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10月5日人民日报 第4版

第4版(周末文艺)
专栏:

迎国庆,国产优秀影片掀新潮
  为庆祝新中国成立52周年,广电总局电影局于9月20日至10月10日开展第二阶段国产优秀影片展映活动。此次展映除第一阶段推荐的优秀影片外,还包括《肝胆相照》、《英雄郑成功》、《詹天佑》、《法官妈妈》、《生死擂》、《血性峪》、《明亮的心》、《黄金驿站》。由中影集团国产影片发行公司发行的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片《毛泽东与斯诺》、《毛泽东在1925》,表现地下党革命斗争的影片《英雄无语》和反映城市社区建设的《月圆今宵》在纪念建党80周年展映活动中取得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此次继续放映,意在再掀一场红色电影风暴,进一步扩大国产影片的影响。展映活动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互联网等媒体广泛宣传展映活动和展映影片。(木土)


第4版(周末文艺)
专栏:

畲族儿女激情演绎《畲山风》
  四幕歌舞风情剧《畲山风》,在第二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中受到关注。畲族歌舞产生于畲族人民的生产劳动和生活中,千百年来一直在畲乡中流传。《畲山风》是在浙江省群众文艺工作者多年努力的基础上,于1998年创作、排演的,用歌舞诗的形式,再现畲族的图腾崇拜、祭祖场景、婚丧习俗及服饰、民歌、劳动舞蹈等。如“冬祭”中的祭祖成人仪式,杵粮酿酒之舞;“春歌”中的听樵、伐竹和放排之舞;“夏恋”中的扇舞和转凳投环之舞;“秋嫁”中的三戏赤郎和改妆行嫁之舞。《畲山风》第一次完整地用畲族人民独特的音乐语言和肢体语言,将山野的清风与江南的诗韵融为一体,充分表现了畲族人热爱生活,追求美好未来,奋发向上的民族个性和精神。(柳璐)


第4版(周末文艺)
专栏:看台人语

不宜再提“人吃老虎”
  某电视台播放某大集团公司赞助的一场知识竞赛活动,其中一题是将鸡、老虎、虫子、青草、狐狸、人按食物链的顺序排列。标准答案是,人吃老虎吃狐狸吃鸡吃虫子吃青草。如此题目,大可商榷。人已具有社会属性,不再茹毛饮血,将人与其他动植物一起排列,是否科学?另外,就环保而言,各类虎种均濒临灭绝,有的学者甚至建议词典、词源、字典等工具书中原有的“熊胆、虎骨可入药”之类的释项都应一概删除。时至今日,“人吃老虎”这一说法,实在不该在电视媒体出现了。广东省陆丰市烟草公司陈章


第4版(周末文艺)
专栏:看台人语

叛徒就是叛徒
  正在中央电视台第八套节目播出的电视连续剧《东北抗联》,把众多的抗日英雄介绍给观众,表达了一种浓浓的爱国情怀,是一部生动的爱国主义教材。不过,剧作在处理叛徒高博生临死前的表现时似有不妥,从外表神态看,这位藏在爱国将领王德林身边的恶狼倒很像一副奸贼样,很是令人作呕。但当他突然被擒后,面临死亡,却表现出了一种异乎寻常的镇静,甚至像条汉子。这样处理,不符合人物性格发展逻辑。从剧情看,高博生的被擒是在他正洋洋得意之时,此前的片刻,他还把王德林和周保中捆绑在椅子上。所以他的被擒是毫无精神准备的,当然也就不可能作好死的准备,这样的情况下,面对死亡怎么能毫无惧色?从人物性格看,他毕竟是个叛徒,叛徒要不就是贪生,要不就是贪财,不可能像仁人志士那样,能有着强大的精神支柱可使其视死如归的。我并不主张影视人物脸谱化,但是,叛徒就是叛徒,不该美化。
  江西南城县委宣传部王皋子


第4版(周末文艺)
专栏:

舞剧《马可·波罗的眼泪》
突破西方芭蕾传统叙述模式
欧建平
  《马可·波罗的眼泪》这部由让—克劳德·加洛塔编导的当代舞剧在2000年秋以《丝绸之路》为主题的“第九届里昂国际舞蹈双年节”上,获得高度赞赏。因为它无论在观念上,还是在手法上,都足以给那些热衷于新事物的人们以全新的感受和思考。正因为如此,法国政府才慷慨赞助,法国驻华使馆才积极联络,最终成全了加洛塔及其舞团全体艺术家们来华巡演的夙愿。观众有幸于2001年9月29日在北京,亲浴欧美当代舞风。
  加洛塔的舞蹈背景本是古典芭蕾和踢踏舞,但真正使他挖掘出自己创造潜能的,却是那灵活机动且因人而异的现代舞。他开始尝试将各门类艺术融为一体的实验性编舞和演出,并活跃在各种非传统的表演空间中,比如遭废弃的教室、好友们的居室,甚至是街头巷尾。
  《马可·波罗的眼泪》的创作灵感来自举世闻名的《马可·波罗游记》及其问世过程。在加洛塔创作这部舞剧之前,已经有同样题材的歌剧和电影问世。因此,他在舞剧的结构上以宣叙性的回忆为主线,以意识流的方式为手段,在风格上选择了一条介乎于咏叹调抒情和直叙调叙事之间的路线,在地点上选择了《马可·波罗游记》诞生的监狱以及海港、婚礼,时间上则选择了马可·波罗入狱期间口述成书的过程。但他的最大贡献却在于毫不妥协地打破了我们所熟悉的西方传统芭蕾舞剧那种虽声势浩大、富丽堂皇,却远离舞蹈动作诗意本体的叙述模式,而以朴素无华融会古今的当代风格,着重传达马可·波罗浪漫的内心感受和坎坷的人生历程,使外行观众若有所失地感到“既没有马可·波罗,也没有眼泪”的同时,令内行观众提纲挈领地悟到700多年前的历史氛围。
  我有幸在“里昂国际舞蹈双年节”上一连两晚亲睹这部当代舞剧力作,亲身感受一种强烈震撼,尤其是剧作的音乐!后来才知道作者是旅法多年的中国青年作曲家许舒亚,其优美动听、充满动感的音乐不仅为舞剧的创作创造出异常强烈的戏剧氛围,提供了令人心旷神怡的审美意境,而且构筑起波澜壮阔的幻觉世界,激发出令人荡气回肠的直接反应!
(附图片)
  《马可·波罗的眼泪》剧照


第4版(周末文艺)
专栏:九州揽胜

寻访“大红袍”
王充闾
  传统戏曲里有一出“访白袍”的戏,表演的是唐朝大将尉迟恭寻访“白袍小将”薛仁贵的故事。我这里却讲寻访“大红袍”。“大红袍”,原是武夷山岩茶中之佼佼者,素有“茶王”之誉。我们所要寻访的就是这种茶树。
  几位文友此刻正行进在武夷山风景区的“九龙窠”里。溪涧潺潺,流淌在错错落落的鹅卵石上,一路上弹出琮琤的琴响。面对这种山川丽景,友人竟情不自禁地高声朗吟起来:“云麓烟峦知几层,一湾溪转一湾清。行人只在清溪里,尽日松声夹水声。”原来这是宋代“永嘉四灵”之一的徐玑的诗,他写的正是武夷山一带的景观——峰峦重叠,清溪曲折,水声松籁,不绝于耳。闽北风光宛然如画。
  走着走着,看到一小片茶园,枝株茂密,叶片微呈红晕。几个人同时喊出:“看,这就是了。”谁知,错了:它是“大红袍”的老弟——“小红袍”。
  又拐了一个弯,前面略显开阔,却不见了茶园,小石丘上独有茶亭翼然。在高山悬崖之间,由石块垒起的台座上,果然长着几株茂密的茶树,旁边还隐约可见镌刻在岩石上的“大红袍”三个字。由于山势高耸,距离较远,茶树的具体形态看不太清楚。东道主介绍说,这几棵“茶王”生长时间很长了,枝干弯弯曲曲,长满了苔藓,又浓又绿的叶片间夹杂着一簇簇的嫩芽,边缘上都呈紫红色。传说从前是靠训练猴子攀崖采摘,后来从旁边石罅里凿出一条缝隙,架上悬梯,茶工可以勉强上去,采摘之后,悬梯立即撤除,因为这是“国宝”啊。
  相传古时候一个读书士子进京赶考,路过武夷山时病倒了,下山化缘的老方丈发现后,叫来两个小和尚把他抬到庙里。方丈见他面色苍白,体瘦腹胀,便泡上一壶好茶,扶持他饮下。士人见茶叶绿地红边,泡出的茶水黄中带红,如琥珀一样光亮,遂呷了几口,顿觉口角生津,芳香四溢。连续喝了几次,鼓胀全部消退,身体健康如常。谢过老方丈,他便赴京投考,竟得状元。不忘救命之恩,状元郎重返武夷山,在老方丈导引下,寻访这半山腰的神奇茶树。这天,他正跪在山下虔诚地焚香礼拜,忽然一阵风来,把猩红状元袍卷上了半空,不偏不倚,恰巧罩在“茶王”的枝头,宛如红云一片。“大红袍”遂由此得名。
  说着,一行人已上到茶亭坐下。女老板提着水壶汲来了山泉,用硬炭升起了炉火,顷刻间壶中便冒起了热气。她左手端过一个古香古色的茶盘,上面摆放着比拳头稍大的紫砂壶和几个酒盅般大小的茶杯;右手托着一个贮存茶叶的锡罐。茶叶放进壶中,注入滚沸的水,并用开水将茶壶淋过。两分钟过后,便提壶在各个杯中先斟少许,然后再均匀地巡回斟遍,最后将剩下的少许茶水向各杯点斟。据说这里头有个名堂,头一次叫“关公巡城”,第二回为“韩信点兵”。
  天色向晚,同伴们向女老板致谢,说有幸在这里品尝到了“大红袍”这种人间至味。女老板却歉疚地摇摇头,说,准备不周,十分抱歉,今天我这里只有“小红袍”。——当然,这也不是凡品。
  不晓得这种“小红袍”与“大红袍”有没有亲缘关系,颇悔当时没有询问清楚。


第4版(周末文艺)
专栏:

话剧《孔乙己正传》得与失
陈漱渝高音
  鲁迅一生创作了33篇小说,其中他最喜欢的是《孔乙己》。对于这篇作品,研究者诠释的角度各有不同,但鲁迅的创作动机“是在描写一般社会对于苦人的凉薄”。鲁迅在深刻而广泛地剖析中国国民性的负面因素时,得出的结论是缺乏“诚”与“爱”。《孔乙己》这篇小说,就是表现社会上一般人——包括咸亨酒店的掌柜,酒客,乃至于邻舍的孩子们——对被侮辱被损害者的冷漠态度,呼唤对弱者的真切关怀和无私救助。
  在鲁迅诞生120周年前夕,电影导演古榕将这篇小说搬上了话剧舞台,给观众带来了新的审美愉悦,给媒体提供了引人注目的评议热点。在《故事新编·序言》中,鲁迅曾将历史小说概括为两种:一种是博考文献,言必有据;另一种是只取一点因由,随意点染,铺成一篇。文学名著的改编大约同样可以分为这两种类型。《孔乙己》是一篇不足3000字的小说,《孔乙己正传》是一出长达2小时45分钟的话剧。序幕和尾声部分基本保持了原著的原汁原味,是鲁迅式的;中间的剧情是编剧在原著之外为孔乙己编织的人生传奇,是古榕式的。所以就改编方式而言,《孔乙己正传》应属于鲁迅所说的历史题材作品的第二种类型。
  从叙事角度来看,小说的叙述是通过在鲁镇咸亨酒店中“我”的第一人称叙述来完成的。在话剧中,编导古榕基本遵循以舞台呈现为指归,以贯穿一致的戏剧动作为基本的戏剧艺术规定,又借助于自己熟悉的以全景叙事、以场面组接为特征的电影叙事风格。在演出过程中,我们通过不同垂落的电影银幕呈现出来的江南水乡风情,确认我们此时此刻正在走进鲁迅笔下那一方水土,那一方人物。这种浓墨重彩的逼真的环境气氛铺陈打破了舞台布景的陈旧模式,使观众徜徉在这光与影交织的江南水乡,舞台的虚实与人物的虚实也就自然而然地重叠在一起了。
  鲁迅笔下孔乙己的悲剧根源主要应归结为封建科举制度桎梏下中国文人自陷精神囹圄的生存困境。编导对此作了进一步的艺术阐释。他虚构出了一个祖孙四代同堂应试的讽刺场面:百岁老人考试作弊,年迈秀才精神崩溃撞碑自尽……对戕害人性的封建科举制度进行了血肉控诉。与此同时,编导借用电影复制现实的最大可能性,再现了科举考试森严的历史画面,竭力用镜头渲染因百岁老人暴死引发的考场骚乱。高潮迭起的剧情和电影复制现实的冲击力为这两种艺术的交替运用,的确达到了震撼观众心灵的目的。
  在收到了较好的剧场效果的同时,《孔乙己正传》的创作也为我们留下了一些有待进一步思索的问题。比如,话剧中大喜大悲命运跌宕起伏的主角孔少成能否跟读者心目中善良而迂腐的艺术典型孔乙己相融合?再如,鲁迅的《孔乙己》是通过普通人物的不幸命运,借助生活中的平凡事件,演绎了一出蕴含着深刻社会内容的“几乎无事的悲剧”,而《孔乙己正传》
  的主要情节却采用了目前流行的传奇故事的套路,把原来的“日常悲剧”改编成了“异常悲剧”。这固然收到了加强戏剧冲突的积极效果,但是否能与原作的艺术风格相对应?但是如果剧中的主人公不叫孔乙己而叫孔少成,我们就会觉得主人公的老年形象与青年形象完全是一种非常自然的对接;如果古榕的这部戏不叫《孔乙己正传》,而叫《孔大人正传》,恐怕所有的疑问也都不会存在。
  如果古榕不写不导这部戏,我们恐怕也很难在戏剧的大舞台上看见一个完整的孔乙己形象。
  文学名著的改编是一种艰难的再创作,将情节素材很不充分的《孔乙己》搬上舞台更非易事。见仁见智,在所必然。古榕编导创作《孔乙己正传》历时三年,饱尝艰辛无数。对于严肃艺术家在商品大潮中的这种执着追求,作为鲁迅研究者,我们表示由衷的敬意。(附图片)
  话剧《孔乙己正传》剧照


第4版(周末文艺)
专栏:快人快语

到底挑战谁
杜乃彤  
  看了近10场的“挑战主持人大赛”,前几场的感觉是新人大多才艺俱佳,形象学问气质都不错,非等闲之辈。不过,越往下看,越为新秀的表现着急。
  选手们上了场,几乎无一例外都爱自信地面对观众:“我今天来就是要挑战一下自己!”光听这句话,还真叫人生出三分敬佩。可惜的是,正式进入比赛时,我们刚刚意气风发的年轻人表现实在是与先前的豪言壮语相去甚远,有的甚至完全可以用狂妄自大、不学无术这八个字来概括。为以正视听,这里不妨略举几例。经不完全统计,在过去的近十场比赛中,选手或因比赛问题触到痛处或因成功的喜悦不能自制,当场泪流满面“不好意思”的至少有七八位;而因知识储备严重不足,在现场自救中“沉默是金”或大出洋相的几乎场场都有那么一到两位。上面说的是面广量大的“案例”。至于个性特色分明的“个案”更是不胜枚举:那位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文学硕士,尽管可能真的是学富五车,才高八斗,但整个比赛中,无论是主持节目,还是现场自救,以及最后的自我陈述,无一不是一味地卖弄自己的文学才华,其咄咄逼人的骄傲之态实在让人反感。当然,评委们是重才的,记得那一场她真的得了冠军。还有一位女军官给人的总体印象不错,只是一身莫名其妙的傲气让人生畏。特别是“绝对现场”那一节,要么答非所问,要么拒绝回答,嚣张,矫情,虚伪。
  不否认前来参加比赛的选手们学历条件或者其他各方面属同龄人中的佼佼者,然而,“挑战主持人”节目,应该是一群年轻人才识包括涵养等多种能力的竞赛,是选手之间综合素质的集中展示和较量,而不仅仅是一个游戏或是一场“模仿秀”!我们希望看到的是一批真才实学意气风发的年轻人友好、平等、热烈的交流和较量,而不是表现矫情、空洞、狂妄或者别的什么。我们不怀疑中央台对参赛选手的识别能力,不愿意再在下面的比赛中看到满场茫然四顾不知所措的选手,看到骄傲自负盛气凌人的选手,看到又哭又笑还说是“挑战自己”的选手,看到无礼无知的选手。最后也要奉劝选手们一句:你们应该挑战“主持人”,挑战自己,就是千万不要挑战观众的是非感、道德感和忍耐力。要知道,没有比上面所说的那些毛病更让我们对你们失望的了!


第4版(周末文艺)
专栏:

《我从边疆来》展军旅风采
  从绿波荡漾的呼伦贝尔,到浪涛滚滚的雅鲁藏布江,内蒙古、新疆、西藏三个军区的官兵驻守着祖国2?3的陆上疆界,忠诚地守卫着祖国的大门。这三个军区的文工团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创作演出了大批优秀作品,多次在国内外获奖,培养了许多著名艺术家。第二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期间,由总政宣传部组织他们联合推出大型文艺晚会《我从边疆来》,突出展示了边疆特色、民族特色、军旅特色。女声独唱《忘不了你,菩萨兵》、小品《春天的歌》、舞蹈《漠柳》等艺术地再现了边防官兵把青春和生命献给建设边疆、保卫边疆神圣事业的感人事迹。舞蹈《酥油飘香》、《清泉》,男声独唱《阿吾勒的黄昏》,独唱《最美的还是我们新疆》等以动人的旋律或优美的舞姿,表现了改革开放给边疆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晚会在结构形式上,打破了以往一歌一舞的传统模式,采用了舞蹈版块、声乐版块、语言节目版块的方式,集中展现了军队文艺团体在创作表演方面的可喜成果。(卞振)


第4版(周末文艺)
专栏:看台人语

应该给农民办个谈话节目
  中央电视台的农业节目,长时间、多信息,真情实意不厌其烦地为农业农村农民服务,令人称赞,但遗憾的是,“耕作方法”只停留在报道农村新事、弘扬社会文明、传播致富信息的“描写”与“告诉”上,对广大农民观众想参与到节目中去的愿望没有重视。每当看到《当代工人》中,工人们团团围坐,诉衷肠、提建议,主人翁般地侃侃而谈时;每当看到《第二起跑线》中,年轻活泼的中学生们两阵对垒,或问或答或唱或跳时,我们就禁不住地想,我们农民为啥不能在电视上谈谈政策条文、叙叙家长里短、诉诉心中委屈、说说美好希望呢?我们农民为啥不能有个如亲友、师长一样的富有影响力的主持人呢?90年代的农民也该是走得上“台面”、“能说会道有见解”了吧?给农民办个谈话节目吧!我们农民也希望在面对面的谈话中,得到尊重,得到沟通,得到知识,进一步理解做人与处世、致富与守法、文明与愚昧……
  江苏省兴化市昭阳镇向阳村陆春友


第4版(周末文艺)
专栏:看台人语

实话实说者应得到保护
  中央电视台的“实话实说”,是深受电视观众喜爱的好节目。在节目主持人崔永元的主持下,每期座上嘉宾就社会某一热点焦点问题的实话实说,都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果。但最近阅读《读者》杂志得知,嘉宾们走出演播室后的际遇,着实令人担忧和深思。因实话实说而受到不应有的指责甚至污蔑和打击的事实,再一次提醒世人:讲真话谈何容易。因此笔者呼吁,社会舆论和法律应保护实话实说者。
辽宁省沈阳市沈阳大学马景云


第4版(周末文艺)
专栏:

电视剧《罗荣桓元帅》
填补重大历史题材创作空白
郭振建
  由中央电视台影视部和二炮电视艺术中心联合摄制的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罗荣桓元帅》,再现气势如虹、蔚为壮观的革命战争史实。
  《罗荣桓元帅》将用章回小说的结构,浪漫的英雄主义色彩,丰富细腻的情节,立足建军初期、山东战场、辽沈战役三个革命历史支点,用“红色起点”、“经受考验”、“铁流滚滚”、“大战梁山”等10集故事,聚焦揭秘一幕鲜为人知的、曲折传奇的重大革命历史事件,集中描绘罗荣桓同志作为我军历史上最早的党代表,在血与火的革命战争年代,带头实践毛泽东同志党指挥枪、支部建在连上的建军路线,创造丰富我军思想政治工作,开辟敌后抗日革命根据地,为中华民族解放事业浴血奋斗的光辉业绩。着重刻画罗荣桓同志刚烈沉稳、不善张扬的人格品质,海纳百川、宽宏大度的坦荡胸襟,坚持真理、坚持原则的政治风范,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军事韬略,形象地展示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崇高的精神境界和人格魅力,塑造我军政治工作一代元戎的光辉形象。
  正面写人,侧面写史,在艺术表现上,打破革命历史“人物剧”编年叙事的模式,集中解读罗荣桓一生最辉煌、最具典型意义的历史事件,每一集剧都重点讲一个故事,将罗荣桓与毛泽东的关系作为主线,以情感打动人,以叙事震撼人,力求英雄人物平凡化,叙事手段别致化。


第4版(周末文艺)
专栏:

图吉利(漫画) 禹天成作


第4版(周末文艺)
专栏:“五个一工程”入选作品评介

童真的歌唱
吴义勤
  由济南儿童艺术剧院创作并演出的儿童剧《宝贝儿》形式独特,具有很强情感冲击力与艺术感染力,一搬上舞台就受到了全国观众尤其是少儿观众的热烈欢迎,至今已在全国各地演出500余场,其积极的思想意义和成功的艺术实践令人瞩目。
  《宝贝儿》的成功首先源于其巨大的情感含量与思想含量。一方面,该剧真实地展现了剧中不同年龄主人公的情感世界与心理世界,展现了他们情感与思想上的迷茫、困惑与矛盾。这里有童真的歌唱,有人性美的赞颂,有对亲情、友情和人类一切美好情愫的呵护,也有孤独的叹息,内心的隐痛,自我的徘徊和对沟通与“理解”的吁求;另一方面,剧作又隐而不发、含蓄有力地触及和揭示了许多深层的社会问题与现实问题,并在此意义上超越了儿童剧的思想定位,具有了更深广的主题蕴涵。比如,一代人与另一代人之间的“代沟”问题,老年人的精神生活问题,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关系问题,儿童的自由个性与社会责任感、道德素质的关系问题,等等,都是令人深思且值得认真关注的重大话题。
  剧作从儿童视角展开情节,既没有成人世界的理念束缚,又富有很强的生活气息与时代气息。剧情的发展紧扣儿童的心理、情感与行为特征,亲切,可信,富有感染力。比如,丁放与丁峰的冲突,以及丁放与宝贝儿的冲突,从冲突的爆发到冲突的最终解决都与儿童的心理本性非常吻合。无论是“恶作剧”还是“偶尔的过失”,都笼罩在“童真”的色调中,既没有故意的拔高,也没有单一的道德和教育视角的评判,这也是儿童们的不同个性在剧作中得以充分展现的一个重要原因。最精彩的要算是对张得泉拿走玉石小罐后心理变化的真实刻画。与此相对应,作者没有概念化地处理成人世界,而是努力从对生活逻辑与性格逻辑的深层挖掘突显人物的个性。
  全剧采用儿童剧和音乐剧相结合的方式,有说有唱,情节起落有致,情绪起伏跌宕,音乐舞美设计极有个性和创意,再加上小演员活泼到位的表演,使得该剧的艺术表现力得到了极大程度的扩张。另一方面,《宝贝儿》的轻松自然、幽默谐趣的轻喜剧风格很突出。正是这种清新幽默、成熟老到的喜剧风格,使《宝贝儿》一剧远离说教,既充满生活趣味,又寓教于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