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10月14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地方新闻)
专栏:

山东电力集团向希望工程捐款千万元
  本报讯近日,山东电力集团与山东省青少年事业发展基金会签订了2001年至2010年捐款协议,山东电力集团在今后10年内每年将向希望工程捐款100万元。山东电力集团公司已连续10年向希望工程捐款,捐款总额1000万元。(宋光茂)


第3版(地方新闻)
专栏:

铜陵积极安置特困人员再就业
  本报讯安徽省铜陵市积极做好特困人员的再就业工作,从今年起,市政府每年拿出100万元,安排500个公益性岗位,每个岗位每月补贴200元,由市劳动部门公开向社会招标,安排退出下岗职工再就业中心的特困人员就业。
  (蔡小伟)


第3版(地方新闻)
专栏:记者在基层

尼洋河畔访藏家
本报记者王建新
  金秋十月,我们自西藏拉萨东行,驱车400余公里,去尼洋河畔的藏东南林芝采访。车出拉萨河谷,翻越已见飘飘雪花的米拉山,在越来越茂密的森林中,就可看到蓝色的尼洋河水迤逦而行,远远消失在崇山峻岭中。
  临近林芝地区行署所在地八一镇,我们将车拐进了路边一个安静而美丽的山村。经村民指点,我们来到一幢两层藏式房屋前,这是村支部书记才旦多吉的家。拍打着石头院墙,我们用简单的藏语叫开了门。才旦多吉不在家,出来迎接的是他的父亲曲桑。曲桑老人虽已71岁高龄,仍步履稳健。
  穿过整洁的院落,走进屋内。屋子宽敞亮堂,藏式柜子里摆着电视机等电器,桌子上摆着水果与糕点。曲桑告诉记者,核桃和苹果都是自家产的,奶渣和酥油是自己做的。记者问起他家生活的变化,曲桑老人告诉我们,他是三江流域的昌都人,解放前家里太穷,日子过不下去,便翻山涉水到处流浪,沿路乞讨。12岁那年,他随父母来到现在这个村庄时,自己没有地,劳动工具就一把镰刀一张锄,外加两根背草的绳,另有两三件破旧衣服,一把水壶,一个酥油桶。没有床,一年到头只能睡地板。老人比划着说:“那时住的房子比牛圈好不到哪去。”
  “如今大不同了,吃、穿、住早就不愁了。”老人兴奋起来。他告诉记者,他家有14亩地,养了20头牛、15只羊和8只猪,自己打的酥油年年都喝不完,肉也绰绰有余。谈到致富诀窍,做过近30年乡镇干部的曲桑老人说,首先是靠党的政策好,其次靠勤劳,再就是靠动脑子。他告诉记者,20世纪80年代以来,村子里有人壮着胆子率先买了汽车跑运输,后来大家就都跟着跑了起来,山南、拉萨还有遥远的内地都去,运出去土特产,拉回来日用百货。老人扳着手指给记者算:全村18户人家,现在有13台东风大卡车、2台手扶拖拉机,有17户人家添置了电视机,去年全村的人均纯收入已达到2700多元,其中现金收入1770多元。1998年上半年,村民们又纷纷装了电话,现在全村已有电话17部,成了远近闻名的“高原电话第一村”。
  曲桑老人热情地邀请我们去参观他家的房子。房子是1998年修建的,上下两层,16间屋子,典型的藏东民居,墙壁上精心绘制了八吉祥图。亮堂的房子加上宽大的院子,曲桑家占地将近500平方米。“建房花了12万多呢,原来哪想得到这辈子还能住这样好的房子啊!”老人感慨万千。
  采访结束离开村庄时,我们突然想到还不知道村子叫啥名字。几个在路边玩耍的村童遥指山坡上的村委会,那里白底红字用藏汉两种文字写着:林芝县八一镇贡仲村。


第3版(地方新闻)
专栏:

三峡库区最可敬的人
——记重庆高阳镇干部动员移民二三事
范伟国钟学坤
  三峡库区“第一移民大镇”重庆市云阳县高阳镇在8月底顺利完成5000名移民外迁任务并超额迁移了500名移民。一组数据可见高阳移民的艰巨:重庆全市今年外迁移民5万人,高阳一个镇的移民数就占云阳县的1/3、全市总数的1/10,且要在7个月内完成。
  清清的澎溪河孕育了千年古镇高阳,冲积出7个大坝的良田沃土,在崇山峻岭中形成了小桃源。5000多名移民中有85%世代在这里耕种生息,不少村民以打鱼为生,经商为业。要重乡恋地的农民离开,谈何容易?
  2000年12月上旬,高阳镇40多名干部背着大包小捆的宣传资料,冒着寒风下乡入户了。澎溪河畔的晨风夜露,见证着高阳干部的艰辛;移民迁入地江津市、铜梁县的许多乡村,都留下了高阳干部的脚印。
  为了帮助移民,他错过了最后一次更正补偿的机会
  高阳村18组的余少田原打算自谋职业。今年政府安排集中外迁,高阳镇党委副书记舒兴源等去动员时,余少田怒气冲冲地锁上大门,边骂边提着锄头种地去了。舒兴源尾随余少田来到向家湾,一边帮他挖地一边做动员。第二天,舒兴源又来到余少田家,依然遭遇了冷脸和骂声。铁了心的舒兴源接二连三地去了好几次,余少田终于同意去江津一看,但要求舒兴源必须同去。舒兴源毅然陪同余少田赴江津,领着余少田选中了江津的田地。
  余少田哪里知道:住在长洪镇的舒兴源的家属也是移民。统计中,他家的房屋漏登了20多个平方米;移民资格应是4人,档案上只有1人。家人多次打电话要舒兴源回去办理漏登手续,可为了余少田,他错过了最后一次更正补偿的机会。
  为了移民休息好,他抱着重病妻子在汽车过道里坐了一路
  去年农历腊月十四,正逢镇党委书记丁笙铭父亲的70大寿。住在乡下、年事已高的父母多么盼望儿子回家来热闹一番。丁笙铭忙于工作,没有回家。父亲在几天后赶到高阳。不巧,丁笙铭又要赶往移民对接地铜梁办事,只得匆匆与父亲打了声招呼就走了。
  今年3月,镇移民办副主任易中华的妻子因患严重心脏病需到成都做手术,而移民又等他一起去办对接。易中华没有将自家的困难告诉镇领导,只是将妻子扶上了去江津对接的移民专车,顺道捎到重庆也算陪了她一段路。几个小时后,坐在汽车过道里的妻子实在支撑不住了:“中华,你就帮我弄个座位坐一坐,我胸口痛得厉害。”看着移民疲惫的脸,易中华没有开口,转身抱住妻子说:“等移民任务完成了,我包辆车接你回家。”
  “这把骨头埋在山上,我要亲眼看移民顺利迁出”
  去年7月,牌楼村的移民首次外迁到湖北省草埠湖。60岁的支部书记叶福彩拖着带病的身体领着50多名移民首次出远门对接。
  有位移民不想外迁,借口宅基地离承包田远了。老叶一手撑着胸部,从这位移民的宅基地出发用双脚去量。当数到362步到了田头时,剧烈的疼痛使他倒了下去。稍微恢复后,他又做这位移民的工作:“362步算么子远?不要提过分要求了,早搬早安心,早发家致富,才是大事啊!”
  一起陪去的镇干部劝他赶快去医院检查。老叶没当回事,拖着病弱的身体,又顽强地坚持了26天,直到最后一位移民签字对接。
  回到云阳一检查,他的家人惊呆了——肺癌晚期。去年农历腊月十六,这位为全村800多名移民办理了移民手续的村支书临终前嘱咐老伴:“不能陪你到江津去过好日子了,死后就把这把骨头埋在山上,我要亲眼看着全村移民顺利迁出。”


第3版(地方新闻)
专栏:

护林培育新产业
伊春发展森林生态旅游
  本报哈尔滨10月13日电记者孟辉报道:今年,黑龙江省伊春市进一步做大森林生态旅游文章,初步形成了春夏秋季“游山玩水”、冬季“赏冰览雪”的旅游格局,同时也改变了伊春过去单纯依赖木材生产的经济结构。
  素有“祖国林都”美誉的伊春市拥有近300万公顷的林地面积,森林覆盖率达81%,一直是我国重要的木材生产、加工基地。这里地广人稀,景观基本保持原始风貌,具有发展生态旅游的优越条件。近年来,随着国家“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实施,伊春市把发展森林生态旅游业作为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大举措之一。
  伊春在保留原有狩猎、滑雪等传统旅游项目的同时,借助森林、河流丰富等优势,先后开发出森林观光、森林探险、漂流等新兴旅游项目,还投资1亿多元新建了天赐湖、万松岩等景区,重点开发了大丰河、金沙河等漂流项目。如今,全市以嘉荫—汤望河—五营—伊春为轴线,以铁力、朗乡、美溪等地为环线的生态旅游经济带基本形成,从铁力到嘉荫的公路和鹤伊公路(伊春段)两侧森林茂密、珍禽栖息、景不断链,构筑了森林旅游观光的两条“绿色长廊”。
  目前该市森林旅游每年都吸引了大批海内外游客,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截至今年7月,全市接待游客15万人次,比上年同期增长66%,旅游收入3200多万元,同比增长34%。


第3版(地方新闻)
专栏:

  近年来,山西省忻州市忻府区大力发展特色花卉种植,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图为花农在晾晒干花。张鑫钰摄


第3版(地方新闻)
专栏:唐人神杯现场短新闻征文

万顷枣园射云红
本报记者朱伟王科
  鲁北的十月,金风送爽。望着一串串透红的冬枣压弯了枝头,山东沾化县下洼镇农民于洪歧盘算着今年的收入,黝黑的脸上绽开了笑容。去年,他靠冬枣挣了15万元,在他所在的这个镇,仅冬枣一项年收入过5万元的就达200户,全县因冬枣人均增收500元。
  沾化,濒黄河,临渤海,“田野斥卤”、“洼广草多”给当地带来多年的贫困,然而特殊的地理自然环境又孕育出一种珍稀大枣,因比普通枣晚一个月成熟,故称冬枣。“把稀有冬枣发展成一个新兴产业,10年前想都不敢想”,沾化县委书记步乃章说。90年代初一个偶然的机会,两位港商品尝到沾化冬枣,啧啧称奇之余,专门赶到沾化,欲代理出口,但看到几十棵冬枣树散布农户院落,只好空手而归。
  面对冬枣巨大的经济价值和市场潜力,沾化县当机立断,把冬枣作为富民强县的主导产业来抓。然而冬枣在沾化历经千年却越发稀少,就在于它难繁育。发展产业,谈何容易。几经挫折,沾化县几任领导班子为老百姓办实事的宗旨不变,把冬枣培育成农民“致富果”的信心不减。
  汗水和心血结出硕果,他们先后攻克了冬枣繁育技术和生长缓慢难关,投资340万元创办冬枣研究所,建起高新技术苗木繁育场……初战告捷,他们又向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农业产业化进军。1995年,沾化县被命名为“中国冬枣之乡”。
  目前,沾化已发展冬枣密植园20万亩,6万多农户参与。今年,进入结果期的冬枣树5万多亩,产量达到500万公斤,产值达到1.5亿元。踏进沾化地界,但见枝头挂红,四野飘香,好一派“万顷枣园射云红”的景色。但在发展冬枣之初,一些农民认为,种植冬枣三五年才结果,地里耽搁多少粮食!于是,县里发动机关干部、技术人员在栽植、管理等各个环节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1993年,下洼镇抽调了8名机关干部建起了120亩冬枣密植示范园,1997年,这片果园进入结果期,当年产冬枣3.25万公斤,实现收入90万元。
  为进一步调动枣农积极性,沾化县还出台了冬枣密植园使用权拍卖到户、延长承包期等一系列政策。县长韩增金告诉我们,发展冬枣产业,老百姓得了实惠,沾化这个山东省最后一个国家级贫困县也摘掉了贫困帽子。他说:“到2005年,沾化冬枣密植园面积将发展到38万亩,实现人均1亩冬枣园,产量达到1亿公斤。”


第3版(地方新闻)
专栏:

湟源小拱棚蔬菜丰富“菜篮子”
  本报西宁10月13日电记者禹伟良、马应珊报道:如今,在青海湟源县高寒山区的庄户人家餐桌上,不仅一年四季能够见到自家生产出来的新鲜绿叶菜,而且时常能见到辣椒、茄子、西红柿、黄瓜等细菜。这是湟源县发展小拱棚蔬菜丰富“菜篮子”的结果,改变了这个高寒地区农民昔日只吃马铃薯、萝卜、白菜、酸菜的历史。
  近年来,湟源县在海拔3000多米以上的高寒地区指导农民发展小拱棚蔬菜生产,解决高原农民祖祖辈辈吃菜难的问题。目前,湟源县共建有塑料小拱棚4500多个,面积140多亩。农户利用自家庭院中的有利地形修建20至30平方米的半地下式的半拱圆形塑料棚,棚中冬季种植较耐寒的油菜、小白菜等绿叶蔬菜,春季进行育苗供夏季露天栽植,夏秋季种植一些喜温的蔬菜,如西红柿、黄瓜、辣椒、茄子等。


第3版(地方新闻)
专栏:

  被世人称为“艺术之花”的黎族织锦受到日本、新加坡、美国等国家游客的喜爱。图为居住在海南五指山下的五指山市冲山镇番慢村黎族妇女在织黎锦。
  尚泽勤摄


第3版(地方新闻)
专栏:

会宁纪念长征胜利六十五周年
  本报讯甘肃省各界人士和老红军代表10月10日在会宁县隆重集会,纪念中国工农红军三大主力会宁会师暨长征胜利65周年。在邓小平同志题词的三军会师纪念塔下,人们举办了会师精神研讨会、会师旅游节、文学笔会、书画摄影展等纪念活动。(李战吉强洪)


第3版(地方新闻)
专栏:

全国日用百货商品交易会开幕
  本报讯全国日用百货、化妆洗涤商品交易会10月12日在重庆市技术展览中心开幕。来自全国10多个省市的600家企业参加交易会,参会厂商人数超过10000人。(崔佳)


第3版(地方新闻)
专栏:

银川南门广场改造工程完工
  本报讯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南门广场改造工程近日竣工。南门广场改造总投资近6000万元,占地4万平方米,新增绿地6000平方米,改造后的南门广场,周围是花坛绿地,中间为音控喷泉,9个花岗石球簇拥周边。(郑有义)


第3版(地方新闻)
专栏:

喜看碱地变绿茵
通榆县尝到环保甜头
  本报长春10月13日电记者张玉来报道:金秋时节,记者乘车从吉林省通榆县的十花道乡向东北方向行驶了大约三四里路,沿途收进眼底的几乎全是白花花、寸草不生的盐碱地。突然,眼前出现了一道奇异的景观:左侧依然是白花花的盐碱地,而右侧的围栏内却变成了郁郁葱葱、一眼望不到边的草场,多年不见的野兔、野鸡、大雁、天鹅、百灵鸟又回来了。
  通榆县主管农业的副书记张海明告诉记者,由于多年来的过耕、过牧和不合理开发,致使通榆的草原沙化、碱化、退化日益严重,造成可利用草原面积不断减少。草原生态的恶化,不仅直接影响了牧业的发展,甚至威胁到牧民的生存。2000年全县开展了人工种草、深松补播、建草原围栏、实施退耕还草和草原改良工作,两年间建设的围栏面积就达到21万亩。我们见到的这一奇异景观,就是其中1万亩在去年建成的草原围栏。
  30多岁的郭正义和妻子王红是这片草原围栏的管护员。夫妻俩介绍说,20多年前这里还是绿草如茵的大草原,可以看到好多动物,后来眼见着一年年退化,直到连碱蓬子都不长了。自去年建成草原围栏,当年就产草近40万公斤,今年能产草100万公斤。草长高了,有的地方都齐腰高。去年冬天雪下得又多又大,很多地方饿死了牲畜,这里不仅没有出现这种情况,还能向外地卖畜草。
  副县长李永安告诉记者,去年建草原围栏时,一些牧民还不是很理解,有的甚至躺在拖拉机前,阻止施工。一年的实践使牧民尝到了甜头,今年纷纷要求建草原围栏,十花道乡今年就建设了2.4万亩草原围栏,再过3年,通榆县的245万亩盐碱地将绝大部分变成牧草场。


第3版(地方新闻)
专栏:

摸实情办实事
——北京崇文区为群众排忧解难纪实
鲍玉蕙吴坤胜
  “我们郭庄北里近600户居民今年冬天将用暖气取暖了!”见到记者,郭庄北里所在的北京崇文区永定门外街道工委书记刘文霞兴奋地说。
  原来,住在郭庄北里六栋楼里的近600户居民,长期靠烧煤取暖,既污染环境又很不方便。在学习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过程中,崇文区领导下决心彻底解决这个居民反映强烈的问题。区主要领导多次来郭庄北里调查研究,决定在这里打地热井,采用地热供暖。今年4月23日,投资达1300万元的地热暖气工程正式施工。今年冬天,这个小区居民搬煤生火取暖将成为历史。
  崇文区委、区政府把干部深入基层摸实情、为群众办实事,作为领导机关转变作风的主要工作来抓。由于历史原因,崇文区的危旧房较多,去年底还有8.5万户居民住在218万平方米的危旧房里。去年以来,北京市、崇文区领导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决定采用“房改加危改”的政策,并在龙潭西里进行试点。
  这个办法符合居民的承受能力,激起了居民参与危改的热情。在广安大街工程中,区政府筹措了16亿元,用于发放沿线8900多户居民拆迁补偿款。原定3个月的搬迁任务,仅用了20天就基本完成。景泰南里、明城墙遗址公园、前门小区等危改项目也陆续启动。去年底以来,这个区已有2万多户居民告别危房,喜迁新居。“房改加危改”也被作为一种新的危改模式在北京市推广。
  安置下岗职工,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也是崇文区领导们日夜牵挂的事。他们召开专门会议,协调各部门做好这项工作。各职能部门把下岗职工的冷暖放在心上,千方百计开辟再就业渠道,为他们排忧解难。区妇联专门为下岗女工组织了“妈妈接送服务队”、“三八产妇护理队”;区工会专为下岗职工开办了家政服务中心和职介所,帮助年龄偏大、缺乏就业技能的下岗职工实现再就业。区劳动保障局、工会、妇联等还联合开展了大规模的再就业培训,参加者每年超过7000人次。除了组织传统的转岗专业技能培训外,他们还逐步增加了小型企业经营、社区创业,以及编织、插花等适应都市发展趋势的项目,为下岗职工再就业和自谋职业广开了门路。经过不懈努力,仅今年以来,全区已有6800多名下岗职工得到了妥善安置。


第3版(地方新闻)
专栏:

银行设立专户工资按时支付
晋中解决农村教师工资拖欠问题
  本报太原10月13日电记者安洋报道:10月10日,山西省晋中市的农村教师工资存折上按时打进了工资,从今年10月份起,晋中市各县县财政直接把教师工资款拨入银行,再由银行直接把工资打进每个农村教师工资专户(存折),该市农村教师工资拖欠问题得到了根本上的解决。由于诸多原因,晋中市农村教师的工资拖欠现象时有发生,其中临时挤占和挪用为主要原因。这一问题引起晋中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先后召开6次会议专题研究讨论。国庆节前,该市全部兑现了所拖欠的2035.5万元的工资,并决定将农村教师工资的管理权限收回县里,设立“工资资金专户”,通过银行直接拨入教师在银行开设的个人账户。


第3版(地方新闻)
专栏:

阆中十万农妇当上“科技家长”
  本报成都10月13日电记者刘裕国报道:近年来,四川阆中市重视对农村妇女的农技知识培训,已培训10多万名青壮年农村妇女。她们每人都掌握了2至3种实用技术,在家庭农业生产经营中发挥主导作用,被誉为“科技家长”。
  阆中的青壮劳力大部分都外出务工或经商。该市把推广农业科技工作的重心放在农村妇女身上,充分利用乡镇成人教育学校的现有条件,开设一专多能的农函中专学习班和“绿色证书”培训班,进行为期半年或一年的长期培训。市里还根据农事需要,按照种什么学什么,缺什么技术补什么技术的原则,组织妇女参加10天半月的短训。去年,全市参加农函中专学习、绿色证书培训班的妇女有1000多人,10万多妇女参加了市、乡、村各级实用技术培训班。狮子乡乐里村妇女张俊芳,多次参加实用技术培训班,她用科学技术养猪养羊,年收入在2万元以上。


第3版(地方新闻)
专栏:

珠海外来工大病有保障
  本报珠海10月13日电记者赵京安报道:珠海市政府日前出台《珠海市外来劳务人员大病医疗保险暂行规定》,规定珠海市所有用人单位招用的外来劳务人员必须参加大病医疗保险,并按时足额缴纳医疗保险费。
  大病医疗保险费由用人单位按外来劳务人员缴费工资2%缴纳,外来劳务人员不须缴费。用人单位缴纳的大病医疗保险费不设立个人医疗账户,全部纳入大病医疗保险基金专户,实行“市级统筹,统一制度、统一标准、统一管理、基金统一调剂使用”,切实解决外来劳务人员患大病、重病的医疗费用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