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5月24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在实践中成才
  本报评论员
  “三下乡”,历时四年,如今不仅在文化、科技、卫生领域尽人皆知,在广大农村地区家喻户晓,当代大学生也积极投身其中。大学生志愿者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自1997年开展至今,已有百余万学子走向乡间,倡导文明、传播科学、扶贫帮困、支教扫盲,经受了艰苦的磨炼和汗水的洗礼。它所产生的影响,已经像“三下乡”这个词汇那样,深深地印在青年学生的心灵词典中。
  让大学生参与“三下乡”活动,是当年五四青年开创的“走向社会,深入民众”光荣传统的延续,是我们党的知识分子同工农群众相结合、教育同生产实践相结合的一贯方针在新时期的集中体现,是贯彻落实江泽民总书记在北大百年校庆讲话中提出的“四个统一”的具体行动,是青年学生健康成长、将自身价值与祖国命运紧密相连的必由之路。
  大学生“三下乡”,有利于了解国情。当代的大学生,出生在改革开放的春潮里,成长在邓小平理论形成、成熟和不断发展的年代,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认识,对改革开放的认识,单从课堂上是难以得到的,必须走向社会,深入农村,了解占全国人口80%的农民的现状,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才能真正在实践中深化对邓小平理论的理解,深化对改革开放的理解。
  大学生“三下乡”,有利于体察民情。淳厚民情和朴素民风中的情感滋养,难以尽得于书本;贫困母亲脸上的愁容和失学儿童眼中的渴望所激发的力量,难以取之于校园。走出象牙之塔,融入坚实的土地,贴近农民的心,才会真切感受到耕耘的艰辛,收获的喜悦,才会真正把成长的根深深植入祖国的沃土。
  大学生“三下乡”,有利于增长才干。坚持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道路,历来是青年锻炼成长的有效途径。社会实践是知识创新的源泉,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磨炼意志,砥砺品格,把学得的知识用于实践,在实践中继续学习提高,才能真正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艰辛知人生,实践长才干。这是古往今来许多人成就一番事业的经验总结。可喜的是,今年暑期“三下乡”所确立的“向新世纪迈进,在实践中成才”的主题,抓住世纪交替契机,结合科教扶贫,围绕西部开发,紧扣时代脉搏,更加增强了青年学子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紧迫感;今年的暑期“三下乡”,范围扩大到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更加广泛地调动了青年学子在服务人民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素质、在奉献社会的实践中体现人生价值的积极性。相信今年的暑期“三下乡”活动会更加声势浩大,形式多样,成效显著。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让科学走近生活 让公众理解科学
  大型科普宣传拉开帷幕
  本报北京5月23日讯 今天上午,随着香港城市大学李少民教授一场精彩的科普报告的开始,由中宣部、科技部和中国科协联合举办的“让科学走近生活,让公众理解科学”大型科普宣传活动正式在此间启动。
  这一大型科普宣传活动旨在贯彻党的十五大精神,进一步落实去年《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和全国科普工作会议提出的任务和要求,在全社会弘扬科学精神、倡导科学思想、宣传科学方法、普及科学知识,提高公众的科学素养,进一步推动全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活动包括科普报告会、科普影视展播、科普知识竞答、科普展览、科技博物馆参观、部分在京重点实验室开放等。活动时间将从5月持续到10月。
  作为“在京党政机关干部系列科普报告会”的首场报告会,李少民教授的报告《中国能打赢网络经济这一仗吗》,吸引了党政机关的数百名干部。据悉,有关专家还将就医学研究前沿及展望、生物经济给中国带来的机遇与挑战等问题作报告,向党政机关干部介绍科技领域的最新进展。 (科闻)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为西部开发插上科学翅膀
  林业系统开展系列科技培训
  本报北京5月23日讯 记者蒋建科报道:来自西部大开发第一线及长江、黄河上中游地区的近100位林业管理和技术骨干,今天赶赴中国林科院,参加由国家林业局和中国林科院举办的第一期“长江上游黄河上中游退耕还林(草)试点示范科技支撑培训班”,接受为期一周的科技培训,从而拉开了大规模退耕还林(草)科技培训活动的序幕。
  国家林业局党组成员、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院长江泽慧在培训班开班式上说,西部大开发,是事关我国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长远生存与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大规模科技培训活动,旨在大力提高试点示范县林业管理和技术干部的现代林业科技意识,掌握退耕还林(草)基本技术,实现科学规划、科学设计、科学施工、科学管理,将科技支撑贯穿于试点示范的全过程。要通过层层科技培训和加强科技支撑,使科技成果推广应用率从30%提高到50%以上,科技进步贡献率由目前的27.3%提高到50%以上;工程建设良种使用率和造林保存率有较大幅度的提高,确保退耕还林(草)试点示范的质量和水平。
  国家林业局决定,分四期对174个试点示范县(团、场)以及所在省区、兵团林业(农林)厅(局)的林业管理干部和技术骨干进行科技培训。首期培训班学员来自陕甘宁青晋豫黄土丘陵沟壑区的50个试点示范县。具有成果和人才优势的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主动承担培训任务。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编余短论

  生态建设 科技支撑
  苗文新
  国家林业局和中国林科院组织举办退耕还林(草)示范科技培训班,为西部生态环境建设带了一个好头。
  退耕还林不是简单一“退”一“还”就能完成的,需要科技做支撑。例如,退耕后如何植树种草,尽快恢复植被,不仅要看当地的降雨量、土壤肥力、气候等情况,还要精心选择适合当地生态条件的树种草种,找出适合当地特点的栽培技术及病虫害防治技术等,确保这些树草能茁壮成长。
  事实上,在西部,凡是注重科学植树种草的地区都收到了明显效果;相反,不重视推广科技成果的地方,植树成活率就不太高。目前,我国林业科研及教学机构经过50多年努力,积累了大量科技成果。如果西部地区能在生态环境建设过程中加以积极推广应用,将为西部大开发创造有利条件。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中国儿童安康成长计划”启动
  本报北京5月23日讯 记者王娜梅报道:由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国家经贸委安全生产局以及北京天地大方科技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共同发起、有多个部委和单位参加的大型少年儿童公益项目——“中国儿童安康成长计划”今日推出,启动仪式在人民大会堂举行。
  该项目的主要内容有三大方面:通过各种媒体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宣传教育,为少儿传授一定的安全理论、实用知识和防护技能,逐步形成安全、健康的生活习惯和良好的行为规范;动员全社会和所有家庭高度重视儿童的健康成长,让科学饮食从儿童抓起、从母亲做起;为少年儿童身心健康成长提供可靠而有效的物质保障和良好的社会环境。
  为给该计划提供资金支持,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设立了“中国儿童安康成长专项基金”。
  在今天的启动仪式上,香港知名人士黄仕灵先生率先慷慨解囊捐款100万元,山西海斯药业公司捐赠30万元,北京三元食品有限公司捐赠了10万元。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中国少儿新闻出版总社成立
  本报北京5月23日讯 记者王娜梅报道:为全国少年儿童所喜爱的中国少年报社和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携手组建新闻出版集团,挂牌仪式今天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
  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社长海飞介绍说,该社是团中央系统首家“强强联合”而成的传媒集团,它集共青团中央领导的两家最大的少年报社和少年儿童出版社于一体,形成涵盖面极广的“少”字头新闻出版文化产业。同时,两家龙头行业的联合具有新闻出版跨行业兼容特色。它集书、报、刊、音像多媒体、互联网于一身,重组产业结构,优势互补。合组后的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出版《中国少年报》、《中国儿童报》、《中国少年儿童》等4报8刊,年出版各类图书1500多种,拥有一支300多人的优秀少儿读物专业新闻出版队伍,资产总值达4亿元。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改善生态环境 缓解人地矛盾
  全国复垦土地潜力巨大
  本报北京5月23日讯 记者丁伟从日前在京召开的国际土地复垦研讨会上获悉,近年来,我国土地复垦工作尽管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全国可供复垦的废弃土地面积仍然十分巨大。为此,国土资源部门正采取综合措施,加快土地复垦步伐。
  据统计,全国因各种人为因素造成的废弃地约2亿亩。土地复垦是恢复废弃地利用价值和生态价值的有效措施,通过采取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大部分废弃地能恢复可利用状态。截至目前,我国累计复垦利用各类废弃土地1500万亩,其中工矿废弃土地约600万亩。
  国土资源部副部长鹿心社表示,今后一个时期,土地复垦工作将充分运用法律、行政、经济、技术等综合措施,逐步走向制度化、标准化和规范化。其主要措施包括:进一步完善土地复垦的法律、法规和政策,确保谁复垦、谁受益;对新上矿山开采项目,要求做好复垦规划,并制定具体治理措施;多渠道筹措土地复垦保证金,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提高土地复垦科技含量。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让“盆景”化作“田景”
  烟台科普助推精准农业
  本报讯 初夏时节,在胶东大地上,到处可以见到这样的景象:农民手握一张农业技术部门为土地定出的“菜谱”,在大田里依谱上“菜”,根据土壤肥料结构配方施肥,让春田吃上可口的“套餐”;使用生物化学制剂促进作物生产,减少农药用量以虫治虫等先进技术和管理方法,在这里应有尽有,各显风采……山东省烟台市委书记任海深说,精准农业这项先进技术能够迅速推广,得益于向农民灌输科普知识。
  为了发展精准农业,烟台市建立了各类精准农业示范园40多个。如何将这些“盆景”变为“田景”,运用到农业生产中去?他们首先从向农民推广科普知识入手,通过开办农广校和农函大、播放科普电教片、建立科普示范基地、创办科普协会、开通以电话和因特网为主的“农业科技热线”、发放精准农业技术手册等形式,对农民进行强化培训,全市每年有100万人次的农民接受精准农业实用技术的普及教育。烟台农民的科普知识日趋丰富,科技意识逐渐增强,为推广精准农业技术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如今烟台有10万农民获得了“绿色证书”,1.8万人获得了农民技术职称,有60%的村庄成为科普村,自发成立各种研究会2028个,取得新技术新成果100多项。
  烟台市科学技术的广泛普及,起到了良好的“酵母”效应,激发了广大农民自觉研究探索精准农业的热情,从中涌现出一支民营科技劲旅。目前,烟台市民营科技机构已达1100家,从业人员7万多人,现已研制开发科技成果450多项,年创收益96亿元。
  (姜文强)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中华环保世纪行

  新益求新拭鹏城
  ——深圳城市环境建设采访印象
  本报记者 赵永新
  5月的深圳草绿花红,天蓝海碧。在这座花园般的城市采访,所到之处,无不让人赞叹。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等一顶顶桂冠,深圳当之无愧。深圳城市环境建设的得意之笔,让记者深深领悟到:创新,才是最根本也是最持久的动力。
  技术创新,垃圾焚烧国际领先
  筹建于1985年的深圳市市政环卫综合处理厂,是我国第一座城市生活垃圾焚烧处理厂。建厂之初,他们从日本进口了两台“三菱—马丁”式垃圾焚烧炉。由于我国的城市生活垃圾水分高、热值低,又没有经过分选,进口的设备“力不从心”,垃圾焚烧不稳定,每年还得外购550万千瓦时电力焚烧垃圾。
  1991年,依托于该厂的3号垃圾焚烧炉实施国产化工程。处理厂牵头与同济大学等5家单位联合攻关,研制开发自己的城市生活垃圾焚烧处理技术。经过5年不懈努力,取得重大突破:低热值城市生活垃圾焚烧工艺能够确保热值不低于800千卡/公斤、水分不高于55%且未经分选的城市生活垃圾,在符合环保前提下焚烧处理,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垃圾资源化利用技术把发电能力提高6倍,每吨低热值垃圾发电近200千瓦时,进入国际行列;开发研制出18项城市生活垃圾处理配套设备,使焚烧设备国产化率达到80%以上。上述成果先后被评为国家“八五”科技攻关重大成果、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三大奖”中环卫系统获得的最高奖项。
  处理厂采用自己的工艺、设备建成的3号垃圾焚烧炉,不仅造价低于同类引进工程一半以上,而且垃圾处理水平大大提高,发电除自给自足之外,每年还可向外出售1000万千瓦时以上,垃圾处理能力也翻了一番。据介绍,目前深圳市市政综合处理厂已成为我国垃圾焚烧的样板,每年前来取经的同行络绎不绝。
  方法创新,污水处理事半功倍
  龙岗区面临的生活污水处理问题在我国颇具代表性———作为一个处于农村城镇化的新区,生活污水完全靠建设耗资大且运行费用高的城市污水处理厂来解决,既不现实,也不科学。勇于探索的深圳人不远千里聘请专家,终于找到了一种事半功倍的处理方法。
  王福庆夫妇是江苏省镇江市的环保专家。90年代初,他们发明了微型生活污水处理装置,但效果不够理想,工艺流程有待进一步完善。龙岗区环保局得知这一消息后,立即派人把王福庆夫妇请到深圳,提供资金、场地及测试设备,共同对处理装置进行改进、实验,最终使出水水质达到城市二级污水处理厂的排放标准。与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厂相比,这种装置投资省,占地少,无需动力,不用投加药剂,是处理小规模生活污水的理想方法。
  机制创新,园林绿化企业承包
  近年来到过深圳的人,无不对深圳的草多、花多、树多留下极深的印象。截至去年底,深圳市的城市森林覆盖率超过50%,人均公共绿地面积接近40平方米。绿地多了,市民高兴了,政府却犯愁了:如果按照国家规定的每人养护管理绿地2700平方米的标准计算,至少要增加2500多人的事业编制,由此产生的工资、住房、福利、保险、养老等问题让政府不堪重负。深圳对传统的园林绿化养护管理机制进行大胆改革:由过去的政府承包改为推向社会,实行企业化承包、专业化管理。
  深圳市城管办园林绿化处副处长周远松告诉记者,从1996年始,他们就试行把绿地管养任务和公园的清洁卫生、保安服务等项目逐步推向社会,由在深圳市注册的园林绿化服务企业等参与承包管理。几年下来,不仅避免了编制增加的问题,而且为政府节约大笔经费,1平方米绿地每年就节省1.58元。同时,通过引入竞争机制,各绿化公司“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大大提高了园林绿化水平。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近日,首都书画界、文艺界七十多位知名人士在北京报国寺举行书画义卖活动,义卖所得将用于在黄河上游刘家峡库区植树造林。图为书画收藏者景伟(前左二)买下了一幅国画——《天山之舞》。新华社记者 宋连峰摄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南京大学研讨戴安邦教育思想
  本报讯 为纪念已故中科院院士、中国化学会发起人之一、南京大学教授戴安邦先生诞辰100周年,南京大学日前举行戴安邦教育思想研讨会,中科院院士高鸿、钱逸泰、嵇汝运、程镕时、游效曾、胡宏纹以及来自国内部分高校的专家学者与南京大学师生代表一起参加了研讨。(谭忠)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北京歌手向残疾儿童献爱心
  本报讯 几天前,北京青年歌手李琛自费来到牡丹江市博爱聋哑语言康复中心演出,并将自己积蓄的6万元人民币捐给了康复中心的残疾儿童。李琛本人也是残疾人,自幼爱好音乐,8年前在全国首届残疾人歌唱比赛中荣获一等奖,从而入选中国残疾人艺术团。 (白雪松)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台胞骨髓捐赠到武汉
  本报武汉5月23日电 5月20日,一台特殊的非亲缘异基因骨髓移植手术在武汉协和医院进行,捐赠骨髓来自37岁的台湾男青年。李政道博士的夫人、国际著名血液免疫学家艾丽斯与志愿工作者洪武正从台湾花莲市出发,专程将骨髓护送到武汉。下午2时47分,这份珍贵的骨髓开始缓缓输入患者的体内。捐赠骨髓者是从台湾慈济骨髓中心近20万自愿捐赠者的数据库中找到的。 (杜若原 彭晓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