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3月24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卫生·环境·人口)
专栏:

  未来医学断想
  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 巴德年
  ●信息学、生物信息学将改变医学工作方式
  ●医学工作的范围将从“出生到死亡”扩展为“生前到死后”
  ●人类平均寿命突破100岁已初见端倪
  ●新理论新技术推动医学向前发展
  根据现代医学的发展轨迹和社会发展趋势,未来20年或30年,医学将发生很大的变化,其特点是:
  (一)
  长期以来精心保存的厚厚的病历,将被一张小小的“信息卡”所代替,这张卡片也许只有名片大小,最多两三张,就足足可以记载患者一生的病情和诊断经过,甚至包括全部的影像资料。
  所谓病历,不再只是在某医院、某时期的病情档案,而是这人一生的健康与疾病的记载。信息学、生物信息学将改变医学工作方式,可以预料,不会操作计算机,恐怕难以成为一个未来的好医生。
  人类基因组工程预计到2003年,最多到2005年就可完成,再加10年,也许要想知道每个人的基因图谱,都将成为可能。医生可根据这张图谱正确作出某些疾病的基因诊断和预测某些疾病的可能性,进而实施基因治疗和生活指导。所以有人画了一张漫画,内容是病人来看病时,医生问他是否带着他自己的基因图谱档案,患者也问医生是否具有解读某种级别的个人基因图谱的资格许可证。
  当然,在电子商务已登上市场的今天,在不久的将来,作为医学咨询或医疗、预防等辅助手段,电子医疗和网上医院一定会走向社会,走入市场。但我必须强调一句,无论科学怎样发达,诊断或治疗手段如何先进,电子医疗、远程会诊都不能代替最基本的医生与患者的直接诊疗。各种先进的医疗手段都很重要,但最重要的还是医生的基本功,而计算机的使用能力只是医生基本功之一。
  (二)
  过去一直在说“人从生下来到死亡,总离不开医生”。如今,在人没生下来的时候(胎生期),就可以对某种疾病作出正确诊断,并可采取外科治疗,从而矫正畸形、修复缺损,待手术完毕,把胎儿还纳子宫,使胎儿正常发育;待胎儿成熟后,娩出子宫。此时不仅畸形或缺损得以矫正,而且连瘢痕都没有,这就是所谓的胎儿外科。当今的医院儿科还只是从新生儿科开始,不久的将来,在妇产科和儿科之间即将出现一个交叉学科——胎儿医学科。
  人死后,现多数焚烧火化,少数尸体捐献或角膜捐献。但在某些先进国家已有了“脑死亡”的立法,待脑死即人死后,由于循环未停,诸多脏器尚可作为脏器移植的供体,是个宝贵的卫生资源。对这样的“死人”,医学不仅要利用,还有许多可研究的领域,脏器保存、组织与细胞的保存与增殖都是新鲜的研究课题和有发展前途的医学新领域。
  同时,随着社会意识的进步和法制的健全,脑死亡法的及早出台和安乐死法案的颁布和实施,都将是21世纪初叶的重要课题。实施脑死亡法,不仅是对人间伦理的扶正,而且对卫生资源来说,可以从消耗、浪费到有效利用,有百利而无一害。建议我国政府和全国人大抓紧这一问题的论证。1993年荷兰已正式通过了安乐死法,一些国家也相继积极探讨。实行安乐死,不仅是人道主义的弘扬,而且是一种特殊人权的体现。当然,立法要严密,程序要严格。无论如何,这确实是一种医学伦理学的革命,应当提倡。
  (三)
  以各种菌苗、疫苗接种为主要预防手段,以各种抗生素和化学疗法为主要治疗手段来控制传染病的流行,以天花的根绝和脊髓灰质炎的消灭为重要标志,人类第一次卫生革命取得了绝对性的胜利。当今,主要威胁人类生命的是癌症、艾滋病、心脑血管病和其他老年病。
  令人感到欣慰的是,由于整个科学的进步,当今半数以上的癌症可以治愈;自1995年以来,美国的艾滋病死亡率已开始逐年下降;心脑血管病的死亡率也明显下降,带病患者的生命质量大大提高。可以预计,当今的医学难题——癌症再过20年有望被攻克;有人已明确指出到2010年前后,预防艾滋病的有效疫苗即可诞生;用正确的生活方式和有效的防治办法,心脑血管病的发病可减少一半,而带病患者大部分可以正常生活;由于神经科学和技术的发展,新的脊髓损伤病人可以避免发生截瘫;人的平均寿命,有些国家已突破80岁,中国已突破70岁,随着癌症的攻克和心脑血管疾病的有效防治,在2020年到2030年间,人的平均寿命突破100岁的国家有可能出现。
  (四)
  人类基因组学和神经科学的进步,对解开人类自身的诸多秘密,包括感知、思维、记忆等重大问题,将有重要意义。同时,对疾病的发生及防治,特别是对精神疾患的发生机理及其防治方法也将会有新的认识。
  生物技术的进步,将使新的医药产品不断涌现,除治疗疾病以外,对维护健康、保持良好机能状态会大有帮助。医药市场上维护健康、改善功能的药品也许比治疗疾病的药更加火爆、更加兴旺。
  在生物技术当中,除基因工程、转基因动物之外,细胞工程、特别是干细胞的保存、增殖及应用技术,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将会引起医疗上的重大变革,使许多过去的所谓绝症,如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放射病,甚至肿瘤病人,都有可能因干细胞的应用而枯木逢春。组织工程方面捷报频传,软骨培养成功,血管培养成功。可以预计,诸多组织的培养成功对修复外科、畸形矫正,以至美容整形都会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蛋白质工程学也许是继人类基因组工程学之后,下个世纪最热门的研究领域之一。譬如,如何将动物的白蛋白经过少数几个氨基酸的置换,制成与人白蛋白相近或相同的物质;如何降低异种蛋白的抗原性,使其在临床上得以广泛应用而又避免过敏反应;如何提高肿瘤的抗原性,进而成功地制成瘤苗,用于肿瘤的预防和治疗。
  异种的脏器移植和人工脏器的研究都将十分活跃。当然,这些问题的解决除了技术问题以外,还有伦理道德问题以及如何警惕和防止人畜共患疾病,特别是畜间疾患酿成人间流行等严重问题。


第8版(卫生·环境·人口)
专栏:

  莫让“人口列车”超载
  白剑峰
  报载,广东吴川市覃巴镇在计划生育工作中弄虚作假,编造虚假数字,骗取荣誉,导致人口出生严重失控。由于该镇领导对人口出生放任自流,甚至带头超生,致使全镇超生户的比例高达52%以上,生育三孩、四孩成为普遍现象,有两对夫妇竟生育了十个孩子。然而,就是这样一个镇,居然连年获得吴川市“计生先进镇”称号。最近,广东省纪委对有关村镇责任人进行了严肃查处,广大干部群众反响强烈。
  覃巴镇的人口失控问题,给全社会敲响了警钟。近年来,随着我国生育水平的大幅度下降,一些农村和基层领导产生了麻痹和松劲情绪,对人口的严峻形势缺乏清醒头脑,缺乏忧患意识。不少地方耍花架子,把主要精力放在了应付考核上,统计数字水分严重,漏报瞒报、欺骗上级之风盛行。还有一些干部刚吃了几年饱饭就忘了饥饿,置人口大局于不顾,利令智昏,大搞“金钱生育”、“权力生育”,在广大群众中造成恶劣影响。此风不刹,后患无穷。
  目前,全世界都面临着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巨大压力。小小的地球,已经承载了60亿人口的重负,由此带来的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等一系列问题,更使人类的明天危机四伏。而在飞速行驶的“人口列车”上,中国人就包揽了1/5的车厢,中国人口超过发达国家人口的总和。庞大的人口包袱,不仅使我国国民人均收入和生活水平大大“缩水”,而且严重制约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无限增长的人口,给有限的资源造成巨大威胁。严峻的现实告诉我们:如果再放任“人口列车”超载,地球将不堪重负;如果再不严格控制人口增长,人类文明最终将自我毁灭。
  人口问题本质上是一个发展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由于坚持不懈地推行计划生育政策,少生人口两亿多,被称为“人口控制的神话”。少生两亿人,不仅缓解了今天人口对社会、经济、资源、环境的压力,而且缓解了未来人口增长的压力。试想,如果不少生这两亿人,恐怕我们今天的日子就不会这么好过,我们所取得的发展成果就会被“吃”得所剩无几,人均基本资源占有量就会更少。可以说,计划生育为改革开放赢得了一个重要砝码,为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推动力。
  但是,由于人口增长的惯性作用,我国人口众多的基本国情不是短时间内能够改变的。尤其在农村和基层,计划生育工作还很薄弱,仍然存在较大的反弹势能,任何政策的偏差、工作的失误,都可能引发生育水平的回升。因此,我们必须本着对子孙后代负责的精神,坚定不移地执行基本国策,努力稳定低生育水平,让地球的明天更美好。


第8版(卫生·环境·人口)
专栏:

  母爱——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猕猴。 罗荣陶摄


第8版(卫生·环境·人口)
专栏:

  再也不能靠湖吃湖
  ——江西鄱阳湖自然保护区的抉择
  涂露芳
  江西鄱阳湖自然保护区成立于1983年,被誉为“珍禽王国”。保护区内有鸟类310种,其中国家一、二级保护鸟类就达54种。全世界95%以上的白鹤、80%的东方白鹳、60%的鸿雁和50%的白枕鹤都在鄱阳湖越冬。为了守护好大自然的这笔慷慨馈赠,保护区管理人员付出了无数的心血和汗水。但目前,人鸟争食成为保护区面临的最大威胁,鄱阳湖越冬候鸟的安全问题不容乐观。
  保护区内的群众主要靠捕鱼为生。为了给越冬候鸟创造良好的栖息环境,保护区对湖水水位进行了严格控制,并规定了禁渔期,这势必影响到渔民的收入。到底是人重要还是鸟重要?不少群众很不理解,经常有人在禁渔期下湖捕鱼。尤其是最近几年,鄱阳湖区四次遭受特大洪灾,群众生活十分艰难,而市场上一只大雁能卖200多元,一只天鹅卖500多元,难免有些人在越冬候鸟身上打主意。仅1998年以来,有关部门就抓获网捕、投毒、贩运珍贵候鸟的犯罪分子85人,烧毁鸭网1000多部,缴获毒药呋喃丹百余斤。
  怎样才能实现人鸟和谐共处?关键是要协调好保护区发展与群众经济利益的关系。实际上,这也是我国各自然保护区面临的共同难题。
  鄱阳湖区历来被称为“鱼米之乡”,丰富的物产成就了这一带昔日的繁盛,却也使沿湖群众形成了对自然资源的过度依赖。长期以来,由于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祖祖辈辈生活在这里的人们认准了一条道:靠湖吃湖。但是,在人口不断增长的压力下,靠湖吃湖的传统生产方式几乎演变成对自然资源的无情掠夺。
  对湖区资源的掠夺式利用加剧了鄱阳湖湿地生态环境的恶化,对越冬候鸟构成严重威胁,也影响湖区经济的长远发展。靠湖吃湖的传统生产方式已经走到了尽头,必须尽快寻求新的经济发展形式来增加群众收入。保护区顾问、江西省爱鸟模范何修广老人对此有着深刻理解。
  老人今年78岁,被称为吴城镇的“活字典”。1939年日军轰炸焚毁吴城时,他就在这里当学徒。80年代初,他怀揣一张印有江西省珍贵动物的图片四处劝说当地人不要猎捕候鸟。在他的竭力呼吁和有关方面的共同努力下,鄱阳湖自然保护区得以建立。他还建议收缴保护区内群众的所有鸟铳,使保护区内杜绝枪杀候鸟案件的发生。但老人并没有就此安心,他关注的是整个湖区人与鸟的共同繁荣。怎样才能使湖区人民增加收入?老人进行了深入思考。他对鄱阳湖区的历史、风土人情、物产、经济状况作了认真研究,写出了厚厚一本调查报告,并在报告中提出加大科技扶贫力度、发展网箱养鱼、庭院经济、酱菜加工等多项合理化建议。
  目前,保护区正在积极帮助沿湖群众开拓经济发展新路。如利用全球环境基金(GEF)项目社区共管资金支持村民滚动发展养殖业,探索人工饲养河麂和发展生态旅游等。候鸟保护离不开当地群众的参与和支持,只有想方设法使湖区人民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才能调动他们爱鸟护鸟的积极性与自觉性。
  鄱阳湖自然保护区飞翔的白鹤。 纪伟涛摄 (附图片)


第8版(卫生·环境·人口)
专栏:专家门诊

  正确认识灵芝
  北京医科大学教授 林志彬
  纵观中医药古籍对灵芝的记载以及古今灵芝应用的历史,凡是违反科学、不实事求是地评价灵芝的效用,夸大其药用价值,甚至神化灵芝的做法,均遭医药学家反对,并因此限制了灵芝的应用和发展。故科学地研究灵芝、合理地应用灵芝和正确地评价灵芝,应是医药学者的重要任务。
  灵芝的药用价值
  灵芝是担子菌纲多孔菌科灵芝属的真菌,常用其子实体,是一种药用真菌。东汉时期的《神农本草经》一书已把灵芝列为上品药物,即有效无毒的药物。该书详述了灵芝的分类、产地、性味、功用等,说明古代医学家通过临床实践早已认识到灵芝的药用价值,可惜的是此后由于道家、方士祈求“长生不老”,将灵芝神化,激起医学家的不满,加之当时灵芝较难得,因而限制了灵芝的应用和发展。
  本世纪50年代末以来,我国已成功地实现人工栽培灵芝子实体,甚至采用工业发酵的方法生产灵芝菌丝体及发酵液,为灵芝的研究和应用提供了方便。目前我国药用的灵芝有赤芝、松杉树芝、紫芝等。
  灵芝的子实体和菌丝体主要含有萜类、多糖类、肽类、甾醇、腺苷及多种无机元素等。现代药理学研究证明,灵芝及其有效成分具有广泛的药理作用,如镇静作用、强心作用、扩张冠状动脉和改善心肌微循环作用、降低血脂(胆固醇、甘油三脂)作用、抗实验性肝损伤作用、抗动物实验性肿瘤作用、拮抗放射线或抗肿瘤药引起的白细胞减少和免疫功能抑制以及拮抗应激、衰老和吗啡成瘾引起的免疫功能抑制等。
  临床试验结果表明,灵芝制剂可用于防治多种疾病,如慢性支气管炎、神经衰弱失眠、高血脂症及冠心病、肝炎和白细胞减少症等。灵芝临床应用的疗效特点为:疗效产生慢,少则一周,多则数周方见显著疗效;在减轻或治愈主要临床症状和表现的同时,尚具有“扶正固本”作用,即使患者食欲增加,睡眠改善,体力及抗病能力增强;极少不良反应,少数患者在用药初期有口干、便秘等副作用,但多随用药时间延长而自行消失。
  灵芝能否抗癌
  近年来,抗癌中药的临床研究一直备受医学界关注,尤其是灵芝防治癌症的研究。现代科学研究证实,与化学治疗或放射治疗合用时,灵芝制剂对胃癌、肺癌、肝癌、结肠癌、膀胱癌、肾癌、前列腺癌、卵巢癌、子宫癌有一定的辅助治疗效果,其疗效特点如下:提高肿瘤患者对化学治疗和放射治疗的耐受性;减轻化学治疗和放射治疗引起的白细胞减少、食欲减退等副作用;改善癌症患者的恶病质,提高癌症患者的免疫功能,增强机体的抗肿瘤免疫力。一些晚期癌症病人病情严重,濒临死亡,无法手术切除,亦无化学治疗和放射治疗的可能,经灵芝制剂治疗后,情况转好,可以进行手术、化学治疗或放射治疗。
  为什么灵芝制剂对癌症有上述疗效?这要从灵芝的抗肿瘤研究说起。灵芝抗肿瘤作用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包括体内实验和体外试验。前者在给予灵芝制剂后,观察其抑制肿瘤生长情况,或观察荷瘤动物的生存时间;后者则在体外培养的肿瘤细胞上,观察灵芝制剂是否能直接杀死肿瘤细胞,即所谓的细胞毒作用。大量实验结果证明:灵芝及其有效成分如多糖类和三萜类化合物等均无细胞毒作用,即不能直接杀死肿瘤细胞。但在接种移植性肿瘤的实验动物,口服或注射给予灵芝或其有效成分能抑制肿瘤生长,呈现一定的抗肿瘤作用,但抑瘤率不高,一般在50%—60%左右。
  医学专家曾对灵芝及其所含的主要有效成分的抗肿瘤作用机理进行了系统的实验研究,发现灵芝能增强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促进T淋巴细胞增殖,增强T杀伤细胞的细胞毒作用,促进细胞因子如白介素1、2和3及肿瘤坏死因子的生成及其基因表达。最近,医学实验还证实,在体外试验时,灵芝多糖不能直接抑制或杀死人白血病细胞和小鼠肉瘤细胞,也不能诱导肿瘤细胞凋亡,但可通过作用于免疫细胞如小鼠脾淋巴细胞或巨噬细胞,产生细胞因子如白介素2、干扰素Y、肿瘤坏死因子α,间接诱导肿瘤细胞凋亡。这些实验结果均指出,灵芝及其有效成分确无直接细胞毒作用,但可通过增强机体抗肿瘤免疫力而间接抑制肿瘤细胞生长或诱导肿瘤细胞凋亡,并因此发挥抗肿瘤作用。
  正确选用灵芝产品
  灵芝产品种类繁多,有生药材,有药用灵芝制剂,还有健康食品和饮料等,消费者应根据需要选用,并辨别真伪,如药用灵芝制剂应有药政部门的批准文号,健康食品应有卫生防疫部门的批准文号。用灵芝防治疾病,应在医生指导下应用。由于灵芝有“扶正固本”作用,久病体虚者、老年人适当服用灵芝制剂,可增进健康。
  1995年,在中国、日本、韩国、美国、加拿大、马来西亚等国学者的倡议下,组建了国际灵芝研究会,以期在世界范围开展灵芝的研究和应用,造福于人类。为此,我们更应加强用现代科学技术方法来研究灵芝的药理作用和临床疗效机理,保持我国灵芝研究在国际上的先进地位,发扬光大中医药宝库中这一瑰宝。


第8版(卫生·环境·人口)
专栏:

  追根溯源战顽疾
  ——记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邹大进
  蔡美华 张义华
  在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近年来成长起一批中青年专家、教授。内分泌科主任邹大进就是一位医术精湛、淡泊名利的人。在内分泌科病房,有很多病人对他怀有衷心的感激。
  邹大进说:“一方面,现代医学高度发展,取得了许多重大科研成果,发明了许多先进的治疗手段;另一方面,有些患者转辗于许多医院还查不出病因。这些疾病给人心理造成的恐惧程度并不亚于绝症。于是生理疾病与心理扭曲就会产生恶性互动。有的厌世绝望,有的不信科学而受歪理邪说蛊惑,有的甘心情愿被骗人的庸医胡乱摆弄折腾。因此,重视每个前来就医的病人,审慎地查出病因,尽快解除病人的痛苦,这不仅是医务工作者的天职,也有益于形成相信科学、尊重科学的社会风气。”
  这正是解读邹大进主任的关键。这些年来邹大进收治了不少久治不愈、但不属于内分泌科的病人。“您不怕人说这是越俎代庖吗?现代医院实行的分科就诊还有什么意义?”
  针对我们的一系列提问,邹大进说:“分科是必要的,但医务工作者提高充实自身,做到‘专’和‘广’的结合更重要。分科可以提高治病效率,使临床治疗研究向纵深、向高精尖方向发展,但我们不能要求每个患者都是医学行家,都能对症入科、准确无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只会对本科疾病开处方的医生在今天是远远不够的。我确实收治了不少别科的病人,院内同行都说我爱揽闲事,但为了病人,这闲事还得管下去。”
  已届不惑之年的邹大进,1978年怀着救死扶伤的神圣信念考入第二军医大学。分科时,他的想法颇为独特。他想:心、肺、肾、肝、胃、肠、血都有实物的器官作为研究的对象,唯独内分泌,看不见,摸不着,要靠思辨、推理,要有类似福尔摩斯的本领。又经过三年硕士研究生深造和多年的临床实践,邹大进对疾病的追根溯源已然达到精湛的境界。
  陆厚康老人一年前得了糖尿病,一下子消瘦了20来公斤,体虚乏力,只能卧床度日。他在别家医院就诊了好几次,一直以糖尿病处理,症状依旧。来长海医院内分泌科住院治疗后,邹大进主任对陆厚康进行了全面的检查。他发现陆厚康除患糖尿病外,还得了甲状腺功能亢进。查出了两种病因,邹主任为他制订了治疗方案。用同位素治疗甲亢,用口服药降血糖。笔者日前见到陆厚康,他面色红润,体重增加,并能下地行走了。


第8版(卫生·环境·人口)
专栏:

  无限吃有限 华君武作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