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12月30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大地·评论)
专栏:

诗化的历史
——读长篇小说《打捞光明》
少波
  谭仲池的长篇小说《打捞光明》(花城出版社出版)以寒玉冰、夏朝华和龙昌俭、龙云帆两代人的生活经历,讲述了中国30多年的历史航程。小说以诗的语言、诗的情感,对我们记忆犹新的一段历史进行了艺术的把握,从中我们看到了生命的烙印、现实的侧影和时代的潜流。
  作者从具体人物命运出发,但时刻关注着整个国家民族的历史。主人公生活的每一点细微变动,都无不与这“宏大的历史进程”息息相关、相互照应。作者以俄国作家涅克拉索夫的话作为自己创作的警示:“不要成为对重大社会问题漠不关心的艺术家。”作家要“以自己独特的形式把真实带进我们的文学中”。
  小说借游丝般纤细、敏感而又脆弱的人物命运,感受着整个国家的历史大事的每一次冲击、每一重震荡;“文革”青萍之末的起始、中苏关系的变故、农业学大寨的风潮、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改革开放深圳特区的设立、新一轮反腐败力度的加大……作者在以“独特的艺术形式”把历史重新梳理把握。它既不同于史学家的“考古求实”,也不同于哲学家的“离象求真”,这是带有更多诗意、更多温暖、更多宽恕、更多抚慰、更多情感的把握。它通过艺术的途径,弥合着历史的裂隙,抚慰着曾经受到的伤痛,升华了曾经存在的悲伤和怨情。
  在作者的叙述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中国特定历史时代的气息。在大量的互文引证之中,我们可以从一系列不断出现的经典著作引文和思考中,感受到那万象纷纭、驳杂多变的时代场景。从中我们看到,无论整个时代的潮流如何波澜壮阔、曲折多变地涌动,在人们心灵深处,永远都严肃、刻苦、饥渴而又壮烈地运行着从未熄灭的思考的地火。所有被提及、引用的著作名称和思想观点的列序,本身就是一部形象的中国近30年的思想发展史。
  作品中涌流着难以遏制的诗情,主人公在激情之中以诗言志;李白、岑参、王维、泰戈尔、聂鲁达、雪莱的诗歌在作品中反复出现;作者甚至不管叙述的必要限制,跳出界外,成为奋不顾身的诗歌咏唱者。于是,整部小说连绵不断的文字背后,实际上是节奏顿挫的诗行诗句。不顾限制的诗情叙述在某种程度上稍显突兀,但火热充沛的诗情又使得我们不断原谅这种诗意的赤诚。我们在这不可遏制的青春诗情喷涌中,也感受到了激情之水奔突摧涌下,时代“大坝”上那“微微的颤动”。
  在充满激情的叙述中,我们看到人心与自然、与音乐、与绘画、与一切的事物之间的呼应关系,而被叙述的时代恰恰缺少这对“山谷月光”、对“涧底泉水”、对“林中风声”、对人体自身之美等柔弱美好事物的赞美和肯定;作品中充满了唐风诗韵的豪情悲壮和对纯洁白雪的热诚赞美,而恰恰那风雷激荡的年代,生活中缺乏抒写的正是这种纯洁的激情和坦荡的豪迈。俄国作家巴拉廷斯基的诗句在作者内心得到了回应:“要爱护和抚爱生活的病痛。”历史的发展存在着无数的可能性,但现实实现的历史只能以一种方式呈现。作为现实发生的历史,无可更改地一去不返,而对壮烈、坚硬、确凿、从不涂改的现实历史的第二次书写,则可以充满宽恕与抚慰的光辉。艺术正是这种意义上,使历史在过来人的回望中充满慈祥的辉光,又使得历史在面向未来的勇敢行进中,增添更多的警醒和自觉。
  每个白昼都要落进黑夜沉沉像有那么一口井锁住了光明必须坐在黑洞洞井口的边沿要很有耐心打捞着落下去的光明聂鲁达的诗句作为全篇的升华之笔,点出了艺术面对历史的一种姿态。面对远途苍茫的过去,面对渊深未知的未来,艺术以全部的情感和感性,为现实守望,为历史照亮。诗歌以艺术特有的方式,让社会朝着未来更加光明、生活更加美好、人们更加幸福的方面前进。我们也将在明天看到更多更灿烂的光明。


第8版(大地·评论)
专栏:

广东文艺:把握时代关注生活
本报记者杜英姿
  广东省文艺创作近年来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就,岭南文学以其开阔的视野、敏锐的眼光和创作的佳绩不断在全国产生影响。今年广东省文艺创作又获丰收,在中宣部举办的第八届“五个一工程奖”评选中,广东共有20件作品入选;此外,另有两部作品在中国作协举办的第二届“鲁迅文学奖”评奖中荣膺殊荣。近日广东省委宣传部、深圳市委宣传部等单位在广州召开2001年广东获全国奖三部文学作品研讨会,邀请北京、上海、山西、广东的文艺评论界人士,共同深入分析获奖作品的得失经验,探讨广东文艺创作的重要走向,为推动广东文艺创作的进一步繁荣作出理论的梳理总结。
  广东身处改革开放的前沿,广东作家自觉地用手中的笔反映20年沧桑巨变的时代风貌,抒写南中国热土上弄潮儿勇立潮头唱大风的创业气概,记录时代,思考生活。获得第八届“五个一工程奖”的报告文学《天地男儿》就是这样的作品。林雨纯和郭洪义两位作者在深圳南岭村挂职生活,以深圳南岭村党支部书记张伟基为主人公,写就了长篇报告文学《天地男儿》。与会者认为,这部作品的最大成功,就在于作者以思想者的勇敢和诗人的热情,把一个勇于冲破小农经济狭隘眼界,脚踏实地开辟着通往理想境界之现实道路的中国共产党人的形象,真实可信地描绘出来;把一个具有鲜明的社会主义理想、坚韧而又灵巧的驾驭市场经济能力的农村致富带头人形象,艺术地再现出来。它忠实地记录了改革开放前沿的深圳农村20年的巨变,是一部具有时代意义的中国农村创业史。
  广东文艺创作以敏锐的眼光深刻认识和反映现实生活,对时代精神进行独到的艺术把握,一批作品在全国引起反响。获得第二届鲁迅文学奖报告文学奖的《生死一线》受到与会者的关注。作者杨黎光1995年曾以《没有家园的灵魂》获首届鲁迅文学奖。与会者认为,1998年特大洪水中吉林省万名囚犯千里大转移,是特殊情势中产生的独特事件,为作家的艺术表现提供了平台。作者以一个优秀报告文学作家的眼光和素质,敏锐地捕捉到这一非常事件,进行独特的开掘与叩问,在众多抗洪救灾题材的报告文学作品中独标一帜。与会者还认为,《生死一线》延续了杨黎光报告文学作品所具有的重要特色即对人的关注,对人的命运、对人的灵魂和精神的关注。通过描写公安干警在洪水中拯救监狱犯人的感人故事,凸现了司法监管中的人道主义精神。
  广东的文艺研究也体现了强烈的当代意识和对中国文化现实与未来发展的关切。研讨会上,第二届全国鲁迅文学奖理论奖获奖作品、中山大学教授程文超对百年文学历史进行独特阐释的理论专著《1903:前夜的涌动》得到与会者的赞誉。该书从百年中国文学史中截取1903年这一个特定时段,再抽取其中四个重要历史人物和两个重要的文学现象,对世纪初中国文化变革与文化追寻的独特性、复杂性进行具体、深入的论述。正如程文超自述所言,20世纪初的中国文学不仅孕育了“五四”,而且蕴藏着整个20世纪文化发展的机锋。作者以强烈的当代意识,立足当代社会、当代文化中存在的问题,将隐含的话题———中国文化未来之路的探讨带回中国近代史的领域去考察,紧紧抓住“现代性”作为主书的内核,把百年中国文化史归结为追求与反思现代性的过程。其学术建树、理论架构无不为同业激赏,代表了“百年中国文学总系”的学术水平。该书所具有的文学史研究观念和方法论上的创新意识,领风气之先,为人称道。
  《1903:前夜的涌动》是作者创作能力和研究能力的集中体现。程文超在长期抱病的境态之中,将研究写作同对生命价值的追寻融合在一起。他从研究对象中,汲取了生命的勇气和伟大,写出了充满知性、灵性又饱含着真情的文字。我们对这样的写作者和写作不能不怀抱由衷的敬意。


第8版(大地·评论)
专栏:文艺信息

《当代》文学拉力赛揭晓
  奖金最高的文学奖——《当代》文学拉力赛第二届比赛揭晓,不知名年轻作家阎真和宁肯分别以长篇小说《沧浪之水》和《蒙面之城》荣获冠军,平分十万元奖金。评委会认为,《蒙面之城》写出了人类和文化的自由向往,《沧浪之水》写出了人类和文化的现实痛苦,均为近年来振聋发聩的文学收获。拉力赛中篇奖由中篇小说《好大一对羊》的云南新作者夏天敏获得,短篇小说奖空缺。(艺文)


第8版(大地·评论)
专栏:文艺信息

《孙霜毓诗词研讨会》举办
  由人民文学出版社、文艺报、中国石化文联等单位举办的“孙毓霜诗词讨论会”,近日召开。坚持四十年的业余诗歌创作的中国石化长城润滑油集团公司总经理孙毓霜,最近相继出版了三本诗词集《碎石集》、《砾石集》、《砂石集》,受到诗词界的关注。与会者认为,他的诗作,有歌咏劳动、赞美企业发展的“劳动诗篇”,又有融诗情与哲理于一炉的咏物诗、记游诗和歌咏时事、针砭时弊的政治抒情诗,题材多样,风格清新,体现了一个企业家“不改石心性自华”的诗情和胸襟。(何文)


第8版(大地·评论)
专栏:文艺信息

“纽约音乐之夜”将在京举办
  由美中基金会和光线电视传播有限公司主办、保利文化艺术有限公司承办的“纽约音乐之夜”新年音乐会将于明年一月六日在北京中山公园音乐堂举办。来自美国纽约,活跃在当今美国乐坛的歌唱家、钢琴家、指挥家和中国的演奏家们将同台演出。演出曲目既有中国观众所熟悉的世界名曲、世界著名歌剧选段,也有许多美国艺术家参加国际大赛的保留曲目。(文一)


第8版(大地·评论)
专栏:

2001年散文创作随想
王剑冰
  新世纪的元年转瞬即逝,中国的散文界又有新的收获。19位作家入围鲁迅文学奖散文杂文奖,中青年作家占据大半壁江山。散文活动不断,新人辈出,散文创作呈现喜人景象。
  一批实力派作家都有力作行世。季羡林曾有一篇著名的《虎年抒怀》让人感慨万分,现今季老又写出了《九十述怀》更让人看出了老一代知识分子的坦荡心胸和乐观向上的人生姿态;袁鹰在2000年曾写出一系列脍炙人口的散文作品,2001年仍然笔耕不辍,《沈园柳老不飞绵》是其代表;雷达的《秋实凝香》是一篇带有歌颂性质的作品,作者为一普通的女子涌热血洒热泪,真真切切地诉说,透出一个正直文人的坦荡情怀;冯骥才近些年将目光停驻在中国乃至世界文化的研究和保护上,诸多文章所揭示出的寓意十分深远,如《古希腊的石头》。近年来以满腔深情投入散文创作的李存葆,创作出了一系列散文名篇如《鲸殇》等,其以翔实的生活素材和恣肆横流的创作才华向我们展现出一幅幅社会、历史、自然的生活画卷。2001年创作的三篇散文《钻石与命运的对话》、《紫砂兴衰记略》、《雪野里的精灵》,以金鸡岭下的钻石、宜兴的紫砂和雪野里的小花三种不同的美物巧构成篇,让人欣赏到一组精巧的文学拼盘。
  作者对自然与生命的关注,代表着一代人士的心声。2001年获得鲁迅文学奖的张抗抗的《感悟珍珠港》,让人如临其境、心生感慨,那时而泛起的气泡,活泼浮游的小鱼,是这篇文章的点睛之笔。2001年感动文坛的一篇散文是阎纲的《我吻女儿的前额》,38朵清洁无瑕的荷花,幻化出一个让人感、让人痛、让人思的生命,白发人送黑发人的苦难心肠,成为每一位读者心灵上的创痛。长期生活在伏牛山一隅、对乡村怀有深情的周同宾,以深刻的笔触描绘出了一幅40年前的惨景,那是“左”的行为给农民带来的无可想象的困窘,《饥饿中的事情》又一次揭开了久远的伤痛,它提示人们,时间容易造成淡忘,但历史不能。以书法见长的刘长春在这一年以《墨海笔记》为题写出了一系列的论书散文,其每一篇文章都容纳了详尽的史实及透彻的解说,为人们所关注。
  这一年我们还高兴地读到了一些中青年散文家的好散文,这些作家同老作家不同的是他们对事物的看法及思想往往显现得尖锐和深刻,而语言又比较鲜活。如张锐锋的《夜晚》,从将月亮放置在门外的城市望开去,望到夜的纯洁的黑、神秘的黑、深刻的黑,对这黑的描写覆上了安详、仁慈与温馨。冯秋子的《我跳舞,因为我悲伤》似乎在向人们娓娓地讲说着关于舞蹈、关于排练的过程,实际上,在这种形体的语言中,会慢慢提纯出某些成分,那便是隐藏在内心的并且通过形体的伸展而释放出的无法用眼泪表达的悲伤。王开岭以35年前一个怀着一腔赤诚、甘为祖国石油工业奉献青春的周永臣被错判的遭遇,感慨万分地写出了一个知识分子的人生命运,此篇的主题与周同宾的《饥饿中的事情》是同样的。马力是一个旅人,其在长期的旅行当中不断地写出关于自然与生命的散文,而且越写越精到,《走吕梁》当是这类作品的代表作。周晓枫的《斑纹》,通过对蛇、蟒、猫、斑马、蝴蝶以及鲑鱼、老虎、奶牛、瓢虫等动物的描写,展现出作者细微而带有质感的心灵。那些五光十色的斑纹,构成了这个世界最美妙的图形,而这正是我们生活中所应相拥相爱的,叙述的过程即表明了珍视。马莉的《伤害》也展示了一种女性特有的心理历程。每一种伤害的对面,即是生命的脆弱和尊严,作者甚至写到,应该学会面对所有的人,包括那些伤害过自己的人。
  在叙述这些具有实力的年轻作家的同时,还有另一种欣慰,那即是每年都有一批散文新家的崛起,这些散文新家的作品总像一股新鲜血液给文坛注入活力,他们中的许多人,往往默默写作了许多年而无大果。但在他们经过了一段沉思和学习重新出山之后,会连自己都感到惊奋,怎么就猛然间杀出了一条生路,昂昂然被人们所瞩目。刘亮程、周晓枫、谢子安、李汉荣等都是如此。而唐兴顺和谢宗玉在2001年也以其厚实的作品入列其中,唐兴顺的《大道是水》,谢宗玉的《雨中的变迁》、《夜雨孤灯》、《也是雨水也是眼泪》引起注目。从以上这些作者的作品中可以看到,这些年轻的散文家所选取的角度及事物,及对待这些事物的观点都有自己独特的层面,让人想到“新散文”、“新概念”等一些名词。而正是这样一些散文家的作品,对现今的散文创作注入了活力,才致使散文在不断地改革和发展。我们由衷地期待着更多这样的散文新家出现,以他们更新的视角及创作方式,把散文这块天地拓展得更为宽广和自由。
  当然,散文创作中也存在着应该注意的问题。散文创作“靠色”严重。一批知识积存深厚又有文学才华的学者和作家创作出了一大批“大散文”或“文化散文”,这样的作品确实给散文园地带来了一片生机,那是大树与丛林样的生机。但什么事情都怕趋之若鹜。新鲜的东西看得多了也会产生乏味和沉重感,这类所谓厚重的文化散文的堆积让读者感到些许无奈。散文创作应注意它的多样性、多变性、灵活性,应当重新提倡精短散文的写作。其实精短的散文所体现出的思想和美质有些并不亚于那些“大”的作品。随着人们节奏的变化,阅读趋向的需求,我们应该认识到,精短的散文写作越来越受到报刊和读者的欢迎。


第8版(大地·评论)
专栏:文艺点评

艺术观念仍须更新
张德祥
  时代在前进,国人莫不感到时代前进如奔如飞。但也不能不说时代前进中还存在着某些不平衡,这就是科学技术日新,而某些文化艺术观念相对滞后,这种滞后不利于社会的全面进步。
  影视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如何塑造就是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男女平等是现代社会的一个基本观念。许多作品中塑造的自尊自强的女性形象,富有审美价值,表现了女人与男人在人格上平等的人文观念。《党员二愣妈》里的“二愣妈”,就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富有时代气息的“这一个”,称得上是典型环境中的一个典型人物,这个形象的艺术价值可以与当年李準笔下的李双双,王汶石笔下的张腊月、吴淑兰相提并论,为当代文艺的人物画廊增添了新的形象。但毋庸讳言,也有不少作品恰恰表现了一种男尊女卑的陈腐观念,以大男子主义为美,欣赏其对女性的占有甚至亵渎。男人都是“爷”,走江湖,打江山,刀光剑影,威风八面,女人只不过是他们的战利品,是他们“拳头”下的“枕头”,是他们欲望的牺牲品。《大宅门》引起非议,主要是艺术观念的陈旧。这部戏讲述的是历史旧事,是旧社会泥塘里的余波。为这部戏捧场的大都认为,那个年代的社会就是这样,男人就是这样,是符合历史真实的——皇帝三宫六院,权贵妻妾成群,何况白景琦这位“爷”具有爱国气节。作品欲以最后硬贴上去的爱国主义“标签”遮掩其骨子里腐朽的男权观念,似乎就一俊遮百丑了。问题不在于历史是否如此,而在于今天以什么样的艺术观念来审视如此的历史。四个女人都作了他的牺牲品,可对她们的命运有所同情?可对白景琦渔猎女人有所谴责?而作品分明表现出对逝去旧梦的欣赏与怀恋,激赏男人那种横扫裙钗世界的威风——我想要谁便是谁,否则“爷”就刀枪相向,哪个敢不服?阖族上下莫不诺诺。可谓“家长制”的大胜利。这就是为观众塑造的“英雄形象”?恩格斯说过,对待妇女的观念是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标志。有人拿这个戏与《红楼梦》相提并论,殊不知其中对待妇女的观念要比《红楼梦》落后多了。
  人格的不平等观念不仅潜在于对男人与女人关系的表现上,还潜在于对富人与穷人,权贵与平民的表现上。自古至今,社会中存在着人的社会地位、经济地位的差别,存在着等级差别。描写人就不能不是描写差别中的人、等级中的人。但无论人有多少差别,人格是平等的。然而许多影视作品中,常常忽略了这一点,不是站在人格平等的观念上看待人物,而是站在等级的观念上贵贵,贱贱,尊尊,卑卑。皇帝戏知多少?从中很难看到“人”。你看到的不是“主子”就是“奴才”,不是“主人”的颐指气使,就是“奴才”的奴颜媚骨。把那些早已被历史废弃了的帝王将相、宦官太监们三番五次地在屏幕上活灵活现地演绎出来、复活出来。就是那位令国人痛恶的慈禧太后也不知被多少演员演绎过了,肯定还要在银幕上继续风光下去。中国有悠久的历史,有众多的皇帝,有顽固的皇权意识。历史上虽不乏有所作为的皇帝,但皇帝毕竟是宗法封建制度的产物,是集权专制的产物。辛亥革命90年了,帝制结束快一个世纪了,影视中的皇帝戏却左一部,右一部,演之不完,颂之不尽。皇帝能给我们带来什么?能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文化观念?他们距科学、民主、法制、平等太遥远了。说艺术观念滞后,不仅是指表现封建社会生活时缺乏批判眼光,缺乏现代民主观念和人格平等的艺术观念,而且也是指我们的艺术目光总是习惯于向“后”看——长袍子、长辫子,还有那长长的裹脚布总在遮挡着我们的艺术视线而缺乏面向未来的前瞻性思维。未来肯定不再是“皇帝”的时代,而是和平与发展、科学与民主、人格独立与平等、人的思想进一步解放的时代。我们的艺术观念不能总是停留在“皇帝”身边,而必须与时俱进。艺术工作者应当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弘扬民族文化传统中的精华,努力创作具有现代意识、符合先进文化发展方向的优秀作品。


第8版(大地·评论)
专栏:

水乡夜泊图(中国画)陆嘉禾


第8版(大地·评论)
专栏:

巩俐、葛优、濮存昕、徐帆贺新年
 电影频道好戏连台
  元旦期间的电视荧屏百花争艳,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依旧是一道亮丽的风景。
  1月1日晚播出《漂亮妈妈》,巩俐将与广大观众共度新年,她成功饰演的主人公孙丽英所蕴涵的深沉母爱将给合家团圆的万千家庭带来脉脉温情和衷心祝福。冯小刚、葛优、徐帆也与观众朋友们相约在1月1日晚《不见不散》,他们精心打造的爱情故事既诙谐又浪漫,还是更为丰富的人生百味。1月2日晚播出冯小刚执导、葛优主演的《没完没了》以及宁静与丈夫保罗·克塞共同谱写的《黄河绝恋》。这部作品大气磅礴,生动展现了中国人民的博大胸怀和对和平的呼唤、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张扬导演,濮存昕、吕丽萍等联袂奉献的《爱情麻辣烫》展示了当代都市人的爱情生活画卷,1月4日晚播出,它以5个小故事构成了一道五味俱全的爱情大餐。
  电影频道出品的电视电影为中国影视注入了新鲜活力,新年期间又有几部电视电影锦上添花。备受关注的系列电视电影《杨门女将》将在元旦期间播出第一部《女儿当自强》,以后电影频道会陆续播放《杨门女将》系列影片,观众还能一睹宁静饰演穆桂英的飒爽英姿。著名舞蹈演员沈培艺领衔主演的《舞之恋》,将在今年最后一天与观众见面,它揭示的是很多现代女性所面临的问题——如何解决好事业和家庭的关系。由陈国军导演,李琳主演的《阿秀》讲的是打工嫂阿秀以自己的人格魅力让迷失自我的人找到了普通人的真情实感,确立了新的人生之路。郭达、温玉娟主演的《阳台风景》讲述了发生在阳台上的都市生活的事。同样发生在居民楼里的故事《鞋之错》让人哭笑不得,据说在自家门口放一双男鞋可以防盗,没想到从邻居家借来的一双旧鞋引起了不小的误会。《新年钟声》将在新年敲响。新年伊始之际,石头村的孩子终于拥有了属于自己的温暖校舍。
  元旦期间播放的外国电影也是佳片荟萃。法国大牌喜剧明星路易·德·菲奈斯饰演的《圣·特罗佩兹的警察》将陪伴中国观众在笑声中辞旧迎新。元旦期间播出的外国影片还有法国的《警察》,东方美女吉永小百合的《有风车的街道》(日),加拿大的《最有价值球员》,好莱坞经典影片《索菲的抉择》和《尽善尽美》。《索菲的抉择》摄制于20世纪80年代初,该片无论是故事的设置还是演员的演技,在电影史上都有一席之地。《尽善尽美》是一个现代故事,展现了现代人的情感世界和精神世界。这部影片在1998年力挫来势迅猛的《泰坦尼克号》,赢得了奥斯卡最佳男女主角两项大奖。(章文)


第8版(大地·评论)
专栏:文艺信息

《中国京剧史》连获殊荣
  由北京市艺术研究所、上海艺术研究所组织全国数十位专家编著的《中国京剧史》,自一九九九年由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以来,收到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最近,该书相继荣获第十二届中国图书奖、首届全国优秀艺术类图书一等奖、中宣部第八届“五个一工程奖”。
  《中国京剧史》全书三卷四册,二百三十万字,近四百幅图片。它在借鉴、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开拓创新,成为我国第一部完整、全面、系统的京剧艺术通史,体现了当代京剧史研究的新水平。(尔冬)


第8版(大地·评论)
专栏:文艺信息

专家研讨马列文论新发展
  “全国马列文论研究会第十八届年会”前不久在深圳召开。来自全国的六十余位专家、学者围绕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大众文化和全球化趋势对我国文化发展的影响等若干问题展开了热烈而深入的讨论。他们强调,马克思主义文艺学在与中国文艺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一方面使得其基本的理论原则实现了东方跨越,一方面又在吸纳东方艺术智慧的过程中形成了新的理论形态。该研讨会由全国马列文论研究会主办,深圳大学师范学院承办。(陈文)


第8版(大地·评论)
专栏:文艺信息

杨忠义散文集《航迹》出版
  杨忠义散文集《航迹》由国际文化出版公司出版。作者长期从事飞行和军事工作,业余坚持文艺创作,小说、散文、诗歌、影视文学等均有涉猎。
  该书既有他对初学飞行生活的回忆,又有对航空兵战备、训练工作的描写,对海空健儿的讴歌,字里行间洋溢着他对祖国碧海蓝天的热爱和眷恋。
(魏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