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10月17日人民日报 第9版

第9版(理论)
专栏:思想纵横

  打破“周期率”
  梁言顺
  发现典型,培养典型,运用典型,是推动工作、促进事业的一个重要方式。然而,在不少地区和行业,存在着对于先进典型的运用不够重视的现象,或者把典型树到一定层次、一定程度后就再也上不去了,或者时过境迁就不再运用典型来推动工作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也是一种“周期率”现象。如何打破这种“周期率”,值得思考和研究。
  1995年,济南市公安局交警支队以崭新的精神风貌、文明公正的执法行为、热情周到的便民服务,赢得了广大群众的高度赞誉。“从严治警,严格执法,一心为民,热情服务,爱岗敬业,争创一流”的“交警精神”一时间轰动全国。当年10月,江泽民同志欣然为之题词:“严格执法,热情服务”。五年过去了,济南“交警精神”不仅没有陷入“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周期”之中,反而在实践中不断发扬光大,充满生机和活力。纵观济南“交警精神”五年来的发展历程可以发现,把一种精神努力向深度和广度拓展,并注重与时代发展紧密结合,是打破“周期率”的关键所在。
  努力把先进典型的精神向深度拓展。荀子讲:“无愍愍之事者,无赫赫之功。”作为一种精神的创造者,不能在耀眼的光环之下停滞不前,而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在成绩面前找不足,在荣誉面前找差距,奋力开拓,不断超越,在完善自我的过程中进一步丰富和深化这种精神。为了打破“周期率”,济南交警对自己进行了近乎苛刻的“查摆”,并针对查出的问题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包括狠抓党建,坚持政治建警;强化队伍整顿,始终把纪律作风和廉政建设作为重点;改革干部管理制度,引入竞争机制,在规范化、制度化建设中深化“交警精神”。
  努力推广和放大先进典型的精神。一种精神的生命力,固然离不开创造者的不懈努力,也需要各级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需要社会各界的积极响应。当先进典型的精神在更大范围产生影响时,也就得到了弘扬和放大。“交警精神”就经历了这样一个推广和放大的过程。首先,把“交警精神”放大为“公安精神”。全市公安机关深入开展了“学题词,学交警,创一流”活动,把交警经验和“交警精神”向公安机关各警种、各岗位延伸,推动全市公安工作和公安队伍建设。随后,“公安精神”又被放大为“政法精神”。市政法委在全市政法系统扎实开展学习济南交警的活动,涌现出一批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在1999年济南市“全方位目标责任制”考核中,共评出七个标兵单位,有四个出自政法系统,其中政法委获得全市第一名。现在,“政法精神”正在放大为“社会精神”。市委、市政府及时将交警精神引向政法系统以外的领域,包括供电局、卫生局、电信局在内的市属各“窗口”行业和单位,广泛开展不同形式的服务竞赛活动。“交警精神”几经放大,对济南市的党风、民风、行风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也在更大范围内深入人心。
  努力使先进典型的精神与时代发展相结合。现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人们所处的环境不断发生变化,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在这种形势下,一种精神要不落后于时代,就必须从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中不断获得新的时代内涵。济南交警支队在岗位分散、条件艰苦、任务繁重的情况下,创造出了宝贵的“交警精神”,但由于警力不足,再加上高标准、严要求,干警的劳动强度特别大。如果不改变原有的工作方式,不仅干警吃不消,更重要的是,面对日益复杂的交通管理任务也可能会力不从心。这样,“交警精神”就很难保持下来。支队领导深刻认识到这一点,在加强队伍建设的同时,进行大规模的交通管理现代化建设,用高科技代替人力劳动,实现交通管理模式由体能型向智能型的转变。新的管理模式再次领先于全国,从而保持了“交警精神”的时代性和先进性。


第9版(理论)
专栏:理论信息

  可贵的理论贡献
  ——“张闻天学术思想研讨会”综述
  吴珺
  为纪念张闻天诞辰一百周年,张闻天的母校———河海大学最近在南京举行了“张闻天学术思想研讨会”。来自全国各高校、科研机构的数十位专家学者参加了研讨会。与会者一致认为,张闻天对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毛泽东思想的形成都作出了重要贡献。他的学术思想内容极为丰富,值得深入研究。
  与会者认为,张闻天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方面提出了许多重要的思想观点。这些思想包括:社会主义阶段长期性的思想,社会主义建设平稳发展的战略思想,社会主义时期政治和经济辩证关系的思想,高度重视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和文化教育的思想,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和适当利用资本主义的思想,有计划按比例发展经济和利用市场开展商品物资交流的思想,社会主义要重视个人利益的思想,等等。这些思想对于今天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仍然有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与会者认为,张闻天关于生产关系两重性的理论,对于研究和认识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的运动及其发展的规律性,了解和掌握社会主义发展的方向和道路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有的与会者认为,张闻天1963年撰写的《关于生产关系两重性问题》和1973年定稿的《无产阶级专政下的政治和经济》两篇论文,是相辅相成的,抓住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和指导思想与发展动力这一重要问题,从哲学的角度进行了分析。他认为,生产关系的两重性,包含着两个对立的方面,一方面是直接表现生产力的生产关系,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劳动的分工和协作关系,这种生产关系具有历史继承性和易变性;另一方面,就是所有制关系,它则具有历史的特殊性和相对稳定性。
  与会者认为,张闻天对如何加强党的建设也作过比较深入的思考和阐述,充实和丰富了毛泽东思想的建党理论。这主要包括如何促进理论和实践的统一,如何加强党的工作作风建设,如何加强党群关系,如何加强党的制度建设等。他提出,同群众在一起,而又领导群众,是群众的学生,而又是群众的政治领袖,这就是正确处理党群关系的具体原则。在晚年,张闻天不顾个人受到的冲击,在极为困难的条件下仍对无产阶级建党理论进行研究和思考。他认为,第一,要保证党的正确领导,就必须处理好党群、党政、政治领导与经济领导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充分发挥无产阶级政党的先锋模范作用。第二,党内斗争必须采取正确的方法,要正确分析党内矛盾的性质,采取正确的原则、方法来开展。


第9版(理论)
专栏: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论坛

  爱国统一战线与西部大开发
  宗社元
  当今中国的大地上涌动着西部大开发的热潮,统一战线工作面对这难得的历史机遇,应当而且能够充分发挥优势,作出积极的贡献。
  西部大开发离不开统一战线,统一战线的发展需要西部大开发
  统一战线是党的总路线、总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党的中心工作服务的。西部大开发,作为综合性的全局发展战略,与统一战线的关系十分紧密。
  西部大开发离不开统一战线的发展。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进程,必然与社会政治稳定相伴随。二战后,许多新独立的国家的经验教训表明,没有稳定的社会政治环境,现代化就无从谈起。我国改革开放之所以能取得巨大成就,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们正确地处理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十分重视维护社会稳定。西部大开发,从本质上讲是一场经济、社会变革,因而会引发各种冲突和矛盾。比如,随着市场在资源配置方面作用的加大,西部地区群众可能会出现对市场经济的不适应;不同投资主体在资源开发的过程中可能会与当地群众发生利益纠纷;大批高层次人才进入西部,一些西部地区干部可能在心理上出现“不受重视”的失落感。再比如,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西部群众的政治参与要求不断提高。因此,一方面要引导人们的政治参与热情,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另一方面也要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拓宽人们政治参与的渠道。又比如,在西部大开发过程中,西部的社会结构将迈向现代化,不同民族的特色文化也将得到发展,从而呈现出社会多元文化共同发展的局面。但也要看到,在这个过程中,各种利益矛盾与民族、文化价值和宗教信仰纠缠在一起,使西部地区的社会转型呈现出不同于东部的特色。如何使不同民族从各自的传统社会结构向现代社会顺利转型,如何使西部社会变迁与全国社会结构的变化协调发展,是西部大开发面临的一个复杂问题。因此,在西部这样一个多民族、多宗教的地区,推进开发开放和现代化进程,必须创造一个稳定的社会政治环境,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这当然离不开统一战线工作。
  统一战线的发展需要西部大开发。在邓小平新时期统一战线理论的指导下,爱国统一战线不断巩固发展,形成了两个范围的联盟,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但应当看到,爱国统一战线的进一步巩固与发展仍受制于一些复杂的因素,其中相当一部分涉及西部问题。
  第一,两个范围联盟的巩固受制于综合国力的水平。要巩固发展两个范围的联盟,首先作为主体的祖国大陆范围的联盟就要有力量。“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之所以能在香港、澳门先后成为现实,祖国的强大是主要原因;今后以“一国两制”方针解决台湾问题的关键,仍然是祖国大陆的繁荣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东部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仅有东部的变化是不够的。西部大开发的顺利推进必将进一步巩固、发展两个范围的联盟,为最终实现祖国的统一作出贡献。
  第二,党与党外知识分子联盟的巩固受制于人才成长与发展的环境因素。新中国成立以来,每年都有大批人才输入西部。但由于西部经济社会发展滞后,缺乏人才成长与发展的环境,人才资源的潜力远未得到发挥,人才外流现象严重。缺乏人才成长和发展的环境,就可能影响到党与党外知识分子联盟的进一步巩固与发展。而西部人才成长与发展环境的不断完善,从根本上说取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西部的发展壮大。
  第三,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发展受制于地区差距的程度。新时期,我国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不断发展,党和国家为促进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制定了许多政策措施。为了进一步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必须适时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从根本上逐步改变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落后于东部的局面。
  第四,团结信教群众的工作受制于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宗教的产生、发展,既有自然原因,也有社会原因。我们党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团结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共同建设祖国。没有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要团结西部信教群众,反对“分化”,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将面临许多困难。
  统一战线在西部大开发中可以发挥独特的优势,大有可为
  爱国统一战线的主题是大团结、大联合。在西部大开发中,统一战线可以发挥独特的作用。
  充分开展民主协商,使西部大开发的具体决策科学化、民主化。西部大开发必须依靠现代科学技术,遵循客观规律。统一战线有民主协商的职能和机制,有人才优势。在决策前和决策实施过程中,认真听取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和工商联的意见,在政协中进行认真的协商,对于保证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无疑具有重要的作用。
  进一步做好民族工作和宗教工作,为顺利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服务。多民族、多宗教是西部的一大特点。在西部大开发中,必须认真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及时化解各民族群众间出现的矛盾和纠纷;帮助民族干部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和宗教观,提高他们处理民族地区各种复杂问题的能力;旗帜鲜明地同国内外民族分裂势力进行斗争,坚决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而这些都是统一战线工作的重要内容。
  认真做好党外知识分子工作,为西部大开发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持。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关键在人。如何既吸引人才,又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是西部面临的一个紧迫问题。统战部门在这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比如,甘肃省委统战部从1993年起,就注意研究分析全省党外知识分子的情况,建立党外知识分子人才库,并针对党外知识分子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政策性建议,得到了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
  推动“光彩事业”的发展,把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与西部大开发结合起来。西部大开发离不开国家的支持,但也不能完全靠国家投资。如何启动民间资本,发展各种形式的非公有制经济,是西部大开发的一个重要问题。从1994年开始,在中央统战部、全国工商联的共同推动、组织下,由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发起的“光彩事业”得到了蓬勃发展。西部大开发为“光彩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应当发挥好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热情参与西部大开发的积极性,组织、引导他们到西部去投资办厂。
  积极开展海外统战工作,吸引华侨、华人和台湾同胞、港澳同胞、海外侨胞到西部投资,吸引海外学子到西部创业。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统战部门在“三引进”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为东部的经济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在西部大开发中,统战部门可以利用广泛的海外关系,积极向海外宣传西部,介绍西部,让海外了解西部。在此基础上积极引进外资,引进人才。


第9版(理论)
专栏:

  创新:企业长盛不衰的动力
  ——广东汕头超声电子(集团)公司的启示
  谢名家 柯锡奎
  内容提要: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发展壮大的决定性因素是什么?广东汕头超声电子(集团)公司多年来的实践证明,是创新,其中既包括科技创新,也包括体制创新。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引进是发挥后发优势进而实现创新的基础。引进既包括先进科学技术的引进,也包括先进的组织结构和经营理念的引进。要使引进获得成功,并成为创新的良好起点,必须处理好引进创新与已有发展基础和消化吸收的关系。同时,企业的发展创新还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江泽民同志指出:“在现代化建设中,科技创新和体制创新是决定性的因素……科技创新是生产力的重要变革,经济体制创新是生产关系的重要变革,把这两种变革紧密结合起来,把这两方面都搞好,我国经济就会更好地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广东汕头超声电子(集团)公司(以下简称超声集团)建厂四十多年的实践,特别是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的发展充分证明,江泽民同志的这一重要论述不仅适用于国家、社会的发展,而且也揭示了企业发展壮大的真谛。
  超声集团的前身,是一家仅有六十名工人、五万元固定资产、三十五万元年产值的地方国营小厂。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小厂却依靠自己的不懈努力,从1963年以来实现了连续三十七年盈利。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超声集团工业总产值、利税总额、固定资产净值、人均劳动生产率等指标年均增长都在百分之二十以上,成为汕头特区经济体制改革的“排头兵”。1999年,超声集团工业总产值达到二十点三亿元,比上年增长百分之五十九点二;销售收入五点一亿元,增长百分之二十六点三;人均劳动生产率一百三十七点零四万元/年,增长百分之五十九点三;利税总额、出口创汇等均有较大幅度的增长。目前,超声集团已进入中国电子百强、国家经贸委五百二十家重点企业和全国五百家最佳经济效益工业企业行列,被广东省政府列为广东省大型企业集团工业龙头企业,成为国家级的高新技术企业。公司还被誉为“中国超声仪器第一家”、“中国印制线路板之冠”。超声集团长盛不衰、越做越强靠的是什么呢?董事长林盛川说:“靠的就是通过不断推进科技创新和体制创新,把科研、生产、市场结合得紧一点、再紧一点。”在实践中,超声集团的创新发展是通过正确处理以下几个关系来实现的。
  体制创新与科技创新的关系
  一定的体制是由一定的经济科技发展水平决定的,同时体制对经济科技的发展又有极强的促进或制约作用。在激烈的市场竞争条件下,只有建立灵活高效的组织管理体制,才能充分释放经济科技的发展潜力,使科技成果不断涌现,经济效益不断提高。超声集团从1957年建厂到1977年,处于计划经济时期,在这一时期,他们主要靠艰苦奋斗的精神,攻克技术难关,从仿制超声仪器入手,生产各种检测仪器,在国内市场占据了一席之地。改革开放的深入,使人们切身感受到了自己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和国际竞争的巨大压力。八十年代中期,日本、韩国等国家的同类超声波产品大量涌入我国市场,其技术和质量优势对我国企业构成了严峻挑战,超声集团的生产经营出现了徘徊不前的局面。面对这一情况,超声集团没有怨天尤人、等待观望,而是变压力为动力,变挑战为追赶世界先进水平的机遇,大胆改革,特别是在1986年以来的十几年间一直致力于以创新为主题的企业改革,走出了体制创新与科技创新相互促进的三步“活棋”。
  破除陈旧观念,引进新的经营理念和机制。观念是行动的先导,只有不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才能适应环境,开拓前进,才能出新思路、走新道路,不断超越自己。1986年,超声集团领导班子经过讨论,理清了发展思路,打破了计划经济思维模式的束缚。他们首先突破了“以超声仪器为纲”的过时观念,根据市场需求调整产品结构,实行多元化经营。同时,又不失时机地创办中外合资企业———汕头超声印制板公司,其目的不仅在于引进新设备、新技术,更重要的是引进国际先进的管理经验,在企业管理体制上寻求突破,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企业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为此,他们聘请香港专家担任厂长,授以实权,大刀阔斧地实施改革,推行现代化管理,实行了新型的人事、工资、生产、市场管理制度和组织结构。由于印制板公司的运作从一开始就建立在与国际惯例接轨的起点上,加之同时又引进了先进的技术,因而很快就在国内竞争中处于领先地位。
  实施全方位的改革改组,解决国有企业的深层次问题。1995年,抓住印制板公司建立现代化管理体制的契机,超声集团大力实施消灭亏损企业的重大举措。当时集团公司属下的五家国有企业有四家内部核算亏损,已成为整个集团公司发展的重大障碍。集团公司领导层在调查研究、广泛听取各职能部门和职工意见的基础上,提出了对国有企业进行重组整顿的方案。具体做法:一是合并,将连年亏损的医用超声仪器厂、电子仪器厂和盈利的超声仪器厂三家企业,合并组建为汕头超声仪器公司,在资金、技术、设备、人才上实现优势互补,形成更有实力的实体,按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运作。二是关闭,将扭亏无望的配件厂关闭,把该厂的厂房用作效益好的印制板生产线的扩建场地;利用该厂部分生产设备组建汕头超声电路板有限公司,从而盘活了亏损企业的存量资产。三是限期扭亏,对专业生产超声仪器探头的超声换能器厂,提出黄牌警告,限期扭亏。这些改革措施的实行,既消灭了亏损企业,又实现了减员增效的目的,使公司得以轻装上阵,为进一步的改革打下坚实的基础。
  改制上市,建立现代企业制度。1996年,在前两步改革成功的基础上,超声集团领导层趁热打铁,提出了进行股份制改造并发行A股上市的设想,把改制上市作为公司深化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动力。1997年9月,超声集团改制成功,独家发起、募集设立了广东汕头超声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同年10月,“超声电子”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成功上市。股份制改造,使企业明晰了产权关系,实现了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建立了较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为企业进一步转换经营机制、规范内部管理创造了条件。
  经过三步改革初步建立起来的适应现代市场经济要求的企业组织结构和经营管理机制,为公司依靠科技创新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得先机创造了有利条件。
  引进创新与已有基础的关系
  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引进是创新的基础。因为发展中国家的后发优势主要体现在能够跳过研究、开发、试验阶段而直接应用发达国家比较成熟的经验和技术。超声集团建立的中外合资印制板公司就是引进现代企业组织制度和经营管理理念的成功例子。这种引进的扩散效应,使超声集团实现了管理创新和体制创新,初步建立起了现代企业制度,并为它继续引进先进科技成果,实现科技创新,创造了必要条件。而引进能否成功,关键在于引进的成果与已有发展基础的互适性。只有因时、因地制宜,正确认识和把握已有发展基础,从国情、厂情出发进行引进创新,才能收到实效。超声集团的技术引进实践同样证明了这一点。
  从国情出发,坚持正确的引进方针。引进是科技创新的开端。引进的项目,必须符合国情,有助于民族工业的发展。长期以来,超声集团在引进工作中,坚持先进性与适用性的统一、技术密集型与劳动密集型的统一,做到有所取舍,发挥优势,使引进与消化吸收、创新诸环节有机联系起来。比如,在引进之初确定引进项目的时候,他们意识到超声检测设备在我国是一个空白点,发展潜力很大,因而果断引进。事实证明,这项引进决策找到了中国经济技术发展薄弱链条上的突破口,从而保证了引进工作与国家经济技术发展方向的协调。
  从厂情出发,注重技术创新的层次性。引进不是目的,而只是走出了科技创新的第一步。能否通过引进实现科技创新的良性发展,是衡量引进工作成效的一个重要标准。因此,必须确保引进的质量。在开始走上引进创新之路的时候,超声集团还是一个国营中小型企业,技术能力、发展基础都有限,尤其是缺乏高级技术人员,难以掌握、应用复杂的技术、设备。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在引进工作中坚持多方论证,首先弄清引进的项目能否消化创新、推广应用,能否创造高效益。在这种思想指导下,他们从仿制超声仪器开始,先后引进了印制电路板、液晶显示器等先进的生产设备和技术,同时加快企业组织结构和运行机制的改革调整,终于实现了由单一产品向多元产品、简单工艺向复杂工艺、单一所有制结构向多种所有制结构、单一销售渠道向多条销售渠道的转变,形成了科技创新和体制创新的良性发展。
  引进创新与消化吸收的关系
  消化吸收是创新过程中承前启后的重要环节。正确的引进为消化吸收创造了条件;良好的消化吸收能力为引进提供了技术依托,并为改进创新和推广应用奠定了技术基础。离开消化吸收,即使引进最先进的东西,也不能发挥其最佳效能;离开消化吸收,发展创新就是一句空话。超声集团紧紧抓住消化吸收这个核心环节,使创新成为一个环环相扣的过程。
  把握好消化吸收这一核心环节。超声集团对引进和创新失败的案例进行了认真分析,吸取一些单位重引进、轻消化吸收,重硬件(设备、整机、成套生产线)、轻软件(技术、工艺、程序)的教训,做到一边引进、一边消化吸收,使创新得以顺畅进行。他们依靠自己的技术力量,使年生产双面及多层印制板能力从原来的二万平方米扩大到现在的四十二万平方米,很快成为我国印制板行业的排头兵。目前,该公司正在进行的二十万平方米高档、多层印制板技改扩建工程,分别被国家计委和国家经贸委列入“扩大出口专项计划”和“国家重点技术改造项目”。
  在消化吸收过程中提高创新的能力和水平。从某种意义上说,创新是最高层次的消化吸收工作。消化吸收是创新的基础,创新是消化吸收的升华。单纯模仿,没有创新,只能跟在别人后面跑;要赶超世界先进水平,不但需要具有较强的消化吸收能力,而且更重要的是在总体技术水平提高的基础上,创造出高附加值的新产品。超声集团在科技创新中,一方面,注重自主创新,依靠自己的力量进行攻关,做到有仿有创,仿创结合。他们在引进印制板生产技术后,先后进行了四次较大规模的技术改造,不仅使产量进一步扩大,而且使技术档次和产品质量得到了全面提高。另一方面,充分发挥体制创新的威力。1992年,超声集团在原企业办研究所的基础上,组建了“广东省超声电子工程技术开发中心”,大胆改革管理机制:除部分岗位固定编制,其余人员都是按研究课题需要从下属企业中选调的技术人员,再由这些临时选调的技术人员组成不同的项目组;样机研制完成后,由研究人员带回企业去试产投产,并参与推广应用和市场开发,从而形成了从研制、生产到市场开发的“一条龙”,克服了科研攻关与生产工艺脱节的毛病,使科研成果的商品化和产业化进程大大加快。同时,他们坚持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进行多种形式的技术合作,努力将引进、消化吸收、开发创新和推广应用统一成为一个有机整体。
  发展创新与市场需求的关系
  市场需求是企业发展的动力源泉。开发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是企业不断提高市场竞争能力和抗御风险能力的关键。而企业要在市场竞争中长盛不衰,就必须不断进行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和经营创新。
  及时调整和优化产品结构。八十年代初期,超声集团单一生产超声仪器,国内市场占有率曾高达百分之六十以上。到八十年代中期,受国内外同类产品竞争的冲击,企业在1986年首次出现产值、利润的大幅度下降。企业领导班子意识到超声波仪器的市场已经饱和,难以支撑企业的长远发展,必须果断地调整产品结构。于是,他们选择了信息产业的上游产品印制板作为新的主导产品,并与香港汕华公司合资成立了超声印制板公司。1991年公司又上马另一种高新技术产品———液晶显示器。经过这两次大的调整,目前集团公司产品已从单一的超声仪器发展为印制板、液晶显示器和超声仪器三大类,超声波探伤仪的市场占有率仍居全国第一,印制板和液晶显示器产销量则保持着每年两位数的高速增长势头,目前超声集团已成为这两种产品在国内的主要生产厂家之一。
  把握市场脉搏,加大技术改造力度。过去很长一段时间,超声集团年产值在二三千万元左右徘徊,缺乏规模效益。鉴于此,他们依据市场规律,对印制板生产线进行了四次扩建和技术改造;并且根据电子行业的规律和特点,选择在世界电子市场进入低谷时进行扩建和技术改造,在市场回升时完成投产,从而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调整出口市场结构,分散市场风险。超声集团的产品出口,原来主要集中在东南亚等少数国家,后来他们将市场重点转向世界信息产品的主要市场———欧美市场,积极建立海外营销网络,现已在美国、澳大利亚、爱尔兰、日本、丹麦、德国等国建立了销售分部,在南非和以色列指定了独家代理商。市场结构的及时调整,使超声集团成功地避开了亚洲金融危机的直接影响,保持了良好的出口业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