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9月17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国庆专版)
专栏:

  增创新优势 更上一层楼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共广东省委书记 李长春
  广东北倚南岭,南濒南海,山川秀丽,人杰地灵,是祖国的南大门。古代的广东,相对于中原地区而言开化较晚,曾被称为“蛮夷之地”。近代以来,广东多次成为中国社会变革的先行者,是中国民族工业的萌芽地之一。但是,由于封建统治和帝国主义的入侵,广东的发展长期受到遏制。新中国成立前夕,广东百业凋敝,民不聊生,经济文化十分落后。
  1949年10月广东解放,在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广东人民当家作主,满怀豪情,奋发图强,艰苦创业,开创了经济社会发展新天地。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引下,广东承担起改革开放先走一步的历史重任,荜路蓝缕,历经艰辛,为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作出了贡献。短短20年,广东一跃成为全国经济最发达的省份之一。目前,广东的经济总量约占全国1/10,国内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实际利用外资、外贸出口、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第三产业增加值、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等多项重要经济指标均居全国首位。精神文明建设也结出了丰硕的成果,教育、科学、文化、广播电视、新闻出版、卫生、体育等各项事业蓬勃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稳步推进,人们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精神风貌焕然一新。一个初步繁荣、富裕、文明的广东正在祖国南方崛起!
  50年的成就是巨大的,值得我们引以为豪。50年的经验更是丰富的,是启发、推动我们继续前进的宝贵精神财富。
  广东50年建设经验告诉我们:社会主义是立国之本。只有社会主义才能使中国摆脱贫穷落后、走向振兴发展;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只有坚定不移地推进以市场经济为取向的改革,大胆学习、借鉴人类文明特别是发达国家现代化建设的优秀成果,社会主义事业才能充满勃勃生机和无限活力;党的领导是现代化事业顺利推进的保证。广东的实践充分有力地证明,中国共产党不仅有能力领导人民推翻三座大山,进行社会主义革命;而且也完全有能力领导人民摆脱贫穷落后,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
  广东50年建设经验还告诉我们:无产阶级政党夺取政权、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后,必须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根本任务;必须坚持“两手抓”方针,在集中精力发展经济、抓好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大力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努力实现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和全面进步;必须始终不渝地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一切从实际出发,大胆探索创新,积极开拓进取,不断开创工作新局面。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世纪之交,广东的改革与发展正面临着一系列新的机遇和挑战。形势逼人,不进则退;机遇催人,稍纵即逝。贯彻落实党的十五大精神和江总书记“增创新优势,更上一层楼”和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指示,广东正在掀起新的思想解放和现代化建设热潮。我们将进一步树立干大事业、求大发展和知难而进、励精图治、力争上游的新精神;将继续大力推进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两个根本转变,突出抓好“外向带动”、“科教兴粤”和“可持续发展”三大战略,努力增创体制、产业、开放和科技四大优势;将切实加强思想道德文化建设、民主法制建设和党的建设,力求交好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份答卷。我们有信心、有决心完成邓小平同志和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赋予的重托,不辜负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和殷切期望,在新的世纪里,继往开来,奋起开拓,再创辉煌,把广东的各项事业推上新台阶,更上一层楼。


第5版(国庆专版)
专栏:

  小资料
  外向带动,是广东经济超常发展的命脉所在,也是广东经济的特色所在。
  改革开放20年来,广东多项重要外向型经济指标稳居全国首位:
  广东累计外贸出口4253.77亿美元,出口额连续13年位居全国之首,占全国出口总额的四成强;
  广东累计实际利用外资962亿美元,多年稳居全国首位,占全国总数的1/3;
  广东登记在册的“三资”企业近6万家,居全国首位,占全国总数的1/3;“三来一补”企业是广东的“得意之笔”,达3万多家,居全国首位;
  广东对外口岸从零发展到210多个,居全国首位;
  广东与世界18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长期经贸关系,成为当今世界对外贸易最发达、国际资本流入最集中和经济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
  外向带动这股巨力,使广东的面貌发生了巨变。全省建设资金的40%来源于外资,40%的工农业产品在国际市场实现价值,30%的税收取自涉外企业,全省800万人在“三资”企业和“三来一补”企业工作,世界排名500强的跨国公司有300多家进入广东,带动全省产业水平的全面迅速提升,缩小了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
  (肖雨 晓茂)


第5版(国庆专版)
专栏:

  敢为天下先
  “杀出一条血路来!”
  20年来,改革开放先行一步的广东人,牢记邓小平同志的嘱托,在党中央的领导下,大胆实践,勇于探索,义无返顾,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做出了开拓性的贡献:
  ——率先创立经济特区。1979年,广东省委正式提出试办出口特区,得到中央领导同志的赞许和支持,“特区之舟”自此起航;
  ——率先改革流通体制。1979年,广东在广州试点,以价格改革为突破口,开启了我国从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的大幕;
  ——率先引进外资。全国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中国大酒店”的问世,引发了我国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格局;
  ——率先试行“三来一补”加工贸易方式。全国第一家“三来一补”企业的诞生地东莞,成为闻名遐迩的“三来一补”之都;
  ——率先改革投资体制。从基础设施建设入手,实施“以路养路,以桥养桥,以电养电,以水养水”,“谁投资,谁受益”,突破了计划经济投资体制的樊篱;
  ——率先改革金融体制,创立股票市场,创造了多项新中国的股市之最:“深宝安”是改革开放后第一家发行股票的公司,“粤美的”是全国第一家上市的乡镇企业等;
  ——率先尝试国有土地有偿使用。1987年12月1日,深圳市敲响我国公开拍卖土地第一槌;
  ——率先建立劳动力市场。最早形成以职业介绍、就业培训、失业保障和劳动服务企业为主要内容的就业服务体系,是我国目前就业压力最小的省份之一;
  ——率先尝试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顺德、深圳、肇庆产权制度改革的成功,推动了国有经济的战略性调整;
  ——率先试行科技投资体制改革。深圳是我国第一个风险投资试点城市,此举必将催生高新技术主流经济的到来;
  ——率先进行所有制改革。在全国最早形成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存共荣的新格局;
  ——率先提出“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口号,推动了市场取向的改革;
  ——率先重奖科技人员,给知识和人才一个价值认同;
  ——大胆“拿来”,善于学习借鉴现代社会的一切文明成果,取天下之长为我所用。
  可以说,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敢为人先的精神已凝聚为岭南文化的精髓。(刘霄)


第5版(国庆专版)
专栏:经济特区

  璀璨的华章
  经济特区的迅速崛起,无疑是共和国华章中最为璀璨的一页。
  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实验田”,广东三大特区荜路蓝缕,披荆斩棘,在一张张“白纸”上画出了最美丽的图案。
  深圳,这个改革开放的排头兵,二十年来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经济奇迹,使一个边陲小镇,一跃成为现代化城市,被世界誉为“一夜之城”。
  统计显示,从一九八○年到一九九八年,深圳国内生产总值、地方预算内财政收入和进出口总额分别以年均百分之三十二点二、百分之四十三点五和百分之四十三点三的速度急剧增长;去年,全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达一千二百八十九点二八亿元,人均三点三二万元,雄居全国大中城市之首。
  珠海、汕头两个特区也紧随其后,近二十年来经济发展均以两位数增长。
  珠海工业规模持续扩大,科技水平不断提高,“三高”农业进步明显,旅游日益成为重要产业,科教文卫体各项事业欣欣向荣。一年一度的科技重奖使“科教兴市”观念深入人心。澳门即将回归祖国,珠海作为内地唯一与澳门陆地相连的城市,将在历史舞台上扮演重要角色。
  汕头经济特区充分发挥全国重点侨乡和民营经济发达的优势,加快自身的发展。汕头旅居海外的潮人逾三百万人,二十年来,从投入巨资参与特区建设到捐献巨资兴办公益事业,处处可见海外潮人活跃的身影。汕头民资民力丰富,民营企业注册资本二百七十多亿元,成为特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广东三大特区坚持可持续发展道路,全部荣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称号,环境、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显示出新兴现代化城市的无穷魅力。
  (何广怀 陈岸明 王炜中 张知干)


第5版(国庆专版)
专栏:

  科教兴粤数广州
  广州,岭南历史文化名城,广东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大革命的策源地。
  致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充分利用中心城市的区位优势和雄厚的经济、科技、教育、人才等方面的优势,把广州建设成为华南高新技术研究开发中心、科技信息中心以及高新技术成果工程化、产业化和国际化的基地和中心。这是广州市委、市政府为新一轮经济增长注入新活力的战略措施。
  1998年,广州市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5%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330亿元,“科教兴穗”已经开始收获沉甸甸的成果。
  解放前,广州几乎没有独立的科研机构。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广州的科教事业得到了飞速的发展。1995年以来,广州先后建立了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开发区、保税区和南沙经济技术开发区四个国家级开发区,成为广州引进和开发高新技术的重要窗口。今年8月,广州市长林树森提出,广州的高新技术产业要像城市建设一样,“一年一小变,三年一中变”。面对跨世纪、超国界的竞争,广州市委、市政府连续颁布了一系列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文件,要求对高新技术产业投入的增长幅度要高于财政收入增长幅度;对高新技术企业,在人、财、物等方面要给予大力支持,并在税收方面给予优惠。为广招人才,广州明确宣布对科技人才不设防。去年年底,首届中国(广州)留学人员科技交流会在广州举行。今年年底,教育部、科技部、人事部和广州市政府将举办中国留学人员广州科技交流会。广州市政府决心把科技交流会一年一年办下去,逐步办成具有全国性的、最具影响力的“智力广交会”。(徐桂林)


第5版(国庆专版)
专栏:

  从无足轻重到首屈一指
  新中国成立前夕,广东百业凋敝,民不聊生,经济总量在全国无足轻重。
  新中国成立以后,广东人民在党的正确领导下,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在很短的时间内初步改变了全省贫穷落后的面貌,在全国取得了举足轻重的经济地位。
  改革开放以来,广东人民凭借中央赋予的“特殊政策,灵活措施”,20年来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速度高达14%,远远高于“亚洲四小龙”崛起时的增速。广东以占全国1.9%的面积和5.6%的人口,创造了占全国1/10的国内生产总值,其经济总量在全国首屈一指:
  1998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位居全国第一
  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位居全国第一
  出口总额位居全国第一
  地方财政收入位居全国第一
  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位居全国第一
  国内生产总值连续10年位居全国第一


第5版(国庆专版)
专栏:

  外向带动看东莞
  著名侨乡东莞,是中国近代史的发源地。林则徐虎门销烟,东江纵队浴血抗日,大批东莞籍的仁人志士为了中华民族的振兴富强贡献了自己的一切。
  改革开放后,勇喝“头啖汤”的东莞人,于1978年引进全国第一家对外加工企业——太平手袋厂,埋下了“中国‘三来一补’之都”名满天下的伏笔。20年来,东莞坚持外向带动发展战略,从一个农业小县一跃而为国际性的加工制造业基地,其外向型经济比重达60%,是我国外向度最高的地区之一。
  从1978年至今,东莞累计引进外资103亿美元,兴办“三来一补”和“三资”企业1.36万余家,其中世界著名的大公司、大财团、上市公司投资设厂近200家,吸纳全国各地前来“打工”的外地人200余万,远远超过东莞本地160万人口的数量,因此,东莞又是全国最大的就业基地。
  上下班时间,但见马路两旁汹涌澎湃着身着各色工作服的劳动者洪流,他们行色匆匆,绵延十数里之长,如神龙不见首尾,其景惊心动魄,异常壮观。
  以服装、玩具实现腾飞的东莞市,近年来悄然转型,完成了“第二次工业革命”,逐步形成以电子信息产业为支柱的外向型工业体系。现在,东莞市电脑资讯等高科技产业的产值已占全市工业总值的40%,信息产业新高地的形象日益凸现。
  不久前,东莞市委书记李近维随口披露的一组数字令人连称想不到:
  1998年,东莞出口总额达130.61亿美元,在全国大中城市创汇排序中名列第三,仅次于深圳和上海;与此同时,东莞为国家提供的外汇顺差达26.09亿美元,相当于全国当年新增外汇储备的一半;东莞出口产品结构技术含量高、知名度高、附加值高,出口欧美日市场的“三高”产品占全市出口总额的六成以上,其中电脑资讯类产品占全市出口总额的四成以上。
  天翻地覆,沧海桑田。在外向带动下,东莞20年来创造出比亚洲“四小龙”更高的发展速度,全市国内生产总值、人均GDP和出口总额年均递增分别为22.5%、20.75%和33.73%,他们力争到2010年,把东莞建设成为一个以国际加工制造业基地、高新技术研究开发基地和外资出口基地三足鼎立的国际化工业、贸易、港口城市。(刘霄 伦战)


第5版(国庆专版)
专栏:

  小资料
  广东省的高新技术产业起步于“七五”期末,至今已经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
  1991年至1998年,广东高新技术产品产值以每年平均50.61%的速度增长。
  1998年,广东省高新技术产品产值达1542亿元,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11.2%。全省2070个高新技术产品,66.33%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或国内领先水平。
  1998年,广东省生产高新技术产品的企业1466家,其中超亿元企业约230家,超10亿元企业32家。
  1991年—1998年,全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销售收入平均增长60%以上,1998年达450亿元左右,居全国首位。技术出口项目成交金额达23.67亿美元,也是全国第一位。(柯伟)


第5版(国庆专版)
专栏:

  广东立体交通网高效便捷,辐射全省。全省100%的乡镇和96%的村通公路,公路通车总里程、高速公路、一级公路、等级公路、水泥路里程及公路密度等均居全国前列。图为全国唯一的镇级立交桥。


第5版(国庆专版)
专栏:

  虎啸南天说顺德
  “小城故事多”。20年来一再夺得发展先机的顺德市,眼下正喜滋滋地借用老歌词来描摹畅想新目标的激动情怀——广东“四小虎”之一的顺德,继1993年完成带震撼性的综合改革试验后,近日又被广东省委、省政府确定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试点市”,再次充当发展排头兵。
  为确保试点工作顺利进行,广东赋予顺德更大的改革试验权,并在社会经济等方面行使相当于地级市的管理权。
  曾经通过政府直接调配资源和高负债、高投入实现初步工业化的顺德,7年前在广东省委、省政府的支持和保护下,率先进行了一场以政企(业)、政资(本)、政市(场)分离为内容的“自我革命”,基本搭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框架,政府依法行政,企业自主经营,各项经济和社会发展指标均居广东各县(市)前列。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李长春今年初到顺德调研时对此予以高度评价:顺德的经验非常宝贵,它对广东全省县级层次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改革开放20年,从经济总量看,一个顺德已经变成了20个顺德。向以乡镇企业称雄的顺德,是全国最大的家电生产基地,冰箱、风扇、空调、热水器、微波炉、燃气具、消毒碗柜、电饭煲、抽油烟机等,总产量和市场份额均列全国第一。而它的品牌更厉害:美的、科龙、万家乐、格兰仕等等家喻户晓,不到全国万分之一的土地,拥有如此之多的家电品牌,这也是绝无仅有的。
  现在的顺德,正探索着一条现代企业的升级之路。在科龙集团,人们使用最频繁的一个词是“全球战略”。科龙在连续7年获得冰箱产量全国第一后,现在的目标是争世界第一。
  善于学习更善于创新的顺德人,如今执掌广东率先实现现代化的大旗,准备通过观念、机制、技术、市场的全面创新再造新优势,以积极的投资牵引、良好的社会环境、严格的土地管理和灵活的分配制度,吸引八方“才”和“财”,推动顺德再迈大步。
  试点任务完成之后,顺德会是什么模样?市长冯润胜描绘了一幅美好蓝图:三大产业协调发展,民主法制健全,社会全面进步,市民素质高尚,城乡融为一体的园林式组团式河港城市。(杨婉)


第5版(国庆专版)
专栏:

  湖光山色游肇庆
  端砚唐碑、梅庵宋城、古寺高塔、碧水青天,游人眼中的肇庆星湖,钟灵毓秀,如梦如诗。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带领下,肇庆人民围绕星湖景区开展两个文明建设硕果累累,为美丽的星湖增添了无穷的魅力。
  肇庆地处广东中西部,已有2000多年历史。星湖名胜风景区辖七星岩与鼎湖山两大景区,面积约20平方公里,其保护范围达260多平方公里。肇庆市各级党委和政府把保护星湖景区这块瑰宝,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创造了被行家称为“肇庆模式”的一整套完善的管理体制,即实行领导、规划、管理、协调的“四个统一”,改变了过去行业管理与资源管理相分离,景点开发与市场开拓相脱节的被动状况,使宝贵的旅游资源得到合理的保护与利用。
  为了不负大自然得天独厚的馈赠,肇庆人把自然景区的建设和花园城市的建设有机结合,使之相得益彰,力争5年内建起花园式风景旅游城市框架,成为中国南方最美丽的城市之一。
  他们在景区实施“五个一”工程,即在鼎湖山种植1000亩荷花,在星湖水面种植1000亩荷花,在星湖养殖1000亩大闸蟹,在湖与路交界处种植1000亩园林草地,在星湖中心堤进行1000米绿化和灯饰改造;同时实施城区“形象工程”,在黄金地段的牌坊广场建起宏大的音乐喷泉以及粤西最大的体育中心和各具特色的广场、公园等,使山更秀,水更清,湖更靓,市容更美。1998年12月,肇庆成为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日前又跻身全国文明城市先进单位行列。
  肇庆大做“旅游”文章,巧打“名城”品牌,取得了显著成效。如今正成为海内外瞩目的旅游新热点。(郑德刚 朱英中)


第5版(国庆专版)
专栏:

  小资料
  广东旅游业具有引领潮流的风范:
  从成立全国第一家中外合资饭店到建立全国首批国际青年旅馆;从全国第一家机械游乐园到主题公园、生态景区建设热潮的兴起;从全国第一家私营旅行社到率先进行的旅游企业股份制改造;从首开特区游、香港游、澳门游到入境游、出境游、国内游、省内游的齐头并进……广东旅游业无论是在意识上还是在业绩上都走在改革开放的潮头。
  经过20余年的奋斗,广东形成了“行、游、住、吃、购、娱”六要素配套成龙的大旅游生产力体系,旅游业成为最具生机的产业。1978年至1998年,广东旅游创汇、旅游业总收入、接待入境游人数等指标,多年来稳居全国首位,三者的年平均增长率分别为24%、26%、19%。1998年,全省旅游外汇收入达29.4亿美元,旅游业总收入873.2亿元人民币,分别占全国的23.3%和25.4%,广东已成为全国旅游强省。(东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