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3月23日人民日报 第9版

第9版(理论)
专栏:

  要求严格应落实到制度严密
  李永忠
  江泽民同志在中央纪委第四次全会上指出,党内存在的一些腐败消极现象之所以屡禁不止,有的情况还相当严重,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相当一些地方和单位的党组织和领导者治党不严,对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疏于教育、疏于管理、疏于监督。因此,为了克服这种失之于疏的现象,就必须把从严治党的方针真正落到实处。
  从严治党的“严”,不仅有“严格”的含义,也有“严密”的意思。“严格”与“严密”共同构成了“从严治党”的完整内容。从某种意义上讲,“严格”是标,是形式;“严密”是本,是内容。
  为什么在一些地方,从严治党严不起来;在不少单位,从严治党治不下去?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具体制度上的不严密。由于在教育、管理、监督上存在“疏于”的问题,还不完全适应从严治党的要求,个别地方和单位才出现谁先反腐败,谁就先吃亏;谁真查大案要案,谁就真得罪人;谁带头严格自律,谁就孤掌难鸣的反常现象……正是由于诸多隐性的不严密,才使从严治党看起来并不严格。
  这种治党中存在的不严密状况,削弱了党的纪律的严肃性,致使一些地方和单位领导班子软弱涣散,“好人主义”盛行,庸俗关系学泛滥,官僚主义严重,讲关系不讲原则,讲私情不讲党性。这说明,只“严格”而不“严密”,从严治党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当然也不可否认,这些年在从严治党中确实存在着某些不够严格的问题。这既表现在要求不严、治理不严、执纪不严上,更反映在从严治党在各地和各单位贯彻落实的不平衡上。比如,有的地方党委对违纪违法案件会上强调要严肃查办,会下却瞒案不报,压案不查,担心拔出萝卜带出泥;有的单位党组织再三表态对腐败分子要严肃惩处,手中的板子却高高举起轻轻放下,左顾右盼,下不了手;有的领导干部在民主生活会上海阔天空,说古道今,却总不愿触及自己的实质问题,实在绕不过去了,也是讲明不讲暗,说小不说大。
  因此,坚决贯彻从严治党的方针,既要认真解决执纪不严、惩处不力、失之于软、失之于宽等不严格的问题,更要下大力气解决教育不严、管理不严、监督不严的不严密问题。而过去一说治党不严,就习惯性地认为是对党内那些违纪违法者查得不严、处理不严,较少考虑到治党工作中还存在着教育不严格、管理不严肃、监督不严密等问题。结果,尽管不断加大从严治党的力度,尽管党风廉政建设不断取得新的阶段性成效,但是党内一些腐败现象仍在滋生蔓延,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比较严峻。
  落实从严治党的方针,不是一时一事的要求,必须全面贯穿于党的思想、政治、作风、纪律和组织、制度建设等各方面的工作,切实体现在对各级党组织、广大党员和干部进行教育、管理、监督等各个环节中。如果我们各方面的工作和各个环节都能贯彻这一精神,“不严密”的状况就能得到根本改变,从严治党的要求也就能真正落到实处。
  坚持从严治党,既要严格,更要严密。唯有严格,才能对违纪违法者形成震慑之势;唯有严密,才能真正使腐败分子在我们党内没有藏身之地。为此,一方面,必须对党内已发生、发现的违纪违法行为和案件进行严查、严处,不断加大打击力度,使人不敢轻易犯案,不敢铤而走险;另一方面,要认真落实江泽民同志关于对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严格要求、严格管理、严格监督的指示精神,建立并完善思想道德和党纪国法两道防线,建立和健全一整套便利、管用的监督制约机制,努力做到领导干部的权力行使到哪里,党组织的监督就延伸到哪里,使关口真正前移,用严密的治党措施,把党内违纪违法行为和腐败现象降到最低限度。


第9版(理论)
专栏:

  增强创新意识 提高创新能力
  韩忠学
  近年来,面对世界范围突飞猛进的科学技术和迅速发展变化的国际形势,面对国内日益艰巨复杂的改革攻坚任务,江泽民同志反复强调了创新问题的重要性。他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深入学习和深刻领会江泽民同志关于创新的论述,不断增强全党同志特别是领导干部的创新意识,全面提高创新能力,对于实现跨世纪发展的宏伟目标和中华民族的繁荣振兴,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创新是时代对领导干部提出的重要课题
  一部人类文明史,就是一部人类不断创新、不断进步的历史。人类社会的所有进步无一不是追求变革与创新的结果。当前,从世界范围来看,随着知识经济扑面而来,创新将更为广泛、更为深刻、更为快速,并成为经济发展的关键。世纪之交,许多国家都在加大科技投入,构建创新机制,为未来发展积蓄力量。可以说,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强弱,将决定一个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发展及其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
  从现在起到二十一世纪中叶,我们党将在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中,领导人民全面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任务伟大而艰巨。当今世界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竞争,其实质就是人才的竞争,从一定意义上说,也是领导者的能力和民族素质的竞争。全党同志尤其是领导干部只有高度重视增强创新意识,着力提高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才能增强全党的创造性和创造力,提高我们党的执政水平和领导能力,更好地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胜利跨入二十一世纪。
  创新是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需要
  凡在人类思想史上被称为某种理论的学说,一般来说,都具有一定的创新意义。但是,唯有马克思主义自觉地赋予自身以创新的品格。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唯有马克思主义把实践作为自己的理论基础,并把理论作为实践的指南。马克思主义是实践的理论,因而就是发展的理论、创新的理论。因为实践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以指导实践为己任的马克思主义,就必须不断地研究、探索实践所提出的新问题,在理论上不断地创新发展。列宁没有被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革命的某些设想所束缚,得出了革命可能在资本主义“链条”薄弱的一环即在某一国单独发生并取得胜利的崭新结论;毛泽东又突破俄国革命的方式,开辟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崭新道路。
  中华民族是富有创新精神、具有创新传统的民族。中国共产党是勇于创新、善于创新并具有创新传统的伟大政党。在中国革命和建设历史上,我们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走适合中国国情的道路,实现了两大飞跃,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胜利。特别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二十多年中,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成功地走出了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这一切,是和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恢复和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分不开的,特别是和以邓小平为代表的共产党人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分不开的。也正因为邓小平理论在总体上具有如此鲜明的创新品格,这二十多年来我们才能走出新道路,干出新事业,创出新局面。无论推行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发展乡镇企业、创办经济特区、推进国有企业改革,还是“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提出,无一不是勇于创新、善于创新的结果。
  创新必须遵循正确的途径
  创新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理论创新,也可说是思想观念的创新;一是实践创新,也就是工作的创新。二者紧密联系,互为因果,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无论是理论创新,还是实践创新,都需要遵循正确的创新途径。
  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也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最本质的东西。只有不断地解放思想,才能发挥创新能力。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统一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是前人没有做过的全新事业,我们只有始终自觉地坚持和贯彻党的思想路线,坚持“一个为中心,三个着眼于”,才能在实践中探索,在实践中创新,在实践中提高,在实践中发展。
  树立强烈的事业心、进取心和使命感、责任感。创新与高昂的精神状态、高尚的精神境界密切相联。江泽民同志指出:“把我们的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就是要抓住机遇而不可丧失机遇,开拓进取而不可因循守旧”。没有强烈的进取心、事业心和使命感、责任感,就根本不可能有什么创新意识和创新实践。对于一个领导干部来说,不能把创新仅仅看作一个工作方法、工作水平的问题,而必须看到这是一种必备的素质和能力。
  善于汲取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也是我们党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回顾我国二十多年来的改革开放历程,几乎每一项政策,每一步发展,都离不开人民群众的首创。因此,必须充分相信和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是领导干部增强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进行有效创新的根本途径。
  弘扬马克思主义的良好学风。学习是创造的前提和基础。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条件下,如果我们不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特别是邓小平理论,不认真学习其他知识特别是反映当代世界新发展的各种新知识,在指导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就没有多少发言权。只有自身素质提高了,才有创新的愿望和追求,才有创新的智慧和本领,创新才能达到一个比较自由的境界。而要加强学习,就必须端正学风。如果学风不正,唯书、唯上而不唯实,就会导致教条主义,窒息理论的生命力。因此,弘扬马克思主义学风,对于我们增强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至关重要。
  此外,创新不但需要付出艰苦的思想劳作,更是一种探索、一种尝试,是一种“闯”和“试”,有时还要冒各种风险。因此,从社会环境、客观条件来讲,最主要的是要建立一套能够激励创新的制度和办法。不仅要鼓励、督促创新和探索,而且要对创新和探索过程中出现的失误持理解和宽容态度,允许探索与试验,允许失误和改正错误。


第9版(理论)
专栏:

  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法宝
  ——学习江泽民同志关于“三个代表”的重要论述
  国防大学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
  内容提要:●中国共产党之所以有强大的力量,一个根本的原因,在于她能够始终坚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坚持走在社会发展的前列,坚持倾听人民大众的意愿呼声,不断实现他们的愿望和要求,从而始终保持了作为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的先进性。这种先进性不是抽象的,而是从“三个代表”,即从代表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和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三个方面,历史地、具体地、全面地体现出来。
  ●江泽民同志提出的“三个代表”是相互联系、相互统一的有机整体。它全面完整地揭示了抓好党的建设、保持党的先进性,与办好中国的事情之间的辩证关系。
  ●“三个代表”体现了党的建设中继承优良传统与不断发展创新的辩证统一,改造客观世界与改造主观世界的辩证统一,保持自身先进性与联系群众广泛性的辩证统一,完成根本任务与实践根本宗旨的辩证统一。
  历史证明,保持和发扬我们党的先进性,是把中国事情办好的关键。江泽民同志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从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明确提出了党要始终成为“三个代表”,对党的先进性作出了新的、全面而又完整的概括。这对于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加强自身建设,始终保持先进性,带领全国人民团结奋斗,推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现跨世纪的宏伟目标,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三个代表”全面体现了党的先进性
  我们党的先进性,是由党的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性质决定的,是经过长期斗争考验形成的。列宁指出:“党是阶级的先进觉悟阶层,是阶级的先锋队。这个先锋队的力量比它的人数大10倍,100倍,甚至更多。”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一经产生,就在中国革命中显示出非凡的创造力、巨大的凝聚力和坚强的领导力,使中国革命的面貌为之一新。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领导全国人民经过长期斗争,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走出了一条独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完成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发展了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和文化;通过总结历史经验和教训,成功地开创了改革开放、实现现代化、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局面,使社会主义在中国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和活力。党之所以有这样强大的力量,一个根本的原因,在于她能够始终坚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坚持走在社会发展的前列,坚持倾听人民大众的意愿呼声,不断实现他们的愿望和要求,从而始终保持了作为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的先进性。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深刻阐明了共产党人在革命运动中的先进性:“共产党人为工人阶级的最近的目的和利益而斗争,但是他们在当前的运动中同时代表运动的未来。”以毛泽东和邓小平为代表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一贯重视保持和发扬我们党在革命和建设实践中的先进性。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江泽民同志通过总结建党以来的历史经验,对党的先进性作出了新的、全面而完整的概括: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我们党始终代表着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也就是说,党的先进性不是抽象的,而是从“三个代表”,即从代表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和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三个方面,历史地、具体地、全面地体现出来。
  江泽民同志关于“三个代表”的论述,全面揭示了党的正确领导与发展先进社会生产力、繁荣先进文化、实现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之间的历史联系。我们党作为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从诞生那天起就始终代表着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一是领导人民建立了新中国,结束了旧中国备受外国奴役、掠夺,战乱频仍,民不聊生的历史,为中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了根本的政治前提、安定的社会环境和良好的社会条件。二是领导人民经过长期的探索和实践,找到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道路,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就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党的工作重点的战略转移,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最终确立,改革开放的稳步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为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提高综合国力和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奠定了牢固而又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制度基础。事实充分说明,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着我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党只有保持和发扬这种先进性,才能继续推动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最终实现强国之梦。
  我们党从创建以来,一贯重视文化建设,始终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建党之初,党的刊物就开始讨论文化问题。随着党的不断发展壮大,毛泽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科学地总结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历史经验及其发展方向,创造性地提出了新文化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要建设新民主主义的政治和经济,也要繁荣新民主主义的文化。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强调要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坚持“两为”方向和“双百”方针,继承和吸取中外文化的精华,做到兼收并蓄、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推陈出新。这些都对我国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指导作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关于文化建设的思想,为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要求,提出并不断发展我党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思想。随着党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认识的进一步深化,1997年江泽民同志在十五大报告中对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进行了系统论述。最近,江泽民同志在广东视察时,又进一步把党的建设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联系起来,深刻阐发了党始终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重要意义。这是对我们党关于加强自身建设,从而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一系列指导思想的新发展。
  我们党不仅代表着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和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而且忠实地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战争年代,无数共产党人和人民的子弟兵前赴后继、英勇战斗、流血牺牲,是为了人民的翻身解放;和平时期,党领导人民艰苦奋斗,发展经济,繁荣文化,也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最大限度地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毛泽东曾经明确指出:共产党人就是要“和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取得最密切的联系。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向人民负责和向党的领导机关负责的一致性;这些就是我们的出发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党制定的一切路线方针政策,党领导的一切社会实践,从根本上说,都是为了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为了把各地区、各民族和各个不同历史发展阶段上的绝大多数人民团结起来,凝聚成一个强大的利益共同体。新中国成立以来,党领导人民彻底改变了旧中国分崩离析、一穷二白的落后状况。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城乡居民实际收入迅速增长,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全国人民的温饱问题基本解决并正在向小康迈进。广大人民群众从亲身经历中深深体会到,中国共产党是毫无私利、始终代表各族人民根本利益的党,是牢记宗旨、始终保持自身先进本色的党。
  江泽民同志提出的“三个代表”,全面地体现了党的先进性所包含的丰富内容。只有真正成为“三个代表”,党才能领导人民发展社会生产力,繁荣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我们必须适应新的形势,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全面抓好党的建设。
  “三个代表”是相互联系、相互统一的有机整体
  中国共产党是改革开放、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江泽民同志指出,要把中国的事情办好,关键取决于我们党,取决于党的思想、作风、组织、纪律状况和战斗力、领导水平。只要我们党始终成为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我们党就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永远得到全国各族人民的衷心拥护并带领人民不断前进。江泽民同志所说的“关键取决于我们党”,就是取决于党能否在新的历史考验面前始终保持自身的先进性。“三个代表”相互联系、相互统一,全面完整地揭示了抓好党的建设、保持党的先进性,与办好中国的事情之间的辩证关系。我们必须联系国内外形势的新发展,联系我国生产力的新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中出现的新情况,联系人民群众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的新要求,以及新形势下党员干部队伍发生的新变化,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完整准确地把握这一重要思想的精神实质。
  “三个代表”体现了党的建设中继承优良传统与不断发展创新的辩证统一。“三个代表”是对我们党不断发展壮大的历史经验的总结。中国之所以需要共产党,共产党之所以能够登上中国社会政治舞台并发挥巨大的历史作用,正是适应了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先进文化和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要求。从这个意义上说,“三个代表”既是我们的立党之本、力量之源和生命之基,又是我们党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艰苦奋斗等优良传统在党领导人民发展社会生产力、繁荣先进文化、实现人民根本利益的实践中的具体体现,是党内在的优秀品格。江泽民同志要求我们党始终成为“三个代表”,就是要求继承党的优良传统,始终保持党的本色,并使之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扬光大。时代越是发展,党的优良传统越是不能丢,但必须赋予优良传统以新的时代内容,使之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战争年代,党作为“三个代表”,把斗争锋芒直指“三座大山”,目的在于彻底打碎束缚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发展的桎梏,彻底解放受压迫受奴役的中国人民。革命胜利后,党顺应新的形势,领导人民进行了大规模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建设。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更是把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作为自觉的行动,艰苦奋斗,不懈进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从革命到建设,时代变了,“三个代表”中本质的东西没有变,但方式和内容发展了、更新了。因此,围绕“三个代表”抓党的建设,必须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在实践基础上“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正确处理继承优良传统与不断发展创新的辩证统一关系。
  “三个代表”体现了党的建设中改造客观世界与改造主观世界的辩证统一。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三个代表”中,首要的是代表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毛泽东指出:“中国一切政党的政策及其实践在中国人民中所表现的作用的好坏、大小,归根到底,看它对于中国人民的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有帮助及其帮助之大小。”有了先进的生产力,我们就能创造更多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繁荣经济,提高国力,走在时代前列,最大限度地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但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必须同时处理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特别是思想文化领域里的诸多问题,物质文明建设必须与精神文明建设协调发展。先进政党不仅代表着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而且代表着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能否拥有和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同样决定着一个政党的感召力和生命力。只有拥有和代表先进的文化,才能为物质文明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物质文明建设是我们党领导人民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而精神文明建设,则是我们党带头改造主观世界,带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带动广大人民群众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借鉴和吸收外国优秀文化,创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积极投身改革和建设,推动社会全面进步的过程。因此,我们党要成为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代表,要主导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进程,就必须使每个共产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带头改造主观世界。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努力改造主观世界,把“两个改造”辩证地统一起来,是抓好新时期党的建设,保持党的先进性和代表性的重要一环。
  “三个代表”体现了党的建设中保持自身先进性与联系群众广泛性的辩证统一。我们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组织,是中国各族人民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党的先进性、代表性植根于她的阶级性和联系群众的广泛性之中。我们强调共产党是先锋队,共产党员要成为先进分子,并不是要人为地孤立自己,恰恰相反,而是为了更好地联系和教育广大群众,把广大的人民群众团结到自己阵营中来,为祖国强盛和民族振兴而共同奋斗。毛泽东指出:“只有领导骨干的积极性,而无广大群众的积极性相结合,便将成为少数人的空忙。但如果只有广大群众的积极性,而无有力的领导骨干去恰当地组织群众的积极性,则群众积极性既不可能持久,也不可能走向正确的方向和提到高级的程度。”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历史经验表明,没有广大人民群众的真心拥护和大力支持,我们党就不可能从小到大,由弱变强,在结束中国受外国列强宰割、劳动人民受反动统治阶级压迫和剥削的局面,改变中国贫穷落后面貌的斗争中发挥决定性的历史作用。不论任何时候,只要我们党把自己所代表、所从事的事业,真正转化为亿万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党就会变得真正有力量,有生命力,从而立于不败之地。江泽民同志提出的“三个代表”,既深刻地揭示了党的根本性质,又生动地体现了我们党一贯坚持的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广泛、密切地联系和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路线,再次指明了我们党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这就要求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在正确把握和处理自身先进性与联系群众广泛性的辩证统一关系的基础上,全面推进党的思想、组织和作风建设,真正保持和发扬党的先进性。
  “三个代表”体现了党的建设中完成根本任务与实践根本宗旨的辩证统一。代表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三者密切相关,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其中贯穿的是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代表群众利益,是代表先进社会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党的根本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我们夺取政权,执掌政权,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生产力,都是为了从根本上实现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必须集中精力发展生产力,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只有发展生产力,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才能为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提供强大的物质文化基础;只有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保证和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人民群众才会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身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因此,从本质上讲,完成党的根本任务的过程,就是实践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一根本宗旨的过程。“三个代表”充分体现了完成党的根本任务与实践党的根本宗旨的辩证统一。当前,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加强党的建设,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把完成党的根本任务与实践党的根本宗旨有机结合起来,解决好党的建设中某些方面与形势任务不相适应的问题,解决好经济、政治、文化和党的自身建设上存在的某些不符合甚至违背人民利益的问题,从严治党,真正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江泽民同志关于“三个代表”的重要论述,高瞻远瞩,既对党的建设的历史经验作出了科学总结,又对新形势下党的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党只有全面加强自身建设,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彻底解决自身建设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才能做到更好地代表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更好地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更好地代表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进一步增强党的凝聚力,提高党的战斗力,从而带领广大人民群众继续推进改革开放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实现跨世纪的宏伟目标,真正把中国的事情办好。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