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11月6日人民日报 第6版

第6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有效避免暗箱操作群众真正得到实惠
 哈尔滨药品招标采购全透明
  本报讯记者丁伟报道:继去年进行药品集中招标采购试点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二轮医疗机构药品集中招标采购日前结束。据初步统计,中标的138个规格的药品零售价格比招标前平均下降31.2%,其中单个产品最大降幅超过90%。
  此次药品集中招标采购总额逾亿元,参与招标的医院涉及7区11县的所有公立医疗机构,总数超过150家。为杜绝人为因素干扰,哈尔滨市卫生局明确提出,政府只当裁判员,负责制定“游戏规则”;不当“运动员”,干预具体经济活动。为此,全市专门成立了医疗机构药品集中招标采购管理办公室,主要任务是组织协调,程序性工作则委托给一家具有国家一级招标代理资质的中介机构独立承担。管理办公室不收取任何费用,所有工作人员没有投票权,从而彻底切断了与中标厂商、采购医院的经济利益联系。
  招标采购过程中,哈尔滨市注重加强对各环节的管理,确保招标工作在“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下进行。招标前,他们随机抽取全市680多名副高职称以上的专业技术人员组成大容量专家评委库,并制定了评标专家管理制度。招标大会举行的前一天晚上,在纪检、监察、纠风、公证等部门工作人员的现场监督下,公开摇号产生专家评委,然后进行全封闭评标。
  为使群众真正从药品招标中得到实惠,同时避免出现“中标药品受冷落”的现象,哈尔滨市扩大药品招标范围,将用途最广、暗箱操作问题最大的数十种抗生素全部纳入招标名单。中标药品的最高零售价向全社会公布,并在参加招标采购的医院窗口张榜公开,主动接受群众监督。


第6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教科文卫聚焦

期刊业如何更上一层楼
  20年前,全国各地常常出现这样的镜头:每到月中某一个固定日子,邮局门口便会排起长队,人们翘首以待一本普通的杂志——《大众电影》。在那个百废待兴的文化饥渴年代,这本风靡全国的刊物,照亮了一代人贫乏的文化生活。
  这样的事情,今天的年轻人已不能理解。因为他们在身边的书店、报亭、地铁,甚至超市,随时可以买到自己喜欢的刊物。让他们发愁的,仅仅是面对众多选择难以取舍的困惑。
  11月1日至4日在北京国际展览中心,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模最大的期刊展,人们能够更深切地体会这种情感。千百种期刊构成的绚烂海洋,特别是1500种实力期刊呈现的“期刊方阵”,标志着今天的中国期刊早已告别昔日的贫瘠,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时期。
  而在堪称火爆的展览之后,沉淀于人们心中的是另一个话题:在这个知识经济时代,面对入世的挑战,面对人们更细腻的文化需求,中国期刊如何更上层楼?
  走进市场
  衡量一个国家期刊业的实力,不仅要有高质量的刊物,还必须有与之相配的巨大的发行量与广告额支撑的期刊市场。
  应当承认,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期刊业发展迅速。但期刊业在实现了数量和质量的巨大突破后,真正进入产业运作范畴,是在近10多年。
  《家庭》杂志社本是广东省妇联创办的文化事业单位,而今随着《家庭》进入千家万户,成为我国最畅销的杂志,已使这个杂志社的无形资产达2.68亿元。
  期刊业被市场发掘出的“金矿”,证明了它不仅是重要的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和舆论宣传阵地,同时也是一种能够带来丰厚经济回报的朝阳“产业”。正是在从“事业”到“产业”的嬗变中,“走进市场”成为期刊从业者视野中最核心的问题。
  江苏省近年来努力改变期刊业“重文轻商”观念后,出现了一系列“双效”期刊。已经进入国际期刊行列的学术期刊《电力系统自动化》,不仅论文被引频率逐年递增,广告年收入也达600万元。而四川省近来脱颖而出的《舞台与人生》、《都市丽人》等杂志,直接就是在周详的市场调研中诞生与成长。
  市场大潮重新塑造着中国的期刊业,由此涌现了《半月谈》、《故事会》、《读者》、《知音》等20多种发行量过百万的期刊,还有一大批发行量在50万册以上的“潜力期刊”。
  但这仅仅只是一个开始。国外出版业统计表明,期刊广告收入通常占四大媒体广告收入的10%—20%,而我们仅占3.3%。2000年美国期刊业广告是176亿美元,我们还不到11亿元人民币。
  中国期刊协会常务副会长张伯海指出,目前我国期刊业的收入来源单一,主要依靠发行,而广告收入微不足道。在未来的几年里,如果没有对市场的足够重视,没有对广告和市场的拓展,当我们遭遇世界浪潮时,只能望强者项背。
  走向联合
  另一个问题是,我们还没有发行千万册的期刊。
  虽然,我们的《半月谈》名列世界综合类期刊排行榜第四位,《故事会》列第六位,《读者》
  第七位。在专业类期刊排行榜中,也有列于第九的《农民文摘》和第十一位的《家庭医生》。但从整个产业的发展来说,我们还缺乏与国际知名期刊一争高下的实力。一旦入世,面对国外资金雄厚、技术先进的文化“巨无霸”,我们没有足以抗衡的竞争能力。
  资料表明,我国8000多种期刊中目前分别由5000家杂志社运作,平均每家运作的期刊仅仅为1.6种。而国际经验表明,出版单一期刊品种的出版机构几乎是无法生存和发展的,只有集团化的经营模式才可能创造效益。
  目前,我国期刊虽品种众多,但总体实力偏弱,经营规模较小,结构上存在着重合现象。主导市场的大刊也基本以生活故事为主线,难以在社会关注的重大领域发挥影响。新闻出版署报刊管理司副司长李宝中说,中国要出现世界级的传媒巨人,必须打破分散经营格局,走向联合;而期刊业发展至今,组建集团已成必然。
  实际上在这次期刊展上,我们已经看到一些名牌期刊初步集团化的尝试。他们利用品牌延伸,拓展更大利益空间,有的将月刊改为半月刊,有的尝试开发新品种。比如《读者》有了农村版,《知音》推出《打工》、《好日子》。
  据介绍,在今后的几年,政府将进一步制定政策,激活资源配置。允许进行跨部门、跨地域的期刊兼并和联合,引导一些效益不佳的刊物归入大刊名刊,并将在明年内选择5家实力强的期刊作为试点,组建中国期刊旗舰。
  走入世界
  国际上几乎所有成功的报刊集团,都把在世界各国办刊作为营建自己经济王国的重要渠道。渴望更上层楼的中国期刊,必须借鉴别人的经验,将自己高水平、高影响力的期刊推向世界,融入激荡的世界经济浪潮。
  目前,我国社科期刊有20余种排名在国际同类期刊500强的前50名,科技期刊有60余种在国际学术界和科技领域有较大影响,形成了独特的品牌效应。这是中国期刊走向世界的基础。而期刊展上首次亮相的“中国期刊方阵”,是中国期刊走向世界的保证。
  这个方阵,基础层面是“双效”(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较好的1130多种期刊;其次是获“双百”(百种重点社科期刊和百种重点科技期刊)称号的196种期刊;第三个层面是获“双奖”(首届国家期刊奖、国家期刊提名奖)的108种期刊;最高层面是“双高”(高知名度、高学术水平)期刊63种。
  这是思想舆论的方阵,也是产业实力的方阵,从中展现了我国政府新世纪初促进期刊繁荣发展的战略构想。而其核心,便是新闻出版署署长石宗源在开幕式上所言,“创立品牌,走向世界。”
  据悉,明年我国将选择5家期刊作为到国外办刊的试点,采取独资办刊、合资办刊等多种形式,进入国际市场。
  上个世纪由西方传入中国的期刊,将在这个世纪由我们这一代人推向世界。作为社会发展的信息载体,知识经济时代活跃的产业形式,中国期刊业面临更加艰巨的使命,更为壮阔的未来。


第6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民营企业广东中山市明阳电器有限公司靠宽松的环境、灵活的机制近几年先后吸引了10名博士来此工作,图为博士们聚在一起对技术难题进行攻关。
  (本报记者李亚舟摄)


第6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国务院转发六部门文件要求 集中行动专项治理地图市场
  本报北京11月5日讯记者贾西平报道:国务院办公厅日前转发了国家测绘局、工商总局、新闻出版总署、外经贸部、海关总署、外交部《关于整顿和规范地图市场秩序的意见》,要求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认真贯彻执行。
  《意见》指出,整顿和规范地图市场秩序的主要任务是:根据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要求,采取集中行动、专项治理等方式,严肃查处非法编制出版地图行为,严厉打击存在严重政治性问题地图产品的生产经营者,加大对进出口地图产品的监管力度,加强地图管理的法制建设和宣传教育。
  《意见》要求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组织测绘、工商行政管理、质量监督、新闻出版等部门,加强对地图生产经营单位和地图市场的管理,严肃查处各种违法、违规生产经营地图产品的行为;各地区、各部门要严厉打击生产和销售损害国家主权、违背“一个中国”原则以及在各种媒体上错绘、漏绘国家版图等地图产品的生产单位和个人;各级测绘行政主管部门要会同外经贸、海关等部门,加强对外加工贸易、引进和出口中涉及地图图形产品的监督管理,严格审批、备案手续;要认真清理、修改和完善现有地图产品管理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对亟须制定的,要加快研究并做好与相关法规的衔接和配套,切实把地图市场的管理纳入法制轨道,使其逐步走向规范化、法制化;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加强国家版图意识的宣传教育,开展地图知识的普及和培训活动,提高全民的国家版图意识。
  《意见》要求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对本地区地图市场秩序工作负责,结合本地区实际,制定和整顿规范地图市场秩序的实施方案,把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全国整顿和规范地图市场秩序由国家测绘局牵头,工商总局、新闻出版总署、外经贸部、海关总署、外交部等部门按照职能分工,配合开展工作。从今年11月起至2002年6月,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要对本地区的地图市场进行一次全面执法检查;从2002年7月至12月,各地要有针对性地开展地图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活动,完善有关地图市场的法律法规,全面完成整顿和规范地图市场的各项任务。


第6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创新研究奉献——河北省三河市教育局局长张宝富剪影
  本报记者 董洪亮
  今年的教师节上,河北省三河市教育局局长张宝富受到人事部、教育部的联合表彰,荣获“全国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称号。从事教育工作25年、担任教育局副局长和局长11年的张宝富,以勇于创新、注重研究、甘于奉献的执著追求得到了广泛认可。
  勇于创新,做一名开拓型局长。创新也许不仅仅是科研的需要,干部的创新工作能使更大的范围受益。在素质教育实践中,张宝富率先提出“办规范加特色学校、育合格加特长学生、训胜任加特点教师”的指导思想。结合农村中小学教育的实际,三河市较早地开展初中、高中“分流施教、分类指导”的改革,变应试教育的“独木桥”为素质教育的“立交桥”,开办了职业技能学校、体育艺术学校等符合当地实际的职业学校,参与分流的学生个人报名、家长同意、学校批准、教育局备案。如今,三河市城乡及其附近城市的许多服务行业里,都有三河市职业学校的毕业生。通过每年的学生科技节、体育节、艺术节和日常的教育活动,学生整体素质全面提高,培养出一大批小发明家、小创作家、小书法家、小绘画家。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大环境下,三河市近年来的普通高考上线率高达90%左右。
  注重研究,做一名专家型局长。采访张宝富,记者起初惊奇于他出口成章、条理清晰、滔滔不绝的口才。原来,以“争创一流、追求卓越”为工作目标的张宝富,坚持不断学习,做到有时间要学,没时间挤时间也要学。他积累的学习笔记和报刊剪辑资料上千万字,16开本的笔记本摞起来有1米多高。他总结撰写的论文达200多篇,其中国家级报刊发表30篇,省级报刊发表56篇,并主编了《素质教育铸辉煌》一书。研究理论重要,研究实践同样重要。为掌握全市教育教学情况,张宝富每年要到全市251个村级小学以上学校和幼儿园3次。在抓好自身修养的同时,他还注重教育局领导班子整体素质的提高、教师队伍的建设,要求教育局干部每周抽出半天时间集中学习或分散自学,以强化政策理论素养,提高决策能力。
  甘于奉献,做一名公仆型局长。为让每个从事教育的人释放出最大的能量,张宝富坚持做到两点,一是靠人格力量去影响和带动别人,二是以一颗真诚的心服务别人。他自己不贪不占,一身正气。作为局长,他注意弘扬党的民主作风,教育局的重大决策全部拿到党组会上议决,甚至党组扩大会乃至教育局机关大会通过。张宝富时刻把群众冷暖挂心上,千方百计为教师解决住房、医疗、子女就业等实际问题,让每个人心情舒畅地施展自己的才能。1998年以来,三河市为教师建家属楼10万平方米,1000多户教师喜迁新居。
  在张宝富这个出色领路人的带领下,三河市的教育曾获“全国基础教育先进市”、“全国农村综合教改实验先进市”等国家级荣誉6项,河北省级荣誉称号28项。张宝富本人也被授予“全国教学改革先进个人”、“农村综合教改先进个人”等荣誉。


第6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湛江市举办科技艺术节
  本报讯广东湛江第三届科技艺术节日前在湛江市体育中心拉开帷幕。这次艺术节以“新世纪,新创意”为主题,主要面向中小学生,并以科技艺术及教育成果展示、文艺表演、科技知识竞赛等生动活泼的形式展开。
  (王继刚李保平)


第6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国债支持北师大建新主楼
  本报讯作为明年北京师范大学百年校庆标志性建筑的新主楼日前奠基,新主楼是学校教学主轴建筑群的前楼,总建筑面积达三万平方米,国债为此专项投资六千万元。(董文)


第6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乳制品与健康研讨会召开
  本报讯由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达能营养中心主办的乳制品与健康研讨会日前在天津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二百多名专家学者就乳制品的营养价值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探讨。(晓舟)


第6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特级飞行员亮相期刊展
  本报讯十一月三日,《环球飞行》杂志社组织“八一”飞行表演队的吴国辉、张信民等特级飞行员与中国期刊展观众见面。吴国辉、张信民曾两次驾机飞过天安门,参加过国庆三十五周年和五十周年的阅兵仪式。(刘仕君)


第6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编余短论

正人先正己
  药品集中招标采购是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方面,但在具体执行过程中,各地普遍出现了自立收费项目、自定收费标准、高收费、乱收费等不规范现象。有些地方巧立名目,什么投标保证金、履约保证金、中标服务费、会务费、进场费、报到费、新药入门费等层出不穷;个别医院和卫生行政主管部门“雁过拔毛”,竟将药品招标采购当作小集体赚钱的机会,把招标所得折扣用于工作人员的福利和奖金。羊毛出在羊身上,这些负担最终都转嫁到患者头上,难怪药品招标采购声势很大,患者却没有明显得到实惠。
  有鉴于此,哈尔滨市在注重发挥政府宏观调控职能的同时,从规范行政行为入手,有进有退,只当“裁判员”,不当“运动员”,妥善处理了患者、医疗机构和药品厂商的利益关系,有效规避了人为因素导致的暗箱操作。他们的实践说明,作为政策的制定者和执行者,只有丢掉“小我”,正人先正己,药品购销中的不正之风才能令行禁止,医改才能得到群众拥护,达到预期目标。


第6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后勤工程学院喜庆40周年
  本报重庆11月5日电记者白剑峰报道:解放军后勤工程学院今天迎来40岁生日。该院突出军事特色,坚持质量建校,教学科研硕果累累。
  解放军后勤工程学院是1961年经周恩来总理批准组建的。目前,学院拥有1个博士后流动站、3个博士点、16个硕士点,军事供油工程、军事土木工程等专业学科处于国内先进水平;教学基础设施健全,具有与教学科研工作相配套的仪器设备保障体系,建成了综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教学保障体系和校园网络系统;科研工作成绩显著,仅“九五”期间,就有8项成果获“九五”全军后勤重大科技成果奖称号。1999年,被总参谋部授予全军首批“教学优秀单位”称号。今年,又有3个学科专业进入军队院校“2110”工程。


第6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明年继续扩大研究生招生规模
  本报北京11月5日讯教育部负责人今天在京宣布,2002年我国将继续扩大研究生招生规模,同时将加大招生专业结构的调整力度,支持高层次人才强军和培养高校师资的工作,适当加快西部地区研究生教育的发展。
  2002年我国研究生招生工作即将开始,并在以下方面进行了改革:对报考委托培养和自筹经费硕士(博士)研究生的年龄不再限制;在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外语科目(非外语专业)原有的笔试中,增加听说能力的测试,英语、日语、俄语听力测试安排在初试中进行,口语安排在复试中进行。
  据了解,为探索培养中医学高层次复合型人才的新模式、新途径,从招收2002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起,在北京中医药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开展非医学专业本科毕业生攻读中医学研究生的试点工作,按硕士生招生,进行硕博连读培养。获得理学、工学、哲学、文学、历史学学士学位的本科毕业生均可报考。
  为提高高校师资水平,充实师资队伍,国家将安排专项计划招收委托或定向培养师资的硕士研究生,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数学、物理、英语等涉及高校基础课、公共课的学科专业扩大招生名额,并在录取阶段给予倾斜政策。
  另据了解,经教育部同意,2002年澳门大学、澳门科技大学将在北京、上海、天津、重庆、辽宁、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海南、湖南、湖北、四川等14个省区市的高校应届本科毕业生和毕业研究生中招收自费硕士(博士)生(工商管理可招收在职人员)。
  2002年硕士学位研究生的报名时间为11月10日—14日,初试时间为2002年1月26日—28日;报考博士学位招生工作研究生的时间由各招生单位自行确定。香港、澳门、台湾人士报考内地(祖国大陆)高校攻读研究生学位的报名时间为12月1日—31日,报名地点可从北京理工大学、广东高校招生办公室、香港京港学术交流中心、澳门基金会任选一处,初试时间为2002年4月13日—14日。
  (曾庆香)


第6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百城小记者走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本报北京11月4日讯记者王娜梅报道:由《中国少年报》组织的全国百城小记者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考察采访活动颁奖会,今天在卢沟桥抗战纪念馆举行。中宣部、团中央的领导到会为浙江湖州、河南安阳等20个获最佳活动奖的学生记者站和辅导老师颁了奖。
  近年来,全国各地不少名胜古迹、革命圣地、历史事件纪念博物馆都挂牌设立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为了加强对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教育,中国少年报于今年9月以各地学生记者站为单位,组织全国小记者开展了“百城小记者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考察采访活动”,得到了各地的重视和支持。在历时两个月的时间里,全国有1.5万多名小记者考察采访了上百个分布在各地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小记者们通过了解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和历史事件,受到了一次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他们采写出许多生动活泼、内容扎实的新闻调查。


第6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上海贝尔阿尔卡特公司成立
  本报讯记者杨健报道:信息产业部日前与阿尔卡特公司签署的一份谅解备忘录,使阿尔卡特成为中国电信领域首家成立股份制公司的国际公司。中外双方同意将原上海贝尔有限公司由中外合资企业改制为外商投资股份有限公司,更名为上海贝尔阿尔卡特有限公司。


第6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工业标准服务器技术论坛举办
  本报讯作为全球最大的工业标准服务器供应商和服务器工业标准的制定者、倡导者,康柏公司十月三十日在北京举办了工业标准服务器技术论坛,向用户、合作伙伴展示服务器的科技成果、应用水平,向业界阐述服务器的策略和方向。(任建民)


第6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专家研讨电视节目《记忆》
  本报讯中央电视台日前邀请国家广电总局及部分高校、科研院所的专家就该台新推出的节目《记忆》进行座谈。《东方时空》特别节目《记忆》通过对历史人物真实细节的追寻,展现了主人公和他所生活的时代。(廖文根)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