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10月17日人民日报 第11版

第11版(国内政治专页)
专栏:

  疏通不合格党员“出口”
  ——对处置不合格党员问题的思考
  本报记者 董宏君
  目前,不合格党员“出口”不畅,滞留在党内,腐蚀了党的肌体,影响了党员队伍的纯洁性、先进性,损害了党的形象,广大群众对此反应强烈。从严治党,认真解决不合格党员问题,对新时期党的建设至关重要。
  现状——认识不足,工作不力
  目前处置不合格党员工作之所以存在不力现象,缘于一些人特别是一些干部对这项工作认识不足,从思想上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改革实践中,有不少人担心抓处置不合格党员这件事会影响经济建设和社会安定,自己还会背上“左”的标签;有的片面地认为,既然当前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就应多讲“实惠”,只要不违法乱纪,就可以不作处理;有的抱着悲观的心态,觉得当前社会风气较差,党内不合格党员人数不少,清除一两个解决不了问题,处置不处置无所谓;有的是嫌抓这项工作费力不讨好,不仅得罪人,弄不好,受处理的党员还会找茬儿,给自己惹麻烦,与其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大家相安无事;有的认为不合格党员处置多了,等于揭自己的短,给自己和单位的工作抹黑,影响自己的前程和政绩,甚至有意将不合格党员“保护”起来;有的党组织对一些年龄较轻的不合格党员过于袒护,常常“低调处理”或者“内部消化”,担心会断送他们的政治前途,而采取“宽大为怀”的态度;对不合格的老党员则是不忍处置,认为他们干了一辈子革命,无功劳也有苦劳,处理起来太伤感情,有的领导干部甚至在基层党组织讨论对个别老党员的处置时,主动上门为其说情,“好人主义”成为处置不合格党员的绊脚石。
  问题——标准难把握,方式太单一
  不少党务工作者在处置不合格党员的实际工作中感到难以操作,主要是因为处置标准把握不准。有的党务工作者把党章中关于“各级党组织在决定或批准开除党员党籍的时候,应当全面研究有关的材料和意见,采取十分慎重的态度”的要求,片面理解为党员属于终身制,不能处置,误解了党章的本意。有人把党章中“党员有退党的自由”理解为可以不写申请退党报告,党组织也不需要讨论通过,就可以自由进出。有的人对“丧失党员条件者,不起党员作用者,对党丧失信心者”的概念理解模糊不清,认为处置不合格党员的标准定性多,定量少,比较原则,伸缩空间大,不好把握。
  此外,处置不合格党员的方式也比较单一。目前,民主评议是许多基层党组织处置不合格党员时采取的唯一方式。这种方式对于严肃处置不合格党员存在局限性,适应不了当前党员处在不同行业、不同岗位、大量流动等新情况的要求,难以达到全面客观、合理准确地处置不合格党员的目的。一是评议方法单一,大多采取的都是面对面评议的方式,许多党员碍于情面,不说真话,不敢或不愿触及实质性的问题;二是参加评议的范围较窄,大多是本单位或本支部的党员之间互相评议,不依靠社会各方面的力量,缺乏有效的群众监督;三是一些党组织的民主评议流于形式,严肃民主评议变成了赶任务,走过场。
  对策——制定科学标准,增强党章约束力
  严肃处置不合格党员是坚持“从严治党”的原则,履行党要管党职责的重要体现。各级领导干部应从战略高度认识到,不抓住机遇发展经济要犯历史性错误;只抓经济,放松党的建设,不重视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同样要犯历史性错误。
  因此,尽快制定科学合理、操作性强的处置不合格党员的标准,并对具体方法、步骤作出明确规定,是疏通不合格党员“出口”的关键。同时必须建立健全相关工作制度,使处置不合格党员工作走上经常化、规范化的轨道。完善民主评议党员制度,建立党员资格审查制度,实行处置前后谈话制度,坚持检查督办制度,确保处置不合格党员“出口”的畅通。
  切实增强党章的普遍约束力,让党章真正起到规范党员行为的作用。党的章程无论如何完善和正确,如果执行和实施得不到保障,终究只是一纸空文。各级党组织、全体党员不但要接受社会监督、舆论监督,还要有党章的监督。要按照党章规定的党员义务和基层党组织的基本任务,逐步形成严肃处置不合格党员经常化和制度化的工作机制。对一些违反党章行为,哪怕是轻度违章行为都应严格查处,消除党员的侥幸心理,使党的各级组织和党员自觉遵守党章,维护党章的尊严和地位。


第11版(国内政治专页)
专栏:

  从严治党
  ——湖北省谷城县认真处置不合格党员工作纪实
  帅瑜
  今年3月初,湖北省谷城县委开展了一次党员思想状况调查活动。在调查中,他们发现:城关镇有24名党员不按时交纳党费,不参加组织生活,个别党员游离党组织之外达五六年之久;茨河镇一个村30名党员中有23个党员户不交合同款,主持正义的党员时常受到排挤。县委通过摸底调查显示,全县有824名党员存在一定的问题,占党员总数的3.44%。在这些党员中,有的信仰动摇,有的宗旨淡化,有的党纪松弛,有的两眼只盯“钱”途,更有甚者搞封建迷信活动,参与赌博、非法同居、乱砍滥伐……
  部分党员和党员干部存在的种种问题,令县委常委们震惊。他们经过反复讨论决定,要抓党的建设,必须下大力气从严整治党员队伍。
  谷城县委“从严治党”的决定迅速传达到全县近2.4万名党员中,要求每个党员无条件地参加从严治党教育。紫金镇涨潮铺村老党员杨吉华,还是在1986年党员重新登记时到镇里开过党员会,10多年来再也没有参加过什么会了。这次得知镇里召开党员动员大会,天没亮就租了三轮车赶到会场。像这样不漏一名党员的动员大会,全县召开了49场,扎扎实实的从严治党活动在全县铺开了。
  为使这次从严治党取得成效,谷城县委确定了“组织学习、民主评议、认定处置和建章立制”四个阶段,选派2820名有经验的党员干部组成工作组,进驻企业、村和街道,指导基层党组织从严治党。
  学习是提高认识的基础,必须使每个党员明白合格党员的标准,各单位认真组织党员学习《党章》和《准则》,学习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总书记有关“从严治党”的讲话,学习《谷城县处置不合格党员细则》,全县党员学时达190万个,写心得4.7万篇,对外出务工经商的1169名党员寄去了学习资料。
  评议是给每个党员“画像”,党员先自评,然后是互评、群众帮评、民主测评、组织认定。全县50886名群众和党员一起民主测评出优秀党员2800名,合格党员20233名,不合格党员1231名。
  谷城县这次从严治党先准确认定,后疏通“出口”。为准确认定不合格党员对象,严格做到取证第一手材料,先后走访群众1.6万多人次,调查单位473个,查阅资料档案5149卷,既不伤害合格的党员,也不把不合格的党员留在党内。经过反复核查,最后确定的1077名不合格党员受到处置,其中除名143人,劝退52人,取消预备资格9人,其余受到党内批评教育、限期改正、延长预备期等组织处理。
  通过从严治党,全县原有240多名想“撂挑子”的党员干部,现在又主动挑起了工作重担,制定了本地本单位的发展目标;全县有6306名党员向党组织提合理化建议7828条,3716名党员主动为群众办好事,群众也从身边党员的变化和对“不像话”的党员所作的处理,看到了县委从严治党的决心,增强了对党的信任感。


第11版(国内政治专页)
专栏:

  用“三个代表”指导行政实践
  熊同发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党的各级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及广大公务员,如何把“三个代表”的思想贯穿于整个行政实践之中,必须着力建立现代行政理念机制。
  一是建立依法行政机制。由于党和国家机关公务人员掌握了一定的权力,所处的地位重要,是依法治理的重点。任何机关和国家公务员在行使权力时必须受到法律制度的约束和监督,并且承担相应的责任。因此,必须强化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国家公务员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这是依法行政的基本保证。
  二是建立民主监督机制。在党政机关和国家公务员中实施民主监督,有利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正确贯彻执行,有利于科学决策,有利于反腐倡廉,减少失误,防止腐败现象的发生。建立民主监督理念机制,坚持把党内监督、法律监督、群众监督有机结合,充分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凡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部门实行公开办事制度,普遍推行政务公开、财务公开、厂务公开等制度,使广大人民群众对身边的经济、政治和社会事务,能真正有效地实行民主管理、民主决策和民主监督。
  三是建立公平竞争机制。在培养选拔干部过程中,要建立公平竞争的理念,在干部工作中的各个环节始终坚持公平的原则,建立公开竞争的机制。在培养选拔干部工作中始终以党的事业为重,建立干部任职量化考核制度、双推双考竞争上岗制度、调职审计评估考察制度、正规化培训制度,以制度化选拔人才、考察政绩、竞争上岗、培养使用干部。干部不搞终身制,能上能下,形成各方面人才百舸争流、各显其能的局面。
  四是建立创新发展机制。创新发展不只是企业的专利,在某种程度上讲,党政机关、国家公务员的创新发展显得更加重要。因为一个机关能否创新管理服务机制,主要领导人是否有创新发展理念,直接影响到一个地区,一个部门的发展,其作用是不可估量的。
  五是建立现代文明机制。各级党的领导干部,要做到以俭养德,以勤创业,生活俭朴自律,坚定信念,加强修养,保持高尚情操,工作生活开放文明,崇尚清廉俭朴,坚持以文明、高尚的个人品格,塑造共产党员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


第11版(国内政治专页)
专栏:图片新闻

  全国思想政治工作优秀企业锦西炼油化工总厂认真落实江泽民总书记今年8月视察东北三省的重要讲话,把发展青年党员、培养青年干部看成是关系企业前途命运的“生命工程”。企业党委结合生产实际,注重在生产一线发展青年党员。对于青年干部,他们敢于压担子,在实践中锻炼,在锻炼中成材。
  图为锦西炼化总厂厂长兼党委书记张耀军(左三)经常深入生产车间,与青年党员干部谈心,了解他们的工作情况,共谋企业发展大计。
  陈百川 孙伟 李清林摄影报道


第11版(国内政治专页)
专栏:

  “全国农村优秀人才”事迹简介
  编者按:日前,人事部、农业部下发了《人事部、农业部关于表彰全国农村优秀人才的决定》,授予王乐义等10位同志“全国农村优秀人才”荣誉称号。这10位同志长期以来,通过自己辛勤而又富有创造性的劳动,在农村两个文明建设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现将他们的事迹摘登如下,希望大家,特别是农业战线上的干部、群众向他们学习,并与他们共同做好当前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和农村稳定的工作。
  治沙模范——石光银
  石光银,陕西省定边县海子梁乡长城治沙集团总公司董事长,荣获全国造林绿化先进工作者、全国劳动模范、陕西省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
  他怀着治理沙漠、造福群众的远大志向,带领群众治沙造林,并创造性地通过股份合作制,把沙漠绿化、沙产业开发及沙生植物的加工升值和农民脱贫有机地结合起来,不仅改变了当地恶劣的生态环境,而且为沙区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闯出了一条崭新的路子。在治沙致富的每个行程中都充满了艰辛,但他没有在挫折和失败面前屈服,而是以大无畏、讲科学的精神,带领群众顽强拼搏。在四大壕和狼窝沙有6000多亩荒沙,这是一块最难啃的硬骨头,石光银带领群众通过科学治理,三战狼窝沙,终于以80%的造林成活率制服了狼窝沙。他没要国家一分钱,成立了长城治沙集团公司,通过治沙、迁移、定居,带领贫困户利用治沙脱贫致富,取得了成功的经验,累计承包治理荒沙20万亩,治理区的植被覆盖率达到92.5%。过去的大漠孤烟、不毛之地,如今已是牧草丰茂,林木葱郁,牛羊成群,不仅生态环境得到显著改善,而且群众的生活水平明显提高。
  贾正方:致富领头雁
  贾正方,四川省彭州市宝山村党委书记、宝山企业集团公司董事长,曾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等多项荣誉称号,党的十五大代表。
  贾正方于50年代参加工作,后因公致残,右眼失明,左眼视力0.02,病退回到家乡务农。他自担任村干部后,带领全体村民克服重重困难,使宝山村走上了共同富裕的小康之路。
  为了解决吃饭问题,贾正方发动全村党员和青壮劳力,整整苦战5个年头,改造梯田715亩,使过去最好年景亩产不过100公斤的乱石坡变成了亩产达300多公斤的优良田,宝山村从此结束了吃粮靠返销的历史。接着又前后花了10年时间,他带领全村群众造林种药、修公路、开矿山、建电站,为发展农业生产、改善条件奠定了基础。他们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建起了宝山村第一座容量为100千瓦的水电站,宝山村老百姓从此结束了点煤油灯的历史。现在宝山村已建起6座电站、11个矿山、6个加工厂等24家村办企业。1999年宝山村工农业总产值达3.5亿元,全村2000多人人均年收入4607元,村集体拥有固定资产2.8亿元。昔日“揭不开锅,舀不上水”的穷山村,今日变成了川西坝子上富裕文明的小康示范村。
  宋世敏:走共同富裕之路
  宋世敏,江苏省赣榆县青口镇宋口村党支部书记。率领乡亲苦战8年,将一个全县最穷的村变为中央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授予的全国文明村。
  他服从组织要求,放弃水产经营大户的优厚收入,带领乡亲脱贫致富。8年内将自己经营所得600多万元无偿贡献给集体发展经济。为建冷冻厂,他每天16个小时连领两班,3个月窝在工地上几乎不回家。一座现代化的冷冻厂终于如期拔地而起,丰厚的回报使宋口村人的脸上绽开了欢笑。他带领全村群众苦干,建育苗场、买渔轮、建鞋厂、建水产码头,把一个人均收入460元的落后村,建成有10家村办企业,1999年产值2.6亿元,人均纯收入5300元的“苏北第一村”。
  他将自己掌握的河蟹育苗技术无偿传授给村民,逐步带起当地数百家育苗企业。与科研单位合作研究开发,形成全国科技含量高、规模大的河蟹育苗基地。
  陈光星:科技闯新路
  陈光星,天津宝坻县袁罗庄乡葱蒜研究会理事长,高级农艺师。
  陈光星这个被称为“全国第一个总结出大葱高产栽培公式的农民”,一心扑在农业科技研究和推广工作上,牵头成立了全国第一家农民研究会———袁罗庄乡葱蒜研究会。陈光星提出“大葱品种提纯复壮和品种对比”的研究课题,培育新的大葱品种“五叶齐”,亩产翻了一番,达到9000公斤以上。
  目前,陈光星培育出的“五叶齐”大葱已推广到全国25个省、市、自治区,种植面积达300多万亩,增加社会效益约18亿元。陈光星还成功推导出了“高白型大葱定植沟和行距的确定公式”,应用这一公式,大葱产量较传统栽培方法增产20%。
  陈光星感到要让农民富起来,必须先让农民掌握科学技术,为此,他从不放过任何传播农业科学知识的机会。他以研究会开垦的150亩荒地为基地,建成大葱高产栽培试验、示范区,提出了教育、试验、示范、推广、服务一条龙的农业科研推广模式。十几年来,他和会员们共推出新技术成果20多项,为群众致富闯出了新路。
  农业科技明星——王乐义
  王乐义,山东省寿光市孙家集镇三元朱村党支部书记,曾先后被授予山东省劳动模范、山东省农业科技明星、全国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1997年当选为党的十五大代表。
  他自学农技知识,经过反复试验,成功研制了深冬不需加温的冬暖式蔬菜大棚。深冬种植黄瓜并上市,创造了我国北方平原蔬菜越冬史上的奇迹,到目前全市共有蔬菜大棚30万个,蔬菜面积60万亩。1999年全村经济总收入达到247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430元,银行存款800多万元,人均存款超过1万元。王乐义在带领全村群众致富的同时,时刻不忘全国的农民兄弟,并毫无保留地面向全国各地推广这项新技术,引发了我国农业保护地栽培的一场大变革。他先后到全国11个省、市、自治区进行技术指导,举办培训班3000多期,并外派技术员4000多人次到全国26个省、市、自治区传授蔬菜种植技术。
  金新富:潜心研究苹果
  金新富,河南省商丘虞城县园艺局科技干部,获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河南省优秀专家。
  他从事园艺技术研究和推广20年,先后承担上级下达的重点工程和科研、推广项目36项,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主持《红富士苹果优质高产配套技术研究》,获得重大突破,1999年获世界大奖,达国际先进水平。主持筹建红富士苹果优质丰产和50万亩红富士苹果生产基地,目前已发展面积30多万亩,总产达到3.6亿公斤,产值5亿—6亿元,成为虞城县的重要经济支柱产业,虞城成为全国最大的红富士苹果基地县,被国家林业部定为“国家优质苹果生产基地”。他主持引进开发了新良种澳洲李子、美国提子和红皮梨等,使全县的瓜果生产充满勃勃生机,虞城县被农业部认定为“国家优质梨生产基地”和“国家优质西瓜生产基地”。
  致富女状元——陈云莲
  陈云莲,吉林省双联经贸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先后被评为全国“三八”红旗手、致富女状元等,光荣地出席了党的十五大。
  靠种植辣椒带领乡亲们致富的陈云莲,刻苦钻研辣椒种植技术。她把自己学来的技术,一遍又一遍地教给大伙,用自己的火窑子无偿给乡亲们育辣椒苗。在她的影响带动下,终于把辣椒变成了大伙致富的主要项目。
  为了帮助农民找市场,打开销路,她东奔西走,和周边城市的市场建立了联系。每到卖菜季节,她家就成了“调度室”。群众称赞说,“陈调度”调出了前二屯的辣椒,调进了市场经济观念,调走了前二屯的贫穷,调来了文明富裕。
  陈云莲以辣椒、甜玉米为龙头大力发展效益农业,带领广大乡亲们勤劳致富,帮困扶贫,为农业产业化发展、为振兴家乡、富裕人民做出了积极贡献。
  范恒进:走科技兴农之路
  范恒进,安徽省太和县恒进生物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农技师,曾荣获第四届全国十大杰出青年农民提名奖、安徽省“七五”建功者一级奖章、安徽省青年星火带头人等荣誉称号。
  范恒进自高中毕业回乡务农起,就决心凭自己的奋斗改变眼前原始的低效率的农业劳动,为家乡贫穷的父老乡亲带来富裕生活。他刻苦钻研、锲而不舍,以顽强的创业意识和进取精神,在农作物种子培育,特别是脱毒种子培育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功。他创办了全县第一家个体农技服务站———农民之家,引导农民科学种田;他没用国家一分钱投入,将自己多年经营积累起来的160万元全部拿出来,建立起全国第一家个体农民所有的生物组培工厂,配套建起50亩地的恒进农业园,生产脱毒农作物种苗,首批10万公斤脱毒马铃薯种为农民增收40万元;成立太和县香椿蔬菜研究所,重点从事香椿等瓜、菜新品种的开发研究和推广,每年太和城关等地的农民,仅开发香椿的收入就达2000万元。选育恒进红瓤酥、四季青萝卜等10余个瓜菜新品种,推广面积100万亩,为农民增收5亿元。为了让父老乡亲早一些富裕起来,他无偿扶持育种农户,捐资助学。两年来,他举办农技知识讲座42场,指导农民近5000人次。
  植保专家——赵爱玲
  赵爱玲,湖北省枝江市植保站副站长、党支部书记、高级农艺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荣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湖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
  二十几年来,她一直从事农作物病虫测报及防治工作,始终奋战在抗灾第一线。为了认真做好病虫测报工作,她风餐露宿、劳累奔波骑自行车往返13个乡镇和25万亩小麦、棉花田,进行小麦、棉花病虫系统调查。由她主持的棉花、小麦病虫测报准确率达96%,高于部颁标准6%。由于对病虫防治指导有方,年均挽回棉花(皮棉)损失4万担,油菜籽2万担。她认真履行全国区域网站测报责任和义务,近5年来共向全国、全省病虫测报处(站)发模式电报200次、旬报100次,为农业部及省站提供可靠病虫数据,为上级业务部门正确决策提供可靠依据。为了植保事业,她克服了孩子考学、父母年迈、丈夫去世等困难,承受了一般人都难以承受的压力和痛苦,默默无闻地从事她的植保事业,无怨无悔地为发展当地农业生产做着贡献。
  张克勤:向贫穷宣战
  张克勤,甘肃省通渭县华岭乡大牛村党支部书记,曾荣获甘肃省劳动模范荣誉称号。
  为改变山区落后面貌和创造幸福生活,张克勤倾注全部心血,带领村民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努力开辟科技致富的新门路。在广泛调查、科学论证的基础上,他提出了利用当地气候优势,种植针叶林、仁用杏等经济林,扩大洋芋种植、养殖等支柱产业。全村林业面积达4700亩,科学栽培洋芋年1000亩,人均收入300元以上;全村养猪500多头,户均收入1000元;建成年加工能力200吨粉条加工厂,年纯收入1万元;1999年全村人均纯收入达1500元,高出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433元。
  为了在华岭乡率先实现梯田村的奋斗目标,他总是扎在会战现场不回家,饿了啃干馍,困了倒在地埂上休息片刻,用这种硬干硬拼的精神,建成了高标准、优质化的梯田5200亩,占全村耕地总面积的72%。
 治沙模范——石光银
  石光银,陕西省定边县海子梁乡长城治沙集团总公司董事长,荣获全国造林绿化先进工作者、全国劳动模范、陕西省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
  他怀着治理沙漠、造福群众的远大志向,带领群众治沙造林,并创造性地通过股份合作制,把沙漠绿化、沙产业开发及沙生植物的加工升值和农民脱贫有机地结合起来,不仅改变了当地恶劣的生态环境,而且为沙区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闯出了一条崭新的路子。在治沙致富的每个行程中都充满了艰辛,但他没有在挫折和失败面前屈服,而是以大无畏、讲科学的精神,带领群众顽强拼搏。在四大壕和狼窝沙有6000多亩荒沙,这是一块最难啃的硬骨头,石光银带领群众通过科学治理,三战狼窝沙,终于以80%的造林成活率制服了狼窝沙。他没要国家一分钱,成立了长城治沙集团公司,通过治沙、迁移、定居,带领贫困户利用治沙脱贫致富,取得了成功的经验,累计承包治理荒沙20万亩,治理区的植被覆盖率达到92.5%。过去的大漠孤烟、不毛之地,如今已是牧草丰茂,林木葱郁,牛羊成群,不仅生态环境得到显著改善,而且群众的生活水平明显提高。
  农业科技明星——王乐义
  王乐义,山东省寿光市孙家集镇三元朱村党支部书记,曾先后被授予山东省劳动模范、山东省农业科技明星、全国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1997年当选为党的十五大代表。
  他自学农技知识,经过反复试验,成功研制了深冬不需加温的冬暖式蔬菜大棚。深冬种植黄瓜并上市,创造了我国北方平原蔬菜越冬史上的奇迹,到目前全市共有蔬菜大棚30万个,蔬菜面积60万亩。1999年全村经济总收入达到247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430元,银行存款800多万元,人均存款超过1万元。王乐义在带领全村群众致富的同时,时刻不忘全国的农民兄弟,并毫无保留地面向全国各地推广这项新技术,引发了我国农业保护地栽培的一场大变革。他先后到全国11个省、市、自治区进行技术指导,举办培训班3000多期,并外派技术员4000多人次到全国26个省、市、自治区传授蔬菜种植技术。
  致富女状元——陈云莲
  陈云莲,吉林省双联经贸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先后被评为全国“三八”红旗手、致富女状元等,光荣地出席了党的十五大。
  靠种植辣椒带领乡亲们致富的陈云莲,刻苦钻研辣椒种植技术。她把自己学来的技术,一遍又一遍地教给大伙,用自己的火窑子无偿给乡亲们育辣椒苗。在她的影响带动下,终于把辣椒变成了大伙致富的主要项目。
  为了帮助农民找市场,打开销路,她东奔西走,和周边城市的市场建立了联系。每到卖菜季节,她家就成了“调度室”。群众称赞说,“陈调度”调出了前二屯的辣椒,调进了市场经济观念,调走了前二屯的贫穷,调来了文明富裕。
  陈云莲以辣椒、甜玉米为龙头大力发展效益农业,带领广大乡亲们勤劳致富,帮困扶贫,为农业产业化发展、为振兴家乡、富裕人民做出了积极贡献。
  张克勤:向贫穷宣战
  张克勤,甘肃省通渭县华岭乡大牛村党支部书记,曾荣获甘肃省劳动模范荣誉称号。
  为改变山区落后面貌和创造幸福生活,张克勤倾注全部心血,带领村民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努力开辟科技致富的新门路。在广泛调查、科学论证的基础上,他提出了利用当地气候优势,种植针叶林、仁用杏等经济林,扩大洋芋种植、养殖等支柱产业。全村林业面积达4700亩,科学栽培洋芋年1000亩,人均收入300元以上;全村养猪500多头,户均收入1000元;建成年加工能力200吨粉条加工厂,年纯收入1万元;1999年全村人均纯收入达1500元,高出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433元。
  为了在华岭乡率先实现梯田村的奋斗目标,他总是扎在会战现场不回家,饿了啃干馍,困了倒在地埂上休息片刻,用这种硬干硬拼的精神,建成了高标准、优质化的梯田5200亩,占全村耕地总面积的72%。
  金新富:潜心研究苹果
  金新富,河南省商丘虞城县园艺局科技干部,获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河南省优秀专家。
  他从事园艺技术研究和推广20年,先后承担上级下达的重点工程和科研、推广项目36项,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主持《红富士苹果优质高产配套技术研究》,获得重大突破,1999年获世界大奖,达国际先进水平。主持筹建红富士苹果优质丰产和50万亩红富士苹果生产基地,目前已发展面积30多万亩,总产达到3.6亿公斤,产值5亿—6亿元,成为虞城县的重要经济支柱产业,虞城成为全国最大的红富士苹果基地县,被国家林业部定为“国家优质苹果生产基地”。他主持引进开发了新良种澳洲李子、美国提子和红皮梨等,使全县的瓜果生产充满勃勃生机,虞城县被农业部认定为“国家优质梨生产基地”和“国家优质西瓜生产基地”。
  贾正方:致富领头雁
  贾正方,四川省彭州市宝山村党委书记、宝山企业集团公司董事长,曾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等多项荣誉称号,党的十五大代表。
  贾正方于50年代参加工作,后因公致残,右眼失明,左眼视力0.02,病退回到家乡务农。他自担任村干部后,带领全体村民克服重重困难,使宝山村走上了共同富裕的小康之路。
  为了解决吃饭问题,贾正方发动全村党员和青壮劳力,整整苦战5个年头,改造梯田715亩,使过去最好年景亩产不过100公斤的乱石坡变成了亩产达300多公斤的优良田,宝山村从此结束了吃粮靠返销的历史。接着又前后花了10年时间,他带领全村群众造林种药、修公路、开矿山、建电站,为发展农业生产、改善条件奠定了基础。他们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建起了宝山村第一座容量为100千瓦的水电站,宝山村老百姓从此结束了点煤油灯的历史。现在宝山村已建起6座电站、11个矿山、6个加工厂等24家村办企业。1999年宝山村工农业总产值达3.5亿元,全村2000多人人均年收入4607元,村集体拥有固定资产2.8亿元。昔日“揭不开锅,舀不上水”的穷山村,今日变成了川西坝子上富裕文明的小康示范村。
  宋世敏:走共同富裕之路
  宋世敏,江苏省赣榆县青口镇宋口村党支部书记。率领乡亲苦战8年,将一个全县最穷的村变为中央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授予的全国文明村。
  他服从组织要求,放弃水产经营大户的优厚收入,带领乡亲脱贫致富。8年内将自己经营所得600多万元无偿贡献给集体发展经济。为建冷冻厂,他每天16个小时连领两班,3个月窝在工地上几乎不回家。一座现代化的冷冻厂终于如期拔地而起,丰厚的回报使宋口村人的脸上绽开了欢笑。他带领全村群众苦干,建育苗场、买渔轮、建鞋厂、建水产码头,把一个人均收入460元的落后村,建成有10家村办企业,1999年产值2.6亿元,人均纯收入5300元的“苏北第一村”。
  他将自己掌握的河蟹育苗技术无偿传授给村民,逐步带起当地数百家育苗企业。与科研单位合作研究开发,形成全国科技含量高、规模大的河蟹育苗基地。
  陈光星:科技闯新路
  陈光星,天津宝坻县袁罗庄乡葱蒜研究会理事长,高级农艺师。
  陈光星这个被称为“全国第一个总结出大葱高产栽培公式的农民”,一心扑在农业科技研究和推广工作上,牵头成立了全国第一家农民研究会———袁罗庄乡葱蒜研究会。陈光星提出“大葱品种提纯复壮和品种对比”的研究课题,培育新的大葱品种“五叶齐”,亩产翻了一番,达到9000公斤以上。
  目前,陈光星培育出的“五叶齐”大葱已推广到全国25个省、市、自治区,种植面积达300多万亩,增加社会效益约18亿元。陈光星还成功推导出了“高白型大葱定植沟和行距的确定公式”,应用这一公式,大葱产量较传统栽培方法增产20%。
  陈光星感到要让农民富起来,必须先让农民掌握科学技术,为此,他从不放过任何传播农业科学知识的机会。他以研究会开垦的150亩荒地为基地,建成大葱高产栽培试验、示范区,提出了教育、试验、示范、推广、服务一条龙的农业科研推广模式。十几年来,他和会员们共推出新技术成果20多项,为群众致富闯出了新路。
  植保专家——赵爱玲
  赵爱玲,湖北省枝江市植保站副站长、党支部书记、高级农艺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荣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湖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
  二十几年来,她一直从事农作物病虫测报及防治工作,始终奋战在抗灾第一线。为了认真做好病虫测报工作,她风餐露宿、劳累奔波骑自行车往返13个乡镇和25万亩小麦、棉花田,进行小麦、棉花病虫系统调查。由她主持的棉花、小麦病虫测报准确率达96%,高于部颁标准6%。由于对病虫防治指导有方,年均挽回棉花(皮棉)损失4万担,油菜籽2万担。她认真履行全国区域网站测报责任和义务,近5年来共向全国、全省病虫测报处(站)发模式电报200次、旬报100次,为农业部及省站提供可靠病虫数据,为上级业务部门正确决策提供可靠依据。为了植保事业,她克服了孩子考学、父母年迈、丈夫去世等困难,承受了一般人都难以承受的压力和痛苦,默默无闻地从事她的植保事业,无怨无悔地为发展当地农业生产做着贡献。
  范恒进:走科技兴农之路
  范恒进,安徽省太和县恒进生物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农技师,曾荣获第四届全国十大杰出青年农民提名奖、安徽省“七五”建功者一级奖章、安徽省青年星火带头人等荣誉称号。
  范恒进自高中毕业回乡务农起,就决心凭自己的奋斗改变眼前原始的低效率的农业劳动,为家乡贫穷的父老乡亲带来富裕生活。他刻苦钻研、锲而不舍,以顽强的创业意识和进取精神,在农作物种子培育,特别是脱毒种子培育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功。他创办了全县第一家个体农技服务站———农民之家,引导农民科学种田;他没用国家一分钱投入,将自己多年经营积累起来的160万元全部拿出来,建立起全国第一家个体农民所有的生物组培工厂,配套建起50亩地的恒进农业园,生产脱毒农作物种苗,首批10万公斤脱毒马铃薯种为农民增收40万元;成立太和县香椿蔬菜研究所,重点从事香椿等瓜、菜新品种的开发研究和推广,每年太和城关等地的农民,仅开发香椿的收入就达2000万元。选育恒进红瓤酥、四季青萝卜等10余个瓜菜新品种,推广面积100万亩,为农民增收5亿元。为了让父老乡亲早一些富裕起来,他无偿扶持育种农户,捐资助学。两年来,他举办农技知识讲座42场,指导农民近5000人次。(附图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