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12月2日人民日报 第4版

第4版(大地·评论)
专栏:文艺点评

莫把腐朽作神奇
仲言
  历史发展,世事更迭,人类社会总是处在一个变动不居的动态过程中。然而,与物质层面较为简捷明快的变化相对照,精神层面的变化要复杂得多。在进步的思想观念精彩纷呈、蓬勃发展的过程中,某些陈腐的落后的甚至是有害的观念并不会随着它们所依附的物质层面的消失而消亡。观念的变化有时会呈现出一种相互交织、扑朔迷离的状态,尤其在社会大变革时期更是如此。
  在文艺创作生产领域,尽管反映改革建设发展的伟大进程和现实生活、表现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奋发精神和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豪情壮志,已成为当代文艺的主旋律,文艺创作得到空前的繁荣和发展,但一些不和谐音符不时走上舞台表现自己——或沉醉于既往岁月刻骨铭心的追忆,或在丧失理想和追求中寻找一种另类的生活乐趣,或在自我营造的某种虚幻的乌托邦中自鸣得意,或在某些时髦样式的热闹中散发出充满霉味的陈腐气息。有些作品思想陈旧,作者热衷于宫廷戏、清官戏,热衷于表现皇权至上观念,在万众匍匐的畸形氛围中,皇帝一再被塑造成一呼百喏、叱咤风云的圣明君主;林林总总、无处不在的多角恋爱,第三者堂而皇之地走上前台,当事人原有配偶成为妨碍“真正”爱情的绊脚石;在某些表现所谓家族、宅门的文化类作品中,三妻四妾、市井无赖、坑蒙拐骗者成了主角;打着为民请命的个别清官戏,人治因素超过反腐倡廉的内核;而一些武侠类创作,惩恶除奸、扶危济困、忠厚诚信和侠肝义胆不见了,留给观众和读者的是一些锱铢必较、恩怨相报的残暴场面……所有这一切,无不有意迎合某些怀旧、猎奇甚至变态心理。从少数这些作品中我们看不到几十年反帝反封建、追求科学民主文明的痕迹,给人一种不知今夕何夕的感觉。这里所流露出来的封建的腐朽的意识,无一不是社会发展和进步的障碍,使人深感忧虑。这些东西在潜移默化中所产生的消极影响不容小视。
  我们的文艺工作者绝不能错误估计人民大众的鉴赏趣味,群众的喜闻乐见与那些格调不高、情趣低劣的东西大相径庭。因为通俗不是庸俗,适应不是迎合。人民群众欢迎那些表现民族的现实和历史生活、展示民族的优秀文化和传统美德的富有民族特色的文艺作品。而那些玩味民族传统中的封建糟粕,与我们所倡导的真正意义上的民族文化水火不容。当然,创作无禁区,丑恶的落后的荒诞的东西不是不能描写,而在于如何去写。如果抛开猎奇的欣赏的心态,而采取一种批判的眼光和审视的意识,艺术就能在“审丑”的过程中,产生一种化腐朽为神奇的力量,人们就能在审美中得到警示和启发。
  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在与时俱进中不断突破创新,是文艺寻求同生活契合、同时代对话、同大众沟通的最重要的渠道,也是历代优秀文学艺术始终保持旺盛生机活力的奥秘所在。社会主义文艺要成为“民族精神的火炬,人民奋进的号角”,必须坚持不懈地歌颂真善美、鞭挞假恶丑,满怀激情描绘改革和建设的火热生活,赞颂拼搏进取昂扬向上的时代精神,绝不能为锈迹斑斑的封建锁链和沉渣泛起的没落意识唱挽歌。


第4版(大地·评论)
专栏:“五个一工程”入选作品评介

忠实原著与艺术创新——
评《淘金记》的艺术再创作
何开四
  根据著名作家沙汀同名长篇小说改编的电视剧《淘金记》自播映以来,引起观众的极大兴趣。这部电视剧逼真地还原了沙汀原著风貌,在转换艺术形式的二度创作中,编导颇具匠心,无论是思想意蕴,还是艺术传达,都有其独到的特色。
  与时下影视界出现的戏说风、豪华风、滥情风有别,电视剧《淘金记》首先着力于作品意蕴的开掘。作品秉承了沙汀原著含蓄、冷峻的讽刺风格,通过对人物和人物关系真实的描绘,全方位地展示了那个社会的形形色色。《淘金记》的画面叙事是围绕着抗战时期川西北北斗镇的社会风情展开的:狭窄颓败的街道,乌烟瘴气的茶铺,阴暗猥琐的烟馆,三教九流,各色人等,活脱脱勾画出旧社会陈滞猥劣的一角。正是在这种特定的场景中,拉开了一小撮政治流氓、基层官吏、袍哥大爷“淘金”闹剧的大幕。在前方将士浴血奋战的时候,北斗镇以白三爷、林幺长子、何寡母为代表的三股恶势力却打着“发展战时经济”的口号,为满足自己鄙吝的私欲,围绕着筲箕背金矿的开采权,展开了一场殊死的争斗。编导的高明之处在于不是对剧中的人物及事件作简单的道德评价,而是深入地剖析了那个病态社会不可克服的自身矛盾,入木三分地揭示了这当中的封闭、专制、愚昧、腐朽的丑恶现象,从而艺术地展示了旧中国崩溃和新中国的诞生都是不可避免的历史命运。这一深沉的意蕴,对广大观众,特别是青少年一代,了解旧社会及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无疑有着生动的启迪作用和认识价值。
  在艺术传达上,电视剧《淘金记》也有着鲜明特色,现仅就其剧中人物和结构略作分析。
  作品不以情节取胜,而着力于鲜活的荧屏人物形象的塑造。对于旧社会营垒中的各色人物,编导力图把握其性格特征,展现他们独有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及情感世界。作品的画面构图、光影营造、色彩呈示以及故事的起承转合,都围绕着凸现人物的性格而做文章。其中的主要人物白三爷及何寡母尤其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白三爷在剧中是一个有着官家及袍哥背景的人物,以到处使坏、“下烂药”称霸于北斗镇。编导对于这一人物没有作漫画式处理,而是不动声色地展现其施行层出不穷的阴谋诡计以独霸筲箕背金矿开采权的行为过程,动态地展现其阴险恶毒的性格特征。在语言造型上,白三爷的“官腔”及“袍哥话语”也给这一人物的塑造注入了活力。编导对于地主何寡母的处理也颇见功力。在围绕着筲箕背的狗咬狗的争斗中,何家无疑处于弱势和“受害”的一方,她受到了白三爷和林幺长子两股恶势力的挤兑。作品除了刻画这一人物悭吝、刻薄、顽固的性格特征外,还浓墨重彩地表现了这位“诗礼传家”的旧式富孀封建主义的奋斗和抗争。但是毕竟颓势已成,大厦将倾,一切都无济于事,她的殉道,无非是奏响了一曲封建家族败亡的挽歌。
  作为长篇电视连续剧,编导在作品结构上也值得称道。全剧剧情集中,线索清晰,没有脱离故事的旁逸斜出和拖沓的剧情。这主要得力于编导对原著的深刻理解和把握。沙汀在世的时候谈到《淘金记》的结撰时,曾说他“只集中在这一点写:为了满足陡涨的私欲,在一批恶棍中展开着怎样的一种斗争”。电视剧贯彻了这一精神。编导把剧情聚焦于各派势力对筲箕背金矿的殊死争夺上面,各种场景和事件的发生都与此有关。这样的结构,既能从生活的横断面展示复杂的社会生活空间并掌握好共时性和历史性的时间维度,又能造成剧情特有的悬念,让观众的期待视野在跌宕起落的剧情中不断延伸。而筲箕背金矿,既是财富具象,又是一个寓意丰富的符号,蕴含了特定时代的政治、伦理、文化的象征,编导既赋予其多元意义,也给密集的叙事透露出了空灵。
  电视剧《淘金记》应该说是经典小说的成功改编,它的意蕴及艺术传达都值得我们作进一步的探讨。
  编者:本报文艺部与中宣部文艺局联合举办的“纪念建党80周年暨‘五个一工程’参评及入选作品评介”征文活动已持续了4个多月。征文活动得到了各省市宣传文化部门特别是深圳市委宣传部的热情支持。征文来稿非常踊跃,其中不乏上乘之作。我们希望通过举办这样的活动,进一步加大与广大评论工作者的密切联系,加大优秀文艺作品的推介力度。值此征文活动结束之际,再次感谢大家的厚爱与支持。


第4版(大地·评论)
专栏:文艺评论

文化传播与“先进文化”
胡远珍
  人类从野蛮到文明,靠文化进步;从生物的人到社会的人,靠文化教化;从封闭到开放、靠文化交流,人类全部生活的意义及存在的价值,都离不开文化和文化的传播。当代社会,文化传播的主要承担者是大众传媒与文化出版单位。在自身不断改革的发展中,在走向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文化传播如何体现“代表先进文化”的价值观,始终把握与处理好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关系,是新形势下面临的新课题。
  要正确对待主导性与多样化的关系中国改革开放20余年,经济生活、社会生活、人们的价值观念都发生了深刻的变革。过去那种单调、枯燥、刻板、程式化的文化传播方式逐渐被丰富生动、多样化的文化传播方式所代替。特别是在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后,市场这只无形的“手”,促使我国的文化传播从内容、形式到传播手段等都要适应市场的需求,这带动了文化传播必然走向多样化。应当看到正是有了多样化,才体现出人民文化生活的绚丽多姿,中国文化事业的蒸蒸日上,反映出改革开放后的中国崭新的精神风貌。但是,坚持多样化,并不是说就可以没有主导性。主导性就是我们要大力弘扬的社会主义“主旋律”。主导性是“先进文化”内涵的实质,只有在坚持主导性的前提下,去提倡多样化,在多样化中去体现主导性,才能真正繁荣社会主义的文化事业。
  要正确把握文化的特色性与创新的关系建设具有中国风格、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已经蕴含了文化创新的内涵。因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必须在继承我们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又善于吸收世界其它文化的精华,结合中国文化发展的实践所产生,并不断得到丰富、发展和完善。这本身就是一个文化创新的过程。应当看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是在历史实践中形成,又在当代的实践中丰富和发展。文化传播应当努力去发现,开掘和反映在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中,能充分体现人民利益要求的,有鲜明时代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同时,文化创新表现在文化传播上的另一方面,就是要关注和传播当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方方面面,特别是如何改变着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文化方式,以及对我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产生的深刻影响。
  要正确处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文化型企业如何把握处理好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关系,是一个极为迫切的问题。党领导下的文化企业,在文化生产,特别是文化传播中始终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是贯彻和体现“先进文化”价值观的前提条件。因为代表并传播“先进文化”的目的,就是促进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这是最大的社会效益。
  强调社会效益与重视经济效益是有机的统一。这就要求文化型的企业去认真分析,思考和把握人民大众真正的精神文化需求,以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去生产、传播既符合时代精神的,又广受大众称赞的多姿多彩的文化种类。与此同时,要敢于大胆地进行文化创新,只有不断地创新,不断进步,才能真正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也才能建立充满生机的社会主义新型文化企业。


第4版(大地·评论)
专栏:文艺信息

钟章法画展在京举行
  由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主办的“黄海之歌——钟章法水墨云海画展暨学术研讨会”近日在京举行。钟章法近年来多次深入黄山写生创作,着重对世称黄山三绝之一的“云海”进行观察、悟化,创作出独具特色的“水墨云海”作品,其中多幅被人民大会堂、毛主席纪念堂收藏。参加学术研讨会的专家学者对钟章法深入自然、师法造化的创作道路和继承传统勇于创新的探索精神给予高度评价。(治波)


第4版(大地·评论)
专栏:文艺信息

宫廷陶瓷文化展在即
  由文化部文化市场发展中心、景德镇古窑古陶瓷研究所、中国紫檀博物馆联合主办的《景德镇宫廷陶瓷展》将于十月上旬在中国革命博物馆展出。
  展览将展示汉代至今一千七百年来的陶瓷历史,以及宋、元、明、清时期的宫廷御用陶瓷复制品一千六百余件,包括北京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台湾博物馆、大英博物馆的馆藏陶瓷复制品。这些展品自一九八九年来曾先后在德、加、英、法等国举办过巡回展。(宋亚茹)


第4版(大地·评论)
专栏:文论天地

注重文学理论研究的原创意识
董学文金风
  当前,我国文学理论研究正深入发展,一些理论热点不断涌现。为了继续推进文学理论建设,有必要对某些关键的基本理论问题进行认真清理。不回避问题,勤于总结反思,这是理论研究本身应取的态度。
  尊重学科的独立性作为一门人文科学,文学理论有多种多样的研究方法和手段,应该是不拘一格的。各种新方法、新思路,只要能在某个层面上有利于对文学理论难题的解决,使我们对其有更深刻、更准确的认识和把握,都不妨拿来运用和试验。然而,对这一切方法、手段、角度的开放,学科的交叉、渗透都必须以尊重、保持文学理论学科独立性为前提。采用其他学科方法也好,跨学科研究也好,当它走到了越俎代庖的程度,侵占了特定学科的独立存在意义,方法的借鉴与交叉也就不再有存在的根据。在我国当前的文论研究中出现了某种文学理论泛“文化化”倾向,有学者甚至把它视为文学理论研究的“战略转移”,是重建中国文论的契机。我们认为,这不利于学科的准确定位。
  文学活动是一种象征性符号活动,一种人类特有的文化现象,强调从文化角度研究文学理论有其必要性和可能性。可以说,从文化角度研究文论,乃至建立一门跨学科的文化文艺学,这是合理的。但若看不到文化研究仅仅是一个视角,它也会产生盲点;看不到个性文学与类型文化之间的根本差异,完全要求文学理论“文化化”,这后一个“化”字就使问题改变了性质。文化研究只是在特定层面上的开掘,它还不是文学理论研究的根本所在。文学研究必须实现“他律”和“自律”的统一,必须“根据文学的内部而不是外部的东西培育自己的历史观察形式”。文化研究也必须是以对文学理论相对独立性以及对其他研究方法合法性的尊重为前提条件。在目前的研究中,许多丛书、专著、论文,说是进行文艺学或文学理论研究,其实与文学、艺术问题关联无多。而文学基本原理的研究则是“门前冷落车马稀”,以至于有人要对文学原理的基本问题进行“悬置”,这是有碍于文学理论的推进发展的。对什么都能发言的“文化化”文论,到头来可能只有或许是出色的文化理论,而文学理论却无影无踪了。
  讲求文学理论建设的原创性文学理论作为一门科学,它的发展是在不断的创新中实现的。没有创造性,理论势必缺乏穿透力和震撼力。文学理论研究不是随心所欲的臆想,它应有其自身的科学研究规律。研究文学理论要有“问题化”的研究意识和“推进性”的研究态度,研究者要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只有真正解决了这门学科中存在的某个或某些问题,一个研究主体才真正做出了自己的贡献。文学理论不仅要研究别人说了什么,更要研究哪些问题是别人没有说的,为什么没有说,哪些问题是别人说了而没有说明白、说彻底的。否则,辛苦研究的问题不是“真问题”,因为它已经被别人解决过,甚至自己现在的研究所达到的水平尚不如别人、前人。从中外文学理论发展史中可以看出,所有杰出的理论家,他们之所以能做出独特的贡献,就在于他们所解决的都是前人未能很好解决或被忽视的“真问题”。科学研究从来都重视原创精神。创新是科学事业的灵魂。只有对“真问题”做出了独特的言说,研究者才会真正拥有独立的话语权利,才会真正拥有“对话”的基础,因为对话的目的是知识的进步与增长。
  体现逻辑中的历史维度
  文学理论在本质上是一门历史科学。“历史就是我们的一切”。分析任何一个文学现象都要充分历史化,都要把它放在历史情境中,放在一定的历史关系中,因为“真理是一个过程”,非历史性的研究结果将会缺乏科学性的内在依据。
  我国当前文学理论研究,特别是一些“百年回眸”的论著,存在着抛弃历史观点,主观臆断,以某种预设的观念和逻辑推演来肢解历史的现象,有的甚至完全割裂“史”与“论”的统一原则,走向历史虚无主义。有学者认为,我国文学理论在新时期的最大进步之一就在于彻底抛弃了两千年来具有政治伦理色彩的文论体系,走向完全“审美化”文论体系。有的论者质疑甚或是彻底否定了百年来革命文论传统和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批评方法。无可否认,对审美形式本体的极大关注,确乎是我国新时期文论在中西文论激荡碰撞中的巨大收获。但是,能否把较多关注社会历史、政治、伦理,具有人伦、人文特色的传统文论一笔抹煞,认为它只是理论发展的桎梏累赘,没有任何可资利用的价值呢?单从审美形式本体角度研究文艺是否充分呢?诗学是否就止于美学呢?西方结构主义大师的看法或许能带给我们某种启示:“文学与价值却有着必然的联系,这不仅因为排除价值而谈文学是不可能的,也因为写作行为是一种交流行为。”可以说,切断文学与外部世界的联系,文学的价值和思想观点等将无从认识。
  忽略甚至否认历史,不顾及文学理论发展的路径依赖性,理论研究极易变成一种虚化的观念演绎与推导。拥有本民族特色的中国文论传统不同于西方,存在缺陷和不足,可以改造并弥补,但如若恨之不及,泼水弃婴,数典忘祖,则恐怕永远都不会有任何建树。西方当代文论“回归历史”的现象也证明,文学理论永远是在“内部研究”与“外部研究”的交互作用中实现进步的。
  面对百年来的文论传统,有学者认为,“五四”以来,中国全面移用外国特别是西方话语体系和知识范型传统文论、传统诗学已“异”质化。中国文论已被“西方中心主义”的殖民话语所取代。看到文论现代转型过程中在对传统文论转化方面存在的不足,试图建设中国自己的文论话语体系,无疑是有益的。但倘若缺乏对历史和传统的充分理解,看不到在救亡图存、启蒙新民的特殊历史情境下,现代文论对历史现实已做出自己独特的言说,已较为完满地实现了自己的价值,而只是抓住文论现代转型中的某些枝节性、局部性的问题,无限放大,故作惊人之语,则是缺乏实事求是之义的。抛弃现代文论而直接实现当代文论与传统古典文论的对接,看似非常历史化,其实是缺乏真正历史感的。现代文论,尤其是马克思主义文论,已是传统的一部分。它是传统的延续,是当代文论发展的根基与源泉,不应当在此出现断裂。只有历史地看问题,才能厘清文学理论在社会发展结构中的位置。非历史主义的结论往往会成为回击自身最有力的武器。这里,研究、梳理的只是文学理论研究热点背后隐藏着的关乎学科发展的几个全局性问题。要获得文学理论的良性发展,还须不断地对各种问题进行认真反思并加以及时深入地探讨。


第4版(大地·评论)
专栏:

草原秋色 梁冠山摄


第4版(大地·评论)
专栏:

《21大厦》:当代都市社会的人生画卷
张鹰
  周大新继其长篇力作《第二十幕》之后又创作出版了反映当代都市生活的长篇小说《21大厦》。如果说前者是以纵的线索展示了一个家族在整整一个世纪的人生沉浮和命运遭际,那么,《21大厦》则以横剖面的方式表现了因为各种各样的目的而来到“21大厦”的社会中的各色人等,从而活画出了一幅当代都市社会的世态人生相。
  《21大厦》所选取的叙述视角是极为独特的。在一座现代化的摩天大楼中来来往往的萍水相逢的人们原来是没有什么联系的,而要将他们统一到一个艺术世界中,也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而作者却通过一个农村来的保安的视角将原本缺乏内在联系的事物统摄到了一起。“保安的视角”在作品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一方面,作为一个从闭塞的农村来到都市社会的谋生者,他对都市有一种“隔”的心理状态,正是这种状态所产生的“陌生化”效果承担起作家对于陷入滚滚红尘之中的都市男女的鞭挞与批判;另一方面,作为一个急于要在都市寻找到生存出路的小农经济的背叛者,他的心理状态和那些与他的生活环境相距非常遥远的政客、大款以及梅苑等靠出卖色相而生存的都市男女有了心理上的一致性,“21大厦”楼顶那座欲飞的大鸟成为他们心中共同的图腾,也成为他们共同的渴望。正是这种审视者与被审视者既“隔”又“融”的心理状态为作品增添了无穷的机趣,在呈现作品整体艺术上的丰富性的同时也展现了作者对于都市社会的双重态度:一方面,作者揭示了都市社会在物欲侵蚀下道德的堕落与人性的沉沦,另一方面,作者对于都市社会的人生状态又表现出力图拯救者的无奈。作者的高妙之处在于,他不想像社会学家那样解剖社会,艺术地反映社会才是周大新作为一个作家的职责。对此,他有着清醒的认识,因而,无论是欲飞的大鸟的图腾所展示的象征,还是不时飘荡于作品中的魔幻色彩,都成为作家所驾轻就熟的艺术手法,也赋予了作品别一番神秘色彩。正是这种象征与魔幻相结合所造成的怪异色彩或者“陌生化效果”不但增强了作品本身的艺术韵致,也使《21大厦》与当前许多表现现实生活的作品拉开了距离。周大新将艺术笔触伸向当代人的心灵深处,将当下社会状态中人的生存状态和心理状态表现得淋漓尽致。这可以说真正抓住了社会的本质,并对这种本质进行了艺术的美学的展现。
  叙述视角的独特性不但赋予了作品特有的艺术韵致,也使得《21大厦》的结构更为精致。在这部作品中,作者就像是真的在建造一座现代化的大厦,其用笔的精致与细密处处都展现着独运的艺术匠心。与《第二十幕》的让所有人物带着其各种心理欲望来到社会历史的大舞台上尽情表演不同,《21大厦》则是将丰富的人生和历史都浓缩到这座大厦中;如果以戏剧结构做比喻,前者所用的是“开放式结构”,而后者所用的则是“锁闭式结构”。这种结构方式恰恰向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就是以极简练的笔墨画出一个人乃至数个人的灵魂;而且它们的活动空间全部限于一座大厦,统摄到一个保安的视角中。但作者并没有因此而将人生或由此而体现出的艺术意韵简单化,其人物仍然承载了丰富的社会和文化内涵。京剧演员魏奶奶的忏愧就包含了厚重的社会历史意韵,而这个人物却在这部作品中只占了很少的笔墨,甚至可以说是寥寥几笔。以简练的笔墨传达厚重的内涵也使得这部小说呈现出在当下的小说创作中所难得一见的空灵之气。从这种高超的技巧与驾驭才能上,我们可以看出周大新在艺术上的不断进步。


第4版(大地·评论)
专栏:

曲艺研究所成立十五周年
  中国艺术研究院建院五十周年暨曲艺研究所成立十五周年座谈会近日举行。曲艺研究产生于“五四”之后,刘半农、郑振铎等呼吁开辟俗文学研究阵地,搜集、整理了大批原始的民俗文艺资料。老一辈相声表演艺术家侯宝林参与了曲研所的筹建,多年来,曲研所致力于中国曲艺史论和现状的研究,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曲研所新任所长姜昆表示,要加强同国际有关组织、研究机构的合作,争取国内外曲艺事业从事、热爱者的支持,将曲研所办成艺术科研的重镇、艺术交流的平台和人才培养的基地。(木土)


第4版(大地·评论)
专栏:

军旅歌曲音乐电视大赛揭晓
  中央电视台“金玛格杯”第五届军旅歌曲音乐电视大赛近日揭晓。本届比赛把参赛范围由现役军人扩大到全体公民。
  参赛作品以新时期国防建设的新成就为主要表现对象,鲜活地反映了当代军人的精神风貌。《记忆中的你》、《壮士》、《歌儿飞》、《无私奉献》等十部作品获专业组金奖,十名歌手获“十佳新人奖”。大赛为促进军旅歌曲音乐电视作品的蓬勃发展,鼓励青年歌手脱颖而出发挥了积极作用。(文一)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