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2月24日人民日报 第6版

第6版(学术动态)
专栏:治学漫笔

  勤读·勤想·勤写
  □邢贲思
  读书有几种情况,打个也许不大恰当的比方,可分计划内的和计划外的。计划内的又可分两种情况:一种属于打基础性质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古今中外的主要名著都在必读之列;一种是围绕正在研究的专题,有目的、有选择地进行阅读。计划外的阅读,指的是并无明确任务和既定目标的广泛涉猎,往往遇到什么就读什么,对什么有兴趣就读什么,即使没有兴趣的,信手拈来,随手翻一翻也未尝不可。这样的读书,由于没有任务的迫使,就会感到轻松自如、没有压力。切不可小看这种无计划、无目的的“泛读”,日积月累,所得也会相当可观。许多知识就既得益于计划内的精读,也得益于计划外的泛读。古人说,开卷有益,斯言信然。
  对所读的书进行思考,应该成为一个习惯。思考不仅能帮助人们巩固读书所得,使知识的积累更加扎实,更重要的是它能够帮助人们深化所获得的知识。有的人“好读书不求甚解”,如果由于读书较多,不能做到每书必求甚解,这是可以理解的,但如果对所读之书统统都不求甚解,那还有什么知识的积累可言。那种不经过消化的囫囵吞枣式的读书,即使能获得某些知识,也只能是一些皮毛的、外在的东西,还没有转化成为自己的认识。要完成这个转化,就要靠思考。古人论治学,学问和识见并重。学问即知识,识见即经过思考所形成的见解。这是很有道理的。在学问和识见的关系中,识见是起统帅作用的。当然,如果没有学问做基础,识见也会流于空疏不实。
  坐在书斋里默默沉思是一种思考,通过书面的形式,把自己的所读、所想记述下来、表达出来,也是一种思考,而且是更为积极、更为重要的思考。这种形式可以是读书摘记,可以是心得笔记,也可以是短文、随笔或其他。这是一项必不可少的承前启后的工作,它既可以把以前的读书、思考所得加以贯通,加以系统化,又可以为以后撰写学术论文和著作作准备。这个环节十分重要,抓住了它,就等于为以后的写作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一个学术工作者或者有志于从事学术工作的人,如能养成勤读、勤想、勤写的习惯,并能持之以恒,就必有所成。


第6版(学术动态)
专栏:探索与商榷

  “劳动三分论”好
——兼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剩余劳动和剩余价值
黄铸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十五”计划的《建议》指出:“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工作和经营管理作为劳动的重要形式,在社会生产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深化对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的认识。”这是一个重大的实践和理论课题,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马克思主义的发展都有重大的意义。
  马克思把劳动区分为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并认为,“比较复杂的劳动只是自乘的或不如说多倍的简单劳动,因此,少量的复杂劳动等于多量的简单劳动。”这种区分是科学的,适用于任何国家和任何历史时代。同时也应当看到,随着时代的发展,复杂劳动本身的构成日益复杂,包含着不同的种类、性质和层次。不同的复杂劳动对社会生产以至社会发展起着不同的作用,其相当于简单劳动的倍数也是极不相同的。在当代,随着社会生产力特别是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创造性或创新性的劳动将成为最重要的生产力和推动社会发展的力量。这种创新,既包括科学技术的创新,也包括生产经营体制的创新,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创新的结合和统一。所以,我们有必要对马克思所说的复杂劳动根据时代的要求加以具体化,特别要把创造性(或创新性)劳动从中突现出来,形成简单劳动、复杂劳动(或一般复杂劳动)、创造性或创新性劳动“三分论”。这并不违背马克思关于劳动的理论,而是随着时代发展的要求,对马克思的理论加以具体化和发展。在当代,任何企业或多或少都存在这三种不同的劳动,只是其比重往往各不相同。先进的企业,创造性劳动较多,落后的企业则很少有创造性劳动。这也是先进和落后的重要分水岭。正因为这样,把创造性劳动突现出来,形成“劳动三分论”,是十分必要和十分有意义的。
  在实践中,有的企业已经按贡献大小把劳动分为创造性劳动、复杂劳动和简单劳动,将其作为确定员工报酬的依据,从而发挥了很好的激励作用,取得了明显成效。
  马克思还把劳动区分为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并由此揭开了资本家剥削剩余价值的奥秘。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有制企业的剩余劳动和剩余价值转化为企业的积累和国家的税收及国家、集体作为所有者的收益等,脱离了剥削的范畴,不同于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剩余劳动和剩余价值。在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中,一部分剩余劳动和剩余价值转化为国家的税收等,也脱离了剥削的范畴;一部分剩余劳动和剩余价值则被私营企业主和外商无偿占有。
  有人认为,私营企业主和外商的收入是他们进行技术和经营管理劳动的所得,不是无偿占有剩余价值。当然,私营企业主和外商的技术和经营管理活动也是劳动,应当得到报酬,而且按照上述“劳动三分论”,他们的复杂劳动和创造性劳动应当得到较高的报酬。但是,私营企业主和外商的收入决不止于他们应得的劳动报酬,在一般的情况下,远远超出他们应得的劳动报酬,例如远远超出他们雇用的企业经理和工程师的报酬。这超出的部分,就是他们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
  有人认为,私营企业主和外商占有的这部分价值,应是风险收入,不属于无偿占有剩余价值。其实,所谓风险收入,本身就是剩余价值的组成部分。任何企业都有风险,企业主开办企业就是为了冒着风险,去赚取剩余价值。不过,有的企业风险较高,收益也较高罢了。
  因此,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仍在起着指导作用,但这种作用在不同性质的企业有着不同的表现。


第6版(学术动态)
专栏:新书架

  《陈云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姜辉撰写的《陈云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书,已由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结合当前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实事求是地分析和阐述了我党老一辈革命家陈云同志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及其对形成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独特贡献。 (刘 晔)


第6版(学术动态)
专栏:报刊文摘

李宗桂在《经济全球化与民族文化建设》一文中认为:经济全球化的结果,并不是消解民族文化、民族精神,而是对文化的民族性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民族文化建设,应当面向经济全球化这个客观事实,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历史进程,在发扬民族文化优秀传统的同时,注意总结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的人类智慧,借鉴、吸收包括西方文化在内的外国优秀文化的品质。只有把代表人类发展方向、反映当今世界发展趋势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吸收、整合到民族文化之中,才能巩固、丰富民族文化的特色,达到民族性、时代性和世界性的有机统一。
(摘自《哲学研究》二○○一年第一期)
  刘茂松在《发展中地区工业化反梯度推移研究—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中处理工业化与现代化关系的一种新思路》一文中认为:工业化是经济发展的主题。对于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而言,只有工业化才能将科学变为生产力,才能彻底改变封闭落后的农本经济结构,形成专业化、社会化、高效化的现代生产体系。然而,由于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发达地区与发展中地区工业化的条件和模式有很大的差异,二者的产业技术梯度落差较大。在工业化中期,发展中地区应根据相对优势和后发优势原理,采取“产业倾斜”战略,主动运用外部经济效应,提高市场竞争的核心能力,以产业区位布局反梯度推移的方式,加快传统工业化向现代化的跨越。
  (摘自《求索》2001年第1期)


第6版(学术动态)
专栏:新书架

  《新世纪领导学》
  邱霈思等著的《新世纪领导学》一书,最近由经济科学出版社出版。该书着眼于应对新世纪对领导科学提出的新要求、新挑战,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立足中国国情,吸收国内外领导科学的研究成果,以新的视角研究了领导科学和领导艺术问题。 (马绍孟)


第6版(学术动态)
专栏:

  《中国革命道德》
乔法容、朱金瑞主持的国家“九五”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中国革命道德》一书,近日由大象出版社出版。该书在梳理中国革命道德形成和发展的基础上,对中国革命道德的内容、性质及其当代价值等问题作了系统的分析和概括。 (敏学)


第6版(学术动态)
专栏:

  《百科全书学》
金常政撰著的《百科全书学》一书,已由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出版。该书以百科全书编纂方法为核心内容,初步构建了关于百科全书学的知识体系。 (伯根)


第6版(学术动态)
专栏:

今年是巴黎公社起义130周年。图为法国巴黎拉雪兹公墓里的巴黎公社墙。墙上牌子铭文的意思为“悼念于1871年5月21日至28日在此献身的公社死难者们”。 本报记者 顾玉清摄


第6版(学术动态)
专栏:学术交流

  科学社会主义与时代同行
  江晖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社会主义研究中心、马列所和中共中央编译局近日在京联合举办“走向21世纪的世界社会主义”理论研讨会。与会的专家学者就经济全球化与世界社会主义、国外共产党和社会主义、苏东剧变与俄罗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在当今时代的丰富和发展、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变化对社会主义运动的影响、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在21世纪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等诸多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讨论。
  历史的辩证法表明,人类历史的发展是螺旋式上升而不是直线前进的。与会的专家学者指出,社会主义是人类美好的理想社会,20世纪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和一系列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开创了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时代。社会主义事业是长期的事业,需要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的艰苦奋斗。在这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必然会出现高潮与低潮。但是,我们对社会主义的信念不能动摇。因为隧道的尽头必将是社会主义的复兴。我们要深入总结20世纪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经验与教训,密切关注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最新发展,深入研究社会主义的发展规律,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是当前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我们正在进行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的继承和发展。中国有一支强大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和研究队伍,应当对社会主义理论的创新作出更大的贡献。
  经济全球化必将对整个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为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大社会制度提供新的竞争舞台。与会的专家学者指出,我们必须正确把握当前经济全球化的性质、特征和发展趋势,制订积极而稳妥的战略和策略。一方面,经济全球化是科技革命和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它带来的利益应该由全人类共享。但另一方面,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利用自己多方面的优势,力图主导经济全球化进程,进而将其变为资本主义向全世界进一步扩张的途径和工具。包括社会主义国家在内的所有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既有难得的机遇,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因而既要积极投入到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去,善于利用人类文明的进步成果来发展自己,又要谨慎运筹,注意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维护民族独立、国家主权和经济安全。
  关于国外共产党和社会主义问题。与会者介绍了有关社会主义国家执政的共产党、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非执政的共产党的现状、理论和政策等情况。认为,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复兴要靠各国共产党和劳动人民以及其他一切进步力量的共同努力与合作。当前,应该结合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发展的新情况,进一步深刻而全面地总结苏联东欧剧变的经验教训。认为,我们从中可以得到这样的启示:社会主义要立于不败之地,必须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加强党的建设,把共产党建设好;始终坚持改革开放,大力发展生产力;正确处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
科学社会主义的生命力植根于时代,与时代同行。与会者一致强调,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在21世纪的进一步发展和走向振兴的前提之一,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创新。马克思主义是开放的思想体系,它不断吸收人类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根据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在新的世纪,我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一定要立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不断研究新情况和新问题,积极总结经验,为创造性地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作出贡献。


第6版(学术动态)
专栏:学术交流

  构建有中国特色的宗教学体系
□张风雷
中国人民大学佛教与宗教学理论研究所主办的“佛教与宗教学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展望”研讨会,日前在京举行,来自首都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共40余人参加了研讨会。与会者就如何构建在指导思想和研究方法上具有中国特色的宗教学体系这一重大课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并形成了若干共识。
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与会者认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宗教学体系,必须全面、准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宗教理论,避免教条主义;必须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从人类宗教文化现象的实际出发,全面揭示宗教现象的精神实质、社会功能和文化底蕴。
必须从中国宗教文化的实际出发。许多学者指出,目前的“一般宗教学理论”,实际上主要是以西方外来宗教经验为基础的宗教学,其话语逻辑受到西方宗教思想文化的制约,未能充分揭示东方特别是中国宗教文化的独特性格。与会学者强调,应该在深入研究和充分诠释中国宗教文化经验的基础上,构建有中国特色的宗教学体系,反思目前宗教学理论存在的问题,弥补其不足,发展和完善宗教学基础理论,为更加全面、深入地理解各种宗教文化的共性和个性提供独特的中国视角。
应当积极吸收和借鉴西方现代宗教学的研究成果和研究方法。与会者强调指出,宗教学从创立之日起就建立在跨文化多宗教比较研究的基础上。因此,我们在宗教研究过程中,应当以其它宗教文化及其相关研究为借鉴,避免闭门造车;积极借鉴西方现代宗教学的研究方法,充分吸收西方现代宗教学的研究成果,开阔研究视野,拓展研究领域,加强薄弱环节,从而提高研究水平。在与国际学术规范接轨的前提下,要依托中国的宗教经验,努力构建为国际学术界公认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宗教学体系。
与会学者指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宗教学体系的构建,不仅对于提升我国宗教研究的国际学术地位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对于我们科学地揭示宗教信仰的奥秘,从理论的高度批判邪教及封建迷信等伪宗教现象,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为党和政府制定宗教政策和法规提供咨询服务等,也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6版(学术动态)
专栏:

  冷战结束以来,国际形势发生了复杂而深刻的变化,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度过了最为动荡和困难的时期。新世纪来临之际,各国共产党和左翼政党力量有恢复性的发展,人们对社会主义的看法也出现了诸多新的变化和发展。钟岩同志的这篇文章为我们介绍了这些探索和思考——
社会主义与新世纪
□钟 岩
对社会主义的反思和探索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并随着客观形势的变化而不断发展和深化。冷战结束后,面临新世纪的各国共产党和左翼政党,围绕苏联东欧剧变和社会主义问题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和积极的探索,不断总结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重新认识社会主义,进行理论更新和政策调整。目前,这种对社会主义的反思和探索仍在积极进行,并将继续贯穿于整个21世纪的历史进程中。今后有关社会主义的理论将会因此而更加丰富,并推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继续向前发展。
面对苏东剧变,各国共产党和左翼政党继续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理想和价值取向,对社会主义的看法日趋现实和成熟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来,随着苏东剧变的发生,各国共产党和左翼政党纷纷改变了“资本主义迅速崩溃”、“社会主义快速胜利”的观点,认为目前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仍然处于低潮,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将是一个相当长期和曲折的历史过程。一些国家的执政党认为,苏东剧变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虽处于低潮,但前景光明。例如,越南共产党认为,苏联模式的失败只是社会主义革命历程中暂时的挫折和反复,人类仍然处于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时期。朝鲜劳动党认为,社会主义虽然暂时遭受痛苦的波折,但由于它具有科学性和真理性,因而必将最终取得胜利。老挝人民革命党认为,苏东剧变对国际共运和社会主义国家产生了巨大影响,目前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正处于低潮,但能够克服困难,重新获得发展。古巴共产党宣布,永远不会放弃社会主义理想和目标,认为只有社会主义才能紧密团结广大人民群众,开展精神、政治、经济和社会领域的伟大斗争。
面对苏东剧变的冲击,世界上多数非执政的共产党并没有放弃自己的主张,而是继续坚持社会主义理想。俄罗斯共产党的纲领和章程规定,“坚持共产主义理想”,在创造性地发展马列主义的基础上“建立社会主义”。日本共产党认为,苏联和苏共解体后,国际共运出现了自主发展的新条件和可能性,新世纪将成为社会主义革命的各种条件走向成熟的世纪。西亚、北非地区的共产党认为,苏东剧变决不是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失败,而是社会主义在实践中出现的挫折和反复,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原理没有过时,人类的未来必将属于社会主义。一些拉美国家的共产党也认为,社会主义并没有失败,只有社会主义制度才能使人类进入理想的社会。
奉行社会民主主义—民主社会主义理论的社会党(社会民主党、工党),尽管仍然坚持社会主义价值取向,但认为社会主义更多地是一种不断对资本主义进行改良的“伦理目标”,而不再是“替代”资本主义制度的“制度目标”。法国社会党的一位领导人就认为,社会民主主义不是社会制度,也不必再建立一个新的制度,它是一套价值、一种社会运动和政治实践,是一种调节资本主义社会和运用市场经济为人服务的方式,是一种对“民主和社会价值”的“永久的参考”。
  社会主义并没有固定和统一的模式,必须从实际出发,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道路
面对苏联模式的失败,一些国家的执政党强调,要建设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越南共产党表示,只有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才能给越南带来真正的民族独立和人民的自由、幸福。并认为,越南尚处在“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初级阶段”,一定要努力探索适合越南国情的发展道路。朝鲜劳动党表示,朝鲜社会主义是“基于主体思想的以人民群众为中心的社会主义”,是“切实体现了人的本质要求的最优越的社会主义”。老挝人民革命党强调,老挝目前处于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准备阶段,即仍处在巩固和发展人民民主制度,为逐步进入社会主义创造基本条件的历史阶段,当前最迫切的任务是根据老挝的实际情况,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古巴共产党强调,要从古巴具体国情和地缘政治条件出发,不断完善社会主义的战略和经验,努力建设有古巴特色的社会主义。
世界各国非执政的共产党也强调,要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俄罗斯共产党主张,要以自己特有的方式反映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探索有俄罗斯民族特色的社会主义之路。印度共产党(马)认为,建设社会主义没有统一的模式,要根据印度多民族、多宗教、多语言和多种姓等特点,把马列主义原理运用于印度的实际,寻找一条印度模式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尼泊尔共产党(联合马列)提出人民多党民主主义思想,强调把民族民主主义与社会主义思想有机地统一起来。西欧共产党出现多元变化的态势,其中,葡萄牙共产党、希腊共产党、德国的共产党继续以马列主义为指导思想,坚持无产阶级国际主义和共产党的先进性质;法国共产党、西班牙共产党、意大利重建共产党则强调社会主义的民族特色,把民主、自由、平等、人道主义与社会主义的本质联系在一起,认为社会主义不应是一种“制度”,而是向更公正的社会迈进的一个“进程”,主张“超越”资本主义,走民主变革的道路。一些拉美国家的共产党和左翼政党强调,要根据本国的特点和现实,建设新型的、具有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已经成为资本主义制度内的改良主义政党的社会党,坚持“社会公正”的价值观,强调国家对经济和社会的调节与干预作用,认为社会主义就是“民主和自由”。意大利左翼民主党认为,民主就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就是不断扩大民主、扩大公民权利、实现彻底的民主化的永久运动。西班牙工人社会党认为,社会主义社会应是真正的、深层次的自由,是发展个体间平等的最彻底的推动力。实际上,社会党已经放弃了社会主义的制度目标,希望通过点滴的改良来矫正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
  各国社会主义建设和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政策趋于务实,主张走对外开放的道路
冷战结束以后,各社会主义国家均不同程度地开始实行改革调整和对外开放的政策。越南共产党坚持革新开放路线,强调要发展社会主义定向经济,实行以国有经济为主导的多种经济成分,主张把越南经济融入世界经济。朝鲜则开始尝试建立经济开发区,吸收外资。老挝已改变过去单一公有制的经济模式,逐步建立起以公有制为主导、多种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古巴共产党认为,改革是拯救革命、拯救社会主义成果的唯一办法,古巴需要大量外国投资,需要资本、市场和技术。
多数非执政的共产党认为,目前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处于低潮,不具备革命形势,只能通过合法斗争的形式争取向社会主义过渡,首要任务是争取人民民主。印度共产党(马)认为,印度正处于反封建、反帝、反垄断资本的人民民主革命阶段,应采取议会内外斗争相结合的和平方式,争取首先在各邦建立左翼阵线政府,最终建立中央政权。阿拉伯国家的共产党把“社会主义和阿拉伯统一”作为党的目标,认为实现社会主义的斗争方式主要是和平方式。拉美地区一些曾经从事武装斗争的左翼政党,正在通过与政府谈判的方式争取更大程度地参与合法斗争。
  高度赞赏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成就,认为中国的实践深化了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
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成就举世瞩目,世界各国的共产党和左翼政党都以赞赏的眼光看待中国的发展。越南共产党高度评价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和改革开放取得的成就。老挝人民革命党认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证明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成就对包括社会主义国家在内的广大发展中国家具有示范作用。古巴共产党认为,中国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具有世界性意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中国独创的,取得了积极成果;中国成功地解决10多亿人的吃、穿、教育、卫生等问题,充分证明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世界其他国家的共产党和左翼政党也认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是巨大的,其前景是光明的。
各国共产党和左翼政党对社会主义的看法呈现多样化的特点,客观上反映了未来社会主义多样化的发展趋势。各国共产党和左翼政党对社会主义理论、运动和制度的看法不尽相同,反映了它们在总的时代背景下所处的国情不同,所面临的问题不同,要实现的任务不同,因而它们也在进行着不同的理论探索和实践创新。这决定了多样化将是未来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一个突出特点和发展趋势。这在客观上必将有利于未来社会主义的复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