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11月6日人民日报 第9版

第9版(理论)
专栏:爱国主义与公民道德建设论坛

爱国主义:公民道德的基本规范
  上海市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
  编者的话:中共中央印发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深刻阐述了新形势下加强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意义、指导思想、方针原则、主要内容和方式方法。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纲要》,引导人们牢固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全社会大力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本报从今天开始开辟“爱国主义与公民道德建设论坛”专栏,陆续刊发有关文章。
  中共中央印发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明确指出:“要引导人们发扬爱国主义精神,提高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以热爱祖国、报效人民为最大光荣,以损害祖国利益、民族尊严为最大耻辱。”爱国主义作为公民道德建设的基本要求和基本规范,在新形势下已经成为提高公民道德水平和民族素质的重要的价值载体和精神动力。正确认识爱国主义对于提高公民道德水平和民族素质的意义与作用,是一个关系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理论和实践的重要课题。
  爱国主义是公民的基本价值认同
  爱国主义在公民道德体系中的意义与作用,从根本上说取决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求。在实行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的历史条件下,我国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特别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和网络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社会生活的多样性还会不断增强。然而,不管社会生活多样性的趋势如何发展,作为一种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爱国主义始终是维系我国各民族群众的自尊心、归宿感、责任感的基本价值认同。正如邓小平所说,凡是中华儿女,不管穿什么服装,不管是什么立场,起码都有中华民族的自豪感。在整个公民道德规范体系中,爱国主义之所以成为公民道德基本规范,是由多方面因素决定的。
  从道德观念的自身规定性看,道德是由于认识到自然规律和社会责任而形成的一种行为必然性和自觉性。作为一种公民道德基本规范,爱国主义则是由公民的一系列社会责任意识升华而成的一种行为必然性和自觉性。强调爱国主义道德教育要从小抓起,就是因为爱国主义的责任感,要从对家庭成员的责任感的培育开始,并逐步扩展到对邻居、同学、老师的责任感,直至扩展到对社会、民族和国家的责任感。个体的生存发展离不开家庭、社会、民族、国家的生存发展,个体生命的意义仅仅存在于对于家庭、社会、民族、国家的生存发展所作出的奉献。人们只有从内心真正认识到这一规律、自觉认同这种责任,并且愿意付诸行动,这才是真正的爱国主义思想和崇高的爱国主义道德境界。
  从公民道德体系的内在结构看,爱国主义是与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相联系的,并且是贯穿于家庭、社会、职业的公民责任意识中的共同的价值取向。爱国主义与集体主义相联系,主要体现在每一个中华儿女为了民族和国家的整体利益,愿意奉献个人的一切,其中包括个体利益甚至整个生命。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相联系,主要体现在爱国主义不是抽象的,在当代中国,爱祖国就要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事业。只有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振兴中华民族,实现现代化。社会主义就是一种实践着的爱国主义,爱祖国是与爱社会主义内在统一的。爱国主义与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相联系,主要体现在对祖国的责任感上,同时它还必须具体落实到对社会、本职工作和家庭的责任感上。同样地,爱祖国的美德还必须具体落实到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上。换句话说,公民责任意识中的共同价值取向和最高风范就是爱国主义。
  从爱国主义在公民道德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看,爱国主义是公民道德建设的基本要求之一。在公民道德中,最重要的美德就是理解、合作、团结。这是与慈善、关怀、主动关心、博爱、友谊、友爱相联系的一种重要的基本价值,其核心是愿意帮助他人。每临重大而危急的关头,我们这个民族总能表现出高度的无私关怀精神,表现出强大的凝聚力和生命力,这就是爱国主义精神的体现。
  实践表明,爱国主义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爱国主义具有极大的感召力和凝聚力,加强爱国主义教育,要贯穿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整个过程。爱国主义是各民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是民族、国家自强不息的强大凝聚力和生命力的根本体现,我国现代化建设不管发展到什么阶段,爱国主义始终是凝聚人民、团结群众的重要思想基础,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强大精神动力。
  民族凝聚力已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
  在先进文化的前进发展中,人们越来越认识到,爱国主义已经成为民族凝聚力的一种日益重要的精神资源,而民族凝聚力又越来越成为衡量综合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正如《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指出的,爱国主义历来是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在当代中国,爱国主义同社会主义有机地统一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是鼓舞全国人民实现民族振兴的强大动力。
  爱国主义是一个历史范畴,它在不同历史阶段具有不同的具体内容。爱国主义作为一种体现人民群众对自己祖国深厚感情的崇高精神,是同历史发展的具体阶段和具体内容相联系的,是同维护国家独立和人民的根本利益相联系的。中国近代史昭示我们,要改变贫弱受欺、落后挨打的历史命运,就必须奋起抗争,奋发图强。从列强侵略中国的那一天起,中国人民就举起了团结御侮、救亡图存的爱国主义旗帜。江泽民同志指出,中华民族历来具有酷爱自由、追求进步,维护民族尊严、国家主权的光荣传统。对外来侵略者无比痛恨、对卖国求荣的民族败类无比鄙视、对爱国的仁人志士无比崇敬,这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民族性格。越是外敌入侵、民族生存发展受到威胁的危急关头,爱国主义就越加显示出强大的力量。中华民族宝贵的民族性格,中华民族爱憎分明的荣辱观、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是中华民族的历史积淀和爱国情感的精神升华。这种悠久的爱国主义传统、民族团结的精神,鼓舞一切爱国者,万众一心、坚韧不拔地为民族解放、民族振兴而奋斗,为维护民族尊严、国家主权而奋斗,从而谱写出一部又一部爱国主义的壮丽史诗。
  历史赋予爱国主义以鲜明的时代特征。人类历史行进到二十世纪与二十一世纪之交的前夕,邓小平从维护祖国和全民族的根本利益考虑,尊重历史和现实,以伟大的政治家、战略家的远见卓识,提出“一国两制”的创造性构想,为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指明了正确道路。1982年9月在谈到对香港问题的基本立场时,他明确表示,关于主权问题,中国在这个问题上没有回旋余地。坦率地讲,主权问题不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他认为,如果1997年不收回对香港的主权,就意味着中国政府是晚清政府,中国领导人就是李鸿章!他为实现祖国统一的信念坚定不移。1984年6月,邓小平在谈到“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设想时重申,“实现国家统一是民族的愿望,一百年不统一,一千年也要统一的。”当美国记者问到台湾有什么必要同大陆统一时,邓小平毫不含糊地回答,“这首先是个民族问题,民族的感情问题”。他说,凡是中华民族子孙都希望中国能够统一,分裂状况是违背民族意志的。并且,只要台湾不同大陆统一,台湾作为中国领土的地位是没有保障的,不知道哪一天又被别人拿去了。这里,邓小平的爱国主义思想已经提高到实现祖国统一大业、振兴中华民族的高度。
  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的竞争实质上是综合国力的竞争,集中表现为经济实力、军事实力和民族凝聚力的竞争。我们的祖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五千多年来,中华民族在这块土地上劳动和生活,各族人民相互团结,相互学习,用自己的劳动和智慧共同开发了祖国的大好河山,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涌现出许多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科学家、文学家和艺术家。中华文明不仅对东方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为整个人类文明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今天,我们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传统,必须认识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是一项宏伟而艰巨的事业,需要把整个民族的精神振奋起来,把全国各方面的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于没有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有没有高昂的民族精神,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强弱的一个重要尺度。现阶段我们讲爱国就是要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共产党的领导,把个人的理想和事业融入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中去,以自己的聪明才智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献身于促进祖国统一事业。
  提高公民道德境界的有效载体
  多年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实践证明,爱国主义已经成为提高公民道德境界的有效载体。《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明确要求,在全民族牢固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全社会大力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积极鼓励一切有利于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思想道德,大力倡导共产党员和各级领导干部带头实践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道德,引导人们在遵守基本道德规范的基础上,不断追求更高层次的道德目标。《纲要》强调指出,把权利与义务结合起来,树立把国家和人民利益放在首位而又充分尊重公民个人合法利益的社会主义义利观。《纲要》揭示了爱国主义与公民道德之间的内在联系,要求我们在新形势下通过各种生动活泼的形式,广泛、深入、持久地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和宣传,切实使爱国主义教育成为提高公民道德境界的有效载体和途径。
  提高公民道德境界必须选择恰当的时机和适宜的载体,而有利于激发爱国主义热情的历史性事件则是最佳的选择。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这是一件具有重大意义的历史性事件。根据邓小平“要懂得些中国历史,这是中国发展的一个精神动力”的精神,江泽民同志指示,要抓住香港回归这一契机,在广大学生中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使他们了解祖国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特别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为争取独立解放、实现民族振兴的奋斗历史,进一步激发他们努力学习、为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贡献力量的使命感和责任感。1997年的香港回归和1999年的澳门回归,既是中国人民盛大的欢庆节日,同时也成为我们增强民族凝聚力、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最有效的课堂。
  提高公民道德境界还必须时刻关注群众的情感情绪和社会心理,特别要善于抓住广大青年心目中的“热点”话题。今年是我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提高公民道德境界的重要契机。今年7月13日北京“申奥”成功,群雄逐鹿,花落北京,不懈的奋斗终于换来了今天国人满脸的灿烂。金秋10月,中国男足终于“冲出亚洲,走向世界”。同是金秋10月,我国成功地举办了APEC会议,举世瞩目,得到了与会的亚太经合组织各经济体领导人和国际舆论的一致好评,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11月我国即将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国将以一种合作发展的崭新姿态展现在国际舞台,并且为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而不懈努力。所有这些爱国主义教育活动,既反映了公民爱国主义道德境界的不断提高,同时又是新形势下爱国主义精神的大力弘扬。(执笔:程伟礼)


第9版(理论)
专栏:思想纵横

用好的作风选人选作风好的人
  中国的事情能不能办好,我们的事业能不能继往开来、长盛不衰,从一定意义上说,关键在人。党的十五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决定》,强调“坚持用好的作风选人、选作风好的人”,抓住了“关键在人”的核心,这对于我们把好选人用人关、抵制用人上的不正之风具有重要意义。
  用好的作风选人、选作风好的人,是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迫切需要。党的形象、党的作风,是由广大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的形象和作风决定的。党员干部队伍的形象和作风好,党的形象和作风就好,就会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否则,就会对党的形象和作风造成损害,党就有失去人民群众拥护的危险。可见,用好的作风选人、选作风好的人,是一个同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休戚相关的大问题。选作风好的人,关键取决于用好的作风选人。当前,党的作风状况总的是好的,这与我们党始终坚持用好的作风选人密不可分。但我们对一些地方和部门在选人用人上存在的种种歪风邪气也不可低估。为什么有跑官买官的?就是因为有卖官的。为什么有虚夸政绩而谋官的?就是因为有喜好于此而给官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任用官吏的腐败,是对执政者威胁极大的腐败。用好的作风选人、选作风好的人,从任用干部的“入口处”把好关,对我们党的作风建设提倡什么、反对什么具有鲜明的导向作用、深刻的警示作用、有效的推动作用。这也是党心之所急、民心之所盼,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之所需。
  用好的作风选人、选作风好的人,是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必然要求。江泽民同志总结历史经验,着眼未来发展,把属于政治文明的法制建设和属于精神文明的道德建设同时放到治国方略的高度来论述,强调要把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这是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丰富和发展。社会主义法制和社会主义道德作为上层建筑,都是反映社会主义经济关系、为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服务的,共同体现了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的意志和利益。用好的作风选人、选作风好的人,使我们党的广大干部始终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一身正气,两袖清风,时刻以人民的意志为意志,以人民的利益为利益,才能自觉和忠实地履行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崇高职责,促进党的治国方略的不断落实。如果干部作风不正,以权谋私,枉法毁德,就根本谈不上依法行政和为政以德,其害民害国之恶果可想而知。只有坚持用好的作风选人、选作风好的人,方可达到“得贤则治”,避免“失贤则乱”,保证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用好的作风选人、选作风好的人,是造就高素质干部队伍的重要保证。当前,我们正面临世界大转折、中国大发展、社会大变革的时代,情况错综复杂,特别需要具有战略思维和把握全局的能力;同时,党的干部队伍总体上处于新老交替时期,一大批年轻同志走上领导岗位,特别需要得到磨练和提高。我们党要始终做到“三个代表”,确保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克服一切艰难险阻,推动事业不断前进,关键在于建设一支高素质的、能够担当重任、经得起风浪考验的干部队伍。用好的作风选人、选作风好的人,深刻反映了这个历史性的要求。只要广大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认真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我们的事业就大有希望。用好的作风选人、选出作风好的人以后,又继续用好的作风选人,如此良性循环不息,我们党的优良作风就能代代相传、发扬光大,我们党的干部队伍就能代代承继、英才辈出,我们党的伟大事业就能继往开来、永葆生机。


第9版(理论)
专栏:

以良好环境促进先进生产力发展
  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从一定角度讲,就是新的生产力形态不断替代旧的生产力形态的过程。与此相适应,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力量终将成为社会发展和进步的领导力量。因此,中国共产党要始终站在时代前列,引领时代前进,就必须以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努力创造良好的环境,大力发展先进生产力。
  建立与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相适应的经济文化价值观
  经济文化价值观也就是经济伦理,它是社会伦理的基础,是人们经济行为的指导和规范。经济文化价值观根植于一定的社会经济关系,并从一个侧面反映经济关系。它一旦形成,就会对生产力的发展产生重要的作用。先进的经济文化价值观可以对人们的价值取向和积极性、创造力带来正面影响,从而调整社会经济关系,促进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落后的经济文化价值观则会导致人们放弃积极的经济行为,腐蚀人们的精神,压抑人们的创新意识,从而削弱经济活力,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只有建立与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相适应的经济文化价值观,才能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促进先进生产力的发展。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过程,从一定意义上说,是在传统的伦理道德观基础上发展现代经济文化价值观的过程。现代市场经济建立在法治、信用、自由、平等、择优的基础之上,兼顾效率与公平,鼓励个人创新、创业,追求社会资源使用效率的最大化,这是与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相适应的。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思想具有许多积极的因素,如强调社会责任感、艰苦创业精神、群体精神等,这些仍是发展先进生产力的重要文化基础。但在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思想中也存在着封闭守旧、小富即安等诸多落后意识,这些是需要摒弃的消极因素。发展先进生产力,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我们大胆地吸收借鉴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精神文化成果,对传统文化中好的方面加以创造性转化,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损公肥私、权力寻租、贪污腐败等腐朽的经济文化价值观加以坚决摈弃,树立公平竞争、诚实守信、合理谋利、勤奋敬业、关怀社会等观念。总之,要发展先进生产力,就必须尽快建立与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相适应的经济文化价值观。
  保持稳定的社会政治环境
  社会政治稳定是发展先进生产力的重要前提。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反复证明,没有稳定的社会政治环境,就不可能有生产力的持续发展,更谈不上发展先进生产力。当今许多发展中国家的经验教训也表明,政局不稳、社会动荡,对生产力发展具有严重的负面影响,甚至会对生产力发展造成很大的破坏。
  保持社会政治稳定是一个相对的概念。由于生产力本身具有革命性,而先进生产力又是其中最为活跃的因素,因此,要发展先进生产力,就应当使社会政治关系的发展与生产力的发展保持同步,不能因为要保持社会政治稳定而限制先进生产力的发展。也就是说,我们主张的社会政治稳定是使社会政治关系本身在发展中保持稳定,而决不是说要将现存的社会政治关系凝固起来。另一方面也应看到,社会政治关系是能动的,它并不完全是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被动决定物,而对先进生产力的发展具有反作用,运用得当,可以控制先进生产力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无序力量,纠正一些失衡的情况。
  要在发展中保持社会政治稳定,必须善于在发展中解决问题。在具体实践中,我们必须坚持不懈地发展先进生产力,营造良好的改革和发展环境,始终保持改革的锐气,为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扫除各种障碍;善于抓住发展机遇,创造性地组织和运用各种资源要素和条件,不断促进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为各种层次生产力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对于仍然存在的一些不适应先进生产力和时代发展要求的落后的生产方式,既不能简单化地加以排斥,也不能采取安于现状、保护落后的态度,而要立足实际,创造条件加以改造、改进和提高,逐步使它们向先进适用的生产方式转变。只要我们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确保社会政治稳定,牢牢把握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就会产生累积效应,使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得到不断提高。
  加强和改进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
  中国共产党是作为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代表而诞生的,它具有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宝贵品质。当今的社会生产力正在发生着巨大变化,不仅生产工具、生产对象有了质的提高,生产者本身也发生了很大变化。面对快速而深刻的生产力变革,中国共产党必须也完全能够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不断加强和改进对经济工作的领导。
  把握时代趋势,提高全党的科学文化水平和创新能力。我们正在走向知识经济时代,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越来越呈现出知识化的趋势。知识经济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创新,层出不穷的创新活动为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我们党必须大力提高全党的科学文化水平和创新能力,努力成为一个掌握先进知识的党,不断创新的党。只有这样,我们党才有能力承担起发展先进生产力的历史重任。
  不断研究新情况,努力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新的事业,我们既不可能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找到现成答案,也没有可以直接套用的现成的发展模式,随时随地都会遇到新情况。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按照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要求,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提高对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驾驭能力。在具体实践中,要善于把坚持党的根本宗旨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历史任务紧密联系起来,把党的思想路线、工作路线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创新紧密结合起来,不断加强和改进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
  发扬创新精神,发挥对发展先进生产力的领导作用。当前,我们既面临复杂的国际政治经济环境,又面临改革、发展、稳定的历史任务,一系列新问题随之而生。如何做到趋利避害,化弊为利,是对我们党执政能力、领导水平的重大考验。要提高党的执政能力、领导水平,就必须积极探索而不可止步不前,大胆创新而不可因循守旧。要正确处理社会生产力发展中先进性与广泛性、短期需要与长远目标、继承与创新等各种关系和矛盾,进一步提高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水平。只要我们党始终保持和发扬肯于学习、敢于探索、善于运用的优良品质,就一定能适应各种新变化,充分发挥对发展先进生产力的领导作用。


第9版(理论)
专栏:学习通信

什么是党的根本工作路线?——学习六中全会《决定》系列谈(7)
  张仲华
  十五届六中全会《决定》指出:“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集中起来,坚持下去,是党的根本工作路线。”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力量之所以能从小到大、由弱到强,直至取得全国胜利,并在领导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中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归根到底,靠的就是群众路线。
  群众路线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唯物史观在我们党的实际工作中的具体运用。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主体,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因此,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工人阶级政党必须把自己的一切活动建立在为了人民、依靠人民的基础上,在党的领导工作中采取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方法。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邓小平指出:“同资产阶级的政党相反,工人阶级的政党不是把人民群众当作自己的工具,而是自觉地认定自己是人民群众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为完成特定的历史任务的一种工具。”在党的队伍中,每一个人都是人民的勤务员,都应该正确处理个人利益同群众利益的关系。当个人利益与群众利益发生矛盾时,应当服从群众的利益,甚至为了群众的利益而牺牲自己的一切。
  如果说一切为了群众讲的是目的,那么一切依靠群众讲的就是手段,即如何为了群众的问题。我们党所领导的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都是人民群众自己的事业。在人民群众中,共产党员任何时候都是少数,所以我们的一切工作都要依靠人民群众。要相信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党在一切工作中,都必须坚持领导和群众相结合的原则,通过宣传群众、发动群众、组织群众,依靠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去实现群众自身的解放,谋取群众自身的利益。
  党的领导工作要保持正确有效,必须采取“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方法。将群众的意见(分散的无系统的意见)集中起来(经过研究,化为集中的系统的意见),又到群众中去宣传解释,化为群众的意见,使群众坚持下去,见之于行动,并在群众行动中检验这些意见是否正确,然后从群众中集中起来,再到群众中坚持下去。如此无限循环,一次比一次地更正确、更生动、更丰富。我们共产党人就是这样依靠群众的实践去认识世界,又依靠群众的实践去改造世界的。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从根本上说,都来自群众的实践,反过来又去指导群众的实践。
  群众路线是党的根本工作路线。也就是说,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和党的群众路线有着内在的联系。群众路线贯穿在党的路线的各个方面。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体现着人民群众的意志和利益,它的形成和发展的基础是人民群众的实践。
  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是我们的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也是我们党始终保持生机与活力的重要源泉。历史经验反复证明,什么时候党的群众路线执行得好,党群关系密切,党的事业就顺利发展;什么时候党的群众路线执行得不好,党群关系受到损害,党的事业就遭受挫折。因此,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我们都必须始终不渝地坚持群众路线。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