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11月5日人民日报 第11版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农村经济观察

  将一批有竞争优势和带动能力的龙头企业做大做强,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关键,业内人士普遍关注——
重点龙头企业如何认定
  本报记者 江夏
  为什么要扶持重点龙头企业
  全国农业产业化现场经验交流会刚刚在山东潍坊落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在会上成了最受关注的话题之一。各地的实践表明,哪里有成规模、上档次的龙头企业,哪里的结构调整就顺利,农产品就销路畅,价钱好,农民的收入也高一些。从一定意义上说,农民找到了龙头企业,就等于找到了市场。
  现在的问题是,我国的农业产业化经营还处在初级阶段,各地的水平参差不齐,大多数龙头企业的规模不大,带动农户的能力有限,实力还需要进一步增强。入世在即,龙头企业将直接面对风急浪高的国内外市场,与航空母舰似的庞然大物同场竞技。我们的紧迫感、危机感从来没有像现在这么强烈。党中央、国务院提出:在全国选择一批有基础、有优势、有特色、有前景的龙头企业,作为国家支持的重点。其用意就是要让更多的龙头企业尽快大起来、强起来。
  去年,国家八部门联合公布了151家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的名单,引起了业内人士的关注。但是记者在采访中,经常听到企业疑惑地发问,这些重点龙头企业是按什么标准、通过什么方式认定的?同样是从事农产品加工的,凭什么这个企业能入选,那家企业却被挡在门外?
  时隔一年,国家九部门对重点龙头企业的认定和运行监测管理暂行办法公之于众。不少过去让人感到含混不清的问题现在明朗化了,但人们的关注程度未减反增。尚未入围的企业掂量着,自己是否具备条件,什么时候能够跻身“国家队”;已进入其列的企业也琢磨,按现在的标准衡量,自己能否保住在“国家队”的地位?
  企业为什么如此看重这个称谓?希望得到国家的重点扶持,只是理由之一。更要紧的是,重点龙头企业的称号表明实力、业绩,更代表着信誉。这也是国家政策的导向。好比那些从体校、从省队选拔进国家队的运动员,必定是有实力,肯苦练,有培养前途的好苗子。要想成为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先得扎扎实实干出点名堂。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取得共识,从一定意义上说,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业,扶持农民。
  重点龙头企业什么标准
  什么样的企业有资格申报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新颁布的《办法》说得挺清楚,对企业的组织形式、经营的产品、加工和流通企业的规模、企业效益、负债与信用、企业带动能力、产品竞争力等都作了明确的规定。其中,给人印象深刻的有这样几条:
  对企业的所有制形式未加限定。无论是国有、集体、私营企业,还是中外合资经营、中外合作经营、外商独资企业,只要是依法设立的以农产品加工或流通为主业、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企业即可。
  企业经营的产品中,农产品加工、流通的增加值占总增加值要达到70%以上。这就把那些只是拿农业当招牌的企业排除在外。
  对企业效益、负债与信用的要求:企业的总资产报酬率应高于同期银行贷款利率;企业应不欠税、不欠工资、不欠社会保险金、不欠折旧,不亏损。资产负债率一般应低于60%,银行信用等级在A级以上(含A级)。
  强调企业带动农户的能力。要求企业通过建立可靠的利益联结机制带动相当数量的农户。这就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与一般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区别了开来。
  对中西部地区有所倾斜。无论是加工、流通企业的规模、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年交易规模,还是企业带动农户的数量,对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东、中、西部地区,都设立了不同的标准。比如,加工、流通企业的总资产规模,东部地区1亿元以上,中部地区7000万元以上,西部地区4000万元以上。
  让市场化规则发挥更大作用
  新出台的《办法》,比以前更加完善,市场化色彩也更鲜明。
  农业部农业产业化办公室常务副主任林定根说,这个《办法》在制定过程中,最重要的变化是,从强调微观管理转向主要提供服务,并明确提出,遵循市场经济规律,不干预企业经营自主权。
  不走政府命名、官方授予的路子,而是把标准公布出来,让够资格的企业按规定的程序进行申报,由专家组根据基本条件进行遴选和认定。
  已经入选的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有进有出,不搞终身制,引进竞争淘汰机制,实行动态管理,每两年搞一次监测评价。动态监测合格的重点龙头企业,继续享受有关优惠政策;对监测不合格者,收回证书,取消其重点龙头企业资格,不再享受有关优惠政策。
  有人担心,无处不在的弄虚作假,会使申报、认定和监测的过程流于形式,可是您别忘了,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只要真正做到公开、透明,就有了公平、公正的前提。只要严格按程序运作,主动接受社会监督,弄虚作假者就难以遁形。
  在这次农业产业化经验交流会上,农业部等九部门提出,“十五”期间,国家重点龙头企业要在151家的基础上发展到500家。第二批重点龙头企业的认定工作,要适当向中西部倾斜,同时也要考虑行业分布的代表性。国家的重点扶持,将按照WTO规则的要求,采取新的办法,帮助企业打好基础,提供服务,解决难题,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

  山东省安丘市大励镇通过财政扶持、示范引导、龙头企业带动、科技助推等多种形式积极搞好产业结构调整。目前,全镇桑蚕、果品、大棚西瓜、大姜等出口蔬菜面积发展到3.9万亩。图为该镇利用荒岭荒滩建的千亩莲藕喜获丰收。
  田杰摄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区域经济发展战略谈

凝心聚力促经济
  中共山东省邹平县委书记 刘士合
  我县地处鲁中泰沂山区与鲁北黄泛平原的叠交地带。近几年,我县经济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地方财政收入在全省的排名,去年居全省139个县市区第三十五位,三年间上升了37个位次。
  经济要想有大的发展,首要的就是要解决人的因素。县委、县政府在干部管理上一方面治标——出台严禁公款请客送礼、拉帮结派的禁令,由县纪委、监察部门抽出专人明察暗访,对违反禁令的行为进行严肃查处;一方面在转变用人机制上治本——对能干、会干的干部,不求全责备,不论资排辈,大胆提拔重用;干不好的,坚决不用。县里还建立了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对工作出色、政绩突出的,给予重奖,真正让干事业的人“名利双收”;对年度考核达不到基本分的,给予黄牌警告,连续两年黄牌警告的,给予单位主要负责人降低一个职务工资档次处分。
  我们把加大投入、培植新的增长点放在了经济工作重中之重的位置,每年筛选一批具有较高科技含量、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具有良好市场和发展潜力的项目作为重点项目,实行县级领导包重点项目责任制、项目法人责任制和“包资金、包进度、包质量、包投产、定奖惩”的“四包一定”责任制,千方百计确保了重点项目的顺利实施,按期竣工投产。1998年至2000年,全县确定重点项目分别为10个、15个和17个,总投资分别为3.5亿元、5.8亿元和13.5亿元,今年的重点项目和总投资额则分别达到了32个和18.6亿元。
  魏桥纺织集团原是家半年开工半年闲的小型棉花加工企业。短短十几年间,该企业已成为一个拥有职工2.7万人、总资产26亿元的集棉、纺、织、染、整等于一体的大型综合纺织企业,生产规模和经济效益连续多年居全国同行业之首。
  为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在维护好社会稳定的基础上,一方面我们为民营经济的发展在土地使用、电力、资金、子女入学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另一方面成立了规费征收监察办公室,开通了“经济110”,重拳整治“三乱”,依法保护业户权益。仅去年就砍掉了执法单位40%的检查项目,签发《外商特别保护证》等各类保护证件近百份,受理举报案件187起,对58家重点企业实行挂牌保护。
  政府搭好台,民营经济自然就放心唱“大戏”,由此促成了民营经济在我县“遍地开花”。明集镇段桥村早在80年代初即有人从事帆布生产加工。1998年,适应企业快速发展的需要,我们建立了段桥个体私营经济园,实行封闭管理,除税收外,三年内一切费用全免,先后吸引了50多家企业入区新建、扩建。镇上又加以引导,帆布厂发展到130多家,年产帆布2000多万平方米,销售收入4亿多元,产品覆盖了江北10多个省区。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农村随笔

农民也需金融知识
  邵军锋 韩社全
  金融知识,原以为与农民关系不大,其实不然。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户联保、小额抵押、国债购买、过期罚息等金融知识,让越来越多的农民认识到它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农金信贷知识正向农民快步走来。
  农民学点金融知识,在农业结构调整的今天显得更有现实意义。农业发展,一靠政策,二靠科技,三靠投入,腰包渐鼓的农民,投资发展高效、特色农业,仍不时会捉襟见肘。懂点金融知识的农民,很容易便会用小额贷款抵押或农户联保等方便快捷的信贷手段帮自己解忧。前年,某县一农民做小生意赚了一些钱,在县城盖了三间平房。他的房产证借给一位朋友在向银行贷款时做抵押了。可贷款到期,朋友还不起贷款,逃之夭夭了。银行就依法委托法院把抵押的房子拍卖了,令其叫苦不迭。
  诸如此类事件,生活中不乏其例。时下,随着农业结构调整的深入和农村经济的蓬勃发展,农民也开始融入经济大市场,因此必须了解、掌握一定的金融知识。同时,农民自己也要把眼光放远,做一名有多方面知识的新型农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