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4月27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国际周刊)
专栏:

  各抒己见
  全球化已经是一个事实,但是,我相信我们低估了它的脆弱性。
  国际社会必须作出选择,是建立一个由短期利润额驱使的全球市场,还是一个负责任的全球市场;是创造一个使人类1/5人口陷入饥饿与贫穷的世界,还是一个使每个人至少有一次机会在健康环境中取得成功的世界。
  ——联合国秘书长安南
  如果由于害怕全球化的破坏而希望挡回全球化的力量,我认为是不足取的。50年的经验表明,更大的经济上的一体化和政治上的合作是正面、积极的力量,认为全球化只限于市场经济也是错误的。
  ——美国总统克林顿
  由于不公正的国际经济秩序,经济全球化并没有使广大发展中国家从中受益,反而造成南北差距加大,富国愈富,穷国愈穷,数亿人口处于饥饿和贫病之中。
  ——古巴国务委员会主席卡斯特罗
  负起全球化的责任,就是要建立世界新秩序,这一秩序的建立并不意味着世界需要一个超级权威,而预示着一个多级化的时代正在到来。
  ——德国前总统赫尔佐克
  全球化为穷国带来了灾难。
  ——埃及总统穆巴拉克
  上个世纪的历史清楚地表明,贫穷国家只有通过下述办法来根除贫穷,即从事出口产品的生产,向外国产品、投资和技术开放市场,这就是参与全球化。可是某些组织眼下却在为保护主义寻找种种巧妙的借口。这种借口同样带有欺骗性,是不符合发展中国家贫穷人民利益的。
  ——墨西哥总统塞迪略
  西方国家关于全球化的观点远没有被其他国家接受。在这场实行垄断的全球游戏中,非洲不是参加者。到目前为止,这种垄断既没有创造就业机会,又没有创造更多的价值。
  ——科特迪瓦前总统贝迪埃


第7版(国际周刊)
专栏:

  编者按
  亚洲金融危机以来,与经济全球化相关的问题日益引起人们关注。从WTO西雅图会议、曼谷联合国贸发会议到刚刚结束的哈瓦那77国集团第一次南方首脑会议和华盛顿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春季会议,有关经济全球化的激烈辩论不绝于耳。如何正确认识经济全球化及其正负两方面影响?发展中国家如何应对扑面而来的经济全球化挑战?希望本期《国际周刊》能有助于读者对此加深了解。
  经济全球化:充满矛盾的进程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副研究员 庞中英
  经济全球化是当代整个世界面向未来的客观变化。我们已经目睹了,经济全球化在改变着世界政治经济的结构和性质以及每个人的生活。
  纵观最近10年的发展,经济全球化的基本动力有三:一是市场的作用范围扩大,前苏联集团国家以及中国、印度等发展中大国加入西方主导下的世界市场经济体系,20世纪一度存在的两大世界经济体系并存的局面消失,各种贸易壁垒降低,资本和信息事实上高度自由流动;二是以西方和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与地区为基地的跨国公司加速扩张,构筑起成千上万张全球网络;三是根本性的信息和通讯技术进步(特别是因特网革命)及其商业性普及使得全球经济循环中的交易成本急剧下降。
  经济全球化是当代世界经济增长和世界政治变化的主要原因之一。美国和其它西方经济体系依靠这一全球范围的市场革命和技术革命再造了经济结构,一些发展中国家通过改革与开放、利用后发优势以及其长期积累的基础成功地从全球化中受益。但是,作为一个充满矛盾的进程,经济全球化在带给当代世界积极变化的同时,其迅速发展又不可避免地伴随和产生了一系列严重问题。在某种意义上,因为这些问题的存在及其严重性,全球化已经处于一种危机和困境中。当然,这种危机不是来自它的失败,而是来自它快速行进中的结构性缺陷。
  “数字红利”与“数字鸿沟”并存,新经济与旧经济脱节,世界经济结构性失衡
  人们普遍关注的与经济全球化有关的问题是世界经济的两极分化。经济全球化与经济不平等问题恶化的关系是复杂的。但是,由于全球化加强的是世界市场经济体系,而这个体系通行的是竞争、资本、技术和创新的逻辑,所以,任何国家内部和国家之间的贫富鸿沟都在加大。方兴未艾的数字技术给投资者和技术拥有者带来了数不清的“数字红利”,但这个数字宠儿却也让世界增添了新的“数字鸿沟”。因为尽管因特网技术普及非常快,但世界仍然存在上网和没有上网、拥有和不拥有信息技术的分别,且大多数人显然属于后者。因此,经济全球化不仅没有达到包容一切的地步,而且加重了以“边缘化”为特征的经济与社会排斥现象。1/5的处于极端贫困状态的人类似乎与迅猛发展的全球化无关。如果不考虑东亚、特别是中国的经济成就,每日靠一美元度日的第三世界人口不是减少而是增加了。对全球化可能加剧世界经济中的差距的担心不是没有道理的。
  世界经济增长的现实与前景因为新经济而看好。目前,并没有关于“新”“旧”经济的比较统一的界定。眼下流行的观点是,新经济指建立在信息技术等基础上的经济,特别是金融化了的高科技产业,包括电脑、通讯、网络、生物工程等相关行业。新旧是相对而言的,旧经济无非指非信息的实质经济或者金融化了的传统产业(它们不一定不是知识经济)。新旧之分似乎传达出一种信号:新经济是取代旧经济的未来经济。问题在于,“新”经济恰恰是在“旧”经济的运行机制和运行规则(指金融市场)中被投资者权衡来权衡去,它们的股价一再高涨,以至于新经济中的泡沫成分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的确,被金融市场炒作而神化了的科技产业似乎越来越背离其初衷,即依靠科技创新本身以及它对旧经济的改造,真正形成一种面向全球市场的知识经济,误入与实质经济脱节的道路,加剧了已经存在的虚拟经济与实质经济严重背离的世界经济结构性失衡。
  经济增长忽视社会进步,环境退化与经济全球化同步
  过去几十年,一些人过分强调了市场经济意义上的全球化而忽视了全球化的政治和社会目的,导致市场、资本、技术和公司主宰一切,而世界整体的社会进步、人类大多数的基本权利以及国家主权受到很大忽视,经济增长与社会进步日益脱节,诸如各种犯罪、价值观丧失等社会问题因为全球化而恶化了。
  经济全球化下生态环境的持续恶化也让人感到不安和对未来信心不足。虽然我们不能把环境恶化的责任简单地推到全球化头上,然而,正是在这个全球化时代,“家园问题”变得越来越严重。联合国秘书长最近发表的《千年报告》指出:“半个世纪多前,在制定《联合国宪章》的时代,没有人想到,当代给予后代一个环境上可持续的未来会成为人类面临的最大的挑战之一!”市场化(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建立在过度消耗资源基础上的市场扩张)、城市化、财富的不合理分配、富者的过度消费及其消费模式的“传染”、“普及”效应,是地球环境退化和恶化的主因。经济全球化意味着世界劳动分工和布局的大转移,第一世界已专注于高附加值的非污染的知识产业,而第三世界则成了工业制成品和资源密集实物产品的主要产地,成了全球环境代价的主要承受者。许多发达国家和全球性公司不但没有为地球环境恶化承担更多责任,反而自私地推卸责任。
  经济全球化下,国家内部和国际社会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治理危机
  在国家一级,各国原有的体制、政治领导能力、社会设施、政策体系、价值观念和文化都面临着全球化的冲击。各国(包括发达国家在内)都不得不试图通过国内改革来适应越来越全球化的世界,而形成一个富有创新和竞争能力的开放经济与社会无疑是应对全球化挑战的关键。在国际一级,繁荣与发展是人类共同的心声和目标,但是,和平、发展和安全的性质、结构以及影响它们的各种因素在改变,已有的调节国际关系而非全球关系的国际制度和组织的弱点、失误和无能逐渐暴露,已远不能适应经济全球化的现实。国际政治经济体系的深入改革,是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必然要求,从根本上有助于解决与经济全球化有关的问题,是各国和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之所在。发展中国家要坚决反对超级大国试图控制经济全球化“游戏规则”的霸权行为,通过协调立场和加强合作来促进国际体系的民主变革。
  冷战刚结束时,多数发展中国家的政府和人们把全球化视为重要的经济增长机制,不切实际地对其期待过高。几年下来,随着全球化的深入,人们对经济全球化的看法渐趋全面。最近一段时间,世界贸易组织雄心勃勃的贸易自由化计划因成员国立场分歧而搁浅;第三世界吸取金融危机的教训,在改革国际金融体系上达成共识;先是曼谷联合国贸发会议,后是77国集团第一次南方首脑会议,经济全球化均成为会议的主题和争论焦点;世界各地出现了一连串大规模的反全球化浪潮,虽然声音嘈杂,但基调是对全球化所带来的相关问题的批评、忧虑以及对未来全球化方向的呼吁。这些最新发展,应看做是这个历史进程中的积极现象,有助于人们正视其危机并矫正其缺点。
  经济全球化的正确方向应是建立包容性的全球经济和社会,摒弃单纯的资本和市场扩张而不顾利益差距与贫困问题的倾向。在国内社会方面,应同等重视财富创造与财富分配问题,让经济全球化的受益面扩大;在国际社会方面,应努力协调发展中国家为摆脱贫穷而要求建立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和发达国家要求更自由的贸易和更一体化的全球经济之矛盾。
  发达国家政府和跨国公司等私人部门应意识到,要保持健全的全球经济基础,容忍甚至鼓励虚拟经济继续严重脱离实质经济,以及奉行亲资本和缺少社会包容性的经济政策毕竟难以持久。作为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获益者,发达国家和跨国公司必须主动承担解决全球化问题的更大责任,对不发达国家的产品开放自己的市场,减免那些高负债国家的债务,更慷慨地提供发展和环境援助。
  世界正面临史无前例的全球化下的危机汇合,它提醒我们,世界需要的是一个更加包容、均衡和持久的,能造福于全体人类的和平与发展的全球化,只有有效克服经济全球化带来的诸多负面问题,人类才能迎来新兴的全球化文明。


第7版(国际周刊)
专栏:

  合理的悖论
  中央编译局当代马克思主义研究所所长 俞可平
  在谈到经济全球化问题时,常常可以听到这样一种观点,即认为经济全球化就是东西方的趋同,是人类走向大同世界。由此产生两种极不相同的全球化对策:一种认为应当舍弃一切去寻求全球的同一性;另一种则认为应当以自己的传统特色去抵御全球的趋同倾向。这种把经济全球化仅仅视为一体化和同质化过程的观点,从根本上说是片面的和不适当的,是缺乏对经济全球化过程的辩证性质的认识,由此得出的结论就很可能是错误的甚至有害的。经济全球化过程本质上是一个内在地充满矛盾的过程:它包含有一体化的趋势,同时又含分裂化的倾向;既有单一化,又有多样化;既是集中化,又是分散化;既是国际化,又是本土化。
  首先,经济全球化是普遍性与特殊性,或者说单一化与多样化的统一。一方面,经济全球化是一种单一化,它体现为各国各民族和各种不同的文明体系之间在生活方式、生产方式的某种趋同。其次,经济全球化是整合和碎裂,或者说一体化和分裂化的统一。经济全球化是一种整合,它具体表现为国际组织的增加,国家间整合程度的提高。但在经济全球化的同时,各个国家、各个民族和各个地方的特殊性和独立性却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得到强调。
  再次,经济全球化是集中化与分散化的统一。经济全球化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资本、信息、权力和财富的日益集中,尤其是日益集中于跨国公司。另一方面,资本、信息、权力和财富分散化的趋势也有增无减。最后,经济全球化是国际化和本土化的统一,“与国际接轨”成为许多国家的共同口号。但是,各国在接纳和遵守这些普遍的国际准则时,始终没有忘记其本国的传统和特征,而是将国际准则与本国传统结合起来,使国际准则本土化。总之,经济全球化就是这样一个矛盾的统一体,是一个相反相成的过程,是一个悖论。但经济全球化的这种内在矛盾却是一个客观事实,无论它看起来是多么匪夷所思,它都是合理的。


第7版(国际周刊)
专栏:

  资本扩张必然结果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所副研究员 宿景祥
  从历史哲学的角度看,经济全球化这一概念涵盖着两个范畴。自有文字记载的文明产生以来,人类社会就一直在不自觉地、缓慢地朝着联合的目标迈进。前进的主要原因在于矛盾。在人类发展的历史过程中,不同民族和国家,似乎都处于一个很长的阶梯的不同台阶上,各种政治、经济和文化的接触与冲突,使落后的和停滞不前的民族和国家,往往可以通过外部影响来实现和加快自己的改造过程。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也决定了世界将来会出现这样的情形:不同地区、不同民族和不同国家,最终将摆脱对抗性而达到某种形式的联合。
  我们目前所谈论的经济全球化,实质是另外一个范畴。它只是一个新的进程、新的发展时期或新的发展阶段,它始于资本主义作为一种活生生的社会形态在世界上出现以来。分析、理解现实中的经济全球化问题,必然要回到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上来。这是因为,在当代世界经济中,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仍然占据主导地位。而在人类历史上,任何人都没能像马克思那样专注地致力于研究、剖析资本主义的内在逻辑和运动规律,那样精辟、有力地阐释资本主义制度。资本积累的内在冲动,决定了资本主义制度自始至终是一种扩张性的制度,是一种“全球性的制度”。无论是怎样形成的,资本总是要破坏束缚它的桎梏,清除自己道路上的障碍,试图战胜一切先前的生产方式,以公开或隐蔽的形式在社会中争得统治地位。
  历史的步伐始终是不断加快的,从前几个世纪才能出现的变化,现在往往只需很短的时间。资本所推动和主导的全球化进程,在过去十几年里明显地加快了。世界上的社会和经济活动,几乎都是在按照资本主义的基本逻辑,即资本积累、竞争和利润最大化来进行的。国际政治经济环境的急剧变化,以及科学技术的飞速进步,使资本在世界范围内对劳动取得了新的优势。这些突出的特征表明,资本主义发展正在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我们所处的历史发展时期不可能是最后的和最终的,但必须充分意识到这一点,否则就难以认识和剖析各种现实的矛盾和问题。


第7版(国际周刊)
专栏:

  IMF改革势在必行
  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副研究员 殷小茵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春季年会4月16日在华盛顿召开。会议举行期间,大批示威者聚集在会议大楼外,反对经济全球化。他们认为,IMF和世界银行是推动全球化的罪魁祸首,要求IMF和世界银行改变现行政策,通过减免穷国的债务、消除贫困、保护环境,实现“全球经济正义”。
  经济全球化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特别是在信息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无法想象一个国家能够在封闭的状态下求得发展。问题在于,经济全球化一方面促进了生产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合理配置,推动全球生产力的提高;另一方面它又促使资金、人员和信息在全球范围加速流动,加大了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防范、消弭金融危机的难度。
  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使IMF面临重大挑战。贸易和金融的全球化在21世纪将进一步加速,由此造成的经济失衡引起全球性经济动荡特别是金融动荡的可能性增大。这主要表现在三方面:1.货币汇率不稳定。目前各国货币的汇率安排主要是浮动制。发达国家财政金融调控机制健全,汇率的波动不会对出口造成大的影响。而发展中国家的调控能力较差,其货币汇率容易受到冲击。2.国际游资的快速流动对新兴国家经济发展形成威胁。大量资金的流入给新兴国家带来发展机会,但也给本国货币和经济体系造成压力,并可能引发经济金融危机。3.金融风险传播更迅速。90年代互联网和全球通信技术的提高使国际金融市场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金融信息和风险也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传递。
  如何防范经济金融危机的发生及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是IMF在新世纪的两大任务,改革已势在必行。以西方七国为主的IMF金融委员会认为,IMF改革的重点是大幅缩减长期融资,将融资重点转向对陷入货币危机的国家进行短期融资,以此强化IMF对危机的应对能力。美国国会最近的一个报告,建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不再对发展中国家提供长期贷款,而以减免债务来促进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同时要求融资对象国的中央银行定期提交有关报告,以便对其实行“外部监察制”,即要求融资对象国公布按国际标准审计的中央银行年度财务报告,以保障债权者的债务安全。
  发展中国家则强调IMF的改革方向是通过建立国际间的广泛合作,完善现有的汇率制度,以达到国际经济金融稳定。首先,IMF的职能要进一步明确和强化,加强对经济和金融危机的预警作用。其次,IMF应保留中期贷款,并调整对发展中国家的贷款条件,使其更符合发展中国家的实际情况。再次,IMF应将其资金来源与决策过程分离,使其金融政策尽量不受少数发达国家控制。只有这样,IMF才能真正公正地发挥其协调国际间金融事务的作用。
  IMF春季会议期间,美国新泽西州反对全球化的示威者(右一)高举的牌子上写着:世贸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戈尔和布什的世界新秩序。 原载美国《时代》周刊(附图片)


第7版(国际周刊)
专栏:

  从数字看差距
  □世界上20%最富有的人生活在集中了81%的世界国内生产总值、占据了82%的出口市场、58%的外国投资、91%的新技术利用和74%的电话线路的国家。
  □在美国、瑞典和瑞士,每1000人平均拥有600条电话线,而在柬埔寨、乍得和阿富汗,每1000人平均只有一条电话线。
  □有13亿人生活在世界上最贫穷国家,每天人均收入不足1美元。8亿人忍受着饥饿,8000万人完全不能享受医疗服务,超过2.6亿的人不能上学。
  □第三世界国家外债总额达2.5万亿美元。


第7版(国际周刊)
专栏:本报记者现场目击

  卡斯特罗说,人类从未有过如此惊人的科技威力和如此非凡的生产财富的能力,但世界也从未有过如此不平等和不公正——
  呼唤新秩序
  ——第一次南方首脑会议侧记
  本报特派记者 张金江
  本月12日至14日,122个发展中国家领导人汇集古巴首都哈瓦那,参加由77国集团发起的第一次南方首脑会议,讨论在进入新世纪之际发展中国家如何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挑战,实现发展和繁荣。会议最后通过的《南方首脑会议声明》和《行动纲领》两个重要文件表明,进一步加强南南合作,谋求建立一个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是今后发展中国家努力奋斗的目标。
  记者在会议现场采访时感到,与会各国领导人都有一种面对经济全球化挑战的紧迫感。会前,各国均要求在大会上发言,组织者虽做出了发言不得超过5分钟的限制,但实际上,每位发言者都打破禁令,每次会议都一再延长,14日那天下午的发言一直持续到夜里11点时才告结束。
  各国领导人在发言中都有一大段被记者叫做“倾倒苦水”的内容。尼日利亚总统、77国集团主席奥巴桑乔指出,在经济全球化中,发展中国家在经济、贸易以及知识和技术等方面受到负面影响,加剧了各国间的贫富差距。会议东道主、古巴国务委员会主席卡斯特罗在致欢迎词时说,人类从未有过如此惊人的科技威力和如此非凡的生产财富的能力,但世界也从未有过如此不平等和不公正。
  各国领导人或他们的代表在发言中一致把造成这种不公正的原因归咎于现行国际政治经济秩序。他们在发言中指出,在这种秩序下,富国掌握着制定“游戏规则”的主导权,“有钱能使鬼推磨”的现象在国际政治经济领域比比皆是。如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中,投票权不是在成员国之间平等分配,而是以各国出资额的大小决定。发达国家把裁判员、运动员两种功能集一身,发达国家制定的规则当然有利于发达国家。
  会间,记者强烈地感受到南方国家对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期盼。各国领导人在发言中一致强调,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比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建立一个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这种新秩序应强调各国遵守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准则,特别要遵守尊重国家主权和主权国家平等、领土完整、自决、不干涉内政、和平解决争端和冲突的原则以及所有国家都有权决定其政治、经济和社会制度的权利,强调发展中国家应能够有效参与国际经济的决策,强调世界各国在经济全球化中应共同发展和繁荣。
  经济全球化使世界变成“地球村”,各国领导人在大会发言时都谈到,发达国家在帮助发展中国家克服贫困、实现发展方面负有重要责任。南方国家长期贫困,北方国家的安全和繁荣也会丧失。卡斯特罗在讲话中形象地把地球比做一艘装载着处于不平等地位的乘客的船。他断言,这样的船是危险的,是要颠覆的。他认为,发展中国家在这艘船上应有自己应有的位置,在所有乘客享有平等和公正条件的情况下,这艘船才能驶向前方。(附图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