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10月11日人民日报 第11版

第11版(党的生活)
专栏:采编手记

变化,带来了什么
宏君
  党组织不再“以地域划界,按党员户籍所在地”而设置,而是按党员类别和居住地相对集中的原则设立;社区党总支不再是单一的居委会党建“核心”,而是社区各种组织和各项工作的“核心”。这是大连市沙河口区在组织结构调整方面所做的有益尝试。
  随着社区党总支“管辖范围”的增大,社区驻街单位的党建资源,如活动场所、教育资料、各类人才等等都成为社区党建的“共有资源”。中科院大连化物所有一个200多平方米的老干部专用活动室,因为是“专用”,所以从来不对外开放,即使与之同在一个大院的街道居委会也难得进去。如今,社区党支部开展活动,只要打个招呼,就能大大方方地到活动室里开展活动。活动室由“专用”到对社区党组织“开放”,看似一桩不起眼的小事,其实,它是街道居委会党建向社区党建转变的结果,这种转变不仅是组织形式的变化和党总支、党支部数量的增减,更重要的是,这是社区党建这样一种新格局的形成。社区理念的注入,使社区党总支与驻街单位之间既是地域上的朋友,又是“党内同志”,既有行政工作的独立,又有党建工作的配合与协作,从而使社区党建“属地化”变为现实。
  如何从实际出发,探索党建工作的新路子,需要认认真真地想,踏踏实实地做。如此,方能在开拓创新中取得实效。


第11版(党的生活)
专栏:

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吉首市文化馆组织当地民族民间歌手,通过对歌、演唱等文艺形式认真宣传江泽民总书记“七一”讲话精神。
  图为民间歌手龙云富在为苗族群众演唱苗歌《“七一”讲话暖苗家》。
  向民航摄


第11版(党的生活)
专栏:

小小监督卡作风大转变
  ——山东烟台市实行《办事效率监督卡》制度带来的变化
张晓晶
  到烟台市政府部门办事的人员现在大都有一种春风拂面的感觉,以前要拖个把月才能办完的事现在几天就能有结果,城市交通、供水、供电、供暖等与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只要有投诉,政府部门就会在第一时间内解决。这些变化是这个市政府建立《办事效率监督卡》制度带来的变化。
  这张促使机关干部作风发生巨大变化的小卡片叫做《办事效率监督卡》。卡片设计为申办事项、受理日期、办事时限、完成情况等几个方面内容,必须由申办人和承办人签字后才能生效。这张卡片一式两联,一联随办事申请一并运转,办事终结后由承办部门统一留存,作为对公务员岗位目标责任制考评的重要依据;另一联由申办人持有,作为对承办部门办事效率和服务质量进行监督投诉的凭证。
  烟台市委市直机关工委一位负责同志说,过去对机关工作的评价没有一个科学的标准,评价起来反差较大,基层和群众有意见,而部门却自我感觉良好,另外,由于责任不清和缺乏真凭实据,出了问题很难追查到具体责任人。监督卡明确规定了各部门的服务质量和标准,把一项工作由谁办、什么时间办完、基层和群众是否满意,都记录得清清楚楚,责任到人,有效地防止了推诿扯皮现象的发生,也为年终全面考评部门工作提供了重要依据。
  “市直机关的办事效率提高了!”一位亲身感受到这种变化的办事人员欣喜地告诉记者。


第11版(党的生活)
专栏:党建新思路

走出居委会
——大连沙河口区调整社区党组织设置初探
潘卫科
  去年下半年,辽宁省大连市沙河口区对社区党组织设置进行了重新调整,经过撤并重组,到今年8月底,原隶属该区的16个街道的218个居委会党支部调整改建为128个社区党总支,同时,按照规模适中、地域相近的原则,成立了518个楼院党支部。在此基础上,成立了16个新经济组织党总支。这一改革举措的完成,标志着沙河口区社区党建在组织结构调整方面实现了一次大跨越。
  去年,沙河口区218个居委会党支部中,党员人数最多的超过300人,少的也有上百人。俗话说,人多好干活。可是对于居委会党支部来说,党员过多就未必是好事。星海街道有一个居委会党支部有200多名党员,党支部召集党员开会,支部书记要挨家挨户去通知,每次都得两天时间。有一名预备党员,到街道工作不久转正期就到了,他向党支部提出了转正申请,可过了好几个月,也不见党支部开会讨论他的转正问题。原因是这个党支部的党员太多,支部书记多次召集党员开会,可到会的党员总也达不到规定人数的4/5。就这样,转正问题一拖再拖。
  一位党支部书记说:“一个支部二三百人,即使把大家召集到一块,区区居委会哪有那么大的活动场所?”所以有的党支部组织党员活动不得不采取单双月的形式进行,有的上一次党课要讲三轮才能保证党员人人听上课。
  居委会党支部人员“臃肿”的问题到了非解决不可的时候了。那么,如何解决呢?沙河口区委组织部经过调查论证,提出了《调整居委会党组织设置的意见》。具体做法是:将原来的街道居委会党支部改建为社区党总支,党总支下设若干个楼院党支部。这种改建对党员而言,就是把过去的党支部对党员的“一级管理”,变成了党总支和党支部对党员的“两级管理”。
  当然,光改变组织形式还不够,还要配齐配强党总支书记和党支部书记。为确保党总支书记更好地履行职责,区里还建立和完善了相关制度,如党总支书记工作职责、社区党建目标责任制、党总支书记培训制度等。
  表面上看,这次改建使党组织在形式上多了一个层次,但相对过去而言,党组织结构明显趋于合理,也使得党员管理教育工作可以具体、到位。其一,党总支书记队伍结构得到了优化。3年前,全区居委会党支部书记的年龄大都在50岁以上,其中60岁以上的占66.7%,初中文化程度的占61%。而如今,社区党总支书记的年龄一般都在40岁左右,具有大专文化程度的达到40%。其二,社区党建工作的运行机制高效、快捷。过去每个支部要管二三百名党员,现在只管三四十名党员。过去党支部召开一次会,光下通知就要用两天时间,现在一二个小时就能办完。其三,社区党建真正实现了“属地化”。从单一地抓居委会党建到抓社区党建,一方面使党总支工作的外延扩大了,对党总支书记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对党员实行“两级管理”后,又使党总支书记从事务性的工作中解脱出来,可以腾出更多的精力去研究和解决社区党建的新情况新问题。


第11版(党的生活)
专栏:本期聚焦

清淤疏渠蓄“活水”
  ——吉林省拓宽选人渠道做好公开选拔后备干部工作述评
本报记者李忠春
  吉林省积极探索选拔后备干部的新路子、新办法,通过深化改革,将竞争机制全面引入后备干部选拔工作,拓宽了选人用人渠道,优化了选拔方法,提高了选人用人质量,有力地推动了后备干部的培养选拔工作,收到了明显成效。从2000年8月到今年3月,采用“一推双考”的办法,面向全省公开选拔了1016名地厅级后备干部,其中45岁以下干部占95%,为实现中央提出的培养选拔年轻干部目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对症下药找原因
  全国培养选拔年轻干部工作座谈会后,吉林省委及时召开会议,研究制定贯彻落实措施,切实加大了培养选拔年轻干部工作的力度。首先,对全省党政领导班子配备年轻干部的现状进行了全面分析。对照中央要求,全省市(州)党政领导班子至少需再配备27名45岁以下的年轻干部,省直部门至少需再配备67名40岁左右的年轻干部,县(市、区)领导班子中年轻干部也有较大缺口。省委经过分析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是现行的后备干部选拔方式与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要求不相适应,选人视野比较狭窄,进贤渠道不畅,群众参与不够;二是原有后备干部队伍没有及时进行大的调整补充,结构不合理,同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不相适应。针对这种状况,吉林省委认为,培养选拔年轻干部必须采取超常规的措施和办法,把工作的着力点和突破口放在选拔后备干部这个环节上,做到“两个统一”,即把培养选拔年轻干部与加强后备干部队伍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把培养选拔年轻干部与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有机地统一起来。早在1989年,吉林省就先后5次采取“一推双考”的办法选拔副厅级现职领导干部,是全国较早开展公开选拔领导干部的省份。省委结合这些经验做法决定,通过公开选拔的方法,实现后备干部队伍建设从相对封闭走向公开,从比较零散走向分类有序,从少数人中选拔走向面向全社会选优,使选拔年轻干部工作实现新的突破。
  清淤疏渠蓄“活水”
  经过调查研究,吉林省委确定,从改革选拔制度,从机制入手,广开进贤渠道,创造年轻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放宽视野,拓宽渠道,不拘一格选拔人才。
  首先,针对后备干部队伍老化,老后备占着位置,新人难以露头,门类不全,结构不优等问题,省委果断决定“重新洗牌”,按照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对原有的后备干部进行一次全面筛选,保优汰劣,补充新人。为此,省委制定下发了《关于公开选拔地厅级后备干部和部分省直部门副职领导干部的通知》,规定无论过去是不是后备干部,只要符合中组部的条件和资格,都可以作为选拔对象参加考试。参与者踊跃,全省共有5000多人通过组织推荐、群众举荐和个人自荐的方式报名,经过严格的资格审查,核发准考证4800多张,报名者中不仅有老后备,更多的是新人,不仅有党政机关干部,还有大量国有企业和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工作人员。
  严格程序,确保选拔过程的公开、公正、公平。首先是事先程序公开,事后结果公开。考试前将参考人员的资格条件、报名要求、考试方法公开,考试后将合格分数线和过线人员名单公开,考查前将考查要求和考查对象公开,考查后由各地区、各单位将推荐结果进行公示。其次是科学出题,严密组织。考试过程实行全封闭,由省纪委、监察厅和省委组织部监督考试全过程,请省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视察,请公证部门公证。
  此外,吉林省还注意把公开考试与科学考查有机结合起来,既注重考试成绩,又注重工作表现与社会公论,认真做好考查工作。把群众参与贯穿公开选拔的全过程。在坚持党管干部原则的基础上,积极扩大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让群众帮助选拔后备干部。首先是进行民意测验,凡是民意测验赞成票达不到2?3的,不再进入考察阶段。在考试及格的2101人中,有452人由于民意测验不合格而被筛选下来,占21.5%。其次,对考查对象进行考查预告,对1260名拟推荐的后备干部人选进行公示。此外,还注意扩大考查范围,不仅考查“工作圈”,还考查“社交圈”、“生活圈”等,广泛接受群众监督。实行动态管理,保证后备干部能进能出。
  吉林省还注意制定管理办法,用约束激励机制,对选拔出来的后备干部进行动态管理。坚持集中办班、分类培训、注意实效原则,计划用一年时间,对后备干部普遍培训一次,在培训中进一步掌握干部的特点和潜力,确定近、中、远期使用意向。
  淤清渠畅水长流
  吉林省这次公开选拔出来的后备干部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数量充足,共选出1016人,同现职地厅级干部的比例达到1∶1;二是素质优良,一批素质好、学历高的人才和省内经济建设短缺的人才纳入了后备干部队伍,博士、硕士占4..3%;三是门类齐全,结构合理。既有经济类,又有党政干部类,还有政法干部类、教科文类,也充分考虑到了年龄、民族、性别等结构。这次公开选拔一结束,其中19名40岁以下的优秀年轻干部就被提拔到了地厅级领导岗位上。
  公开选拔后备干部,使广大干部受到了一次深刻的教育,人们看到了这样一个事实,今后想提拔,没本事不行,群众不认可不行,靠资历、靠关系、靠找后门不行。因此,干部普遍增强了紧迫感、责任感,有了压力。在全省干部中出现了三种风气,一是学习的风气。要求到党校、干校进修,到院校深造的人增多了,业余时间读书、学外语、学计算机蔚然成风,热衷于吃喝玩乐的人减少了;二是干实事的风气。年轻干部身上的浮躁气少了,主动担重任的人多了;三是对人民群众负责的风气。许多干部懂得了这样一个道理,想进步,就得让人民群众认可。一位后备干部这样说,自己只有努力工作,勤奋学习,才能让人民群众满意,才能赶上时代的要求。


第11版(党的生活)
专栏:公仆心声

千方百计为群众排忧解难
中共沭阳县委书记薛甫伦
  薛甫伦,1953年出生,汉族,江苏涟水县人,大学文化,1973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现任沭阳县委书记。
  1974年9月进入淮安师范学校学习,1976年8月毕业参加工作,曾任文教局档案员、组织部档案员、干事、副科长、科长,涟水县委组织部副部长等职。1992年12月任泗洪县委常委、组织部长,1995年10月任泗洪县委副书记,1996年12月任沭阳县委副书记、县长,2000年12月任现职。
  “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金奖银奖不如老百姓的夸奖。”近年来,我们坚持把群众的满意和信任程度作为工作的第一标准,千方百计为群众排忧解难,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增强了党委、政府的凝聚力和号召力。
  我县是典型的欠发达县份,加快发展是群众的迫切愿望。针对制约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各种“瓶颈”,从1997年开始,我们在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听取群众呼声的基础上,坚持从实际出发,量力而行,组织实施了一批“民心工程”;4年新增城镇楼房面积640万平方米;实施“交通先行”战略,4年改造和新铺黑色路420公里、水泥路156公里、乡村沙石路1400公里。此外,市场、电力、通讯和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也都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时期。
  为群众排忧解难,必须畅通联络渠道,主动迎接各种矛盾和问题。从1997年开始,我们广泛开展“阳光行动”,坚持把县级领导班子成员以及各乡镇、县直各部门领导干部的职务分工和电话、手机号码,通过报纸、电视、广播等媒体对社会公布,方便群众反映问题。同时,在县政府门前设立“县委书记、县长信箱”,开通“县长热线电话”,敞开渠道接受群众来信、来电、来访。几年来,县委书记、县长共阅批群众来信1.5万余件,接待群众来访3000余人次,并通过交办、催办、督办、查办的形式,解决了大量实际问题。
  为群众排忧解难,贵在深入基层,与普通群众同甘共苦。1997年以来,我们组织全县161个县乡机关单位、6018名机关干部与农村贫困村、贫困户和富裕村、富裕户结成三方联合体,帮助农民群众出谋划策,解决实际困难。同时,还建立健全了村情联络员制度,从不担任实职的县直机关主任、副主任科员中,选派695名同志担任全县695个村的村情联络员,代表县委、县政府进村入户听取群众意见,帮助群众释疑解难,进一步拉近了党群、干群之间的距离。


第11版(党的生活)
专栏:

“三个一样”看作风
武宪威郭登奎
  做人要讲人品,当干部要讲作风。山东省曹县魏湾镇党委书记田中原有身体力行的“三个一样”。
  对上对下一样的负责
  把对上负责和对下负责一致起来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难在对下负责弄不好会得罪上面,这就需要勇气和胆量。
  一边是远在一线的乡镇工作急需处理,一边是上级领导马上要来,需要接待。他作为乡镇一把手该怎么办?田中原选择了前者,解决乡镇急需工作是第一,敢把领导“晾”在一边去忙自己的。领导在他眼里还有没有分量?有人提醒他,田中原“嘿嘿”一笑,正因为分量重我才选择乡镇工作,这和领导来的目的是一致的。
  事实上,许多领导下乡镇,田中原都是照不了面的,这些领导不但没有责怪他,时间一长,反而更加认识了他。田中原这个人从不把心思放在琢磨“上头”上,他的上下观念是对上负责就是对下负责,这种品质难能可贵。
  对内对外一样的要求
  凡是与田中原打过交道的人,无不感到他是个特别讲认真的人,一丝一毫都别想在他眼里糊弄过去。
  他对外是这样,对内也是这样,“内强管理,外树形象”是他抓干部队伍的方略。他今年到魏湾镇任党委书记后,针对魏湾的实际情况,他对魏湾镇干部的行为规范提出了“三个一样”:八小时内和八小时外一样;镇里和镇外一样;工作日和休息日一样。田中原以身作则,带头封停小车、空调,一名镇干部违纪被依法严肃处理,上任三个月使镇机关干部面貌焕然一新,压缩各项电话费、电费、燃油费等开支2?3左右,全年就节约几十万元。
  对己对人一样的标准
  魏湾镇的干部都服田中原。服在哪里?就是他敢喊:“向我看齐。”
  为争取外资,他无数次外出,次次却和司机一起住10元的旅店,吃街头的面条。正是田中原这种带头节俭的精神,使全镇各项开支降至最低,从未给群众追加过一分钱的负担,从未出现过一起群众上访事件。每年要进行一个多月的麦征工作,今年三天便全部完成。
  田中原批评人很严厉大家共知,而他又乐于接受别人的批评也是大家公认的。一次党员会,有个党员提出他批评人不讲方式方法,不顾人前人后,让人下不了台,当时还真有人替这位党员捏把汗:“你这不也是让领导下不了台?”而田中原却说:“这有什么不好的,我能对别人那样,别人就不能对我这样?批评如同点穴,只有点到‘痛’处才能痛改前非!”


第11版(党的生活)
专栏:

  江西上饶县在开展农村“三个代表”学教活动中,广大干部不做“评论员”,争做“实干家”,实施以包村、包组、包户为主的思想政治工作联络员制度,聘请县直机关231名科级干部为联络员,真帮实扶取得实效。图为郑坊乡联络员、县水利局副局长祝永灯(左)在陈墩村与农民一道修村道。 宋振平摄


第11版(党的生活)
专栏:

从群众最希望的事做起
  ——鄂州市刘畈村党支部实践“三个代表”纪实
本报记者杜若原
  在新形势下,农村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如何体现,如何引导农民增收致富,村支部如何改善和密切党群干群关系,湖北省鄂州市汀祖镇刘畈村党支部用他们具体务实的工作实践,给这些问题作出了生动的回答。
  刘畈村曾是一个背负100多万元债务、远近闻名的“空壳村”。1991年,以刘分林为书记的支部一班人,依托本地丰富的铜、铁、钼等矿产资源采掘加工,全村经济有了快速的发展。到2000年,全村工农业总产值达到2390万元,村民人均收入达到2336元。
  就在村级经济“翻筋斗”般增长时,老百姓并没有给予村党支部和村干部太多的赞叹,村民们仍然在发泄着他们的牢骚和不满。村支委们困惑了,村干部想不通,问题究竟在哪里,我们到底该怎么办?
  今年2月,“三个代表”学习教育的春风吹进了刘畈村,湖北省委副书记杨永良、鄂州市委书记马荣华挂点指导刘畈村的“三个代表”学习教育活动。终于,他们从纷纭复杂的头绪中找到了推进工作的“钥匙”和“指针”———从群众最希望的事情做起。
  经过认真分析讨论,刘畈村党支部深刻认识到,过去,村支部过多地注重发展矿产加工,而忽视大多数村民赖以生存的农业。尽管支撑村级经济的是村办矿产加工业,但稳定全村民心的是农田耕作业;只有努力改善农田水利设施,调优农业种植结构,才能帮助村民致富,带领村民致富。一个明快简洁的富村方略很快提了出来并得到实施:短短几个月时间,全村25个组(队)全部接通水泥公路;全村电网改造迅速展开,部分村民用电难的问题得以解决;村干部带头示范调整种植结构,村民跟着种起了扁豆、葡萄、西瓜……
  水利设施的修缮,使困扰刘畈村数百年的“水袋子”、“旱包子”问题得到解决,全村旱涝保收面积达到95%,群众的眉头舒展了;由于产业结构的调整,上半年农民收入增加120元,村民的笑声更酣畅了。
  劈石采矿,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刘畈的山林和环境。村民对可持续发展的担忧,让村支部一班人寝食难安。村党支部提出了一个口号:“辛苦五年人养树,造福百世树养人”,让全村荒山五年内全部披上绿装。村支部首先在磨石山林场山顶栽上绿化林,在山腰和山坡兴建了1000亩的栗和酥梨地;在燕子窝、黄金山一带种上了4万株马尾松和2万株意杨树……一座座荒山枯岭如今绿意渐浓。
  “三个代表”的实践,转变了干部作风,启发了富民思路,群众对村支部的工作更加理解和支持了。在今年的各项路、电网建设中,群众义务投工投劳达81万元,农业税费征收工作,仅用5天时间就全部完成。老百姓的肺腑话道出了个中原因:“像这样为我们办实事的党支部,我们才相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