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12月11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国际)
专栏:

加政界热烈祝贺中国入世
  本报渥太华12月7日电记者陈特安报道: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于12月11日正式成为世贸组织成员之际,加拿大政界人士纷纷对此表示诚挚而热烈的祝贺,认为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是世纪盛事,有益于中国,也有益于全世界。
  加拿大联邦议会议员韦伯辉在贺词中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加入世贸组织这一历史时刻,“我代表加拿大政府,向她表示衷心的祝贺”。贺词说,中国正式成为资格平等的世贸组织成员,这是一个里程碑。这表明中国近十年在贸易、金融和经济领域里取得了突出的成绩。他说,作为最有影响的世界贸易组织的一个成员,中国现在向世界展示着诸多进一步扩大和发展的巨大商机。中国人民直接参与世界贸易活动,无疑将有益于中国,也有益于世界所有的人。中国入世不仅带来了商业繁荣,而且带来了文化繁荣和中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他还说,加拿大一直认为中国是一个重要伙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将为加拿大和其他国家为加强贸易联系敞开大门。
  联邦议会议员约翰·麦卡鲁姆说,通过《人民日报》向尊敬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于2001年12月11日正式加入世贸组织表示祝贺。贺词说,中国是世界上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她在对外开放和国际经济合作方面取得了巨大的进展,从而迎来了多边贸易体制的这一历史性时刻。
  他说:“我们必须呼吁所有的成员国,通过平等参与和协商,制定新世纪国际贸易规则,使更多的发展中国家共享经济全球化的机会和利益,缩小富国和穷国间的差距,避免一些国家再度边缘化。”
  联邦议会议员吉姆·卡里贾尼斯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为世贸组织正式成员,这是历史性的一步,它标志着中国将作为国际社会的资格成员继续发展。他说,2001年2月,“我有幸作为加拿大国家队成员访华。在高成效的访问期间,加中双方签订了200个贸易协议,这是我亲身经历的。加中正在面向21世纪开拓前进”。


第7版(国际)
专栏:大千絮语

学会同中国打交道
——一位美国老人对孙儿的忠告
张弛
  据人民网报道,出身显赫世家、哈佛大学法学院博士小斯图亚特·塞明顿先生11月17日在家书中嘱咐其孙儿们:“要学会同中国打交道”,并郑重叮咛:“希望你们把这封信当作深爱你们的祖父为帮助你们在‘9·11’悲剧以后,如何看待更加难以生存的世界的一种忠告。”
  塞明顿先生和夫人只是前不久才到过中国,他们在“原以为永远去不了的国家度过两个星期以后”,却发现“那里发生的一切可以用一个词来表达:令人震惊。中国有蓬勃的市场经济,大多数人有工作”。中国社会“给你们的祖母和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中国人民的工作热情,他们对自己国家和自己文化的自豪,他们的务实精神,快速增长的经济”。
  塞明顿还写道:“写这封信的目的是鼓励你们尽可能多地学习有关中国的知识,因为我们生活在越来越国际化的世界里。‘9·11’悲剧告诉我们,辽阔的海洋不再足以保卫美国的安全。我们需要尽可能多的朋友的帮助。出于这个目的,我们需要研究这个拥有世界上最多人口的中国,并知道如何和她打交道。”他告诉孙儿们:“了解一个国家有很多办法,最起码,我鼓励你们特别关注中国的历史、地理、政治和经济系统,生态、文化、民俗、宗教团体和信仰,建筑和历史遗迹。”“还可以和在美国的中国人接触,或者到中国去旅行,看看那里发生的一切。”
  塞明顿老人的家族与中国有某种渊源。他的外祖父曾是100多年前向中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的美国国务卿。他在中国的两周访问中感到“震惊”,反映了许多美国人,包括上层精英人士对中国的了解是贫乏的,甚至是被歪曲的。塞明顿的信讲明了这样一个道理:美国人必须更加努力地了解别的国家,更怀善意的理解别的国家,“容忍多样性是美国在21世纪生存的关键”,也是美国人走出“9·11”悲剧的阵痛与惶惑的关键。


第7版(国际)
专栏:

在华世界文化遗产图片展亮相埃泰
  本报开罗12月9日电记者徐平报道:为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30周年,中国驻埃及大使馆今天在开罗扎马里克岛举办“中国世界文化遗产图片展”开幕式。埃及文化部第一副部长法尔格、当地新闻文化界人士、部分驻埃外交官,以及我驻埃大使刘晓明等约200人出席了图片展开幕式。
  为期一周的图片展陈列了60幅精美图片,集中反映了现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名录》的27处中国景点。其中既有外国游客早已熟知的长城、故宫、天坛、秦陵兵马俑、布达拉宫等,也有他们并不太了解的九寨沟、武当山、承德避暑山庄、曲阜孔庙孔林等,还有连不少中国人也未必到过的平遥古城、都江堰水利工程等。
  据新华社曼谷12月10日电(记者黄恒)为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30周年,中国驻泰国大使馆10日开始在此间举办“中国世界文化遗产图片展”。
  亚太经社会执行秘书金学洙在开幕式上发表讲话说,中国有丰富的自然和历史文化遗产。此次图片展显示出这些世界遗产得到了很好的保护,这应该归功于中国政府的重视和中国人民在保护文化遗产上认识的提高。
  参观者纷纷表示,这些摄影作品以独特的视角和对中国文化的体悟,诠释了中国自然风光之美,文物古迹之独特。通过观看展览,他们了解到了中国人民贡献给全人类的这些宝贵财富及其特殊价值。


第7版(国际)
专栏:

中华文化书刊展在美举行
  本报华盛顿12月9日电记者王如君报道:美国大华盛顿地区第二届中华文化书刊展于8日至9日在华盛顿举行。
  由中国科学出版社纽约出版公司、大华盛顿地区希望中文学校联合主办的此届书刊展,精心挑选了中国300多家出版社出版的上千种图书和数十种期刊,受到了当地华人华侨的热烈欢迎。他们争相购书,希望更多地了解祖国的建设和发展。


第7版(国际)
专栏:综述

声音传五洲朋友遍天下
本报记者于青
  2001年12月3日是中国人民对外广播事业暨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英文缩写为CRI)创建60周年纪念日。在中国国际广播电台院内,有日本听众赠送的樱花树;有加拿大听众亲手种植的友谊树;在电台大楼二层展厅里,有琳琅满目的各国听众赠送的礼品……但给人印象最深的,是那些情真意切的听众来信、生动感人的听众故事。
  从延安到北京,/CRI走过了60年风雨历程,/12月3日的华诞啊,/我们有一份薄礼奉送……孟加拉国听众穆斯塔法·卡玛在CRI创建60周年纪念日到来之际,写来了一首贺诗并附有一面他绘制的中国国旗。
  德国听众米夏埃尔·林德纳尔从16岁开始收听CRI广播,至今已有40多年,他的收音机换了一茬又一茬,浓浓的黑发已鬓染白霜。他说,对于一个听众来说,能与一个电台相交40年,那也是一份不解的缘……
  美国得克萨斯州听众亨利·威斯波恩说:“我是一个背着行囊走天下的人,在我的行囊中从来都少不了收音机,无论是在大海、山川,CRI始终陪伴着我。12月3日那天,无论我是在天涯,还是在海角,我都会对着天空大喊:‘生日快乐,CRI!’”
  智利驻中国大使馆一秘米格尔说:“我从不放弃早上一小时的CRI调频广播。因为它是我了解中国的重要新闻媒介。”
  俄罗斯中部古城萨乌拉有一位中年人叫阿纳托里·卡涅夫,他是一位中学语文教师。由于卡涅夫长期收听CRI的广播节目,因此他爱上了中国。1996年,卡涅夫在他们学校里建立了“中国之友俱乐部”,成员30余人,他担任俱乐部的主任。从名称即可看出,那是以中国为友的俱乐部。卡涅夫组织同学们剪报,办墙报,举行展览,开展谈话等活动宣传中国。凡是能在当地搜集到的有关中国的东西,他都作为实物加以利用。他向学生们介绍中国,培养他们对中国的热爱。“中国之友俱乐部”成了交接中俄友谊接力棒的场所。1998年,在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生日那天,“中国之友俱乐部”全体成员寄来了贺信、贺诗,并且为江主席画了肖像画。他们在来信中提出了一个请求:希望得到一张由江泽民主席亲笔签名的照片。经过一番努力,俄罗斯听众的请求被反映到江泽民主席那里。江主席高兴地在他的一张照片上亲笔签名,满足了俄罗斯听众的要求。这件事在俄罗斯听众中广为传颂。
  阿根廷听众维克多尔·博雷拉是一位84岁的老人,从1979年起就收听CRI的西班牙语广播,老人已给CRI西班牙语部写了300多封信,寄来收听报告700多份。信的内容除了赞扬节目外还经常提出建议。1998年,在他生日之际,CRI西班牙语部专门为他做了一期特别节目。特别节目播出后,在阿根廷听众中引起了强烈反响。这位老人听后来信说,他一生从没有这样激动过,并感谢CRI带给他的友谊与欢乐。
  路易斯·埃切维利亚·阿尔瓦雷斯在1970年至1976年间担任墨西哥总统,他也是CRI的一位听众。1999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之际,CRI举办了《我看新中国》征文活动,当时他已近80高龄,也参加了征文活动。他在征文中说:“作为中国人民的老朋友,我十分敬仰中国悠久深厚的文化,这促使我想借此机会通过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谈一下‘我眼中的中国’,或更确切地说,是‘我心中的中国’。”今年3月24日,他到CRI驻墨西哥记者站做客,他说,自己年轻时乐于做墨中友谊的使者,现在尽管年事已高,还要为墨中两国友谊的新发展发挥余热。临别时,他还热情地留下了祝辞,祝60华诞的CRI青春永驻,为墨中两国人民友谊的不断发展继续起桥梁作用。
  西班牙听众胡安·何塞把中国称为他的第二故乡,把CRI称为他的第二个家。他几乎每周都要给CRI写信,谈自己的生活、工作及心情。他多次访问中国,一次他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访问时激动地说,上次我到中国留下了半颗心,这次来不是要取回那半颗心,而是要把另外半颗心也留下。有一次他遇车祸右胳膊不幸骨折,日常生活难以自理。他为了不间断同CRI的联系,请他的侄女代笔写信:“亲爱的CRI朋友,我现在右手不能动,但我耳朵是好的,我还会继续听广播,还会继续同你们通信。”
  格鲁吉亚小伙子鲍利斯·阿卡让诺夫是CRI的忠实听众,从小喜欢中国,对中国历史、艺术、诗歌都非常感兴趣。一次在参加CRI的知识竞赛中,家中不幸失火了,在大火中家中的许多物品都烧了,但他却竭尽全力从大火中把知识竞赛的答卷抢救出来,为此他受了伤。后来他在信中说:“现在我家徒四壁,可我却救出了我的最爱,我不遗憾。”
  生活在北极圈的俄罗斯听众斯捷潘说:“在叶塞尼河畔,这里的室外温度是零下37—42摄氏度。由于地理位置远,一般中波广播听不到,只能等到后半夜才能听得清楚。生活有时让人感到苦闷、委屈和孤独,但随着电波,CRI的朋友们来到我家做客了,我的房间充满了你们的声音和祝福。于是我的忧郁和感伤便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女听众瓦吉巴·雅斯曼是生活在巴基斯坦的阿富汗难民,她在来信中说:“我和几个姐妹很爱听你们的普什图语广播节目,每当夜晚,帐篷外面的天空繁星点点,帐篷内我们几个姐妹凑在一起,等待着CRI这颗闪亮的星星照亮我们的心房。”
  日本听众佐藤正子说:“听CRI广播,使我多了一份生活的乐趣,给我带来了无限的欢乐与轻松,使我一个人的日子再不寂寞。”
  尼泊尔老听众真德·巴哈杜尔·波代尔动情地说:“早在1989年,当我只有22岁时,我就被CRI的节目所吸引。在CRI的知识宝库里我吮吸着营养,滋养着我的心田。岁月流逝,现在我已是一双儿女的父亲了。我正在上五年级的12岁的女儿和上一年级的儿子也在听CRI的广播,他们幼小的心灵也离不开CRI这本百科全书了。”
  60年来,电波在CRI和各国听众之间架起了一座友谊之桥,正如江泽民总书记1996年为CRI的题词:“声音传五洲,朋友遍天下”。


第7版(国际)
专栏:记者专访

中国入世正逢时
——访欧盟委员会贸易委员拉米
本报记者吴绮敏
  中国正式成为世贸组织成员的日子(12月11日)到来前夕,帕斯卡尔·拉米作为欧盟委员会贸易委员第四次访华,而且正逢北京下着小雪。离京前,拉米在首都机场的休息室接受本报记者独家采访时说,他这次在中国遇到了近来最寒冷的天气,但是访问的气氛却格外轻松和热烈,因为与中国官员会晤的着眼点都集中于未来的相互合作,而不是谈判桌上的较量。
  话题仍然从中国入世开始。拉米用“长征”来形容中国的15年入世谈判历程。他说:“这一次‘长征’的结果就是中国承诺进一步改革,中国获得加入多边贸易体制的益处,并且在新一轮多边贸易谈判中跻身于核心位置。从这个意义上讲,虽然经历了漫漫15年,但中国入世的时机仍然非常好。”
  过去几个月间,世界经济领域没有传出多少好消息,特别是“9·11”事件,既打击了世界经济,也影响了世界贸易。然而,拉米认为,中国入世和新一轮多边贸易谈判的消息,则在一个关键的时刻使世界经济界为之振奋,大大提升了全球市场的信心。他还风趣地说,西雅图会议上没有启动“千年回合”,这意味着新一轮多边贸易谈判的时间表推迟了两年时间,但也意味着全世界都在等待中国的加入来启动新的谈判。
  拉米诚恳地说,入世确实给中国带来很多变化。为了适应这些变化,中国人可能要经过一个艰难的转变进程,也许要经过三五年的时间。“不过,我认为中国的领导人已经做好了精心安排,会使这些转变顺利完成。入世第一年的重要课题是改革银行系统,对有关人员进行WTO规则的培训和调整法律法规。”拉米对其1986年第一次访华时见到邓小平的经历记忆犹新。后来,在作为欧盟贸易委员对中国进行的访问中,他又对见到江泽民主席、朱镕基总理等中国高层领导人深感荣幸。他得出的结论是,中国领导人在入世问题上做出的决定,显示出非凡的领导智慧和高瞻远瞩的决策水平。
  展望未来的多边贸易体制,拉米认为,中国与欧盟将能在世贸组织中成为良好的合作伙伴,因为中国与欧盟有很多相似的立场。虽然欧盟是发达成员,中国是发展中成员,但双方都关注“发展”。特别是在发展南北关系方面,欧盟与中国有很多共识,相信双方能够进行富有成果的合作。
  言及欧盟今后在谈判中打算如何处理同中国可能出现的分歧时,拉米笑了起来,目光中透出机敏。他说:“如果遇到分歧,我们愿跳出多边谈判的‘盒子’来交流看法,以求相互理解,取得共识。因此从这个角度看,在新一轮谈判中我们与中国不会成为对立面。”
  谈话中,拉米对“多哈发展议程”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他说,这个一揽子谈判计划确定了WTO各成员今后的谈判内容、领域和期限。它将是一场全球性的全面谈判,从而使世贸组织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使其在经济增长、就业、消除贫困,以及促进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他还指出,从以往的经验看,谈判的最终结果都是发达成员在市场准入方面对发展中成员作出一些让步,那么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成员肯定也会从中受益。
  最后,拉米欣然在记者的笔记本上留言,希望通过中国最大的报纸——《人民日报》向中国人民表示:“我坚信,参与世界经济,将给中国这样一个拥有悠久历史、丰富自然资源的大国,而且更重要的是给其具有非凡才智的人民,带来更多的就业机会,更好的生活和更多的开放。”


第7版(国际)
专栏:世贸组织简介之九

解决争端机制
  乌拉圭回合改进并完善了关贸总协定的贸易争端解决机制,达成了《争端解决规则和程序的谅解》和《关于争端解决规则和程序谅解实施和审查的决议》。其中争端解决协议是保障多边贸易体系的可靠性和可预见性的核心因素,它明确了争端解决的目标、程序及监督机制。建立新的争端解决机制是世贸组织强化机制的一个重要举措。世贸组织争端解决机制的基本原则包括以下七个方面内容。
  1.多边原则:世贸组织成员承诺,不针对其认为违反贸易规则的事件采取单边行动,而诉诸多边争端解决制度,并遵守其规则与裁决。
  2.统一程序原则:世贸组织的争端解决机制规定了统一的争端解决程序。
  3.协商解决争端原则:每个成员保证对另一成员提出的有关问题应给予考虑,并就此提供充分的磋商机会。
  4.自愿调解与仲裁原则:在各方自愿的基础上,应用世贸组织争端解决机制中的调解程序和仲裁程序。
  5.授权救济原则:在世贸组织中,如果一方违反协议,给另一方造成了损失,或者阻碍了协议目标的实现,各方应优先考虑争端当事方一致同意的与各协议相一致的解决办法。
  6.法定时限原则:如果一方在时限内没有行使权利,另一方可以立即推动程序进入下一阶段。
  7.发展中国家程序特殊原则: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提出申诉时,可以援引一些程序规定,得到一些便利。(曹鹏程)


第7版(国际)
专栏:通讯

海外学子报国有门
本报驻美国记者刘爱成
  中国高新技术招商引资洽谈及人才招聘会的消息,在美国硅谷迅速传开。12月9日下午,数百名在这里工作或暂时失去工作的中国留学生怀着极大的热情和兴趣,从四面八方赶到会场。他们说,在目前美国IT行业不景气,硅谷大量裁员的情况下,中国到美国高新技术基地来广招人才,不仅意义特别,更可能为自己提供一个很好的创业、就业机会。
  招聘活动是由杭州市政府与UT斯达康公司联合举办的。UT斯达康是最早一批从美国回国的留学生创办的高科技通信公司,也是目前中国最大的留学生企业。去年3月,李鹏委员长到该公司视察时,曾亲笔题词“海外学子,报国有门”,使回国留学生们备受鼓舞。这次是该公司在中国获得成功发展后,首次返回美国,更多地招聘中国留学生。
  在招聘会上,该公司的创办者现身说法,介绍了回国创业的经验和体会。1995年,4名在硅谷工作的中国留学生创办了这家公司之后,把总部和科研中心留在硅谷,而将业务的发展重点转向中国。他们利用在总部研发的新技术和在中国的良好环境、巨大市场与发展空间,使公司迅速成长为一个目前拥有2000名员工、年营业额达3.68亿美元、被评为全美发展最快的500强私营企业。该公司去年在纳斯达克上市,从每股18美元上升到现在的每股30美元。
  创办人之一、UT斯达康(中国)有限公司总裁吴鹰说,回国留学生是他们技术力量所依赖的主要对象,目前在公司有数百人,并在国内增加了研发中心;市场营业额每年成倍增长,但90%来自中国市场;而该公司在纳斯达克的股市强劲也是因为公司在中国有很好的效益和前景。在总结成功之因时,他说,除了先进技术、科学管理和巨大市场等因素外,中央及地方政府的支持和特殊政策是他们成功的首要因素。
  该公司生产研发基地所在地杭州市的有关领导,在会上不仅介绍了政府对回国留学生的特殊政策,还重点介绍了该市,尤其是高新技术开发区大量需要各方面人才的情况,展示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和空间,衷心欢迎中国留学生回国创业、发展。
  中国驻旧金山总领事王云翔在会上介绍了中国入世后市场及人才需求情况,鼓励中国留学生说:“现在是回国创业和发展的最好时机。”留学生们在听了介绍之后,深受鼓舞。许多留学生主动到洽谈处登记、填表,准备回国。
  一位姓王的先生在填完表后告诉记者,他原来在一家网站工作,那里有300人,前段时间由于经营状况不好,公司被迫关门,所有人员失业。他现在正到处找工作,正好国内来招聘,他就来了。他说:“我去过杭州,那里环境不错,据他们今天介绍,开发区的条件好,政策优惠,又需要我们这样的技术人员,我当然想去。”他还说,他的妻子也非常乐意回国,孩子还小,可以带回去上学。
  在Transmeta公司工作的刘先生目前仍是该公司的高级工程师。他说回国倒不是因为在这里没工作,他一直想回去发展。“作为一个中国留学生,应该知道报效祖国。以前想回去报效,但又担心自己在这里学的专业在国内可能没条件用上。现在中国经济发展这么快,越来越与世界接轨,有些方面和这里也差不了多少。现在我觉得条件和机会都成熟了,所以就决定回去”。
  毕业于哥伦比亚和斯坦福大学、现在硅谷一家大公司搞芯片设计的林先生分别填了两份表。他告诉记者:“我一直想回去。其实1992年我就回去过一次。后来因为投资者的变化,使自己的计划落空。这次听了国内的招聘介绍,我想再去试试。我一直觉得,我们中国是个大国,应该有自己设计的芯片,有自己的高新技术。作为一个中国人,我很不服气。但是现在我觉得条件已经成熟,机会已经来了。”
  毕业于加州大学的马先生,一边填表,一边和几个校友商量。他们决定像UT斯达康那样合伙回国创办公司。他说:“我们有搞软件开发的,有搞硬件的,大伙儿一合计,既然现在国内条件那么好,又特别需要我们这样的人才,我们为什么不回去闯一闯。要干一番大事业,看来还是在国内比较合适。我们对回去发展充满信心。”
  夜幕已经降临,灯火通明的洽谈室内,人们还在忙个不停。
  (本报美国硅谷12月9日电)


第7版(国际)
专栏:

  在世界航空业不景气的情况下,中国国际航空公司的业务仍然兴旺。图为旅客在巴黎戴高乐机场办理乘坐国航客机手续。本报记者石开摄


第7版(国际)
专栏:

开辟新市场
本报驻科特迪瓦记者廖先旺
  12月8日,中国洛阳第一拖拉机厂西非机械加工车间在科特迪瓦经济首都阿比让市举行开工仪式。
  洛阳一拖在科特迪瓦开办销售业务已经有十几年,在科特迪瓦及西非的农机市场上特别是小农机方面占有一定份额。但近年来由于科特迪瓦农业产品生产及出口受到价格和其他方面因素的影响,农机市场也开始萎缩。在这种情况下,洛阳拖拉机厂积极开拓新的业务,在原有维修车间的基础上从国内引进新设备,配齐车、铣、钻、刨、磨、镗和钣金等工种,组建了这一加工车间,专门为客户维修、加工机械设备零配件。目前这一加工车间的技术质量和加工精度在西非地区居领先地位。在试运行期间,这一加工车间不仅令不少当地企业的重要机器设备起死回生,且以技术领先、质量一流和优惠价格赢得了客户的赞誉。
  西非地区国家基本没有加工工业特别是缺少机械加工工业,许多企业花大量外汇购买的机器设备往往因一个小小零件的损坏而不能继续发挥效能。洛阳一拖的宋经理介绍说,当地一个黎巴嫩企业主的一个机器零件损坏了想维修,找遍阿比让也没有找到一个维修厂能够承担。一拖机加工车间不仅圆满完成了这一零件的加工,而且因质优价廉令客户十分满意。
  中国驻科特迪瓦大使赵宝珍女士在开业仪式上说,这一加工车间不仅填补了当地经济领域的一个空白,而且这种在市场不景气的情况下积极开拓进取的精神的确是我们应该继续发扬光大的,它将对中科两国的经贸合作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本报阿比让12月8日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