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5月8日人民日报 第9版

第9版(理论)
专栏:工作研究

  ●提高素质,优化资源配置●扩大规模,促进多元发展●提升档次,挖掘文化内涵
旅游业跃上新水平的三个支点
  罗志军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在邓小平旅游经济思想的指引下,我国旅游业已实现了由事业型向产业型的转变,成为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即将加入WTO,旅游业将迎来更多的发展机遇、更大的发展空间,也将面临着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因此,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抓住机遇,把旅游业的发展推上一个新水平,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紧迫任务。
  提高素质,优化资源配置。近年来,我国旅游业总体上呈现出持续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但在一些地区也出现总体上升、部分企业效益下滑的现象。造成这种状况的深层原因是对旅游业这样一个关联度高、带动性强、牵涉面广的产业的系统性研究还不够深入,各种要素的发展不够协调,资源的综合配置不够合理,进而造成了部分地区旅游产业运行质量不高。旅游业要实现新的发展,就必须改变这种状况,从构建大旅游产业的高度,对构成旅游产业的要素进行调整和科学配置,建立权责明晰、相互配套、运转高效、便于统一管理的旅游产业新体系。同时,还要根据旅游产业的内在要求及加入WTO后的形势,以资源优化配置为原则,以提高产业运行质量为标准,培育带动性强、效益明显、规模经营的产业链,提高我国旅游企业在国际旅游市场上的竞争力和抵御风险的能力。
  扩大规模,促进多元发展。多元发展是旅游业发展的重要趋势,而实现多元发展的关键则是因地制宜,积极开拓培育新的旅游经济增长点。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及人们对旅游业认识的逐步深化,各地可供开发的旅游资源也进一步扩大,这为实现旅游业的多元化发展,开辟新的旅游经济增长点创造了条件。从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随着城市基础设施的进一步完善,发展都市商贸旅游,培育会展经济,将成为促进城市旅游发展的新动力。另外,应当结合农业结构调整和小城镇建设,大力发展郊区县旅游业,使城市旅游业进一步向郊区县延伸和拓展。
  提升档次,挖掘文化内涵。旅游业是文化特性很强的产业,这使旅游业成为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交汇点。文化是支持旅游业发展的不竭动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旅游业之所以能够得到快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我国有着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而发挥文化优势,也是我国旅游业在新世纪实现新的发展的重要基础。我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民族众多,各类旅游资源非常丰富,对海内外游客有着强大的吸引力。而要将这种潜在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现实的产品优势,进而转化为经济优势,并保持长盛不衰,关键在于深入挖掘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而这种挖掘又要充分体现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当代中国的先进文化,既扎根于中国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凝聚着民族文化的精华,又反映了时代发展的主流和方向,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和鲜明的时代特征。因此,在旅游资源的开发中,一方面,要建设文化含量高的景点,充分挖掘历史文化内涵,着重反映我国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摒弃封建迷信以及其他低级趣味的东西;另一方面,也要突出时代特征,用反映时代精神和现代文明成果的旅游产品去鼓舞激励游客,弘扬中华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


第9版(理论)
专栏:工作研究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深入群众、扎根农村●围绕中心、突出服务
以转变作风促农民增收
  斯鑫良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关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问题。中央提出要把全面贯彻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和增加农民收入作为“十五”期间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既体现了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思想的要求,又抓住了农村工作的“牛鼻子”。现阶段,农民群众致富的愿望非常迫切,但增收的难度在不断加大,因而广大乡镇干部只有切实转变作风,才能担当起带领和帮助农民增收致富的责任。这就要求我们在当前农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中,把加强乡镇干部作风建设摆在突出位置,真正使转变乡镇干部作风成为解决农民增收难题的“金钥匙”,促进农村现代化建设的“推进器”。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切实转变思想作风。在帮助农民增收问题上,想不想做,敢不敢闯,能不能带,是对乡镇干部思想作风的考验。多年来,在深化农村改革、促进农民增收方面,广大农村干部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也要看到,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部分乡镇干部产生了“群众富得差不多了”的“到顶”思想,“万一亏了交不了账”的“怕冒险”思想,“现在增收门路难找”的“畏难”思想和“群众增收只能靠自己”的“无所作为”思想。这些安于现状、因循守旧、不思进取、无所作为的思想,实际上都背离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要求,是思想作风不够端正的表现。因此,必须把促进农民增收与转变思想作风联系起来。在制订发展思路时,坚持深入村户调查研究,充分认清当地的比较优势,从一村一户的实际出发;在引导农民闯市场时,充分尊重农民意愿,顺利时不头脑发热、忘乎所以,遇有困难时不灰心丧气、畏首畏尾。
  深入群众、扎根农村,切实转变工作作风。眼睛是否向下看、脚步是否往下走,是判断乡镇干部工作作风扎实与否的重要标志。乡镇干部在带领和帮助农民增收的过程中,必须坚持眼睛向下看、脚步往下走,在深入群众中搞清楚农民群众想什么、要什么、盼什么,在深入群众中把党的方针、政策宣传贯彻落实好;在深入群众中准确地了解一村一地的实情,及时解决一家一户的增收难题;在深入群众中讨计问策,找到解决增收难题的办法。为此,要在农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学习教育活动中建立健全乡镇干部联村住户制度,使广大乡镇干部通过联村住户做到“五知”、“三会”,从而解决部分乡镇干部身在基层却不深入基层、不了解基层、不能为基层办事的问题。“五知”,即知村里的基本情况,知当地的比较优势,知困难农户的原因,知党员干部的状况,知群众在增收中迫切希望解决的难点问题,对村情民意了如指掌。“三会”,即会灵活地运用党的农村政策来处理农村发展中遇到的难题,会帮助农民出致富增收的点子与思路,会有效地指导村党支部和村民委员会开展工作。
  围绕中心、突出服务,切实转变领导作风。是否以促进农民增收作为乡镇工作的中心,是否以服务于农民增收为自己的根本职责,是衡量乡镇干部领导作风状况的重要方面。乡镇干部在带领和帮助农民增收的过程中,必须把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摆在各项工作的中心,真正把全部力量集中到为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提供良好服务上来,坚决克服和纠正一些乡镇干部把日常管理事务作为乡镇工作重点的倾向。要牢固树立中心意识,不断提高服务水平,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从各地的实际出发,在加快农村结构调整以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方面,在提升农业技术含量以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方面,在拓展市场以帮助农民销得出、卖得好方面,出点子、想办法、办实事。


第9版(理论)
专栏:书刊评介

  中央苏区建设的历史画卷
——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史》
郑惠
一九三一年十一月七日在江西瑞金成立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虽然只存在了几年时间,但它在中共党史和中国现代革命史上,却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大事。在这一时期,毛泽东对于中央苏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建设,从指导思想、工作方针到工作方法,都进行了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深入探索;当时在中央政府各部门工作的一大批干部辛勤工作,在各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为了全面、深入地研究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这段历史,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了舒龙、凌步机主编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史》一书。该书涉及的范围不仅包括赣南闽西的中央苏区,还包括鄂豫皖、湘鄂西、闽浙赣等其他苏区,内容不仅包括政权组织和军队建设,还涉及经济、文化、法制、版图、人口等方面。作者收集了丰富的材料,并对史料做了细致的考证、核实,对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各个方面都进行了较为完整的研究。该书对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从筹备到建立、发展的全过程进行了脉络清晰的叙述,展现了中央苏区建设的宏伟历史画卷,是全面反映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历史的一部好书。


第9版(理论)
专栏:书刊评介

  市场经济的哲学透视
——读《经济哲学—经济理念与市场智慧》
罗仕清
经济哲学是近年来学术界探讨的一个热点问题,国内有关这方面的研究日渐向深度和广度推进。由张雄、陈章亮主编,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经济哲学——经济理念与市场智慧》一书,抓住经济哲学研究中的重要理论问题和我国改革开放实践中的重大现实问题,深入探索,提出了若干新观点、新思想和新方法。
该书在内容上构建了一个历史与现实、经济理念与哲学智慧、学科知识系统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的体系。全书由六个部分即哲学与经济学对话的平台、经济学的哲学传统、经济哲学释义、经济学的哲学理念、市场经济的哲学透视、经济道德与伦理等组成,并且各篇章之间既各自独立又相互照应。
该书对经济哲学的研究方法进行了非常有意义的探讨。作者认为,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研究方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马克思对社会的研究一直是综合的、一体的,而我们对他的理论却人为地进行了分门别类。比如,我们研究马克思的哲学思想,往往很少关注他的经济理论;而研究他的经济理论,又往往很少关注他的哲学思想。实际上,在马克思那里,哲学和经济学的研究从未截然分开,马克思对经济学的研究运用的是他的哲学方法,而他的哲学研究又总是与经济学问题紧密结合在一起。这一方法的运用,使马克思在经济学领域超过了以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为代表的英国古典经济学家;在哲学领域,因基于对社会经济事实的研究而创立的唯物史观,又使他在哲学上超过了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实现了哲学变革。可以说,经济哲学的兴起,也是对马克思社会经济研究方法论的回归。


第9版(理论)
专栏:思想纵横

  作风问题不可小看
王洪
作风是指在学习上、思想上和工作上表现出来的态度、行为。一个政党的作风即党风,是指党的组织和党员在学习、思想和工作等各方面表现出来的态度和行为。我们党的作风建设同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一样,也是一项基础性建设,关系重大,意义深远,切不可小看。
党的作风关系到党的形象。一个人也好,一个政党也好,形象问题很重要。形象美好,人皆仰之;形象恶劣,人皆弃之。而作风与形象都具有外在性和直观性的特点,两者之间存在着必然联系。人们往往是通过体察作风而认清形象的。党的作风体现着党的性质和宗旨,具体展现着党的形象。民主革命时期,许多人起初并不了解共产党的理论、纲领、路线、政策,是首先通过共产党的作风,通过观察共产党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并和国民党做了比较,才逐步认识和相信共产党的。优良的作风是使我们党带领人民群众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夺取革命胜利的重要保证。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党始终注意发扬优良作风,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以焦裕禄、孔繁森为代表的共产党人,以自己的美好形象赢得了人民由衷的敬佩和永久的怀念,也为党的形象增光添彩。但也有一些人,经不起执政的考验,耐不住金钱美色的诱惑,“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玷污了共产党员的光荣称号,使党的形象受到损害。
党的作风关系到党的路线的贯彻落实。一个政党的兴衰成败,尤其是执政党执政地位的巩固与否,取决于它的路线是否正确,而正确的路线则需要党的各级干部和广大党员去贯彻落实。在此过程中,作风问题极其重要。没有一个好的思想作风,不能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而是思想僵化,因循守旧,党的生机就会停止,党的路线就无法贯彻。没有一个好的学风,以教条主义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本本主义,照抄照转,党的事业也就不能前进。没有一个好的工作作风,形式主义猖獗,官僚主义盛行,习惯于做表面文章、空喊口号,沉湎于文山会海、应酬接待,热衷于沽名钓誉、哗众取宠,工作上不落实、不扎实、不切实,明知糊弄,都去糊弄,明知走形式,也去走形式,应付上级,愚弄群众,那么,不仅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无法落实,而且必然会出乱子,甚至出大乱子。
党的作风关系到社会风气的好坏。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个系统工程,精神文明建设是极其重要的方面。邓小平说:“风气如果坏下去,经济搞成功又有什么意义?会在另一方面变质,反过来影响整个经济变质,发展下去会形成贪污、盗窃、贿赂横行的世界。”我们党是执政党,党的作风往往起到“开风气之先”的作用,党员尤其是领导干部的作风,对广大群众具有重要的引导和示范作用。今天,如果听任不良作风滋长蔓延,党风就得不到好转,社会风气的根本好转就会成为一句空话。
党的作风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党风问题实质上是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党风好坏决定着人心向背,人心向背决定着党的命运。“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这是一条被历史反复证明了的真理。党风好,党群关系如同鱼水关系,党就有力量,党的事业就兴旺发达。反之,党就会失去民心,失去力量的源泉,为人民所抛弃。正如邓小平所尖锐指出的,共产党有没有资格领导,决定于我们党自己,“决定于我们党的思想和作风”。因此,作风问题切不可小看。在新的世纪,每一个共产党员尤其是领导干部,都应该下决心使作风有一个大的转变,工作有一个新的气象。


第9版(理论)
专栏:

  新世纪加强共青团建设的根本指针
  周强
  共青团作为党领导的先进青年的群众组织,深入学习和贯彻落实江泽民同志关于“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既是永葆共青团作为党的助手和后备军性质、保持共青团组织先进性的需要,又是进一步巩固党在青年群众中的基础、保证中国青年运动始终沿着党指引的方向前进的需要。进一步做好新世纪的青年工作,必须把“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全面落实到共青团的建设及其各项工作中去。
  江泽民同志关于“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从根本上回答了在充满挑战和希望的二十一世纪,我们党要把自己建设成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是对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新发展,对于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具有重大意义。共青团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先进青年的群众组织,必须以“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根本指针,深化对共青团组织性质和职责的认识,始终坚持共青团组织先进性与群众性的统一,全面加强团的建设,进一步增强团组织的吸引力、凝聚力和战斗力;深化对青年的认识,以更强烈的责任感为党做好青年工作,进一步巩固党在青年群众中的基础,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凝聚和激励青年,团结带领团员青年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
深入学习和贯彻落实“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是新世纪共青团建设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
永葆共青团作为党的助手和后备军性质的需要。共青团作为党的助手和后备军,与党有着特殊的政治关系,始终以党的指导思想、奋斗目标和根本宗旨为自己的指导思想、奋斗目标和根本宗旨。共青团在自己成立之初,就明确提出要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共青团十四大通过的《团章》明确规定,共青团“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纲领,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行动指南”。共青团近八十年的奋斗历程表明,正是因为有了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有了正确的指导思想,才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紧跟党走在时代的前列,为我们党战胜一个又一个艰难险阻,夺取一个又一个胜利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党有号召,团有行动”,就是共青团这种光荣传统的生动写照。在新的世纪,共青团作为党的助手和后备军,最重要的就是要在团的建设和团的各项工作中深入贯彻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具体地说,就是以“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来指导团的整个工作,认识团的整个工作,评价团的整个工作;就是把坚持“三个代表”的要求落实到坚定正确地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中去,更好地发挥党的助手和后备军作用;就是把坚持“三个代表”的要求落实到团的各项工作中去,更好地为全党全国工作大局服务。
保持共青团组织先进性的需要。中国共产党作为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先进性是其本质的集中体现。共青团作为党领导的先进青年的群众组织,同样也离不开先进性。“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揭示了党的先进性的时代内涵。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共青团坚持自己的先进性,就必须以“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紧跟党走在时代的前列。共青团的先进性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它既体现在组织的行为中,也体现在组织成员的行为中。坚持先进性,对于团的组织而言,首先必须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全面推进新世纪团的建设;必须始终坚持党的领导,使青年运动沿着党指引的正确方向前进;始终坚持培育“四有”新人的根本任务,引导青年按照党的要求健康成长;始终坚持用邓小平理论构筑青年一代的精神支柱,使青年把全民族的共同理想作为自己的理想和追求;始终坚持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凝聚和激励青年,使广大青年积极投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坚持先进性,对于共青团员而言,必须以“三个代表”的要求严格规范自己,牢固树立模范带头意识,在青年中发挥好模范带头作用,增强作为团员的光荣感和责任感。
进一步巩固党在青年群众中的基础的需要。把党的政策和主张传达到青年当中去,不断巩固党在青年群众中的基础,始终是共青团的一项重要任务。这就要求,在任何时候,共青团都必须充分发挥自己在青年工作中的核心作用,为党做好青年群众工作。这是党的一贯要求,也是《团章》的规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完成这项任务也面临着新的挑战。一方面,在我国经济社会结构变化日益深刻的情况下,青年对组织的选择不再是计划经济条件下的单一模式。另一方面,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实施“西化”、“分化”的图谋一刻也没有放松,在政治上与我争夺青年的斗争,将会长期存在下去。面对挑战,共青团要把更多的青年团结在党的周围,就必须贯彻“三个代表”的要求,发挥好两个优势。一是政治优势。共青团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是党领导的先进青年的群众组织。这是共青团与一般青年组织的根本区别之所在。发挥好这一优势,共青团组织就能够站在青年思想的制高点上,从理想的层次把广大青年吸引过来,凝聚起来,沿着党指引的方向前进。二是组织优势。共青团组织有着从中央到地方和行业,并一直延伸到基层的组织体系,有着六千八百五十多万共青团员,联系着广大的青年群众,在团员青年中具有强大的号召力。这是任何其他青年组织所不能相比的。发挥好这一优势,共青团组织就能够进一步增强吸引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团结带领青年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而奋斗。这样,就可以把青年中的各种积极力量都纳入到共青团的组织网络之中,纳入到团的运行机制之内,从而把青年更广泛、更紧密地团结在党的周围,进一步巩固党在青年群众中的基础。
保证中国青年运动始终沿着党指引的方向前进的需要。二十世纪波澜壮阔的历史表明,中国青年运动始终是与我们党领导人民不懈奋斗的历史进程,与中华民族走向全面复兴的前进步伐紧密相连的。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广大青年以救亡图存为己任,积极投身党领导的革命斗争,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新中国成立后,广大青年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奋勇投身火热的社会主义建设,在各条战线上发挥了生力军和突击队作用。改革开放以后,广大青年主动适应伟大的历史转变,发奋学习,锐意进取,展现出崭新的时代风貌。特别是党的十四大以来,广大青年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创新精神,焕发出巨大的创造活力,开拓创新,勇于奉献,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贡献青春、智慧和力量。可以说,团结带领青年为实现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不同时期的历史任务而奋斗,构成了二十世纪中国青年运动的主旋律,成为中国青年运动沿着党指引的正确方向前进的根本所在。新的世纪,在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的伟大进程中,共青团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更好地把亿万青年团结起来,凝聚起来,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这就是新世纪中国青年运动的发展方向。
把“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落实到共青团的建设及其各项工作中去
第一,以“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进一步加强团的建设。
自觉坚持“党建带团建”,把基层团组织建设纳入到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整体格局中,在党建的带动下不断推进基层团组织建设。要进一步增强团组织的吸引力、凝聚力和战斗力,进一步巩固和加强农村、企业、机关事业单位和学校的共青团组织,抓好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区的建团工作,使基层团组织真正成为团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
为党的事业源源不断地输送新鲜血液。推荐优秀团员作为党组织的发展对象,是党交给共青团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共青团发挥党的助手和后备军作用的重要体现。共青团是青年学习共产主义的大学校。青年在这所大学校里学习锻炼,成长进步,其中的优秀分子不断地充实到党的队伍之中,这对于我们党永葆生机与活力,对于我们党的事业后继有人、兴旺发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共青团要根据党员的标准,在各级党委的领导下,配合党委组织部门,搞好优秀团员的选拔工作,把那些符合党员条件的团员输送到党的队伍中去。
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进一步加强团干部队伍建设。作为党的年轻干部的一部分,团的干部必须按照党的要求,切实加强思想作风建设,身体力行“三个代表”,做到政治坚定、思想过硬、作风扎实,做党的合格干部,做青年的表率。一是坚定理想。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全民族的共同理想。团的干部必须始终不渝地坚定这样的理想,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而不懈奋斗。二是勤奋学习。着眼于提高思想理论水平,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特别是邓小平理论,努力开阔政治视野,善于把握大局,提高从政治上判断形势、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着眼于时代进步的要求,广泛学习各种科学文化知识。三是埋头苦干。始终坚持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作风,老老实实做人,勤勤恳恳做事,少说空话,多办实事。四是勇于开拓创新。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保持朝气蓬勃的精神状态,以只争朝夕的精神,锐意进取,开拓创新,以作为求发展。
第二,把“三个代表”的要求全面贯彻到团的各项工作中。
动员组织青年在推动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中发挥积极作用。一是积极为青年发挥作用搭建舞台。通过广泛开展中国青年科技创新行动、保护母亲河行动、中国青年西部创业行动、大学生科技创新创业行动等,来推动青年在科教兴国、可持续发展、西部大开发中大显身手,竞展才华,从而把青年的潜能有效地挖掘出来,把青年的作用更好地发挥出来,为推动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作出积极贡献。二是加大培养青年人才的力度。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离不开人才尤其是青年人才。共青团应当发挥在实践中育人的优势,通过多种方式,使各行各业的优秀青年人才广泛涌现,使具有成才潜能的优秀青年更快地脱颖而出,使青年人才的聪明才智更充分地发挥出来,在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中形成人才辈出、群英荟萃的局面。三是推动青年投身创新实践。发展先进社会生产力,创新至关重要。共青团应当积极推动青年锐意创新,投身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的创新实践,把青年中蕴含的创造与创新潜能转化为推动先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动力。
既要用先进文化塑造青年,陶冶青年,又要推动青年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中发挥生力军作用。在当代中国,先进文化就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邓小平理论是其中的核心和灵魂。共青团用先进文化塑造青年,最重要的就是用邓小平理论构筑青年一代的精神支柱,帮助青年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牢固树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和坚定不移地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既是民族的,也是面向世界的。共青团应当用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化成果来陶冶青年,使青年既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又拥有面向世界的胸襟,具备与一切民族的优秀青年相媲美的素质。青年在接受先进文化的塑造和陶冶的同时,也是促进先进文化前进的有生力量,能对先进文化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一是发挥开创社会新风的现实作用。青年素有开风气之先的特点,能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开创社会新风的现实作用。共青团要把青年的这种现实作用引导好、保护好、发挥好,使之与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相协调、相一致,成为促进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有生力量。二是发挥青年在创造生产精神产品中的积极作用。在我国蓬勃发展的文化事业中,青年在创造生产精神产品中是一支生气勃勃的力量。共青团应当积极推动青年在精神产品的创造与生产中更好地发挥作用,创造生产出更多反映时代主旋律、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精神产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既要竭诚为青年服务,又要组织青年为人民群众服务。共青团作为党领导的先进青年的群众组织,必须把竭诚为青年服务作为自己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围绕青年学习、生活、工作等方面的需求,想青年之所想,急青年之所急,多为青年办实事、办好事,在服务青年中发挥好党联系青年的桥梁与纽带作用。青年中蕴藏着服务人民、服务社会的巨大热情,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的蓬勃发展就说明了这一点。近年来,广大青年着眼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需求,热情参与青年志愿者扶贫支教、支医行动,广泛开展公益性服务,在全社会倡导“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时代新风。现在,志愿服务已成为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重要载体,成为有中国特色社会保障体系中社会互助的重要内容。共青团要深刻认识组织青年服务人民、服务社会的意义,深入开展青年志愿者、希望工程、青年文明号、青年文明社区创建活动,充分发挥广大青年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生力军作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