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10月17日人民日报 第10版

第10版(各地传真)
专栏:

  紫荆条抽枝了,椿树发芽了,出土过北京猿人头盖骨的发掘剖面上,灌木蚕食着远古“北京人”的栖息地。新世纪迎面提醒:
  怎样保护“北京人”遗址
  本报记者 钱江 吴坤胜
  如何保护发掘剖面
  国庆节,京郊周口店“北京人”遗址的游人多了,展现在他们面前的———50万年前“北京人”繁衍生息的巨大洞穴,早已被雨雪风沙掀掉顶盖,当年出土了6个珍贵的猿人头盖骨化石的堆积物发掘剖面完全展现,“北京人”遗址最珍贵之处就是这个剖面。
  仰首望去,剖面石色已被雨水渗染为土色,绿色的紫荆条、木槐、椿树在岩石剖面上顽强地抽枝发芽。
  周口店遗址博物馆馆长蔡炳溪对我们说:“问题就在这里。对缺乏绿色的北方来说,多一些植被本是求之不得的,但这些灌木、乔木和花草不但改变了遗址原貌,也对剖面构成直接威胁。植物根系深扎在剖面和堆积物内部,不断伸长变粗,使石灰岩洞体缝隙扩大,堆积层渐渐脱落,加上雨水冲刷,一旦引发洞体局部坍塌甚至整体滑坡,将是一场灾难。”
  我们将蔡馆长戏称为远古“北京人”的“嫡系子孙”。他1955年出生在距离北京猿人遗址1500米处的小村庄里,1971年进遗址陈列馆当讲解员,“文革”结束的1976年进入南京大学学习,毕业后回遗址工作,再也没有离开,直到今年担任馆长。
  蔡馆长指着洞体西侧面积近200平方米的堆积层说,这里极有可能藏存重要的化石。1998年在塌下的一个多平方米土层里,整理出了不少动物化石。目前每隔几年,我们就组织力量,砍除和清理洞体植被,但深深扎进洞体堆积层的根系不易根除。联合国世界遗产委员会官员去年底考察“北京人”遗址后,提出当务之急是清理掉洞体表层的植物。要不要在洞顶建造一个巨大的人工顶棚呢?各种意见还在论证中。从更加开阔的眼光来看,“北京人”遗址龙骨山的主体是石灰岩,质地疏松,透水性强,易受酸性水流的腐蚀。周口店地区的化工、水泥、煤炭业比较发达,空气中酸性物质丰富,又加速了酸雨的形成。如何使遗址四周环境得到进一步保护,正是新世纪需要回答的问题。
  让龙骨山恢复五十万年前的自然状态
  国庆节前一天下午,北京猿人头盖骨化石的发现者之一、今年92岁的中国科学院院士贾兰坡先生,从书桌上的稿纸堆中抬起头来,思维清晰地谈起“北京人”遗址的保护与发展。
  51年前,北京刚刚和平解放,贾兰坡先生的旧居就在地质博物馆旁边。有一天,一位老先生来博物馆参观周口店出土的化石。他问贾兰坡,周口店的发掘为什么不再进行?贾兰坡很奇怪,战争还没有结束,怎么谈得上化石发掘?后来来客签名,才知道他是徐特立。很快,贾兰坡参加编制在周口店恢复发掘的计划。当年10月1日,他在周口店发掘现场迎接新中国的礼炮声。
  今天,贾兰坡院士对周口店“北京人”遗址保护有一个明晰的构想:那里的原始堆积物,约有1/3没有发掘,要好好保存,留给后人研究。同时,应该使整个龙骨山的植被恢复到50万年前的自然状态,运用先进的声光化电,使“北京人”遗址陈列达到时代的高水平,成为普及自然历史知识的极佳课堂。
  贾兰坡向记者指出,从20世纪30年代起,“北京人”遗址的第一代发掘者就在龙骨山上大量植树。后来,在抗日战争时期和50年代后期的“大跃进”中,龙骨山树木受到很大的破坏。现在,龙骨山的树木又恢复到了郁闭程度。以后应向自然状态发展,逐渐扩大范围。现今的陈列馆距发掘现场太近,要考虑搬到山下来。如果这样做,“北京人”遗址的保护就随着时代发展而迈进了。
  看来,要在新世纪使“北京人”遗址得到高水准保护,以目前科学研究院所的管理体制和每年9万元管理拨款,势单力薄,杯水车薪,“保护”也是低层次的。近年参观人数的减少恐怕也说明了问题。既然现阶段“北京人”遗址已经基本完成了发掘使命,就应以全新的角度和眼光来看待它的保护问题,调动多方面的积极性。
  让“北京人”遗址获得新世纪的辉煌,是贾兰坡、蔡炳溪两代学者的心愿。
  题图:周口店“北京人”遗址 钱江摄(附图片)


第10版(各地传真)
专栏:

  凶魔落网那一刻
  ——“9·1”大案最后一个主要犯罪嫌疑人陈世清就擒记
  本报记者 吴兴华
  10月7日,“9·1”大案最后一个主要犯罪嫌疑人陈世清在湖南安乡县束手就擒。记者随即赶来,面对面采访部分参战人员和被捕的犯罪嫌疑人陈世清,记录下惊心动魄的时刻。
  发现陈世清那一刻:李传刚决心报案
  安乡县安福乡东保村村民李传刚,是陈世清的妻姐夫,今年45岁。10月7日晚上10点多,李传刚打着电筒到屋外的桔园解手。在一棵枝叶繁茂的桔树下,传来轻轻的声音:“大哥!”李传刚听了大吃一惊:“你是陈世清?”
  果然是陈世清的声音:“把电筒关掉,你拢来。”
  李传刚事后告诉记者,听到陈世清声音的那一刻,自己虽然紧张,第一个涌来的念头就是赶紧报案,接下来想,如何稳住陈世清?“我和陈世清虽然是连襟,但他是罪大恶极的犯罪分子。早在9月7日,我与公安机关签订了责任书,保证提供陈世清的情况。一个月来,公安机关的同志几乎每天几次上我家,给我讲陈世清一伙的罪行和对社会的危害,我从电视、报纸上也看到,陈世清抢劫、杀人,给人民带来了灾难。我应该协助公安机关抓获逃犯。”
  打定了主意,李传刚让陈世清先进屋吃饭,陈怎么也不肯。李传刚就在门口对妻子大声喊:“陈世清来了,还没有吃晚饭,打几个鸡蛋。”接着,他借口给陈世清买烟,来到百米外的路边小店,打110电话报警。回到家里,他开始劝说陈世清向警方自首。陈世清表示想与妻儿联系,李传刚带他出去打了电话。
  陈世清的岳母魏承兰接听电话。陈听说妻、儿都不在家就放下了电话。在李传刚劝说下,陈作出一个正确的选择,他又拿起电话,拨110,说自己想自首。
  陈世清还没有打完电话,李传刚的妻子苏伍桂端着煎好的荷包蛋走到公路上,连连大声喊:“陈世清,吃荷包蛋!”这一喊,周围的村民闻声而出,将陈世清团团围住。饿坏了的陈低头只顾吃蛋。8个荷包蛋,他只吃了6个,警察就赶到了面前。
  记者在谭子口村采访了陈的妻子苏伍玉和63岁的岳母魏承兰。魏承兰说:“接到陈世清的电话,我只有一个想法:找公安人员抓他去。”苏伍玉说:“我早就作好了思想准备,陈世清一回来,就要立即报告。”安乡县公安局副局长罗海林说,在抓捕陈世清的过程中,他岳母和妻子及时报警,积极合作。
  接警那一刻:公安局长又喜又紧张
  在电话中得知陈世清潜回家乡的消息,安乡县公安局长李卫和又兴奋、又紧张。他对记者说:10月7日晚10点16分,县公安局正在开会部署抓捕陈世清的方案,我接到报案电话,立刻命令“派人查实”,因为这一段时间几乎每天都接到有关的线索。紧接着,县公安局派到谭子口村的监视组民警李石平报告:陈世清的岳母魏承兰报警,说陈世清在李传刚家里。我立刻命令:封锁全县所有路口、码头,驻守谭子口村的监视组民警赶往10里外的东保村,把陈世清包围起来!副局长洪振坤、罗海林带领30名干警赶往谭子口村、东保村支援。一场早有预案的抓捕陈世清的战斗打响了。
  扑上前去那一刻:三民警无所畏惧
  抓获陈世清的是驻守在谭子口村的监视组警察罗继初、张强、李宏。记者在东保村三组见到了这3位年轻人,他们的脸上还飞扬着胜利的喜悦。
  28岁的罗继初告诉记者:晚上10点20分,接到县局罗副局长要我们到东保村抓捕陈世清的命令,我们十分兴奋。为了替人民除害,我们在谭子口村监视、守候陈世清25天,一天也没有离开过。现在,猎物出现了,我们为人民立功的时候到了!
  我们想过,扑向穷凶极恶的犯罪嫌疑人会有生命危险。陈世清有没有武器?我们不清楚,我们3人中只有张强佩带一支手枪。我们骑摩托车赶到东保村,离东保村三组200多米处下车,张强把子弹推上枪膛。我们把自身安危完全抛开了,只想着一举抓获陈世清。我们分工,我从公路左边抄过去,李宏、张强从右边包抄,跑步奔向第三组。我们作好准备,如果陈世清反抗,就将他击毙。
  他们接近目标时,见公路上围着一堆人。张强是大湖口派出所的民警,认识陈世清,只见村民们已将陈世清团团围住。他们冲上去,罗继初抓住陈世清的左胳膊,李宏抓住其右臂,张强用手枪顶住陈世清的喉管,在瞬间制服了他。
  此时,是10月7日晚10点40分。
  束手就擒那一刻:陈世清垮了
  公安民警冲到面前那一刻,陈世清举手投降。
  10月9日,记者在常德市某看守所见到了戴着脚镣手铐的陈世清。他脸色蜡黄,穿着青色短袖衫,不停地眨巴眼睛。记者问他:“为什么公安民警一出现在你面前,就举起双手投降?”他说:“我投降,一是感到我作恶多端,罪大恶极,心里有愧。二是怕连累家里,我自首,可以减轻家里的压力。”
  记者追问:“还有没有别的原因促使你自首?”
  陈世清承认:“有压力。到处是抓我的通缉令,到处都有盘查。我晓得,我可以逃一个月,两个月,甚至一年,两年,但像我这样的重要罪犯,最终是要被公安机关抓住的。我只有举手投降。”
  这句话算是说对了。人民追捕罪犯的天罗地网无所不在,才是促使他举手投降的主要原因。李卫和局长告诉记者,10月7日晚突审陈世清时,他交代:“我被你们搞得筋疲力尽,走到哪里,都有通缉令。我逃到汉寿县太子庙,住在‘安乡餐馆’,急于知道外面抓我们的情况,就叫老板打开电视机。一打开电视机,正在播放抓捕我们的通缉令。我一看老板,好像他总在看我,因为我有眨巴眼睛的败相,我马上感到老板已怀疑我了。我不敢住下去,马上就跑了。”
  陈世清被缉拿归案,“9·1”大案暨渝湘鄂系列持枪抢劫杀人案宣告圆满破获。湖南省委政法委书记、省公安厅厅长李贻衡对记者说,“9·1”大案案犯是我从事公安工作36年来,遇到的最凶残、作案手段最狡猾的刑事案犯。此案圆满破获,要归功于公安干警、武警官兵英勇无畏的战斗,归功于人民的协助。年近六十的李贻衡说:“这个案件的破获将给我的公安生涯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落网后的陈世清 马文达摄(附图片)


第10版(各地传真)
专栏:采访随想

  勤于下访减少上访
  冯奎
  辽宁葫芦岛市双龙街道郝屯村有三位村民多次上访,反映该村一家集体企业存在种种经济问题。经查,他们反映的问题基本属实,可就是得不到比较圆满的解决,三村民还接到街道党委的一纸《决定》:“上访一事从即日起终止。如再有反复,按敲诈组织处理。”
  记者在采访中将双龙街道的做法向上级党委作了反映,双龙街道受到了严肃的批评,限期改正。翻翻采访笔记本,这样“吓唬”上访者的基层村镇并不只是双龙街道一家。村民上访,怎么能用“吓唬”对待呢?
  分析基层群众上访,除了极少数情况外,绝大多数人上访,多多少少都有理由:或是自己遇事不公,或是看到当地干部作风不正,或是发现集体资产遭受侵害。人民群众有权利通过正当途径上访反映问题。有的地方政府为营造“大好形势”,靠“压、吓、堵”对待上访者,严重侵害了公民的基本权利,是不可取的。一味压制上访,群众反映的问题得不到解决,还有可能导致矛盾激化,引起恶性事件。
  上访像只晴雨表。上访次数多、人数多,说明那个地方出现了较多的新问题或是老问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反复上访,也使上访者和接待部门不堪重负。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有的基层领导干部在实践中摸索出了好经验。那就是,上访“吓”不住,靠干部勤于“下访”,却可以大大减少上访数量,把问题解决在其发生的地方。原因很简单:通过“下访”,容易找准问题的症结,能够密切干群关系,最终“活血化淤”,使阻塞的经脉畅通起来。


第10版(各地传真)
专栏:人生舞台

  副省长助残记
  本报记者 潘帝都
  9月的闽东连日酷热,家住柘荣县关溪坪里18号的残疾女青年谢夏金,忙活了一天,正坐在轮椅上休息。年迈的母亲拿着扇子坐在旁边,替孩子扇凉。
  “小谢在家吗?”一位50多岁的客人进了谢家门槛。
  谢夏金抬头一看,惊喜得脱口而出:“潘叔叔来了!”谢母也高兴地赶忙起身,搬椅、沏茶……手脚本就不灵便的她,拄着拐杖忙了起来。
  “近来身体、工作都好吗?”来客坐到小谢旁边,关切地询问,还掏出400元钱交给小谢。
  “托潘叔叔的关照,一切都好!”小谢激动地回答,眼角噙着些许泪花。
  这位“潘叔叔”,是到柘荣县来调查文教卫生工作的福建省副省长潘心城。
  谢夏金原是宁德地区财校的学生,1988年夏,她与同学到武夷山旅游,因车祸身受重伤。时任省财政厅厅长的潘心城闻讯后即与卫生部门联系,将重伤的小谢接到福州省立医院。小谢的生命保住了,但是高位瘫痪。
  父亲闻讯悲伤得病倒在床,不久撒手人寰。原先患有高血压和心脏病的老母亲也因此病情加重。小谢几乎失去了活下去的勇气。
  潘心城得知此事,赶到医院看望小谢。“小谢,以后就叫我叔叔,你有什么困难尽管对我说,我会把你当作自己的女儿对待,一定会尽力帮助你,大家也一定会尽力帮助你!”
  潘心城带头发动省财税系统职工及宁德财校师生开展爱心活动,帮助小谢渡过经济难关。得知已出院返家养病的小谢需到杭州中医学院接受中医治疗时,他又与柘荣县财政局领导商量和筹集资金,叮咛县财政局领导护送小谢上杭州。
  不久,小谢已能坐在轮椅上干些力所能及的事了,她希望能为社会尽些微薄之力。潘心城得知这一情况后再赴柘荣,与地方领导一起商量怎样帮助她。很快,县财政专门向保险公司投保5000元,作为她的养老保险金,宁德行署特意赠送了她一台电脑,县里指派专人教她操作程序,县民政给予每月100多元定期补助。
  有了这些关爱,小谢像经受暴风雨洗礼后的小鸟,鼓起了向未来飞翔的翅膀。
  小谢非常珍惜工作的机会。打印每一篇文稿,都力争不出差错,保质保量准时交出印件。工作之余,她常与青年朋友们或慕名来访者交谈,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交流战胜困难的信念。
  小谢的点滴进步,都使潘心城副省长感到欣慰。1998年5月4日,又一次看望小谢时,他欣然提笔写下一条横幅勉励小谢:“胜利属于意志坚强的人!”
  国庆前夕,潘心城又一次来到小谢家。潘心城不仅带来宁德地、县的领导,还带来地、县邮电部门的负责人。当他听到小谢常和年轻朋友们倾心交谈、为他们答疑解难的事,当即与邮电部门商议为小谢安装一门“咨询热线”电话。他希望,也坚信小谢能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向年轻的朋友们讲述人生的真谛,奋斗的精神。


第10版(各地传真)
专栏:地方热线

  卧舱式旅馆的黄金周
  曹晶
  “十一”假日黄金周过去了,北京站东侧北京市旅店公司旅店介绍站门前那块“全国首家卧舱式计价休息厅欢迎您”的招牌依然醒目,引得刚出站的旅客驻足留连。
  这家卧舱式旅馆是北京市旅店服务处于国庆前夕推出的。原旅店二楼100多平方米的休息厅里,引进日本技术组装成的有36个床位的卧舱式住宿间,分上下两层,有点像火车卧铺。
  旅店负责人赵经理介绍说,这种休息室除了2米长1米宽的铺面外,有门帘、彩电、镜子、换气扇、独立的电视和叫醒装置。门帘可以遮光,隔音效果好,个人私秘性强,在里面休息不仅充分享受安宁的休息空间,还有一种新鲜的生活体验。它可供旅客计时休息,也可以作为一种经济型旅馆使用,这在全国是第一家。
  卧舱式休息室国庆节前两周推出后,受到了外地旅客的青睐。“黄金周”7天里总共接待了390人次,客房出租率在80%左右。赵经理说,“北京今年国庆节期间除长安街两侧旅馆客房出租率达到100%以外,宣武、崇文、东城几个区的客房出租率为68%,北京站地区普遍在80%左右。”
  说话间有旅客进来向服务台打听价格。“每舱每小时10块钱,6小时以内按这个标准计价,超过6小时至全天价格一律按50元算。”
  正在卧舱内休息的两位从广州来的旅客不无新奇地告诉我,这种卧舱比起以前每小时2元的大厅床位,价格上高了一些,但条件舒适,可以在闹市中享受一下悠闲小憩的时光。只是刚开始的时候有点不习惯,住下来适应了也就好了。
  说起节日期间在卧舱内住宿和休息的旅客比率,旅店负责人介绍说,国庆节是北京金秋,温度适宜,很少有游客因天气原因感到困乏在这儿短时间休息,很多人喜欢四处逛逛。再加上假日多是全家人出游,住宿不仅是一两天,这些游客更愿意去住旅馆标准间。由此看来,卧舱式休息室更适合作为旅客临时计价休息的场所。


第10版(各地传真)
专栏:

  内蒙古边境有了“电子墙”
  本报记者 孟辉 刘亮明
  漆黑的夜里,巡逻战士戴上头盔式的微光夜视仪,数百米外的田鼠也能看得清清楚楚;铁丝网上布上信号线,一只鸟儿撞在网上,哨所里立刻铃声大作。
  近年来,内蒙古军区“科技强边”,在4000多公里的边境线上运用科技手段构筑了一道“电子墙”。而过去边防战士对边境线的监控、警戒主要是通过骑马、徒步巡逻的方式来完成的。
  如今,在研究改进现有装备和引进设备的基础上,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器材,部队官兵自行研制了便携式红外线边境监控器、边界铁丝网无线电监控报警系统等数十种执勤器材,并引进了夜视热成像仪等设备。全区边防部队逐步掌握了卫星通讯、GPS定位、微机联网、边境防越探视、夜视等科技手段,在边境辖区实现了有线、无线、卫星三种通信方式,构成了团、营、连三级通信指挥网,并能够通过微机联网迅速传送到军区,极大地提高了部队管边控边的效率。
  军区边防处处长张秀告诉记者:今年,内蒙古军区投资上千万元在重点口岸的一线连队建成了5个系统,即值勤管理系统、视频监控系统、防越报警系统、边防值勤通讯定位系统和夜间监控系统。结果,堵截车辆136台、船只47条、牲畜11487头(只),监控能力比以前大为提高。


第10版(各地传真)
专栏:

  哈尔滨露天电影走上中央大街
  张晓玲 王远昌
  国庆黄金周晚上,全国第一条步行街哈尔滨市中央大街上人潮涌动,露天电影《撼天雷》的演出,令许多行人为之驻足。哈尔滨“百部爱国主义影片露天展映活动”在这里持续了3年,到今年国庆节累计为观众放映公益影片364部。
  在这条百年繁华老街上开展这项活动是从1998年6月开始的,4个月放映影片119部,10月天冷后结束。由于公众喜爱,去年5个月中又放映125部影片,并从此持续下来,今年已放映了120余天。
  放映人员介绍说,来中央大街的市民们经常被影片情节深深吸引。来自江苏的36岁的陈建说,他常年在外奔忙,已有18年没看电影了,今天过了一个瘾。从美国加州来哈任教的两位美国教授称赞说:“中国有这样的活动真是太美好了。”外地媒体来哈尔滨采访也纷纷将此活动摄入镜头。
  放映单位哈尔滨兆麟电影院先后投资2万元购置放映器材,2个放映组共6人都在班后轮流到此义务放映。在1998年抗洪中,放映员还手提肩扛器材赶赴抗洪一线,放映战斗题材的影片,鼓舞了士气。中央大街露天放映以来,每天都吸引了数万过往的中外游人。


第10版(各地传真)
专栏:

  ——对这些文化现象我们要实际考察一下 徐鹏飞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