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12月31日人民日报 第1版

第1版(要闻)
专栏:世纪抒怀

  满怀豪情迈向新世纪
  编者的话:亲爱的读者,新世纪的钟声就要敲响了。我们和您、和全中国人民、全世界人民一样,心情无比激动。我们自豪,中华民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浴血奋斗,艰苦创业,由积贫积弱到繁荣昌盛,辉映着人类文明的巨大进步;最近召开的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十五”建议,又为我们在新的世纪里开好头、起好步指明了方向。
  值此世纪之交的时刻,对百年中国的沧桑巨变,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的辉煌成就,对中华民族的美好未来,大家一定有很多感想。本报今天起开辟“世纪抒怀”专栏予以选登,希望能引起广大读者的共鸣。
  百年沧桑 世纪辉煌
布赫
银汉无声转玉盘,春去春来人间暖。人类即将迎来新的世纪。让我们祝福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从此走向新的辉煌,祝福各民族人民从此走向共同繁荣共同富裕的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忆往昔,中华民族在20世纪走过了百年风雨历程,最终取得民族解放、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胜利。对于有56个民族组成的中华大家庭来说,百年沧桑,世纪辉煌,有五点最基本的经验值得铭记:第一是坚持党的领导;第二是加强民族团结;第三是一切从民族地区实际出发,各民族互相尊重,互相学习,互相帮助;第四是大力培养、选拔和使用民族干部;第五是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过去的百年是中华各族儿女值得庆祝、值得骄傲的百年,让我们向所有为中华民族在20世纪崛起而奋斗、而流血牺牲的同胞,表示深深的敬意。
在新的世纪里,中华各民族人民一定要紧密地团结起来,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艰苦奋斗,奋勇向前。我坚信,胜利一定会属于中华各族人民。新世纪,中华民族一定会创造更加灿烂的未来。(作者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甘当人梯传薪火
朱清时
即将迈进新世纪的门坎,回首祖国百年科技史,重温几代科学家薪尽火传、甘当人梯的传统,不禁令人心潮起伏,感慨万千。
从20世纪上半叶到新中国成立后,一批立志改变积贫积弱祖国面貌的科学家,背负祖国和民族迫切发展科学技术的希望,以出众的才智为缩短祖国与国际科学技术的差距书写了光辉的篇章。
我于1963年进入中国科大读书,老一辈的科学家严济慈和华罗庚等教授,以及一些当时刚回国的留苏年轻博士都在为我们讲课。我们这代人是幸运的,因为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我们终于可以站在他们的肩上,在许多基础科学领域里开始在国际领先。
6年前我从研究所调到了中国科技大学,后来又开始做管理工作。不少人不理解为何我在科研事业还在上升之际作了这种选择,其实原因很简单:要实现几代人的科技强国梦,我国还需要更多更优秀的科技人才。我在前半生颇多阅历,对如何造就科学人才有些思路,应该作一个教师或教练把它变成现实。我站在前辈们的肩上已经取得了一些幸运的成果,现在该我们这代人作人梯,让后代站上去登得更高,看得更远。
(作者为中科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
  新世纪的企盼
熊倪
在过去的岁月里,中国体育事业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绩,江总书记“你们为祖国争光,祖国为你们骄傲”是对我们莫大的褒奖。作为一名运动员,在国际赛场上为国争光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做了应该做的,但得到的却比我们付出的更多。
从1988年14岁时参加奥运会开始,我连续参加了四届奥运会。16年的征战,我从懵懂少年到一名奥运冠军、一名共产党员、党的十五大代表,我对“国运兴而体育兴”的含义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只有在改革开放的伟大时代,只有在社会主义的体制下,中国体育事业才会有今天的辉煌,而且在新世纪必将创造更大的辉煌。
我想告诉大家,当前我最大的心愿是,衷心祝愿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成功!我这辈子与体育结缘,愿意终身为中国的体育事业作贡献。更快更高更强,奥林匹克的精神将激励我们永远向前。
(作者为奥运会跳水冠军)


第1版(要闻)
专栏:特写

  百姓圆了住房梦
本报记者 吴坤胜
  12月26日上午,地处北京南城的龙潭西里格外热闹。北京市第一个实行“房改带危改”的改造工程竣工暨居民回迁典礼在新建的居民楼前举行。回迁的居民像过年一样兴高采烈,一大早就赶回来参加仪式。盼望已久的搬住新楼的梦想终于成为现实。
  市委书记贾庆林来了,市长刘淇来了……当10名居民代表喜气洋洋地从市领导手中接过新房钥匙和房产证时,在场居民兴奋地扭起秧歌,敲起腰鼓,前来助兴的两头“雄狮”舞得更欢。
  原龙潭西里有3座60年代中期建造的实验性装配式简易楼。经过30多年的使用后已成危房,住在这里的200户人家的生活苦不堪言。
  面对危旧房改造的路子越走越窄的情况,北京市人民政府今年3月出台了关于“房改带危改”的政策,以加速全市的危旧房改造的进程。龙潭西里危楼改造被列入全市危旧房改造的“一号工程”。不到6个月,就奇迹般地实现了当年拆迁当年回迁。居民高占德一家3口原来住12平方米的房屋。如今他仅花12万元,就得到了58平方米的新房。70岁的冯希志大爷一家8口原来挤在一间半的破房里30多年,现在,他们按照安置政策,花了不到20万元,回迁了两套二居室。他告诉记者,他两个儿子正在商讨新房的装修,全家老小肯定能在新房里过春节了。


第1版(要闻)
专栏:

 步入小康 新的起点
——胜利迈向新世纪述评之四
本报记者 杜海涛
上网、逛超市、贷款买房、出国旅游……这些年身边的变化实太快;
年饭、中秋团圆饭到外面就餐,工作之余接受成人教育,在城市广场参加集体婚礼……舒适、闲暇、知识、健康成了居民生活的新求。
到今年年底,预计我国人均GDP将超过八百美元。这标志着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前两步战略目标已经实现,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平。
在二十世纪的最后二十多年,我们身边的变化记录了中华民族不断发展、全面振兴的一段光辉历程,令人骄傲,催人奋进。这是一个伟大的里程碑,也是一个豪迈的新起点。
在世纪之交,我国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这是足以令所有中国人感到自豪的了不起的成就
百年沧桑,百年沉浮。让时间把我们带回到一个世纪之前。那时,中华民族正受着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山河破碎,民生涂炭,人民在水深火热之中挣扎,国家面临着亡国灭种的危难。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民的历史命运发生了根本变化,经济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人民生活也有很大改善。但由于我们国家基础差,底子薄,加之工作上的失误,在很长一段时间,社会商品短缺,居民收入低下,油、粮、布等几乎所有生活用品,都实行配额制,凭票供应。吃穿住行,事事困难。直到八十年代初,只要一传出“涨价”的风声,各大商场还会立刻掀起抢购风潮,酱油、大米、面粉,乃至肥皂、火柴都要成箱成箱往家搬。
如今,居民收入大幅度提高,国民经济告别了短缺时代,人们的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变化之大,令人惊叹。
在八十年代以前,缝纫机、手表、自行车的价格都在一百元以上,高于当时城镇职工月平均工资,因而被称为“三大件”。八十年代中期以后,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成为新的消费热点,被称为“新三大件”。进入九十年代,尤其是一九九六年后,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消费热点进一步升级,转向“新四件”,即住宅、小轿车、现代通讯设备和计算机。
目前,全国可售公房的百分之六十以上已经出售给居民家庭,城镇居民住房自有率达到百分之七十。轿车开始进入部分家庭。在深圳,仅今年上半年就售出汽车二万一千部,平均每天售出一百二十部。到一九九九年,全国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用户分别达到一点一亿户和四千三百二十四万户,电话普及率达到了百分之十三。我国电信在网络规模上已超过日本直追美国,居世界第二位。家电等耐用消费品拥有量进一步增加,不少居民家中的电器已多次换代,电脑、大屏幕高清晰度彩电、新型大容量多开门冰箱、家庭影院等都已成了寻常的消费品。
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也得到进一步充实,过去想都不敢想的事情变成现实:双休日或节假日,人们纷纷举家出门旅游,甚至走出国门,在世界各个角落展现着富裕起来的中国人民的风采;文化艺术、医疗卫生等事业发展迅速;成人教育、职业教育、社区教育红红火火,居民用于子女非义务教育和自身再教育的支出大幅度提高;各地群众性文化活动蓬勃发展,老年秧歌队走街串巷演出,民间戏乐团年前年后搭台唱大戏……百姓生活喜洋洋,乐融融。“力有所为,闲有所乐,老有所养,病有所医”的安定祥和的社会生活,显现一派国泰民安的景象。
  我国是一个拥有12多亿人口的大国,地区差异大,各地发展不平衡,有的地方、有的人群尚未解决温饱问题;但总体而言,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这是足以令所有中国人民感到自豪的成就。中国的变化之快之巨,举世瞩目,堪称奇迹。
  今天的好日子来之不易,它是中国人民“站起来”之后,整整奋斗了半个世纪才得到的光辉成果
“站起来”、“富起来”是人们对当代中国形象而准确的概括。
  从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到1949年新中国宣告成立,我们整整奋斗了一个多世纪。从此,中国从战乱走向和平,走上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征程。
  新中国成立初期,面对旧中国留下来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的烂摊子,党中央采取措施,恢复经济,整顿财政,稳定物价,人民生活有了基本保障。
  然而,从1957年至1978年,由于工作上的失误,特别是十年浩劫,中国差不多耽误了20年。在那段时间里,城镇职工平均月收入不足60元;农民1954年人均年纯收入64.14元,到1978年增加到133.5元,24年间只增长了1.1倍。人民生活一直停滞在贫困线以下。“左”的错误使我们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中央全面拨乱反正,把全党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1987年,党的十三大确定了国民经济发展三步走的战略部署。到1995年,全国国内生产总值在1980年的基础上整整翻了一番,第一步发展目标胜利完成。近10年来,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党中央根据形势变化和发展,审时度势,正确决策,克服各种困难,保持了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全面完成现代化建设的第二步战略部署。“八五”、“九五”这10年,是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提高最快的10年。
  “九五”初期,面对严重的通货膨胀,中央连续三年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坚持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经济成功实现“软着陆”,通货膨胀得到有效抑制。1997年爆发了亚洲金融危机,国际经济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国内有效需求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通货紧缩迹象逐渐显现。党中央、国务院纵观全局,以变应变,坚持扩大内需的方针,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改善消费环境,消除消费障碍。同时,调整收入分配结构,增加了城镇中低收入者的收入。大力推进城镇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社会安全网对居民的生活保障作用不断增强。增加农民入,大力开拓农村市场,改善农村消费环境,为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创造件。
  党中央、国务院非常重视农村扶贫工作。千方百计增加对贫困地区的扶贫开发投入,重点扶持贫困地区基本农田建设、人畜饮水工程、乡村道路和生态环境治理等,增强贫困地区解决温饱的稳定性,农村贫困人口继续减少,到今年年底,可基本实现“八七”扶贫攻坚目标。
  我们已经取得的成就是伟大的,但前面的路更长,任务更艰巨,现代化建设的壮丽篇章还在前头
  我国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还比较低,贫困人口、下岗职工等一部分群众的生活还相当困难。我们自己与自己比,发展的确很快,但是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差距仍然很大。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王梦奎认为,按照三步走的发展战略署,实现前两步战略目标,并不意味着走完了发展历程的2/3,真正现代化建设的壮丽篇章还在后头。人民生活现在只是从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就是说,由于全国发展不平衡,还有一部分群众尚未达到小康;达到小康水平的,有些也还是初步的。按照现在的构想,到2010年中国人民才能过上比较宽裕的小康生活。要达到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还要经过更长时间的艰苦努力。
  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指出,从新世纪开始,我国将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这是极其艰巨又极其宏大的事业,我们要树雄心,立壮志,团结一心,励精图治,不断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推向前进。


第1版(要闻)
专栏:

  江泽民等观看新年京剧晚会
李瑞环胡锦涛尉健行出席首都近千名观众一同观看
本报北京12月30日讯 新华社记者朱冬菊、本报记者赵川东报道:新世纪即将来临,中南海怀仁堂今晚琴声悠扬、鼓乐阵阵。党和国家领导人江泽民、李瑞环、胡锦涛、尉健行等,与首都近千名观众一起,兴致勃勃地观看了在这里举行的新年京剧晚会。
晚7时45分,当江泽民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来到观众席时,全场响起了热烈掌声。
在中宣部、文化部、广电总局和中直机关事务管理局共同举办的这台新年京剧晚会上,一批优秀京剧艺术家演出了多种流派的京剧经典片段。精彩的演出赢得了观众的阵阵掌声。
四位少年儿童的京剧联唱拉开了晚会的序幕。李洁演唱的《天女散花》选段,王珮瑜演唱的《搜孤救孤》选段,张建国演唱的《龙凤祥》选段,赵秀君演唱的《西厢记》选段,邓沐玮演唱的《赵氏孤儿》选段,袁慧琴演唱的《杨门女将》选段,董圆圆演唱的《穆桂英挂帅》选段,管波演唱的《霍小玉》选段,李宏图演唱的《赤壁之战》选段,张火丁演唱的《春闺梦》选段,于魁智等演唱的《四郎探母》选段,王蓉蓉演唱的《状元媒》选段,耿其昌演唱的《空城计》选段,赵葆秀、孟广禄演唱的《赤桑镇》选段,孙毓敏演唱的《荀灌娘》选段,冯志孝演唱的《淮河营》选段,李维康演唱的《谢瑶环》选段,谭元寿等演唱的《定军山》选段,李世济等演唱的《锁麟囊》选段,各具特色,显示了京剧艺术淳厚而丰富的艺术魅力。精彩纷呈的演出,赢得了观众阵阵喝彩。晚会在李军、李胜素联袂演出的表演唱《中国京剧》中结束。
演出结束后,江泽民等走上舞台与演员亲切握手,祝贺演出成功。
出席晚会的还有丁关根、曾庆红、刘华清、王光英、布赫、吴阶平、韩杼滨、杨汝岱、任建新、张思卿、朱光亚、万国权、赵南起、白立忱、经叔平、周铁农和张劲夫、彭冲、倪志福、李锡铭、张廷发,以及中央和国家机关有关部门的负责同志。
12月30日,新年京剧晚会在北京中南海怀仁堂举行。江泽民、李瑞环、胡锦涛、尉健行等出席观看。这是演出结束后,江泽民等走上舞台与演员们亲切握手。新华社记者 饶爱民摄 (附图片)


第1版(要闻)
专栏:

国电公司全年任务告捷
实现利润92亿元同比增长6.1%
本报讯 记者朱剑红报道:据国家电力公司总经理高严介绍,国电公司今年出色地完成了生产经营各项任务,较好地满足了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对电力的需求。全公司发电量预计完成6770亿千瓦时,同比增长8.5%;售电量预计完成8780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0%。销售收入预计完成3450亿元,同比增长15.6%;实现利润92亿元,比去年增加了5.3亿元,增长6.1%。公司实现利税353亿元,比去年增加40亿元,增长12.5%。与此同时,电热欠费余额182亿元,为近几年最好水平。
在今年电力需求增幅较大、部分地区电力供应趋紧、电网结构比较薄弱、系统峰谷差不断加大、改革任务十分繁重的情况下,国家电力公司实现了电网安全稳定运行,供电可靠性进一步提高,全公司没有发生因电网瓦解引发的大面积停电事故以及对社会产生重大影响的事件。城乡电网建设与改造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公司系统241个城网全部开工,城网高压配电网供电能力提高30%—40%;1834个县实施农网改造,其中近1000个县农网改造基本完成。
在体制改革方面,完成了撤销省电力工业局和大区电业管理局的准备工作,江苏等8个省电力工业局已经批准撤销;国务院确定的6省(市)“厂网分开、竞价上网”的改革试点取得阶段性成果,浙江等省电力市场开始运行。


第1版(要闻)
专栏:

  今年国内生产总值突破一万亿美元
“九五”期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百分之八点三,高于预期目标
本报北京12月30日讯 记者朱剑红报道:国家统计局局长朱之鑫今天宣布,今年我国国民经济出现重要转机,经济增长加快,运行质量显著提高,国内生产总值首次突破1万亿美元。据初步预算,全国国内生产总值为8.9万多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8%,增速比上年加快0.9个百分点。“九五”期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3%,高于原定增长8%的预期目标。
今年我国工业生产快速健康发展。1—11月,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21327亿元,同比增长11.5%,增速加快2.5个百分点。工业经济结构调整取得积极进展,一是传统产业改造加快,1—11月更新改造投资3609亿元,同比增长17.2%;二是高技术产业发展步伐加快,电子通讯产品制造业已成为我国制造业的第一大行业,增长速度比整个工业快20多个百分点;三是以煤炭、冶金、制糖三个行业为重点,淘汰了一些行业的落后生产能力。企业经济效益明显改善,1—11月,累计工业企业利润3714亿元,同比增长92%,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实现利润2083亿元,同比增长1.4倍,创90年代盈利水平的新高。工业亏损企业亏损额下降16.3%。
农业生产平稳增长,受种植面积调减和严重旱灾影响,预计全年粮食产量比上年减产9%左右,棉花、油料、蔬菜、畜牧业、水产业保持稳定增长。
今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加快,1—11月,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集体和个人投资)完成18191亿元,同比增长11.7%,增速加快4.9个百分点。消费品市场稳中趋活,1—11月消费品零售总额30473亿元,同比增长9.8%,增速提高3.1个百分点。市场物价止降转稳,前11个月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0.2%,扭转了前两年价格总水平持续下跌的局面。
对外经济快速发展,进出口规模突破4000亿美元。1—11月,进出口总额4309亿美元,同比增长33.4%。
城乡居民收入继续增长,初步预计,全年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比上年增长7%,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2%。


第1版(要闻)
专栏:

  石油工业走出去显成效
可从海外油田获取份额油600万吨
本报北京12月30日讯 记者费伟伟报道: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和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近年来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建立海外勘探开发基地,投资海外油田开采,今年两大公司可从海外油田获取份额油600万吨左右,约比去年增加一倍,占今年我国石油进口量约10%。这是日前召开的“国家石油安全与‘走出去’战略”高层研讨会上透露的。
有关专家预测,“十五”期间,我国石油工业在实施“走出去”战略方面将采取更主动、更灵活的措施,进一步提高从海外油田获取份额油的能力。预计到2005年,可获取海外份额油1500万—2500万吨,占当年我国进口石油的20%—35%。
这次会议是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和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共同主办的,重点研讨我国石油安全战略如何从消极的防御型体系向积极的主动出击型体系转变的思路。


第1版(要闻)
专栏:

  致读者
再过几十小时,2001年的新年钟声就要敲响,我们将迎来21世纪的曙光。本报编辑部全体工作人员谨向关心、支持和厚爱本报的广大读者,致以新年和新世纪的良好祝愿!
遵照中央精神和广大读者的意见,2001年,本报将对版面安排和各版内容进行改革和调整:增加新闻版,减少专版。前八版为新闻版,其中第一版至第四版为国内外新闻版,集中报道国内外重大新闻和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新信息。为方便读者阅读,在第一版开辟导读专栏,对内页各版的重要稿件推出标题或作出提示。第五版至第七版在及时准确报道有关信息、动态的基础上,围绕我国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际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的重大问题,加强深度报道和热点引导。第八版为体育新闻。第九版至第十二版为各种专版和周刊,其中《经济周刊》、《民主和法制周刊》、《假日生活周刊》分别在每周一、三、五见报。同时,本报从2001年1月1日起,实行第一版至第十二版同步印刷;在有条件的地区,重要节日印刷彩报。
新的一年,新的世纪,新的起点,本报编辑部全体工作人员有决心、有信心把报纸办得更好。恳请广大读者对我们的工作多予关心,多予支持,多提宝贵意见。
本报编辑部


第1版(要闻)
专栏:

在新世纪来临之际,北京西站自助邮局从12月30日早8点至2001年1月1日晚8点持续营业60小时,为群众提供出售纪念封、邮品和加盖纪念戳等服务,与人们共同迎接新世纪的到来。本报记者 张悦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