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2月3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经济专页)
专栏:

  中国与可持续发展
  全国政协副主席 陈锦华
  ●中国可持续发展工作取得了积极的进展:人口再生产类型实现了从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转到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的历史性转变;生态建设、环境污染治理和灾害防御进入了新的阶段
  ●在坚持可持续发展方面,应努力处理好生存与发展、现实与未来、机会与公平、资源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
  ●继续严格控制人口数量,提高全民人口素质;合理使用、节约和保护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加大环境保护和治理污染的工作力度,强化城市环境质量的综合治理,使大中城市的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
  中国是一个拥有全世界1/4人口的发展中国家,生态环境脆弱,人均资源不足,在交通闭塞、生存条件差的地方,有些农村还没有完全摆脱贫困的状态,发展与环境的矛盾十分尖锐。从70年代后期开始,我们通过总结经验教训,把计划生育和环境保护作为两项基本国策,从妥善处理人口和环境的根本关系上,来协调社会与经济的共同发展。
  1992年里约环境与发展大会以后,中国政府率先制定了《中国二十一世纪议程》,将可持续发展战略确定为现代化建设必须始终遵循的重大战略。在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和健康发展的过程中,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越来越为社会各界所接受。1994年和1996年,中国政府分别召开了第一次、第二次中国21世纪议程高级国家圆桌会议,得到了联合国机构、有关国际组织、许多国家政府以及工商企业界的支持,交流了可持续发展的经验,推动了可持续发展领域的国际合作,促进了中国国内的工作。
  1996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把可持续发展作为一项战略目标和重要的指导方针,指导国家的发展规划。这五年中,我们还先后修订和制定了一系列有关环境、资源方面的法律、法规。在新修订的《刑法》中,增加了“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罪”的规定,为强化环境监督执法、制裁环境犯罪行为,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依据。《国务院关于环境保护若干问题的决定》,对“九五”期间环境保护工作提出了具体的目标和措施。1999年12月修订的《海洋环境保护法》,进一步加大了对海上活动的环保监督力度。2000年修订的《大气污染防治法》,强化了法律责任和执法力度。在前不久中共十五届五中全会上通过的《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中,就继续严格控制人口数量,合理使用、节约和保护资源,加强生态建设,加大环境保护和治理力度等,制定了明确的政策和目标。
  经过各级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中国可持续发展工作取得了积极的进展,并出现了新的特点。
  首先,人口再生产类型实现了历史性转变。我国自70年代开始实行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以来,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逐年下降。1998年人口自然增长率开始降至10‰以下,预计2000年年末的全国总人口,可以控制在13亿以内。这标志着我国人口再生产类型,实现了从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转到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的历史性转变。在控制人口数量的同时,人口素质有所提高。全国基本实现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目标,预计到今年底,前者可达到85%,后者降至5%以下。中等教育有了进一步的发展,高等教育的规模显著扩大,今年高等学校招收的学生已达到300万人。
  第二,资源保护、开发和节约有了积极进展。政府实行严格的资源管理制度,制止乱占耕地,实行节约用水和水价改革,治理整顿矿业开采。重新修订的“海洋环境保护法”,对重点海域实施总量控制制度,对主要污染源排放数量实施配额制。1996年国家制定了对废弃物实现资源化的鼓励政策,提出了“资源开发与节约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的指导方针,资源综合利用的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
  第三,生态建设、环境污染治理和灾害防御进入了新的阶段。国家先后实施了东北、华北、西北地区的防护林、长江中上游防护林、沿海防护林,以及天然林保护等一系列林业生态工程。全国建立了2000多个生态农业试验区,建立各类自然保护区近1000处。与此同时,环境保护力度加大,正在实行污染源排放单位排污总量配额制,城市环境质量和污水排放情况都有改善。国家确定的重点流域、重点地区污染治理,也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关闭了一批能耗高、污染重、破坏资源的企业和项目。
  通过多年的实践,我们认识到,在坚持可持续发展方面,应当努力处理好以下几方面的关系。
  一是生存与发展的关系。地球上的人类,首先要生存,然后才是发展,发展是为了更好地生存。以破坏生存条件为前提的发展,是严重的短期行为,只能削弱人类的生存基础。
  二是现实与未来的关系。现实的所有变化,必将影响未来的发展。当代人能为后代人留下什么样的基础,是当代人的崇高责任,是我们必须严肃对待的重大问题。现实的发展,应该为未来的发展提供更具发展潜力和空间的基础。
  三是机会与公平的关系。在当今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下,全球贫困人口有增无减,贫富差距、南北差距越来越大。国际竞争日益激烈,发展的机会稍纵即逝,发展中国家理所当然地要选择加快发展的道路。国际社会,特别是发达国家,应当为发展中国家提供帮助,为他们创造更好的发展条件,共同推进可持续发展。
  四是资源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可持续发展决不仅仅涉及人口、资源和环境三个要素,更关系到三个要素背景下的经济社会问题。
  中国充分认识到,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长期性和艰巨性,需要坚持不懈地努力工作。我们将采取以下政策措施:
  一、继续严格控制人口数量,提高全民人口素质。进一步把农村计划生育工作与农业经济、改善农民生活结合起来,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大力发展教育和科学普及事业,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和创新能力。建立适应老龄化发展趋势的养老保障体系。
  二、合理使用、节约和保护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建立健全资源有偿使用制度,确保资源的合理开发和有偿利用。严格执行农田保护制度,切实保护耕地。加强流域立法,强化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的统一规划与管理,协调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完善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
  三、加大环境保护和治理污染的工作力度,强化城市环境质量的综合治理,使大中城市的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控制和治理工业污染,加快推行清洁生产技术,调整煤炭结构,发展洁净煤技术,提高优质煤和清洁煤的比重,加快石油天然气的勘探开发与利用,依法关闭产品低劣、浪费资源、污染严重,不具备安全生产的煤矿。继续抓好重点流域、区域、海域的污染治理。大力发展环保产业,加强环境保护关键技术和工艺设备的研究开发。加强环境、地震、气象监测体系。
  四、进一步明确政府职能,加强部门之间的合作,提高政府政策的一致性、协调性和可预见性。不断提高决策过程中的公众参与程度,促进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加强环保队伍建设,努力提高社会基层的环境工作的质量,从严执法,强化监督,切实保障各级政府正常行使管理职能。继续开展全民可持续发展教育,提高全民的文化科学水平和可持续发展意识。
  (本文是陈锦华同志在2000年世界可持续发展大会上的演讲摘要)


第7版(经济专页)
专栏:

  按照国际标准 办好开发银行
  国家开发银行行长 陈元
  加入WTO后,办银行必须以国际标准为要求。当前,开发银行必须着重把握的是:把本息回收作为重心和立足点;提高资产质量,化解金融风险;建立覆盖各个角落的信用结构;以信贷业务与资本市场对接为重点,推进业务创新
  今年,是国家开发银行向国际标准迈进,迎接加入WTO的机遇和挑战关键的一年。国家开发银行是以信贷为主,辅之以一些证券化业务,始终围绕国家重点项目建设,支持基础设施长期建设,跨越了证券融资和信贷融资两种方式。这是开发银行的优势所在。要充分看到当前的形势,发挥自己的优势,立足信贷融资,积极地向证券融资发展。但是不管什么融资,都是围绕基础设施建设来进行的,今后长时期内开发银行在这个领域内还是有很大优势的。把银行办好了,能够促进建立一个高水平的金融体系。
  开发银行的实践证明,政策性银行是完全能够办好的。前一段时间行内行外不少人都有一些疑问,政策性银行到底需要不需要,能不能办好?这些疑问一年前还广泛存在。现在国家开发银行的实践证明了政策性银行是能办好的,关键是贯彻中央的方针,把“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落实到办好银行这个目标上来,真正办一个世界一流的银行,一个高水平的银行。高水平银行对于经济支持的能力比起财政资金的作用、比起单个银行的作用都要大,因为发达的稳健的强大的金融体系对经济支持的作用,远远超过一两笔资金和单个项目的作用,是全局性、系统性的支持。
  加入WTO后,办银行必须以国际标准为要求。当前,开发银行必须着重把握的是:
  第一,把本息回收作为重心和立足点。本息回收决定了开发银行的经营状况,包括资产质量、利润等经营指标的改善,都取决于回收水平的提高,这是开发银行的生命线、命根子。下一步发展的立足点,就要进一步加大本息回收的力度,紧紧扭住不放松。今年开发银行开始进入本息回收高峰期,每年本金回收压力很大。本息回收仍然是全行业务工作的中心环节,是压倒一切的任务,办好银行的过程基本就是提高本息回收水平的过程。
  第二,资产质量高是办好银行的主要标志。经过几年努力,开发银行的不良资产率显著下降,从1998年的32.63%降到去年底的8.78%。这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成绩。但我们瞄准的是国际标准,目标是3%以下,当然不是一年就要达到,而是分年达到。要看到,现在开发银行不良资产数量还不小,每年新增的不良资产不可避免,加上过去重复建设遗留下来的历史包袱,化解风险的任务仍很繁重。“十五”期间我国将进行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电力、铁路、有色、石油、石化等行业正在加快体制改革,这将对我行的资产安全产生新的影响,不能小看。要有紧迫感和危机感,继续加大化解信贷风险的力度,除了搞好本息回收外,还要通过债转股、债权重组、追索担保、法律诉讼等方式化解风险。特别是要敢于和善于运用法律手段维护我行正当权益,这是市场经济条件下行之有效的手段。还要吸收国外的成功做法,采取打包、重组、运用资本市场和投资银行的办法处置不良资产。
  第三,建立覆盖各个角落的信用结构,保证本息回收和风险化解。目前我国许多企业尤其是长期建设项目的现金流不足,信用体系薄弱,道德风险严重,开发银行承担着比商业银行更大的风险。这就需要构造信用结构,利用一切分担风险的方法,保证本息回收。要发挥政府的协调作用,把政府的作用、政府的信用、企业的信用、市场的信用很好地结合和利用起来。
  在项目评审阶段,就要开始考虑建立信用结构,掌握各地区信用缺损情况,进行融资策划和资本市场运作的规划。直到贷款回收之前,都要把建立信用结构考虑进去,保证贷款本息的按时归还。
  第四,以信贷业务与资本市场对接为重点,推进业务创新。传统信贷业务与资本市场相融合,是银行业发展的趋势,只有向资本市场发展,才能找到力量和出口。开发银行开展资本市场业务,不是另搞一套,也不是简单地学券商,而是将现有贷款转变为以贷款为基础,与企业发行债券、可转换债、股票及资产证券化等资本市场运作相结合的融资组合,为企业提供融资策划、贷款、承销、担保、直接投资等综合服务。换句话说,就是要用足筹码,把一切资源用于办好银行,提高贷款质量,防范风险。
  要改变传统的评审模式。在项目开发、评审和意向承诺阶段,就要考虑与资本市场的接口,扩大项目资本运作、重组和上市退出,要对不同的融资方式和融资组合进行评审。对于现金流不足的项目,如果能重组好,能上市,可以提供搭桥贷款,通过资本市场运作收回本息。在项目评审中,要由简单的分析评价扩展到开放式的谈判过程。谈判是互利的,要善于用新增贷款来说话,创造条件搞资本运作,实行资贷挂钩、债贷挂钩。贷款不能白给。
  不良资产的化解最终要依靠资本市场,有了资本市场的方法,就会大大增强我们化解不良贷款的能力。短期看,贷转债可能会有一些损失,因为能贷转债的都是一些好企业,要很好地测算我们的承受能力和今后提高资产质量、发展新业务的能力。但是利用当前财务状况好的时机做一些资本市场业务,同时严格控制风险,周密测算,用数据说话,走出这一步,对今后的发展意义重大,换取资本市场业务总是要付出一点代价。
  在负债方面,开行已初步建立了资本市场的接口,就是在金融市场上发行金融债券,但还局限在银行间市场,筹资成本和流动性都受到限制。要继续争取扩大金融债券的发行范围,组织债券承销团,通过券商或商业银行柜台面向社会公开发行,并在发行后委托交易所托管,上市交易,这对改善开行债券流动性会有很大帮助。为保持资本充足率,可以通过发行次级债的办法补充附属资本,达到8%的要求,并扩大表外业务,减轻资本金的压力。
  第五,以深化改革和科技进步促进发展。增强国际竞争力,需要引进国外成熟的方法和技术,提高科技水平。不仅要搞好软硬件、网络联接等有形的建设,还要把现在的金融产品开发、经营管理和运转系统、各种分析等基础运作和管理,提高到电子化的水平上。当前要重点推进电子银行建设,解决经营漏洞、管理粗放、业务环节之间缺少反馈机制的问题。
  第六,发挥思想政治优势,充分调动广大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第7版(经济专页)
专栏:

  国企改革结硕果
  吉林通化钢铁集团公司深化改革走出困境,2000年实现利润4000多万元,产品畅销东南亚国家。图为工人在线材成品车间装车。
  新华社记者 徐家军摄


第7版(经济专页)
专栏:

  建设高素质交通行政执法队伍
  交通部部长 黄镇东
  要大力开展“依法行政、文明执法”的法制教育;开展“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的职业道德教育;严格标准,公平竞争,择优录用,切实把好进人关;对滥用职权、徇私枉法、欺压百姓的交通行政执法人员,必须坚决依法严肃处理并清理出交通行政执法队伍
  加强交通行政执法队伍建设,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江总书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方针,坚决贯彻十五届五中全会精神和《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政法干部队伍建设的决定》,围绕交通改革和发展的中心任务,坚持以人为本、从严治政、依法行政的方针,以基层建设为重点,全面提高交通行政执法队伍的思想、道德、法律、业务素质。采取切实有力的措施,建设一支具有促进交通改革和发展的理想信念,具有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思想道德,具有依法行政、文明管理的业务技能,具有廉洁、勤政、务实、高效的纪律作风的交通行政执法队伍。
  一是开展“四项教育”,提高执法队伍整体素质。从现在开始,用一年半左右的时间,在全国交通行政执法队伍中,开展“四项教育”活动,即:开展“四个认识”(如何认识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如何认识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如何认识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实践进程对人们思想的影响,如何认识当今国际环境和国际政治斗争带来的影响)的理想信念教育;开展“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教育;开展“依法行政、文明执法”的法制教育;开展“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的职业道德教育。通过开展“四项教育”活动,使广大交通行政执法人员深刻领会江总书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精神实质和丰富内涵,切实解决交通行政执法队伍思想和交通行政执法活动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提高交通行政执法水平,自觉把“三个代表”的要求落实到交通行政执法工作中去。
  二是进一步整顿交通行政执法队伍。认真查处交通行政执法队伍中暴露出来的各种问题。今后录用交通行政执法人员要严格标准,公平竞争,择优录用,切实把好进人关。从今年开始,录用交通行政执法人员必须具备大专以上学历,同时要具备政治思想、道德品质、年龄、身体状况等必要条件;到2003年,在岗45岁以下的执法人员,必须达到大专文化层次或经培训后取得岗位适任资格要求,45岁以上到50岁以下的执法人员,必须达到高中文化层次要求,否则调离执法岗位。
  三是全面推行执法责任制,狠抓落实到位。明确交通部门和行政执法人员的责任目标,层层分解责任,尤其是要明确交通部门负责人的责任;完善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度,对造成错案的交通行政执法人员要坚决追究责任,决不姑息迁就。
  四是继续实行执法评议考核制。采取各种有效措施,让人民群众参与执法评议,把他们的评议意见作为考核交通行政执法人员的重要依据。对滥用职权、徇私枉法、欺压百姓的交通行政执法人员,必须坚决依法严肃处理并清理出交通行政执法队伍,决不能让少数“害群之马”败坏整个交通行政执法队伍的形象,损害党和政府的威信。
  五是完善工作机制,强化执法监督。要切实加强对系统内部的层级监督,采取有效措施使各种内部监督制度有效地运作起来,充分发挥其作用;加强上级交通部门对下级交通部门的监督,加强各级交通部门对交通行政执法人员的监督。交通行政执法监督要以监督行政许可和行政处罚行为为重点。所有交通部门和交通行政执法人员都要自觉接受人大、政协及民主党派的民主监督;接受司法机关的司法监督;接受广大人民群众的社会监督;接受新闻单位的舆论监督;接受纪检、监察、审计部门的专项监督。
  六是依靠群众,广泛开展文明行业创建活动。要把交通行政执法单位作为交通行业文明创建活动的重点,突出抓好执法“窗口”单位文明建设,把“服务人民、奉献社会”落实到“窗口”单位执法工作中,改善服务态度,纠正行业不正之风,提高执法文明程度。
  七是加强对交通行政执法队伍建设的领导。要把交通行政执法队伍建设作为事关全局、事关长远的一件大事,认真抓好落实,切实加强对交通行政执法队伍建设工作的领导和监督,对交通行政执法队伍建设给予财力、物力的必要保证。


第7版(经济专页)
专栏:

  近几年各国发表的环境状况研究报告揭示,全球性缺水和水质恶化,传统的能源和矿产资源日趋枯竭,地质灾害损失巨大等问题正日益成为摆在全球地质科学界面前亟待解决的课题——
  地质科学面临重大挑战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副局长 宋瑞祥
  21世纪头一二十年,将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一个巨大的变革时期。一方面,以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及知识和技术不断创新为主要标志的科技革命,正成为新经济的催产素和发动机;另一方面,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要求人们必须从战略高度深刻认识和正确处理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关系。地质科学通过近十多年来的调整和转向正逐渐适应这种变化,并将致力于研究和解决由这种变化所提出的一些最重要的科学挑战。
  安全供水和水资源科学管理
  安全、洁净的淡水是保证人类健康生活的关键。近几年发表的大量环境状况报告揭示,全球性缺水和水质恶化的情况日趋严重,已成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最大制约因素。在未来10—20年内,淡水供应在许多国家将是可持续发展的最重要议题,目前影响安全供水的两个主要因素:一是含水层枯竭,二是地表水和地下水资源的污染。
  造成含水层枯竭的原因固然有人口增加导致用水量剧增的因素,但很大程度上则是由于管理不善(如过度开采、严重浪费、补给差等)造成的。作为专业勘查人员,地质学家可通过发现那些深部和边远地区的地下淡水资源来减缓含水层的枯竭;地质学家还可以探测和圈定含水层中的污染水体及其通过水系可能蔓延的范围,从而通过优选水井的空间分布和抽水深度提高地下水资源管理的水平;地质学家还可以利用地下含水层的巨大空间,建立“水银行”。即通过地下水水库的人工调蓄工程来调节和缓解供水的紧张局面。实践证明,含水层人工补给是一种可行的、费用低廉的解决供水的方法,它不但可以提供大量的可靠供水,在许多情况下,还能利用不断增加的大量污水处理后的再生水。特别是干旱和缺水地区,污水净化后是重要的地下水补给来源。
  此外,人工补给还可用于控制海水入侵、控制由地下水位下降引起的地面沉降、维持河流的基流、保护生态环境。
  保证能源与矿产资源的可持续供应
  矿业的可持续发展和矿产品的稳定供应不仅仅涉及环境保护,还涉及如何从经济与环境的角度选择适于开发的矿山,如何发现与开采更多巨型、大型矿床,避免开采小型矿床,防止大面积污染,减低矿山环境保护的成本等问题。这就要进一步使矿产勘查全球化,早日查明全球能源和矿产资源潜力,以便从经济与环境条件考虑有充分选择的余地,由此必须使矿产勘查的战略战术发生重大创新和变革,以适应新形势的要求。
  由于传统的能源和矿产资源日趋枯竭,以及新型产业的兴起和人们生活水准的不断提高,对新型、非传统能源和矿产的开发、利用提出了要求。人们发现,开发和利用资源的领域将逐步拓宽到海洋深处、宇宙空间和地球深部,这不仅会带动许多新技术、新工艺和新产业的崛起,而且将推动地球科学理论的进一步提高和发展。上天、入地、下海、登极将是未来地学家的新舞台,在这些领域的卓有成效的活动将改变人们的资源观,并为人类发展打开新的资源宝库和提供新的生存空间。
  减轻地质灾害
  有关自然和人为灾害影响的评价与监测证明,需要有预测和预防地质灾害的手段。由于地质作用是评价灾害可能造成经济损失的依据,所以预测模型必须建立在地质科学专业知识基础上。地质学家应帮助人们了解地震、火山、洪水、泥石流、滑坡等灾害是如何发生以及在何处发生,以便使人们能够在地球上安全建筑和生活;提供关于这些灾害的实时信息,可以帮助人们在灾害发生时作出快速和有效的反应,为决策者制定新的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目前,对地质灾害全过程的实时监控和定量评价、概率性灾害预报、灾害前兆警报和灾情短期预报是制订灾害减轻规划和作出灾害紧急反应的关键。地质灾害评价的重点应主要放在国家和区域层次,同时对地质灾害高发区进行详细调查和监测,重视地质灾害的基础研究,尤其应强调对控制灾害事件地理分布、规模、时间和地质后果的因素进行持续不断的研究,以提高地质灾害评价的实用性和可靠性。
  预测全球变化
  地质历史记录表明,地球是不断变化的。目前困扰人们的一个重要问题是,这种变化对人类有多大影响以及它在多大程度上受到人类活动本身的影响。由于全球变化问题涉及包括岩石圈、水圈、生物圈和大气圈的整个地球系统,必须把地球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综合研究。地质学家正致力于研究全球变化可能带来的影响,如第四纪地质学家通过参加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的过去全球变化(PAGES)核心项目,研究地质历史时期自然条件下大气中温室气体的数量变化对气候的影响,从而使人们不仅能更加精确地测定过去气候事件的年代,而且可更好地了解在20万年和0.2万年两个时标上与冰期和暖期有关的温室气体的自然增降情况。
  全球变化研究的另一个问题是海平面加速上升对现今海岸带的影响。珊瑚礁、海草和红树植物等是地球上最复杂的生物生态系统,也是全球变化的指示性标志。地质学家可以通过测量冰川、分析海洋或湖泊沉积物、填绘珊瑚礁、评估海平面上升及其对海岸区的影响、监测火山喷发、研究碳循环,来探索未来水文的可能变化,气候和植被分布的格局及风暴对海岸系统的影响等,并监控这些过程与变化。
  此外,21世纪地质科学还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有城市化与城市地学、矿山环境保护、生态地学、影响人类健康的地质作用与过程、废弃物安全处置、信息管理与服务等。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