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1月2日人民日报 第12版

第12版(大地·文化纵横)
专栏:

  跨世纪的中国戏剧
  张庚
  二十世纪中国戏剧的存在呈现出这样一个过程:话剧,作为外来的一种戏剧形式不断地民族化;戏曲,作为传统的一类戏剧形式不断地现代化。这个过程是在艺术实践中,由认知到认定,并经不懈地探索的过程,是一个世纪以来几代戏剧人的共同追求。
  现代化在中国戏曲这一艺术门类之中的普遍体现以及中国本土话剧的出现,并由此而涌现出了一批优秀剧目和灿若繁星般的剧作家、戏剧表演艺术家及导演艺术家,这是二十世纪中国戏剧的骄傲!
  话剧的民族化与戏曲的现代化这个命题所包容的是:戏剧以中国人的审美标准和形式,表现现代生活与现代意识。随着时代的脚步,中国人的生活在飞速地变化,人们对主、客观世界的认知在不断地深入,思想意识、审美情趣随之不断提高。因之,我个人认为:“民族化”与“现代化”的命题,仍然是中国戏剧在新的世纪之中所要完成的,这个过程仍要继续下去。(附图片)


第12版(大地·文化纵横)
专栏:

  放眼新世纪晓光
  人生苦短。我们竟然成为走进新世纪,新千年的幸运人群。
  送旧迎新的不眠之夜,遥望天际的晓星残月,历史有悲歌亦有壮歌不绝于耳,有浅唱低吟萦绕在心头。一千年的烽火沧桑,一百年的荣辱兴衰,屈辱的烙印至今还灼烫人心。一千年的不屈不挠,一百年的前赴后继,前人留下的功勋与骄傲至今还激励着我们。
  张开情怀,迎接新世纪绚丽的曙色,迎接新世纪的第一缕阳光。让我们放声歌唱吧——歌唱生活,歌唱劳动,歌唱理想,歌唱爱情,歌唱时代,歌唱人生……用心去歌唱,声音才不会嘶哑。用心去歌唱,才能唱出酸甜苦辣,唱出喜怒哀乐,唱出一腔壮志,唱出万般豪情。
  白发的老人栽种绿荫,留下绵延不断的希望给子孙;黑发的后生走向世界,迎着八面来风抖擞精神。我们的共和国正是在一代又一代人的歌声中,走向繁荣,走向强盛。(附图片)


第12版(大地·文化纵横)
专栏:

  握别二十世纪!
  邓友梅
  中国人是在八国联军占领北京、丧权辱国、割地赔款、浴血洒泪、受辱含恨状态中进入二十世纪的!中华儿女就是不服这个软,不认这个输,一个接一个,一批接一批,一代接一代浴血苦战半个世纪,才在天安门上宣布“中国人站起来了!”又经过半个世纪摸爬滚打,到二十世纪末竟以经济建设成果,综合国力的提高引得世界瞩目,中国人终于挺起腰板,意气风发,在“从今走向繁荣富强”的歌声中跨进二十一世纪!
  如果说二十世纪是中国凤凰在血与火的洗礼中获得新生的世纪,我们没理由不相信二十一世纪,是它展翅翱翔,光彩焕发的世纪!光宗耀祖的世纪!(附图片)


第12版(大地·文化纵横)
专栏:

  探望新花枝
  臧克家
  “老去又逢新岁月,
  春来更有好花枝。”
  明代这位诗人的两句诗,打动了我的心,好似为我而作的。
  老人念旧,况逢佳节。忆风雨如晦的旧时代,充耳的无非是好听的口号,变幻的旗色,人民倒在地下,官僚乐在高处,有瓜分之危,国将不国。
  在共产党领导下,地覆天翻,这些痛心疾首的旧事,俱往矣;且看今朝:国力强大,屹立东方,百事兴旺,与日俱增。我抒情吟诗:“胜景贪看随日好,余年不计去时多。”冬天卷尾,我拭老眼,真心一颗,等待春来,探望更美更好的新花枝!(附图片)


第12版(大地·文化纵横)
专栏:

  世纪的告别
  陈忠实
  近来,记者们都热衷一个话题:当新的世纪到来时感受如何。在这种反复的问询中,我才切实地感觉到了一个新的世纪已经跷足可触,我们正处于一个告别和期待的兴奋之中。
  正在兴建和刚刚开通的高速公路,对于泥泞和坎坷的小路是一种告别;漂亮的绿树和如茵的草地,对于荒草和垃圾是一种告别;载人的宇宙飞船,对于火铳是告别;把纸屑果皮扔进垃圾箱,对于随意乱扔废物随地吐痰是一种告别;发自灵魂的颤音,对于新老“八股”腔调是一种告别;绷紧的牛仔服显示的优美曲线,对于古典的现代的辫子和裹脚布是一种告别;邓小平倡导的实事求是理论,对于自欺欺人的牛皮作风是一种告别……
  告别的仪式发生在当代中国的每日每时,发生在城市和乡村,发生在内地和边疆,发生在古老的长安和新兴的西安。
  告别的祭礼发生在当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和心灵世界里,老人和年轻人都在进行着各自的告别。告别痛苦,期待欢乐;告别枷锁,期待舞蹈;告别腐朽,期待新生;告别龌龊和屈辱,期待明朗和舒展;告别虚伪,期待真实;告别愚昧和愚蠢,期待清醒和智慧……
  告别是精神和心灵的剥离。
  完成一次剥离就完成了一次弃旧图新的过程。剥离是旧的心理秩序被打乱、新的心理秩序重新构建的过程。人的心理秩序决定人的精神世界,而人的价值观道德观又网织着心理秩序;新的观念首先冲击的是旧的观念,也就冲击扰乱旧的心理秩序,重构新的精神世界。这个过程恰如剥离,完成一次就轻松一次,就新生一回,就跃上一个新的心灵境地。剥离无疑是一个痛苦的过程,经受了这个痛苦完成了这个过程,也就挣脱了心灵的枷锁,获得一次精神的解放和自由;经受不住这个痛苦就可能捂死在旧的秩序的罗网里。剥离不会是一次性完成的,有如蚕之蜕皮,一次又一次地剥离的完成,一个民族的精神体魄也就逐步得以复兴复壮了。
  2000年12月31日的最后一秒,我和我的民族站在一个新的世纪的临界线上,做一次世纪的告别,聆听新的世纪的第一响钟声,迎接第一个黎明,想来真是千载难逢。(附图片)


第12版(大地·文化纵横)
专栏:

  脚踏实地
  白淑湘
  新世纪到来了,我十分感慨,想法很多。
  我想起了1958年,当时是为了庆祝党的生日,周恩来总理十分希望我们北京舞蹈学校(北京舞蹈学院的前身)能够把象征着西方艺术的芭蕾舞搬上中国的舞台。在那个时候,《天鹅湖》这部宏大而精美的经典之作对我们来讲十分陌生,而且时间也很是紧张。但我们凭着一股子单纯的执著与热情,坚信“外国人能做到的,我们中国人也能做到”。短短几个月,没日没夜地排练磨合,琢磨剧情,理解人物。汗水泪水流在一起,脚尖痛得睡不着觉。终于6月30日,我们在天桥剧场成功地演出了中国第一场芭蕾舞剧《天鹅湖》,台下的周恩来、陈毅、茅盾等同志都非常满意与兴奋。总理走上台来,亲切慰问我们……
  那晚的演出依然历历在目,而时间已匆匆过去几十个年头了。我始终希望自己保持一颗平常心,总是审视自己走过的路,要求自己多想想,多听听,多看看。
  现在,新世纪的太阳升起了。这一时刻,我首先想到的是四个字:脚踏实地。对自己、对艺术、对生活,都要有着踏实的态度,学习再学习,钻研再钻研,沿着自己的路走下去,因为艺术是无止境的,需要的就是我们一步一个脚印地去做。(附图片)


第12版(大地·文化纵横)
专栏:

  芬芳誓言
  王晓棠
  不寻常的岁尾,搦管自思:二十世纪过得怎样?二十世纪过得很充实,越到世纪之尾越充实,因为已做好了喜迎2001年的准备。
  在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的关怀下,中国电影家协会于2000年秋拍完了一部反映海峡两岸亲情的新影片《芬芳誓言》。这部影片得到了社会各界和众多台湾朋友的热烈支持,作为编导,我很是感动。
  影片里有的角色由台湾友人出演。在开机仪式上,从各地赶来祝贺的台湾朋友都发表了情意深长的讲话。一位长者在讲话中热泪盈眶地说:我们终于盼来了一部海峡两岸都会喜欢的影片!
  影片拍到尾声时,有一个场面需要很多台胞参加。在我们的邀请下,一些朋友再次放下手上的生意,专程从台湾赶过来参加拍摄。这个场面拍了四十多个小时——两天两夜,十分辛苦,而他们始终精神饱满。当拍到大家发自内心呼唤“海内外中华民族儿女团结起来,共创二十一世纪”的镜头时,所有参加拍摄的人都被这种壮怀激烈的豪情所打动,振奋不已。
  影片《芬芳誓言》是献给跨越世纪的海内外亲人的一件礼物。值此吉日良辰,谨向海内外朋友致意:愿家和万事兴,国家昌盛,海峡两岸人民早日团圆。(附图片)


第12版(大地·文化纵横)
专栏:

  希望
  王安忆
  希望我们在下个世纪能够节约地生活,因为上个世纪我们已经消耗得太多。我们要一寸一寸地耕耘土地,一粒一粒地播下种子,再颗粒归仓。我们要用清洁的、葫芦瓜做成的瓢,一瓢一瓢地舀水,小心别脏了河流。我们要一棵一棵地种下树木,补充日益稀薄的氧气。我们要一个字一个字地学习,千万不要浪费前人的苦思冥想,也要让他们的果实颗粒归仓。我们还要一个字一个字地,好好地写,不要糟蹋文字,每一个字都得来不易,包含着几千年的劳动,要将它们用在有益的地方。再有,我们要一日一日地,认真地生活和体会,获取深刻的经验,而不是一堆表面的印象。我们更要一个人一个人,诚恳地相处,积起天长地久的情感。经我们手消耗的东西,都要经我们手补上,让贫瘠的我们再富足起来。(附图片)


第12版(大地·文化纵横)
专栏:

  少浮躁多创作
  赵季平
  回顾过去的一年,是我最忙碌的一年。如果说人也和果树一样有“大年”和“小年”之说,那么2000年就是我音乐创作上的一个“大年”。我愿用这“大年”的创作丰收为新世纪的到来献上自己一份小小的礼物。
  2000年上半年,我为一台舞剧《大漠孤烟直》创作了音乐,这是我和台湾新古典舞团和台北市立国乐团的一次合作。这台舞剧于5月13日在台北首演。6月份我创作的交响音画《太阳岛》、交响叙事曲《霸王别姬》由柏林爱乐交响乐团在一年一度的“森林音乐会”上演出。我有幸应邀到了音乐会现场,并被指挥请上台和现场两万多热情观众见面。2000年7月份我带着新创作的室内乐作品《关山月——丝绸之路印象》,来到美国。这部新作品被大提琴家马友友选中,并在美国成功首演。
  2000年下半年我一直在为中央电视台新版电视连续剧《笑傲江湖》的音乐创作而紧张工作着,预计《笑傲江湖》将于新世纪的春天和观众见面。我希望广大观众能喜欢这部戏,当然更希望大家能喜欢戏里的歌曲和配乐。
  面对新的世纪,我仍将保持一种沉静的心态,少浮躁,多思考,努力创作,勤奋耕耘,为繁荣祖国的音乐创作而努力,为中国的音乐走向世界,让世界更多地了解中国音乐文化而努力。(附图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