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9月17日人民日报 第10版

第10版(舞台屏幕·读书天地)
专栏:

  在熟悉的地方找风景
  ——写在《中国命运的决战》播出前夕
  徐萌
  作为新中国成立五十周年的献礼片,三十集电视连续剧《中国命运的决战》将于近期播出,作为这部戏的编剧之一(另两位编剧为张天民、李平分),我为自己能在共和国五十华诞之际参与这部重要作品创作而倍感荣幸。
  还是在1996年3月,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开始创作一部旨在反映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与共产党双方高层斗智斗勇的长篇连续剧,作为新中国成立五十周年的献礼片。
  我们面前横着难以跨越的大山:八一厂已拍摄完成并广泛获得好评的电影《大决战》、《大转折》。如何超越已有的影视作品创作中的模式,——一时间,《中国命运的决战》成了电视剧中心的“重中之重”,也成了“难中之难”。
  纵观中国历史,我们可以看出,不同政治集团的成败,虽然往往最终表现为战场上的胜负,但在其背后,却是不同政治集团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条战线全面较量的结果。反映解放战争,不仅要写它军事上的成功,更要写它政治上的智慧与成熟。胡恩主任、谢丽虹,我们三位编剧及两位编辑仝玉冰、韩素真,一致商定,要将这部作品写成一部具有史诗风格的历史剧,一部集谋略与攻伐之术的现代《三国演义》。因此该剧与以往的作品大不相同:我们选择从二战后期的国际政治背景切入,侧重点由以往人们习惯的战场转移到谈判桌上,由以往的军事斗争转向政治斗争为主,军事斗争为辅。美、苏、中国(国/共)“‘三国四方’的竞技场,两种前途,两种命运的大较量”,就成了该剧的脉络。
  因此该剧有了中国电视屏幕上很少正面出现过的人物和事件,从未有过的叙事风格,从罗斯福、斯大林、邱吉尔、杜鲁门、毛泽东、蒋介石,到马歇尔、周恩来、赫尔利、宋美龄——从雅尔塔会议到斯大林与国民党政府的谈判,从中共十万大军下关东,进占东北进而得天下的战略谋略,到马歇尔使华,促成停战、政协、整军谈判,我们把笔墨始终集中于政治领袖的文韬武略,展示重大历史进程的逻辑关系,在人人耳熟能详的历史中寻找鲜为人知的细节,在庞杂纷纭的历史往事中寻找政治智慧与历史理性的魅力成为我们追求的艺术风格。
  总导演王进表现出高度的艺术创造力和对大事件、大格局的控制能力。剧中有名有姓人物四十余个,光外籍演员就要数十人,“领袖”林立、“大腕”云集,每个人物个性都极强,很难把握,但导演却胸中有数,忙而不乱。扮演毛泽东的古月这一次在剧中有上佳表现,把一个处变不惊,清醒睿智的毛泽东刻画得张弛有致。
  拍摄过程中,剧组也吃尽了苦头。一句“三国四方的竞技场”,摄制组就不得不开赴美国、俄罗斯。境外拍戏是最苦最累的苦差,在美国境内的六十场戏,只有十个人拿到签证,就是这十个人,十六个工作日里完成了三十九个人的工作量,其劳动强度可想而知。虽说拍摄之初就确立了“武戏文唱”的拍摄路线,将战场做暗场处理,然而为了必要的历史气氛,有时哪怕是几个镜头,摄制组还是要动用大量人力、物力拍摄群众场面,从延安到西柏坡,从重庆到南京,摄制组光在中国境内就行程十几个省。其辛苦辗转,难以言述。


第10版(舞台屏幕·读书天地)
专栏:

  《迟开的玫瑰》令人荡气回肠
  由陕西省戏曲研究院青年团创作的眉户现代戏《迟开的玫瑰》,最近将在首都全国政协礼堂登台亮相。
  《迟开的玫瑰》讲述的是一个发生在西部某大城市深巷小院一个平常人家中的平凡故事。主人公乔雪梅十九岁时,母亲突遇车祸身亡,面对瘫痪在床的父亲和三个未成年的弟妹(其中还有一个养妹),作为大姐的她,经过痛苦的思考,毅然放弃了上大学的机会,做出了自己的抉择。十几年中,她先后三次舍弃入学深造和成家立业的机会,在社会的关怀下她承担起了赡养父亲和弟妹的重担,直到三十六岁,父亲含笑寿终、弟妹们个个事业有成归来时,她才与默默爱着她的下水道工人许师傅喜结良缘。该剧从写普通人的平凡生活和命运入手,努力开掘出改革开放的时代风采。在朴实无华、娓娓道来的艺术情韵中,折射出富有积极意义的社会主题,张扬了新时代需要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迟开的玫瑰》主创队伍强大整齐。优秀青年编剧陈彦历经两载,反复修改,创作出了具有思想深度和艺术品位的剧本,同时特邀著名导演谢平安加盟执导,荟萃了以“梅花奖”获得者、青年表演艺术家李梅为代表的一批优秀青年演职人员,联袂登台。
  该剧自今年元月上演以来,先后多次在城市、农村、部队、机关、厂矿和大专院校演出近百场,深受群众欢迎。在西安交大、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等院校的演出中,莘莘学子被乔雪梅无私的奉献精神深深感动,泪水不断、掌声不已。作为陕西省庆祝国庆五十周年献礼重点剧目的重中之重,剧组编创人员着力在不同层次的观众中组织了十几场座谈研讨会,广泛听取专家群众的意见,数易其稿,边演出,边修改、加工、提高,力求使该剧成为人民群众喜爱的久演不衰的精品上演剧目。
  在不久前举行的第六届中国戏剧节上,《迟开的玫瑰》以其突出风采,荣获本届戏剧节优秀剧目奖及八个单项奖。在今年中宣部的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评选中榜上有名。(艺文)


第10版(舞台屏幕·读书天地)
专栏:

  《咱也火一把》,好一把火!
  于敏
  为庆祝新中国成立五十周年摄制的二十集电视剧《咱也火一把》(中国唱片总公司、江苏江南影视公司摄制)是成功之作。我看第一集,立即被吸引,于是一口气看完二十集,不禁点头赞叹:好一把火!创作者敢于接触当前焦灼人心的工人下岗问题,艺术的胆识应得称赞。作品着力刻画工人形象,其中几个主要人物得到性格的突出表现,应得称赞。作品的情节安排,叙事和抒情的巧妙结合,正剧中糅合着喜剧,艺术的匠心应得称赞。
  看完,心中涌出六个字:可亲、可感、可敬。这当然是指人物说的。活跃在屏幕上的几个主要人物,好像是久别重逢,所以可亲。他们有共同的气质:正派,向上,刚强,有凝聚力,又各有其性格色彩。许静娴,外柔、内刚、诚挚、精细、有内秀。马家柱,爽直、憨厚、坦诚、忍辱负重、宁折不弯。侯大海,诙谐幽默而心地善良、貌似柔弱而坚忍刻苦,松松散散而灵巧细心。张海琛和李长庆也各有其独特的风貌,历经曲折而不失本性。所以可感。他们下岗以后,每人经历的生活坎坷和心理压力各不相同,但都没有被压倒,而是在极艰难的条件下开创新路,不但自救,还为社会作出贡献,同时在思想境界上提高和完善了自己。所以可敬。我在大工业基地生活过二十多年,我有一百个理由说我们的工人是全世界最好的工人。好一把火,我愿它不只照亮下岗工人的心,也照亮一切人的心,因为我们祖国在空前的机遇中正面临空前的挑战。我们全民族最需要的正是不畏难险,迎难而上的拼搏精神。
  全剧由两条平行交叉的动作线所构成。一条是柱子、静娴等人的线,一条是李长庆的线。都有创业,失败,再创业的过程,但又各不相同。前一条线是正剧,带有悲壮色彩;后一条线则带有不少喜剧的穿插。两条线互为映照,看时颇为赏心悦目。静娴与前夫的关系是正剧,长庆与前妻与女友的关系是喜剧,也是相映成趣,而静娴、柱子、长庆之间的感情关系则是耐人寻味的。“编筐编篓,难在收口。”这戏没有落入大团圆的窠臼,而只以柱子长庆两人在桥上含蓄地表达心曲作结,正可谓余音袅袅,不绝如缕。当然不是说作品已达到完美无缺的地步。管见所及,如果长庆的动作线省些笔墨,腾出画幅更细致深入地展示下岗者的心理曲折和精神状态,或许更好。
  这把火照亮了美好的心灵,也照亮了同志之谊和男女的纯情,其中不少诗情画意,也照出了被铜臭污染了的灵魂,被市侩气熏黑了的人性。我为《咱也火一把》唱赞歌,只可惜我不是合格的男高音。


第10版(舞台屏幕·读书天地)
专栏:

  肖华和《长征组歌》
  北京军区政治部战友歌舞团将于9月28日和29日在北京展览馆剧场重新推出声乐套曲《长征组歌——红军不怕远征难》。
  《长征组歌》的词作者肖华参加长征时才十八岁,过草地时任红一方面军第二师政委;1964年9月任总政治部主任。1964年4月,肖华同志患肝炎到杭州疗养。他忆起那些在艰苦卓绝的长征路上倒下去的战友,经常夜不能寐,往往夜里从床上爬起来奋笔疾书,写诗作词,激情和泪水湿透了纸背。
  为了创作《长征组歌》,肖华同志在杭州西湖水畔的一座小楼里,反复学习毛主席关于长征的论述,研读了古今中外的诗词歌赋,不知熬了多少个不眠之夜,体重减轻了好多斤。几个月后终于写出了《长征组歌》初稿,又反复征求意见,于1964年11月中旬基本定稿。
  1965年1至4月,战友文工团的晨耕、生茂、唐诃、遇秋四位作曲家合作完成了《长征组歌——红军不怕远征难》的谱曲。战友文工团经过两个多月的排练,于1965年“八一”建军节正式在北京上演,连演了三十多场,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1970年,“一月风暴”骤起,肖华同志被“打倒”,《长征组歌》也被诬蔑。1967年3月3日晚上,周总理出席人民大会堂的一个六千人的大会,他慷慨而激动地说:“肖华同志从红小鬼到总政治部主任,跟着毛主席几十年,他怎会反对毛主席、反对毛泽东思想呢?‘毛主席用兵真如神’这一句是传神之笔嘛!《长征组歌》我都会唱,我们为什么不唱呢?……”他用《长征组歌》保护了肖华同志。(付文)


第10版(舞台屏幕·读书天地)
专栏:

  《一年又一年》细说改革变化
  北京电视台和北京电视艺术中心联合摄制的二十一集电视剧《一年又一年》,是一部向国庆五十周年和新世纪的献礼作品,该剧采取编年史的形式,以中国改革开放二十年间的巨大变化为背景,以陈、林两家二十年的风雨人生为经,以人物间的情感纠葛,思想变化为纬,编织了一幅生动的人间风情图。
  故事通篇从百姓生活变化及凡人小事入手,在不经意的叙述中将中国二十年来的种种变化呈现在观众面前:平反昭雪、知青返城、恢复高考、下海经商、出国热潮、股市风云、下岗再就业等等,全剧再现二十年间百姓物质生活的迅速改善和思想的种种变化,令观众如同穿越时间隧道,再回首,不胜感慨。安战军、李小龙执导,何琳、齐桂荣等主演。(向文)


第10版(舞台屏幕·读书天地)
专栏:

  话剧《父亲》晋京献礼演出
  辽宁人民艺术剧院创作的话剧《父亲》作为全国优秀剧目,最近将晋京献礼演出。该剧从一个普通工人家庭的侧面反映了在社会转型期中国工人精神世界发生的巨大变化,表现了工人阶级对改革开放的深刻理解和自立自强的本色。辽宁人民艺术剧院的著名演员宋国锋、周红、赵金娥、张明亮等以他们的精心创作,通过一组组丰满的形象塑造,细致的情感交流,实现了全剧最终的价值取向,在舞台上挺立起中国工人阶级的坚强脊梁,产生了催人泪下,激人奋进的艺术感染力。
  《父亲》在一九九九年东北三省第四届话剧节和中国第六届戏剧节中均荣获金奖。(岸柳)


第10版(舞台屏幕·读书天地)
专栏:

  上海的《家》亮相北京
  由上海戏剧学院排演的大型话剧《家》,作为献礼剧目将于国庆前夕在中国儿童剧场与首都观众见面。
  话剧《家》是已故戏剧大师曹禺根据巴金同名小说改编而成。今年正是中国文学巨匠巴金先生九十五诞辰。上海戏剧学院特意选排这一现代经典剧目,以示纪念和祝贺。该剧的导演陈明正教授,在二度创作中从一个新的视角演绎这部名著,着意创造一个激情的诗性空间,通过对三位令人心颤的女性的爱与死,毁灭与新生过程的发展使得整部戏流露出一种如同四季更迭般的流畅的节奏感。参加该剧演出的表演系九九届毕业班同学们以其年轻人特有的真挚质朴的表演,使得舞台形象清新亮丽,拉近了这部经典作品与当代人的距离。(刘玉)


第10版(舞台屏幕·读书天地)
专栏:

  《五世请缨》壮歌扬
  为向国庆五十周年献礼,河南省豫剧一团日前在京演出了古装戏《五世请缨》。此剧原名《十二寡妇征西》又名《百岁挂帅》,写的是北宋时期西羌强敌犯境,杨文广作为统兵元帅拒敌,兵被围困黑风口,派孟强突围回京求援,而朝中兵部主和,杨府主战,高龄“退休”的佘太君带领杨家十二寡妇及年少的重孙五代人上殿请缨,为国效命,热情讴歌了杨家满门忠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此剧经过几代老艺人的口传心授,去粗存精,不断完善,具有浓郁的中原特色。此剧由常香玉担任艺术顾问,王慧、魏俊英主演。(伊人)


第10版(舞台屏幕·读书天地)
专栏:

  《光荣之旅》在京开拍
  由中央电视台和总后勤部电视艺术中心联合制作的十八集电视剧《光荣之旅》近日在北京开机。
  该剧以1988年实行新的军衔制度拉开序幕,结束于1999年国庆大阅兵,以此十年间军队改革、建设的进程作为贯穿始终的大背景,通过一个家庭三代军人悲欢离合的故事,以及每个人物跌宕起伏的命运,编织成一幅宏大的丰富的社会生活画面。创作者表示将努力使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全景式展示中国军队总部、军区、集团军三个层面现代化建设的电视连续剧,具有史诗风格。
  该剧由获得全国、全军最佳编剧的马继红、高军编剧,由曾有过九年军旅生涯的人艺演员濮存昕主演,朱琳、高明、陶玉玲、史兰芽、颜炳燕等参加演出。
  (杨尘)


返回顶部