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3月30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国际周刊)
专栏:

  同其他地区相比,南亚一直属于不受美国重视的地区。然而近一两年来,美国频频向南亚诸国作出友好姿态——
  美国改变南亚政策
  唐璐
  3月19日,美国总统克林顿终于踏上陌生的南亚次大陆,伴随着在孟加拉国、印度和巴基斯坦掀起的“克林顿热”,反对、抗议浪潮也接连不断。这是美国总统22年来首次访问印度,30年来首次访问巴基斯坦,也是美国总统第一次在孟加拉国留下足迹。
  背景不同寻常 战略利益优先
  同其他地区相比,南亚一直属于不受美国重视的地区。长期以来,美国介入南亚事务大多是因为那里发生了重大危机或突发事件。而随着俄罗斯、日本等大国在欧亚心脏地带激烈的角逐以及对中亚能源资源争夺的加剧,美国日益发现南亚地区在其推进全球战略中的重要性,因为“无论那里发生了更好或更坏的事情,都将会比过去更快、更直接地影响美国利益”。实际上,自1998年印巴核试爆以后,美国国内便出现了强烈要求政府反思其南亚政策的呼声。许多官员和学者批评美国与南亚国家缺少广泛和持续的接触,认为美国在处理南亚事务时注意力过于狭隘地集中于核不扩散等极少数问题,指责政府长期忽视印度。为了避免由于上述种种政策上的“失误”而导致“美国丧失在南亚的其他许多利益”,近一两年来,美国政府一直在重新评估其南亚政策,克林顿的南亚之行便是美国调整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除上述背景外,克林顿此行还有其他几个不同寻常的背景。其一,美国和印度急于改善双边关系。由于双方互有需要,印美今年以来在彼此分歧较大的问题上都作出一些妥协,比如双方不再像过去那样谈论核问题,而把谈论的内容扩大为诸如反对恐怖主义、加强能源领域合作等方面。在核问题上,美国甚至出现这样的论调,承认印度有权根据其国防和国家利益需要来确定最低核威慑数量。其二,巴基斯坦军事政变后美巴均十分渴望建立某种联系。从穆沙拉夫政权角度看,克林顿造访将可以最有效地减轻巴基斯坦军政府在国际上所面临的压力。而对美国而言,访问巴基斯坦将可维护美国在那里的长期利益,同时与穆沙拉夫接触将可以“使美国保持与巴基斯坦沟通渠道的畅通”。其三,印巴关系日趋紧张并大有升级之势。自去年格尔吉尔冲突后,印巴关系一直陷于僵持状态。随后出现的印航客机被劫持事件、印巴在克什米尔实际控制线附近交火以及印巴互逐外交官等一系列事件更加剧了两国之间的争吵。其四,美国正在重新审视孟加拉国的重要性。近一两年来,美国官员在谈到南亚问题时,越来越多地强调要与孟加拉国发展关系。诚然,孟加拉国在军事上对美具有一定战略价值,但是美国目前更看中孟加拉国的能源资源开发前景。正是在这一背景下,美国官员多次表示,希望“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孟加拉国能够成为次大陆上超越印巴关系之外的一个成功的温和的伊斯兰民主国家”。
  访问声势浩大 核心问题未果
  克林顿此次对南亚三国的访问声势浩大,其随行人员不仅包括数名政府高级官员和国会议员,还有朗讯、思科等美国50家大跨国公司的首席执行官。关于克林顿南亚之行,美国官员曾经多次强调“访问不在于解决争端和分歧,而重在加强与各国的联系与沟通”。从这个意义上说,克林顿此行达到了一定目的:通过在孟加拉国为时一天的访问,重新确认了美国同孟的传统友谊与合作关系;通过与穆沙拉夫一个多小时的“严肃和坦诚”的会谈,向巴基斯坦“传达了美国对巴未来发展方向的深切关注”;通过与印度各界的接触,使两国之间在政治方面的坚冰开始融化,与此同时,一共50亿美元的商业合同也开创了美印新贸易关系的开端。
  实际上,克林顿此次南亚之行还肩负着更重要的任务:敦促印巴签署核禁试条约;缓和克什米尔冲突并要求印巴迅速展开对话;要求巴基斯坦明确恢复民主时间表,等等。而上述问题的解决并未取得进展。在核禁试问题上,印度继续重申过去有关保持最低限度核威慑,不再进行新的核试验,不参加核军备竞赛的立场,巴基斯坦则保证不出口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但两国都对美国提出的签署核禁试条约要求给予“礼貌但坚决”的拒绝;在克什米尔问题上,克林顿强调印巴双方保持克制、结束冲突、恢复对话以及遵守克什米尔实际控制线等原则,但印度一再表示不接受外国调停,克林顿只能表示不会出面调停,印巴之间的问题由印巴两国谈判和平解决。在巴基斯坦恢复民主时间表问题上,穆沙拉夫明确表示,由于清除腐败政治是一项繁重的任务,巴基斯坦不可能提出全面恢复民主的确切时间表,而只能依据地方选举的进程来视情况而定。
  调整政策 任重道远
  克林顿南亚之行未能在解决克什米尔争端、核不扩散及要求巴基斯坦恢复民主等重要问题上取得突破实属意料之中。但不管怎样,克林顿向南亚国家传递了如下信息:在21世纪,美国将要广泛地与南亚地区所有国家进行双边接触和发展建设性伙伴关系。
  分析家注意到,在克林顿访问南亚期间出现了一些非常令人关注的事件和言论:
  ——美国和印度共同签署了一项《印美关系:21世纪展望》的声明。声明强调21世纪世界的特征将取决于印美这两个“世界上最大的民主国家”在和平、繁荣、民主与自由方面的合作。该声明还提出两国首脑定期举行会谈。
  ——美国商务部长戴利表示,美国将坚持把印度签署核禁试条约与取消对印度的制裁挂钩的立场。
  ——克林顿在访印期间就克什米尔问题几次发表一些据认为是偏向印度的谈话。在接受美国ABC新闻网记者采访时,克林顿表示相信巴基斯坦方面“支持了”克什米尔的暴力活动。这句话在印巴两国均引起极大反响。印度高层官员认为克林顿的讲话可能表明美国在此问题的立场将更加趋于现实主义,巴基斯坦官方则希望美国澄清有关说法。
  ——陪同克林顿总统访问的美国负责南亚事务的助理国务卿卡尔·因德弗思3月23日晚在接受一家印度报纸采访时表示,美国希望同印度和巴基斯坦都保持良好的关系。上述种种信息似乎没有关联,但它们反映了美国南亚政策的几个发展趋势:第一,为最大限度地维护美国在南亚的根本利益,美国在处理南亚事务时将日益摆脱旧的思维模式,转而完全根据国家利益来灵活确定美国对印度和巴基斯坦的关系以及根据务实原则确定美国对克什米尔问题的立场;第二,美国将会充分承认印度在世界舞台上所起的作用,美印关系将在美国未来南亚政策中居于重要地位;第三,巴基斯坦是一个美国不能忽视的朋友,美国在未来仍会继续呼吁穆沙拉夫军政权还政于民,但在评估巴基斯坦政府时会依据其所采取的政策而非其政权性质;第四,克什米尔争端仍将是最棘手的问题,如何处理克什米尔争端将是对美国南亚政策的严峻考验。美国认为,克什米尔问题不能用武力解决,而应该由印巴两国之间谈判解决。


第7版(国际周刊)
专栏:

  他本可以在航空领域大展宏图,却从母命而从政;一九八八年他对中国的访问,大大推动了两国关系的发展,而他的英年早逝令人惋惜。在中印建交五十周年之际,人们不能不——
  想起拉吉夫·甘地
  ——纪念中印建交五十周年
  刘述卿
  今年4月1日是中国和印度建交50周年纪念日。在两国古老悠久的历史上,曾记载着中印人民之间友好交往的许多动人故事。新中国成立后,印度是第一个与中国建交的非社会主义国家。50年来,两国关系虽有曲折,但总体上保持了发展的态势,中印人民总是要友好的。在中印两国隆重纪念这一历史性日子时,我们不会忘记印度前总理拉吉夫·甘地为两国关系的改善和发展所作出的重要贡献。
  时隔34年印度总理首次访华
  中印关系的“真正改善是总理阁下的这次来访”。小平同志所说的“这次来访”即是印总理拉·甘地应当时李鹏总理之邀于1988年12月19日至23日对中国进行的正式访问。拉·甘地总理当时排除印度国内各种干扰,率印度政府代表团第一次踏上中国的土地。这是继1954年拉·甘地总理的外祖父尼赫鲁总理访华时隔34年之后第二位印度总理对我国的正式访问,距周恩来总理1960年访印也已28年之久。毫无疑问,这次访问是中印两国关系史上的一件大事,也是拉·甘地政府在发展对华关系上采取的重要举措。两国对此访都非常重视,都希望此访有助于增进相互了解,创造有利于进一步改善中印关系和解决中印边界问题的气氛。拉·甘地和夫人一行一抵达北京,即受到我方热情友好的接待。当时我作为主管亚洲地区事务的副外长,有幸参加了这次来访的准备和接待工作。
  在我国领导人与拉·甘地总理的会见和会谈中,双方就双边关系和共同感兴趣的地区和国际问题广泛地交换了意见。我印象最深的是双方就中印边界问题进行了认真而深入的讨论。
  中印边界全长约2000公里,双方争议地区面积共约125000平方公里。中印边界问题是历史遗留下来的问题,强烈牵动着两国人民的民族感情,也干扰着两国关系的正常发展。中方历来认为,只有本着互谅互让的精神,通过和平、友好的协商,才是解决边界问题的根本出路。访问中,拉·甘地表示印度决心求得互利互惠的解决办法,同意在寻求解决边界问题办法的同时,积极发展两国其他领域的关系,为合情合理解决边界问题创造良好的气氛和条件。为此,两国同意在边界问题解决之前,保持边境地区的和平与安宁,并决定建立关于边界问题的联合工作小组。两国领导人还表达了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恢复和发展中印关系的共同愿望。
  我国领导人在会见拉·甘地总理时说,中印两国应着眼未来,两国没有理由不友好,没有理由不改善关系。中印两国共同倡导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和生命力,两国理应首先成为执行这些原则的典范。拉·甘地总理表示希望此访能为两国关系带来友好的新开端。两国间应有更多的交往,增进相互了解,确保不再发生问题。两国一方面要研究并处理双边关系中存在的问题,另一方面要朝新的方向努力,共同合作,推动中印关系发展,成为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友好相处的典范。拉·甘地这次访华获得了圆满成功,它对于发展此后的中印关系和推动两国高层交往具有重要的意义。
  富有务实精神的政治家
  或许由于拉·甘地非政客出身,给我最深刻的印象是他很务实。1987年11月14日至17日,在我率团赴新德里进行中印第八轮官员会谈时,拉·甘地于11月17日晚上亲切接见了中方代表团。他非常随和,思路很清晰,态度坦诚友好,说话直截了当,不绕弯子,同我面对面讨论如何解决中印边界问题。他说,边界问题很复杂,对双方都已经成为感情深处的问题,要考虑问题的所有方面,要争取公众和舆论的理解。拉·甘地总理同意边界问题的解决基本上要由两国领导人做出政治决断,但这一决断既要以历史事实为基础,也要考虑人民的感情因素,必须是符合两国利益、为两国所能接受的解决办法,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两国创造有利的气氛。我向他表示,同意双方应创造良好的气氛和条件,但解决边界问题除了互谅互让,没有别的更好的办法。我并要求印方把所有越线设点的军事人员赶快撤回去,以缓和边境紧张局势。我还重申了中国领导人对他的访华邀请,欢迎他在1988年适当的时候访问中国。他愉快地接受了邀请。果然,第二年拉·甘地总理就率团来华进行其时隔34年的破冰之旅。
  英年早逝,令人惋惜
  正当中印关系有希望进一步改善和发展的时候,传来了拉·甘地遇刺的消息。1991年5月21日,拉·甘地在赴印度南部泰米尔纳德邦参加第十届大选竞选活动时,一个皮肤黝黑、身穿红绿相间衣服的中年妇女挤上前去,弯下身来将手伸向自己的腰间,引爆了贴身绑着的炸弹。霎时,浓烟四起,血肉横飞。拉·甘地顿时倒在血泊中,成为继印度圣雄甘地和他的母亲英·甘地之后被害的第三位印度重要的政治领导人。印度人民失去了一位年轻有为的领导人,中国人民也为失去一位朋友而感到惋惜。1991年5月22日,我国领导人即向印度政府领导人发去唁电,称赞拉·甘地是印度杰出的政治家,也是中国人民熟知的朋友,为改善和发展中印关系做出了积极贡献。国务院副总理吴学谦作为中国政府特使赴印参加了拉·甘地的葬礼。
  拉·甘地1944年8月20日出生于印度孟买市。从小内向、腼腆,言语不多。在英国学习期间,举止文雅、谦恭有礼,不好空谈,也从不炫耀自己的家世。1968年,拉·甘地开始在印度航空公司担任国内航线飞行员,后升为机长。1980年,他不得不遵循母命,告别自己酷爱的飞行事业,转而卷入汹涌的政治波涛之中,成为英·甘地的接班人。1984年10月,英·甘地惨遭杀害,拉·甘地匆匆受任于母丧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当了5年总理。
  拉·甘地的未竟事业得到其继任者们继续贯彻。拉·甘地总理访华期间双方同意建立的关于边界问题联合工作小组迄今已经举行了11轮会谈,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果。1993年,两国政府正式签署了“关于在中印边境实际控制线地区保持和平与安宁的协定”。1995年,双方就撤除中印边境东段旺东地区距离最近的四个哨所达成一致,消除了两国边防部队近距离对峙的紧张局面。1996年,双方在建立信任措施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签署了会谈纪要。同年11月29日,江泽民主席访印期间,双方正式签署了《关于在中印边境实际控制线地区军事领域建立信任措施的协定》。所有这些中印关系取得的积极进展也可告慰拉·甘地的在天之灵了。
  当前,在两国政府共同努力下,拉·甘地先生生前十分关心的中印关系正在得到改善和发展。我坚信,中印关系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必将在新世纪中得到进一步发展。超过20亿人口的中印两个伟大的发展中国家保持稳定的睦邻友好互利合作关系,不仅符合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而且也有利于本地区乃至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作者曾任外交部副部长、国务院外办主任、中国人民外交学会会长。)


第7版(国际周刊)
专栏:

  本报记者现场目击
  恐怖主义令人忧
  3月21日下午,在新德里市中心的海德拉巴宫,国内外记者云集,他们目睹了美国总统克林顿和印度总理瓦杰帕伊签署《印美关系:21世纪展望》等文件,此后,两位领导人分别站在签字台两侧发表讲话,表示美印关系由此揭开了新的篇章,但在答记者问时,300多名记者的问题主要集中在前一天克什米尔发生的屠杀锡克人事件。此间观察家评论说,南亚地区恐怖主义蔓延已成为令人担忧的突出问题。
  热中有冷
  3月22日,克林顿在印度议会两院发表了一篇热情洋溢的讲话,呼吁印度放弃核武器计划,并与敌对的巴基斯坦恢复和平谈判。克林顿说,“在核对峙状态下,没有比认为没有危险更危险的了”。为了加强说服力,他举例说,前苏联和美国尽管相距甚远,而且有全套完备的安全措施,但两国“曾差一点打一场核战争。”尽管印度议员对克林顿讲话的其他部分报以热烈的掌声,但对他有关核武器和巴基斯坦的评论则保持沉默,不为“危言”所动。
  克林顿担惊受怕
  3月25日,为了迎接美国总统的到来,伊斯兰堡实行交通管制,主要街道三步一岗,五步一哨,如临大敌。而伊斯兰堡查克拉拉空军基地戒备更严,美国人负责安全保卫,基地的制高点上站着美国特种兵,进入基地采访的新闻记者也要接受美国安全人员的严格检查。临近中午时分,接连来了两架美国空军飞机,但下来的人里不见克林顿。第三架小飞机的到来,让在停机坪外久候的记者兴奋不已。舱门打开,巴基斯坦国家电视台的记者已经开始报道:“克林顿终于抵达这里,正轻松地向我们走来……”但她不得不很快打住,因为下来的是位美国官员,克林顿并没有在这架飞机上。第四架小飞机到来,克林顿终于走下了舷梯。
  美国不愿掺和
  在查克拉拉空军基地通往市区的路上,几乎所有的标语都和克什米尔有关,如“停止在克什米尔侵犯人权的行为!”“保障克什米尔人民的基本人权!”等。本来,巴基斯坦希望克林顿能够在克什米尔问题上发挥影响力,但克林顿在巴基斯坦的讲话令人失望。克林顿称:“我们不能、也不愿解决和调解克什米尔问题,这一问题只能通过印巴两国间的对话得到解决。”克林顿一直把降低印巴间冲突作为自己南亚之行的一个目标,但他又表明自己无法、也不愿涉足印巴间的核心问题。
  还得靠自己
  不少巴基斯坦人从克林顿在巴15分钟的电视讲话中品出“威胁”的味道。克林顿在讲话中称,如果巴基斯坦在恢复民主制度、限制核武器扩散和降低对印冲突上无所作为,它将面临着“进一步被孤立的危险”。这话向巴基斯坦当局表明,如果它不对目前的政策做出相应的调整,它将失去美国对它在经济、政治和外交上的支持,而“这就是克林顿访巴的全部意义”。巴基斯坦官员也表示:“我们不会再天真地期望美国人的支持,我们必须通过自己的力量解决问题。”
  文中照片分别为本报驻印度记者李文云(左)和驻巴基斯坦记者丁子(右)。(附图片)


第7版(国际周刊)
专栏:

  中印关系大事记
  1950年4月1日 中国和印度建交。
  1954年6月25日—28日 周恩来总理应尼赫鲁总理的邀请访问印度,受到印度人民的热烈欢迎。两国总理在联合声明中提出了举世闻名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同年10月 尼赫鲁总理应邀访问中国,同样受到热情接待。两国总理的互访推动了中印友好关系的发展。
  1959年 由于发生西藏叛乱事件和中印边界纠纷,两国关系开始恶化。由于印度在中印边境长时间挑起武装冲突,我边防部队于1962年10月被迫进行自卫还击,中印边境爆发了大规模武装冲突。两国外交关系降至代办级。
  1976年 中印恢复互派大使,两国关系逐步改善。
  1979年2月 印度外交部长阿·比·瓦杰帕伊访华。
  1981年6月 黄华副总理兼外交部长访问印度,双方就双边问题举行会谈,并一致同意通过和平协商来解决两国之间有争议的问题。
  1988年12月 印度总理拉·甘地访华,双方领导人就双边关系和共同感兴趣的国际问题交换了意见,双方决定建立边界问题联合工作小组,专门讨论边界问题。拉·甘地重申,西藏是“中国的一个自治区”,印度政府不允许在印度的西藏人进行反华政治活动。
  1991年12月 李鹏总理访问印度,两国关系进入了全面改善和发展时期,中国驻孟买总领事馆和印度驻上海总领事馆恢复开馆。
  1993年9月 印度总理拉奥访华,双方在北京签署了关于在中印边境实际控制线地区保持和平与安宁的协定、环境合作协定、广播电视合作协定等。
  1996年11月28日—12月1日 国家主席江泽民作为中国元首第一次访问印度,为中印友好关系揭开新的一页。访问期间,双方正式签署了《关于在中印边境实际控制线地区军事领域建立信任措施的协定》。
  1998年5月 印度政府以“中国威胁”为借口进行核试验,使中印关系受到伤害,国际社会对印度进行核试验予以强烈谴责,印国内反对党也普遍指责政府破坏印中关系,在这种背景下,印度政府开始改变态度,通过不同渠道传递希望同我改善关系的信息。
  1999年6月 印度外长贾斯旺特·辛格访华时重申印度政府不认为中国对印度构成威胁,同中国发展睦邻友好关系是印度政府的基本政策,希望印中两国关系改善的进程继续下去,中印两国关系步入改善和发展的进程。
  2000年2月22日 中国和印度在北京经过友好协商,就我加入世界贸易组织问题达成双边协议。(武春)


第7版(国际周刊)
专栏:

回眸
  1954年6月,周恩来总理应邀访问印度,在两国总理会谈后签署的联合声明中,共同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图为周恩来总理和印度总统拉金德拉·普拉沙德(右一)、副总统萨瓦帕利·拉达克里希南(右三)、总理贾瓦哈拉尔·尼赫鲁合影。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