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联播 文字版 2001-10-01

2001-10-01新闻联播 文字版

文学的梦

第8版(大地·副刊)<br/>专栏:金台随感<br/><br/> 文学的梦<br/> 俞律<br/>  国庆中秋,我们又要欢聚了。<br/>  文学是奇怪的梦,它的特殊魅力能够使我们一辈子挤在它铺设的狭窄小道上。能挤到前面去固然好;挤不出去,在人堆里憋一生也心甘情愿,就像一个多情者爱上一个可爱的异性,即使无望也要痴心地追求下去,甚至像某个戏剧情节:宁与照片结婚。<br/>  南京有一批二三十年代出生的作家,如今已是七十上下的年纪了。他们自少年时起,就在各自的文学梦里握紧饱蘸浓墨的笔,直写到白发盈颠。头白了,笔墨仍然是黑的,黑得透亮闪光。<br/>  他们非专业作家,各有不属于文学的工作岗位,后来离休或退休了,才自我解嘲道:“这下可当上专业作家了!”<br/>  长期处于业余创作的位置,他们似乎很难幸逢机缘让自己创造点文学辉煌,虽然他们都是当地作家协会的会员。机缘也和梦一般的奇怪,可以说它是个冷漠的吝啬鬼。不过这批业余老作家并不看重它,他们不指望受到它的拥抱。他们认为:写下去,写一辈子,摆脱名缰利锁,就是享受着人生的乐趣。<br/>  这就叫志同道合。人以群分,他们自动结合,定期欢聚,或在某一位家里,或在某个小酒楼上,谈点世间大事或生活故事,交流一下创作情况和心得;有人出了书,便带来分赠留念,大家浮白以贺。文人嗜烟酒,聚会总笼罩在烟光酒气之中,提足嗓门的谈笑和咳嗽在其间快乐地起伏着。也有不沾烟酒的,便嚷道:“打开窗子!你们不能少喝点少抽点吗?人老啦!要保养身体啦!多活几年,多见识点生活,多写点人家爱读的作品!”<br/>  诚然,大家都受着自然规律的控制,这批老作家早就开始陆续自然减员了。当死神请走某一位时,大家坦然,道一声好友再见,如此而已。没有人写悼念文字,因为没有创造过辉煌者的死是走不进报纸杂志的。大家毫不介意于此,依旧写着,聚会着,要一直到最后。<br/>  创作,成也乐,败也乐。成是对文化事业的奉献,败则是成功之母。创作是高尚的劳动,劳动是光荣的。说这些业余老作家们共同拥有着集体的辉煌,不亦宜乎!文学的梦就是这样,有极得意的;也有不甚如意,可仍然是快乐的;也有梦中多阴天,而能做上文学梦的人总确信即将放晴的,因为文学是美的化身。

祝你生日快乐

第8版(大地·副刊)<br/>专栏:<br/><br/> 祝你生日快乐<br/> 孙友田<br/>  国庆节,中秋节,<br/>  两个节日聚在同一天。<br/>  白日对酒放歌,<br/>  夜晚月满人圆。<br/>  欢乐与自豪,<br/>  手挽手,<br/>  激情与喜悦,<br/>  肩并肩。<br/>  金风送爽喜相逢,<br/>  红灯高照夜无眠。<br/>  盛世合欢,<br/>  天遂人愿。<br/>  从1949到2001,<br/>  共和国已跨越五十二年。<br/>  刚迈进新的世纪,<br/>  又迎来十月华诞。<br/>  祝您生日快乐,<br/>  祝您生日快乐。<br/>  快乐的群山开怀大笑,<br/>  快乐的江河扑向蔚蓝。<br/>  快乐的城市讲着春天的故事,<br/>  快乐的乡村摆下秋天的盛宴。<br/>  快乐的旗帜卷起快乐的钢水,<br/>  快乐的电子颤动快乐的琴弦。<br/>  繁花已经变成果实,<br/>  变成饱满的种子。<br/>  秋色已经织成锦绣,织成七彩的画卷。<br/>  开国元勋和先烈的血汗,<br/>  浇铸成辉煌的今天。<br/>  金色的镰刀和铁锤,<br/>  锻造出共和国的灿烂。<br/>  虔诚的缅怀,<br/>  似秋阳暖在胸间。<br/>  无尽的思念,<br/>  如秋水流过心田。<br/>  刚为北京申奥成功欢呼,<br/>  那惊天动地的激浪并未走远。<br/>  东方站起来伟大的中国,<br/>  2008,将献出永恒的璀璨。<br/>  奥运会交给北京举办,<br/>  实现了几代人长久的期盼。<br/>  一轮明月照九州,<br/>  圆了中国人的一个梦。<br/>  世界把一件贵重的节日礼物,<br/>  送给黄河泰山。<br/>  华夏肩负起神圣的使命,<br/>  不辜负那一精彩瞬间。<br/>  国庆节,中秋节,<br/>  两个节日聚在同一天。<br/>  要歌唱:<br/>  “今天是你的生日,我的中国”<br/>  要朗诵:<br/>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br/>  昂首万里长空,<br/>  鹰也翱翔,云也翱翔。<br/>  放眼浩淼大海,<br/>  船也撒欢,浪也撒欢。<br/>  开拓奋进勇于创新的中国呵,<br/>  十月,永远是新的起点。

国旗和月亮——“双节合一”有感

第8版(大地·副刊)<br/>专栏:<br/><br/> 国旗和月亮<br/> ——“双节合一”有感<br/> 邹勇<br/>  今年的国庆和中秋节竟然在同一天。这真是新世纪里首个“双节合一”啊!<br/>  “十一”和中秋就像两姊妹一样,形影不离地迎接着来自东方的第一缕阳光,共同踏进金秋里那象征吉祥、喜庆、欢乐的大红的生日门槛。这一刻,是多么让人摇曳在幸福的微波里哟。<br/>  然而,我的心里突然之间又有了一种异样的激动。在心灵深处的某个角落,我仿佛听到了来自国旗飒飒作响的声音和月亮无声的心语。<br/>  国旗在阳光里飒飒地作响,在风中猎猎地飘扬,在用殷红的血似的颜色向世人展示着那曾经拥有的一切与不凡……就像一位诗人所说的那样,那些簇新的、刚从神话的蛛网里挣脱出来的理想,那些雪被下古莲的胚芽,那些“我是你挂着眼泪的笑窝,我是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线”,都是那样的触手可及,离我们是那样的近。而这一切的一切,都缘于“绯红的黎明正在喷薄”。是啊,我们就生活在红色覆盖下的阳光灿烂的国度里,在这样的氛围里,还有什么比欢庆她的华诞更让人高兴的呢?<br/>  同时,我不禁又想到了那轮寂寞无语的、高悬于湛蓝夜空中的月亮。她始终含情脉脉地凝望着大地上的一切。那里有嫦娥姑娘,有桂花,有吴刚,还有美丽的玉兔……可是她又是否知道月宫里虽然很美,但终究悬得太高,还是人间来得实在些。她,造就了一个属于全中国人的节日。这不由得让我想起了许多家乡的事情,那种平素常伴随左右的浅浅的忧愁,瞬间又从心底某处飞升起来,渐渐地越聚越浓,向全身弥漫,将我湮没,最后简直化不开了,只剩下浓郁的思念之情在那里盘旋……<br/>  这两个声音,似乎在我的耳边不停地萦绕,不断地诉说。我试图将它们写进文里,然而却感到很难。虽然我不曾知道,在“逝者如斯”的旧千年是否也有两个节日重合的时候,但我又确乎知道,今年的“双节合一”,是毋庸置疑的新世纪里的第一个。就冲着这一点,我们没有理由不高兴,我们没有理由不欢呼,没有理由不兴奋得去“蹦迪”。这种欢乐和北京奥运申办成功一样,也很容易感染人的。谁不说今年中国的运气好呢?“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在喜讯频传的氛围中欢度国庆,该别是一种心情吧!<br/>  好好过这新世纪里的两个节吧,谁让它们“双喜临门”呢!

拜访天鹅咖啡馆

第8版(大地·副刊)<br/>专栏:<br/><br/> 拜访天鹅咖啡馆<br/> 童臣贤<br/>  比利时的首都——布鲁塞尔,因其繁华美丽而享有“小巴黎”之称。在那里有人称“布鲁塞尔第一公民”的男孩铜像、高耸云天的市政厅、金碧辉煌的王宫以及中世纪建造的宏伟的古堡和教堂……然而,我第一个想要去的地方却是天鹅咖啡馆。<br/>  当我向翻译提出要去天鹅咖啡馆时,翻译尹先生两眼放光地问我:“你怎么知道天鹅咖啡馆?”我说,那不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当年居住和工作过的地方吗,据说马克思的名著《哲学的贫困》就是在那里写出的。<br/>  尹先生马上高兴地说:“你一定是个老共产党员!好,我们先去那里参观。”<br/>  天鹅咖啡馆位于布鲁塞尔著名的市中心大广场一侧,与漂亮的市政厅相邻。这个中心大广场也并不像我原来想象的那么开阔,地面是由十厘米左右见方的小石块镶嵌而成,石块的棱角早已磨光,踏上去让人顿生历史的沧桑感。天鹅咖啡馆是一幢五层楼房,高大的馆门上方饰有一只振翅欲飞的白天鹅,使整座建筑显得灵动、高雅。<br/>  徜徉在咖啡馆内,我耳边响起恩格斯赞扬马克思的话:“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马克思还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马克思这两个伟大发现是对人类作出的不朽的贡献。斗转星移,马克思、恩格斯逝世已经一百多年了,但他们的理论和精神却是永恒的。<br/>  由于苏、东剧变导致一些人对世界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产生了某种困惑和忧虑,有的人甚至说马克思主义已经被超越了。我以为一个真正的共产主义者绝不会因为苏、东剧变而迷失方向。苏东社会主义的崩溃,不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原则的失败,而只是社会主义一种特定的实践模式——苏联模式的失败。因为社会主义在东方依然生机勃勃。<br/>  翻开中华民族厚重的历史,我们知道是十月革命一声炮响,拉开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大幕。于是南湖上的一叶轻舟起航,中国共产党光荣诞生;于是天安门广场一声炮响,中华人民共和国巍然屹立于世界东方;于是改革开放一浪高过一浪,开创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为什么中国共产党能成就这样多开天辟地的大事?最重要的就在于中国共产党人始终高举马克思主义的旗帜不动摇。<br/>  “信仰就是力量”。马克思主义是我一生信念的寄托,我心中的马克思主义就是我精神上的家,全世界有这么多追求真理的人在今天仍然信仰马克思主义,我们坚信,马克思主义一定会永远年轻!<br/>  离开天鹅咖啡馆,站在市中心大广场的出口处,回望广场边的天鹅咖啡馆,我仿佛看到咖啡馆门楣上的那只天鹅冲天而起,她像一个共产主义的使者,为了人类的自由和解放飞向辽阔的蓝天……

十月的礼赞(图片)

第8版(大地·副刊)<br/>专栏:<br/><br/> 十月的礼赞(速写)罗雪村

周总理与国庆工程

第8版(大地·副刊)<br/>专栏:<br/><br/> 周总理与国庆工程<br/> 张开济<br/>  1959年,为了庆祝新中国成立十周年在北京建造了一组公共建筑,通称国庆工程。其中主要有人民大会堂、革命历史博物馆、钓鱼台国宾馆和北京火车站等工程。这些工程是在短短不到十个月的时间内完成的(其间还包括设计的时间在内),可以说创造了世界建筑史上一个空前未有的奇迹。因为世界上一些伟大的建筑从来都需几十年甚至于上百年才能完成,我们之所以能够创造这一人间奇迹,首先是我们全国人民上下一心共同努力的成果。同时也是和当时强有力、高效率的领导班子分不开的。这个班子包括了万里、赵鹏飞、沈勃等同志,而他们则是直接向周恩来总理负责的。国庆工程共有好几个项目。每一个项目有个负责设计的总建筑师,我只是其中的一位而已。当时我是分工设计革命历史博物馆和钓鱼台国宾馆的。不过我以为对国庆工程全面负责的不是我们这些工程技术人员,而是周恩来总理,他才是国庆工程真正的总建筑师。总理对待自己的工作非常严肃认真,可称一丝不苟,对每一个工程从研究任务书到审查设计图纸,都亲自参加并主持会议。在施工阶段,更常去工地现场查看。有一次总理去视察大会堂和博物馆的施工情况,他不辞辛苦,登上了工地的脚手架,当时我正走在他老人家的背后,他偶一回头看到了我,就对我说:“你忙得怎样了?”当时我竟一时不知如何回答是好。因为当时我的确十分地忙,我同时分工负责两个工程。博物馆在城区中心,而迎宾馆则远在西郊,尤其是迎宾馆工程可以说是边设计边施工,所以我可以说是疲于奔命,有时候往往中午饭都吃不上。但是我的忙和总理的日理万机相比,就算不了什么了,所以我只能唯唯否否,决不敢自夸劳苦功高了。周总理对大会堂和博物馆这两个工程的设计方案还比较满意,认为它们既门当户对,又各具特色。例如两幢楼都有非常宏伟壮观的大门廊,可是大会堂的廊子是实的,柱子是圆的;而博物馆的廊子是空的,柱子是方的。彼此各有特色,因而相互辉映,相得益彰!<br/>  不过,周总理有一次观察这两个工程的立面渲染图时,提了一个小意见。他感觉博物馆的列柱和对面人民大会堂的列柱相比,似乎显得细了一些。当时我正好不在场,事后会议的主持人就把总理的意见转告了我,并希望我根据总理的意见把柱子的柱径放大一些。我当时没有表态,只说此事我将负责当面向总理作出交代。<br/>  不久我就见到了总理,首先我感谢他提的意见,接着我就说,很遗憾那天总理看到的只是两张立面图,要是那天同时还有透视图或模型在场的话,那么总理可能就没有意见了。问题是出在圆柱和方柱的差别上。因为一根圆柱的立面和透视都是一样宽的,而一根方柱在透视图上就比立面图要宽一些,因为多看到了一个侧立面,所以一根方柱要是在立面图上看来比例正好的话,实际上看起来就会显得粗了一些。这不是我的真知灼见,都是我亲身体验的经验教训。因为我在虎坊路上就曾设计过一个列柱比较粗笨的楼房,而这幢楼在原来的立面图上来看,柱子的比例还是比较合适的,总理听了我的话,认为我言之有理,也就同意不加粗了。<br/>  革命历史博物馆落成距今已有四十多年了,至今尚未听说有人批评它的廊柱太瘦了。我对周总理也总算有了交代了。

国庆五十二周年志禧

第8版(大地·副刊)<br/>专栏:<br/><br/> 国庆五十二周年志禧<br/> 蔡若虹<br/>  (一)<br/>  十月风光美,国庆喜丰收;<br/>  灿烂五星旗帜、飞舞上层楼;<br/>  奥运临门不久,又要加入世贸,<br/>  多艺更多谋!<br/>  红了新中国,绿了古神州!<br/>  新世纪、迎多极、认同俦,<br/>  手捧和平发展、一笑泯恩仇,<br/>  拜访四方领袖,交换双边情愫,<br/>  朋侣遍全球!<br/>  天下存知己,壮业立千秋!<br/>  (二)<br/>  好汉骨头硬,艰险化安康;<br/>  请看咱们中国、铁骨硬邦邦;<br/>  打碎穷愁祸害,创造英雄时代,<br/>  思想放光芒!<br/>  铁骨来源是,马列助炎黄!<br/>  三代表、党性好、国纲强,<br/>  符合工农十亿、特色与专长,<br/>  生产功能振奋,两个文明先进,<br/>  日月更辉煌!<br/>  遥望新阶段,阔步向未来!

祥和之歌(图片)

第8版(大地·副刊)<br/>专栏:<br/><br/> 祥和之歌(剪纸)黄邦武

祝福祖国

第8版(大地·副刊)<br/>专栏:<br/><br/> 祝福祖国<br/> 李丹平<br/>  一<br/>  长江黄河<br/>  两条古老的泪腺<br/>  哭肿了你诞生前的眼<br/>  一百年的哭声<br/>  伤透了五千年的心<br/>  放牧过牛羊的鞭子<br/>  赶走豺狼虎豹<br/>  收割了黑暗的手<br/>  种下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阳光<br/>  新中国你<br/>  诞生在十月的第一天<br/>  五星红旗<br/>  是你第一张肖像<br/>  二<br/>  而立之年<br/>  你拔掉封闭的栅栏<br/>  将大锅和陈旧的盆罐<br/>  一起打碎<br/>  我们的食物<br/>  忽然多了起来<br/>  阳光下走自己的路<br/>  风雨中走自己的路<br/>  面对恶意的目光<br/>  你说不<br/>  三<br/>  离乱中被掳走的孩子<br/>  正——返回家门<br/>  你结实的肩头<br/>  趴着哭泣的海峡<br/>  有朝一日<br/>  它终会回到你温暖的怀抱<br/>  五十而知天命<br/>  天命在哪里<br/>  你说在十二亿华夏儿女的双手上

夜明珠

第8版(大地·副刊)<br/>专栏:<br/><br/> 夜明珠<br/> 冯惠明<br/>  那是深秋的一天,我出差路经上海,天色已晚,万家灯火初上。一位朋友建议我在上海做短暂停留,观赏一下黄浦江的夜景。起初我不以为然,因为我以前领略过东京银座夜市的五彩缤纷,也惊叹过百老汇时代广场霓虹广告的光怪陆离,还欣赏过巴黎塞纳河畔月下的幽静恬美。上海外滩难道有更大的魅力?何况个把钟头光景也只能匆匆忙忙走马观花而已。朋友大概猜到我的心思,说:“不是走马观花,而是登楼望珠!”“登楼望珠”,我一下子没回过味儿来。朋友笑而不答,只是说:“你亲眼看看就知道了。”<br/>  我们乘车穿越黄浦江底隧道,来到陆家嘴,登上了位于金茂大厦八十八层楼顶高达三百四十多米的观景大厅。当我隔窗向外俯瞰时,我的视觉一下子被扑面而来的辉煌冲击得几乎晕眩。呵,眼前是一幅多么蔚然博大的灯海世界呀!外滩上的老建筑都披上了五彩斑斓的灯衣,一座座塔楼、钟楼、三角尖顶楼都幻化着迷人的光辉,好像焕发出熠熠的青春活力;停泊在黄浦江上的一艘豪华游轮被璀璨耀目的灯光装饰成一块晶莹剔透的玛瑙,它的倒影辉映在徐徐流动的江水中,漂金荡玉般令人心醉。“你看见明珠了吗?”朋友问。“明珠?”“你看那儿。”我朝他指的方向侧首平视:一座巍峨的电视塔像一根擎天巨柱似的直插夜空,半空中那三颗通明透亮的圆球体则像三块镶在柱体上的环状宝石。塔尖上的红星正忽明忽暗地闪烁着,它发出的电波也许正传送着上海的最新的摩天大楼竣工的消息,抑或是正播放着哪座高架立交桥胜利通车的凯歌……<br/>  “东方明珠”果然名不虚传!过去我也曾领略过它的风采,但那是在白天由下往上仰视,其效果与眼前则不可同日而语,大概只有在这茫茫灯海世界,“明珠”才更显它的本色!<br/>  我的视线又移向浦东的其它的建筑“巨人”,世界金融大厦、上海证券大厦、国安大厦、国际会议中心等等,无一不披灯挂彩,与明珠交相辉映,争奇斗艳。呵,浦东,我还是第一次在夜空中俯瞰你的身影,一时搜集不到更多的词汇描绘你,赞叹你,此刻我猛然想起过去上海流传的一句口头禅:“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间房”,那是对浦东以往的贫瘠、萧条、落后以致被人厌弃、冷落的写照;而今浦东这块热土成了全上海乃至全国改革开放、经济起飞的龙头老大。其实也就是短短的几年时间,高速公路、轻轨铁道、杨浦大桥以及众多的科技园区、文化公园、住宅小区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浦东的神奇巨变,备受中国人和各国朋友的垂青,成了举世瞩目的焦点、热点。<br/>  凝望着那美轮美奂的灯海楼影,我的思绪也飞向那广漠幽冥的夜空。是的,如果说上海是腾飞的东方巨龙的龙头,那么浦东这颗明珠则是龙头上的眼睛。这瑰丽的夜,这灿烂的夜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