操作上现时还做不到。原因在于,目前回收物的90%来自专业企业,只有10%来自居民家庭,人们还没有真正形成将电器电子废品送往收购站的习惯。
  为防止电器电子废弃物污染,欧洲国家采取的办法是:通过组织公众参加“捡电池”和“拾瓶盖”等活动,加强环保法规宣传,提高公民环保意识,同时增建废物收购网点;从宏观上控制电器电子产品生产总量,甚至准备规定产品的使用年限,让生产商承担治污的费用,以减少污染和资源的浪费;鼓励企业设计和生产易于拆卸、分类、回收的商品;支持厂商求助技术进步对废物加以科学处理,去其有害物质,从中分离出金、银、铜、钯、铝、镉、锌、锡等金属和塑料,然后进行再循环使用。据说,阿尔卡特、飞利浦和索尼等公司在废电器电子设备的回收和循环利用方面,已经取得了可喜的进展。
  “务虚名,得实祸。”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物质的追求欲日益膨胀,人为地导致了污染的“圆周”扩大,从而使环保负担日益加重,并逐渐演变成一个世界性问题。面对城市(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城市)面孔遭受的不同程度的侵害,有识之士认为,在地球村未来的发展进程中,人类共求简易、务实、多元的物质文明,厉行节约,减少浪费,这或许是一种更明智的抉择。
  (本报巴黎电)


第7版(国际)
专栏:通讯

  委内瑞拉的安居工程
本报驻委内瑞拉记者刘宏
根据委内瑞拉2000年的一项官方统计,委低收入家庭的比例占了总户数的48.4%。这些家庭大多没有能力购买一套正式的住房,只能居住在农村和大城市边缘地带的简易房里。
  简易房基本都建在地基不稳的半山坡上。房屋内部面积狭小,供水排污能力不足,有的屋内甚至连隔断都没有。由于结构不合理,再加上建筑质量差,一遇暴雨天气,经常房倒屋塌。1999年12月,委内瑞拉北部8个州和首都加拉加斯遭受了20世纪最严重的水灾,无数这样的简易房屋被冲毁,造成3万多人丧生,30余万人受灾。可以说,普通百姓住房难一直是困扰委内瑞拉历届政府的棘手问题。
  查韦斯总统1999年执政以来,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如何实现他的竞选诺言——改善人民生活。他采取的措施之一就是实施安居工程,给普通百姓建造经济适用住房。为保证安居工程的顺利进行,除了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部这一政府部门的职能外,查韦斯总统还批准组建了国家住房委员会和国家住房局,专门负责具体工程的计划、协调、实施和监督。如今,解决普通百姓住房难的努力已初见成效。
去年,委内瑞拉政府实施了“住房建设2000年计划”,共为普通百姓建造了2.6万套经济适用房,每套住房售价900万至1000万玻利瓦尔(约合1.2万至1.4万美元)。政府还提供优惠贷款,帮助低收入家庭以分期付款方式买房。除新建住房外,在过去的一年里,政府还在全国21个州的25个城市,对许多旧居民楼进行了重新粉刷、维修,对一些危房的电路、供水设施、管道,甚至主体结构进行了彻底改造,受益家庭达到3万多户。
  今年,委内瑞拉政府将继续实施新建和改造旧住房的计划,预计全年总投入5050亿玻利瓦尔(约合71亿美元)。在实施过程中,有关部门希望充分调动社会各界特别是私营企业的积极性,通过对设计图纸和具体工程承包的公开招标,挖掘潜力、降低成本,在保持原有预算不变的情况下,增加新建住房的面积,提高建筑质量。过去每套经济适用房使用面积一般为28至44平方米,这对于人口多的家庭就显得相当拥挤。今后建筑使用面积标准是:平房每套要达到55平方米,楼房要达到62平方米;每套住房都必须有厨房、两间卧室和至少一个卫生间;户型多样,可供选择。
  在建筑过程中,根据不同地区的需要,新建房屋的主体结构使用不同的材料,有些地区采用木结构,有些地区采用金属结构,而首都加拉加斯地区多采用砖石结构。新房的建设也照顾到了不同地区的不同气候和不同地势。如在炎热的法尔孔州,房屋的内部设计了一个小花园,屋顶也建得较高,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保持房屋内部的通风和凉爽。在多山的玻利瓦尔州,房屋建筑注意结合地形,充分利用山的缓坡,使新房分布得非常有层次,从远处看去错落有致。
  委内瑞拉政府今年的目标是建成6万至8万套经济适用房。虽然这一数字离社会实际需求还有一段距离,但只要坚持下去,最终一定能在全国做到居者有其屋。(本报加拉加斯电)


第7版(国际)
专栏:综述

  又到一年缺水时
本报驻巴基斯坦记者丁子
缺水对巴基斯坦人来说不新鲜。每年这个季节,气候干燥少雨,居民用水就成了一大难题。与往年相比,今年的缺水情况更为严重。在首都伊斯兰堡,居民隔天才能得到两到三个小时的供水时间,供水量也比往常减少了一半以上。首都发展局还委派了各种监督小组,走街串巷地检查居民用水情况,禁止居民使用供应的水浇花、洗车等。首都发展局设置的卖水点更是每天早晨三四时就排起了买水的队伍,天亮了再去肯定买不到。
  水短缺严重影响了巴基斯坦工农业的发展。到4月21日,巴全国已有31个县被定为旱情重灾区。受旱情的影响,小麦、棉花、甘蔗等农作物的产量大幅度下降,经济损失达600亿卢比,再加上家畜饲养业的损失,巴农牧业预计今年将损失上千亿卢比。工业方面,缺水使化工、皮革、纺织等行业的用水大户苦不堪言。卡拉奇是巴南部的工业城市,该市工商联主席称,目前的缺水状况如果继续下去,很多企业只好关门大吉。而财政部门则据此推测,缺水将使本财政年度100亿美元的出口额成为泡影。
  物以稀为贵。水少了,为争水而引起的纠纷时有发生。从今年3月开始,农业大省旁遮普省和南部的信德省为了争夺印度河水吵得不可开交。信德省称,位于印度河上游的旁遮普省对河水进行了“截流”,使下游的信德省得不到充分的灌溉用水;而旁遮普省对此则矢口否认,称枯水期河水水量本来就少,加上信德省农业技术落后,对水资源利用不当,造成浪费,这些不应归罪于旁遮普。专家们称双方的说法都有一定的道理。由于两省都不认可以往的河水配给协议,一直吵到了最高当局。虽然在首席执行官穆沙拉夫的调解下,不久前双方又达成了一个新的协议,但连日来还是龃龉不断。
  缺水也为巴国内的一些政治团体提供了一个显示自己力量的“机会”。在卡拉奇,统一民族运动党等组织了示威游行和罢工罢市,理由是当局解决水短缺措施不当。分析家认为,一些政党和组织此时积极唱主角,无非是为了争取民心,发展势力,并向当局显示自己的实力。在过去的一个月中,卡拉奇已经发生多起暴力事件,数十人被当局拘押。巴舆论认为,缺水本来就给生产生活带来了诸多不便,而其一旦成为政治组织鼓动民众的借口,资源短缺问题就有了更为复杂的政治背景。
  缺水问题年年有,政府每年为了解决这道难题也使出了浑身解数。今年除了向灾区拨款和减免税收外,有关方面还调整了水利建设规划,决定搁置一些大的水利建设项目,先上马一些中小型、见效快的项目,争取用两到三年时间解燃眉之急。4月21日,当局甚至决定直接给各省拨款打井——信德省500口,旁遮普省300口,其他两省各100口。首席执行官穆沙拉夫日前还召集了气象部门专家,探讨融化北部山区冰川的可行性,以在枯水期增加河水流量,弥补降水的不足。
  又到一年缺水时,有识之士也开始在媒体上呼吁人们注意保护植被、保护水源,呼吁政府和政党以民众利益为重,少争吵,多做事,在水利建设上注重规划,注重效益。否则,年年缺水,年年忙乱。这个局面何时才能得到根本的改变?
  (本报伊斯兰堡电)


第7版(国际)
专栏:连载

  墨美边界钢板墙
  ——墨西哥西北边城蒂华纳纪行之一
  本报驻墨西哥记者张金江
  蒂华纳在墨西哥版图的西北角上,与美国接壤,距首都墨西哥城2800多公里,是离首都最远的一个城市。我们从墨西哥城乘飞机出发,路上飞行了3个多小时。
  一出机场候机楼大厅,最先进入我们视野的是一堵高约3米、顶端带刺的钢板墙。我们被告知,这就是墨西哥和美国的边界线。
  钢板墙与蒂华纳国际机场候机楼仅一条马路之隔。通往市区的公路就沿边界线而建。乘车前往市区,钢板墙从我们旁边迅速向后掠去,总也看不到尽头。
  第二天,陪同我们的华人朋友威利说带我们到蒂华纳最有名的“旅游点”看看。原来他说的是墨美边界线的起点——蒂华纳海滩。
  车行20分钟,烟波浩淼的太平洋出现在面前。威利把车停在路边。钢板墙就在我们身旁。在海边的高坡上,竖着一座3米多高的乳白色石碑,这就是墨美边界线上的第一块界碑。界碑的南边墨西哥一侧写着:“墨西哥合众国”,“墨西哥和美国边界线的起点”。从界碑向西,钢板墙顺坡而下伸向了波涛汹涌的太平洋;向东南,断断续续伸抵3000公里外的墨西哥湾。
  这条延绵3000余公里的边界线记录着美国“最可耻”的一段历史。“最可耻”,这是已故美共总书记福斯特在他的《美洲政治史纲》一书中论述美国侵墨战争事件时所用的字眼。
  美国于18世纪末独立后,为了把领土从大西洋沿岸的13个州向西扩展到太平洋沿岸,实现其所谓“天然疆界”之梦,开始大肆侵吞墨西哥的土地。先是于19世纪初吞并了路易斯安那和佛罗里达,然后又策划得克萨斯独立,为以后的吞并埋下伏笔,接着又反诬墨西哥侵略美国并以此为借口于1846年5月发动侵墨战争,1847年9月美军占领墨西哥城,1848年2月逼迫墨西哥政府在《瓜达卢佩伊达尔戈和约》上签字。按照这个条约,美国霸占了墨西哥20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正是在论述这段历史时,福斯特承认说,美国侵墨战争“是美国历史上最可耻的事件之一”。
  墨美边界线上过去并没有钢板墙,几年前还只是用残破的铁丝网相隔,后来,为了阻止墨西哥以及中美洲的无证劳工越境,美国才投巨资建起钢板墙。
  以蒂华纳海滩为起点的钢板墙从太平洋出水之后,沿着蒂华纳市区的边缘随山势蜿蜒起伏向东延伸。站在墨西哥一侧地势高的地方,可以清楚地看到钢板墙那边美国一侧的情况。有的地段,距钢板墙十几米,还有一道由一根挨一根的像电线杆那样的钢筋水泥柱排列成的墙,墙的顶端是一道1米多宽向外倾斜的钢网,两道墙之间,隔不远就竖着一根高高的电线杆,每根高杆上都安装一组探照灯。威利说,那是带感应装置和夜视仪的又一道隔离墙,到了晚上,高杆上的探照灯把边界两侧照得如同白昼。两道墙之间崎岖的山路上,不时有吉普车慢慢悠悠地往返穿梭,天上不时有直升机嗡嗡地飞来飞去。威利说,那都是美国移民局的车辆和直升机,一天24小时在那边不停地巡逻,阻止南边过来的无证劳工。(本报墨西哥城电)


第7版(国际)
专栏:

  曼德拉将隐居异国续写自传
  据曼德拉的秘书拉格兰奇女士透露,83岁的曼德拉将减少80%的日常活动,在未来8个月中隐居国外埋头完成其自传《漫漫自由路》的续集。写作的同时,他将继续斡旋布隆迪和谈,并关注在南非贫困地区修建学院和医院的工作。曼德拉曾于1994年出版其自传《漫漫自由路》,该书从其童年写至1990年释放出狱。即将写作的自传续集从1990年写至1999年总统任满退休,向世人披露关于1994年南非举行有史以来首次不分种族大选台前幕后的鲜为人知的史实,解释南非为什么能实现政权和平转移,以及作为南非历史上首任黑人总统在任职期间的经历。(本报专电)


第7版(国际)
专栏:

耶鲁大学校长一行在我社科院座谈
正在访华的耶鲁大学校长理查德·莱温一行8日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与该院世界政治与经济研究所的部分专家学者进行了座谈。宾主双方就经济全球化与地区安全、法律在全球化发展中的作用等话题交换了看法。耶鲁大学全球化研究中心主任塔尔博特、耶鲁法学院教授格沃尔茨应邀作了主题发言。(本报讯)


第7版(国际)
专栏:

俄纪念柴可夫斯基诞辰161周年
俄罗斯国家交响乐团7日在莫斯科著名的柴可夫斯基音乐厅举行音乐会,纪念俄国伟大的作曲家柴可夫斯基诞辰161周年。柴可夫斯基1840年出生在一个工程师家庭,从彼得堡法律学校毕业后就职于俄国司法部,后考入俄罗斯音乐协会举办的音乐班,1865年毕业后进入莫斯科音乐学院担任音乐教师。柴可夫斯基一生创作了大量音乐作品。他创作的许多作品,如歌剧《叶夫根尼·奥涅金》、《黑桃皇后》,舞剧《天鹅湖》、《睡美人》、《胡桃夹子》以及大量的钢琴协奏曲和小提琴协奏曲,被公认为世界音乐的经典之作。1893年,柴可夫斯基因感染霍乱病逝。


第7版(国际)
专栏:

波兰韦巴河漂流酿惨剧
“五一”期间,波兰11名划艇爱好者在韦巴河举行了漂流活动,结果以悲剧告终。除6人安全抵达约定地点外,4人葬身河中,另有一人失踪。韦巴河方圆7000公顷,是波兰第三大河。据当地渔民说,该河风高浪急,气候变幻莫测,出外作业极具危险性。警方初步估计,韦巴河恶劣的气候条件是造成事故的主要原因。(据新华社电)


第7版(国际)
专栏:

  英国伦敦市民经常利用周末休假,到市里数十个自由市场游逛和“淘金”。
  右图为一位妇女在伦敦市中心的一个自由市场买面包。右下图为人们在伦敦市中心的一个露天市场选购食品。
  新华社记者侯少华摄


第7版(国际)
专栏:

  5月8日,为期3天的2001年多元民族文化艺术展览会在英国伦敦的温布利展览中心落幕。这是英国第一次举办专为介绍世界各民族多元传统文化的展览会。来自加纳、南非、印度、乌克兰、罗马尼亚、中国、越南等28个国家和地区的130多家民族工艺品公司参展,为人们带来了具有不同民族特点和不同传统文化背景的纺织品、家具、装饰艺术品。图为一位身着传统民族服装的乌克兰参展者在展台前。新华社记者侯少华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