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9月7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国庆专版)
专栏:

  锦绣天府奏华章
  中共四川省委书记 谢世杰 四川省代省长 张中伟
  素有“天府之国”美誉的四川,宛如一个巨大的聚宝盆镶嵌在祖国西南内陆腹地。源远流长的巴蜀文化,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神奇秀丽的风光名胜,令世人瞩目;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巴山蜀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更展现出一幅灿烂的时代画卷。
  地处内陆的四川,在我国各省市中有着重要地位。前两年重庆分出去以后,四川仍是全国一个大省,其经济总量在全国所处的地位没有多大变化。目前全省人口8500多万,面积48.5万平方公里,均排全国前列。每年产粮360多亿公斤,人均400多公斤;生猪6400多万头,商品猪占全国的1/3,是全国农副产品的重要基地。其经济总量占我国西部的陕西、甘肃、重庆等10个省市总和的1/3。以成都为中心的川西平原,与我国的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江汉平原并列为我国四大经济圈之一。
  经过20年的改革开放,我省的工业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传统工业改造步伐加快,新兴工业、高科技工业迅速崛起。攀枝花钢铁基地二次创业,调整产品结构,产品走向世界。长虹彩电,年产900多万台,堪称世界彩电基地,深受市场欢迎。东方集团生产的大型电力设备,用于三峡工程等一批国家重点水电项目;川化、泸天化等成为我国最大的合成氨化肥生产基地。以“六朵金花”即五粮液、泸州老窖、剑南春、郎酒、全兴大曲、沱牌曲酒为龙头的川酒享誉全国,其产量、质量、规模位居全国前列。近几年发展迅速的四川中药,其产量、产值跃居全国第一,成为四川跨世纪的支柱产业之一。近些年全省有41种工业名牌产品市场占有率居全国第一位。
  四川水能资源富甲天下,可开发量占全国的1/4。近些年我们相继建成了龚嘴水电站、铜街子水电站、宝珠寺水电站、二滩水电站等一大批大型发电站,完成了建设西电东送的重要工程“二滩———自贡”的500千伏输变电工程,使缺电省变成输出省,为工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能源保证。
  自古以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成了千古感叹。1909年开始的保路运动,由于清政府的血腥镇压,使修筑铁路成为川人的梦想。解放后,党和政府把交通建设作为建设大西南的首要任务。现在全省有铁路营运里程2693公里,公路8.16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已建成379公里,在建700余公里,一个以成都为中心,连通全川各市地州的高速公路网正在形成。现代化的成都国际机场,开辟国内外航线60多条,连通五洲四海。可以说如今蜀道不再难!
  四川是我国西部的教育大省和科技大省。四川过去的教育十分落后,全省学龄儿童入学率仅20%,而今天,全省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适龄儿童都能入学。到1999年,全省有122个县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普九人口覆盖率达到86.3%,实现了四川人民的百年梦想。此外,著名的四川大学、电子科大、华西医大等6所高校进入了国家“211工程”,全省数十所高等院校每年为国家培养出大批社会主义建设人才。50年前,四川科研机构仅在成都有一个“四川省农业改进所”,而今天,四川集中了我国航天、航空、核技术、电子技术、生物技术、机械、化工、建筑、冶金等诸多领域的精兵强将,他们在我国许多重点工程和重点项目中作出了突出贡献。
  四川有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每年吸引了大批中外游客,开发潜力很大。九寨沟、黄龙寺被联合国命名为世界自然遗产,世界权威专家考察以后认为是童话世界、梦幻境界,世界独一无二。峨眉山、乐山大佛被联合国命名为自然文化双遗产,美丽壮观。还有海拔最低的冰川海螺沟和可与欧洲阿尔卑斯山媲美的四姑娘山。广汉三星堆出土文物,被视为神秘的世界珍宝。国宝大熊猫以及川南的僰人悬棺、长宁竹海,无不受到中外游客的称奇、赞叹!去年全年接待入境旅游者29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8367万余美元;国内旅游者4418万人次,收入近120亿元,均比上年有较大幅度的增加。这种得天独厚的旅游产业,是朝阳产业,我们将作为支柱产业来开发。随着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四川旅游业将跃上一个崭新的台阶。
  风景如画、商机独具的四川,近些年来吸引了许多中外客商来川考察。我们的方针是:“大开放促大发展”。口号是:“你发财,我发展”。对外对内同时开放。近几年来,由于我们采取了比较开放、开明的政策,使许多中外客商、特别是国际上的大公司、大财团,如美、英、日、德、法等国的摩托罗拉、西门子、百事可乐、贝尔、松下、三菱、拉法基公司纷纷来川投资办厂,并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为适应这种形势,我们省成立了“招商局”,专门办理有关事宜。今年我们计划合同利用外资10亿美元,这一目标一定能实现。今后,将会有更多的中外客商来川投资办厂,这从近年举办的成都糖酒会、攀西农业开发招商投资洽谈会、中国四川名酒文化节可以看出这种良好的发展趋势。
  川江巨澜卷雄风,巴蜀大地展新颜。50年建设的辉煌成就,为今后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我们坚信,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全川人民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团结一心,艰苦奋斗,锦绣天府的明天将更加美好!


第5版(国庆专版)
专栏:

  四川农业稳步发展
  四川是农业大省。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四川农业连续多年丰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她以占全国百分之四点七的耕地,养育着占全国百分之六点九的人口,被党和人民誉为:“可靠的后方,祖国的粮仓”。
  那四川抓农业增产增收的诀窍在哪里呢?从事农业工作近三十年的四川省农业厅党组书记、厅长文正经同志向记者介绍说,首先大力抓好农技服务体系建设。农技服务组织是领导、指挥农业的重要阵地,是传授科学技术的载体。目前全省建立县、区农技推广中心一百六十一个,乡镇农技站四千五百七十三个,村级农业综合服务站一点五万余个,有三万多个村配备了农技员,一个以“县为中心,乡(镇)为纽带,村为基础,专群结合,上下贯通,综合服务”的农技服务网络已基本形成。
  在此基础上,又大力抓好农业技术人才的培养。除办好十四所成人和中等农校、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外,还努力实施好“绿色证书”工程,在训人员达九万余名,一大批有技术、懂经营、善管理的农业科技人才成为四川农业发展的科技带头人。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普及,对促进四川增产起到了重要作用。
  从一九九四年起,四川狠抓了“百、千、万”科技服务活动和“五二一一”示范工程。省厅每年下派一百名,市、地、州一千名,县乡一万名农业科技人员,帮助基层干部和广大农民“出点子,抓种子,教法子,做样子,探路子”。全省每年参加“百、千、万”活动的科技人员达三万多人,建立示范片、点一点三万多个,指导示范面积三千多万亩,服务范围达百分之八十以上的乡镇,受益农户二千多万。全省粮食作物亩产由一九七八年的二百一十三公斤,提高到一九九八年的三百二十九公斤,提高了百分之五十四点五。科技在农业增产中的贡献率达百分之四十五,对粮食增产的贡献率达百分之五十。
  四川中低产田比重大。为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确保农业稳定发展,四川大力抓好中低产田改造和实施“沃土计划”。经过全省人民近十年来的努力,累计投资三十五亿元,投工二百一十六亿多个,移动土石方十五亿立方米,改造中低产田二千二百八十四点五万亩,使中低产田占耕地比重由百分之七十一下降到百分之四十一,人均拥有稳产高产农田由零点二六亩提高到零点四八亩。改造后的中低产田平均亩增粮食一百五十至二百公斤,效益十分显著。


第5版(国庆专版)
专栏:

  国民经济成绩斐然
  新中国成立后,经过九个“五年”计划的建设,四川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蓬勃发展,人民生活日新月异,50年艰苦创业的光辉业绩举世瞩目。1998年国内生产总值(GDP)已达3580.3亿元,是1949年的136.9倍,50年年平均递增11%;第三产业增加值1112亿元,增长217倍,年平均递增8.5%。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速度步伐加快,这20年来四川经济年平均递增9.3%,发展速度比前30年提高2.6个百分点。四川在中国尤其是西部舞台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经济总量列居全国第十位,占西部10个省、市、区总和的1/3。人均GDP已由1949年的59元提高到4319元,增长72.2倍。
  50年来,四川用于农林水利、交通通信、能源、城市林用设施、社会事业等基础设施的投资累计达到2134亿元,年均增长18.6%。其中:水利投资累计达85亿元,年均增长21.1%;交通、通迅投资累计达734亿元,年均增长17.4%;能源投资累计1076亿元,年均增长23.9%。改革开放后20年间基础设施投资累计达2000亿元,是改革开放前29年的14倍。特别是1998年全省用于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达587亿元,比1978年增长了67倍,相当于1950年的3260倍。
  50年卓有成效的建设与发展,为四川社会经济的发展奠定了雄厚的基础。20世纪即将过去,随着新世纪的到来,四川的未来会更加灿烂美好,四川的成就将更加辉煌光明。


第5版(国庆专版)
专栏:

  国企改革攻坚新突破
  国有企业,作为四川省工业的主力军,其自身发展与改革的轨迹,也成为了四川省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缩影。
  新中国成立初期,四川省工业微乎其微,仅有几十家国民党时期遗留下来的兵工、化工、煤炭、纺织等企业。新中国成立以后,经过近半个世纪,尤其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四川省国企的经济实力明显增强。截至1998年,独立核算国有工业企业资产总额达2039亿元,较1985年增长3倍多,年均增长近15%;实现总产值达1242亿元,较1985年增长近2倍,年均增长10%以上,而在1952年国企总产值仅有2.9亿元。以国企为代表的工业对国内生产总值(GDP)的贡献率已达到50%以上。
  改革开放的东风,唤回了国企发展的春天。四川省国企改革历经了放权让利、承包经营、收购、兼并、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阶段。截至于1998年底,全省国有企业改制面达到66%。
  特别是90年代,四川省在产权制度改革、依靠资产重组、盘活存量资产、实现国有企业战略性调整方面迈出了可喜的步伐。股份制改革领全国之先,到目前为止,四川省在沪深交易所上市的股份制企业已达53家,上市公司通过募股、配股等方式从证券市场筹集资本金逾130亿元;长虹、五粮液等37户扩张型企业通过收购、兼并、联合实现了低成本强势扩张,产值、销售收入、利税年均增长30%—40%,成为了国企中的“航空母舰”;国有中小企业改革稳步推进,创造了宜宾、射洪、金堂、营山经验。到1998年底,全省3700多户中小型国企中,改制面达到80%以上。


第5版(国庆专版)
专栏:

  科学技术进入主战场
  教育事业迎来大振兴
  四川是中国古代文化科技的发祥地之一,解放以来,四川的科学技术事业从恢复、建设、发展到改革开放,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成就,已初步建成了较为完整的科学研究体系,科学技术以各种方式和渠道进入经济建设的主战场。
  新中国成立以来至1998年四川省共取得省级重大成果19098项。1998年科技进步对全省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38%。
  1950—1998年四川省共取得重大农业科技成果3921项,1997年,全省依靠科技增产粮食8亿公斤。80年代初,开始了六大作物的育种攻关,增产粮食140亿公斤。四川参与实施的“星火计划”项目2160项,投资86.83亿元,新增产值137.8亿元,新增利税29.5亿元,还建立了3个星火产业带,四川共取得省级重大工业成果11112项。重大成就有攀枝花钒钦磁铁矿的开发和综合利用,有中国当今最大的水电站二滩水电站。1998年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工业产值380亿元,拥有成都、绵阳两个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长虹、倍特、地奥等企业进入中国高新技术百强企业。
  四川已初步建成了有相当规模,结构较为合理、多层次、多形式、同生产结合较为紧密的科技体系。目前,四川省拥有县以上独立的科研机构284所(不含中央在川科研机构)、各类专业技术干部119.8万人,在川两院院士40人。到1997年底,全省民营科技企业3368家,从业人员10万人,年实现技、工、贸收入118亿元。涌现出了一批如海特、鼎天、托普等技术水平高、规模较大、在四川经济发展中占有一定位置的民营高科技企业。
  1978年,四川教育开始了全面改革。进入90年代,省委、省政府确立了“科教兴川”战略。到1998年,全省有各级各类学校11万所,在校生1640万人,教职工85万人。每万人口中有在校小学生1001人,初中生291人,高中阶段学生106人,大学生18人。同时全省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在122个县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人口覆盖率达到86.3%。实现了全省在本世纪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历史任务。
  ———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奋斗目标基本实现。在广大农村出现了“最好的房子是学校”的喜人局面。同时,中小学的图书资料、实验设备等其它办学物质条件也发生根本性变化。
  ———高等教育在改革中不断发展。1998年末,全省有普通高校43所,在校生16万人。其中中央部委属高校12所,地方属高校31所,在校研究生8000人,本科生9万人,专科生6万人。全省有博士学位授权单位19个,博士点120个;硕士学位授权单位41个,硕士点441个。42所普通高校都建立了国际交流和合作关系。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近10多年来,四川在实施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方面进行了坚持不懈的探索,涌现出了一批很好的典型,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经验。据不完全统计,全省正在开展的“省级科研资助金项目”立项课题450项,市地州级教改课题1000多项,有149项教改成果获省教改成果奖,494项成果获省政府教学成果奖,有35项获第三届国家级高校教学成果奖。省政府制发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工作意见》,并在全省确立28个“素质教育实验县”。


第5版(国庆专版)
专栏:

  如今蜀道不再难
  四川交通的发展历程是一部开拓、奋进的史诗。
  新中国成立以前,四川的交通运输十分落后。到1949年,全省仅有公路8581公里,且晴通雨阻,实际通车里程仅有一半。全省60%的县不通汽车,90%的运输量都是由人畜力完成的。
  新中国成立以后,四川人民励精图治,踏上了振兴交通,改变“蜀道难”面貌的征程。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交通建设发展步伐加快。截至1998年,全省公路通车里程达到81685公里,比1950年增长近10倍。全省县县通公路,97.8%的乡(镇)通公路。1995年7月1日,成渝高速公路建成通车,成为四川公路建设史上的一座重要里程碑。之后,高速公路建设如火如荼。一个以成都为中心,连通全川各市地州的高速公路网络正在形成。
  “路兴民富。”四川交通事业有力地促进了四川经济的繁荣。成渝高速公路建成通车以后,成都、内江、重庆之间很快形成了一条高速增长的经济走廊。大量山区公路建成以后,大大加快了沿线地方经济的发展速度,不少群众从此摆脱贫困,走上了致富之路。1998年,四川省公路建设完成投资119.5亿元,而四川省1998年GDP增长9.1%,比全国高出1.3个百分点,其中,公路建设投资对GDP增长的贡献高达0.56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起到了较强的拉动作用。


第5版(国庆专版)
专栏:

  “治水兴蜀”见实效
  四川境内江河纵横,素有“千河之省”之称。但由于四川地处海洋性气候与大陆性气候的交界地带,水旱灾害极为频繁。
  四川省委、省政府提出了“治水兴蜀”的战略方针,实行大中小微水利建设相结合、蓄引提相结合、新建与挖潜相结合,突出挖潜配套扩大灌溉面积,突出解决人畜饮水困难,完成河心洲坝救生高台建设。截至目前,全省共建成各类水利工程59.75万处,形成蓄引提水能力232.92亿立方米,有效灌溉面达3585.86万亩,占耕地面积的51%,地方电力装机达356.21万千瓦,年发电量达138.35亿千瓦时,年水产品产量达42.28万吨,已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3945平方公里,解决了1607.84万人和1659.41万头牲畜饮水困难,全面完成了救生高台的建设任务。


第5版(国庆专版)
专栏:

  天府之国
  西部投资的热土
  这些年随着一个个外资企业落户四川,摩托罗拉、通用、波音、西门子、丰田、渣打银行等世界著名企业和金融机构入驻四川,地处中国西南部的四川正逐渐成为外商投资的热土。截至1998年底,全省批准外商投资项目4993个,累计利用外资117亿美元,实际到位57.7亿美元,投资者来自51个国家和地区,世界500强的大公司中有30家来川投资,42家在川设立代表处。
  据统计,自改革开放以来,四川已审批成立的4993家外商投资企业中,有2231家已投产,提供了近30万个就业机会;外商投资企业累计上缴税收36亿元,仅1998年就达8.6亿元。


第5版(国庆专版)
专栏:

  社会事业蓬勃发展
  ▲改革开放的20年,是巴蜀文艺舞台全面繁荣的20年。1993年至1998年,四川省新创重点剧(节)目400余台,其中上演350多台;创作戏剧小品7000多个,其中上演600多个;省直4个剧院(团)新创大型剧目17台,其中上演10台;全省110个专业剧团年平均演出100余场,其中下乡下基层演出达到70%以上。5年来,全省一大批优秀作品和优秀人才脱颖而出,荣获国际和国家级大奖,其中舞台演出获国际金奖的剧(节)目8个。
  ▲四川省的人民广播事业始于1950年1月5日组建的成都人民广播电台。1998年,全省有无线广播电台17座65套节目,广播电台平均每日播音时间646小时02分,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上升到88.9%;无线电视台23座45套电视节目,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88.9%。


第5版(国庆专版)
专栏:

  左上图:成都新貌 周勇良摄
  压题照片:九寨沟诺日朗瀑布
  本版由本报驻四川记者站组稿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