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11月9日人民日报 第11版

第11版(国际副刊)
专栏:

为中国喝彩的美国记者
本报记者张勇
  特立独行著文章
  套用个时髦的词儿,盖·特立斯是美国记者中很“另类”的一个。他曾是《纽约时报》的名记者,被称为上世纪60年代“新新闻主义”的开山者之一,又是走红美国文坛的纪实文学作家,但他确实与印象中的美国记者大不一样。
  美国记者是不修边幅的,显得粗犷、随意。特立斯却总是穿着剪裁合体、手工缝制的西装,举止优雅。他认为,记者的着装是个严肃的问题,“你不一定像我穿得这样好,但你总得让人家感到被你采访是值得的吧”。
  美国记者是热衷追逐“坏消息”的,信奉“坏消息才是好消息”。特立斯对此不苟同:“美国媒体让我最不喜欢的是负面报道太多”;新闻工作是一种“奉献”,记者需要具有良好的修养,为社会提供有教益的作品。
  美国记者是崇尚科技领先的,各种新设备受到追捧。特立斯不以为然:“我不用录音机,不用电脑,不用打字机,只用铅笔。虽然写得慢,但是写得好。”说着,他脱下西装,拎在手里抖了一下:“就像这件手工缝制的衣服。”
  那件衣服的牌子上,印着特立斯叔叔的名字。按照特立斯的说法,他干上新闻这一行,与他出身裁缝世家有很大关系。他父亲17岁时从意大利移民美国,靠家传的裁缝手艺为生。“事实上,当记者与当裁缝有相通之处,”特立斯说:其一,二者都能与权贵打交道,“当记者有机会接触市长、总统,当裁缝也是这样。我在巴黎的叔叔曾为戴高乐将军做衣服,我的祖先还为拿破仑的亲戚服务过”;其二,记者和裁缝都要有很强的观察力,必须对自己的工作对象有细致周详的了解。特立斯感到自豪的是,他父亲只做手工高档服装,他继承了这一风格,“一针一针地”写文章。
  作为移民的后代,特立斯天生有一双好奇的眼睛,具备当记者的潜质。上中学时,他就为一家地方报纸写了数百篇专栏文章。大学毕业后,他进入《纽约时报》,干得相当出色。他挖掘新闻有自己的一套:当你把录音机伸到别人嘴边,往往得不到真实的答案。于是,他就“在大街上四处溜达,听人们谈论些什么”。在他看来,新闻是一种“闲逛的艺术”。这与我们中国记者“跑新闻”的说法有些类似。
  1961年,特立斯出版了第一本书《纽约——一个意外收获的旅行》,获得巨大成功。此后,他转行做了职业作家,“写自己想写的东西”。他“不遗余力地进行调查研究”,以“完美的文学式新闻”记录“真人的故事”,迄今已出版8部纪实文学作品,销量都居美国畅销书排行榜前列,还被翻译成多种文字,在几十个国家出版发行。由于他在新闻和文学上的突出贡献,他今年被聘为普利策新闻奖的评委。这对一名记者来说是莫大的荣誉。
  别具慧眼看中国
  特立斯与中国的第一次亲密接触发生在1999年。是年7月,他通过电视收看了中美女子足球队争夺世界杯的决赛。这是一场势均力敌的角逐,双方拼得很艰苦,不得不以点球决胜负。结果,中国队13号刘英一脚射失,导致美国队胜出。特立斯知道,中国上下对这场球非常关注,十分想赢,因为美国飞机3个月前轰炸了中国驻南使馆。那位姑娘回国后会受到什么样的对待?她将如何战胜失望和困窘呢?特立斯产生了创作灵感:这是了解中国的独特切入点。于是,他带着下一部书的构思来到了中国。
  年近七旬的特立斯原打算停留两周,实际上一呆就是5个多月。起初,他因不被理解而受到冷遇,但他表现出非凡的执着:追随刘英从北京到上海,从上海到广州……联赛踢到哪里,他就跟到哪里,为刘英呐喊助威。他后来甚至跑到悉尼奥运会上为中国加油喝彩。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上至体育总局的官员,下至女足队员,许多人被他的不懈努力所感动,成了他的好朋友。在此期间,特立斯被正在发生巨变的中国深深吸引,“对中国的爱慕之情越发强烈起来”。他在文章中写道:“我高兴地看到,刘英得到队友和全国同胞的极大支持。江泽民主席在庆祝中国女足从美国归来的国宴上,亲自对她表示欢迎。我相信,她代表着今日的新中国,能够战胜挫折,从最初的失败中站起来,重新战斗,并在将来的成就中自豪地崛起。这就是我喜欢中国的原因。”
  不久前,特立斯4部著作的中译本在北京面世时,他再次来到中国访问,并受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之邀与中国记者进行交流。他说,中国记者生活在国家迅速取得进步的时代,是无比幸运的,“你们有那么多东西可以写,可以向世界炫耀”。这两年,特立斯已对中国有了比较深入的了解。他认为,“中国人民是友好和自尊的,他们战胜了几个世纪的压迫和艰难,依旧巍然屹立,公正待人”,而“美国媒体关于中国的报道是偏颇的”。目前,他正在写一本有关刘英和中国的书。特立斯说,这部700多页的著作已完成大半,是他期望值最高的作品。
  看着热情洋溢、妙语连珠的特立斯,我脑海里闪过另一位美国记者的名字:斯诺。我不知道能否把他们相提并论,但他们至少在观察和报道中国时,是有相似之处的。真诚地期待特立斯写出新世纪的“红星照耀着中国”,让世界更多地了解中国的真实面貌。(附图片)


第11版(国际副刊)
专栏:域外散记

走进亚马孙
管彦忠
  在委内瑞拉工作期间,总想到南部的亚马孙州去看看。在离开这个国家的前夕,笔者实现了这一愿望。
  我们乘坐的飞机降落在阿亚库乔港国际机场。走出舱门,一股热浪扑面而来,地面温度达到34摄氏度。汽车在丘陵地区的公路上奔驰了20公里,一路不见人烟,再经过一段土石路,便到达我们下榻的卡图拉马旅游营地。
  营地内是一座座长方形和圆形的房舍,顶上盖着棕榈叶,很有特色。这里的工作人员都是印第安人。他们的皮肤呈棕色,个子不高,纯朴热情,说话时总是面带微笑。
  雨后的下午,我们到原始林区访问了科罗莫托印第安村。它位于公路的一侧,四周青山环抱,一排排平房建在起伏不平的山坡上,掩映在绿树丛中。我们没有见到酋长,村民选的“委员”、五十开外的洛佩斯在家里热情接待我们。他说,这个村有502户印第安农民,60年代后在政府的鼓励和帮助下,陆续迁出深山老林,开始与现代文明社会相结合。
  这里的印第安人主要从事农业和手工业。洛佩斯有半公顷地,种植玉米、芋头、木薯和辣椒等,产品大部分自己消费,剩下的拿到市场上出售。他们制作的手工艺品主要是木雕和编织品,卖给游客。
  洛佩斯家的住房有60平方米,四室一厅,水泥地面,屋顶用的是瓦楞板。房间门没有装门板,有两间挂着布帘,睡觉用的是吊床,白天收起来挂在墙上。厕所和厨房在另外的棚子里,做饭用木柴烧火。洛佩斯的妻子几年前去世了,他有4个男孩和1个女孩。两个大儿子在阿亚库乔港上公立中学,两个小儿子在村里上小学,女儿辍学在家,帮做家务活。小客厅里,几把不同式样的旧木椅和一台小彩电是仅有的摆设。他家没有自行车,进城办事坐公共汽车。
  洛佩斯说,他们还保留着自己的语言和传统习俗。这个部族一年有几个节日,届时大家穿上民族服装,载歌载舞,为神灵祈祷,求雨和祝愿有一个好收成。洛佩斯展示了他用当地一种含橡胶的树皮加工后做成的短裤。它的纤维很结实,被染成桔红色。
  我们乘小船游览了奥里诺科河,驾船的是27岁的印第安小伙米格尔。河面宽达千米,两岸是茂密的原始森林。很多河段水面平静如镜,阳光下可见蓝天、白云和绿树的倒影,美不胜收。倒在河边的枯树干上,不时见到一些乌龟在晒太阳,小船靠近时便“扑通”跳进水里。米格尔说,奥里诺科河里鱼很多,他们曾捕到过150公斤的大鱼。
  小船靠岸。30多岁的奥兰多和船工米格尔带领我们进入原始森林。走过一段黑色的花岗岩斜坡后,我们踏上落满树叶和高低不平的“羊肠小道”,树枝时常挡住去路,必须用力拉开才能向前,同时还得与多得数不清的蚊子“搏斗”。树木高大,有的大树就长在巨石之上,显示出顽强的生命力。林间花草颇多,不乏植物园里才能见到的珍贵植物和花卉。浓荫蔽日,空气闷热潮湿,不多久我们就汗流浃背了。奥兰多说,政府重视保护原始森林,印第安人也希望保护好他们的家园。农民盖房用的木料必须经过村社批准才可以砍伐,对开荒种地也有限制。
  事也凑巧,在返程中我们与亚马孙州州长里沃利奥同机。他介绍说,亚马孙州的面积有18万平方公里,占国土的1/5,但是人口只有13.5万,占全国人口的0.5%多。全州人口2/3是印第安人,是全国印第安人最多的州,分为16个部族,八成以上住在农村。政府已帮助六七个印第安部族整理出自己的文字,有利于保持他们的传统文化。
  里沃利奥本人是巴雷部族的印第安人,当过记者,现在是全国印第安人运动的领导人之一。这位身材魁梧的州长自豪地说,委内瑞拉新宪法中确定了印第安人的政治地位,国会有3名印第安人议员。现在大多数印第安人已经迁出原始森林,建立了新的定居点。他说,亚马孙州的印第安人正逐步走向现代文明社会,但他们的总体发展水平还很低,他们的生存条件需要进一步改善。


第11版(国际副刊)
专栏:旅人心语

乌鸦歌
杨叙
  乌鸦不是我们中国人喜欢的鸟。要是有一只乌鸦在头顶呱呱乱叫,喜气洋洋的人会败了兴致,一肚子心事的人会愁上加愁。幸亏北京的乌鸦不多。
  到巴基斯坦住下来,我不由吓了一跳,这里的乌鸦不胜其多,它们黑得不像天下别的乌鸦那么彻底,脖子处有一圈铅灰色,仿佛一袭黑衣上额外披了一条围脖。巴基斯坦人对乌鸦不但没有偏见,甚至还有些偏爱,在他们心目中,乌鸦是吉祥鸟。我暗自感叹大自然的造化,在哥本哈根最常见的鸟是海鸥和天鹅,它们纤尘不染,在海面上浮游、飞翔;在我的家乡最常见的鸟是麻雀,那些小家伙们整日价在窗前唧唧喳喳叫个不停;而在伊斯兰堡乌鸦竟然成了空中霸王,这莫非就是“良禽择木而栖”?
  乌鸦所制造的场景和氛围真的是动人心魄的。秋日里,我常常站在院子里,看一株株树木已然失去了往日的颜色,憔悴的树叶一息尚存地紧紧抓住枝条不放,凉风吹来,总有一些牺牲者在风中飞舞起来,又哀怨地落在泥泞的土地上。这时乌鸦就出现了,它们在凄冷的风中抖动着翅膀,在粗大干枯的树干上昂然伫立着,在纷纷扬扬的落叶中飞翔盘绕,让人无法不想起马致远的《天净沙》:枯藤老树昏鸦……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那次去伊斯兰堡市中心的圆顶市场买菜,几个缠着白色头巾的男人正在喂乌鸦,他们把杀鸡宰鱼所剩的下水大盆大盆地泼在地上,霎时间,成群的乌鸦铺天盖地而来,无数黑色的翅膀此起彼伏地翻飞着,时而覆盖了地面,时而遮没了天空,十来只不甘寂寞的野猫夹在乌鸦的队伍中匍匐着身子争抢食物。落叶萧萧,下午的阳光惨淡地照在斑驳的泥墙上,乌鸦沙哑的叫声和野猫泛着萤萤绿光的眼睛交织在一起。我被眼前的景象震慑了,透过车窗注视着,许久许久没有打开车门。
  不过,大约许多人都有这种感受:一个初次见面的人,你可能觉得他其貌不扬,甚至很丑,但时间久了,他的厚道、善良会感动你,那时再看,他的一颦一笑便都有了新的意义。我对乌鸦的认识便大抵如此。
  乌鸦爱孩子。像世上所有的妈妈一样,乌鸦对自己的宝宝视如掌上明珠。有例为证,春色迷离暖风熏人之时,同事赵先生漫步庭院,欣欣然不知左近枝头上乌鸦方得贵子,不幸误入禁区,惨遭乌鸦突然袭击,额头被尖喙啄破出血,分头被黑羽拂乱弄脏,不得不落荒而逃。
  乌鸦讲义气。乌鸦之间同声同气,同心同德,是肯为朋友两肋插刀的,不像人类中有的人那样,对同类的受难袖手旁观、幸灾乐祸甚至落井下石。亦有例为证,某日,毛头青年小钱打扫庭除,忽见一乌鸦埋头池旁饮水,一时兴起,抡起笤帚打去,乌鸦落入水中呛咳而死。片刻之后,赶赴现场的乌鸦数以百计,其羽恢恢状如乌云,其鸣嘈嘈不绝于耳,大有不报此仇不罢甘休之势。小钱闭门三日不敢出。
  乌鸦至纯至孝。古来痴心父母多,孝顺儿孙谁见了?但是乌鸦不,乌鸦懂得反哺。有诗为证:“乌鸦乌鸦对我叫,乌鸦真真孝。乌鸦老了不能飞,对着小鸦啼。小鸦朝朝打食归,打食归来先喂母。‘母亲从前喂过我!’”这是旧时孩子摇着拨浪鼓,拍着小手常唱的《乌鸦歌》。要知道,不是每一个比乌鸦高级的动物都能记得“母亲从前喂过我”的。
  难怪巴基斯坦人爱乌鸦,它的确属于“我很丑,但我很温柔”那一类。孔子云: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貌取人,失之子羽。我们既然知道不能以貌取人的道理,又何必以貌取鸟呢?


第11版(国际副刊)
专栏:

巴西第二次世界大战阵亡者纪念碑
  1944年7月,巴西派出一支由2.5万人组成的远征军赴意大利参加反法西斯战争。为了纪念在战争中牺牲的烈士,巴西政府在里约热内卢市中心的海滨广场上修建了这座纪念碑。纪念碑的形状为Ⅱ,旁边雕塑为陆海空三军战士。
  本报记者于宁摄


第11版(国际副刊)
专栏:异国风情

在泰国看大象
王忠范
  大象,被泰国人视为国宝,是他们最忠实的朋友。
  自古以来,大象在泰国人的心中就是胜利、昌盛、吉祥的象征。早在大城王朝时期,在一次泰缅之战中,数百头大象载人上阵冲杀,头拱脚踢,很快打败缅军,成为泰国历史上辉煌的一页。后来泰国人热爱大象,崇敬大象,虔诚地修筑象战纪念塔,举办别具特色的大象节,搞人与大象的仿古游行,其内容丰富多彩,好像在弘扬和创造一种精神。
  聪明能干的大象不但在生产和生活中发挥作用,而且在兴盛的旅游业里扮演重要角色。它们的精彩表演,给游人带来乐趣和享受。
  东芭乐园的大象表演是名扬四海的。这里远离曼谷,是座公园式的游乐场。周围青山连绵,河溪纵横,园中的酒楼、商场、宾馆、展厅等建筑坐落在各种营造的景致里。东芭乐园的主人是华裔黄谅的后代,所以到处可见我国江南园林之特色,让人感到亲切。大象表演场是露天的,十分宽敞,掩映在流绿淌翠的林木之间。我们随人群涌入看台,刚一落座,就见大象三三两两地走来走去,像巡视,似散步,优哉游哉。不少人拿出香蕉送过去,大象有礼貌地收下,吞吃以后,仰头用吼叫声致谢,那颇通人性的样子有趣极了。
  表演开始了,十几头大象在训练师的指挥下,披红挂绿,列队出场。它们击鼓敲锣,步履舒缓,有气势,有节奏,有韵味,真像文艺演出的开场。大象或组队造型,或双双对舞,或劲蹄挺立,或鼻卷活人,细腻、惊险、灵活、乖巧,使人时而紧张凝神,时而捧腹大笑,看得如醉如痴。表演中间,工作人员在场地当中摆上一块块地毯褥垫,让游人仰卧或前趴在上面接受大象的跨越,说这样与大象接触是吉利的。而大象每跨越一个人时,便用它粗壮得能踩死人的脚掌进行轻轻的按摩,女人按胸部,男人按臀部,姿势优美,不时引起满场大笑。温顺而听话的大象,似懂手势和人语,着实可爱。
  导游李小姐告诉我们,大象还会与人拔河,踢足球,可惜这天没安排这两项节目,让我们有些遗憾。表演结束时,我们争抢着与大象合影,并给大象20泰铢的小费,大象便用鼻子把小费送进主人的兜子里,显得训练有素,配合默契。(附图片)
下图为大象表演时的场景。王京摄
  


第11版(国际副刊)
专栏:中学生看世界

童心初识以色列
天津市二十一中龚雪竹
  编者的话:今年盛夏,受中国人民对外友协委托,天津市人民对外友好协会组织了中国高中生夏令营以色列之行活动。短短8天的友好交往,使中国孩子对这个遥远的国度和它热情好客的人民留下了美好的印象。他们将感受化作一篇篇清新、活泼的文字,以中学生的视角和思考去解读他们初次踏足的土地。我们将选择几篇陆续刊登在新推出的《中学生看世界》栏目里,并欢迎更多有此经历的青年学生向该栏目投稿,将中国青少年眼中的世界告诉大家。
  抵达特拉维夫时已是晚上10时。一下飞机,我们就被接到佩塔提克瓦市与当地青年联欢。老远就听到激烈的音乐和人们兴奋的尖叫,年轻人举着火把向我们跑来,把我们拉进会场,围着我们跳舞。大部分的当地女生穿着比基尼。他们跳得那么热烈奔放,每一个人都显得很自信。
  组织者阿里亚开始把我们一一介绍给大家,他用典型的老外汉语说道:“你—好—!”“很—高—兴—见—到—你!”在场的所有人都激动起来,我们也学着他们的语调,大声地喊着:“你—好—!”“很—高—兴—见—到—你!”他念我们名字时生硬的发音,连我们自己听起来都很吃力。每一个停顿过后,在场的人都发出热烈的欢呼声。有些人干脆跳进旁边的游泳池里,溅起的水花被灯光辉映得五彩斑斓。透过闪烁的灯光、水花和火花,看着他们那无比欢快的面孔,我们被感染了。晚会达到了高潮,我们一起疯狂,手拉手跳着,唱着,无比的放松。我们被他们的激情和友好震撼,觉得一切是那么的亲切和自然。
  第二天的节目之一是参观当地幼儿园。小朋友们已做好迎接我们的准备。他们在操场中很自然地聚拢在一起,席地而坐。当我们踏进操场,每一位小朋友都以最大的声音、最高的热情喊着:“WelcometoIsrael(欢迎到以色列来)!”这发自内心的不整齐的欢呼比齐声高喊更有震撼力。孩子们唱着儿歌,没有统一的动作和队形,有的坐着,有的站着,还有的跳着,但每个人都想使自己成为最引人注目的主角。当听到我们要同他们合影时,立刻有一大帮小朋友簇拥着过来,抢着在镜头前留下最灿烂的笑容和最精彩的姿势。
  以色列是个很美的国家,在以色列的每一刻都让我觉得亲切。总有陌生的人热情地向我们打招呼,有时他们会问:“日本人?”“不,不,中国,我们来自中国!”紧接着,他们热烈地拍手,“哦!中国,中国朋友!我们是朋友!”他们亲切地拍着我们的肩膀,那是感情的自然流露。


第11版(国际副刊)
专栏:国外剪影

日本人口增长慢
老龄化问题严重
  日本总务省日前公布的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日本人口在1995年至2000年期间增长了1.1%,创二战后日本5年间人口增长率的最低纪录。
  在2000年进行的此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日本总人口为1.269亿人,占世界人口的2.1%,在各国中排在第九位。日本人口中男性为6211万人,女性为6481万人。
  调查表明,65岁以上的老年人为2200万人,在总人口中占17.3%,比5年前增加了2.8个百分点;而14岁以下的少年儿童为1847万人,在总人口中占14.6%,比5年前减少了1.3个百分点。这是自1920年日本实施人口普查以来老年人口首次超过少年儿童人口,表明日本老龄化问题日趋严重。
  调查结果还显示,日本的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340人,在世界各国中排在第四位。日本国内有131.5万外国人,这是二战后外国人口所占比例首次超过1%。
  (据新华社)


第11版(国际副刊)
专栏:色彩与生活

色彩分析春季篇
刘芳
  “闻香识女人”,凭色彩也能判断人。
  四季色彩理论在欧美几乎家喻户晓。它通过对人的皮肤属性等自然色素的判断,可以帮你找到属于自己皮肤属性的季型,从而化解人们在选择服饰时的苦恼。让我们从春季型人的色彩说起。
  春季色彩属鲜艳、透明、带有黄色调的暖色系群。它宛若春天郊外的小溪,淙淙流过新生的花朵与嫩草旁,给人以一片洁净、鲜活的印象。
  春季型的人拥有一双活泼明亮的浅褐色眼睛,毛发整体颜色偏棕黄色。皮肤较为白皙,脸颊呈现桃粉色,总是给人红扑扑的感觉。在挪威、瑞典、丹麦等北欧国家中属于春季型的人较多,亚洲人中有粉白色皮肤的人也多属于春季型。
  当了解了你的皮肤属性后,就可以选择合适的颜色来“搭配”自己的“脸色”。
  春季型人适宜的用色:鲜嫩、亮泽的黄绿色和苹果绿色、橘色、珊瑚粉、杏桃色和杏色,浅而柔和的棕褐色系如浅棕色、骆驼黄、金褐色及象牙白色、奶白色等,这些颜色会使春天型人散发出一股欢乐明亮的韵味。
  春季色彩虽然鲜艳,但浓度却不宜过高,切忌不要让那些厚重的颜色遮住你的光芒,如黑色、藏蓝等。因为这些颜色无法与你的皮肤属性相契合,用后易使肌肤黯淡失色,脸色发黄、发黑以及脸上的斑斑点点会不客气地“爬”出来,看起来会比平常疲倦。
  春季型人的穿着搭配应是在同色系中的对比搭配,在气氛活跃的场合也可以做强烈的对比搭配。例如:苹果绿与橙色搭配,水蓝色与黄色搭配等。
  配饰对于整体形象的塑造,具有画龙点睛、衬托韵味的功效。春季型人首饰的选择应为:黄钻;珊瑚粉色、色泽温润的珍珠;色泽清澈的黄、绿宝石;琥珀;象牙和明度高的14K、18K的饰品。
  “穿对衣服,彰显气质”。找出适合自己的色彩是一个人建立形象的基础。它不是去改变一个人,而是让人回归真正的自我,借适当的色彩,点燃你的“光芒”。下期我们将介绍四季中冷色系的夏季篇。(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