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5月8日人民日报 第10版

第10版(教育)
专栏:教育聚焦

  护卫校园的宁静安全
  史春红
  据全国高校保卫学会对全国1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76所高校的调查,1999—2000年两年,这些高校共发生各类案件9278起,使不少师生的人身安全、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直接影响到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科研工作以及师生员工的学习和生活。还大学校园以宁静和安全,已经成为一个十分急迫的问题。
  多方原因使然
  近年来,除正常教学以外,涉及高校的各类活动日益频繁,客观环境给校园综合治安造成压力,据清华大学保卫处长陈玉新介绍:清华大学每天约进出15万人次,车流量在1.8万到2万左右,学校也是一个“小社会”。据了解:有些高校濒临商业繁华区,且校园没有围墙,还有的高校教学区和家属区没有分开,出入人员和车辆繁杂,给盗窃和交通案件提供了可能。
  后勤管理薄弱,教职工管理制度不健全,岗位责任不明确。学生宿舍里的防火防盗措施不力,宿舍楼门卫形同虚设,推销人员不时上门。对于溺水、中毒、建筑物倒塌、交通事故、治安事故等造成学生伤亡事故的重要因素,没有明确责任,以致预防不善,造成不良后果。
  学校安全教育不足也是问题之一。天津某高校的董明同学告诉笔者:入学时该校曾发过一两本有关的小册子,其余的安全教育几乎没有。此外,高校也存在“普法”的死角。大学生法律意识淡薄导致治安防范意识差,受到不法侵害不能有效拿起法律武器。
  采访中,大多数被访者认为高校生自我保护意识差也是原因之一。大学生的经历多是从学校到学校,社会经验少,思想单纯,对社会的阴暗面和复杂面知之甚少。其中不少女大学生对自身安全关注不够,尽管过去女大学生乃至女研究生被拐卖已有先例,但自己并未意识到危险就在身边。诈骗案近年来在高校也时有发生,有些大学生甚至在勤工助学过程中被骗。此外,有关专家提醒,上网交友应谨慎,提防不法之徒布下陷阱。
  全社会的共同责任
  近年来,校园安全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教育部办公厅不久前下发了关于开展校园安全主题教育活动的通知,明确了校园安全的范围包括校内安全、校门外附近治安秩序与交通安全以及校园周边安全。
  建立和规范校园安全责任体系势在必行。北京化工大学副校长丁巨元告诉笔者:该校对安全保卫一直非常重视,制定的保卫规章20余个,并且每年都要调整。层层签订了安全责任书,把安全责任落实到个人,近年来学校没有发生过大的事故。
  开展法制和安全教育,采取必要的措施预防校园内的违法犯罪和治安灾害事故,这些对保卫校园安全都是有益的。让教育界人士感到忧虑的是,在多数高校课堂上,校内安全、校外活动安全、卫生防病饮食安全、交通安全、自然灾害防范等教育至今仍是空白。
  政法机关、司法部门应加大对侵害校园环境犯罪活动的打击力度,在学校没有执法权的条件下,有些学校希望能与街道派出所保持经常的热线联系,遇到突发事件希望110能及时给予解决。各级公安部门对校园安全保卫机构的执法活动放任不管,或指导、监督不力而造成严重后果的,相关人员应承担相应的行政责任和法律责任。
  呼唤立法支持
  中国人民大学保卫处马周年处长接受采访时谈道,保卫部门可以运用行政手段对校内人员进行约束和管理,但对外来人员在校内违章没有执法权。有一些案件,他们甚至曾经采取过以非法对违法的手段,以致发生纠纷。长期以来,学校保安工作一直处于两难的尴尬局面。学校的规章制度只能约束校内人员,无权也无法管理外来车辆和人员,而警察并不来校内执法。因为缺乏一部系统的有针对性的法律,在校内发生的事故,几乎每一起都引起纠纷。
  近年“两会”期间,制定《校园安全法》的呼声高涨。九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20多个代表团的150多名代表提议尽快制定《校园安全法》。九届全国人大代表、西南交通大学教授陈大鹏向大会提出议案:为了切实保护各级各类学校和师生的安全,要尽快制定《校园安全法》。陈大鹏认为,长期以来,涉及亿万师生安全、学校稳定、保障校园正常秩序的学校保卫工作无法可依,这与依法治校的要求不相适应。据悉,有关部门正在抓紧进行《校园安全管理规定》的制定工作。
  我国已经颁布了《教育法》、《义务教育法》、《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法律,对保护学校、教师、学生的合法权益、预防犯罪等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为了护卫大学校园的宁静和安全,出台一部校园安全法是十分必要的。


第10版(教育)
专栏:

  有这样一块育人沃土
  ——江津聚奎中学素质教育有特色
  本报记者崔佳
  聚奎中学位于重庆市江津白沙镇东南郊风景名胜黑石山,已有130多年的办学历史,为社会培养了近5万高素质人才,是巴渝大地上一所特色鲜明的历史名校。
  聚奎中学有着优美的自然风光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是环境育人的理想场所。聚奎中学十分看重人文景观在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善于开发学校丰富的文化遗产和名人价值资源而创设校园人文景观。聚奎学子中出过很多名人,也有不少名人到过聚奎,他们为聚奎留下了大量的精神财富和丰富的文物,林间石上,刻有陈独秀、郭沫若、冯玉祥、于右任、梁漱溟等数十位中外名人墨宝70多处,发人深省的名人诗文题刻,加上图书楼内五万卷线装古籍,这些文物洋溢着中华文化的芬芳,时时向学生的灵魂里渗透,催他们奋发向上。校园内还保存有明代的“川主庙”、“聚奎书院”、“鹤年堂”、“钟鼓亭”等古建筑群。这些景观无声地滋润着学生们的心田,陶冶着他们的情操。
  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聚奎中学2000多学生几乎全部住校,这对锻炼学生的独立生活、吃苦耐劳和自己克服困难的能力十分有利。校友们只要一回忆起母校,无不激情澎湃,都认为当年在学校培养的吃苦能干和比别人好的综合素质成了他们的立身之本。
  聚奎中学充分利用和营造了自己的环境优势,把独特的校园环境和社会环境作为素质教育的资源,使其在学生的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发挥了最大的作用,收到了很好的效果。聚奎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劳动,保护环境,早成传统;向名人看齐,积极向上,努力学习,言行文明蔚然成风。难怪爱国诗人、校友吴芳吉说“山川之胜,甲于全蜀学校,某之诗趣,得此诱启最多”,校友周光召1994年勉励母校师生的题词也是“志不求易,事不避难”。
  而今,聚奎中学除继续发挥自己的特长以外,也正在从各方面努力,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要想提高学生的素质,必先提高教师的素质。近年学校鼓励教师在精通自己所教学科的基础上,还得懂两门以上中学相关课程,以便在教学中涉及、交叉。要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发展学生个性,教师还应该有所长。学校号召教师每人至少应练就一种特长,令学生佩服,还作为他们平时效法和学习的榜样。学校还尽量为教师们提高素质教育创造条件。如经常请专家开继续教育讲座;每个教师按要求均购置电脑,学校组织教师进行现代教育技术全员培训;鼓励教师参加研究生课程学习;校内开展观摩课、优质课、示范课的三课交流;每期开展教师素质竞赛活动。
  学校尤其重视以教育科研促进教师素质的提高。学校是参加教育部基础实验中心外语研究中心的“外语实验学校”,是参加教育部“九五”规划课题“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的主研单位之一。有3个全国级课题(《中小学心理问题研究类型及对策研究》、《高中语文教学中读写训练与思维训练相结合实验》、《“四维一体”复习教学法》)。重庆市级课题《创新学习理论与实践研究》的论文《关于GX实验的学习方法》,获教育部西南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颁发的一等奖。教师素质的全面提高,极大地推动了素质教育的实施。仅以课堂教学为例,聚奎的教师已经把重点放在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上,通过学习能力的提高去实现学生由知识到素质的转化。
  他们通过方向的指导、方法的指导,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独立学习的能力;他们把学生放到生活实际中去,让他们去观察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再到图书馆、阅览室、互联网去检索、查阅资料,从而研究、解决问题,以培养研究学习的能力;他们鼓励学生对旧说去怀疑、去质疑、去补遗,去另辟蹊径,以培养创新学习的能力;他们创造条件让学生去反复实践、反复实验,以培养实践的能力。
  素质教育任重而道远,聚奎师生并不满足现状,他们正在奋发努力,积极探索,力争在黑石山这块育人沃土上为民族素质的提高建功立业。


第10版(教育)
专栏:治教之道

  学校德育工作要把握什么
刘彭芝
学校的工作就是为了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重点是两条:一是高尚品德,二是聪明才智。人大附中追求高尚品德和聪明才智的统一,但在指导思想上,始终坚持把德育放在学校一切工作的首位。在制定校训“崇德、博学、创新、求实”时,把“崇德”放在校训的首位;在确定学生培养目标“全面发展+突出特长+创新精神+高尚品德”时,突出强调高尚品德。
  师德建设是基础
  “善之本在教,教之本在师”。德育的对象是学生,但主体是教师。一个学校,德育好不好,关键在师德。“言行可模可范者,人师也”。教师既是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积极传播者,更是高尚的思想品德的身体力行者。
  人大附中在德育工作中,目标是学生,眼睛盯的是教师。提出“以人格塑造人格,以品德化育品德,以素质提高素质”,坚持把师德建设作为教师队伍建设的基础工程来抓。从4年前开始,我们就启动了以“师德”为内核的人大附中“名师工程”,并以“名师工程”为龙头,带动“优秀学生工程”和“家长工程”。几项工程的实施,使德育由“软指标”变成了看得见、摸得着、可操作、能评比的“硬指标”。
  贯穿学校生活各方面
  学生以学为主,课程设置以传授文化知识为主。加强德育工作,当然可以增加一些德育方面的课程,但这条路注定走不长,走不宽,我们必须转换思路。学生养成高尚的品德,大致都要经过三个阶段:“知不知”,“信不信”,“做不做”。要实现由知到信再到行,必须扩大德育的覆盖面,把德育贯穿到学校生活的各个方面,使德育无时不在、无处不在,使学生如沐春风、喜闻乐见。
  人大附中将德育分解到各学科的教学中,“传道、授业、解惑”三位一体,使学生思想上、心理上、情感上自然而然得到德性的熏陶和教育;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让学生做活动的主人,自我教育;带学生走出去,参加各种社会实践和公益活动,在社会的大课堂中培养爱心和社会责任感。
  坚持时代性和针对性
  德育,就是“育心”;育心,贵在“感应”,贵在“共鸣”;没有时代感,没有针对性,“感应”和“共鸣”从何而来?为做到有的放矢,我们对学生情况做详细的调查研究,主要通过班主任、家长代表、学生代表座谈会,通过全校学生的调查问卷及与班主任、学生、家长的个别谈话,通过他们发表的文章、撰写的总结、创办的刊物,他们自己组织的活动及学生代表会等形式来进行。
  人大附中德育工作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两种意识、三种精神”:国家意识、集体意识,团结互助精神、无私奉献精神和勇于创新精神。现在的学生也讲理想,讲奋斗,但个人色彩较浓。对此,我们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观和奋斗观,将个人理想融入全民族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之中。
  (作者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校长)


第10版(教育)
专栏:

  我国基本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的预期目标已经实现,这在世界教育史上堪称奇迹,而背后则凝聚了亿万人民的心血和汗水。本文关于河南新安县的兴教纪实,可谓基层乡村推行义务教育的一个缩影——
血汗铸丰碑
  贺春兰
  “新安百姓太可爱了”,县政协副主席拓文敬用“感天动地”这样的词来描述新安县人民捐资助教的热情,说到激动处,他热泪盈眶。
  村支书的自豪
  游坟嘴土薄人穷,是城关镇最穷的村。1969年,村里百姓集资建了7孔砖窑当学校一直用到现在。“教室坑坑洼洼,地面落差有四五寸,门锁着学生可以进出,从桌面上可以摸到桌兜里。”说起当时的情形,该村老支书郭廉华至今记忆犹新。1997年,“两基”验收,县里号召建学校,可没有钱。老支书决定贷款建校,可银行不愿贷给村集体,老支书就以自己的一世清名为担保贷款20万。开工后发动群众捐资,村子千把口人,建学校总共投入40多万元,人均投入370多元,而这个村的年人均收入还不足1000元。
  “没想到群众这么支持。我白天夜里想这件事,群众的钱来之不易,不建所好学校,对不起群众。”60岁的老村支书想到这些事情就激动不已,充满自豪。
  新安县边远处的李村乡韦庄村,经济落后,老百姓的房屋多数破旧,但这里的学校却是最好的。村干部5年没有开工资了,为了建学校,村里百姓捐了很多,可还是欠下7万多元的债。该村的村支书说他准备在任期的两年内将债还完,不能拖到下一届。
  党心换民心
  新安县地处豫西丘陵山区,属国家级贫困县。落后的经济条件制约着教育事业的发展,使新安教育的基础设施相当落后。在乡村,当地人甚至编了顺口溜来形容学校的破败:“有砖不过千、有门不能关、有窗不透亮,有顶露着天。”
  在这种情形下,县里毅然决定,发展教育,先把学校建好。但是,新安县财政状况实在是捉襟见肘。拓文敬后来回忆说,“没有别的办法,在政府做最大努力的同时,我们不得不把希望投向50万新安人民。我们的思路就是以理服人,以情动人,从我做起,唤起广大群众的兴教热情。”县委书记周宗良明确要求,“号召群众捐资时,要领导带头、干部带头、党员带头,划清捐资和集资的界限,不准向群众强行摊派,不准搞一刀切。”与此同时,县乡财政欠教育的资金,无条件到位。
  领导一级带一级,那一年,干部大部分工资都捐出来盖学校了。像拓文敬这样的县级干部,往往是到一个村,掏一回钱。领导带了头,群众有劲头,老百姓说:“人家孩子不在这里上学,人家还掏钱呢。”
  老人卖掉了寿材、姑娘卖掉了嫁妆……城关镇一个老党员在弥留之际,摸出枕头下面二十七块六毛钱,交给前来看他的村支书、村主任说:“七块六交党费,二十块钱捐给学校。”
  笔者在采访当天,正赶上拾万乡村民们敲锣打鼓、放鞭放炮庆祝乡中学的落成。一个老婆婆拉着笔者的手激动地说,“这届干部可干了实事儿了,以后不用为孙娃子上学发愁了。”
  汽车在山间穿行,一座座气势恢弘的学校掩映于青山绿水间。“党心换来了民心,”新安县的领导们说,“这是建校之外一个意外的也是特别重要的收获。”


第10版(教育)
专栏:教海月谈

  培养健康的“网上一代”
王淑军
  前不久,主要针对“网吧”的《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管理办法》发布实施,这是进一步净化网络化社会大环境,还青少年一方净土的大好事。闻悉,我为今天的青少年们感到高兴,同时又另有一番感触:使得青少年健康上网,还网络环境的一方净土是好的,但只是治标;加强对青少年的网络道德教育,养成健康的网络道德观才是治本。
  网络是“双刃剑”,它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融入我们日常生活的同时,也深刻影响着青少年一代的健康成长,其中的负面影响日益引起人们的警惕:传播暴力、色情内容,散布信息垃圾,恶意侵犯他人隐私,充当“黑客”……据统计,截至2000年底,我国25岁以下的用户就达1200多万,占上网人数的56%。青少年已成为互联网用户的主体,被称为“网上的一代”。
  对于青少年个人,网络道德观作为个人道德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着本人的基本道德价值取向。而对于社会,青少年的整体道德观又势必影响着全社会的基本道德价值取向。因此,面对网络的挑战,培养青少年正确的网络道德观已成为全社会的重大责任,而关键在于应首先形成一个社会、学校、家庭、媒体各方面结合的网络道德教育体系。
  学校作为青少年最为集中并接受教育的场所,是这一体系中最重要的一环。为此,一方面,学校应当把网络道德教育作为日常学生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开设专门的课程,增强青少年对网络化、信息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和地位的认识,以及自身网络行为的责任意识;另一方面,要重点建设好学校网络生活的桥头堡“校园网”,并以此为落脚点和切入点,本着“主动出击,把握导向”的原则,认识并尊重当前青少年学生的思想和情感特征,以服务学生成长成才、提升网络素质为核心,组织、引导青少年文明而有效地使用互联网,养成正确的网络道德观。
  让人忧虑的是,当前我国大中小学的网络道德教育虽有起色,但基本还属于盲区。计算机和网络课程虽普遍开设,但主要是讲授技术知识,不探讨网络道德问题;德育课上,网络道德的内容更是极少涉及。这种现象在今天网络化社会条件下的校园中,是不正常的,亟须改变。
  网络的共享性,决定了青少年网上“冲浪”不会局限在“校园网”,上网地点也不会只在校园内,而现在互联网上尤其新闻、聊天室和BBS的信息内容良莠不齐,社会上的网吧以及家庭上网越来越多。因此,从社会大环境看,国家一方面要把对互联网信息及互联网经营的管理纳入法制化轨道,强化网络立法和管理;另一方面要鼓励社会各方面共同努力营造一个使用互联网的文明环境,其中媒体作为信息社会中影响青少年思想的最重要媒介之一,尤其要担负起维护文明网络环境的责任,而网络自身作为媒体的一种更应如此。此外,对孩子成长有重要影响的家长,在引导青少年文明上网方面,同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多管齐下,各方并举,目的就是使正确的网络道德价值取向最终化为青少年的内在自觉,建立一种健康文明、自律自求的机制。当代青少年作为“网上的一代”,将来网络是造福人类还是危害人类,取决于他们如何利用这一工具,取决于他们的网络道德观。当前加强对青少年的网络道德教育,关系重大,刻不容缓。


第10版(教育)
专栏:

  渔家仔上学不再难
近日,海上“希望基金会”在福建闽东三都澳海域正式成立。近年来,福建宁德三都澳海域养殖业迅速发展,形成了全国最大的海上养殖基地和浮动的海上人家。8000多海上浮动人口中有2/3来自外地,因户籍等原因,孩子上学成了最大难题。
  这项由宁德公安局三都边防派出所与海上渔排联合发起的活动,使100多名当地的渔家适龄学童和38名海岛贫困少年圆了上学梦。
  左上图:这是放学后高高兴兴回家的海上渔家的孩子。
右上图:每天早上,海上渔家的孩子们坐上小船,在家长的护送下来到学校。
  右下图:家住三都岛白基湾自然村的13岁少年林孝娇,在海上“希望基金会”的资助下,得以重返课堂。这是边防海上警务区警长杨与英为林孝娇(左)送去学费。
  新华社记者张国俊摄影报道


第10版(教育)
专栏:

首都医科大学始终把思想政治工作放在学校工作的首位。4月14日,为迎接建党80周年,该校研究生党支部组织学生党员和积极分子,下乡村开展主题党日活动。他们在北京房山区九渡村里进行义诊和医疗咨询服务,给村民测量血压,询问病史,用所学知识向乡亲们介绍各种常见病的预防知识,提出治疗意见。丁库克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