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3月2日人民日报 第9版

第9版(理论)
专栏:思想纵横

  俭以养德 自警自励
  舒惠国
  中华民族素来崇尚俭朴,反对奢侈。“历览前贤家与国,成由勤俭败由奢。”历史上的开明之士,不仅把俭朴视作美德,而且倡导俭以养德,以之作为培养道德、砥励精神之“道”。
  我们党继承了中华民族俭以养德的优良传统,并把它和无产阶级世界观结合起来,形成了共产党人艰苦奋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作风和品格。倡导俭以养德、艰苦创业,使党的事业受益无穷。抗日战争时期,著名爱国华侨陈嘉庚先生回国考察,看到国统区的达官贵人在民族危亡关头仍沉湎于灯红酒绿、歌舞豪宴之中,“前方吃紧,后方紧吃”;而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根据地却官兵一致,同甘共苦,生活俭朴,斗志昂扬。对此,他感慨万千,痛斥国统区的腐败奢华,把中国的希望寄托在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身上。许许多多的党外人士、知识分子,也正是从这种作风和品格中开始认识共产党,并最终同党走到了一起。
  作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领导者、组织者,党的各级领导干部尤其要做俭以养德的表率。这是因为:
  领导干部俭以养德,是我们事业发展的现实需要。新中国成立五十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有了很大发展,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明显改善。但从总体上说,我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人口多、底子薄、基础差仍是我们的基本国情。历史注定了处在伟大创业阶段的几代共产党人必须为了民族的复兴付出更多的艰辛、享受更少的安乐,创造更多的财富、获取更少的报偿。唯其如此,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中华民族的振兴才大有希望。
  领导干部俭以养德,是人民群众的迫切愿望。当前,我们正处在改革和发展的关键时期,有许多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需要解决,特别是还有一部分群众的收入比较低,生活比较困难。在这种情况下,人民群众强烈希望党的各级领导干部能够与他们同舟共济、艰苦奋斗。
  领导干部俭以养德,是自身健康成长的内在要求。在历史的进步和发展中,领导干部面临着拜金主义、个人主义和享乐主义的冲击,如果不能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的本色,就可能在思想上发生蜕变,腐化堕落,一步一步地毁了自己。俭以养德、自警自励,则是抵御侵蚀、健康成长的有力保障。
  对于领导干部而言,俭以养德不仅是素质要求,也是一种精神境界。关键是要努力做到“四慎”:一是慎权。就是要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尽职尽责,防止权力的滥用。如果以为自己有权,有过贡献,可以随心所欲地使用手中的权力,那就非常危险,就要摔跟斗、铸大错。二是慎欲。就是要不贪吃喝金钱、不贪女色享乐、不贪名利地位,保持良好的品行和高尚的情操,远离一切腐朽的、低级趣味的东西。三是慎微。“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如果生活上不拘“小节”,思想上就会放松警惕,自觉不自觉地放纵自己,就可能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终将一失足成千古恨。四是慎独。无论在公务活动中还是在个人生活中,都应当严以律己,不能把俭以养德当作应付组织和群众的摆设。心存侥幸,一时占了一些便宜,得到一些享受,到头来却害了自己。
  俭以养德,对于一个人的成长、对于一个民族的发展都至为重要。大力倡导和实践俭以养德,就意味着培养一种埋头苦干、勤勤恳恳的务实作风,一种常怀忧患、居安思危的清醒态度,一种富贵不淫、贫贱不移的高尚情操,一种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一个大力倡导俭以养德的政党,才会是一个能够凝聚全民族的力量,朝着远大目标奋勇前进的先进政党;一个执着崇尚俭以养德的民族,才会是一个能够战胜各种艰难险阻,生生不息的优秀民族;一个自觉实践俭以养德的人,才会是一个不贪恋一时享受,不断追求进步的人。


第9版(理论)
专栏:

  质量:企业管理的中心环节
  朱明暹
  提高产品质量、工程质量和服务质量,是提高经济增长质量与效益的基础,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我国主要产业的整体素质和国际竞争能力的前提条件。从1995年开始,我国质量工作总体水平在稳定中开始呈现出好转的趋势。但是,从整体上看,我国质量形势依然十分严峻。十五届四中全会明确要求加强质量管理,对此,我们必须提高认识,切实抓好落实。针对我国实际情况,当前提高质量工作应着重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引导、指导企业加强质量管理。质量管理是企业管理的中心环节,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加强科学管理中必须始终重视质量管理工作。对管理基础好的企业,着重通过宣传推广“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国家标准,推行全面质量管理方法,提高企业的质量保证能力和质量管理水平,促进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机制创新;对管理基础薄弱、质量不够稳定的企业,重点是通过深化改革,完善规章制度,严格内部管理,推动这些企业增加质量投入,改进和完善工艺装备,使产品实物质量有明显提高;对基础较差的企业,通过加强职工培训,增强质量意识,普及质量管理知识,促进企业健全质量检验手段,保证产品质量合格。
  加强质量管理的基础工作。计量、标准化工作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工作,也是质量工作的基础。要推动企业进一步提高对计量、标准化等基础工作的认识,推动企业通过加强基础工作,提高质量水平,增强市场竞争能力,从而带动全社会进一步重视计量、标准化工作。
  推动企业实施名牌战略。要制定名牌发展规划,制定扶持企业创名牌产品、鼓励名牌产品出口的政策;在优化企业组织结构中,引导社会生产要素向名牌产品流动,实现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建立符合市场要求的公平竞争机制和名牌产品评价机制;继续深入开展“打击假冒,保护名优”活动,切实保护名牌产品,为发展名牌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进一步加大质量监督和打假力度。对质量违法行为,要依法监督,依法处罚,依法督促整改。继续把可能危及人身财产安全的产品,影响国计民生的重要工业产品作为质量监督的重点,在生产领域和流通领域同时加大监督力度;有针对性地选择重点地区、重点商品、重点市场、重点案件加大打假力度;继续完善产品质量监督检查信息反馈制度,及时向社会公开发布产品质量国家监督抽查结果,充分发挥新闻舆论和社会公众的监督作用。
  规范市场质量规则,促进形成有利于质量振兴的市场机制。建立健全市场商品质量规范,进入市场流通的商品须具备规范化的质量标识;加强对质量认证工作的统一管理和监督,提高质量认证工作的有效性;推行产品责任保险和产品质量保险;在促进企业建立健全质量体系和开展产品质量风险评估活动的基础上,逐步建立新型的质量保证和监督机制;建立重点建设项目成套设备的制造监理制度;积极开展质量投诉和质量仲裁检验工作。
  积极推进质量工作及其基础工作与国际惯例接轨,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当前,在国际贸易中关税壁垒的作用日益弱化,技术壁垒的作用日益突出。标准、计量、校准、检测手段和质量认证,既是沟通国际贸易的工具,又是各国惯用的贸易技术壁垒手段。为了加快与国际惯例接轨步伐,要积极参与国际和地区间的计量基(标)准关键性比对和实验室互认体系,积极采用适合我国国情的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大力推进质量认证,推进与国际质量认证机构实行互认制度;采用国际通行做法,保护国内市场和国内生产。


第9版(理论)
专栏:书刊评介

  《转型时期的社会热点问题研究》
  刘兰芬
  郭成林、胡连生等著的《转型时期的社会热点问题研究》一书,由人民出版社出版。
  该书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重点分析了我国转型时期经济、政治、文化等多方面存在的深层次矛盾,诸如:坚持公有制占主体与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关系;坚持公有制占主体与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关系;发挥国有企业主导作用与国有企业现状的关系;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与坚持工人阶级主人翁地位的关系;扩大对外开放与发展民族工业的关系;坚持共同富裕的方向与解决贫富差距拉大问题的关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与“讲政治”的关系;吸收西方文明成果与抵制“全盘西化”的关系;经济体制改革与政治体制改革的关系;腐败现象与反腐败斗争的关系;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关系;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与社会主义生活方式的关系,等等。在分析这些关系时,作者既坚持了两点论又坚持了重点论,并提出了自己的对策思路。


第9版(理论)
专栏:书刊评介

  《中国儒教史》
  王君
  李申撰写的《中国儒教史》,已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该书分上下两卷,共一百五十万字,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的“九五”重点项目,并在鉴定时得到有关专家的较高评价。有的专家认为,该书作为研究中国儒学史的一部较具特色、内容详尽的著作,对于以“儒教非教”说为基础的有关中国传统文化性质的“定论”,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它的出版,在宗教史和宗教学理论研究等方面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全书由“儒教前史”、“初兴的西汉儒教”、“东汉儒教”、“魏晋南北朝儒教”、“隋唐儒教”、“宋代儒教的前驱”、“北宋儒教”、“南宋儒教”、“辽金元儒教”、“明代儒教”、“清代前期儒教”、“清代后期风雨飘摇中的儒教”、“儒教余波与科学的胜利”等十三章构成。该书叙述了儒教从产生到消亡的历史,揭示了儒教的神灵系统、祭祀制度、教义教理等从创立、不断完善到逐渐走向衰亡的过程,阐明了儒者如何为实现上帝神灵的意旨而治国、修身,并从事相关的理论探讨。该书不仅再现了儒教的历史,而且再现了儒教和佛、道二教的相互关系,儒教在中国传统文化各个领域内的贯彻和渗透,因此,它的内容涉及宗教、哲学、科学、史学、文学诸文化领域以及政治、法律史中的重大事件。它真实地再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本来面貌,为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性质提供了新的视角。


第9版(理论)
专栏: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专论(2)

  怎样使思想政治工作收到实效
  李忠杰
  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是摆在全党面前的一件大事。思想政治工作做得好不好,最终必须体现在实际成效上。在改革开放和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不仅要加强,而且要改进。在加强中改进,在改进中加强。只有改进了,才能真正加强,也才能真正收到实效。
  思想政治工作必须跟上时代
  所谓思想政治工作,说到底,就是针对人们思想中的种种疑惑、矛盾,通过适当的方式,宣传科学、正确的道理,帮助人们解开思想上的疙瘩,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更积极的姿态投入生活、投入工作。所以,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始终有一个“跟上时代”的问题。
  跟上时代,是党的生命活力之所在。中国共产党是始终与时代一同前进的党,邓小平理论的一个重要特色就是具有鲜明的时代性。我们党总是不断地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变化,提出党所面临的任务和需要解决的课题,提出自己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使党和国家永远保持活力,走在时代的前列。邓小平说:“我们正处在承前启后的伟大时代,正在做我们前人所没有做过的伟大事业。”“现在世界突飞猛进地发展,科技领域更是如此,中国有句老话叫‘日新月异’,真是这种情况。”因此,“我们要赶上时代,这是改革要达到的目的。”
  党要跟上时代,社会要跟上时代,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当然也要跟上时代。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不断跟着时代的步伐前进,更新内容,改进方法,与党的理论和路线相适应,从而表现出活力。比如说,过去,我们对人的要求,只强调共性,不鼓励个性,在很大程度上压抑了人的主动创造性。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在坚持共性的同时,鼓励人们展示自身的个性,发挥更大的主观能动性,不再简单地把所有的个性特点都当作“资产阶级个人主义”来批判,从而使各方面的事业更有活力。比如说,过去,我们把外国的思想文化,统统当作洪水猛兽,不让人们接触,关起门来保持思想的纯洁性。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坚持对外开放,提倡学习和借鉴国外先进的思想文化,在开门的同时防止腐朽的东西,在接触的过程中提高鉴别和防范的能力,从而使我们的思想文化更多地融汇和吸收了人类文明的丰富成果。跟上时代,这是我们思想政治工作的一条重要经验,也是继续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一条根本要求。
  跟上时代,是一个不断进取的过程。思想政治工作总体上一直在随时代前进,但不等于所有方面、所有领域、所有观念、所有的思想政治工作者都跟上时代了。事实上,在思想政治工作者的头脑里,多多少少还有不适应时代要求、不适应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针的东西。因此,有时候也会自觉或不自觉地用一些过时的思想观念来“教育”被教育者,或者不善于用新的思想观念来“教育”被教育者。其结果,轻者,达不到预期目的;重者,还会给改革开放帮倒忙。
  所以,在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要按照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方针的要求,来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使之能够始终跟上时代。不仅思想政治工作的对象要跟上,思想政治工作者自己更要跟上。
  跟上什么时代?跟上以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时代,用世界眼光来把握时代潮流,激励人们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抓住机遇,加快现代化建设,增强综合国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跟上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的时代,鼓励人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大胆地试,大胆地闯,通过深化改革,建立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通过扩大开放,融入经济全球化的潮流,学习和借鉴世界文明成果,通过实施跨世纪发展战略,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事业推向前进;跟上科技革命迅猛发展的时代,引导人们认真贯彻科教兴国战略,努力学习现代科学技术,划清科学与迷信、文明与愚昧的界限,提高科学与文化素质;跟上人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的时代,保护和爱护人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创造,勇于创新,争取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贡献。凡是符合时代本质和潮流的,我们就要学习、鼓励,凡是不符合时代本质和潮流的,就要改进和舍弃。不能把错误的东西误认为时代潮流,但也不要用过时的观念束缚人们的手脚,阻碍时代前进的步伐。
  不断地跟上时代,始终伴随着我们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向前进步,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才会有不竭的活力,才能真正成为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有效方式和重要手段,才能更好地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起到服务和保证的作用。
  思想政治工作要多讲“口语”
  思想政治工作是讲道理的。这个道理,除了本身要正确,还有一个怎么讲的问题。要收到实效,起码应该讲得让人能够听进去。如果听不进去,再好的道理也可能是白讲。
  “道理”,就语言表达形式而言,有多种方式。至少有两大类:一类是书面语言,一类是口头语言。
  思想政治工作,在不同的情况下,需要用不同的语言。组织学习、大会报告等,主要是用书面语言。但如果与“受众”即思想政治工作的对象直接沟通,恐怕就应该更多地使用口头语言了。
  在具体的思想政治工作当中,一定要有一个把书面语言转化为口头语言的过程。我们现在的很多道理,都很大很大,语言也非常规范、严谨,但如果全都像读文件一样,照本宣科,“受众”听起来就会困难得多。
  我们强调将“书面语言”转化为“口头语言”,主要意思是说思想政治工作是要讲道理的,但这个道理一定要讲得入情入理,使人能听得进去。这个“入情入理”,不仅表现在语言的表达上,更重要的是表现在讲述的内容上、讲述的方式上,特别是讲者与听者的心灵沟通上。
  那么,怎样做到入情入理呢?
  坚持讲真话,不讲假话,讲真道理,不讲假道理。大至国家社会形势,小至一个单位状况,无论是向上级汇报,还是对群众宣传,无论是新闻报道,还是自己总结,都要实事求是,一就是一,二就是二,不要造假,不要夸大,不要文过饰非,不要添油加醋。老百姓心里有杆秤。只要我们说实话,他们就会觉得可信。成绩,他们会肯定。问题,说开了,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在此基础上讲道理,他们就听得进。否则,回你一句“吹牛、造假”,那你讲再多的话也是白说。同样道理,无论讲什么道理,都必须是真道理,而不能是假道理。道理不必非要说得很满不可,关键是实事求是,恰如其分,真是那么回事。言而有信,行则必果。如果言行不一,嘴上一套,做的又是一套,即使巧舌如簧,也没法让人信服。真、善、美,真是第一位的。真,才能入情,也才能入理。
  善于将大道理转化为与“受众”贴得更近的小道理。一个国家和社会总是有很多大道理的。大道理要管小道理,“小人物”也要明晓大道理。但是,一般地说,大道理总是更抽象一点,小道理则更形象一点;大道理总是更空阔一点,小道理则更实在一点;大道理总是离具体的人更远一点,小道理则离具体的人更近一点;大道理常有点居高临下的味道,小道理则有点可亲可爱的感觉。所以,思想政治工作虽然最终是要让人明白大道理,但最好是把大道理贯穿和渗透在小道理之中,转化成与具体、感性的人贴得很近的小道理,以小道理的形象出现,娓娓道来,让人感到平实可亲,听得实在,觉得有理。
  无论大道理还是小道理,都要通情达理,富有人情味。思想政治工作,着眼的是整个社会的和谐、进步,但同时也是对每一个个人的关爱。无论灌输哪种道理,无非是帮助人们提高认识,解开疙瘩,抚平情绪,认清方向。这本身就是很有人情味的事情。但如果忽视这一点,自觉或不自觉地采取官僚主义的态度,就会让人感到思想政治工作似乎都是生硬的、强制的、不得不听的,反而失去了人情味。为了防止这种扭曲,我们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就应该大力提倡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帮助人。尽量设身处地地为人着想,帮助人们解决具体的困难,从实际的思想认识问题出发,有的放矢地讲明道理,解开疙瘩,提高认识,在温暖和煦的气氛中促进人的内心精神的升华。
  无论讲什么道理,最好是多用讨论式,少用训诫式。多年来,我们做思想政治工作,好像自觉或不自觉地形成了一个模式:做者,总是领导,掌握着真理,是去开导人、帮助人的;而被做者,总是群众,是有思想问题的,认识是错误的,是需要领导来启蒙和训诫的。这种模式在不少情况下是事实,但不能说全是事实。在某些情况下,也可能是真理掌握在群众手里,而领导者反而有不足或有问题。越是知识层次高的地方,这种相反的情况就越多。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促成社会大变动的时代,各种思想观念的碰撞非常激烈,各种价值观念的交织也非常复杂。因此,有些问题的是非界限比较清楚,但也有些问题的是非界限并不十分清楚,需要等实践发展了,才可能形成比较明确的价值取向。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简单地用是非对错、无论怎样都非此即彼的方法,用我对你错、我讲你听、我训你受的方法,就不仅达不到预想的效果,还可能起到反作用。所以,在可能的情况下,特别是在知识层次高的人群中,最好多用讨论式、探讨式,以平等的地位和态度,在切磋交流中共同寻求正确的答案,促进双方思想觉悟的提高。当然,这也不是说就不能用训诫式了。严格的批评就是一种训诫,在不少情况下也是需要的。只不过要用得对路,用得适当。
  这四个方面的要求,不是“入情入理”的全部要素,但确实是我们应该注意的问题。这些要求,有的是内容上的,有的是方式上的。但无一例外,都需要多用“口语”。如果简单地、僵硬地、不分对象和场合地一概使用“书面语言”,是很难做到“入情入理”的。所以,我们提倡思想政治工作多讲“口语”。
  思想政治工作要与其他手段相配合
  思想政治工作是重要的,也是有效的,但并不是万能的。只有与其他各种手段和方式结合起来,相互配合,才能收到更为全面的效果。
  社会的进步、稳定和整合,是由多方面的因素,特别是由物质的、经济的力量决定的。一个社会,总是处在不断发展变动的过程中,人们的思想矛盾、困惑和问题也会不断地出现。由于种种原因,人们的某些错误思想、错误行为也不是都能通过思想政治工作来纠正的。因此,思想政治工作有其能,也有其不能。看到这一点,不是否定思想政治工作的必要性,恰恰相反,正因为如此,就更要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把思想政治工作与其他各种社会调控和整合手段结合起来,相互配合,相互促进,共同实现我们的目标和任务。
  全面理解物质与精神的关系,首先在物质基础上下功夫,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通过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增加社会的物质财富,增强国家的综合国力,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让人民群众从实实在在的物质利益中,看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看到祖国的光明前途和未来,看到努力奋斗、艰苦创业的必要性,看到国家根本利益与个人局部利益的关系,从而从根本上解决理想信念问题,解决主动性、创造性的问题。同时,在现有的物质条件下,又通过思想政治工作,解决人的精神世界问题,发挥精神的主观能动作用,运用精神的力量弥补物质力量的暂时不足,促使大家为创造更为丰富的物质财富而努力奋斗。
  加强制度建设,着重通过建立更加完善的制度体系来解决复杂的社会问题,维持社会正常的运行秩序。制度与思想,各有特点。比较而言,制度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使社会消极现象减少发生,使社会矛盾容易消弭,也使人们的思想觉悟更易于提高;制度不好,可以使坏人更加猖獗,使歪风更加盛行,使好人无法做好事,甚至因抵制不住错误倾向的侵蚀而走向反面。所以,思想政治工作要与制度的规范、激励、约束、惩治结合起来,在制度的基础上解决人的思想问题,通过制度的健全巩固思想政治工作的成果;同时又通过思想政治工作提高执行制度的自觉性,解决制度管不到或管不了的问题。
  发挥法律的作用,通过法律规范人的行为,调节人际关系,惩恶扬善,扶持和弘扬社会正气。思想规范是软约束,法律规范是硬约束。光有硬约束,不能完全解决思想问题;但光有软约束,制裁不了坏人坏事,约束就缺乏力度。软约束与硬约束应该结合起来,互为表里,互相补充。属于思想认识问题的,就用思想教育来解决;属于法律调节范围的问题,就用学法、守法、严格执法来解决。“软”“硬”结合,就能使正气不断上升,邪气无法横行,从而使整个社会保持一种积极、健康的精神状态,也使人们的各种具体思想问题更容易得到解决。
  思想政治工作应该与本单位的其他各项工作紧密结合起来,互相渗透,互相促进。人的思想矛盾和问题,不是无缘无故产生的。在很多情况下,来自本单位的工作和人际关系中的矛盾。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理顺矛盾和情绪,提高人的思想觉悟,对本单位的各项工作能起到非常直接的促进作用。所谓思想政治工作的成效,一个直接的重要方面,就是表现在对本单位工作的促进上。要把本单位的工作做好,就必须做思想政治工作;结合本单位的实际做思想政治工作,就能有的放矢。比如,很多人都有这样的体会:单位每年评奖、评先进、评审专业技术职称等,本来纯属好事,但弄得不好,反而会惹出一大堆矛盾和意见来,导致反面效果。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除了办事公道、程序规范外,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深入细致地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工作做细了,道理讲通了,关系摆平了,矛盾也就减少了,这样好事才能真正办好。所以,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不能成为两张皮。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不是空的,而是实的。它需要实实在在地抓。抓了,也就能出实实在在的成效。
  思想政治工作要争取采用先进的科技手段并与各种文化娱乐活动结合起来,在轻松愉快的环境和气氛中陶冶情操,提高觉悟。人的思想观念的形成,不仅是抽象思维的过程,也是形象感化的结果。采用先进的科技手段,以及开展各种健康的文化娱乐活动,可以增强人们的参与兴趣,陶冶人的情操,提高人的素质,密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调整人的思想情绪和心理情感。这类手段和活动,既易于为人们所接受,又能在不知不觉中培养和引导人的价值取向,对思想政治工作能起到很好的帮助或辅助作用。因此,思想政治工作不必处处摆出一副正儿八经的面孔,有时候不妨把形式搞得活一点,乐一点,美一点,轻松一点,尽量把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结合起来。当然,这类手段和活动也要有品位。如果流于庸俗,不仅不利于解决思想问题,还会产生负面影响,抵消思想政治工作的成果。
  思想政治工作要与对干部的教育、管理、监督结合起来,一级抓一级,级级抓落实。通常,一提思想政治工作,就认为对象是群众。其实,对群众要做思想政治工作,对领导干部也要做思想政治工作。群众有群众的思想问题,干部也有干部的思想问题。从现在的情况看,干部中的思想问题并不少。由于领导干部所处的地位、掌握的权力,如果他们的思想认识有问题而又不能及时加以解决,危害性更大。由于种种原因,很多干部的心里话没有地方说,甜水苦水没有地方倒,有错误念头也没有人告诫提醒。这样下去是很危险的。所以,在加强对领导干部管理、监督的同时,必须加强对领导干部的思想政治工作,在某种意义上还要把领导干部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一大重点。上级领导机关不仅要考察、使用、监督下级干部,更要关心下级干部,及时了解和掌握下级干部的思想状况。考察干部,不仅要听取他人的反映,也应该听取本人的意见,听听本人对自己思想观点、抱负志趣、喜怒哀乐、优点缺点的陈述和评价。应该建立领导干部的逐级谈心制度,规定每年应与下级主要领导干部谈话一次。遇到调动、提拔、家庭变故、工作困难、群众反映等情况时,则随时谈心,以便及时了解其思想情绪的变化情况,帮助解开一些思想上的疙瘩,或者提醒警示勿犯错误。只有通过着重做领导干部的思想政治工作,才能更好地带动对广大群众的思想政治工作。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