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9月5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国际副刊)
专栏:

  寻觅红河
  龚铁鹰
  我们住在河内巴亭郡的一家饭店,饭店旁一汪碧水,水波荡漾显得今日越南人生活得那样宁静。湖畔是一个个水泥长凳,一个戴着近视镜的中学生正伏在凳上写作业,他被旁边走过的我们所惊扰,抬起头来以探询的目光看着我们。不被惊扰的是那些谈情说爱的年轻人,典型的越南绿盔帽放在长凳下,自行车静静地立在面前,聆听着一对对年轻人细说那动人的故事。一阵童稚的笑声爆发出来,是放学的学生们涌出了校门。
  清晨,饭店前的街道变得喧闹紧张。一辆又一辆的摩托车穿梭往来,大多是父母送儿女上学,不论男女一律骑跨式摩托。特别是那些年轻的母亲,骑着摩托疾驰而过,孩子坐在她们身后,不时地向前倾身说些悄悄话。母亲的黑发在风中飘动,显得那样潇洒。
  在河内,这是每天出现的场景,我们总觉得还应该找寻些什么……是红河,那条来自中国的河!
  两辆汽车载着我们在河内穿行,驶过一条条或宽或窄的街道,转过弯弯曲曲的小巷。突然,车向右一拐,司机说,前面就是红河。
  眼前的红河在静静地流淌,一艘飘着越南国旗的渡轮停靠在岸边,宽阔的水面上浮着几个捕鱼的小划子。这就是那条从中国发源的河!这就是“中国,越南,山连山,江连江”那首歌里唱过的那条河!岁月沧桑,风云变幻,不变的是这条河。她以阔大的胸怀把两国人民连结起来,她以充沛的水量滋润着两岸的人民。更可贵的是,她有一种精神力量,使人们体会和平与友谊的价值。
  在H市举行的欢迎宴会上,一位官员点着自己的胳臂说:“我身上还有你们中国的东西呢。”我们知道他的弦外之音。因为宴会的气氛非常友好,在座的其他越南朋友都在畅叙越中友谊,我们没有理会他。酒会的友好气氛越来越浓郁,我们谈到周恩来和胡志明的友谊,谈到战争年代两国人民的相互支援。一首歌在宴会厅响了起来:中国,越南,山连山,江连江……这是合唱,歌声出自在座的每个人,包括那位官员。歌声止息,每个人的心都不再平静,尤其是我们中方人员,我们心里既有对那个时代的怀念,又有对对方随之发生的事情的惋惜。这时候,那位官员端着酒杯站起来,向我们这边走来。他用那支“留着中国人的东西”的手臂拍着我们的肩膀,向我们一一敬酒。或许是现场的气氛感染了他,或许是他觉得最初的话在这种场合有些失礼。当我们把杯子碰到一起时,我们站得很近,我可以感受到他那种发自内心的友好情意!
  我想,就如同那条连结中越两国的红河,虽然历经风云变幻,河水却永远奔流在两国的土地上。在两国人民的心中,也有红河之水在奔涌!


第3版(国际副刊)
专栏:五洲茶亭

  明治村的启示
  来新夏
  我曾两度到明治村去游览,一次是应名古屋爱知大学江口圭一教授之邀,住了两天;一个多月后,国内去了一位好朋友,我又应爱知学院大学水野明教授之邀,再次陪同前往。两次访问同一地点,在我的国外访问经历中是唯一的记录。后一次本可托辞不去,但明治村对我确有极大的吸引力,第一次是带着没有满足的遗憾怏怏地离去,所以,第二次甘愿充当半个导游去明治村,来弥补前次的缺憾。
  明治村的魅力不在于秀山丽水,也不在于奇石怪峰,而在于有一种历史的呼唤,渗透着一种融化古今的睿思。明治村是1965年一位名叫谷口吉郎的建筑师,在名古屋铁路公司的支持下,把明治时代的建筑物移建之后,作为重点保存的一处历史性景点。它是一座使访问者和游客都能品味到明治时代文化与生活的野外博物馆,是一座内涵极为丰富的博物馆。
  明治村位于爱知县犬山市的入鹿池畔,占地50万平方米,共分八号地65个景点。它显示着明治时代政治、经济、文化和教育各方面的风貌。有属于仅次于日本文物“国宝级”的“重要文化遗产”三重县厅舍、札幌电话交换局、品川灯塔、东山梨郡的设施和吴服座等;有好多位名人和作家的住宅,如西乡从道邸、森鸥外、夏目漱石住宅、幸田露伴住宅(蜗牛庵)、西园寺公望别邸(坐渔庄)和小泉八云避暑之家等;有国家专政机关皇宫警察署别馆、京都七条巡查派出所、金泽监狱中央看守所和牢房、东京驿警备巡查派出所、宫津裁判所法庭等。另外还有学校、商店、医院、教会、银行、住宅、工厂、浴池和旅店,几乎具备了明治时代作为一个城市所应有的全部设施,尤其是陈列出了明治天皇乘的一节火车,突出了该村的时代标志。这些建筑的征集相当艰难,除了一部分依样重建外,很多是由原地拆移过来再建的。帝国旅馆就是一个典型代表,据说它的再建与原建一样,以现在的标准衡量,已是一座相当豪华的宾馆了。
  明治村不仅让游客略识明治时代的社会,更启示我们如何妥善处理传统与现实的关系,新的时代和事务代替旧的时代和事务本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但是不容否认,旧的永远是它那个时代的产物,标志着一定的历史时代。后浪推前浪是人世更迭的必然,但终归不能忘记,前浪曾经也是推过前浪的后浪,是存在过的浪,否则后浪又何从推起。一个时代过去了,另一个新的时代来临了,必然会有旧貌换新颜的举措,那么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呢?还是把洗澡水和孩子一起泼掉?明治村的设计者显然采取了前者,把明治时代的建筑精华移建在一起,既为新建筑腾出了空间,又为旧历史保存了风貌,两全其美,何乐不为?当然,这是需要费心耗力的,远不如推土机一过,民工收拾废墟来得痛快干脆。哪里知道,这将无情泯没多少人的奇思妙想,撕毁多少历史篇章,使前代风貌依稀模糊。我不能不对明治村设计者表示敬意!不过,前不久,我在山西平遥这座以明清民居为特色而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古城看到的是,城内民居许修不许拆,禁建高楼大厦,以免破坏原有格局,而在城外另行兴建政府大楼和各种高层建筑,新旧并存,各具风采,让明清时代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时代的进步与发展昭然可见。此系明治村设计思想的发展,我当为之表示深深敬意!


第3版(国际副刊)
专栏:异国风情

  瑞士的山·湖·人
  柴金如
  瑞士是个山区小国,山多湖多,山美湖美,不愧为“世界公国”。它又是不见战火的中立国,有“山中乐园”之称。欧洲著名的阿尔卑斯山最美的一段就在瑞士,那奇石累累的少女峰、埃加峰和罗莎峰,长年白雪皑皑,每当晨曦初露或夕阳晚照时,碧滢滢的湖中倒映出山峰的倩影,别是一般情趣。在山间,你可看到山民闲情逸致地吹着那足有3米长的山笛,笛子的一头弯曲向上,如一只巨型烟斗,笛声低沉、哀怨,在山间、湖上悠悠飘荡,动人心弦。山中,还有那蜿蜒行进在葱茏之中的电车,或过山涧桥,或穿越长长的隧道。一间间小农舍,忽儿隐露在山腰,忽儿显现在山麓,与缭绕的白云,构成一幅幅美不胜收的画面。到得山上小镇,旅馆、餐馆、咖啡厅栉比鳞次,游人进进出出,小街的静谧中透着生气。登山峰的,穿好登山服,背上小包,手持木杖,情绪饱满地动身了。雪地上,孩子们在尽情地玩耍,小狗在欢快地跑来跑去。
  瑞士的湖很多,尤以日内瓦湖的名气大。它有两个名称,在西部法语区称为“莱蒙湖”,在中部及东部叫“日内瓦湖”。在湖畔,你可看到青年男女在草地上晒太阳,老年人则坐在公园里享受阳光下的恬静。湖水里,几只白鹅与绿波嬉戏。有时,湖中央会突然升起一簇数十米高的水柱,供游人观赏。在日内瓦湖的东边,有一座著名的西庸城堡,建在湖边的一块巨石上,整个城堡也用石块建成,至今那里仍陈列着当年领主使用的各种工具和武器。最阴森恐怖的是城堡下的石窟,16世纪时,一位主张宗教改革的人被领主捉去,用铁链锁在那里的石柱上达4年之久。英国大诗人拜伦曾到这里,后来,他为这个悲惨的故事写作了感人肺腑的长诗《西庸城堡的囚人》,西庸城堡也因此知名。站在城堡的窗口向外望,下面是清澈见底的湖水,远处有小船在缓缓移动。瑞士政府不允许机动船在湖里横冲直撞,破坏湖上的静谧。在湖边的北山坡上,三三两两的牛儿在草地上吃草,那颜色鲜艳的颈铃发出的清脆声令人心醉。山坡上东一幢西一幢的楼房,占尽地利,既能俯视日内瓦湖的风光,又能远眺阿尔卑斯山的风韵。正当你静静地享受着大自然的美妙时,会有一列火车从山下经过,划破那似已凝固的空间。卓别林到耄耋之年就喜欢生活在这样的景致中,他在自传中有一段话:“夕阳时分,我常独自坐在阳台上遥望远方,我什么也不想,只一心享受这宁静。”
  瑞士人崇尚大自然,爱护大自然,多少岁月过去了,瑞士的山水依然这般的美。瑞士人也十分珍爱传统,精心地维护着城市固有的风貌。首都伯尔尼至今不建机场,不允许飞机起降破坏那古朴祥和的气氛。伯尔尼的城里依旧是石板路,马车在上面走来走去,“嘚嘚”的马蹄声,奏出一支支悦耳的踢踏舞曲。在伯尔尼的山上,有一段铁路,列车全部用旧式火车头牵引。当地居民非常喜欢带着孩子们到这里来看古老的火车,好奇地审视火车头冒出的烟雾,陶醉地聆听车轮的隆隆声,好像他们已回到遥远的过去,内心得到莫大的满足。
  瑞士人聪明精细,擅长发展精密工业。瑞士的钟表享誉全球,精美的布谷鸟木钟和镶嵌着宝石的劳力士表,是国际市场上的畅销货,瑞士的珠宝、巧克力和药也都有其独特之处。可是,浪漫的法国人却嘲笑瑞士人不够大方,事事过于精打细算。有这样一个传说:一位瑞士老农在山上耕田无牛,住的草舍透风,整天唉声叹气,后来,上帝一一满足了他的要求。有一次,上帝来看他,他端出一杯由上帝给他的奶牛挤出的奶,笑着说:“我的牛奶甜美无比,您来了,一杯只收两法郎!”这故事可能失于刻薄,不过,处事精细准确,钉是钉,铆是铆,的确是瑞士人性格中的一个特点。
  其实,瑞士人也是慷慨的,他们的日内瓦已成为一座国际机构盛会的都市。以救死扶伤为宗旨的红十字会起源于瑞士,其创始人亨利·迪南是瑞士人,红十字会国际委员会总部就设在日内瓦。日内瓦还曾是宗教改革和各种启蒙运动的发祥地,倡导宗教改革的加尔文、法国哲学家卢梭和大文豪伏尔泰等,都在这里生活和工作过,列宁也多次旅居此地。旧国际联盟曾设在日内瓦,新联合国欧洲大厦也建在日内瓦,万国宫至今仍是举行各种重要国际会议的场所。目前,已有200多个国际组织的总部设在日内瓦。日内瓦是瑞士人宽厚、善良的见证。


第3版(国际副刊)
专栏:

  波瑞茉斯和她的小旅店
  黄学锋
  波瑞茉斯旅店坐落在德国狼堡镇一条不起眼的街上。这是一座玫瑰红色的大屋顶两层楼房,楼上七八间客房,楼下是接待室、餐厅和厨房,贮藏室和洗衣房在地下室。不大的院落里,栽着一池池鲜花,姹紫嫣红,与旅店每扇窗户下小花坛里的花相映成趣。院里一条由色彩斑斓的鹅卵石铺就的小径,弯弯曲曲通向后院。我曾和一位中国同事在这家温馨的小旅店里住了一个多月,度过了一段愉快的时光。
  店主波瑞茉斯是个精明强干的中年妇女,10年前同丈夫一起将祖上留下的这栋小楼改成旅店。后来丈夫到巴西去工作,唯一的儿子又去波恩读大学,经营旅店的重任全部落到她一人的肩上。说是老板,可什么事她都自己动手干,既要为客人做早餐、洗衣、打扫卫生,又要修枝剪草、外出采购,里里外外一把手。
  波瑞茉斯与家中一条叫“欢欢”的大黄狗相依为命。温顺平和的欢欢十分友好,第一次见到我们就摇头摆尾,亲切万分。欢欢聪明伶俐,会干许多“活”,其中最拿手的是开门。有时我们回来晚了,旅店关了大门,只要喊声“欢欢”,它就会欢天喜地地跑过来,站立起来趴在门上,从里面把暗锁打开,这把三保险的“看家锁”即使人开也不是件易事。我们在旅店出出进进,常能看到这样的情形,波瑞茉斯在院里修整花草,欢欢在她身前身后跑来跑去,为她递送工具,再把一包包杂草叼到小院的角落里,忙得不亦乐乎。
  由于旅途疲劳,住进旅店的第一天早晨我们就起晚了。这天,只有我们两位客人。我们从楼上下来时,正赶上波瑞茉斯有事外出,面对空荡荡的餐厅,我俩茫然不知所措。突然,我看到食品架上贴了几张纸卡片,上面用粗彩笔分别画着冒热气的馒头、鸡蛋、咸菜等,并分别用箭头指向一个个盖着盖子的盆盆罐罐。我打开盖子一看,嗬!竟是切开的咸鸭蛋、豆沙包、大米粥和什锦咸菜,地地道道的中式早餐!我惊讶不已,以至不知道自己到底在哪里,是德国还是中国?另一个食品架上也贴着一张卡片,上面画了一位极度夸张的大鼻子西方人,那是告诉我们还有西餐。波瑞茉斯竟为我们两人准备了两套早餐!
  对于这顿早餐,我们除了惊喜,更多的是感到诧异,她怎么会做中国饭呢?后来得知,波瑞茉斯少年时随父母在台湾住了一年,她对中国古老的历史和传统文化颇有兴趣,尤其对中国源远流长、奥妙无穷的饮食文化情有独钟。她收集了许多中国菜谱,还学了几招“绝活”,能烧几道像样儿的川菜、粤菜和闽南菜。中国改革开放后,坐落在狼堡的德国大众汽车公司与中国建立了合资合作关系。从此,小镇里出现了中国人的身影,小旅店里也偶有中国人光顾。波瑞茉斯觉得“英雄”有了用武之地,她翻出搁置多年的中国菜谱,试着“重操旧业”,乐此不疲。一旦有中国客人光临,她就露一手,同时,她又从中国客人那里学会了腌制中国北方的蒜茄子、萝卜干、酸白菜以及炸油条、蒸包子、烤酥饼等技艺。
  别看波瑞茉斯平时忙里忙外不消停,一到节假日,她还是忙里偷闲,不是同亲朋好友相聚,就是与他们结伴出游,从不忘享受生活。一次,我们利用假日前往法国,回来时发现,总是敞开的旅店临街大门紧闭,院落里寂然无声。正在纳闷儿,见到大门把手上用胶带纸粘着一个小巧精美的信封,上写我的名字,打开一看,信中写道:“黄先生,我与欢欢一起到基尔过‘帆船节’,你们回来后,请即致电艾默莉小姐,她会替我照料你们。我们很快就会回来。祝好!波瑞茉斯”。大概一周后,波瑞茉斯才风尘仆仆赶回来,我见到她后,开玩笑地问道:“你不要旅店啦!”“即使不要也值得啊!”她笑容满面地答道。接着,她绘声绘色地讲起“帆船节”的盛况。当说到人们在基尔市大街上开怀畅饮的狂欢情形时,她手舞足蹈;在描述波罗的海帆船竞赛前,蓝天碧海千帆待发的壮观场面时,她神情专注,欣喜兴奋之情溢于言表。她还让我们欣赏了她在基尔期间拍的照片。看得出,波瑞茉斯不是个普通的妇道人家,她性情浪漫,情趣高雅,向往和追求美好生活,是个不落伍的女性。
  在我们住店期间,绝大部分时间店里只有我们两人,偶有客人,也是住上一两天便匆匆离去,可以说小旅店是惨淡经营。镇里人都说,波瑞茉斯旅店是大众汽车公司经营状况的晴雨表。对此,波瑞茉斯并不在意,她常说,生活是丰富多彩的,金钱只是一个方面,并非全部。她想得开,看得开,因此无论身处顺境还是逆境,都能笑对人生和未来。临别时,她向我们道出了她的心愿:希望有更多的中国人常去走走看看,到她的小旅店住一住。说不定,哪一天她也会撂下小旅店,到中国走走,看看那些住过她的小旅店、吃过她的中国饭的朋友们。


第3版(国际副刊)
专栏:世界风物

  品尝“刚果秧”
  闻坤
  前些时,赴中非共和国比萨市考察绿色食品的制造,有幸喝到一种叫“刚果秧”的乳白色超低度酒,直至今日,余香似仍在唇边回绕。
  我在比萨市食品制造公司的招待所住了几天,好客的总经理凯特总是用“刚果秧”款待。每当他把瓶盖打开,一股浓浓的香气便扑鼻而来,就像陈年的江南黄酒那般诱人。每每喝一口,总是欲罢不能,甘甜中略带点酸,特别的清醇可口。凯特告诉我,这种“刚果秧”超低度酒,是用原始森林中的油棕榈树汁制成的。这引起了我的好奇:油棕榈汁怎么会变成乳白色的美酒呢?凯特特地带我到距招待所约10公里远的原始森林里参观了工场。
  进入一片典型的非洲热带雨林,映入眼帘的便是一棵棵粗壮的油棕榈树,伸展着一片片硕大的、呈羽毛状的叶子。在不远处,一片参差茂盛的木棉树下,坐落着一间间低矮的茅草棚,棚内摆设着简陋、拙中现巧的家什。直觉告诉我,这就是制酒者的住房。再朝前走没多时,新奇的景观出现了:地上卧倒着一大片油棕榈,每棵树的主干下都接着一只只大口玻璃瓶,空气中飘散着一缕缕清香。一群只穿条短裤衩、皮肤黑得发亮的工人,在不停地忙碌着。这时,工场场长走过来。他从油棕榈树下取出一瓶“刚果秧”,硬是要我尝尝。盛情难却,我接过瓶子,一仰脖,“咕噜、咕噜”地喝起来。这种酒未经充分发酵,因此没有招待所里的成品香,且酸味也少,口感如普通饮料,十分解渴。
  一饮而尽之后,场长热情地介绍了“刚果秧”的制作过程。先将油棕榈连根放倒,接着,在主干离树根2/3处,用斧头、小刀挖一个长约40厘米,宽略小于树干的漏斗形洞,洞口下端留个小孔,然后用一只装有酒曲的大口玻璃瓶接着小孔,洞口的上方覆盖数片油棕榈叶和香蕉叶,以防雨水滴入,影响“刚果秧”的质量。我小心翼翼地揭开树叶。只见,乳白色的树汁,慢慢地从“伤口”渗出来,一滴一滴地流入玻璃瓶中,而且一边流一边开始发酵。待瓶子滴满取下后,再经过澄清、过滤等几道工序,就制成了独具风味的“刚果秧”了。这是当今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名副其实的纯天然酒。
  离开这原始森林后,凯特不无自豪地告诉我,“刚果秧”乃是中非共和国的国酒,或称国饮,其功能是医食兼备,既能待客助兴,又能辅治当地人患染的各种因热带雨林气候所引发的疾病。现在,比萨食品制造公司每年要向国家无偿提供1万公升“刚果秧”,向国内集贸市场低价供应5万公升,并且还要向欧美一些国家出口,赚取外汇扩大再生产。凯特说,已有不少外商表示,很乐意到比萨市投资建厂,加工“刚果秧”。
  我不禁由衷地感叹:这种原汁原味的“刚果秧”,真是极具民族特色的绿色食品,堪称中非一绝!


第3版(国际副刊)
专栏:

  拿破仑与芳亭情露
  乌兰察夫
  参观过卢浮宫,攀登过埃菲尔铁塔,倘佯过凯旋门,法兰西的一景一物让人流连忘返。而法国之行最让我玩味的,是距巴黎市中心60多公里的名镇枫丹白露,特别是这个镇流传了近200年的拿破仑的故事。
  走进这个盛产葡萄酒的小镇,有各色各样的葡萄酒陈列,令人垂涎欲滴。导游小姐介绍说,拿破仑皇帝当年被这里宜人的风景和甘露玉浆般的葡萄美酒深深吸引,无论是在当皇帝前征战欧洲各国,还是登基后的岁月里,枫丹白露都是这位英雄休养、欢娱的地方,一种名为“芳亭情露”的葡萄酒相伴拿破仑大半生,尤其是他和皇后约瑟芬的恋情史,大部写就于此,留给后世一段荡人心脾的故事。
  当年,27岁的拿破仑刚刚升任内防军司令,血气方刚,英雄之气乍显。一天傍晚,他骑着高大威风的宝马,喝着“芳亭情露”,似醉非醉地赶往枫丹白露与约瑟芬约会。忽然,他的宝马举步不前。拿破仑睁大眼睛,他简直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约瑟芬身着一套白纱晚礼服,细嫩纤长的右手轻抚一棵青春旺盛的小树,在芳香四溢的葡萄园中,甜甜地凝视着橙红色的晚霞,碧清秀美的湖水荡漾着她那随风飘起的裙带。目睹此情此景,生性浪漫的拿破仑翻身下马,与约瑟芬开怀醉倒在玫瑰色的葡萄园中。
  为了表示对爱情的忠贞,两人在笑声中喝了“芳亭情露”交杯酒!那瓶中之酒,是晶莹剔透的红宝石色,象征着纯纯的浓情、幸福及好运。它的瓶子也与众不同,比常见的干红葡萄酒瓶要高些,质厚而高雅富贵。据说,这也是拿破仑一生以“芳亭情露”红酒为伴的原因。
  他们很快举行了婚礼!婚后第三天,拿破仑被提升为意大利方面军总司令,征战欧洲以外的地方。离开巴黎时,拿破仑特意去枫丹白露,回味和约瑟芬的那次相会。征途上,他路经11个驻地,给约瑟芬写回11封如今读来依然能让人心潮澎湃的情书。之后,在数次大战中,拿破仑甚至大声疾呼:“为了法兰西,为了约瑟芬,冲啊!”士兵们听之大为振奋,屡获奇胜!
  拿破仑和约瑟芬在枫丹白露的罗曼史,给注重情感的法国文化又增添了一层浪漫色彩。后来,法国著名油画大师柯罗为纪念这段醉人的情史,以他精彩绝伦的技艺,创作了一幅价值连城的油画《芳亭情露的诱惑》。
  在一家酒吧,我有幸见到了这幅油画的复制品。油画下,陈列的是纪念拿破仑和约瑟芬爱情主题的“芳亭情露”系列酒。这些产品在酿制和包装上独具匠心。“芳亭情露”的酒标以柯罗大师的名作为基础,又巧妙地将具有法国象征的埃菲尔铁塔融于其中,使“芳亭情露”既能体现古老纯朴的历史情味,又能展示奔放豪迈的现代气息,令人不由联想起拿破仑与约瑟芬的那段浪漫故事,进而促发浓浓的情感而不禁端起这杯幸福快乐之酒。这种以酒生情,以情乐酒,以情助情的精妙文化构思及其高雅绝妙的系列产品,受到世界各地消费者的欢迎。
  品尝着芳香四溢的“芳亭情露”,欣赏着《芳亭情露的诱惑》,我真切感受到了法国人那巧妙地运用历史名人和故事发展自己的民族酒业、推展民族品牌的本事。反观我们国家的一些厂家,对历史名人和故事也有运用,如孔子、曹雪芹等等,但动不动即以“某某家酒”直接命名,反倒显得没有文化和品位。试想,如果把“芳亭情露”酒改叫“拿破仑家酒”是不是俗了些呢?


第3版(国际副刊)
专栏:

  塔林
  方建华摄于泰国


第3版(国际副刊)
专栏:

  伴读
宋首赋摄于美国好莱坞影城


第3版(国际副刊)
专栏:

老人乐队
关壮民摄于意大利威尼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