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7月3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国际周刊)
专栏:视点

  发挥经济新潜能
  成元生
  东南亚爆发金融危机到现在已经3年,我们欣喜地看到,遭受金融危机冲击的亚洲国家已摆脱金融危机的阴影,走上经济全面复苏的道路。据亚洲开发银行4月底发表的报告,1999年亚洲发展中国家的国内生产总值平均增长了6.2%,比1998年高出3.9个百分点,亚洲在金融危机中遭受挫折后,已重新成为全球经济增长最快的地区。亚洲经济的迅速复苏超出人们的预期,这充分显示亚洲经济的潜能。
  三年前爆发的亚洲金融危机使许多国家元气大伤。西方一些经济学家说,“亚洲经济高速增长的神话已经破灭”,“亚洲经济奇迹已经完结”。
  但也有许多人认为,亚洲国家遇到的困难是暂时的,是前进道路上的困难,亚洲国家将从挫折中吸取教训,变革图新,继续发展,亚洲经济奇迹没有完结。
  亚洲经济奇迹不是神话,它所取得的成就是实实在在的。在金融危机爆发前30多年中,亚洲经济年均增长率达8%左右,成为全球经济增长最快的地区。30多年前亚洲经济只占世界经济总量的1/10左右,而现在已占世界经济总量的1/4左右。一些经济学家认为,创造亚洲经济奇迹的东亚模式是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的特殊道路,其实践基本上是成功的。
  亚洲金融危机使亚洲国家遭到沉重打击,但不能就此否定亚洲经济奇迹。因为世界上任何地区的经济发展都不是直线上升的,都会遇到困难和挫折。90年代以来世界已发生了3次金融危机,可以预料,类似的金融危机今后也很难避免。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虽然是由于有关国家政策缺陷造成的,但也与国际金融货币体制的弊端有关。亚洲金融危机是经济全球化所产生负面影响的表现,是在全球化过程中世界经济潜在危机的大爆发。
  任何经济模式都不是绝对完善的,都要在实践中不断调整,不断发展。东亚模式的特点是:1.外向型经济,实行出口主导型发展战略。2.高储蓄,高投资,低通货膨胀。3.政府积极参与指导经济并与企业紧密合作。随着经济的发展,这些条件已经发生变化,东亚模式也应进行相应的调整。90年代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东亚模式的弱点和问题就逐渐暴露出来,如政府干预经济过多,经济结构不够合理,国内资本市场开放过快,金融监管机制不健全,科技投入不足,国际竞争力下降等。
  东南亚经济危机爆发以来,亚洲国家吸取教训,对经济发展模式进行调整和完善,以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
  首先,调整经济结构,把过去单独依靠出口推动经济发展的模式逐步转向促进出口和扩大内需相结合,推动经济发展的模式,也就是两条腿走路:政府在促进出口的同时,通过增加财政预算,扩大基础设施规模,刺激国民消费等方式扩大内需,以促进经济发展。同时改善产业结构,把劳动和资源密集型产业逐步转变为技术和资本密集型产业。
  其次,健全金融监控和管理机制,整顿金融秩序。亚洲金融危机充分暴露了亚洲国家金融监管机制不健全和金融秩序混乱,正是这些弱点给国际货币投机集团以可乘之机,引发了东南亚金融危机。
  第三,大力发展科技和教育,走科教兴国的道路。目前世界已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依靠廉价劳动力发展经济的时代已经过去。当前科技已成为第一生产力,高科技产业今后将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当前多数亚洲国家已增加了科技投入,大力培养科技人才,积极发展高科技产业,以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
  亚洲经济在过去30多年能取得迅速发展,也是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的结果。当今经济全球化已成为不可抗拒的潮流。亚洲国家既要抓住经济全球化提供的机遇,迅速发展经济;又要防范经济全球化可能带来的风险,趋利避害。
  亚洲是个充满活力和希望的地区,丰富的自然资源、巨大的发展潜力、勤劳智慧的人民、自尊自强的传统都是亚洲发展的重要动力。亚洲国家经过调整和改革,东亚模式将得到更新和完善。亚洲经济将重新焕发勃勃生机,再创经济奇迹,并在全球经济中占有更重要的位置。


第7版(国际周刊)
专栏:

  泰国经济阴转晴
  本报驻泰国记者 孙伟
  在驻地附近的大型超市里,周末记者看到许多曼谷市民驾车前来购物,巨大的停车场很难找到空位。40多个收款台前都有顾客排队等候付款,手推车装满各色商品。
  记者与一位经营小型进口贸易公司的素林先生攀谈起来。他说,东南亚金融危机的确让泰国人吃尽了苦头。去年和前年,人们确实不大敢花钱,一是收入减少了,二是对未来缺乏信心,不得不精打细算。从去年底以来,明显感觉到经济景气回升,人们消费比较放得开了,但与金融危机前相比还是差得远。
  经济逐渐复苏
  从泰国政府财政部、商业部、促进投资委员会、国家央行和最大的商银盘谷银行提供的数据看,国民经济诸多领域自去年以来有了明显的改善。
  近来由于泰铢币值趋向稳定,投资者和消费者对泰国经济的复苏增强了信心。
  投资方面,今年头5个月向泰国促进投资委员会申请的国内外投资扶助项目已达513项,比去年同期增长76%,申请投资总额1700亿铢(约合45亿美元),相当于去年同期的两倍。在全部投资额中,泰国人的投资比重由去年同期的22%增加到30%,这既说明人们对经济恢复了信心,也证明以刺激投资和消费为目的的低利率政策产生了效果。
  外贸出口业绩“出乎意料”地好,已连续13个月增长。今年头4个月比去年同期增长24.38%,平均每月出口额54亿美元;贸易顺差达36.57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46.22%。泰政府拟将今年出口增长目标由原订的6%调升到10%—12%,出口已成为泰经济复苏的重要支柱。
  国内市场销售情况也获改善。今年首季度销售额比去年同期增长43%,增销的主要商品有汽车、摩托车、建材和石化产品等。民间消费品零售业也有起色,今年头4个月全国百货公司销售额比去年同期增长6%。内需的扩大对盘活整个经济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民间负债持续降低。全国民营部门的外债总额1998年底为547亿美元,去年底降为391亿美元,今年3月底又降到355亿美元,特别是短期债务锐减。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6月中旬对泰国经济做了3年来第九次考察评估。认为泰国经济已持续复苏,突出表现在外贸、投资和国内消费的增长。在去年经济增长4%的基础上,今年增长率可望达到4.5%—5%或更高。基于此,该组织和泰国政府商定自6月19日起,提前结束IMF援泰计划。
  仍需逐步调整
  泰国经济要全面走向健康发展,还需不断刺激国内需求,认真解决坏账问题,加速调整经济结构。
  泰国经济是以出口为导向的外向型经济,其兴衰受国际市场影响很大,在经济全球化进程日益加快的今天尤其如此。然而,泰国的外贸市场相对集中在日、美、欧盟和东盟,仅对日美两国的出口,就占泰出口总量的47%。主要出口对象国的经济一旦出现变数,泰国便荣损与共。
  泡沫经济的后遗症还远远没有得到彻底解决,房地产滞销、金融系统坏账等问题,将会较长期困扰泰国。以曼谷房地产业为例,虽然市中心区积压的住宅和综合大厦近来通过大幅降价等措施销路转好,但整个曼谷地区近年建成的楼宇滞销率仍占37%,达250万平方米。银行坏账问题,经多方努力,已从去年5月占贷款总余额47.7%的顶峰逐步减少,但到今年4月底仍有36.47%。泰央行决心到今年底使坏账减至7.4%。然而盘谷银行研究中心的专家认为,切实达到这一目标实在不易。有的学者认为此前的坏账减少也只是包袱的转移,是“将垃圾藏在地毯下”。
  调整产业结构的任务对泰国来说尤为艰巨。在企业的资本、知识和高技术含量方面,较之日本、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其他金融危机受灾国,泰国的基础相对薄弱,困难更多,经济复苏的步子也不如上述国家快。
  泰国政府对这些制约经济进一步复苏的内外因有清醒的认识,并依据本国外向型经济的特点,采取了积极的措施。泰国在巩固传统出口市场的同时,力求外贸市场多元化。在吸引外资方面也将推出一些新措施。此外,泰政府还抵制一些国际机构开出的“药方”,根据国情,坚持赤字预算和低利率政策,以刺激内需,促进发展。
  泰国现政府于1997年11月上台,两年半以来数度推出阶段性促进经济复苏措施,经过艰苦努力,终于度过了最困难的时期,走向持续复苏,已呈现良性发展态势,但真正要恢复元气尚需时日。


第7版(国际周刊)
专栏:放眼全球

  长期号称“西方经济优等生”的日本经济在九十年代一落千丈,与美国的繁荣形成鲜明对比,其基本原因在于两国对信息技术革命的反应不同——
  从日美对比看“日本模式”
  冯昭奎
  在东亚各国或地区“后浪推前浪”般的经济增长中,日本作为在五六十年代首先实现高速增长的国家,在一定意义上起到了“领头雁”作用,同时日本的发展经验也曾被作为一种“模式”被东亚各国或地区参考借鉴。然而,长期号称“西方经济优等生”的日本经济在90年代却一落千丈,1992—1999年的平均实际增长率仅有1.1%,与持续十年繁荣的美国经济形成鲜明对照,同时,日本泡沫经济发生崩溃也对东亚地区经济带来了严重负面影响,成为1997年在东南亚及韩国等发生金融危机的一个重要外部因素。那么,东亚各国或地区从同是作为东亚国家的日本经济的浮沉、特别是从日美经济对比之中可得到什么启示呢?
  可以认为,导致日美经济形成如此鲜明对照的基本原因在于,两国对IT(信息技术)革命的反应不同,首先是两国政府对IT革命的认识及其政策导向不同。回顾1987年,日本政府制定了“第四次全国综合开发计划”,声称要将东京建成“世界都市”,尔后又制定了“休养地法”以适应“国民余暇需求的迅速增强”,结果唤起了在东京大造办公楼、在地方大建休养地的热潮,使大量游资被吸引到购买土地、大搞房产上,刺激了地价急速上涨。同时民间企业对办公楼、厂房及机械设备也进行了过度投资。
  与之对照,1992年克林顿总统提出“信息高速公路”构想,推动80年代开始的个人电脑革命与网络革命合流,汇聚成IT革命洪流,使国内外的大量资金被吸引到投资高技术、特别是投资于IT产业。
  克林顿总统提出“信息高速公路”构想之际,正是日本泡沫经济正式破灭、金融机构背上了巨额不良债权包袱、广大企业开始大幅削减设备投资之时。特别是1997年以来,日本企业设备投资不仅连年下降,而且信息技术投资仅占企业投资总额的20%;而同期美国企业设备投资不仅持续保持10%以上的增长速度,而且信息技术投资占企业投资总额的比例高达34%。
  现在,人们往往把日本发生泡沫经济的原因归结为日本政府金融政策的失败,包括1987年过急的金融缓和政策导致泡沫膨胀,1990年过急的金融紧缩政策又导致泡沫破灭,以及泡沫破灭后对不良债权问题的久拖不决。然而,“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假如80年代末日本政府实施金融缓和之际,大量游资不是流向容易形成泡沫的房地产,而是流向有成长前途的信息技术产业,那么,90年代日本经济将可能出现另外一种情景。但这种假定是无法成为现实的。这是因为日本既缺乏如同美国风险企业那样在IT革命中十分活跃的资金需求者,又缺乏如同美国风险资本那样具有高度风险判断能力的资金提供者。设想以当时日本企业主要依靠间接金融、资本市场不发达、教育不适应培养创新人才需要、民间企业间人才极少自由流动、大学及国立研究机构的成果难以产业化、繁杂的政府管制束缚新企业诞生、税收制度不利于企业家靠创新获取丰厚利润、社会上缺乏冒险和改革精神等等状况,怎么可能出现大量资金流向IT产业的局面呢?美国IT产业之所以能迅速发展,之所以每年有大约80万家IT风险企业诞生,正是依靠了高度流动性和巨大资本市场、风险资本网络、世界一流大学、崇尚冒险和改革的文化氛围和从全世界吸收高科技人才。这些都是日本所缺乏的。总之,日本未能抓住IT革命机遇主要是因为二战后日本行之有效的一整套适应工业化时代的经济体制已不能适应IT革命和信息化时代的要求。现在,日本正试图对传统金融体制和经济结构进行改革,以便在信息化领域“重演”过去在工业化领域对欧美的成功追赶,人们对日本“第二次追赶”的能力不宜低估。
  最近,纽约股市经过两个月的调整趋于平稳,说明美国经济虽有泡沫,但这种泡沫犹如IT革命这股新经济洪流之上泛起的泡沫,仅具有局部的性质,而日本的泡沫却是没有“新经济”背景、牵涉到旧经济全局的问题。因此,美国“经济中存在的泡沫”的破灭即股价调整对整个经济走向软着陆未必不是好事,而日本“泡沫经济”的破灭却造成了一场真正的灾难。


第7版(国际周刊)
专栏:

  曼谷各大零售商场今年以来销售转旺。图为曼谷孔堤区一家超市周末一景。
  本报记者 孙伟摄


第7版(国际周刊)
专栏:热点观察

  3年前的7月2日,泰国爆发金融危机,并迅速席卷东南亚,继而蔓延到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3年后的今天,我们看到,东南亚国家和地区已经——
  走出危机 蓄势待发
  中国社会科学院亚洲太平洋研究所 王小敏博士
  1997年7月开始爆发的东南亚金融危机给亚洲经济造成沉重打击。1999年起,亚洲国家及地区的经济从危机中开始复苏,所表现出的强劲增长大大出乎人们预料,尤其是危机中一些受灾严重的国家,如韩国、泰国、马来西亚和印尼等出现了明显的V型反弹(见图)。从1999年的主要经济指标看,亚洲各国和地区的经济恢复了正增长,通货膨胀率下降,汇率持稳,外汇储备持续增加,出口强劲增长,股市价格大幅上扬,体现了亚洲经济的复苏充满活力。其中,亚洲新兴市场(韩国、新加坡、香港和台湾)1999年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平均为7.0%,大大高于1998年的-1.9%;通货膨胀率由1998年的3.9%下降为1999年的-0.4%。东南亚国家的平均经济增长率由1998年的-7.5%上升为1999年的3.2%;通货膨胀率由1998年的21.3%下降为1999年的7.4%。
  冷静回首 再探因由
  金融危机爆发三年来,国内外学者对危机发生的原因作了全面的多角度的探讨。在金融危机爆发之初,一些东南亚国家认为危机的发生主要是由于国际投机资本的兴风作浪;但随着反思的深入,大部分国家和地区从自身经济体出发探究金融危机的根源,寻求复苏经济和防范危机的对策。概括而言,亚洲金融危机的发生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首先,金融部门存在结构性缺陷,金融监管滞后于金融自由化。一些国家在严格的金融监管制度尚未建立的情况下开放了金融市场,尤其是实现了本币资本项目下的自由兑换。第二,汇率制度不够灵活。大部分国家和地区汇率与美元挂钩,在美元升值的情况下没有及时调整,致使本币高估,提供了国际投机资本冲击的空间。金融部门的缺陷和僵化的汇率制度相结合,导致了长期资本流入减少,外汇储备下降,经常账户赤字增加。第三,产业结构未能及时升级,出口产业趋同,经济增长缺乏后劲。电子产业是东亚大部分国家和地区的出口主导产业,90年代中期半导体价格的下跌使这些国家的出口受到沉重打击。第四,政府对经济的一些不适当干预助长了过度借贷和资产泡沫的膨胀;同时私人部门也存在忽视风险管理,过度利用债务杠杆等弊端。此外,国际资本市场上投资者的“群体行为”在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和传染中发挥了很大作用。90年代初,在乐观的心理预期影响下,国际资本纷纷跟风涌入亚洲,刺激了部分东亚国家的汇率高估、过度借债和资产泡沫。危机出现后,在悲观的心理预期和从众效应下,国际资本竞相撤出,加剧了亚洲国家和地区汇率和资产价格的下跌,并使危机传染到体质相对健康的一些国家和地区。
  措施得力 迅速康复
  亚洲经济的迅速复苏得益于良好的国际经济环境。美国经济持续强劲增长,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发动机;亚洲第一经济大国日本的经济复苏给亚洲经济的恢复注入了强心剂;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人民币汇率保持稳定,增加了亚洲经济的稳定性,加之欧盟的经济也日益向好,良好的外部经济环境使亚洲各国和地区的出口得以迅速增长。尤其是1999年上半年全球半导体市场的复苏,带动了亚洲电子产品出口,其中韩国、马来西亚、菲律宾和泰国等国的出口劲增,成为其经济复苏的重要牵引力量。
  亚洲各国和地区所采取的刺激经济复苏的政策措施也发挥了积极作用。危机发生后,泰国、印尼和韩国等重灾国为了获得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援助,曾采用其开出的紧缩药方。紧缩政策对受灾国摆脱外债偿还危机、恢复国际投资者信心起到了一定作用,但其副作用是使这些国家内需低迷、通货紧缩。在受灾国的强烈要求和IMF的妥协下,从1998年第四季度起,接受IMF援助的国家得以和亚洲其他国家一样采用扩张性政策刺激经济复苏。这些措施包括:
  (一)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通过大幅度增加政府公共开支刺激消费、扩大内需。如泰国政府将日本和世界银行提供的530亿泰铢(约14.5亿美元)贷款直接用于政府各部预算开支,刺激经济、扩大就业;同时将1998—1999财政年度的预算赤字由原来占GNP的5%提升到6%,增强政府刺激内需的财政能力。
  (二)采用宽松的货币政策,降低利率,鼓励银行放贷,刺激投资和消费。各国中央银行大幅度降低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调低法定准备金率。1999年12月泰国三个月期存款利率为4.00%—4.25%,大大低于危机前1991—1996年的10.7%。马来西亚政府除了降低利率外,还取消了对房地产贷款的限制,放宽了购买股票的贷款限额。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消费和投资,并且低利率为金融部门的改革创造了宽松环境。
  (三)一些国家还实行了税制改革,采取了一系列减免税收和鼓励消费的措施。如泰国在1999年3月推出的一揽子经济振兴计划中提出大面积减税;韩国侧重减免商品消费税;马来西亚在1999年度预算案中免征个人所得税一年,并以免征销售税、增加公共假期等方式推动国内旅游消费。
  (四)亚洲国家和地区对金融部门的结构性改革正在逐步推进。金融风暴的冲击使亚洲各国深刻认识到其金融体制存在严重弊端,金融改革刻不容缓。各国纷纷制定或修订金融法令法规,促使金融运作、金融监管法制化、规范化;同时对金融系统进行改造。东南亚国家及地区结构性改革的承诺加上宏观经济的稳定使国外投资者恢复了对亚洲地区的信心,大量外资重新注入该地区。强劲的外国直接投资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国内投资的低迷。
  此外,亚洲国家及地区的政府普遍重视高新技术尤其是信息技术的发展,将其作为增强国家竞争力、提升产业结构的重要手段。政府大力投资信息技术设施建设,长期重视人才的培养,不断完善法律体系,并给予各种优惠政策吸引国内外资金投入高新技术领域,已经使信息技术及相关行业成为亚洲经济复苏和未来增长的亮点。
  前景光明 道路曲折
  1999年东南亚证券市场平均价格(以美元计)上涨了25.4%,大大高于美国的6.7%和世界平均值4.5%。这一方面体现了人们对东南亚经济的信心恢复,另一方面证券市场价格上涨所带来的财富效应也刺激了国内需求增长,有利于经济的进一步复苏。基于良好的国际经济环境和亚洲国家及地区内部需求和投资的启动,人们对亚洲经济复苏持更乐观的态度。世界重要经济组织和预测机构纷纷调高对亚洲经济增长的预期。亚洲发展银行预测亚洲(除日本)2000年的经济增长率为6.2%,与1999年持平。
  当然,亚洲经济复苏强劲并不意味着不存在风险。从外部环境看,过热的美国经济能否软着陆,欧盟经济能否持续向好,日本经济能否维持复苏,对亚洲经济发展都至关重要。在内部,影响亚洲经济强劲复苏的隐患主要有:第一,金融机构和公司部门的结构改革还任重道远。重灾国金融部门的呆坏账比例高于人们原先的估计,整个金融部门的重建要耗费巨大成本。第二,通过赤字财政刺激内需、拉动经济增长并非长久之计。政府债务占GDP比率的迅速提高使金融市场面临利率上涨的强大压力,影响了扩张性货币政策的效应,不利于经济进一步增长。第三,产业结构升级存在巨大困难。亚洲金融危机发生的深层原因之一是产业结构升级的停滞、国家竞争力的下降。虽然亚洲国家紧跟信息经济的发展潮流,在高新技术领域大量投资,但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转换是非常艰巨的,需要较长时间。在经济结构调整完成以前,亚洲经济尽管可以出现短期的迅速增长,但可能难以恢复危机前的持续高速增长奇迹。(附图片)
  东亚部分国家经济复苏示意图
  资料来源:经济学家情报部(EIU)国家报告(韩国、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2000年第一季度。其中2000年为预测值。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