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4月19日人民日报 第9版

第9版(理论)
专栏:理论信息

  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的重要环节
  ——“新形势下干部监督工作的实践与探索”征文观点综述
  凌道雪
  为了进一步加大对干部监督工作的研究和宣传力度,推动干部监督工作的深入开展,中央组织部干部监督局前不久与上海《组织人事报》、湖南《当代党建》、辽宁《党建文汇》、河南《领导科学》等八家报刊联合举办了“新形势下干部监督工作的实践与探索”征文活动。现将征文中提出的主要观点综述如下:
  从严治党必须强化干部监督。加强干部监督工作,是事关党的建设和国家政权建设的一个重大问题,是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关心、爱护干部的有效措施。有的作者认为,强化干部监督,尤其是强化对领导干部的监督,是从严治党、严肃党的纪律、提高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的迫切需要。干部监督工作作为党的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以“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体现和贯彻“三个代表”的要求。不少作者指出,在干部监督体系中,党内监督是最直接、最有约束力的监督。要明确党内监督的主体、内容、方式,突出党内监督的针对性,强化领导班子的内部监督,发挥组织监督和个人自律两个积极因素,处理好党内监督与社会监督的关系。当前,还要强化群众的民主监督。一要强化民主监督的意识,真正解决不让监督、不能监督的问题,消除监督的死角和盲区。二要拓宽民主监督的渠道,理顺监督关系,发挥民主监督的效能。三要推行政务公开,增加透明度,公开决策过程,公开办事制度,公开选拔领导干部,公开评议领导干部。四要完善民主监督机制,创立有利于人民群众直接参与监督的形式。
  监督的重点是一把手。一把手在领导班子和全局工作中处于核心地位,起着关键作用,负有全面责任。加强对一把手的监督,是从严治党、治理好领导班子和管理好领导干部的关键环节,也是干部监督工作的重点。有些作者认为,监督党政一把手重在健全监督制约机制。一是充分发挥组织部门的职能优势,建立以组织部门为监督主体的“事前控制”机制。要把关口前移,把监督的起点放在一把手的选拔使用上,突出抓好对一把手的考察,最大限度地增强选人用人的透明度。二是加强制度建设,建立以民主集中制为主要形式的“事中约束”机制。通过合理分权,形成以权力制衡权力的机制;通过建立一把手施政行为公开制度,杜绝权力暗箱操作;通过完善监督体系,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监督网络。三是理顺监督体制,建立以执法、执纪部门监督为主体的“事后惩戒”机制。执法、执纪部门必须把法纪监督延伸到党政一把手行使权力的全过程,防止一把手滥用权力。
  制度到位是做好监督工作的有力保障。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制度建设在加强干部监督工作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起着关键的作用。有的作者在文章中提出了建立健全干部监督工作制度体系的设想。如,建立用人失察失误追究制度,明确选拔任用干部过程中各个环节的责任主体及应承担的责任,把追究失察失误的责任落到实处;建立干部选拔任用记名制度,客观、真实地反映领导干部选拔任用过程中的责任轨迹;建立干部选拔任用举报制度,对违反规定选任干部或在用人上搞不正之风,造成用人失察失误的,严肃处理;建立组织人事部门与执法执纪部门的联系通报制度,定期沟通情况,协调工作;建立领导干部选拔任用报告制度,及时让上级了解本地区、本部门干部选拔任用的具体情况;健全集体研究决定干部任免制度,防止个人说了算。


第9版(理论)
专栏:

  西部大开发与精神文明建设
  陕西省文明办 陕西省社科院联合课题组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目的是为了建设一个经济繁荣、社会进步、生活安定、民族团结、山川秀美的西部地区。要实现这样一个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目标,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整个过程中,必须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始终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
  精神文明建设是事关西部大开发成败的一个重要方面
  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西部大开发的一个重要目标。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和重要保证。党的十五大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基本目标确立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进一步指出:在改革日益深入,开放不断扩大,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的背景下,必须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切实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增强民族凝聚力,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西部大开发作为全面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战略举措,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必然是西部大开发的一个重要目标。在西部大开发中,我们要不仅重视经济方面的发展,而且重视文化事业的发展;不仅努力促进物质文明建设上台阶,而且努力促进精神文明建设上水平。那种把西部大开发仅仅看作是“物”的开发和发展经济的观点,在认识上是片面的。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关系西部大开发的成败。西部大开发是一项宏伟的世纪性工程,需要在邓小平理论指导下,制定开发战略,理清发展思路,创新开发机制;需要用中央决策统一干部群众的认识,不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深化改革,扩大开放;需要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西部大开发的美好前景凝聚人心,鼓舞士气,激励人们奋发进取;需要大力发展文教和科技事业,培育一代又一代有知识、懂科技的开发人才,用科学技术提高开发水平;需要以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深化思想道德教育,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优化社会环境,化解各种矛盾,为大开发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精神文明建设搞不好,西部大开发就难以顺利进行,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就难免遭受挫折。
  西部地区的特殊性决定了在西部大开发中尤其需要大力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1)地处内陆,基础设施建设落后,与外界交流难度大,成本高;生态失衡,生存与发展的环境较差,开发、建设的任务艰巨。这就决定了在整个大开发过程中都必须发扬艰苦创业精神,鼓舞和激励人们在艰苦环境中建功立业,实现人生价值。(2)社会发育程度低,自然经济面广量大;所有制结构不合理;小农经济的保守观念与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僵化观念并存。经济生活与思想观念上的这种状况,使得西部地区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难度比其他地区更大。这就决定了我们必须依靠精神文明建设中的多种教育手段,促进干部群众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树立创新和奋进意识,进而推动改革和发展。(3)教育事业相对落后,劳动者受教育程度不高;科学技术特别是农业科技应用不广泛,大多数产品科技含量低。要改变这种状况,就必须千方百计加大文化教育和科学技术事业的发展力度,不断提高全体公民特别是农村干部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4)西部边境线长,接壤国家多,处在反对境外敌对势力分裂国家活动的前沿。西部边境地区的稳定,关系到国家的安全和稳定,解决诸如宗教和民族关系中的一些问题,需要多种方法并用。其中,广泛开展适合多民族需要的精神文明建设活动,充分发挥其教育和疏导的功能,就可以及时化解矛盾,融洽关系,保持社会稳定,促进西部大开发。
  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为西部大开发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陕西作为西部的一个省份,在地缘上具有承东启西、连接南北的区位特点,是西部大开发的桥头堡。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四大以来,陕西省坚持把精神文明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开展精神文明建设活动,使全省的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为改革、发展和稳定提供了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
  日趋深入的思想道德建设,为经济发展奠定了良好的思想基础。多年来,陕西省各级党委把学习邓小平理论、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干部群众的头脑作为一项战略任务常抓不懈,不断把理论学习引向深入,为改革和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一方面,全省上下形成了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千方百计把经济建设搞上去,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共识;另一方面,干部群众中存在的封闭保守和“等、靠、要”等思想观念逐步得到克服和纠正,机遇意识、市场意识、竞争意识、开放意识普遍增强,思想道德素质明显提高,精神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出现了团结一致、艰苦奋斗、加快发展的良好局面,有力地促进了全省经济的快速发展。
  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大大提高了城乡文明程度。精神文明建设实质上是广大人民群众移风易俗、创造美好生活、改造社会的伟大实践。多年来,陕西省在不断探索、总结、巩固、提高的基础上,把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规范为“五大创建”:创建文明机关,使机关的环境卫生、工作纪律、办事效率大为改观,干部素质有了新的提高,既塑造了领导机关的良好形象,又发挥了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表率作用,有效地带动了基层的创建活动;创建文明城市,使市容市貌逐步改观,中心城市的辐射作用进一步增强,城市文明水平进一步提高;创建文明行业,在促进行风建设、提高服务质量和树立行业良好形象方面效果十分明显,已成为陕西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精品项目”;创建文明村镇(乡),使党在农村的主要工作与精神文明建设密切结合,提高了农民的素质,促进了党的各项方针政策的落实;创建文明校园,把大、中、小学校、幼儿园和各类民办学校纳入创建活动之中,提高了师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优化了育人环境,丰富了校园文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影响,使得城乡文明水平迅速提高,生活环境、服务环境、政策环境和法制环境得到优化,投资环境进一步改善,为经济腾飞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条件。
  丰富多彩的文化、体育活动,不断满足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多年来,陕西省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认真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大力弘扬主旋律,努力营造欢乐、喜庆、健康、向上的氛围。全省各级宣传文化部门实施精品战略,狠抓剧目创作,“五个一工程”评奖连获佳绩。每逢节庆日,各地均举办各种文艺演出和庆典活动,戏曲演唱会、歌咏比赛、纳凉晚会、扭秧歌、卡拉OK比赛和各种体育健身比赛蓬勃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高潮迭起,农村先进文化站创建活动深入开展。各类文化、体育设施不断建设完善,活动水平不断提高,从而为深化改革和发展经济创造了稳定、祥和、健康、向上的社会局面。
  围绕西部大开发战略,进一步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是一项意义深远的宏大工程,它对精神文明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我们必须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紧紧围绕西部大开发和陕西省的大发展,进一步做好精神文明建设这篇大文章,着重在增强“五个意识”上下功夫。
  增强全局意识,自觉把精神文明建设纳入西部大开发的总体规划。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强调,必须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思想。我们所讲的发展,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是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是重视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进一步增强全局意识,从全面发展的战略高度,从关系西部大开发成败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精神文明建设摆上西部大开发的重要议事日程。要把精神文明建设真正纳入到西部大开发和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之中,使两个文明建设在整体上有机结合,相辅相成。要明确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目标,制订工作计划,使两个文明建设在工作中同步运作,同步发展。要制订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具体政策和过硬措施,在工作中切实做到两手抓、两手都硬。
  增强中心意识,紧紧围绕西部大开发开展工作。精神文明建设要取得持久实效,获得群众的广泛参与,就必须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来进行,而不能游离于这个中心,更不能干扰这个中心。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把大力发展科技教育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在西部大开发中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努力提高西部地区的教育科学文化水平,为经济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智力支持;必须把改善生态环境作为精神文明建设所追求的重要目标,在西部大开发中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在发展观上从过去的单纯经济指标转变为以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全面发展为目标。
  增强责任意识,不断健全和完善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效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精神文明建设搞得好不好,关键在领导。健全领导体制,建立“一把手抓两手”,“一班人”两手抓,“一岗双责”的目标责任体系,形成“一把手”亲自抓,主管副职集中抓,党政工团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健全投入机制,把精神文明建设各项活动所需的经费开支纳入政府财政计划并逐年增加对西部精神文明建设的经费投入,同时动员社会各界支持精神文明建设,形成多渠道投入机制。坚持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并举的方针,健全激励机制,为精神文明建设注入强大的动力。
  增强素质意识,始终突出思想道德建设这条主线。西部大开发不仅是“物”的开发,更是人的开发。离开人的开发,不可能很好地实现“物”的开发。这就要求西部地区各级领导干部不断增强素质意识,把提高人的思想文化素质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以人的素质的大开发来促进西部经济社会的大发展。大力宣传西部地区在改革开放中形成的先进思想和观念、先进模范和典型,及时引进和传播一切有利于西部开发的先进文化和观念,为西部大开发营造良好的思想文化氛围。加强西部地区的文化普及工作,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提高人民群众的整体文化素质。尤其要切实改变在西部一些边远农村人民群众文化生活相对贫乏、劳动者的文化素质相对偏低的状况,以促进西部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增强阵地意识,不断提高精神文明建设的实效性和影响力。增强阵地意识,必须始终坚持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旗帜鲜明地弘扬真善美,毫不手软地抵制假恶丑。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文化传统。西部地区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具有丰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底蕴和鲜明的民族特征;西部地区又是中国革命的重要发源地,遵义、延安、红岩村等孕育了浓厚的革命文化传统。这都是我们开展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生动教材。大力加强对文化市场的管理,用先进的思想文化占领阵地。不断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巩固提高多年来形成的以人民群众为主体的各种行之有效的创建载体。


第9版(理论)
专栏:书刊评介

  对新世纪安全战略的积极探索
  ——读《中国新世纪安全战略》
  庞中英
  由张文木撰写的《中国新世纪安全战略》一书,最近由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该书对民族、国家与全球化、国家安全哲学、中国所处的国际环境及其安全战略等问题进行了系统的思考。
  当前,我们正处在和平与发展时期,但这并不等于天下太平,因而要防患于未然,争取永久的世界和平与人类进步。该书作为积极探索新世纪中国安全战略问题的著作,正是在这种大的国际背景下来研究安全问题的。作者不仅强调应该实事求是地判断我们所处的时代,以避免因对时代判断错误而产生决策失误,而且还提出了一种新的国家安全战略观(包括这种战略的哲学基础与理论框架),强调中国的军事力量在维护国家主权上的关键作用。该书还着重分析了美国对华战略(政策)与中国国家安全之间的关系,指出美国不仅想遏制中国在东亚地区发挥正常作用,而且已经通过向南亚地区实行战略倾斜来遏制中国。此外,该书还对中国所处的周边环境作了深入研究。


第9版(理论)
专栏:思想纵横

  创新不是主观臆想
  雷高岭
  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历来是通过创新实现的。没有创新,就没有科技的发展、艺术的繁荣,就没有经济的腾飞、社会的文明进步。创新带来生机,创新意味着活力,创新孕育着希望。正如江泽民同志反复强调的那样,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
  当前,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特别需要在全社会形成鼓励创新、崇尚创新的良好风气。不论是经济结构调整、西部大开发,还是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综合国力的提高、人民生活的改善,都离不开实实在在的创新。可喜的是,各地区、各部门和各行各业也都在大力倡导创新,努力实施创新。然而,毋庸讳言,社会上也出现了一种借创新之名行随意性之实的不良风气。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理应得到认认真真、原原本本的贯彻落实,但在一些地方和部门却在形形色色的所谓创新中走了形、变了调,致使许多本应解决、也能够解决的实际问题和矛盾长期得不到解决,贻误了大好时机,也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形象。因此,鼓励创新、推进创新,必须弄清创新的内涵与实质,防止主观臆想。
  大凡创新,一般具有科学性、实践性、开放性的特征。创新意在探索新知、推动发展,其前提在于必须有正确的思想方法、科学求实的态度、变革求新的勇气。创新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遵循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其目的必须是为了指导实践、促进实践、深化实践。主观臆想则不同,它是一种违反科学思维方式的猎奇树异或别出心裁,其目的不是为了探索规律,而往往出于不可告人的私利。主观臆想的要害在于不讲科学,不重实践,从虚到虚,借以糊弄人。
  在人类的发展史上,真正的创新无不成为社会进步的动力。春秋时期,百家争鸣,思想活跃,加速了中国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的进程。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哲学、科技等诸多领域的创新,肇兴了近代欧洲的产业革命和工业文明。马克思主义作为人类思想史上最伟大最空前的创新,促进了无产阶级革命的蓬勃发展和社会主义制度的诞生,改变了整个人类历史的走向和发展进程。主观臆想也是自古就有,概括起来其弊有三:一曰误事,不思进取,专于搜奇,费时费力,一事无成;二曰害己,空耗时日,无所事事,误己自然难免;三曰坑人,此种陋习传播开去,中其毒者轻则庸庸碌碌,重则身败名裂。主观臆想害人误国,为什么在现实生活中却屡见不鲜呢?究其根源,在于思想上的形而上学和唯心主义。一些人包括少数领导干部,将符合规律的创造歪曲为主观上的随心所欲、实践中的为所欲为,反映在工作上就是官僚主义猖獗、形式主义盛行。
  我们所需要的创新是真创新,而不是假创新;是求真务实,而不是哗众取宠。真正的创新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一种创造性活动,是人们对事物规律性认识的深化、拓展和升华,具有推动历史进步的作用。而主观臆想则因其不能正确认识事物的本质,违背事物的规律,往往阻碍历史的进步。我国是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在世界经济全球化和国际政治多极化的浪潮中,既存在难得的机遇,又面临严峻的挑战。在机遇和挑战并存、希望和困难同在的二十一世纪,中华民族要抓住机遇,加快发展,赢得主动,实现民族复兴的伟业,关键在创新,出路在创新,希望也在创新。


第9版(理论)
专栏:书刊评介

  研究邓小平理论的新视角
  ——读《邓小平经济理论与实践》
  蔡玲平
  陆立军、王祖强合著的《邓小平经济理论与实践》一书,已由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作为研究邓小平经济理论的一本专著,该书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在结构上做到广度与深度相结合。该书既注意从总体上和科学体系上阐述邓小平经济理论的基本内容、基本观点和基本精神,又注意把邓小平经济理论放到整个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中作系统的考察。作者通过对邓小平散见于诸多讲话、报告、谈话中的极其深刻的思想观点进行梳理,构建了一个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主线,以社会主义本质论、发展道路论和初级阶段论为理论基石,由生产力理论、经济体制改革理论、市场经济理论、对外开放理论、所有制理论、分配理论、经济发展理论组成的结构严密、层次分明的邓小平经济理论体系。
  第二,在内容上把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贯穿到邓小平经济理论研究之中。作者坚持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研究邓小平经济理论,使全书内容具有较强的历史感、时代感,提出了一些富有新意的观点。如,在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关系上,作者提出市场经济是生产社会化的形式,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是生产社会化高度发展的必然结果,正是这种本质上的一致性,为探索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结合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在公有制与非公有制的关系上,作者提出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二者在地位上是主体与非主体关系,在功能上是优势互补关系,在性质上是非对抗性关系,从而为我们正确认识和把握公有制和非公有制的关系提供了新的视角。
  第三,该书正确处理坚持、继承与发展的关系,系统地阐述了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在实践中对邓小平经济理论的丰富和发展。作者认为,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在实践中对邓小平经济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是全面而深刻的,并对其具体内容做了阐述。如,坚持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的思想,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目标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根据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的要求,确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和新型分配制度;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探索社会主义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具体途径。


第9版(理论)
专栏:工作研究

  培育载体 拓宽通道
促进农业参与国际分工与协作
  李皓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国际农业市场的竞争也日趋激烈,过去那种单个生产单位、单个生产环节、具体产品或品种的“个体”竞争正在被整个产业链、整个生产体系的综合性、整体性竞争所代替,特别是在加入WTO后,我国农业生产将直接面对国际市场。因此,以实施农业国际化战略、发展创汇农业为纽带,以农业产业化为手段,带领农民直接面对国际竞争,将成为新时期推动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增收,贯彻党的农村富民政策的必然选择。
  实施农业国际化战略、发展创汇农业,必须培育壮大出口载体,拓宽出口通道。近年来,山东省胶州市坚持把载体建设放在重要位置,走大项目、小项目一起上,技术密集型、劳动密集型一起上,多层次、多形式培育壮大出口载体的路子,不断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向纵深发展,努力拓宽创汇农业的出口通道。具体包括:一是突出抓好农副产品加工出口企业建设。实行贸工农一条龙、产加销一体化经营的龙头企业“双向延伸”,一头向市场延伸流通渠道,开辟国内外市场,实现区域经济与国内外市场的对接;一头向生产领域延伸,通过向农户提供市场需求信息,引导农户组织生产,形成“基地+企业+国际市场”的产业链。二是集中抓好农副产品专业批发市场建设。按照市场流通规律建设农副产品专业批发市场,可以促进农业生产向区域化、商品化、专业化发展。通过健全配套政策,进行市场化运作,在主产地建立以优势产业和拳头产品为依托、功能齐全、辐射力强的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三是重点抓好中介服务组织建设。中介服务组织是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连接农户和市场的有效载体。鼓励扶持农民兴办各种专业协会、专业合作社等民间流通组织,既注重增加其数量,又严格规范其行为,引导其在为农户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时,把眼光放到整个国际市场上,使其真正成为联系国际大市场的桥梁和纽带。四是着力抓好利益连接机制建设。努力推广契约制、合作制、股份制、会员制等多种利益连接机制,促使龙头企业与基地和农户结成真正意义上的利益共同体,增强产业化各个利益主体对产业化经营的积极性,促进整个产业链连为整体,共同应对国际市场风险。
  实施农业国际化战略、发展创汇农业,必须坚持走科技兴农的路子。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为使弱质农业向强势农业转变,必须坚持科技兴农的方针,进行新的农业技术革命,把依靠科技进步、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推动农业产业化,作为提高农业运行质量和水平,实施农业国际化战略,发展绿色创汇农业,参与国际分工与竞争的有效途径,积极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科技进步的新思路、新形式,加大农业新品种的研究、推广、引进力度,开发出更多、更新、更具有竞争优势的新品种。一是实施科技联姻工程,注重引导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和专业村镇与大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联姻,借助其技术、人才优势,增强技术开发能力。二是加强科技成果推广体系和科技成果转化体系建设,完善科技与经济的融合机制,使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大力协作,相互配合,逐步形成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不受部门、地区限制的方便农户的市(县)乡村三级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同时,建立信息搜集、发布制度,指导企业和农户搞好产品及种养殖结构调整。三是全面提高农民素质,用科学知识武装农民。加大农村干部培训力度,制定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培训制度,对村干部定期进行封闭式培训。大力发展农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坚持送科技下乡活动,向广大农民直接传授技术,为农民群众解难释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