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11月30日人民日报 第12版

第12版(周末文艺)
专栏:快人快语

警惕“三风”卷土重来
刘殿斌
  在隆重纪念建党80周年,一批主题重大、内涵深厚、形象生动、场面壮阔、制作精良的电视剧作品播出之后,近一段时间来,荧屏上带有“戏说风”、“豪华风”、“滥情风”色彩的古装剧、青春偶像剧、港台言情剧等,又纷纷“登台亮相”,成为许多电视台的“宠儿”。
  有报道说,在刚结束的四川电视节上,电视界“食古不化”的问题仍然凸显。古装剧多达数百部,远远超出其他类型的电视剧。由此我想到,前不久北京举办的2001年北京国际电视周上,给人印象最深的是:从墨子到曹操,从包青天到刘罗锅……这些在正史或野史中曾经叱咤风云的人物,正纷纷穿上戏装粉墨登场,向今人讲说昔日的是非功过、恩爱情仇——明年的电视荧屏很可能将是古装戏的天下。据说在展厅里有2/3的展台都摆着古装片,长袍马褂、花拳绣腿满天下。除了古装剧之外,就是青春偶像剧,如《青春不解风情》、《爱上你不是我的错》、《天空下的缘分》等,这些青春偶像剧的套数大多还是沿袭韩剧或日剧的路子,有的摄制单位干脆就请韩国演员主演。
  这些电视作品究竟水平如何,是不是有“三风”的问题,我们不好妄加评论。但以往的古装剧大多“戏说”的气氛很浓,“滥情”的成分也不少;而青春偶像剧则大多都远离现实生活,除了近乎癫狂的畸形情爱之外,就是展示“贵族式”的享受;豪宅、名车,俊男靓女整天厮守在一起。我们不能不警惕作践古代圣人雅士的“恶作剧”、“不风流算白活”的无聊情爱、展露极少数人豪华生活的三风“卷土重来”充斥明年的荧屏。今天,我们正处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文艺创作躬逢盛世。我们需要更多与时代同呼吸,与人民共命运,具有民族特色,反映现实生活,反映改革大潮,高品位的文艺作品。愿文艺工作者特别是电视创作人员,能肩负起传播精神文明、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抵制“三风”,净化荧屏,更好地满足广大电视观众的文化需要。


第12版(周末文艺)
专栏:

山河壮观图(中国画)钟开天


第12版(周末文艺)
专栏:看台人语

天气预报,别伤了农民的心
  近期收看央视《天气预报》节目,经常会听到类似这样的播报:“预计未来一周,北方地区仍将是秋高气爽、晴空万里,相信这样的好天气一定会给大家带来好心情”,主持人面带微笑,仿佛想要感染所有观众。然而,笔者听后却如鲠在喉,怎么也高兴不起来。众所周知,天气状况往往直接影响农民的生产播种和收成好坏,而今年入秋以来北方一些农村旱情严重,个别地方由于持续干旱而根本无法播种,有的农民因连年旱灾生活陷入困境,农民心急如焚,求雨若渴。对他们来说,持续一周不下雨无论如何也算不上什么“好天气”,更不会有什么“好心情”,听了主持人满心欢喜的播报,心中会是什么滋味。《天气预报》忽视了最关心天气的农民观众的真实处境和切身感受,太不应该了。河北省海兴县委办公室刘金锋


第12版(周末文艺)
专栏:看台人语

《重案六组》的失误
  近段时间正在部分地方台热播的《重案六组》受到了观众的普遍好评。但在观看该片时,一个细节却让我这个老公安很不舒服,如鲠在喉,不吐不快。
  剧中将主要演员季洁的头发染成金黄色,或许导演有自己的考虑,抑或是为了突出人物的个性特点,但这是明显违反公安纪律的。《人民警察内务条令》明确规定:女民警不得戴手饰,染发……影视作品除了要注重视觉效果,吸引观众外,对具体细节也要兼顾到,否则不仅无法营造出逼真的视觉效果,还会对主要人物产生距离感,造成不好的印象。
  江西省瑞昌市公安局办公室周琪源


第12版(周末文艺)
专栏:

卫星传播改变电视格局
  由北京美兰德公司主持的2001年全国卫星电视频道观众收视状况调查结果显示,卫星电视深受观众喜爱,发展迅速,卫星传播改变了我国电视覆盖格局,省级卫视已远远冲破本省界限,影响到全国。本次重点调查的辽宁、江苏、浙江、安徽、湖北、广东、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11个省级卫星电视频道,全国可接收人口均超过1亿。(一文)


第12版(周末文艺)
专栏:

酸甜苦涩《大法官》
人人
  法官不是吃的东西,谈何滋味?但是如果真的能够盯着电视剧《大法官》看上几集,也许会对这法官品出点滋味。在这部戏里,法官已经不戴大盖帽了。用剧中人的一句话:“现在法官的帽子是平的了。”法官的酸甜苦涩就从这个“平”说起。
  “公平、公正、公开”这句话被尤勇扮演的杨铁如不知说了多少遍。可就是这个杨铁如,为了这个“三公”尝尽了甜酸苦辣。他本是根红苗正当法院院长的苗子:法律本科毕业,曾是法院最年轻的审判长,又是在老院长生病后长期主持工作的副院长,是法院上上下下公认的有能力、有魄力、业务强、人品好的干部,本剧一开篇,就在他主持之下,把贪污受贿的财政局长依法判处了死刑。案子办得公正、公开,不畏高官敢于严判,称得上公平。可是就在谁接任院长这个门槛儿上,他被绊住了。先是被调到市委当研究室主任,再因为一个案子屡屡受到市委书记的批评,致使他郁闷不得志提出辞呈,从官员变成平民,干起了个体户律师。官司替别人打赢了,但是就连当律师的权力也被取消了,因为他曾经是一名法官,为了法院在判案时避免亲情,他不能在他所在的城市中担任律师。剧中尤勇是一号主角,长达28集的电视剧,在他的脸上没有开怀的笑容。他这个法官是“涩”的,带着苦咸的涩。
  刘佩琦演的陈默雷是接替杨铁如当上法院院长的人。他自认为比杨铁如成熟得多,当杨铁如自比周瑜长叹失意时,陈默雷自认诸葛发誓要比杨铁如干得漂亮。可是诸葛自有诸葛的难处,当他八面玲珑时,遇到的却是十六面来风,当他左右斡旋时,遇到的却是上下的挤压。他刚上任就被农民堵在了法院门口,一个积压了三年的民告官案把他拉入了危险的旋涡:市委书记旁敲侧击的暗示,被告县长肆无忌惮地蔑视法庭;改革开放大旗下掩盖着的中饱私囊,发展经济招牌后面的鱼肉乡民……他,一个法院的院长,才智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做人的人品、为官的官品。诸葛又如何?他没有杨铁如那样的率性,就只能加重内心的苦恼。虽然最后他靠英明的上级胜利了,但他的“苦”是常留心中的。陈默雷是个带“苦”味的法官。
  陈瑾演的林子涵是“酸”的。她是从法国留学回来的法官,在春江市中级法院中是学历最高的法官。从她审判的两个死刑案中,表现出她过人的智力及法律水平,应该说她是一个非常出色的法官。可是在全剧最重要的审判——审判市委书记时,她因为恋人的关系,不得不回避,只能在法庭外默默地等待。她的心是酸的。
  北大才子郑小泉是剧中的希望,一米八的身高,英俊的外表,敢想敢干的办事风格,一腔正气不为利诱的人品……这个小伙子太可爱了。在他的身上集中了编剧、导演们对法官的期望,他是“甜”的,可惜甜得有点腻,不是为了给法官凑一味,不会专门写到他。
  这是一部写法官的戏,所以法官的“味”比较全,也比较地道。特别是刘佩琦的“苦”与尤勇的“涩”演得颇为到位。当市委书记以那改革开放的宏论,冠冕堂皇的词句为为非作歹的县长遮掩时,尤勇是一脸茫然,不知所云,百思不得其解时愤然辞职,“生”且“涩”;而刘佩琦却是意会其中之味,圆滑老到不露声色,却只能从心里流到脸上一副苦笑。他们不仅演活了两个人,也将现实社会中许许多多权与法的斗争演绎了出来。正是从他们身上观众感受到依法治国的重要和依法治国的艰难,令人发聩,令人深省。


第12版(周末文艺)
专栏:创作手记

  电视剧《永远有多远》在北京电视台播出后,引起了不少人的关注。执导该剧的导演年仅34岁,第一次从影视策划、制片人的位置走到前台做导演。他对该剧的创作有些什么想法呢——
“永远”的魅力是人
陈伟明
  都市情感题材是我们中博时代影视公司经过市场调研后定位的一种题材类型。中博都市情感三部曲主要由池莉的《来来往往》、铁凝的《永远有多远》、王安忆的《我爱比尔》三部作品构成。它们主要试图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表现中国改革开放20年来人们在社会转型时期,精神上主要是情感上发生的变化和困惑,力争如实地记录中国面对多种文化和现代意识的冲击和碰撞,人们的思考和反思。
  我们选择这三部作品也是希望站在一个人文的角度来思考中国传统观念,如何与现今开放的、开明的文化思想和现代意识融合在一起,从人性这个本质的问题出发,促进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来来往往》主要描写男人的情感心态。《永远有多远》正好相反,它描述的是在社会发生变化时期,女人对真情的执著追求和向往,告诉人们社会不管如何变化,人们内心中真正渴望的是真情。
  《永远有多远》试图通过剧中两个女主人公对爱情、婚姻、金钱、事业的不同理解和遭遇,揭示当代社会环境下,中国女性的生存状态和对情感的需求。这两个女性分别代表人性的两个方面,她们相互纠缠,彼此羡慕,每个人都有自身的优点和缺陷。只有她们性格形成互补,我们才能看到一个完整的女性。把这两个性格迥异的女性,放在中国当代社会转型时期,商品经济冲击,传统伦理道德和文化受到外来文化影响和侵蚀的背景下演绎故事,目的是要表现中国女性对现今社会伦理道德以及情感需求的认识和判断。
  本片只是借着古老城市这个外壳来包装一个现代的情感故事。本片力求突破《来来往往》的写实风格,所以在外形上,本片更加讲究造型和唯美风格。古老城市只是一个背景,象征着传统文明;现代的服饰、造型、动感力强的美术包装象征着现代社会开放元素,也同时带有着本剧的寓意:传统与现代的冲撞、包容、理解、排斥、吸纳……
  小说的背景是在北京。许多人都觉得这部戏应在北京拍,其实我们看重这部小说的是它支撑整个故事的人文思想。因此我们希望这部戏没有明显的地域性色彩。
  本片希望能真实地展现剧中的男、女主人公丰富多彩的人性本质,性格上呈现一种多重性和复杂性。让观众真切感受到,剧中人物都是来自于活生生的现实生活。本片试图通过对剧中男女主人公的性格的生动展现,加上唯美风格的画面,以及故事叙述方法和拍摄手法上能有所创新,从而给观众带来新的审美情趣。
  在拍摄中我力求达到这样的艺术效果:张弛结合的事件情节,构成好看的故事;光、影的组合、镜头节奏的变化恰到好处,镜头语言丰富多彩,色彩变化协调、统一;服饰搭配具有整体性,人物化妆、造型符合人物性格特征;演员要深刻理解剧中人物性格和关系,把握人物性格的多重性和复杂性,真正做到人物性格刻画清晰,人物性格层次分明,喜怒哀乐表演准确到位。
  这几年中国电视剧有了长足的进步,但仍然存在故事情节拖沓、节奏缓慢、镜头语言单调的特点,本剧希望在这方面也有所突破。
  虽然我是第一次做导演,但我非常明白,电视剧是一门综合性特别强的艺术,它需要导演、摄影、美工、制片、置景、演员等多个部门的整体配合,才能把一部好的作品呈献给观众,所以需要大家相互支持、相互理解、相互帮助、相互学习,共同实现创作意图。如果我在创作中孜孜以求的艺术效果得以实现,并得到观众的认可,应该说是大家努力的结果。(附图片)
  刘孜饰“西单小六”
  徐帆饰“白大省”
  导演陈伟民


第12版(周末文艺)
专栏:

海南琼剧香飘海外
本报记者贺广华
  琼剧是海南人的至爱。海南人无论走到哪里,都会念念不忘家乡的地方戏。由于地理上的便利条件,海南近100多年间,移居东南亚的侨胞多达200多万人,他们在当地生根繁衍后,仍保留着老家海南的风俗习惯,而琼剧,更是他们联络乡谊、思念故土的一种最重要的文化娱乐活动。
  正是在这样一种背景下,海南省琼剧院借助改革开放的东风,带上他们这些年来精心改编或创作的一批优秀传统剧目,开始了东南亚之旅。
  他们先是在去年的11月份,应香港海南商会的邀请,在香港红磡高山剧场一连演了五晚。旅港海南人有数十万之众,多年来难得有家乡的琼剧团来港,自然十分兴奋,有钱的捐钱,没钱的捧场,好不热闹。演出成功自在情理之中。特别是他们带去的新编历史剧《苏东坡在海南》,获得过国家戏剧文华奖新剧目奖,在港海南人看后都说这剧本太好了。
  尔后,他们又赴澳门,为庆祝澳门琼州联谊会成立,在澳门永乐戏院演出了两晚。《状元桥》和《皇家婚事》两个深受海南人民喜爱的剧目,同样博得了澳门人的欢迎。
  有了港澳两地的“热身”,他们大致了解了海外侨胞的“口味”,也增强了前往东南亚演出的信心。今年3月,新加坡海南会馆正式邀请海南省琼剧院精选团前往。为保证这次演出成功,海南省琼剧院精心准备了10多个优秀剧目,并组成了阵容强大的演出班子;新加坡海南会馆理事会动员属下56个乡团组成了庞大的工委会,以作策应。
  不出所料,海南省琼剧院精选团在新加坡的演出,场场满座,尤其最后一晚,很多观众买不到票,不得其门而入,主办演出的海南会馆,特在戏院门外设了闭路电视,让买不到票的观众,在闭路电视上观赏最后一晚的演出。
  更让人感动的是,琼剧团特意牺牲休息在白天加演了一场。当台上演出《状元桥》一剧中贫妇在风雨交加的夜晚沿户乞讨一段时,台下观众如潮水般涌上台前,你10元,我5元抛到台上,整个场面几乎要沸腾起来。短短十来分钟,观众共捐出5500余元。这笔钱连同门票收入,悉数捐给了当地的育英中学和培群学校。
  琼剧大受新加坡人的欢迎,连新加坡《联合早报》也为此叫好:“眼见海南省琼剧院的演出,票房那么理想,每个人的心里,好像拨开乌云见月明,又再见到了地方戏的曙光。”负责邀请组织的当地娱乐公司与团体成了最大赢家,并有了继续邀请海南省地方戏团来演出的勇气与信心。一家娱乐公司趁热打铁,派人到海南省与琼剧院联络,希望在6月请琼剧院再派团南来演出,目标还包括马来西亚在内。还有一个新加坡的琼剧团体,也邀请海南琼海剧团明年前来献艺。
  盛情难却,但对于海南省琼剧院来说,压力可就大了。首先他们要在很短时间里准备10多个新剧目,困难很多;同时由于有了上次的空前成功,这回能否再次博得喝彩,也没有把握;一些演员也有不少的思想顾虑。但为了报答海外琼籍乡亲对琼剧的热爱之情,同时也为了琼剧艺术的发展,他们义无反顾地接受了邀请。如约在今年6月再赴新加坡演出10场。
  一个地方剧种,能在两个多月的时间里两次在新加坡登台演出,这在新加坡是前所未有的盛事。演出过后,新加坡媒体再次予以高度好评,并希望海南省琼剧院的演出,能把其它地方戏带回到万紫千红、百花盛开的春天。
  海南琼剧香飘海外,让海南人也感到十分骄傲。这几个月来,琼剧团无论走到哪里演出,都是人山人海,就连过去一些从不上剧院看琼剧的年轻人,也纷纷走进剧院。海南农村举凡重大祭祀、庆典和节日,必请琼剧团演上一晚。海南省琼剧院副院长黄良冬说,琼剧的春天来了。


第12版(周末文艺)
专栏:

春风社推出布老虎随笔系列
  布老虎丛书已在广大读者中产生了广泛影响。近日,春风社又推出了一套布老虎随笔系列,这套随笔共五本,包括陈平原的《茱萸集》,赵园的《红之羽》,孙郁的《文字后的历史》,张远山的《吊驴子文》和周泽雄的《耳朵的立场》。
  此次推出的随笔,作者均为有名的学者、教授、评论家、作家,各有特色。陈平原的《茱萸集》感怀家世,思旧念亲,有一挥而就的大家手笔。赵园以其洗练干净的文笔极细腻地倾诉了一个现代女学人的情思。孙郁用文白相间、雅趣横生的文笔把深奥的学理演绎得声情并茂、婉转感人。《吊驴子文》和《耳朵的立场》,一圆一方,一诙谐幽默,一激越飞扬,尤其是《吊驴子文》,庄子般的智慧,寓言的形式,道出作者的真知灼见,读起来既赏心悦目,又触动心扉。(常晶)


第12版(周末文艺)
专栏:

两岸三地明星演绎《生死速递》
  由内地导演杨世光、台湾导演柯受良联合执导的内地感情动作大片《生死速递》,可能成为岁末中国电影市场的一大热点。
  由河北电影制片厂、北京今古影视策划公司、广东东影影视公司和九州音像出版公司联合摄制的这部《生死速递》,耗资1500万元,是近年来内地民营影视机构对国产电影少见的大投资。同时,任贤齐、林心如、柯受良、江珊、高曙光、李立群以及中国青年足球队杜威的联合出演,使得该片成为今年明星最多的国产电影。
  《生死速递》取材于一个扣人心弦的真实故事,它充分显示出海峡两岸血浓于水的骨肉情。据北京今古影视策划有限公司王伟华女士介绍:该片讲述了内地儿童陆非因患白血病急需进行骨髓移植,几经周折后,终于在台湾的骨髓捐赠中心找到了相配的骨髓供体。此时陆非的自身免疫力已经降到最低,供髓、送髓、输髓必须在24小时内完成。然而,台湾骨髓配对者吴信勇是个囚犯,经台湾医师和关怀小组多方动员终于同意捐髓。捐髓当天突降暴雨,机场临时关闭,送髓延误了3个小时,又遇车祸,当骨髓从台北送到香港时已经错过了飞往北京的飞机,此时离骨髓离开活体已快24小时,情况越来越危急……
  柯受良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愿意导演《生死速递》除了感人肺腑、悬念十足的故事外,还因为影片后半部有较多“速递”骨髓的飞车戏。我作为一个曾经飞过黄河的影视人愿意把十几年的特技经验在影片中展示出来,增加影片惊心动魄的速递氛围。为了拍好《生死速递》,制作方对剧本九易其稿,并邀请香港著名导演阿可辛、陈德森等人作为顾问,力争使该片尽善尽美。预计该片明年第二季度在全球上映。(劲松)


第12版(周末文艺)
专栏:看台人语

为公益广告片叫好
  从11月上旬起,在中央电视台各个频道的黄金时间段,人们惊喜地看到了一组主题鲜明、构思新颖、寓意深邃的公益广告片。它们如一缕清风,吹拂着亿万观众的心灵。
  中央电视台在黄金时段减掉商业广告,以重磅集束式的规模滚动播出思想道德公益广告片,是配合学习贯彻党中央、国务院近日颁发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有力之举,也是社会重塑公民新形象的必然呼声。同时,这一组广告片制作得也精彩。虽然每个广告片仅几十秒,最长的也不过一分钟,但都称得上是艺术佳作。如《人人敬业奉献、祖国繁荣昌盛》一片,编导以董存瑞、雷锋、焦裕禄、抗洪勇士等不同年代的英模形象,充分展示了无数共产党人、中华儿女、仁人志士的拼搏和奉献,才换来祖国今日的繁荣昌盛。全片主题鲜明,号召力、感染力很强。这批公益广告片的艺术构思、画面布局、镜头应用、剪辑、配乐、解说等诸环节的衔接呼应都独具匠心。如《同升一面旗,共爱一个家》中,既有广角航拍的大场面,又有人的面部表情细腻的特写镜头。几十组不同侧面不同角度的镜头把全国各族人民热爱祖国的赤子之情展示得淋漓尽致。河北省唐山市唐钢公安处一鸣


第12版(周末文艺)
专栏:看台人语

如此“快嘴”使不得!
  日前,广东电视台播出了一部名为《快嘴李翠莲》的连续剧,剧中一些细节却让观众观后摸不着头脑。如剧中李湘扮演的李翠莲,竟吟出“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众所周知,这是著名诗人臧克家悼念鲁迅先生的诗,而用封建王朝的江湖女子之口吟出,是对这首诗严肃性的亵渎。非但不能使人有幽默之感,反让人顿觉反胃。吁请电视剧的制片人和创作者们注意千万不要为了制造噱头而故作惊人之语,糟蹋先贤。
  广东省大埔县委办公室尤显良


第12版(周末文艺)
专栏:

中国视协成立电视剧评估委员会
  为更好地实施精品战略,提高电视节目质量,繁荣电视屏幕,推动中国电视节目进入世界市场,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11月8日成立电视剧评估委员会。中国视协主席杨伟光任委员会主任,中国文联副主席李准任副主任,知名作家、剧作家、评论家仲呈祥、王朝柱、陆天明、张笑天等担任委员会成员。(张文)


第12版(周末文艺)
专栏:

郑晓龙执导新作
“北视中心”推出《永不放弃》
  几年前,美国电视系列剧《急诊室的故事》在中国热播,使观众见识了地处大洋彼岸的形形色色的医生与患者;眼下正在一些省市电视台热播,12月2日起将在北京电视台第二套节目播出的《永不放弃》,则演绎出一幕幕中国急诊室里的悲喜人生。
  据拍摄该剧的北京电视艺术中心导演郑晓龙介绍,这部电视剧由做了多年急诊医生的罗点点编写。“《永不放弃》较之其他电视剧最大的不同是,它从一个独特的视角展示了已经解决温饱问题以后的人们的生存状态,挖掘在这种状态中人们灵魂深处最本质的东西,去探讨生命的真谛。这便使《永不放弃》具有另一种新鲜的、富有独特性的感召力。”而且作为一部浪漫现实主义的作品,《永不放弃》呈现在观众面前的“急诊科”是编导创作出的理想化的急诊科,在这个理想化的环境中,人无好坏之分,却有真善美与假恶丑的比较。剧中的故事是真实的,虽然发生在每个个体身上,但它却折射出现代社会中人与人之间更多的需要是理解和沟通,更多的是对生命和生活的热爱与憧憬。
  《永不放弃》男女主人公由江珊和李幼斌担纲。据介绍,《永不放弃》在开拍前,江珊、李幼斌等主要演员都被派到医院体验生活。“细节的真实与否直接影响到全剧的真实,医学是科学,更来不得半点虚假,演员要表现出令人诚服的医护人员的专业感觉,体验生命是必要。”为了达到细节的真实,剧组还专门聘请了数位职业医生在拍摄现场指导,他们的“权力”上可对剧情的设置提出建议,下可决定演员穿什么样的工作服、做某个手术用什么样的材料器械,甚至怎么个握刀方式,绝对专业。
  日前,“影视剧创作导向暨《永不放弃》座谈会”在京召开。北京市委宣传部长蒋效愚、中国文联副主席李准、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副主任仲呈祥,以及二十几位专家学者,出席了座谈会。与会人士一致认为,该剧人物个性鲜活、叙述视角独特、拍摄方式新颖,是一部优秀的电视剧。它呼唤人间真情,呼唤对个体生命的珍视和尊重,体现了蕴含在普通人日常生活中的一种崇高的人道主义精神,奏响了时代的主旋律,同时给观众以高格调的审美享受。(文边)(附图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