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9月30日人民日报 第10版

第10版(理论)
专栏:

  两个文明都搞好才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刘云山
  新中国成立五十年来,我们党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成功地走出了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不仅物质文明建设有了一个大发展,而且精神文明建设也有了一个大发展。站在世纪之交的门槛上,回顾精神文明建设走过的光辉历程,对统一思想、增强信心,深入贯彻党的十五大精神,全面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五十年,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把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建设成为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的五十年。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结合中国的实际,创造性地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对开辟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作了有益探索。从五十年代后期起,党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出现了在曲折中前进的复杂情况,后来又发生了“文化大革命”那样一场严重的灾难。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实现了拨乱反正的伟大转折,标志着社会主义建设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新时期一开始,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就强调两个文明一起抓的战略方针,在党的历次重要会议上作出一系列重大决定,对坚持两手抓、推进两个文明建设协调发展提出了明确要求。但是,两个文明一起抓的方针,在执行过程中也出现过不一贯的情况。邓小平视察南方的重要谈话和党的十四大开辟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邓小平再次强调,两个文明都搞好,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十四大以来,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以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为指导,始终不渝地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全面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不懈努力,我国在物质文明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的同时,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也取得了长足进展和明显成效。用科学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的工作深入发展,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更加牢固。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为基本内容的思想道德教育深入发展,中国人民的精神面貌发生深刻变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深入发展,全国城乡的文明程度明显提高。文艺产品的创作和生产深入发展,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日趋丰富多彩。总的看,两个文明建设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正在形成,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呈现出兴旺发达的勃勃生机。
  回首新中国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光辉历程,留给我们许多深刻的启示,其中极其重要的是:只有两个文明都搞好,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只有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才能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新中国成立五十年来党中央三代领导集体探索的核心问题。从《共产党宣言》发表以来的一百几十年间,俄国革命、中国革命和其他一些国家革命的胜利,证明无产阶级领导人民夺取政权是能够成功的。至于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我们也取得了许多宝贵经验,但是总的来说还需要很好地探索。邓小平理论是对这一核心问题进行艰辛探索的结晶。它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在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用新的思想、观点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邓小平从“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关系社会主义前途命运的大问题的历史高度,深刻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国家,不但要有高度的物质文明,而且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没有这种精神文明,没有共产主义思想,没有共产主义道德,怎么能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五十年来的实践也证明,只有高度的物质文明,没有高度的精神文明,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只抓物质文明,不抓精神文明,建不成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要使社会主义真正在中国兴旺和活跃起来,就必须在坚持不懈地在把物质文明建设搞得更好的同时,切实把精神文明建设提到更加突出的地位,实现两个文明建设的共同进步。
  在跨世纪的征程上,我们一定要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进一步增强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的自觉性,真正做到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把两个文明都搞好,为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第10版(理论)
专栏:

  科技强军与我军现代化建设
  邢世忠
  我军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型人民军队。在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正确领导和坚强指挥下,我军不断成长壮大,为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党的三代领导核心一贯重视依靠科技进步实现军队的现代化。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指出,为了建设现代化国防,必须用现代化武器把军队装备起来。在当时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党中央果断作出了发展我国国防科技事业的战略决策,依靠自己的力量研制出了“两弹一星”,为我军的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基础。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科学判断世界军事发展态势,提出了把我军建设成为现代化、正规化的革命军队的目标。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十分重视科学技术在军事斗争中的作用,一再强调要依靠科学技术提高军队建设的质量,使我军的现代化建设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江泽民同志主持军委工作以来,面对国际形势的变化和世界军事革命的发展,高瞻远瞩,审时度势,制定了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提出了“五句话”的总要求,确定了军队建设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和“三步走”发展战略,并把科技强军作为一个根本战略在整个军队建设中确立了下来,我军现代化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重要发展时期。
  科学技术对于军队现代化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科学技术是提高人才队伍质量的重要手段。现代化的军事人才是军队现代化建设的关键。科学技术融入人的素质之中,将极大增强官兵驾驭战争的能力,有力地促进军队的现代化建设。因此,要实现我军现代化建设跨世纪发展目标,就必须把提高全军官兵的科技素质放在极其重要的位置上。江泽民同志一再强调,要努力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具有高度政治觉悟、高昂士气和掌握现代军事技术、懂得现代战争艺术的优秀人才。这是实现我军现代化、赢得未来战争胜利的根本大计,是走有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加强我军质量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遵照江泽民同志的指示,中央军委把院校建设摆在军队发展的优先地位,建成了包括军事、政治、后勤指挥和专业技术院校在内的院校教育体系,充分发挥了院校培养干部的主渠道作用。经过全军上下的共同努力,我军的人才队伍建设取得了很大成绩,各级领导班子成员的知识水平有了较大提高,我军作战部队军级领导班子成员中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干部已达百分之九十七以上。两万多名具有硕士、博士学位的高层次人才已走上领导岗位和专业技术岗位。一大批从地方引进的专门人才和从高等院校直接招收的毕业生,也已成为我军现代化建设的一支生力军。
  科学技术是提高武器装备质量的重要途径。武器装备现代化是军队现代化建设的主要标志。当今时代,高新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其在军事领域的应用,使拥有高技术武器装备优势的一方,在军事斗争中处于明显的优势地位。这样,要提高武器装备的质量,就不能不重视发展科学技术和利用科学技术成果。海湾战争后,江泽民同志指出,这场战争使我们进一步看到了科学技术在现代战争中的作用,必须把国防科技发展和部队装备建设放在突出地位,使我们尽快拥有几手先进的、顶用的制敌手段,切实提高我军的威慑能力和作战能力。在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的亲切关怀下,我军武器装备的整体水平显著提高。陆军、海军、空军和第二炮兵都拥有了一些克敌制胜的先进作战手段。近年来,我军举行了多次大规模针对性较强的军事演习,都取得了圆满成功。特别是最近又在浙东、粤南成功地举行了诸军兵种联合渡海登陆作战实兵演习,再次向世界表明我军打赢未来高技术条件下局部战争的能力和信心。
  科学技术是提高体制编制质量的重要保证。科学合理的体制编制是军队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证。科学的体制编制,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人和武器的作用,提高军队建设效益和整体作战效能。科学技术的进步不断促进着武器装备的发展,而武器装备的发展又必然导致军队组织方式的变化。正因为如此,我军一贯注重跟踪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武器装备的改善,适时地调整自身的体制编制。八十年代后期,我军圆满完成了裁军百万的任务。十五大以来,我军在结构调整和指挥机构的改革上又取得了重大突破,先后成立了总装备部和各级装备管理部门,初步建立了在总后统一指导下的联勤体制,同时还对高层领导机关进行了精简压缩,对作战部队的编成也进行了调整改革。这次调整改革,使我军更加适应打赢现代技术特别是高技术条件下局部战争的要求。
  科学技术是提高军事理论质量的重要因素。先进的军事理论是军队现代化建设的先导。军事理论先进与否,关系着战争的胜负,关系着军队建设的方向。有鉴于此,我军一贯重视根据科学技术的发展,及时探索不同时期国防、军队建设和军事斗争准备的特点和规律。尤其是近些年来,我军军事理论研究日趋活跃。从八十年代中期以来,先后出现了三次大的发展。第一次是围绕国防和军队建设指导思想的战略性转变,开始研究现代局部战争的特点。第二次是海湾战争爆发后,开始研究高技术条件下局部战争的特点。第三次是围绕贯彻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开始研究我军打赢现代技术特别是高技术条件下局部战争问题。军事科学理论研究的繁荣和发展,有力地促进了国防和军队建设。


第10版(理论)
专栏:庆贺与思考

  编者的话
  五十年光辉历程,五十年沧桑巨变。在新中国五十华诞之际,中华大地普天同庆,华夏儿女满怀喜悦。温故而知新,鉴往可知来。为了集中表达对人民共和国五十华诞的庆贺之情,深刻总结五十年的历史经验,我们约请有关部门的负责人和部分专家学者撰写了一组文章。这些文章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选题,从不同侧面进行了一些深层次的理性思考,同时也表达了对伟大祖国美好未来的深深祝福和必胜信心。


第10版(理论)
专栏: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
  虞云耀
  新中国已经走过了五十年的辉煌历程。五十年来,全国各族人民在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为核心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领导下,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历经艰难曲折,战胜种种困难,使中国由一个一穷二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变成了一个初步繁荣昌盛的社会主义国家。五十年的历史证明,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就没有社会主义中国的发展和壮大,就没有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就没有国家和民族光明远大的前途。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在世纪之交的重要历史关头,我们党肩负着伟大而艰巨的历史使命。必须按照党的十五大确定的新时期党的建设总目标,大力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进一步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全党,进一步提高领导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进一步增强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更好地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前进。
  大力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就要切实加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思想政治建设。领导干部必须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当前,要在巩固省部级干部“三讲”教育成果的基础上,扎扎实实地抓好地市厅局和县处级领导干部的“三讲”教育。要抓住讲政治这个核心,坚定正确的政治立场、政治方向和政治观点,严守政治纪律,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并以此带动讲学习、讲正气,全面落实党中央的要求,确保“三讲”教育达到预期目的,取得明显成效。同时,继续加强领导干部的理论学习和科技知识、现代管理知识、法律知识及其他各种业务知识的学习,全面提高领导干部的素质和领导水平。认真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增强领导班子的团结,提高领导班子的战斗力。深入开展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教育,努力增强领导干部当好人民公仆的意识。狠抓领导干部思想作风的转变,树立开拓创新、真抓实干的工作作风。
  大力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就要不断加强干部队伍建设。近年来,干部队伍的年龄结构、知识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四十岁以下的干部占干部总数的62.4%,大专以上学历的干部占干部总数的46.6%。我们要根据这些新变化,按照江泽民关于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的指示,对干部严格要求、严格管理、严格监督,努力培养和造就一支德才兼备的干部队伍。坚持不懈地用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路线武装干部,用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教育干部,用现代科学技术知识和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提高干部,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锻炼干部,用严格的制度和纪律管理干部。全面正确地贯彻干部队伍“四化”方针,大力培养和选拔优秀年轻干部,不断增强干部队伍的活力。切实加强和改进老干部工作,使老干部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学、老有所教。坚持三支队伍一起抓,在抓好党政干部队伍建设的同时,切实加强企业经营管理者队伍和科技人才队伍建设。
  大力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就要不断深化干部制度改革。改革开放以来,适应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要求,我们党积极稳妥地推进干部制度改革,取得了显著成绩,特别是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等重要制度改革取得重大进展。下一步,要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按照党的十五大的要求,加快干部制度改革的步伐,扩大民主、完善考核、推进交流、加强监督,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尤其要在干部能上能下方面取得明显进展。要进一步完善和规范公开选拔领导干部的工作,积极推行竞争上岗、任前公示制,研究和总结一些地方实行干部任期制、聘任制、试用制等做法和经验,使之不断完善。研究探索干部考察工作的新方法、新途径,防止用人失察失误。认真贯彻执行《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暂行条例》,加强监督检查,坚决反对和纠正用人上的不正之风。
  大力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就要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要研究社会经济成份和经济利益多样化、人们的生活方式多样化、社会组织多样化、就业岗位和就业形式多样化,对基层组织建设带来的新情况、新变化,积极探索在社区、社团和各种新经济组织中建立党组织、开展党的工作的方法。不断改进党的组织形式、活动方式,将每个党员置于党组织的教育管理监督之下,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当前,要深入贯彻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精神,切实加强国有企业党的建设和领导班子建设,发挥企业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努力建设高素质的企业经营管理者队伍。继续按照“五个好”的要求,抓好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整顿和建设。积极研究和探索加强机关、学校、街道、科研院所党建工作的新路子。根据形势、任务的新要求和党员队伍的新变化,加强和改进党员教育管理工作,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始终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


第10版(理论)
专栏:

  社会主义与思想路线
  杨春贵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五十年,是我们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巩固和发展民主革命成果、向社会主义过渡并建设社会主义的五十年。回顾半个世纪的历史,我们为自己的伟大创举和辉煌成就而感到无比的自豪;同时又深深地感到,五十年丰富的历史经验更值得我们百倍地珍惜。这些经验是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我们胜利迈向新世纪的重要条件。在这些经验中,一条基本的经验,就是邓小平所指出的:“搞社会主义一定要遵循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也就是毛泽东同志所概括的实事求是,或者说一切从实际出发。”
  思想路线是否正确决定社会主义的兴衰成败
  思想路线问题的实质,是用什么样的世界观、方法论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证明,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的思想路线,才能制定和贯彻正确的政治路线与组织路线、正确的战略与策略、正确的方针与政策,才能形成科学的思想作风与工作作风,从而引导革命和建设走上胜利的道路。
  在民主革命时期,我们党犯过右的和“左”的错误。其根本原因,在于思想路线的错误。正如毛泽东所说:“一切大的政治错误没有不是离开辩证唯物论的。”因此,毛泽东一贯重视端正党的思想路线。在领导中国革命的长期实践中,在同党内形形色色主观主义、特别是教条主义的斗争中,毛泽东为我们党确立了一条理论同实践相结合、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开辟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民主革命道路,形成了一整套符合中国国情的理论、路线和政策,从而赢得了中国民主革命的胜利,进而在中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
  历史进入五十年代中期,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面临建设社会主义的新的历史任务。在经济文化落后的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是一项特殊而又困难的历史课题。为了实现马克思列宁主义同我国建设实际相结合,找到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我们党和毛泽东又领导全国人民进行了新的艰苦探索。在这个过程中,一方面,我们党和毛泽东提出了许多符合中国国情的独创性的理论和政策,如关于社会主义建设中十大关系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社会人民内部矛盾的理论等等;另一方面,也犯了许多错误,如1957年反右派斗争的扩大化,1958年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60年代初期一系列“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的政治运动等等,特别是犯了“文化大革命”那样全国范围的长期的“左”的错误。这些错误的深刻的思想根源,是思想路线出了偏差,经验主义、教条主义、夸大主观意志和主观努力的作用等主观主义严重滋长以致泛滥成灾,使我们的理论和政策脱离了中国国情的实际。例如在总的指导思想上,不顾阶级斗争已经不是社会主要矛盾的新的历史条件,继续坚持“以阶级斗争为纲”;在发展生产力上,不顾我国基础差、底子薄的现实国情,急于求成,盲目追求不切实际的高速度;在调整生产关系上,不顾生产力的实际水平,片面追求所有制的“一大二公三纯”;等等。这些惨痛的教训告诉我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这个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实事求是这条科学的思想路线,是我们须臾不可离开的法宝。它关系到党的事业的兴衰成败,关系到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
  1976年粉碎“四人帮”以后,面对“文化大革命”造成的严重恶果,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强烈要求拨乱反正,纠正毛泽东晚年的错误,开辟建设社会主义的新道路。但是,遇到了阻力。这阻力,就是当时党中央主要负责人提出并坚持的“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它的实质,就是继续坚持“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指导思想,继续坚持“文化大革命”的错误理论与实践。按照“两个凡是”去做,中国就将继续陷入混乱和动乱,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就没有希望。这样,解决思想路线问题就历史地被提到了首位: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还是坚持“两个凡是”?两条根本对立的思想路线的选择,将决定中国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
  在这个重大历史关头,邓小平以彻底唯物主义的科学态度和革命胆略,针锋相对、旗帜鲜明地批判了“两个凡是”,指出:“‘两个凡是’不符合马克思主义。”他发表一系列重要谈话,支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支持和推动全国范围的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特别是1978年12月,他发表了实际上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主题报告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这篇重要讲话成为开辟新时期新道路、开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理论的宣言书。他指出:“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首先是解放思想。”“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只有思想解放了,我们才能正确地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解决过去遗留的问题,解决新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正确地改革同生产力迅速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确定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具体道路、方针、方法和措施。”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标志着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并以这条思想路线为指导,实现了党的政治路线、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推进了各条战线的拨乱反正,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伟大的历史转折。从此,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进入一个健康发展的新时期。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全面深入贯彻
  对“两个凡是”的批判,主要解决的是拨乱反正,纠正“文化大革命”的“左”倾错误。随着拨乱反正的深入开展和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历史经验的系统总结,以及对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经验教训的深入思考,我们党逐步提出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围绕这个根本问题,我们党在邓小平的领导下,全面深入地贯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科学水平。例如,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没有一成不变的模式,必须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必须从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出发,既要反对离开社会主义道路的右的错误,又要反对超越阶段的“左”的错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崭新事业,马克思没有讲过,前人没有做过,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也没有干过,只能在实践中大胆地试、大胆地闯,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等等。这样,就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极大地推进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
  然而在改革开放中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也并不平坦。常常遇到的一个思想障碍,就是离开发展生产力这个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去抽象地谈论姓“社”、姓“资”。有些本来是有利于社会主义的东西,囿于传统观念,硬说是走资本主义道路而加以排斥;有些本来是束缚生产力的东西,囿于传统观念,硬说是社会主义而加以固守。这种情况,严重束缚了人们的手脚,使得改革开放迈不开步子。1992年邓小平视察南方发表重要谈话,深刻回答了长期以来束缚人们手脚的许多重大问题,成为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推进到新阶段的又一个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宣言书。他指出:“改革开放迈不开步子,不敢闯,说来说去就是怕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走了资本主义道路。要害是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提出,使我们又一次获得思想的大解放;坚持这一标准,我们就可以大胆地采用人类所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包括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的经营方式和管理方法,为社会主义所用。
  贯彻十五大精神,增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坚定性和自觉性
  1997年,我国正处于一个重大的历史关头。邓小平逝世后,世纪之交的中国怎样把他所开创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继续推向前进?党的十五大作出了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的历史性决策,对邓小平理论作了新的阐述,其中特别强调,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精髓,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也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要求全党“在走向新世纪的新形势下,面对许多我们从来没有遇到过的艰巨课题”,要“增强和提高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坚定性和自觉性,一切以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这‘三个有利于’为根本判断标准,不断开拓我们事业的新局面”。要求全党发扬马克思主义的学风,“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十五大还重申并进一步发展了关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强调“在中国,真要建设社会主义,那就只能一切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而不能从主观愿望出发,不能从这样那样的外国模式出发,不能从对马克思主义著作中个别论断的教条式理解和附加到马克思主义名下的某些错误论点出发。”并告诫全党“要抓住机遇而不可丧失机遇,开拓进取而不可因循守旧”,“要积极探索,大胆试验,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最近召开的十五届四中全会就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若干重大问题作出决定,并强调: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积极探索,大胆开拓,必须坚定不移。总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也是党的十五大的精髓。我们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贯彻十五大精神,要紧紧抓住这个精髓,这是使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永葆蓬勃发展生机和活力的法宝,是把我们的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的根本思想保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