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2月6日人民日报 第9版

第9版(理论)
专栏:思想纵横

  公开的力量
  邵景均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和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加强,公开越来越成为人们社会生活中熟悉的词汇和现象。各种形式的政务公开、厂务公开、村务公开,以及领导干部的公开选拔和考核、领导干部家庭收入和重大事项的公开等,相继问世。由于有了公开,过去在公务活动中发生的某些偏私、腐败行为得到了有效的遏制,部分群众对某些干部的怀疑和猜忌也随风而去,干群关系和谐了,工作效率提高了。公开,不仅“给群众一个明白,还干部一个清白”,而且成为新时期维护社会稳定和促进经济发展不可缺少的巨大力量。
  邓小平在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以宽广的眼界观察世界,告诫我们“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不论经济发展还是公务活动,“关起门来是不行的”。尤其在我们这样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人民群众当家做主,各级领导干部都是人民公仆,任何公务活动都不能对人民群众搞封闭。列宁说过,社会主义国家“政权对大家都是公开的,它办理一切事情都不回避群众”;“完全的公开性”是民主的必要条件,“没有公开性而来谈论民主制是很可笑的”。因此,二十多年来随着民主法制建设的加强,必然是公开领域的扩大。
  公开的力量是群众的力量。把公务活动的内容、程序、结果原原本本地公布出来,使群众对重大决策、重要干部的任免以及面临的困难、挑战和机遇有一个清楚的了解,是对人民群众社会主人翁地位的尊重,是相信群众、依靠群众的生动体现,也是动员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有效途径。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群众从公开中感受到领导的真诚和信任,明确了参与的方式和目标,才能把自己无穷的智慧和力量注入公务活动中去,推动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如果什么事情都不让群众知道,怎么可能得到群众的信任和拥护?群众又怎么可能参与进来?没有群众的积极参与和有力支持,任何公务活动都难以取得满意的效果。公开,是聚集群众力量的一面旗帜,公开的领域愈广,聚集的群众力量就愈大。
  公开的力量是真理的力量。凡属公务活动,大都是“明生公,暗生私”,公开处理问题一般比较公正,办事偷偷摸摸容易发生偏私。一些掌权者之所以特别喜欢“关门办案”、幕后操作,是因为只有这样才便于以权谋私、办人情案。要是“打开大门,公开审理”,把事情“拿到桌面上”,谁个是、谁个非,谁有理、谁无理,人们一目了然,那还怎么徇私枉法?古代一些统治者崇尚“帝王之术”,而“术”的要旨是“暗”。如果把“术”公开了,它就不灵了,因为它斗不过一个“理”字。近年来,许多人都说某些官僚主义和腐败现象“很难对付”,然而在党的领导下,通过公开“曝光”和公开处理,它们不也都成了不堪一击的纸老虎了么?真理终究会战胜邪恶。公开,是真理的“绿色通道”,公开的力度愈大,真理所显示的威力就愈加不可抗拒。
  公务活动的公开化,与政治民主化、社会现代化密切相联,是一个历史过程。要积极而稳妥地推进公开化的进程,必须从稳定大局、发展民主的高度把握公开的程度。我们所讲的公开,当然不是把公务活动的“一切”统统公之于众,而是要从实际出发,在确保国家安全、社会稳定的大前提下,把那些易于“生私”的环节拿到“阳光”下操作,以有利于群众监督和参与管理。公开的最高标准,应该是公务人员无私利可谋,广大群众对公务活动的公正性不存疑虑,公务活动得以健康运行。
  过去封建帝王的金銮宝殿上高悬着“正大光明”的匾额,但是,剥削阶级本性和专制主义制度决定了他们不可能对人民群众讲“公开”,也做不到本来意义上的“正大光明”,因而不可避免地一个接着一个地垮台。作为人民的政权,我们对国家的长治久安充满希望,其中一个重要的理由,就是我们发现了公开的力量,并且在逐步学会怎样运用公开的力量为社会的健康发展服务。


第9版(理论)
专栏:

  在长期的思想政治工作实践中,我们党逐步形成了一套较为科学、完整、行之有效的抓典型的工作方法。在新形势下,要抓好新时期的典型工作,就必须以实践“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出发点,立足于新的时代特点,立足于思想政治工作对象的新变化,在典型的培养、树立、宣传推广和学习典型、发挥典型示范作用等方面有新的思路、新的办法。
  发挥典型示范作用须有新思路
  中共大连市委宣传部
  以实践“三个代表”为准绳,选树先进典型
  典型选树得准确与否,是能否很好地推广和发挥典型作用的基础。在发掘、选树典型时,必须遵循“三个代表”的要求,准确把握时代脉搏,面向基层,面向现实生活,努力找到时代需求与干部群众现有思想道德水平的最佳结合点。
  首先,树立先进性与时代特征有机结合的典型。“三个代表”的论述,是江泽民同志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把握当代世界发展趋势和时代脉搏,对党的先进性作出的新的、全面完整的概括,充分体现了共产党人的先进性和时代精神。时势造英雄,时代铸就先进典型的灵魂。树立典型必须有先进性,这是毫无疑义的。但先进在哪里?最根本的就是体现时代特征的“三个代表”。因此,树立先进典型必须突出时代特征,充分反映社会前进和发展的价值取向。在树立典型时,应注重挖掘典型人物的时代特点,突出时代特征。如大连市树立的谭彦、姜云胜、关永德等典型,紧紧围绕党的中心工作,深刻地回答了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如何塑造党员队伍新形象、党员领导干部新形象、党务工作者新形象等新问题。大连市劳动局职业介绍员戚秀玉,几年时间为万余名下岗职工找到了工作。我们紧紧抓住全党全民关注的下岗再就业这一热点问题,树立了这个典型,引起了强烈反响,也体现了树典型工作服务大局的原则。下岗女工祝捷,通过顽强努力,成为优秀居委会干部,在平凡岗位上做出了突出成绩,被誉为“小巷总理”。宣传树立这个典型,不仅推动了下岗职工再就业工作,而且激发了广大基层干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兢兢业业做好基层思想政治工作的热情,使一大批优秀社区干部脱颖而出。
  其次,树立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典型。“三个代表”的论述体现了党的建设中保持自身先进性与联系群众广泛性的辩证统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归根到底是人民群众自己的事业。党的先进性、代表性植根于她的联系群众的广泛性之中。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要获得最广泛、最可靠的群众基础和力量源泉,就必须大力弘扬典型精神。先进典型来自广大党员和群众,既有人民群众的一般特征,又有自己突出的先进事迹。典型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广大党员和群众对其有认同感,才能感到可亲可敬、可比可学。群众满意不满意、服气不服气、认可不认可,应当作为评价典型是否具有典型意义的标准。因此,在选树典型时,一定要深入基层,广泛调查研究,挖掘具有特殊意义、群众公认的典型。同时,对典型事迹进行周密调查,挖掘出典型事迹中所具有的对人们有强烈号召力、感染力的闪光点。这些事迹越平凡、越真实、离群众越近,就越感人,在广大干部群众的心目中就越伟大、越高尚,留下的印象就越深刻。
  以实践“三个代表”为方向,精心培养先进典型
  一个成功典型的树立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有一个由发育到成熟的过程。典型承受着比常人更大的社会和心理压力,一个树得起、叫得响、过得硬的先进典型,除了自身必须具备良好的素质和不懈努力,更需要组织的精心培养。先进典型是先进模范人物的代表。代表是方向、是楷模、是希望、是力量。必须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对典型进行培养,在实践中不断提高完善,使先进典型的旗帜具有更大的号召力和引导作用。
  在政治上,维护他们的形象。有重大工作部署时,提前同他们沟通思想;在社会发生敏感问题时,向他们打招呼、提希望;在他们听到一些风言风语时,及时做好思想工作,让他们正确对待,并帮助他们摆脱一些不应有的压力。在工作上,为他们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发挥作用的条件,同时也不断地给他们压担子、交任务。在生活上,应进一步关心和爱护他们,克服那种“只当先进不进步,只戴红花不长钱”的现象,在晋职、晋级、住房、家属工作等方面多关心一点,使他们无后顾之忧,全身心地投入工作。这样,也有利于形成崇尚先进、学习先进、争当先进的良好社会氛围。
  以实践“三个代表”为目的,充分发挥典型的示范引导作用
  选树、培养典型,只是抓典型工作的基础。大力宣传典型,深化向先进典型的学习活动,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学先进,努力实践“三个代表”,这才是抓典型的根本目的之所在。
  发挥好典型的作用,首先要宣传好典型。宣传的过程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和发挥典型作用的过程。宣传工作应以“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宣传工作与抓典型工作是紧密联系、共同深入的。这项工作每向前推进一步,事先都应有相应层次的宣传工作打基础。在典型正式树立之前,应该由新闻媒体宣传典型的事迹,并注意收集来自各个方面的反映,特别是典型所在地区或单位群众的反映。在典型树立之后,应集中利用各种宣传手段深入宣传,并在宣传先进事迹的基础上,深入挖掘精神内涵,引导人们在受到感染的同时,进行理性思考,从而受到思想政治方面的启迪和教育。
  除了新闻媒体的宣传,还应采取其他各种宣传手段。一是组织典型事迹报告团;二是影视剧书刊同步宣传;三是举办典型事迹座谈会、报告会和理论研讨会,使先进典型的精神理性化,促进学习活动的深化;四是节日庆典、纪念大会等活动请典型代表参加,进一步扩大先进典型的影响,让典型在更大范围内发挥作用,在全社会营造出一种尊敬典型、热爱典型、学习典型的良好氛围。
  江泽民同志指出:“学习先进模范人物的活动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要贯穿于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全部过程。”培养树立先进典型,宣传典型的先进事迹和思想,目的是为了提高干部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学先进、赶先进、当先进,使个别的积极因素转化为倍增的社会效应,激励和带动更多的个人和集体成为先进典型,壮大典型队伍。这应该成为我们抓典型工作的重点。不应该满足于树立了多少典型,搞了多大规模的宣传,使人听起来感动,说起来激动,更应该注重典型示范带动作用的实际效果。在典型宣传推开之后,要抓住人们普遍认知典型事迹、受到感染和教育的有利时机,加强引导,及时开展多种教育活动,深化学习效果,把广大干部群众通过学习先进典型激发出来的热情和积极性,引导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各项实际工作中去,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努力做发展生产力的模范、精神文明建设的模范。
  抓典型须处理好几个关系
  新形势下,改进抓典型工作,应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关系:
  立足先进性,正确处理全面典型和单项典型的关系。典型的影响力和感召力,来源于先进典型本身突出的感人事迹和先进思想,取决于他们高尚的品德和良好的形象。抓典型,必须有先进性,也就是充分体现“三个代表”的要求,否则,思想政治工作就会失去灵魂和动力。任何典型都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在典型身上既包含普遍的共性,有着一般人的特征,又有比一般人更为突出的精神境界,代表着事物发展的正确方向和一般规律。因此,必须抓有全面典型意义的先进典型。但是,事物发展是不平衡的,现实社会中,人们的思想觉悟高低不同,职业、性格、爱好、精神需求等都不同,如果只注重全面的典型,忽视典型的层次性、多样性,就可能失去教育和带动更多人一起进步的机会,很难收到普遍的成效。要全面发挥先进典型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导向作用,就必须坚持典型的先进性与广泛性相结合,树立各个层次、各个方面的典型,不断扩大典型网络,使更多的人受到教育。
  突出时代特征,正确处理新典型和老典型的关系。典型是时代精神的体现,新老典型都是时代的先锋,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在他们身上一脉相承。新时期,老典型要有新发展,对老典型也要不断培养和扶植。但是,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先进典型也是历史的产物,在完成它的历史使命之后,也会逐渐淡出。新典型也并非是对旧典型的全盘否定,而是在继承中有所发展,在克服中有所保留,主流精神是不变的。所以,在选树典型时,不要奢望去培养典型的“常青树”,而是只要时代需要,符合“三个代表”的要求,有成熟的典型就要坚决树立。当然,在典型宣传中,在发挥典型作用中,新老典型力求全面兼顾,不仅要大力宣传新典型的事迹,对老典型的新贡献、新业绩也要大力宣传。
  把握大局,正确处理全国典型和地方典型的关系。思想政治工作和抓典型工作必须紧扣时代脉搏,弘扬时代主旋律,自觉地为全党全国工作的大局服务。全国性的典型,是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紧密围绕全党中心工作所总结树立的先进典型的杰出代表,在全国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古人云:“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因此,必须突出宣传、学习全国的典型。多年来,大连市一直注重学习全国的典型,特别是十四大以来,在向孔繁森等全国典型学习过程中,涌现出一批先进典型。经过培养,有的典型成长为全国学习的典型。因此,学习全国的典型,不能代替宣传、学习地方的典型;宣传、学习地方典型,不能冲淡全国重大典型的宣传和学习。二者应有机地统一起来,相互补充,相映生辉。
  坚持正面教育为主,正确处理先进典型和反面典型的关系。重视抓先进典型,是坚持精神文明重在建设方针的具体要求,也是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坚持正面教育为主的具体体现。因此,必须以抓先进典型为主。但是,不可能要求所有的人都向先进典型看齐。先进典型的示范作用和辐射面也有它的局限性。有先进,必有落后。要发挥先进典型的作用,就不能忽视反面典型的存在。在抓先进典型的同时也抓反面典型,从中发现问题,敲响警钟,总结经验教训,是有效发挥思想政治工作导向作用的重要方法。抓典型也必须坚持“两手抓”,在发挥先进典型作用的同时,剖析反面典型,建立全方位、立体化的预警防范机制,见微知著,防微杜渐,及时把不正确的思想和现象解决在萌芽之中,从而牢牢把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动权。


第9版(理论)
专栏:

  提高质量:实施西部大开发的迫切任务
  李迎丰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西部地区发展,旨在推动西部的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而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的推进,必须按照市场经济规律来进行。市场经济规律讲究的是优胜劣汰,而质量是其中极其重要的因素。因此,应当把提高产品质量,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作为推进西部开发的一篇大文章,认真做实做好。
  注重质量源头,提高质量意识。产品质量是由生产该产品的物质因素与人的因素共同决定的。由于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最重要的因素,是一切物质因素的组织者和操作者,在提高产品质量上最具有能动性,因此,人的因素是最根本的因素,质量的源头在人,在人的观念和素质。如同加快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在于提高全民族的素质一样,推进西部开发也要首先注意提高人的素质,增强质量意识。质量意识有两层含义:一是质量优先意识,也就是质量第一的意识,没有质量就没有效益,始终把质量摆在第一位;二是质量忧患意识。虽然西部相对而言,资源较为丰富,但鉴于我国总体上人均资源占有量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以及历史上盲目开发浪费资源而带来的惨痛教训和现实中我国不少矿业城市(包括西部的一些矿业城市)出现“矿竭城衰”的前兆,为了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在西部开发中必须十分珍惜点滴资源,充分利用有限的自然资源来生产优质产品,保护好生态环境,为子孙后代留下生存与发展的余地。
  立足于提高竞争能力,发挥质量优势。实施西部大开发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要使西部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光靠“外部输血”是远远不够的。西部经济要想大发展,最终还得靠自身经济效益的提高,靠企业竞争能力的增强。西部企业要狠抓产品质量,树立依靠质量竞争的意识。优质产品的优势在于:优质的产品特别是伴随着产品升级换代的优质产品能引导、改变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变潜在消费需求为现实消费需求,进而拉动消费,激活市场,好的名牌产品则更能较长久地占领市场;优质的产品能更有效地利用和节约资源,利于我国特别是西部的生态环境优化,利于长期的可持续发展,并且随着人们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的增强,这样的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将越来越高;产品质量高、品牌响,销量和产量也会增加,规模效应会带来成本的下降,进而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依靠科技进步、结构调整来提高质量竞争能力。目前,西部地区的工业产品多为资源消耗型初加工产品,原材料、能源等的消耗约占产品总成本的70%以上,附加值低,产品档次不高,在国际市场上竞争能力差。而我国人均资源占有量并不丰富,这种靠大量消耗自然资源来发展经济的路子将会越走越窄。并且,资源的过度开发,会造成不可逆转的恶果。因此,西部开发必须注重依靠科技进步,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来提高产品竞争能力,发挥质量竞争优势。要立足于用现代化的技术装备和高新技术来改造、激活在西部地区占很大比例的传统加工工业、轻纺工业和食品工业,实现产品的升级换代,缩小我国西部地区产品的质量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
  依靠名牌提高质量竞争能力。名牌产品是高质量、高信誉、高知名度、高市场占有率、高效益的产品,可以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名牌战略的实施和名牌企业的发展,有利于在市场调节下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进而带动产品结构、企业结构和产业结构的重组、优化和升级,可以大大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我国西部地区已有不少很有价值的品牌,如“长虹”、“五粮液”、“茅台”、“鄂尔多斯”、“伊利”等。这说明西部地区的企业完全有能力创出具有全国乃至世界影响力的知名品牌。在创名牌的同时,企业还要注重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善于运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的名牌产品,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第9版(理论)
专栏:

  更新观念:推进西部大开发的重要环节
  李伟
  随着西部大开发序幕的拉开,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思想观念落后是妨碍西部发展的“瓶颈”因素。这个“瓶颈”不突破,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将受到无形的牵制,西部地区就难以实现跨越式发展。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是一个常讲常新的话题,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不同人群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不尽相同。推进西部地区的思想解放和观念更新,只有对人们思想观念的现状作出客观的分析,找出问题的症结,找准工作的着力点,才能采取正确的方法,对症下药,取得实效。
  西部地区思想观念落后的症结究竟在哪里呢?是西部人对自身的观念落后状况无动于衷,对解放思想缺乏热情吗?不是。今日之西部毕竟经历了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与过去相比,人们的思想观念已经发生了较大变化,对观念落后造成的发展延误有着切肤之痛,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的愿望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对思想观念方面的差距有了越来越清醒的认识,自我剖析、自我反思的检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深刻;对东部经验、新生事物和国际潮流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学习先进、追赶时代的意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强烈。应该说,西部地区广大干部群众对改革开放、市场经济是热情拥护的,对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也是积极赞成的。
  既然如此,我们又该如何看待和解释西部地区思想观念相对落后这一客观存在的事实呢?人们的思想观念是在长期历史积淀中形成的。西部人的思想观念是在特定的自然环境、历史条件,特别是长期的农耕文化和计划经济的影响下逐渐形成的,是一定社会实践的结果。要实现思想观念的转变,也必须经历一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循环往复过程。在实践中认识到自身的落后并痛下决心去改变,固然是一个了不起的进步。但是,新的思想观念要真正确立起来,仅靠良好的主观愿望,仅靠理性的反思是远远不够的。在现实生活中,一些同志往往在谈认识、讲道理时,能够列举出若干条新思想、新观念,但遇到具体问题时,又习惯性地回到了原来的思路上。比如,一方面欢迎外来投资,一方面又不甘心别人赚钱;一方面渴望快富,一方面又不愿承担风险;一方面希望变革,一方面又不善创新。道理上明白,行动上滞后;讲起来清楚,干起来茫然。可以说,西部地区的干部群众在思想解放、观念更新问题上,正处在从道理上明白到行动上自觉,从认识到不该怎样做到寻求应该怎样做的艰难跨越之中。
  从这样的实际出发,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教育的着力点,就不能仅仅停留在泛泛地强调重要性、必要性上,不能仅仅停留在笼统地批判旧观念、抽象地宣传新观念上,不能仅仅停留在发号召、造声势上。就认识谈认识,就观念谈观念,即使下很大的力气,也难以深入、难以突破。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生活、实践的观点,应该是认识论的首要和基本的观点,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出发,进行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的教育,应当在加强针对性和实践性上多下功夫。在进一步提高认识的同时,要更加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更加注重引导人们在具体实践中确立新思想、新观念,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
  在教育中,还要把论理和论事结合起来,把认识和实践结合起来。特别要注意选择当地实际工作中正反两方面有代表性的典型案例,组织干部群众围绕曾经发生和正在发生的具体事件,结合身边人、身边事,谈思想、谈认识,设身处地,分析利弊,陈述见解,展开讨论,并及时加以总结和正面引导,把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的教育从抽象的认识层面引向具体的行为层面、实践层面,使广大干部群众不仅懂得为什么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而且通过对具体事例的剖析,受到启发,举一反三,明白思想该如何解放,观念该如何更新。通过具体,达到深入;经过实践,提高认识。这样,西部大开发所需要的改革意识、开放意识、创新意识、市场观念、竞争观念、效率观念等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新思想、新观念,才不再是一堆飘在纸面上的文章、停在口头上的议论,才会同每个人的切身利益和西部发展的长远利益紧紧联系在一起,成为人们发自内心的需求,逐步在干部群众的思想上扎下根来,变成自觉的行动。


第9版(理论)
专栏:理论信息

  放大先进典型作用的成功探索
  ——“‘吴天祥小组’理论与实践研讨会”综述
  潘 旭 马宏伟
  中共武汉市委宣传部和武昌区委日前在武昌联合举办“‘吴天祥小组’理论与实践研讨会”,对“吴天祥小组”的时代特征和实践意义进行了深入探讨。
  “吴天祥小组”是新时期使个体典型向群体典型转化的成功尝试。与会者认为,吴天祥同志是我们党在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条件下树立的“讲政治、爱人民”的先进典型。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只有将个人的先进性感染并扩大到群体的身上,得到广大群众的认可和参与,其先进性才能真正成为具有时代意义的精神力量。自从1996年武昌区信访办建立全市第一个“吴天祥小组”以来,武汉市目前已涌现出三千多个“吴天祥小组”,近四万名党员、干部和团员青年参加,形成了一支庞大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使先进人物群体化,先进群体社会化,把为人民服务的过程变成了群众广泛参与的过程,把群众广泛参与的过程变成了群众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过程,从而使吴天祥精神成为时代的强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得到发扬光大。
  “吴天祥小组”是新时期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载体。与会者认为,“吴天祥小组”立足岗位,服务社会,为民解难,为党分忧,将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开展思想教育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将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有效地结合起来,从而掌握了思想政治工作的主动权,提高了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性和影响力。
  与会者认为,思想政治工作在本质上是群众工作,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思想政治工作生命力的源泉。“吴天祥小组”深入群众,了解群众,有针对性地为群众排忧解难,就是抓住了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同时,“吴天祥小组”将先进人物的示范作用、先进群体的中坚作用和群众的广泛参与紧密结合起来,极大地增强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合力,扩大了思想政治工作的覆盖面和影响力,拓展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广度和深度。
  “吴天祥小组”是新时期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生动体现。与会者认为,“吴天祥小组”以吴天祥为榜样,把社会的热点、群众的难点、党和政府的工作重点作为自己工作的切入点,实实在在为群众办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扎扎实实为群众排忧解难,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生动体现。武汉市广泛开展的“吴天祥小组”活动,不仅在党和人民群众之间架起了一座连心桥,而且为新时期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以及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