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5月24日人民日报 第11版

第11版(国内政治专页)
专栏:

  全面推进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纲领性文件
  ——中组部负责人就学习贯彻《2001年—2005年全国干部教育培训规划》有关问题答记者问
  新华社记者本报记者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把人才特别是领导人才的培养放在了重要的战略地位。为了适应激烈竞争的国际形势,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干部队伍,保证《纲要》所规定的目标顺利实现,今年年初,中央下发了《2001年—2005年全国干部教育培训规划》(以下简称“十五”《规划》,全文见本报5月11日第一和第六版)。为了更好地理解和贯彻文件精神,中共中央组织部负责人近日就学习贯彻“十五”《规划》的有关问题回答了本报记者、新华社记者的提问。
  问:请您谈一谈中央印发“十五”《干部教育培训规划》的重要意义?
  答:通过《规划》来统一思想,明确任务,推动工作,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一条基本经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共下发了四个全国干部教育培训《规划》。《1983年—1990年全国干部培训规划》结合全党工作重点的转移,根据干部队伍“四化”方针的要求,提出了大规模开展政治理论、管理知识普及性轮训和大量带有补课性质学历教育的任务,使干部教育得到了较快恢复,并朝着正规化方向发展。《1991年—1995年全国干部培训规划》以建立领导干部学习进修制度和规范各级党校、干部院校班次及课程设置为重点,加强了干部教育制度化规范化建设。《1996年—2000年全国干部教育培训规划》适应“九五”期间新的形势任务,提出要探索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干部教育体系,推动了干部教育培训事业的全面发展。
  这次中央下发的“十五”《规划》,是进入21世纪的第一个干部教育培训的五年规划。“十五”《规划》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总纲,从新世纪和全党全国工作大局的高度,结合国内外形势发展的变化,围绕着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对今后5年的全国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作出了总体部署,是指导“十五”期间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纲领性文件,对于做好新世纪初的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有着重要的意义。
  问:“十五”《干部教育培训规划》有哪些主要特点?
  答:这次“十五”《规划》有继承,也有创新。主要体现了这样几个特点:一是总结了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基本经验,强化了为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服务的意识。“十五”《规划》第一次总结了建党80年特别是近年来干部教育培训的8条基本经验。同时明确提出,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就是为全党和全国工作大局服务。因此,按照党和国家“十五”期间的工作部署,“十五”《规划》结合国际国内形势,特别是国际人才竞争给干部教育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提出了把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放在更加重要的战略地位的要求,体现了历史纵深感和鲜明的时代特色。二是把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作为一条主线,贯穿于整个《规划》。在理论指导上,突出了“三个代表”的表述。在培训目标上,提出了要“努力培养造就一支坚持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具有履行岗位职责能力,走在时代前列的高素质干部队伍”。其中,“走在时代前列”的要求是新增加的,干部教育培训的目标要求更高了。此外,从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手段,到教材、基地、师资队伍建设以及培训管理等各个方面,都突出体现了“三个代表”的要求。三是提出了进一步推进和完善有中国特色的干部教育培训体系的目标。“九五”《规划》正式提出了“努力探索和建立有中国特色干部教育体系”的要求。这次“十五”《规划》提出了要“进一步推进和完善有中国特色的干部教育培训体系”,并从指导思想、培训目的、培训内容、培训格局、学风建设、培训资源配置、培训制度、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等9个方面提出了具体的要求,把中国特色的干部教育培训体系具体化了。四是在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的基础上,进一步体现了改革创新的精神。“十五”《规划》除保留了“九五”《规划》中已有的“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培训质量”两条原则外,又增加了“培训与使用结合”和“坚持改革创新”这两条。同时,提出了树立素质教育和终身教育的观念,体现了时代的新要求。五是按照建设一支高素质干部队伍的要求,突出了培训重点。在主要任务方面,按照中央关于各级各类干部所要具备的基本政治素质和提高整体素质的要求,明确了在理论素养、思想品德、业务能力、知识水平等方面分层次、规范化的要求。在抓好专业知识和能力培训的同时,突出强调了党性党风党纪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六是将干部教育培训的对象,按干部管理类型和“十五”期间强调重点加强的领域,分别提出了要求。七是对培训“保障措施”的要求更加具体,增强了可操作性。
  问:“十五”《干部教育培训规划》的内容丰富,涉及面广,如何理解和把握?
  答:“十五”《规划》内容涉及方方面面,必须从总体上把握好其主要内容和基本精神,主要从三个方面来认识和掌握。
  第一,明确思路。从“十五”《规划》的指导思想、工作目标和主要任务看,“十五”《规划》总的思路是,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贯彻江泽民同志关于“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通过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有中国特色的干部教育培训体系,推进新世纪的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更好地建设高素质的领导干部队伍,为实现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计划服务。
  第二,突出重点。做好“十五”期间的工作必须突出重点,要以重点带动全局。这些重点工作是,要认真抓“好”高级干部、各级党政一把手和年轻干部的教育培训,抓“紧”干部教育培训的基地建设,抓“精”干部教育培训师资和管理队伍的充实提高,抓“细”适应各级各类干部培训需要的高质量教材的编审出版,抓“实”干部教育培训的学风建设。
  第三,整体推进。“十五”《规划》中的第三部分共9个方面,分别对党政领导干部、年轻干部、国家公务员和党群机关等工作人员、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专业技术人员、法官、检察官、警官和其它政法干部、基层干部、少数民族干部、非中共领导干部、妇女干部、西部地区干部等各类干部的培训,提出了不同的要求。与“九五”《规划》相比,“十五”《规划》增加了“政法系统干部培训”、“基层干部培训”、“西部地区干部培训”的任务。同时,对理论学习考核制度、国有企业推行工商管理职业资格认证制度等问题,也提出了具体的要求。根据中央的有关决定和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的需要,对到中央党校学习的干部对象重新作了规定。另外,“十五”《规划》还对基地建设、教材建设、教师队伍建设、教学设备和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干部培训质量评估工作,以及经费、强化激励和约束机制等保障措施方面也作出了明确的规定。
  问:当前各地各部门应如何贯彻落实好“十五”《干部教育培训规划》?
  答:“十五”《规划》是针对全国总体情况而言的,具有宏观性和指导性。因此,要真正落实好,还需要各地各部门在吃透中央文件精神的基础上,研究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具体规划,形成配套的规划体系。
  首先,要认真学习领会中央精神。要结合总结工作,对《规划》进行系统学习,要在熟悉掌握文件内容的基础上深刻领会其精神实质。
  其次,要密切结合本地区本部门的实际。各地各部门在制定自己的规划时,既要体现中央《规划》的共性要求,又要突出地方或部门的个性特点。各省区市要以“十五”《规划》为指导,从本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从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和按照“三个代表”要求切实加强党的建设的实际需要出发,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规划。不同地方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不同,对人才需求有所差异,工作基础也不一样,因此,培训的要求和重点也不尽相同。各部门的规划要着重在结合本部门实际上下功夫。
  第三,要搞好培训需求调研。各地各部门制定规划,一定要在把握培训需求的基础上进行。要把体现党和国家要求、体现用人单位需要和干部个体需求有机结合起来。要学习掌握需求调研和分析的方法,确保干部培训真正达到按需施教的要求。
  另外,有了《规划》,还要有计划。年初,要制定年度计划,年底检查实施情况,有计划、分阶段地保证“十五”《规划》的贯彻落实。
  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充分认识干部教育培训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落实和制定好规划当作一项大事来抓。建立健全领导责任制,按照“十五”《规划》的要求,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各级组织部门要切实履行好主管部门的职责,充分发挥对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统筹规划、宏观指导、综合管理的作用,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齐抓共管,形成合力,保证“十五”《规划》所规定的各项任务顺利实现,努力开创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新局面。


第11版(国内政治专页)
专栏:

  深化职称改革,是时候了
  ——关于建设高素质专业技术干部队伍的思考
  本期主持开场白:专业技术干部队伍是我们党的干部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江泽民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建设的高素质干部队伍,就是由具有社会主义政治家素质的领导骨干带领的德才兼备的干部队伍。这应当是一支包括党政干部、企业经营管理干部、科学技术干部和其他战线干部组成的宏大队伍。”
  如何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员队伍?如何深化职称改革工作,使其更好地服务于专业技术人员的成长?近年来,许多地方、许多单位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和实践,并积累了一些经验。
  5月21日,我们邀请了人事部、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山东农业大学等有关单位的负责同志,就专业技术人员队伍现状、影响专业技术人员成长的因素、如何深化职称改革工作等问题进行座谈和探讨,现将他们的发言摘登如下,供广大读者参考。
  本期主持:本报记者张严单向前特邀嘉宾:
  ①人事部专业技术人员管理司职称处处长郑富仕
②中国科学院人事教育局副局长杨星科
③北京大学人事部副部长刘耕年
④山东农业大学党委书记盖国强
  本版照片均为本报记者王忠家摄(附图片)


第11版(国内政治专页)
专栏:

  职称改革的现状
  郑富仕:我们现在进行的职称改革工作,大体都是在1986年中发3号转发《关于改革职称评定、实行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的报告》的通知所划定的范围内。现行的职称改革,从一定意义上讲,是在落实这个政策。
  杨星科:人事制度改革是一个综合配套的工程,如果不从根本上变革观念、变革管理方式,不尽快建立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用人机制、评价机制、分配激励机制和社会保障机制,单纯关注职称评聘方式是无法解决问题的。现在很多人对职称改革问题,存在着概念不清,观念模糊的问题。连专业技术职务都不明白,就根本无法探讨职称改革。中科院一直在完善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方面进行探索,讲今年我们取消评职称并不确切,我们早就改变了单一的评价专业技术人员的模式。
  盖国强:1999年上半年,我校在教师队伍中全面推行了竞争聘任上岗工作,打破了教师职务终身制和职称身份制,取得了良好效果。具体做法是:在省主管部门批准的设岗比例以内,自主确定对各级各类专业技术人员的岗位和聘任。取消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评审,把对专业技术人员学术水平的评议作为聘任的一个环节,把评审和聘任结合起来,按照“按需设岗、公开招聘、平等竞争、择优聘任、严格考核、合约管理”的原则,在各系列、各层次实行公开竞争,择优聘任专业技术职务。初步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聘任制。  


第11版(国内政治专页)
专栏:

  改革职称评审模式的原因
盖国强:我校评审工作之初,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是毕竟是计划经济体制的产物,平均主义大锅饭、终身制、身份制、论资排辈的种种弊端使职称评审陷入困境,严重影响了专业技术队伍的建设。主要表现在:
  1.不是根据学校教学科研工作和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的需要,而是按照上级下达的计划进行评审。2.学校一切待遇和职称挂钩,致使人人有职称,名不符实失去意义,成为待遇的象征。3.有的人把职称作为奋斗目标和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一旦职称到手,就不思进取安于现状,造成教职工队伍缺乏生机、活力和不断进取创新的能力。4.按计划评审和终身制的管理,造成职称结构比例失调。5.资格证书已不能说明持证人的实际学术水平和业务能力。6.平均主义大锅饭的分配挫伤了高水平骨干队伍的积极性;论资排辈压抑了中青年优秀人才的脱颖而出。7.有的人为了评职称弄虚作假,急功近利,败坏了学风,同时也出现了重科研轻教学,重论文轻实践的错误导向。8.有的人为了评职称请客送礼,拉关系跑门子,影响了党风和校风。9.影响了教职工的团结合作。10.牵扯了学校领导的精力,影响了学校各项工作的开展。


第11版(国内政治专页)
专栏:

  高等院校,如何应对
刘耕年:我国现阶段,特别是高教系统中,职称评聘工作中面临着的主要问题是如何围绕以聘任制为核心的人事管理制度改革,开展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工作。
  北京大学在全面推进创办世界一流大学进程中,将本着“开放、竞争、创新”的原则,继续深化以聘任制为核心的人事制度改革,建立并逐步完善专业技术职务岗位聘任制度。我校将从今年开始,以岗位聘任代替以往的指标聘任。以转换机制为核心,强化岗位聘任,由“身份管理”转向“岗位管理”,破除职务“终身制”,形成人员“能进能出、能上能下、能高能低”的激烈竞争机制,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全面提高学校的办学效益和整体水平。
  在实际工作中坚持“按需设岗、公开招聘、平等竞争、择优聘任、严格考核、合约管理”的原则。同时,完善与聘任制度有关的分配制度、考核评估与激励机制。聘任人员的工资待遇等随岗位职务的变动而进行调整,做到岗位职务能上能下,待遇能高能低。


第11版(国内政治专页)
专栏:

  几个需要明确的问题
郑富仕:第一,现在讲“评职称”,在政策上是讲不通的。这是因为自1986年,国家实行了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已经取消了评职称。这些年来,大家所说的“评职称”,实际上是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评价,所获资格是聘任专业技术职务的条件之一。评审任职资格的目的是为聘任职务作参考。
  第二,要解决现行的“待遇职称”、“福利职称”,关键在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落实单位的用人自主权,真正建立起按照需要设置工作岗位,按照岗位聘任人员的用人机制,打破一评定终身,职务终身制的局面。
  第三,在职称改革方面,很多地方和单位都进行了实践和探索。职称工作要根据国家经济社会的需要,不断深化改革,一是按照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和适应我国加入WTO,在涉及国家、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与公共利益领域的关键专业技术岗位实行执业资格制度、实行人员准入控制,提高专业技术工作质量,规范专业工作秩序。二是完善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真正建立按需设岗、按岗聘任、能上能下、竞争激励的用人制度。三是完善人才评价机制。应根据职业特点及专业要求,实行多种方式人才评价办法,提高人才评价的公正性、公平性和科学性,提高人才评价质量。通过深化职称改革,促进专业技术人员队伍建设,实现人才辈出、人尽其才,充分调动广大专业技术人员的积极性。
  第四,在加入WTO后,我们要按照上述所说,建立一支高素质的适应参加世界经济、科技竞争的专业技术人员队伍,以此与世界接轨。


第11版(国内政治专页)
专栏:

  职称制度改革的过程
  郑富仕:从粗线条来划分,我国职称制度改革经历了三个主要发展过程:
  1.自解放初期至50年代末的技术职务任命制度。国家规定统一的技术职务级别,单位根据需要和机构编制确定技术职务,并任命人员,提升职务就可增加工资。主要的技术职务有工程技术人员、高校教师、科研人员、卫生技术人员、新闻出版人员等,职务也分等级,如教授、副教授、讲师、教员、助教。到了60年代初期,由于国家经济困难,工资基本处于冻结状态,这种需要增加工资的职务任命制度基本上停顿了下来。
  2.自1977年至1983年的技术职称评定制度。作为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一项重要措施,根据小平同志的指示,实行了技术职称评定制度。只要评上相应的职称,不需聘任职务,不用履行职责。技术职称实际上成了工作成就、学术水平和业务能力的标志。评定职称的专业范围涉及22个系列。1983年9月,中央决定暂停职称评定工作,进行全面整顿,并研究改革方案。
  3.自1986年开始实行的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度。1986年,中央决定改革职称评定、实行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度。其主要做法是:企事业单位在上级主管部门核定的专业技术职务结构比例范围内,结合本单位专业技术工作需要,设置专业技术岗位;专业技术人员通过评审委员会评审取得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企事业单位在获得任职资格的人员中聘任。聘任职务有任期,在任期内履行职责,并享受相应的职务工资待遇。
  专业技术职务是与行政职务并行的另一个职务系列。实行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度后,已经不存在“评职称”这一概念,实际上评定的是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这种资格仅是聘任职务的条件之一。


第11版(国内政治专页)
专栏:

  面临的新问题
  杨星科:职称工作面临的根本问题在于市场经济人才需求多元化与计划体制人才管理单一化的矛盾。1.职称评聘是计划经济的产物,与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规律和当前经济建设的实际需求脱节。社会对不同专业领域人才的需求有差别,因而在管理中实行大一统的计划管理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合理的。2.目前专业人员的工资、住房、医疗等各项待遇仅与职称挂钩,没有体现不同发展阶段、不同专业人才的市场价格差别。这种单一化的分配方式不利于稳定专业人员,不利于我国参与世界范围的人才竞争。3.在评审环节,评价指标与经济建设的需求脱节,其导向作用不利于引导、鼓励专业人员为经济建设做贡献。4.专业职务也存在实际意义上的终身制问题,一经获得便终身拥有,各项待遇、荣誉随之而来,这样不利于调动专业人员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淡化了他们继续发展的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
  解决办法:改变传统的评聘方式,转到“按照发展需求设置岗位、按照岗位条件公开招聘”的方式上来,使专业职务与岗位职责、岗位条件、工作能力、贡献大小和收入分配密切结合,做到职务能上能下,待遇能高能低。


第11版(国内政治专页)
专栏:

  小资料
  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度的基本内容:
专业技术职务是根据实际工作需要设置的有明确职责、任职条件和任期,并需要具备专门业务知识和技术水平才能担负的工作岗位,不同于一次获得后而终身拥有的学位、学衔等各种学术、技术称号。
  建立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度,应当根据实际需要设置专业技术工作岗位,规定明确职责和任职条件;在定编定员的基础上,确定高、中、初级专业技术职务的合理结构比例;有一定的任期,在任职期间,领取专业技术工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